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过《冰冻星球》的第一集,前往地球的尽头。
不由感叹极地景色的壮丽,那是一个世界,有着纯净的蓝,或是纯净的白。
曾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着迷,但只是片刻,我明白有时,一些发自内心的赞叹是不需要理由的,用言语或是词汇表达会嫌其变味。
我为什么看着这些景象会心生感动?
或许,光是形容冰面是如何晶莹剔透,天空是如何一瑕不染,又或是企鹅如何呆笨可爱,这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而更真切的感受是自己向往着那种景象,或者说是幻想着。
对于影片本身,无论音效或是画质,都可以说无可挑剔。
虎鲸搅起涡流让冰山碰撞,那声巨响伴随着隆隆的尾音;每一片雪花用极慢的速度播放,并听到冰晶凝集的清脆银铃般声响;北极熊在雪地奔跑,最后搏击,那一声声低沉但浑厚之音……至今在耳中难以消散。
而解说员大卫•艾登堡略带沙哑英式口音的解说,让人又感到熟悉亲切,似乎那便是标志性的纪录片所该有的解说。
而画面带来的是一波波视觉震撼,融化的冰川灌入深海。
而那入口处的汹涌水流诠释着大自然的力量;通往火山内部的洞穴中,天然的结晶保持着菱角分明,晶莹夺目,诉说着一种纯净;那海鸟挥动翅膀的细微动作被捕捉,那羽毛的轻盈质感与挥动翅膀时力量,完美的展现了舒展自由……或许,我们要感谢超高速摄像机和航拍技术,让我们能感受如此逼真的画面,而更应该感谢的是,摄影组人员不辞日夜的坚守。
真如我之前所说,词汇的表达毕竟显得太过苍白,而我只能初略的介绍,更真切的感受来自于欣赏时眼前的景象与你脑海中回味的景象。
影片给我最深的记忆来自于一次的微妙心理变化。
当时摄影组人员已经有潜入冰冷的极低海水中拍摄,有在直升机上航拍,还有深入不断移动的冰层底部拍摄,难不成这帮疯狂地人想把这片土地里里外外拍个遍?
而这也只是调侃,因为我想这毕竟是不可能的。
于是到拍摄那神秘的活火山时,不禁心生调侃,还能下火山里面去拍景象么?
当时也没注意,多早的就下了否定的结论。
而恰恰在影片的结果,给播放了拍摄的花絮时,一开始就介绍了拍摄组如何深入火山岩洞,以及在里面过圣诞节的场景。
当时心理由当初的戏谑变为感叹,又有几分敬意。
当初不经意间被否定掉的,认为不可能的事,被他们一个个变为现实,那种冲击仿佛是告诉人们,只要是能拍的地方,我们就会里里外外都拍摄下来,而不管多危险,也不管多么劳累,不管圣诞节,也不管其他任何重要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力量与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我知道那一定不会是money。
或许,正如解说员大卫•艾登堡爵士称,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气候产生剧烈变化前欣赏到这一景象的最后的机会了。
这部纪录片捕捉了此前从未记录下来的很多行为和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像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去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场景。
那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使命感,将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即将逝去的景象做一个备份,而不求其他。
在这之后,我重新思考BBC的公共价值观,斥巨资拍摄而只求能为世界做一见证。
这一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了每个拍摄者的骨髓里。
最后想说的是,一部纯粹介绍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同样能给你带来感动,有些时候,赞叹会在不经意间流露,而我们也不必刻意去追寻赞叹的理由。
光凭文字毕竟描述得透彻,希望大家能有机会静下心欣赏。
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BBC出品,必属精品。
很多精彩的镜头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来的,像摄制组致敬,David Attenborough解说一如既往很给力
最近每天睡前一集,刚刚看完了一套冰冻星球。
有感于那些拍摄这种野生动物纪录片的 摄影团队,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拍摄啊。
如果不爱好,完全干不了这行。
大片级的画面,史诗般的配乐,邓布利多似的魔幻配音,大自然设计的各种故事背景,加上野生生物本色的演出,让这个纪录片也可以封神了。
从壮阔的两极极光,到冰面下细微的冰花缓缓盛开;从座头鲸成群结队的在海面上掠过, 到海里浮游生物悠然飘过;憨厚的北极熊游荡在冰面,鲨鱼在碎冰中露出头观察海豹的 位置,狼群为了生存集结追捕大型的牦牛,企鹅爸爸带着小企鹅半年不吃不喝忍受极地 的严寒等待企鹅妈妈捕食归来。
在大自然给出的这个极端的背景环境下,每一种每一只 生活在这里的动物都可以拍出一个令人感动的纪录片。
不过看完之后就又开始闹饥荒了,有啥好书好电影好的纪录片电视剧推荐不?
