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意料之外的被里面的温柔与反抗的情节牵着走,倒是品出了些酸涩味道。
这股子酸涩有对历史真相被剖析大白的欣慰,也有对83年前同胞的心疼,还有便是那份传承的良善。
当日军占领了东极岛村民的祠堂并一把火烧毁后,渔民的心也被烧怕了。
他们一忍再忍的过活,在这片压抑的海岛上,每一寸的温柔都珍贵的心疼。
阿赑不认可弟弟救人的做法,但会留下刀柄让他们上岸。
阿荡指着地球仪笑着说要送战俘回家,炽热的眼神烫穿了种族与语言的隔阂。
曾经害怕退缩的渔民,在刺刀和枪口下执意为朝夕相伴的亡者抬棺;做过逃兵的陈先生,在热火焚身时呐喊着《满江红》和“不能跪!
”。
在残酷的战争下,温柔和反抗并存,就像人性也有两面,这样有退缩、有恐惧、有反抗的故事才足以牵动人心。
当在片尾彩蛋里看到现在的东极岛,老人依旧平静坚定的说着“海上有难,必救”的古老传承,海浪声就像历史和现世的温柔回响。
八十三载,暴政的冷枪声终究是被海浪磨平,而善良的品行依旧在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段鲜为人知深埋海底七八十年的悲壮往事,如今得以用最高的电影格式在最大的银幕上呈现,这样的历史沉浮似乎也对应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态势改变,该到了攻守易型的时候了。
不过显然网上不少评论是存在带节奏的情况,比如有人吐槽电影结尾日军放弃攻击是夹带私货表达敌人的仁慈,然后其实电影说的是迫于舆论压力,这是有历史考据的。
还有人批评英军士兵纹身中国女友,但同样有故事原型,同题材的纪录片中就有讲述。
另外不少人指责怎么把舟山渔民搞得跟野人似的,然而这是美术参考了当地的老照片,并非故意丑化。
电影补足了纪录片几乎只有英军视角的遗憾,重点刻画了东极岛渔民的英勇和基于朴素的善良而迸发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英军日军动辄女王天皇的时候,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与照相馆里毓秀说的从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形成互文,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人民叙事人民电影吗?
本片绝非只有技术可谈。
还有电影对日军的残暴刻画也可谓淋漓尽致,完全没有任何对侵略者的洗白和美化,从头到尾你都会反复感叹:日本人真坏啊!
的确吴磊饰演的阿荡下线可能有点早,撒大网捞大鱼的呼号可能显得有点刻意,但是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的,特别是几段IMAX全画幅的段落,确实把IMAX特制拍摄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大海的浩渺,人物角色的细节,还有整体构图的美感是清晰可见的。
另外电影在声音设计上也颇有想法,海浪声、枪声、风声、渔民的号子声都融入进了电影叙事,是看得出用心所在的。
最后,这部电影也会进行全球发行,希望届时可以安排有充足的预算在这个方面,尤其是当下美日沆瀣一气要篡改二战集体记忆的当下,这样的电影应该让更多外国人看到。
觉得演员没什么毛病,烂就烂在了管虎和费振翔着俩导演,和陈舒董润年张冀费振翔这四位烂编剧上。
对比下《南京照相馆》,看看《东极岛》烂在了哪里首先照相馆开场各种轰炸场面,日军入城,刘昊然想走帮人找信,没找到被日军追着跑,翻译官在那拍被砍的照片。
开始交代背景,给观众带入其中,表现刘昊然的性格和翻译官的性格,日军的残忍。
东极岛开场,说朱一龙还是吴磊的独白,吴磊进入水下,鱼雷那个飞过,吴磊救了一个英国人。
表现吴磊朱一龙水性好为后来救人什么的做准备。
相比之下没有营造出照相馆那种危机紧迫感,弱了很多。
前面大段时间浪费铺垫,救那个英军,有时老套的兄弟矛盾,海岛和原住民的矛盾,完全浪费时间。
看的我坐的前面有个人都走了。
这部分不如拍一下岛上之前是怎么被日本兵屠害的。
交代下倪大红那个吴老大之前的伤是怎么来的,宗祠说怎么被日本人烧毁的。
