Step 1: 黑化Evelyn在主线宇宙是一个废柴, 干啥啥不行, 修洗衣机, 报税, 照顾病重的父亲, 嫌弃老公无能, 对女儿挑剔, 是万千普通中年妇女的缩影. 这个人物跟我们父母辈尤其相似, 他们不具备爱的能力, 因为他们从未被爱过, 也从未爱过他们自己. 埋怨的人生是脆弱的.当她能够看到自己其他平行宇宙的自己, 离开老公的自己是如此成功快乐, 她开始埋怨自己现有的人生, 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嫁人. 而埋怨的人生, 使得她一败涂地, 根本不是任何人的对手. 在与女儿这个反派的角逐里, 她老公只能无数次为她而死. [everything bagel] 这是个什么? 女儿因为得不到母亲的爱, 决定放逐自己, 遁入暗黑的深渊. 想必很多人青少年都经历过那一段黑暗, 讨厌自己, 讨厌世界, 纹身, 抽烟, 喝酒, 把自己搞的一团糟, 反正没有人爱自己, 那我还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留恋? I don't give a fuck to anybody anything. 女儿也试图让母亲遁入这个虚空里, 起初女儿得逞了, Evelyn 第一次享受到了叛逆的滋味, 做了一次坏"女孩", 把店砸了, 她确实看上去更自我了. 如同奇装异服的女儿一般, 这是一个黑化的她, 这不是一个终极解答. Step 2: 爱自己要说到这个电影里唯一有爱的能力的人. 非Evelyn丈夫莫属了. Evelyn自认为自己能干, 老公是个穷鬼窝囊废, 没有了她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但是随着平时时空的情节发展, Evelyn越来越发现, 真正解救自己的, 永远是自己的老公. 在每一个平行宇宙, 哪怕是香肠手的宇宙里, Evelyn都是深切被别人爱着的. 虽然丈夫在Evelyn眼里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但是他在Evelyn差点被警察抓走的那一刻救了Evelyn一命. Evelyn顿悟, 发现丈夫并非一无是处, 她发现了平凡之爱如此强大, 她学会了珍惜自己的爱人. 她也走出了父亲给她的束缚, 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Step 3: 爱女儿Evelyn女儿是一个Lesbian. Evelyn作为一位美国母亲, 对子女也无权干涉择偶权. Evelyn已经觉得自己足够开放了, 足够妥协了. 但是跟大多数同性恋父母一样, 表面不干涉, 但是对子女的同性对象没有显示出更多的重视, 连起码的表面客气都懒得伪装. 最后在女儿爷爷面前, 拼命掩饰她女儿Les身份的她暴露了她对女儿Les身份的不认同. 最后离别时, 还要以关心之名, 告诉女儿少吃一点长的太胖了. 多少子女在父母的挑剔中长大, 永远无法得到基本的认同. 难怪女儿会想要逃离这个家庭, 想要自我放逐, 因为这个家太过压抑. 一个病重的爷爷, 一个焦头烂额的母亲, 和一个没有出息的爸爸. 而Evelyn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女儿的呢?第一次是绑架女儿那次, 她认识到她无法伤害自己的女儿, 哪怕女儿要杀她. 第二次则是她顿悟后, 有了独立人格, 她打算帮助女儿抽离出那个虚空和暗黑的bagel. 但是两个独立个体精神是不相同的, Evelyn还没有走出想要控制女儿的欲望中.第三次则是, 她明白了, 总有一天她要放手, 让女儿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也是一种爱. 第四次则是, 她终于明白, 曾经的自己做了这么多伤害女儿的事情, 她决定无条件爱自己的女儿.Step 4: 大爱Evelyn顿悟后, 她不仅拥有了爱自己的能力, 她还可以爱自己的丈夫, 爱自己的女儿, 甚至可以爱这个世界, 爱不爱她的人, 爱企图伤害她的人. 她几乎已经变得无所不能了. 此时她也成为了所有平行宇宙里面最强版本的她. 所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 无论你的人生是多么失败, 如果你拥有爱的能力, 那你就是所有平行宇宙里面最强大的那个自己. 而且平行宇宙的你, 跟现在的你, 未来的你, 是紧密相连接的. 此时此刻的你, 可以拯救所有宇宙的自己. 而那个黑暗的深渊, 那个所谓的强大,看上去无比诱人,却是我们所有人需要警惕的. 加油吧, 成为这个宇宙最强的自己!
就为啥不找个tax agent呢?
也不是很贵吧,就几百块。
美帝税务局还挺难搞的,要搞一个小生意最好还是找个tax agent。
有些上班的,要是退税退的多的话,也最好找个tax agent。
可能是因为信息差吧。
然后生活都已经一团乱了为啥还要在意吃什么面条,面条煮多久呢。
有的吃就OK了吧。
生活都已经糟糕成这个样子了为啥还要花钱花精力搞什么party呢?