不限种类 只求好看就行。
仅对最精华的部分——第一集进行一点评论。
BBC的纪录片一贯保持着高水准,其作品一直广受好评,这部新作品延续了这种优良传统,十分出色,展现出了BBC在纪录片制作方面的深厚功底,个人认为其无愧于豆瓣的9.8的超高评分,可以说代表了自然类纪录片中的最高水准。
首先在镜头的处理上,该片中展现了许多航拍的镜头,而且非常喜欢选择极为浩大的场景进行表现,就像在《地球脉动》中的感觉,场景都是选择视野非常开阔的环境下进行拍摄,景色的感觉都是十分壮观,这种对于浩大的展现体现出了很强的力量感,很有气势,让人不由感到自身的渺小,进而被其征服。
其在气魄上的压倒性的表现使它的景色都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这种感觉给我的印象与《泰坦尼克号》的感觉相似,它的对于力量的展现令观众十分钦佩,完全被震撼。
对于这种感觉的成功表现说明了这部作品绝对是一部大制作,因为很多壮观的镜头是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拍出来的,比如说对于火山的拍摄,这种镜头不是想拍就能拍出来的,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的。
这种如同好莱坞大片的豪迈为其成为纪录片中的极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这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一次简简单单的烧钱游戏,其在细节的处理上证明了BBC在纪录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其在细节镜头的选取上以及音乐和旁白的配合上同样十分出色,使整部作品在大气的基础上又不失严谨与缜密,比如说在雌性北极熊刚出场时,背景音乐瞬间变得轻快,给人以轻松之感,而此时在雄性北极熊的镜头的选取上也体现出了其可爱的一面,整体感觉轻松而又愉悦,当两者相遇时,音乐开始放缓,表现得十分温馨,但两者最终别离时,镜头选择的是雄北极熊独自行走的背影,对于细节的拿捏极为出色。
另外在企鹅与海狮的场景中,音乐一直非常轻快,并且镜头的处理上选择了慢放的效果,将两者的行动时的笨笨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让人们感受到这是一种残酷的捕杀的行为,表现得十分轻松,另外个人认为在企鹅第一次跑掉的时候的那句“猎手与猎物的技术都如此拙劣很罕见”的很有英式幽默的调侃的旁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再看当时的两者的样子,确实感觉十分有趣。
另外在一些展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的镜头中的背景音乐的选取都十分精准,在表现它的气势的方面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这些对于细节的出色的把握不是随便砸钱就能砸出来的,它展现了BBC在纪录片领域的深厚的功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新的科技在纪录片领域的成功运用,这种使用促成了该片成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比如说在一些场景上,它首先进行长时间拍摄,然后进行快放,给人展现出动态的效果,再比如大量的慢镜头的运用,以及在拍摄雪花的形成以及一些动物有关的场景时,这时必须要得到功能强大的设备的支持,这些都说明了科技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拍出更好的作品。
另外,在拍摄时,工作人员的对于自然的保护与尊重确实值得学习,我们仅仅是自然的记录者,所以要尊重自然。
最后我要说的是BBC作为一个为公众服务的电视台,它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来自然的美好与壮丽,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有这样一种倾向,它很多篇幅在展现自然的强大以及其富有力量的美,在一些比较残酷的事情上的处理则非常人道,比如说海豹被捕的场景就处理得非常委婉,镜头选择的是海豹一点点进入海中,之后就没有了,没有过分地体现出血腥与残忍的一面,将自然表现得十分美好,有助于人们形成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大自然的想法,很有教育意义,起到了公共电视台应尽的义务。