倪妮这个人物,也不够立体,一会拍下好像比较豪迈一会又柔柔弱弱的,和朱一龙咬两口。
照相馆里的高叶,对日本人的感觉到畜生是经历后一步步递进的,从与照相馆老婆交流,和刘昊然的交流,展现出人物性格和故事的。
《东极岛》里最失败的就是反派,日本兵的塑造,那个肥胖的日本兵是本部电影里最大的败笔。
也不知道哪个四个中哪个二逼编剧给写的。
看不出他的凶恶,岛上的人民的唯唯诺诺也就显的立不住脚。
后来的那个日本长官也是过于脸谱化。
东极岛这电影里的人物感觉就是为了登场说两句台词,反拍日本兵是这样,逃兵先生是这样,翻译官也是这样。
反观照相馆的原岛大地,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不断展现不断递进的,他的长官也是几个事件里通过几场的对话,展现出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人。
最后的一群英国俘虏就更像是脸谱化的集体照。
背景交代没有代入感,人物单薄脸谱化,剧情也太弱,没有感情的积累与爆发,没有逻辑递进的加强。
矛盾冲突本应该是,岛上的人和岛上日本兵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来的日本兵之间的冲突加剧,情绪不断升级。
而不是什么兄弟冲突,海盗村民间的冲突。
就算你写点英国俘虏和日本兵之间点冲突也好。
抗日题材的《东极岛》让你们拍的像海上救援。
这电影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师立了个题目,电影学院没毕业的学生当导演,找了个没考上电影学院的画脸谱的自称编剧。
花钱雇了个专业的剧组。
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交了一份错题百出的作业。
真想问问,你们这帮人会不会拍电影啊?
硕士论文是自己写的吗?
二流的反派表现不出一流的主角。
三流的导演四流的编剧只能拍出五流的电影。
【写在前面】气坏了,不是什么影评纯是吐槽,短评放不下才放这里,意见不同的不要来教我做人做事,不想吵架就一切以你为准好了现在凌晨四点半我被气得睡不好!
尊重历史四个字这么难做到吗?
电影需要艺术加工,你可以改编但不能瞎改!
看过纪录片再看这部东极岛真的太失望了,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从海上救起三百多英军战俘的善良的舟山渔民们(还机智藏匿了三人并成功送往盟军地界),被塑造成屈服于日寇淫威还容易内讧,最终要靠主角团三个所谓村子的“外人”带领才觉醒出海救人的懦弱之辈。
甚至日寇马上要来屠村了还“女人不能开船”再突兀引出一段激情演讲高举女性主义大旗。
角色离开粗口和中门对吼就不会说话了,男人离开烟酒和女人就拍不出好的故事了,情绪起来全靠BGM硬抬的。
躯干正中数枪还能反杀死几米开外开枪人才断气,无武器1v4近身全灭带枪日寇更是不在话下。。。
只有卖点素材的堆砌,没有合乎情理的逻辑,死亡就会显得没有意义。
这么个严肃的情境事件,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逃兵先生用蹩脚英语和不灵的枪逗笑观众?
你有事吗??
这一颗星,给出字幕时画面左边小窗的真实采访,是我认为全片最好看的部分。
唉其实想想,演员们下水实景拍摄,又是游泳又是潜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部巨资大片,肯定比那些一无是处的大烂片要强,但我为什么还要坚持打一星?
是对这片偏离事实还要全球公映的出离愤怒,我看看谁还会砸钱给管虎拍片噢!
首映礼还请来亲历者后人,还要硬cue救人的好市民发言,主持人讲话也磕磕绊绊的不大行。。。
谁懂我是特意买的浪花场(已经看过特效厅了但是退不了票了),手里攥着印有感谢语的蓝纸花五味杂陈,最终在科长站起来史诗史诗发言的时候忍不住走了,因为在我听来好像是在说屎屎屎PS.想了解历史详情的可以去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如果你是粉丝或者一定要去尝尝咸淡,建议还是看特效厅吧,夜戏水下戏黑乎乎的,普通厅可能表情都看不清,拍都拍了看不清就亏大了
两张票,有资格骂吧?