甚至为此买了一个卡拉ok机器。
就有点想到了《贫穷的本质》,穷人更在意这种莫名其妙的仪式,也会为这些东西花上更多的钱和精力,这也是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之一。
什么跟女孩子说,跟我走吧,我们可以自力更生啦之类的人,都应该腿打断。
狗屁玩意,自己都没个像样的工作,自力更生个鸡吧。
所有的悲剧都是从这里开始。
所以女儿有超能力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找到每个时间线,找到她爸年轻的时候,然后把他腿打断。
就run a small business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辛苦,无论是洗衣店,咖啡店,奶茶店,还是小饭馆,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远远超过在公司上班。
在大公司996和自己run a small business相比之下小菜一碟。
run a small business能把你的精力和心力全部榨干,要是还有孩子简直无法想象了。
而且还不一定能赚到什么钱。
所以遇到自己社区里面的各种小店的店主,就客气一点,能支持的话就多支持一下。
以及小白领真的不要脑门一抽自己去开个店,开不好的,只是在浪费父母的钱。
在家一边啃老坐吃山空,一边找工作都比去创业强。
女儿是那种典型的teenager bitch。
就没人考虑我的感受,没人在意我,没人接受我,家里人都是傻逼,家里人根本不了解我。
一边觉得自己翅膀长硬了,懂得多了,进步了,家里人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一边又靠着自己家里的钱在生活。
在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下进入叛逆期也确实挺容易变成这样,再加上美国这个大环境,就造成teenager bitch特别多。
然而父母讨生活其实已经非常辛苦了,精力和心力都已经被榨干,确实很难分出精力再去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怀。
就是悲剧的轮回。
东亚人家庭经常会有跟小孩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其他都不用管,越这样进入叛逆期越容易成为teenager bitch。
我觉得应该让小孩尽可能的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比如洗衣店的时候,可以让小孩子适当的帮忙,并让小孩了解一下自己家庭的真是处境。
可能会好一些。
其实也挺理解女儿的心态,有时候在一些坎坷的时候,就会希望地球爆炸,这样就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不用上班,不用操心那些破事了。
抛开超能力部分,回到个体身上,其实也是一种调整心态的方法,就什么事情都是概率,人类的文明对整个宇宙来说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不用去在意这些渺小的事情,这也不是我的错。
把自己抽离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在情绪压力爆炸的时候是很好的调整心态的方式。
但是老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让自己的生活有任何改善。
最后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前面的部分看的真的要窒息。
后面的部分就还行吧。
为啥搞一个香肠手的世界,就挺莫名其妙的,特别违和,可能是想学rick and morty吧,但是又和整部电影气场不符。
有些地方口味也挺重的,感觉挺刻意,又完全没必要,故意增加屎尿屁笑点。
中间有一段学马男波杰克的从三维世界突然变成二维那里挺好的。
不过比起马男波杰克还是差了一些的。
然后最后突然和解其实还是挺突兀的。
不过结局如果女儿和她的拉拉女朋友离开的话,那就真是悲剧的轮回,就和她母亲的当时和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离开自己的父母一样。
最后大概率会的很悲惨。
家庭有时也许让人不快,不过在你翅膀够硬之前,it’s your safest bet。
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5411R7iv/《花样年华》伊芙琳成为打星的宇宙中,伊芙琳和韦蒙在巷子里那段从色调到灯光、风格完全是复刻《花样年华》。
韦蒙和周慕云都是在巷子里,先是抽烟,
然后说了一些话,
最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韦蒙扮演者关继威曾经担任王家卫另一部电影《2046》的助理导演。
《喜宴》起初伊芙琳反对女儿的性取向(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最后她终于接受了女儿的性取向。
这是致敬《喜宴》,讲述父母对高伟同的性取向从反对到接受。
《瞬息全宇宙》伊芙琳最后终于理解女儿了是因为她发现某个宇宙的自己也是同性恋。
《喜宴》也是一样的,虽然电影没有明说,但有一些高伟同父亲也是同性恋的暗示。
《功夫》楼梯上打架致敬《功夫》。
《一代宗师》师父用饼干教伊芙琳打架,致敬《一代宗师》。
乔伊把伊芙琳的头按进贝果里,同样是致敬《一代宗师》。
《杀死比尔2》师父是女版白眉,致敬《杀死比尔2》。
当然,《杀死比尔2》也是致敬港片。
70、80年代的港片经常都会出现白眉,尤其是和少林寺有关的电影,因为白眉的真实身份是少林五老之一。
比如《洪文定三破白莲教》(1980),左边是24岁的刘家辉,他在和白眉对战。
20多年后刘家辉也演了白眉,而这部电影正是《杀死比尔2》。
《瑞克和莫蒂》伊芙琳看到了其它宇宙的自己的生活,她开始后悔和韦蒙结婚,她觉得当年如果没有和韦蒙结婚会过得更好。
这是致敬《瑞克和莫蒂》第1季第8集,瑞克发明了一个眼镜,杰瑞和贝丝可以通过它看到其它宇宙的自己的生活。
杰瑞发现其它宇宙的自己在和约翰尼·德普一起玩,而贝丝发现其它宇宙的自己不是兽医,而是真正的外科医生,导致他俩都觉得如果当年没有和对方结婚会过得更好。
伊芙琳可以把收据放在左边,也可以放在右边,从而产生了两个平行宇宙,致敬《瑞克和莫蒂》第2季第1集。
《黑客帝国》伊芙琳可以使用其它宇宙的自己的技能,并且她瞬间就能学会这些技能,这是致敬《黑客帝国》尼奥快速学习武术。
伊芙琳让子弹静止也是致敬《黑客帝国》。
《2001太空漫游》热狗手宇宙中,热狗手猿人灭绝了正常手猿人,所以未来的人类都是热狗手。
致敬《2001太空漫游》,会使用工具的猿人灭绝了不会使用工具的猿人,所以未来的人类会使用工具。
《发条橙》乔伊的妆容致敬《发条橙》。
《头号玩家》表面上韦蒙在伊芙琳旁边,但他实际上是在阿尔法宇宙的一辆汽车里,并且他戴着一副VR眼睛,远程操控另一个自己的身体,致敬《头号玩家》。
《小丑》某个宇宙的伊芙琳的工作是转牌子,致敬《小丑》。
不同的是伊芙琳使用这一技能来吊打反派,而小丑是被打的那个。
也有可能是致敬《心灵奇旅》,因为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灵魂进入错误的身体的故事。
《料理鼠王》(《美食总动员》)伊芙琳对丈夫、女儿说:你们的身体被其它宇宙的自己控制了,就像《料理鼠王》(《美食总动员》)一样。
因为伊芙琳英文不好,所以她把《料理鼠王》说成了《料理浣熊王》。
结果后来反转了,后来真的出现了这个宇宙,浣熊控制厨师炒菜。
也就是说伊芙琳之所以把《料理鼠王》说成《料理浣熊王》,不是因为她英语不好,也不是她说错了,而是之前她进行宇宙跳跃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宇宙,所以下意识地说成了《料理浣熊王》。
《王牌特工》乔伊爆头警察致敬《王牌特工》。
《传说中的故乡》乔伊可以把脸变到后面去,致敬《传说中的故乡》。
有一点恐怖,胆小的可以跳过。
《闪灵》迪尔德丽破门致敬《闪灵》。
《星战5》伊芙琳说:我是你妈妈。
致敬《星战5》。
《福尔摩斯二世》(1924)《瞬息全宇宙》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伊芙琳和女儿在不同的宇宙间切换,这一过程中她们一直都是保持同样的位置和动作,也就是说伊芙琳和女儿没变,只有背景变了,这一手法是致敬《福尔摩斯二世》(1924)。
《七宝奇谋》韦蒙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东西作为武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腰包。
比较浅一点的一层是致敬成龙,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
深一点的一层是致敬《七宝奇谋》里的小男孩理查德,他有许多小发明,比如带吸盘功能的皮带,而这个角色正是年轻时的关继威(韦蒙扮演者)演的。
导演/编剧客串这个有特殊癖好的人是导演/编剧丹尼尔·施纳特演的。
除此之外他还演了猿人。
由于剧组很穷,只做了两件猿人服装,所以他一人分饰多猿,在山上跑了一天,然后通过后期合成完成了这个镜头。
阴阳迪尔德丽在收据上画的圈、乔伊的头发、乔伊的信徒的头上的标志、贝果都是黑色的圈。
这些东西把伊芙琳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她怎么对抗这些东西呢?