宏大的制作,又不失对细节的把握,《冰冻星球》实属一部佳作。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观点。
南北极,神秘荒凉之地。
神秘,因为常人的脚步离这片土地总显得无限遥远,就像天堂与地狱之外另一个不属于人的所在。
荒凉,任何形容词于它都看似多余,同样的阳光照耀下仅只呈现一片雪白的冰原。
我们对于它们的认知也只不过是一个图景下单一的白色,透着深深的寒意,外加几个难以亲身感知其涵义的数字描述。
然而bbc总是给人以惊喜,关于如此荒凉而单调的景观,依然给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丰富的全景式展示,并阐述出相应的丰富内涵。
作为自然风光纪录片,bbc一直保持着它的优良品质,首先是画面的质感与美感,这是我们所能获得的美感的最根本的来源。
高清晰的画面对自然风光的最真实的展现,及拍摄者与制作者卓越的审美品位所带来的完美视角的呈现,给观影者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体验及精神愉悦。
这是bbc一直以来所保持的优越之处,一方面在于其精良的设备,一方面则是制作者对于其作品的责任所使,对于美这个词的原则性守护。
其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将这一宏观的展示与人类的生活与命运相融合,不是单单的说教,而是借观者对于美的真切体验而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美学成分而真实的存在。
那么荒凉是如何成为一种美,一种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美而存在呢?
当我离开人群,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望着这个大地的时候,我感到了自身的独特性,一种无可比拟的存在,而荒凉恰恰衬托了这个存在,它的寂静就像是人世最遥远的回声,在这回声中我们听到了自身的本性的召唤,看到了人的存在的超越性及其永恒的孤独本质,在这宏大的自然之流中留下一圈圈涟漪。
而极地的冰冷,荒芜让我们平静,相对于人世的风雨无常,它显现出了永恒的某种品质,像永久的矗立在人世之外的观察者,生离死别只不过在瞬息之间,于它只是恒常的每日景观,蝼蚁之躯不过是对永恒之美的一种献祭,我们生生不息的从泥沼中走出又源源不断的将自身带到永恒的祭台前,周而复始的轮回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与永恒的单纯之美相得益彰。
这种本质性的回溯让我们与自然相亲近,而那些在荒凉之地的生灵以它们的生存状态所展示的,更传递了一种万物一体的价值理念和美学体验。
自然展示着它的奇迹,就像四季之中变幻莫测的地理景观,而我们如同北极熊,企鹅一样,正是它的奇观之一,是它的组成部分,而并非自由意志力的横空出世。
由此,片子回到了人的独特视角,在人类所造成的种种危害之中,它又如何反噬人类自身的命运。
我们作为自然的成分分享着它的美,一旦背离了这种美,就背离了我们自身。
自然恰恰是我们的身体,冰冷的极地也是,它们是相对安静的一部分,一旦它们开始喧闹,我们就不再有平静。
影片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们以有机体的方式来审视这一切,自然的成分成为可感知的机体成分,并携带者它的深沉的情感来到观者的内心中,成为观者美学体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而长久的存在于他未来的生命中。
第1集当海滨的冰川消融时,冰瀑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同时脱离出巨大的冰山,宽达数百米。
各种各样的慢镜头,唯美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第2集在北极,一种毛毛虫在夏天觅食,在冬天冬眠,周围的冰凌像尖刀一样围着它,不断向其延伸,却没有将它刺伤。
等到春天时,它会再次苏醒,再次觅食,并且在冬天的时候再一次冬眠。
如此这般,14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飞蛾。
好长寿的毛毛虫啊!