海风猎猎。
倒伏的野草像岛民们的命运,低了一辈子的头,但火烧过,人踩过,时间到了,依旧疯长起来。
这里是东极岛,二战中的一小块特殊战场,在这里发生的核心事件,不是杀戮,而是救援。
就种族和语言来说,东亚人明明应该是彼此更接近的。
日语和中文之间,也是更“可沟通”的。
影片里,保长李元兴,给日军做翻译,教书的陈先生,明显也会一些日语,孩子们也即将面临被迫学习日语的处境。
可这些“沟通”,是屈辱的,是被迫的,是刀枪指着的,赤裸裸的文化侵犯。
因此即便大家能互相“听懂”,却是听不入耳的,是无法真正交流的。
影片的前半段,蓄势了一个“忍”字。
吴老大为首的村民这边,宗祠被毁,忍了,不许出海,忍了,几个鬼子就禁锢住了几百村民,也忍了。
阿赑阿荡这对“海盗”兄弟那边,何尝没有忍,他们心里有对海岛之外的大世界的向往,也有对情感,对知识的浪漫渴望,就因为日本人的镇压,他们也暂且忍了。
可这些“忍”,换来的不是安宁,反而是日军的加倍残忍。
军国主义至上的高压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善意互助,被日军视为大忌,甚至直接导致屠戮。
对活人的羞辱虐杀还不够,在村民们于宵禁时点起灯笼走山路,为亡人送灵时,日军的子弹依旧无情地射来。
任凭李保长如何用日语高呼恳求,击杀都没有停止的意思,最后他终于用中文愤怒地嘶吼。
强迫村民学日文,并不能保全中国人,甚至连死后的尸体都不能,所以,要这屈服有何用。
于是影片后半,从“忍”到“不忍”,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生动地“站”了起来。
从前为了活着,大家都或深或浅地跪过,但终于发现,无论如何,侵略者都不会拿人当人,不仅是平民,战俘也一样。
他们罔顾日内瓦公约,草菅人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刻,为了活,东极岛的岛民们,必须要站着出海,必须要向死求生!
很喜欢纽曼被阿荡刚刚救下时,两位少年相处的那些温情时刻。
蓝眼睛、黄头发和黑眼睛、黄皮肤之间的交流,那几乎谈不上“沟通”,但语言在这种时刻重要么?
他们知道彼此是朋友,都想“回家”,心上都有看重的人,就足够了。
那些指着胸口、地球仪说出的誓言,不仅在两位异国少年的眼眸里心照不宣,也逐渐传递给了里斯本丸和东极岛两边的盟友们。
被困里斯本丸的英军战俘们清楚,日军与中国渔民,是魔鬼与天使的天壤之别,亚洲人并不共享同一种面孔,因为他们的心灵截然不同。
渔民有一种信仰,叫“海上有难,必救”。
在得知里斯本丸的情况后,其实所有渔民都在心里有了某种默契的决定,老弱妇孺,没有谁要往后站,有血性的,有一个算一个,扬帆出海,全力救人,是一条必然的路。
影片里有许多角色,逝去得非常突然,逝去得完全不考虑什么“主角光环”。
残酷的战争不会考虑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但这才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呈现。
我敬佩这样的呈现。
片尾字幕时,岛民后代与英军幸存者后代的交替讲述,也非常令人动容。
活下来的人会一直讲述,一直让历史记住。
没有无法打通的语言鸿沟,只有跨越重洋的并肩而立。
这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它使战败者胆寒,它让我们脊梁竖立。
早起喝咖啡看了第一场9点的,没有浪费我的咖啡!
好看!
后一个小时看得人解气!
年度最佳好片!
前面30/40分钟左右讲述东极岛渔民的生活,以小窥大,让观众看到日本人多么可恶,烧杀劫掠,后面咱中国人善良营救英国战俘,后一小时杀日本鬼子,解气!
真解气!