答案是在头上贴了一个眼睛贴纸。
她用白色的圈来对抗那些黑色的圈,采用的正是阴阳相克的原理。
猫王和图派克·夏库尔(Tupac Shakur)大反派乔布·土巴卡(Jobu Tupaki)的名字是致敬图派克·夏库尔(Tupac Shakur),
造型是致敬猫王。
前面这些彩蛋还是比较传统的,接下来要说的两个彩蛋就有点“玄”了,但如果你能理解的话,你会发现《瞬息全宇宙》被低估了。
致敬杨紫琼的真实生活某个宇宙的伊芙琳是一个打星,这时出现了很多她做打星的镜头,注意这两个镜头,
它们其实是杨紫琼参加《摘金奇缘》首映式的视频。
也就是说,这个伊芙琳成为打星的宇宙其实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而这个成为打星的伊芙琳就是杨紫琼。
伊芙琳很羡慕打星伊芙琳,因为她觉得打星伊芙琳的生活比她好得多,其实打星伊芙琳是真实存在的,打星伊芙琳所在的宇宙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发现打星伊芙琳是真实存在的,真的有一个宇宙伊芙琳成为了打星,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
同理,热狗手宇宙的人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也会发现《瞬息全宇宙》出现了他们所在的宇宙。
漫画宇宙的人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也会发现《瞬息全宇宙》出现了他们所在的宇宙。
以此类推,说明《瞬息全宇宙》里的所有宇宙都是真实存在的。
《红辣椒》打星伊芙琳去参加了她的新片的首映礼,演员表显示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关家永。
我的意思是电影中电影院放的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关家永。
而关家永正是《瞬息全宇宙》的导演。
这是致敬《红辣椒》,《红辣椒》以粉川利美去电影院看电影结束。
电影院里全是今敏的电影,
粉川利美准备看的电影同样是今敏拍的,确切说是今敏想拍但没有拍出来的遗作。
《红辣椒》中途也有一个镜头是粉川利美救了红辣椒,但其实这是一部电影。
《瞬息全宇宙》致敬《红辣椒》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真实存在的关家永拍了一部真实存在的电影《瞬息全宇宙》。
而《瞬息全宇宙》里有个虚构角色叫关家永,他是一名导演,他拍了一部虚构的电影。
既然可以向“内”套娃,自然也可以向“外”套娃。
既然《瞬息全宇宙》电影里有个叫关家永的虚构角色,说明我们所在的世界的关家永也有可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个虚构角色。
进一步说明我们所有人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其实生活在一部电影里,我们所有人都是一部电影里的虚构角色。
《瞬息全宇宙》里有一群人在看电影,但这群看电影的人并不是观众,而是另一部电影《瞬息全宇宙》的一部分。
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在看《瞬息全宇宙》,但我们也不一定是观众,我们所在的世界也有可能只是一部电影。
《瞬息全宇宙》和《红辣椒》都是关于真实和虚假相融合的电影,让你不断去猜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虚假的。
所以第二层含义是《瞬息全宇宙》全都是伊芙琳的幻想,或者她做的梦,根本就没有什么多元宇宙、宇宙跳跃、大BOSS、世界末日……这一切都仅仅是发生在伊芙琳的大脑里。
她的丈夫还是以前的丈夫,她的女儿还是以前的女儿,她的生活还是以前的生活。
她之所以突然觉得丈夫更体贴、女儿更可爱、生活更美好了,是因为伊芙琳的思想观念变了。
她的丈夫没变,女儿没变,生活没变,一切都没变,唯一发生改变的是她看待事物的方式。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又无聊琐碎但成年人又不得不去做的,大概就是报税和洗衣服了。
生活就是报税和洗衣服的无限循环。
在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里,我们就跟随主人公到达了税务局,一起体验了这种折磨。
你看着面前的白人老太,她翻阅各种收据并口中念念有词,但你只注意到她桌上的奖杯好像性玩具。
在这个生活开的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玩笑里,你是否想过,要是可以揍税务官一拳多好。
从报税这种小事开始延伸出一连串惊掉人下巴的发展,大概就是这部片的伟大之处。
在看完第二遍以后,我发现这两次我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开始流眼泪。
当Everlyn砸碎洗衣店的玻璃再回过神来时,Waymond双手微微颤抖,开始清理地上的玻璃渣子,同时哼着歌。
这样简单的动作里包含的勇气和复杂的感情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直面生活有多fucked up,有多琐碎重复又令人痛苦。
从没想过“无论经历什么,我还想和你一起报税、开洗衣店”会如此感人。
但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
经历了那么多个宇宙,体验过各种生活和在那些生活中的情绪以后,还想回来此时此刻的这里继续柴米油盐的生活。
是的,生活会一团糟,会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会有nothing matters的时候。
所有的糟糕仿佛一个巨大的黑暗的贝果,而“解脱”是洁白干净又诱人的。
这部电影有告诉我们怎么逃脱这种状态吗?