另外,信天翁有长达50年左右的情侣生活,是所有动物中比较长的一种。
花絮:为了拍摄企鹅,一个拍摄组会在南极驻守四个月,忍受低温与狂风,还有企鹅的尖叫,而最后采用的镜头长度却只有几分钟。
两极自然世界的四季;人类在冰雪里的生活;人类的出现给自然带来的过去和未来。
展现冰冻天地的风貌是主题的重心,最后关注与人类关联进一步拔高立意,从客观进入主观拉近意识上与这片世界的距离。
不努力就会饿死,竞争是绝对的,无法选择避免它,但人类很幸运可以拥有选择竞争方法、制定公平规则、开拓优势领域的机会。
像自然一样宽容,也像自然一样冷酷,探索准则。
互相帮助与团结是生存法则,变得温暖,与温暖的人相处。
生命生存与繁衍是它们一生的目标。
我们要珍惜的禀赋,是能借助灵魂留下超越时间的文明遗产的能力。
动物们完全受自然状况掌控,且选择很少,比如大部分动物为适应季节变换只能每年大迁移,如果不能适应就是消失。
我们也受制于自然,却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它,有更多选择。
在安顿好自我以后不要忘记安顿其他的生命,我们拥有能力,也应承担责任,这是感恩与回报上帝之骰的馈赠。
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动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繁衍壮大。
很害怕明明可以阻止最坏的场景,最后却走到无能为力,因为有那些人,那些人的人性。
The ice is protecting us(by bouncing back the sunlight into the space). 升温是一个恶性循环,冰盖融化越多,海水吸收热量越多,冰盖融化更快,最终将达到温水煮人类的效果。
生命如履薄冰,从其他生灵的经历反省自我。
除了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应该还要有极地的壮丽与动物们为生存所做的厮杀,这些都是能让人跳脱自己身为人的桎梏,去思考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的存在,我们的文明及其附加,是否是在为这个星球锦上添花,亦或只是我们想当然尔?
看到猎猎寒风从冰原上吹过,时速甚至高达100米/h,一望无际的荒凉之地,很想亲身站在那边去感受这种极限气候;南极的黑夜,光怪陆离的极光,以及一望无际的星空,里面的每一颗闪亮的星,很想用自己的双眼,亲自去捕获如此的无言之美。
尤其是看到皑皑白雪中,为了生存还有嗷嗷待哺的六只小狼,母狼博尽性命和比自己大几倍的野牛搏斗,雪白的毛皮上是自己的鲜血,但是为了生存,不能止息!
同样为了自己的生存,野牛也在努力的用角顶母狼。
食肉动物最终战胜了吃素的。
生活在极限环境,连生存都是在生死边缘的狼,只会埋头吃草撒蹄狂奔的野牛怎么敌得过。
不论谁赢谁输,身为看客的我只觉得背脊发凉,充满伤感。
与动物为了生存,每一天的生死搏斗相比,人类如何不渺小?
天天蛋疼的多愁善感,都只是杞人忧天,无病呻吟了团队协作的虎鲸,北极熊的交配,企鹅的迁徙,深海里的情形,无一不是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琐碎无聊痛苦烦闷充满欲望和失望的人类世界之外,还有着如此精彩也如此漠不相关的其他生物,在为它们的生存,做着血肉之争。
万物有灵且美,我们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也不应有权利,去伤害以及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
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类很渺小,里面的个体,也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
1、过程灯蛾毛虫一种生活在南极的毛毛虫,它的一生可以经过数十年的休眠,在生命的第十四年完成化茧成蝶,成为史上最长寿的蛾子。
我们常说夏中不可语冰,说的就是毛毛虫,它们的寿命极短,很难活到冬天。
普通的蛾子从毛毛虫到花蝶,整个生命时间短的几个星期,长的也不到一年,灯蛾毛虫的一生却能贯穿14年,这活了同类型生物的十几、二十倍,如果与人类类比,那就是活了800年的彭祖。
每年春天,灯蛾毛虫从冰冻状态中苏醒过来,它们开始采集食物,拼命的进食积攒能量,为铸茧化蝶做准备,可是南极的春天太短,灯蛾毛虫并不能储存好化蝶所需要的能量,于是当冬天来临之时,它们会躲到岩石下面,可是南极的冬天太冷了,岩石只能让它们遮风挡雨,但寒气会深入地下。