把心头的郁闷全都释放了,咱中国人成为战胜国就是靠着顽强不息奋勇杀敌向前的精神劲!
好片!
ps:今天看电影之前担心管虎,毕竟网上一搜他口碑不是很好,但是这个片子出我的意料!
屁股正得很,没有什么歪屁股,很好!
昨天看了东极岛的主厅首映。
简单总结:年度震撼大片,放心冲。
出了影厅我的手还有点抖,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太棒,心率飙的有点高。
实拍真的yyds,以前羡慕top gun 2的实拍,羡慕《驯龙高手》法罗群岛的唯美取景,羡慕《珍珠港》在战争背景下的宏大水下场面,这次《东极岛》一次性都做到了,而且更震撼。
当海风吹过东极岛山坡的野草,夜色中是阿赑负重前行的身影,那一刻悲戚和愤怒的力量都达到了顶峰。
水上水下戏的实拍,直接决定了观众最真实沉浸式的代入感。
在屏幕外都被海浪的压迫感逼得屏住呼吸,难以想象朱一龙在巨浪中拍摄时,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主演对人物的理解一如既往的深刻到位。
一个背影、一块儿肌肉的动作,有时就足以表达完全人物的心境。
陈明昊、杨皓宇两位演员也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我非常喜欢,彰显了女性的力量感。
更多的精彩剧情我不想在这里剧透,各位走进影院自己体会,会更加的震撼。
其实结尾已经看出,阿赑他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一个当地的渔民了,他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缩影,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被压迫的、奋起反抗的人民。
这部电影放眼整个国际市场,都是一部视效完美的工业大片。
希望海外发行这次能最大程度做好宣传。
角色可以有牺牲,可以有错误,但是不能作为一种展示惨痛的“景观”。
最明显的就是托马斯和教师这两个角色。
托马斯是管虎用来“启发民智”的工具,他一方面是用来激发男主和村民的工具人,在死亡剧情上都不得安生,日本军官砍他头的意义在哪里?
处决时小男主已经被往船舱押送,周边也没有其他企图逃跑的英国俘虏,那这么惨的画面除了让小男主产生仇恨,不就只剩给荧幕前的观众展示“尺度大、血腥”?
乡村教师的死亡剧情更是让人无语,拿着一把不灵的枪强行送人头,只为了最后被日本人处决,为了给人物煽情空间,还选择了焦油火烧这种极为残忍的死法。
在管虎导演的手下,多个角色都成了展现“大尺度”的工具,做事逻辑完全被抛在最后,此外为了展现他最爱的主题“人性”,在电影前半部分,强行将部分村民塑造成怕事的形象,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内讧,结果这些内讧的理由又随着角色的匆匆下线没有了下文。
很难想管虎这样的导演仍旧能获得如此大制作的机会,尤其是拍出《八佰》《金刚川》这样的电影以后。
整个电影看不出导演对主题的表达,只能看到他对自己的满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电影人送上了三份大礼,分别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镜头从硝烟战场转向了平民求生。
他是暗房里学习的照片冲印的邮差。
他是浪涛中勇救战俘的渔民。
他是被细菌部队囚禁的小贩。
这种集体的创作转向,是中国战争电影非常耐人寻味的变革。
《南京照相馆》的超级口碑和票房印证了这次转向的正确性。
一个以平民为叙事为核心的“抗战电影宇宙”逐渐形成。
01 被忽视的平民战争回看著名的战争电影,他们的视角可以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统帅部的视野,比如《大决战》三部曲。
这类电影聚焦的是高层的战略和外交博弈。
战争英雄叙事,比如《长津湖》《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
这类电影通常会展现军人个体或团体面对的生死考验。
平民生存史诗,比如今年这三部抗战电影。
他们则描写了战争夹缝里挣扎的小人物。
这第三种类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拍得并不多。
传统战争电影偏好前两类视角有他的必然性。
统帅运筹帷幄,电影情节常常暗合历史转折的戏剧性。
前线战斗则是展现成熟的电影工业的好机会。
奇观和大场面首先就是视听盛宴,还能顺便用残酷的战争,引入反战的思考。
平民的苦难却往往成为宏大叙事中模糊的背景板。
但优秀的以平民为视角的战争电影,同样有巨大的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里,德国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良知被唤醒。
他倾家荡产,通过雇佣犹太人在自己工厂工作,拯救了上千条生命。
电影是通过辛德勒作为故事的切口,实则拍的不只是救人。
它还展现了纳粹的恐怖统治,犹太平民朝不保夕,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对生的渴望。
《钢琴家》也是经典二战电影。
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在华沙犹太区,经历了家园被摧毁、亲人离散、同胞被屠戮的惨剧。
他自己不得不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这些平民虽身处战争的最底层,却是遭受伤害最多、最深的群体。