我觉得答案不完全是(疑似)鸡汤式说教那段所说的“Be Kind”。
它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现,人可以怎么和自己和解,并向别人踏出一小步。
想要收拾自己的烂摊子,第一步是直面自己的创伤。
不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处于什么时空,人类的感情一直是永恒的。
我们体验过的、正在体验的和未来会体验到的一切感情存在于每一个宇宙,即使我们都变成石头也不会变。
是的,过去的每一个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你。
但你并不是一无所是,你的生活也并非无可救药。
没关系,我们可以再吃一个贝果。
杨紫琼内心的不安(Unruhe,Bewegtheit)是由不甘于平庸(Uneigentliche Durchschnittlichkeit, Banalität)的本真生活的源初冲动在作祟。
我们在忙忙碌碌地操心(Sorgen)着身边事物时会害怕(Fürchten)很多事物的发生,比如审计员面前的账单,为爸爸举办的庆典,女儿的出柜,以及老公傻乐的无能,但根本来说,害怕只是对具体的事物,在所有对具体事物的害怕中还埋藏着更深的不安,那就是“无家可归的”“恐惧”(unheimliche Angst)。
恐惧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感觉:这种感觉以“自己不是家中的主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在那一刻,杨紫琼的心中幻想出来一个异象:尽管报税的人是自己,家中男人一直只是辅助作用,但是,电梯幻像告诉杨紫琼,他的丈夫有另一面,这另一面是可能世界的“阿尔法宇宙”(也即第一世界)里的英雄。
“可能世界”的全部设定对于杨紫琼的人生意义在于:我的生活原本可以是另一个样子。
如果我没有和丈夫私定终生,我将获得机遇成为武术达人,借助武术成为演艺达人……或者即便我私定终生,我也有可能是高级会所的打扫工、高档餐厅的现场厨师、街头杂耍者…… 但是,可能世界“又如何”(so what?)当我们明白生活可以是另一个样子,恰恰意味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再无“非如此不可”的命运。
杨紫琼的女儿Joy代表了对于可能世界的生存意义的否定:Nothing matters. 所以她幻化为可能世界的瓦解者Jobu Tupaki。
把一切可能性聚集到像天眼一般的“贝果”(Bagel)中,是一种放心(relieved),但也是虚无的深渊(Abgrund)。
或许只有你面对这样的深渊时,才会摆脱之前因为看到“诸多可能性”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直接的讨厌感,并且要勇敢地“过自己的生活”(I’m gonna live my life.) “奋斗”,就是觉醒的杨紫琼与虚无派来的敌人的战斗。
而我们已经知道,虚无不过是可能性的外衣。
而可能性是从生活之平庸中挣脱出来的源始的不安运动。
因而这战斗实际上是自己借助自己在战斗,也是自己对抗自己在战斗。
每一场战斗都可以通过一些怪癖来激发“另一个自己”的能力,它象征着每个微小的“习惯”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对于人生的改变。
但是另一方面,这战斗也是自己在斗自己,自己在消耗自己。
重复一遍。
杨紫琼在生活的平庸中遇见“可能世界”,而可能世界的最大危机是虚无,她与虚无的战斗便是这样一种“徒劳”:她在自我反对中遇到了这种自我反对所孕育的敌人。
每一次,如果她打倒了这些虚无的敌人,她将陷入日常轨道的平庸;每一次,在日常的平庸中,她想要挣脱而奋斗,就必然再次遇到这些虚无的敌人。
使我们虚脱的奋斗遵守一个徒劳的等式: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在生命的陪伴中,哪怕与私定终生的人在一起,也不会是最理想的伴侣,最理想的人生;然而沉舟侧畔,阅尽红尘,那个人原本就是最理想的伴侣,最理想的人生。
生命的徒劳感诠释了可能世界的奥义:一切都不重要。
然而这种基于可能性的徒劳将揭示生命奥义中的积极面向:哪怕徒劳,也仍然有意义,关键在于,如何。
如何操劳,如何反应,如何对待,如何哭,如何笑。
我们在生活世界中的“如何”,是在思辨的反思之先的。
生活的意义首先在于生活的方式,也即时间流动的样子。
而不是必须诉诸记录的东西,不是回忆,不是反思。
尽管记录提供了一种有关意义的证明,然而我们首先要知道,生活就在于活下去(Fortleben)。
每当跌倒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块坚硬的石头就好了。
石头活在不怎么适合生存的宇宙中,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做个石头。
2022.05.25
可以说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荒诞和严肃、轻巧而沉重、感人也戏谑、虚无而真实。
虚无无处不在我太爱bagel这个意向了。