很快,灯蛾毛虫的心脏会停止跳动,血液连同内脏都会彻底被冰冻,在四个月的黑暗过后,南极的冰雪才会慢慢的消融,等到来年的春天,灯蛾毛虫会在冬眠中醒过来,它继续上一次未完成的事业,拼命的吃、拼命的长大,可是即便如此它的储备依旧不够,当冬天来临时,它又一次被冰冻。
如此循环往复,在它长到14岁的时候,它终于完成了积累,在这个春天它会吐出细丝给自己编织一个茧,在里面完成变态发育,它终于变成了有翅膀的蛾子,但是它剩下来的时间却只有几天,这几天它会拼命找寻伴侣,完成终身大事,这就是灯蛾毛虫的一生。
它们是世界上最耐寒的生物,可以在零下70度的环境中生存,尽管它们的生命跨越14年之久,但大部分时间,它们在冰冻中度过,如果将它们可以活动的时间算在一起,它们并不比其它毛毛虫活的长多久。
对于灯蛾毛虫而言,到底是一只毛毛虫活了14年,还是算作毛毛虫的14次人生更合适,毛毛虫大概是没有长时间记忆能力的,也许它们根本记不得上一世发生了什么,它们只是靠本能行动,每一次解冻,它都变成了一只全新的灯蛾毛虫,以同一身躯历经14次的轮回。
2、原因学过生物的朋友应该都还能记得,组成动物身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的最外边是细胞膜,里边包裹着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是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它负责与外界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存。
如果环境温度达到冰点以下,细胞里的水也会结冰,冰晶刺破细胞膜,细胞就废掉了。
绝大多数的动物不能暴露在冰点以下,除非它的细胞里有些特别的东西,可以防止结冰。
北极毛毛虫有一个“绝招”可以捱过严冬,并且在它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冰冻的状态。
北极毛虫的血液里含有糖类,糖的作用类似于防冻剂,可以在低于零度的环境下保护细胞。
3、拓展(1)北美洲木蛙能在70%冰冻下复苏生活在北美洲森林里的木蛙也能耐严寒。
木蛙体内有一种成核蛋白,当感到凛冬将至,它的肝脏会产生葡萄糖填充细胞。
木蛙会在土壤洞穴或厚厚的枯叶底下度过严冬,它体内的尿素和细胞组织中浓浓的葡萄糖浆充当着防冻剂,即便被冻得梆硬,木蛙体内的冰量也不至于损伤细胞。
(2)蛇和金鱼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冬天来临前,蛇会进入洞穴冬眠,它的心跳和呼吸频率会下降,以满足身体最低限度的代谢需求。
蛇的身体不能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它不具备木蛙那种产生大量葡萄糖的能力,一旦被冻透,蛇就不可能再醒来。
我们有时候能在春天发现池塘里的小金鱼居然还活着,原因是它像蛇那样在冰面以下处于类似于蛇的冬眠状态,事实上金鱼的身体并没有被冻住。
北极熊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肉食动物,它们强大的掠食者并主宰着整个北极领土。
北极熊是独居的,每年3月到5月的交配季节才会聚集到一起。
在交配季节, 公熊要争夺配偶,在交配后,公熊独立生活,母熊来照顾幼崽。
北极熊是属于雌雄二性态的,什么是北极熊的二性态?
简而言之,雄性的体积是雌性的两倍。
它们前腿上的毛也比雌性长。
这些毛到底有什么作用还在研究中。
科学家们觉得雄性的长毛让雄性更有魅力,在竞争中更占据优势。
但是为了能够跟雌性进行交配仅仅是个头大腿毛长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要参与激烈的争斗,这会让它们得到新伤口甚至永久的伤疤,通常斗争最后的胜利者会驱逐所有雄性对手。
在春天里,雄性北极熊只是到处闲逛并挑选雌性。
这些动物有着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用来追踪异性的气味,所以给雌性定位很方便。
雄性一般不会对雌性进行长达几英里的追踪,而是试图将雌性逼迫到偏远地区罕无熊迹的岛屿、海湾或者高崖,以减少竞争对手。
但实际上无论怎么做,要取得雌性的交配权都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在茫茫北极,一只熊要在对的时间遇上一只对的熊,谈何容易!