他们没有强大的力量改变战争的走向,只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里顽强抗争。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宏大的战略布局,没有震撼的战争场面。
但普通人在绝望情境下做出的抉择,不经意间选择的人性,更加光辉。
正因为如此,也更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02 中国电影平民叙事浪潮进入 2025 年,电影叙事领域似乎掀起了一股全面转向小人物的风潮。
2D动画电影 《浪浪山小妖怪》以妖界底层小妖的视角解构《西游记》,让无数年轻人在“打工人”命运里照见自己。
《长安的荔枝》通过运送荔枝这件小事,把宏大王朝兴衰转化为个体生存史诗。
这股浪潮在三部抗战题材中达到高峰,形成了独特的“平民抗战宇宙”。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为故事舞台。
在日军侵华,南京城沦陷的黑暗背景下,7名平民躲在暂时安全的照相馆内。
他们本是这场残酷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可当他们发现了日军暴行的罪证后,开始秘密收集,誓死为历史留下一份真相。
从《东极岛》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故事围绕着东极岛上的普通渔民展开。
他们虽身处海岛,却未能逃脱战争的波及。
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骨子里的人道精神,舍生忘死拯救战俘。
而定档“九一八”的《731》,则将目光投向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
以当地小贩王永章等平民为主角,他们被日军强行抓进 “特设监狱”,成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材料”。
通过还原受害者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的场景,从平民受害者的角度,揭露日军反人类罪行的残忍本质。
也展现平民在绝境中,不放弃求生的反抗的精神。
这种平民叙事成为主流,反映的是当下观众对战争电影审美需求的转变。
观众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下对战争的笼统认知,而是要深入到战争的微观层面。
想要通过荧幕认识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普通个体的命运。
另一方面,这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进步。
他们意识到平民群体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有时候,是唯一重要的一环。
他们对历史做出更全面和更深刻的挖掘,从中凝练出那个时代平民的代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陈凯歌的《志愿军 3》。
这部电影还没定档,但大概率还是国庆节上映。
依然采用传统的宏大视角讲述战争。
虽然也用陈飞宇饰演的角色作为串联线索,但整体还是想要展现战争的全貌。
三部曲的体量,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到战场厮杀的各个层面,追求大而全的叙事效果。
《志愿军 3》这种传统叙事方式最终会收获怎样的口碑与票房表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3 平民必须是战争的主角所有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说到底是为人民而战。
那么叙事权理应归还人民。
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平民视角的终极力量。
当阿昌在暗房因恐惧而双手颤抖时,观众本能代入自身。
若我在南京能否鼓起勇气藏起底片?
这种代入感是看将军运筹帷幄时无法产生的灵魂拷问。
更深刻的是,平民叙事会不经意间揭示战争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韧性。
在《南京照相馆》中,当日军拆运南京城墙石回国建“忠魂塔”实施文化殖民时,老金用幕布投射“大好河山”影像完成精神复国。
这些平民或许不懂国际局势,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东极岛渔民不识字却懂“海上有难必救”,比任何主义宣言更贴近人伦本源。
战争电影的最高使命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观众走出影院后,在阳光下庆幸。
庆幸不必再为躲避刺刀而颤抖。
太假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纯纯东海人猿泰山。
剧情和史实的巨大区别详见同题材纪录片。
例如为了突出矛盾、把中国人和日本人脸谱化刻板化,把现实中中国人向日军妥协、把救上来的绝大多数战俘交还日本人送去战俘营的剧情删去,为了圆话改成日本人“畏惧了国际舆论”。
怕潜在的观众接受不了历史事实吧,于是传媒只能不断正反馈地强化刻板印象吗?