Bagel把虚无主义的内核表达的淋漓尽致,有着丰富光鲜的外表,但是那一圈空白,就如同黑洞一样迷人,中间什么都没有,但是可以包括世间万物,我们所有人对这种未知的空白的看不清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寄希望于所有问题都能找得到答案。
电影里每一个Joy都在走向Bagel,Joy很可怕,可怕的点不是她自己要走向bagel,可怕的点是她想让Evelyn和她一样走向bagel。
这种虚无来源于不同的破碎,正是我们当下经历的所有的崩溃瞬间。
导演厉害到,将这种不同的破碎瞬间让Evelyn经历了一遍,让我们通过Evelyn的破碎,看到了Bagel的成因,没错,就是针尖那么小的事情,对于她来说,都是一场宇宙级别的战争。
而这种溃灭,就是在你是否要对一个旧情人吻下去,是否举报周遭的厨师,是否放弃营生的洗衣店来告诉我们,原来溃灭是日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见惯了这种日常,也见惯了这种大家一起走向溃灭的时刻。
毫无承诺的吻下去,就是对亲密关系的溃灭,把浣熊曝光,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周遭,我过得不好所以举报的软肋,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溃灭。
在键盘中打出“还不分手留着过年么”,是对良好沟通的溃灭,在绝望无助想要轻生的陌生人求救下面说“跳下去啊”,是对人性的溃灭。
洗衣店里Evelyn抄起球棒的瞬间镜头给了Jobu,Jobu一脸的怡然自得,看着Evelyn自我坠入毁灭的感觉,就如同自己看到一个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一样,代替自己去毁灭生活,去打砸抢。
然而,不只是这些人希望溃灭,还有公公们,他们也站在把人推向虚无主义的前线。
电影里的公公是一个朴素的犬儒主义者。
觉得对抗joy最好的方式是让其走向灭亡,公公不知道Jobu想要干什么,她如果想要拉着自己去死,那就得全力抵抗,但是当公公发现,Jobu只是想要自己毁灭,那好,Jobu不需要救赎,各管各的,爱死不死。
那些攻击Evelyn的守卫都是公公唤出来的,发现了Evelyn没办法下手杀死Joy,为了防止Evelyn跟着joy一样走向虚无,所以召唤了很多守卫去杀死Evelyn。
公公就是代表着传统的建制。
公公只想维持自身的稳定与和谐,解决那个出现问题的人,或者是忽略那个出问题的人,甚至不惜动用任何的人脉关系,用街坊邻居,用士兵美女,来建构自己的世界观。
在Evelyn离开家的时候,公公就是极力反对的,并且明显的在更高的维度告诉她,传统的建制就是更安全。
你要反抗,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犬儒与虚无只是一念之差,没有办法维持内心的秩序,就会导致虚无,去杀死敌人,自己也变成了破罐破摔的虚无主义者。
Joy和公公如此有张力的两种人,居然殊途同归。
那,多重宇宙是答案么?
明显不是。
Evelyn看到自己变成电影明星后第一句话就是对丈夫说,我看到我的生活没有你,会更加美好,我不应该跟你走,要是另外一种生活该多好。
Waymond摇醒她说,你在吸毒,在其他世界获得能量而已,如果你被诱惑,则会招致矛盾和混乱。
甚至是,多重宇宙是Joy变成Jobu的成因,Bagel是Joy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中看遍世间万物后,"我把各个品种的狗狗放上去 芝麻 罂粟 盐 我把一切都放到这个bagel上想看看它的味道 然而洞穿一切的我看到的却是 nothing matters“。
我们的电影越来越大,灭霸的响指都不足以让我们动容,我们得搞出一个多重宇宙来制造更大的危机。
你当然希望当遇到一地鸡毛的时候,你也希望一个其他宇宙的人来告诉你,这些问题不需要你解决了,你去跟我探索其他宇宙,那个宇宙有你的答案。
太好了,我可太希望这样的宇宙了,这样我们有了元宇宙,有了各种麻痹的网络生活,亲爱的,你只要打开开关,那边有你想要的世界。
多重宇宙呈现的就是不同的可能性,只要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元宇宙,烦恼就没有了,科技、政治还有KOL给大家的空头支票,只要买了XXX,只要投票给XXX,只要进入了元宇宙。
现在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切都会解决。
这是真的吗?
电影对多重宇宙的解构似乎颠覆了所有的多元宇宙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彻底放弃,奔向其他可能的时候,你在不同的世界好像能够更厉害,用超能力解决当下或者逃避当下。
Rick无所不能,在宇宙中不断穿梭,不断的告诉你什么都不重要,这个世界的我是来源于其他世界,我不关心我不用理解,制造了麻烦换下一个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宇宙的虚无,甚至可以抛弃正常,在现实中在麦当劳店里为了川辣酱疯狂。
但是导演告诉你,每一个宇宙,你都在经历同样的一地鸡毛,如何,一键重启继续探索不同的可能?
要是你在保税局的路上突然也遭遇了Evelyn的多重宇宙,对方告诉你他的世界要毁灭了,你的报税相对而言毫不重要,你会放弃现实跟他走么。
答案肯定是我得先报税,解决我现在的困境。
所有的当下的问题,在高一维度来看,都是那么无聊可笑,但是你得去做。
但是当你真的看到了无限可能性,你还会去报税么?
海德格尔:人生有三大沉沦,好奇、闲聊和尚可,其实很像是在解释为什么无线宇宙会带来虚无,因为选择太多了,你看透了宇宙,你还是要去刷牙,洗脸,穿衣服,大量的时间做无聊的事情。
你怎么去做脚踏实地的生活。
所有的答案,是人与人的羁绊董事Waymond说: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Jobu说,只是时间问题,你看,都只是时间问题。
是因为时间够长,你有够长的时间,所以你总会堕入虚无,会觉得一切没那么重要。
阻挡这样漫无目的的等待和坠入,电影给出的一直说“be kind”的Waymond,或者是最好的答案。
对周遭善良,用同理心去爱人,不放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亲密关系,到陌生人的信任感,好像在传统儒家里找到了解决方式,人之初,性本善。
电影落在亚裔家庭上,东方强烈的宗族感情纽带,和西方独立个体化的社会的强大碰撞。
最后Evelyn在Joy一直强调let me go的时候,还是能一把拉住Joy,说“I‘m your mom”,现代社会强调太多的个体之间不理解,强调太多任何人之间不用互相感染,强调太多不合适就分开。
但是电影给出的答案还是,你得要认我这个妈,我们还得好好谈谈,我们还有向好的可能,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
这样的羁绊,在社交软件上,在现代邻里关系上,越来越罕见,一言不合就老死不相往来,一键block,失去了很多的交流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泡沫里,与自己羁绊的,只剩下源源不断的时间,和你看到的好像是充满未知但是却是黑洞的未来。
有朋友说最好的结局就是在石头终身一跃的时候,但我觉得回归到现实,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所以最后一幕all at once一家四口去报税。
从虚无到石头之间的对话,到真实的可触可感的一家人对一地鸡毛的事情好好坐下来处理,这才是救回Joy,粉碎Bagel最好的方式。
偶然看到了杨紫琼的访谈,她谈到剧本把超级英雄设置为一个正在老去的普通移民女人,一个匆匆走在唐人街上不会引起任何注意的普通移民女人。
于是我就去买了票。
看电影前两天,好朋友说自己看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看到哭出三吨眼泪,又一次拉高了我的期望值。
以至于电影落幕的时候,我心想,这到底是什么鬼?
铺垫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发现问题就在Evelyn:神经过于紧绷,不懂爱和共情的意义。
最后拯救她的是她的老公,因为他肯定了所有宇宙中过得最悲惨的Evelyn的意义: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和你一起开洗衣店,一起报税。
于是Evelyn顿悟,而只要她的态度发生变化,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Evelyn们得到了宽慰:我本来有无限潜能,但为你们选择了放弃,我真伟大。
虽然老公没用,孩子叛逆,但我毕竟有个家庭,牺牲是有意义的。
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Joy们都在擦眼泪,要么因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和母亲达成和解而绝望,要么因为确认自己是导致母亲生活失败的罪魁祸首而愧疚。
而坐在黑暗电影院里的Waymond们呢,有那么一瞬间理解了自己老婆的不易,最后更加确信家庭生活中的一切不快都由她本人的态度导致。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完美地避开女性的所有结构性困境,当然就可以直接跳到大团圆结局。
也正因为避开了女性的所有结构性困境,大团圆结局只能发生在银幕上。
现实生活中的Evelyn们看完电影擦干眼泪回到家,收拾完出门前没来得及清理的厨房之后,还得晾好在洗衣机里早就洗好的衣服,因为再不晾就臭了。
凌晨一点,她终于可以上床睡觉,而旁边的老公已经打了一个小时鼾。
第二天起来,要报税的几十张发票躺在桌上纹丝不动,Waymond和Joy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玩手机,等着她做早餐。
她感到很疲惫,但不能表现出来,因为牺牲是她暗淡生活的唯一意义。
而光牺牲是不够的,她还得轻松、愉快地牺牲。
但她真的是在为他人牺牲吗?
她选择结婚,生孩子,选择不离婚,难道不是为了获得经典女性剧本里的美满人生?
她选择放弃自己可能的事业,放弃人生的其他可能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道路充满未知的风险,需要她独自承担,而选择家庭的痛苦,是可以预见的、将由整个家庭分担的痛苦?
主角Evelyn想必不是过得最悲惨的Evelyn。
因为Evelyn们最大的恐惧是既没有成就任何事业,也没有自己的家庭,每天被三姑六婆指指点点,要给她介绍隔壁小区的保安当老公。
而但凡结了婚生了孩子,人生的失败就有了理由,自有其他人需要为之负责。
所以我常常觉得人们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热爱自由,因为自由总是意味着风险和责任,却从不保证我们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作为伊斯坦布尔电影厅作为唯一一个能够完全听懂电影里面中英粤三种语言的人,不禁感到一点 privilege 的骄傲。
一开始想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杨紫琼在Jimmy tonight show里面讲很幸运可以看见一个亚裔女性超级英雄的电影,一个每天会被忽视的辛苦的antie突然可以成为世界主角的电影。
她被导演愿意把这个 under represented 的群体带到世界面前的故事给打动所以接受了这个剧本,我也因此买下了这张票,却没想到她说的“这是她等了一辈子终于证明自己的剧本”竟是一个如此磅礴的故事。
这部电影用初中毕业演出级别的浮夸服道化,五个人的特效团队用基本的FCP和绿幕,却展现出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无厘头叙事语言,讲出这样一个融合了 东方式原生家庭矛盾,荣格式的分析心理学还有虚无主义的几个命题的精彩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和命题让我感觉和Rick & Morty 很像,只是多了很多东亚的标签,辛苦的虎妈、隐形的爸爸、痛苦等待被理解的孩子。
和Rick and Morty相似的都是缺少爱和认可的原生家庭,痛苦的穿越无数平行宇宙的虚无者,和单纯的善良的carpe diem式的单纯去迎战虚无,用爱尝试拯救虚无。
当你可以属于无限多的平行宇宙的时候,你其实不属于任何一个宇宙。
把自己扔进去一个确定性的宇宙当中,在历史的上下文中去冒险,去让自己生命能量产生波动,用自己的涟漪影响这个宇宙的每个人,再影响每个人的每个平行宇宙。
不要做一块痛苦而麻木的石头,不要做消解所有可能性的黑洞,不要做没有重点的松弛的网。
而是要在无穷的平行宇宙这张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特征模型,把无数可能性网络降维,最终变成变成一个锥,刺向时间,感受自我生命的涟漪。
4首先要承认的是观感是爽的第一部分Everything其实做的不错。
在动作戏加持之下,视觉和剪辑显得出彩,有几个打斗的镜头移动也有印象。
但当影片进入Everywhere的第二部分,整体的表达依赖于Everywhere at once感受的共情,而仍然使用类似的踩点剪辑技巧就显得停滞不前,主题表达也难以更进一步。
凌乱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位导演在快节奏技巧中并不擅长动静结合,以静态形式深入角色内心。
黑暗贝果是一个有点无厘头,但可以自圆其说的点子。
妈妈给女儿的贝果上加了太多东西,也给自己的贝果上加了太多东西。
贝果不堪重负,变成黑洞吞噬一切/在多元宇宙中以最失败的姿态,可以完成最多可能的畅想/自己的愿望在其他宇宙实现/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平凡的爱:第一部分在介绍世界观和发展完了几乎全部剧情后抛出了过多主题,在第二部分才发现这些意图是在铺垫第二部分的放飞自我,而非留到第二部分集中发展与解决它们。
两个导演总是想出一个好点子,然后在视觉上发挥到极致,却在主题表达的完整性上摆烂。
但也不能说是剥削视觉感官,看的时候还挺爽的 只不过不知道最后讲了个啥
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喜欢《瞬息全宇宙》(《妈的多重宇宙》),又认为它的哲学探索有所欠缺。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不是“爱拯救一切”,而是一个存在主义和东方禅宗式的问题——你为什么值得活着?