我倒不信舟山渔民都是嘴里说着普通话,岛上人人头戴斗笠,又像南岛人一样断发赤膊随身配弯刀潜水、像出海的人猿泰山一样。
努力把现实中的人塑造成猎奇的异类,这就是导演刻板印象里的东南渔民吗?
还有弟弟死了被哥哥带回来放在床上的时候响起的歌,我一度以为是粤语,结果发现歌词的语法完全是官话的,却还不伦不类地模仿北部吴语白读的字音来发音,这是当地方言唯一一次出现在这部电影里,真的尬死了。
建议真的对历史感兴趣的去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真实的历史比乱编的精彩一百倍、鲜活一万倍。
请大家支持《里斯本丸沉没》!
一部杂糅了历史事实与文人臆想的“神作”。题材本来不错,很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影响的故事,但在进行叙事时协调好现实立场与艺术表达的关系非常关键,可惜本片没有做好这一点,陷入了虚无与混乱的状态,空有宏大场面的展现,这大概是唯一优点,而缺乏基于史实的思考,反替之以文人臆想中的离奇情节,人物设定又完全服务于这种臆想,不论是“过分愚昧”的中国渔民还是“单纯嗜杀”的日本鬼子、抑或是“充满人性”的英国俘虏,无不塑造得脱离历史与现实,最终只能以不知所云的方式逐渐达成所谓的“精神觉醒”,进而开启一场又一场“神剧”式的戏作为收束。此外,管虎作品中一贯既要又要的毛病以没有解决,成分实在复杂,难以论说……
和当年看完《八佰》的心情一样,无法原谅二战的日本,即使时间过去这么久了,we have beef,forever!历史会记得,我们也是!
工业水平上看的确相当成熟,船难以及水下戏份拍得紧张窒息不出戏,技术扎实,一众角色也都完成了高难度的表演。故事层面算是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情绪的气口,如果说《里斯本丸沉没》是让大部分观众较为宏观地了解到这段历史,那么《东极岛》则是给观众们提供了另一个小切口的视角。正如片尾的真实采访一样,历史上渔民们救人的心态是很朴实善良的,但同时像电影刻画的一样,他们也是很有血性的。不管怎么样,人性的光辉是能够超越一切的。谭维维的片尾曲恢宏大气,好听。
一部叙事角度不同于以往的抗战电影,普通百姓也是英雄,救人亦是救己。后面渔民全体出海超燃,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人我来救。男主阿赑浴血杀敌看得十分解气,怎么会这么帅!!虽然我们的牺牲很惨烈,但是结局却让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电影可以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但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更不能断章取义。看过《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应该会有同感。
很好看很解气,最后部分海里营救很精彩刺激,会推荐家人朋友去看。
如果作品完全虚构反而更好一些,何必借着里斯本丸号,无非还是要利用民族情绪多在暑期档捞点钱,但落到实际却只是在呈现虚构的人物所突出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些普通老百姓完全沦为工具人,同时也让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显得毫无历史沉重感。最后的女性主义更是将作品既要又要哪哪哪都要利用起来捞钱的嘴脸呈现得淋漓尽致。
(一点剧透)这个男主不是一个标签化的英雄,而是真正活在极限处的中国人。全片以阿赑的视角去串联起整个故事,从个体小切口展现宏观大历史。你可以从他目光的冷峻中读到过往的苦难,看到海盗后代的影子,从他沉默的背影中看到一种随时要爆发出的力量。感谢朱一龙,让我在一堆消费情绪的电影里,记住一次真正的民族记忆。
前面铺垫很长,其实可以缩短一点,后面朱一龙开杀小鬼子和渔民营救英国人很燃很解气,海上场景特效还可以没有绿幕感,和八佰一样不是主角无敌,主角也会牺牲。
剧情色彩特效无一不好!中国人骨子里是善良的,但是你要不让我活,那你肯定得走前面!