我们的人生因为什么而变得有意义?
《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开头说:“我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认的极限。
”等到结尾处,他说:“我不要得道,只要看着你。
”“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尽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在这里“得道”是一个抽象的宏大意义,而“看着你”是一个源于生活的凝神感受,李慕白开悟,比起宏大却虚无缥缈的道,到头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的凝神时刻、是个体与个体悦纳彼此,产生出具体的爱与包容。
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先有存在,后有本质”,甚至本质本身也是一个可疑的词,而人终其一生是在“存在”中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虚无”,是一个他永远无法理解、无法改变、被荒诞和梦魇般的体验所缠绕的世界。
如何克服“虚无”就是存在主义渴望回答的问题,它也是《瞬息全宇宙》的哲学议题——乔布代表的“邪恶力量”实际上是人类内心的虚无,而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需要将女儿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也需要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
电影试图给出的解药不是“爱”,而是“自我选择”、“充分感受”与“链接之爱”三者的融合。
自我选择,是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人是在认清存在本身的无意义后,去重塑自我、创造自我,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去发现意义。
换言之,存在主义的解法不是“忠实于自己”,而是“创造你自己”,认清到你生命的意义是在选择中完成,所以伊芙琳才要体验如此多的宇宙,感受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其他选择,生命会有怎样的不同。
人类的每一次决定都在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意义的坍塌恰恰在于选择的坍塌。
女儿的窒息感,表面上来源于母亲,来自于东亚家庭,实际上来自于她只被限定为“伊芙琳的女儿”去做选择,而不是她自己,她的窒息源于自由意志的被收缴。
失去对个体选择尊重的爱,通往的是“爱的暴政”。
所以当两个石头对话时(石头源于《红楼梦》,这里是伊芙琳和女儿的存在象征)当伊芙琳意识到自己和家庭让女儿感到多么窒息,她一度决定放手,可是为什么后面母亲石又要追随孤身落入深渊的女儿石,为什么伊芙琳最终还是不放手,而是在看到丈夫身处生活泥潭依然不断努力,看到自己充分感受所有宇宙依然选择当下后,决定与女儿进行一场关于爱的讨论?
它仅仅是一场“爱拯救一切”的陈词滥调吗?
仅仅是保守主义般的家本位叙事回归?
我仔细思考后觉得不尽然,创作者其实在回答——没有“链接之爱”,个体即便拥抱自由意志,走向的仍是虚无。
杨紫琼在结尾传达的不是“控制型的爱”,而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也需要正视我爱你的感受”,“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走向虚无”,因为你是值得被爱的,你值得存在,你的存在意义不是因为功名利禄或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人,而是当我看着你,你在我的眼中看到我,我们对于彼此就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你一个在乎,就可抵世上万金。
这不正呼应了《卧虎藏龙》里李慕白所说——“我不要得道,只要看着你。
”所以这部电影想说的不是“回归家庭”,不是“爱拯救一切”,而是在探索“自由意志”与“链接之爱”的平衡,是面对世界上这许多的伊芙琳和乔布,我们如何走出虚无主义,再一次爱上生活的哲学命题。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尊敬这部电影,它仍然在渴望回答终极的问题,而不只是生产速朽的浮躁风景,它是一部看似陈词滥调但内核沉重的电影,它具有真正当下的质感,可很容易被错认。
如果有心人意识到它对语言的敏感,巴别塔式的语言困境,通过语言(广东话、塑料普通话、英语、洋泾浜)的多重交织,来折射出一个人去充分理解另一个人究竟多么困难,可我们又为什么依旧又努力跨过困难,去理解一个人。
或许就能窥探作者的叙事野心。
——此处可对比特得·姜《你一生的故事》、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
因此,这部电影的根本局限不在于“爱拯救一切”,而是在于——在它进行这样深刻的哲学表达时,却在论证过程中——过于强调家,而极少地呈现社会如何导致人的窒息感。
女性的窒息感不仅仅在于家的父权,不仅仅是因为家庭内部的“爱之暴政”和“父权代表的凝视”,她还源自于整个社会的一整套全景监狱,源于长久以来社会监狱内的规驯、打压和羞辱的言语。
女性被要求成为“某种主流女人”,而不是一个政治人、自由人,她被教导成为生育机器、精英模范、男性渴望的对象,但她自我的声音被淹没。
这是女性窒息感的重要来源,而家庭只是内化的形式,却远远无法涵盖这种感觉,但《瞬息全宇宙》对于“窒息感”的探索仅仅到“家”为止,它呈现的女儿的窒息,主要都来自于母亲、外公,来自于这个家内部,而社会的层面被抽空,对于议题的探讨也就因此变得层次不够丰富。
它片面强调“链接之爱”,强调理解与释然的可贵,却忽略了斗争的重要性,在叙事上事实上拒绝了哪吒式的革命、弗吉尼亚·伍尔夫式告别家庭勇敢地出走(《时时刻刻》),这种和解之路也显得一厢情愿,因为根本上它没有对父权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产生一丝一毫的动摇,它把希望寄托在个体的慈悲与父权的改良,它就无法回应“斗争”对于“现代人自我塑造”的关键意义,无法去自圆其说——女性的窒息感来自于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迫,当事实上的压迫与结构性矛盾不变,我们又怎么相信和解是治愈的解药。
换言之,无论是“链接之爱”还是理解彼此,本身都没有错,但如果不强调社会层面的压迫,不去直面矛盾,不在叙事上指出团结起来斗争(而不是团结起来和解)对于现代人自我意义塑造的可贵,那么对于身处窒息感的人们来说,《瞬息全宇宙》仍是一个空中楼阁般的解法,一个事实上之于被压迫者的安乐死,只不过,它看起来更慈悲和光鲜一些。
?其实这种美式和解在东亚家庭永远不会实现(已经有些厌倦了
本人new favorite movie。。有没有懂的
屎尿屁的惡趣味是真無感,倆石頭是真浪漫;除了倆石頭外,其他平行宇宙中基本沒有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connection的戲,所以非要設定女兒是所謂的「反派」對我而言就純粹是硬來;劇作上的人物邏輯多數都讓渡給了花哨的場面和小趣味,包裝無疑是成功的。
石头那里我真的哭成狗,太有才华了吧,套着科幻片外衣的东亚家庭情感剧。导演太飞了吧。
Finally something new! 虽然有大量视觉奇观,但最最重要的设定还是用了亚裔中年女性做主角,这一改直接给故事提了三级。这真的是我们完全没有能力、没有市场、没有可能做出来的故事了。
很显然不是亚裔性少数女性在家庭压力下写出来的剧本。两位导演在校时期都见过,客观事实就是我们学校电影系确实烂啊,还只会拍mv+元素堆砌+无论是谁都认为自己是全宇宙最具有lgbtq表达欲的人。这种亲情关系可以瓦解成杀母之恨又可以提纯到宇宙万物的答案,可以神乎其神穿越一切,但多少个宇宙过往云烟后你妈还是你妈,恭喜你,你这辈子无法摆脱。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疲惫,脑洞上的吸引力基本在前三十分钟就耗尽了,剩下的只有疲惫。造成这种疲惫的最大原因,是主创们在情感想象力上的匮乏,以及对于一个好问题的草率解答。影片最大的反派是虚无。整部影片其实在讲,当你得知人生只是一场虚无的游戏时,要如何面对。显然,母女对此有着不同的答案。最终,母亲用爱感化了女儿,把她从虚无的边缘拽回来。但这是个太敷衍的方式,特别是当世界的无数种可能在女儿面前无差别的展开时,爱的这点救赎力量就更值得怀疑。当然,这片儿主要就是看创意,用电影来探讨哲学命题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但话又说回来,当用一个创意开启一个命题后,草率了事又是很煞风景的。这也是这类创作内涵的一个悖论。
两个小时的视听煎熬,毒瘾致幻般花里胡哨,地铁老人样莫名其妙,喜看豆瓣大师们津津乐道
Asian lesbian will destroy the world if she is not getting along with her mom.
Jobu Tupaki牵着小猪出场那段把我迷住了,她就像汤浅政明的动画角色。
好疯,好嗨,找到了当年第一次看杀死比尔的感觉,甚至更牛逼,因为它竟往昆汀里放进了李安,王家卫里放进了周星驰。
并不排斥B级片,但怕只怕B级片装深刻还带上大段说教。节奏杂乱演技稀烂台词尴尬,这些问题不是套个存在主义思辨的皮就能掩盖的。两块石头那段其实挺好的,非给你整一堆中心思想,现在的电影都生怕观众看不懂,恨不得把心肝肺掏出来写上字给你看,这可能也算是你国当代电影的一种文化输出
懂了,我活在杨紫琼多元宇宙里她在当女明星的那个宇宙
【严重剧透】从她闺女甩出两根20+的假几把我就知道这片子不简单了
这什么玩意儿?八十年代的美国中式家庭吗?挺简单的主旨拍的乱七八糟。这TM也叫天马行空?千万别上中国院线,纯属骗钱!
生命无法承受之难看
看似天马行空,实际花里胡哨,乱七八糟。故事稀碎,又臭又长。总结:浪费时间。
太多插入行为和阳具的植入的让人很不能理解。香肠手的整个设定都像是为了将女同性恋的性行为做视觉视觉化隐喻而铺设。可是拜托?没有吊也不是不能做爱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的跳接转换,主流和非主流的动画作品中已经尝试过太多次,并没有什么更有新意的表达以至于觉得浪费了短暂而宝贵的两小时休息时间….关于母女情谊,东亚母女间的牵连太深太深而作品展示的太浅,更令人伤心感动的语言交锋远远不是“这是她女朋友”“我会好好珍惜我们短暂的相处时间”就能表达出来的。诶…我也累了……
有mommy issue的我看到泪流满面,隔壁被爱包围长大的老李除了笑外面色平静。
我找不出比“牛逼”更贴切的词儿来形容「妈的多元宇宙」这部电影了。过去几年大热的海外华裔题材电影,要么就是像国内肯德基里边卖的炸酱面,要么就像美国Panda Express里面的Orange Chicken,更有那种特别强调自己“融合菜”而非“中餐”的类型。但「妈的多元宇宙」不一样,它像是你进了家中餐馆,发现主厨是一老外,但做的味道特别正。你叫老外过来问咋回事,老外字正腔圆地用中文回答:操XX的,我他X是拆腻斯。我不光做,我还把你们丫的那些糟粕改良了呢。粗鄙吧?震惊吧?这就是「妈的多元宇宙」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