垃圾,一开头就让日军屁股怼镜头恶心观众,还反复恶心了好几回,一些生理肉疼的特写:英国人火烧铁刀烫伤口、后来这个英国人被砍头,砍完还被特别拎起淌血首级展示、刺刀刺死村民、船老大、孩子完全不避、爆炸铁片砍在朱一龙肩膀上然后一发狠自己给拔了??烧老师烧那么久也不想看,对战争里侵略者的暴行不需如此渲染,镜头对准受害者也是一种shoot,镜头后的人不怀好意。台词都写得极差,尴尬又自恋,倪妮的戏份也很无语,上来一提“开船”反手就骑上朱一龙,怎么着最后开船救人是你们play的一环?剪辑乱成一坨,朱一龙一己之力成为英军口中“那个中国男人”正紧张救人倪妮就在那砸墙宣言女性力量走一波,样板戏都没这么刻板,更别说把朴实村民救援的动机改写成愚昧自私者的复仇觉醒,渔民蠢笨,“海盗”善良勇敢无敌救世界,真的作品见人心。
真正的工业大片 太极致太震撼了心随着海浪颤抖,热血跟着阿赑沸腾看的过程中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节奏紧凑,一环扣一环,岛上的每个人都在战斗,男人、女人、孩童以及老人!一个民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屠村的消息来临的时候,是退一步保平安,还是拼死一搏?事实证明,面对无耻的日本人,退一步并不会保平安,反而会让敌人越发猖狂。海上有难,必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岛渔民的信仰,他们靠海生存,敬畏大海,敬畏每一个生命阿赑 是大海的孩子 从海里来,终归到海里去观影过程中不自觉的屏住呼吸,身临其境,我只能说朱一龙NB!
民族IMAX 有IMAX画幅的内容比较少,跟纪录片相比的改编可以接受,但男女主的人设有些偏现代了,水中戏效果还可以。
赔我点钱吧,虽然我只花了十二块,但感觉这电影应该倒赔我三十块
和照相馆一样有点故事先天不足,光是渔民救人缺乏戏剧性,加了很多抗日的内容,为了强行打鸡血配乐也是拉满,好在满屏的IMAX画面还是挺漂亮。
友情提示,观影过程中可以呼吸!水的特效太厉害了,完全身临其境的感觉,加上朱一龙演得太逼真,我都感觉我和他一起在海里浮沉,看完进入贤者时间,缓了好久,还想再看一次复仇,太爽了,还想再看一次......
管虎拍这个片,就像挑了个武学天赋严重不足的孩子,然后使出浑身解数,想把他教成能上华山论剑的水平,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我们无法得知他这么给自己上难度,是有不足道的执念,还是图的什么,但结果就是把全片陷入非常矛盾的境地:如果观众想了解历史,看去年的纪录片足矣;如果想体验同仇敌忾的抗日情绪,那这个“抗日大片”正好起了反作用——越接近终场,越把抗日抛到了脑后。
特效太牛了,一定要看IMAX,能感觉浪花拍脸上,水下特别有沉浸感,小人物都刻画得有记忆点,故事后半段反杀可爽了,演员全部都给出了他们最好的表演。
其实作为虚构的商业剧情片技术层面扎实。叙事、情绪和最后海难奇观层层递进按照类型片标准来看没大毛病。但里斯本丸这个题材改编成剧情片的评价在当下语境注定沦为键政材料,无论好评还是差评(这不意味着我主张去政治化地观看,恰恰相反,我认为键政式观影本身恰恰是伪政治)。突出岛民中国人视角在我看来没任何问题。中国人民在抗争中的主观体验和视角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值得铭记,《里斯本丸沉没》的多元“客观视角”本质上也只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叙事。但《东极岛》的缺陷是前半段为了添置叙事动力有意建构了救与不救的对立,有点多此一举。其实可以更大胆,前半段完全去戏剧化,保留后半段的奇观。日军的残暴可以更冷静的手法呈现,渔民的英勇也不必非得如此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