母熊的发情期只有半个月,过了发情期它们就拒绝交配,留给公北极熊的时间显然不多。
北极地广熊稀,而且呈现越来越稀的局面。
小北极熊要到3岁才能离开母熊独立生活,在此期间母熊拒绝一切交配活动。
也就是说,母熊4年才交配一次,公熊遇到的75%的成年母熊都是拒绝交配的状态。
一旦雌性进入发情状态,雄性会爬上它的后背与其进行交配。
研究表明北极熊的交配时间长达半小时以上。
《Polar Research》杂志记载一对雌雄北极熊的交配时间多达65分钟。
接下来的10天里雄性会保持高度警惕,并与雌性反复交配以确保受精成功,幼崽在适宜的时间出生。
雌性北极熊将会接受胚胎延迟植入,这就是说它们的受精卵直到秋天都不会植入,当它们变成准妈妈的时候体重会大幅增加。
无论过程多久雄性都会坚持到底,因为保护雌性在北极熊的眼中是义不容辞的。
大约两个月后的一月初,幼崽会降临。
在幼崽断奶后的两年半到三年之内雌性不会再交配。
如果幼崽过早夭折,无论是自然环境因素还是成年雄性所致,它们都会提前进入发情期,如果错过了春天的繁殖季节,它们甚至在整个夏天都会交配。
动物生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北极熊显然不会放过到手的繁殖的机会,使用暴力也是可以预料的。
有人拍摄到公北极熊吃未成年北极熊的画面,推测:北极熊饿了,找不到食物,才食用同类。
其实,每年死亡的小北极熊,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公北极熊之手。
至于原因?
为了交配!
带娃期间的母北极熊是不会发情的,处于“拒绝交配”的状态。
而公北极熊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只成年母熊,竟然告诉自己:因为要带娃,没时间交配!
公北极熊一看反正不是自己的娃,再次使用暴力,趁母熊不注意杀了小熊一了百了。
北极熊很暴力公北极熊杀了小熊,既能快速让母熊进入发情期,方便和自己交配,还能为自己未来的后代减少竞争对手,最后自己还能得到一顿食物。
当一对配偶分开后,它们会继续寻找其它的异性北极熊。
在一个繁殖季内,北极熊会有多个伴侣,北极熊的社会关系极其复杂。
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吗?
区分哺乳与非哺乳动物的一大标志就是是否为蛋生动物,例如鸡鸭鹅等这些动物都是生蛋的,不是哺乳动物,而像猪狗牛等这些,直接生育幼崽的,则为哺乳动物。
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吗?
是。
雌性北极熊不会在其婴儿年幼时离开其居住的洞穴,它们会留在洞穴里以转换其身体内储存的皮下脂肪来分泌乳液来喂哺其婴儿及为自己提供需要的营养。
雄性和雌性均为5-6岁性成熟。
寿命为25-30年。
北极熊为一夫多妻制,在春天交配,即每年的35月,发情期约为3天,雄性和雌性的北极熊会短暂配对,其目的只是传宗接代而非永久结合。
妊娠期为195-265天,每胎通常为两只,偶有1、3或4只,幼崽的死亡率约为10%30%。
刚出生的北极熊大约长30厘米,重700克,在出生时无人协助,双目紧闭,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1-2个月时,可以行走;出生3-4个月后,母熊便携子离开洞口,让其外出见世面,长见识,晚上领着它们回洞过夜;出生4-5个月后断奶,2-3岁后独立,在此期间,幼崽要学习捕食和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一旦长成,它们很少找同类做伴,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由于其特殊的摄食方式和相当大的食量(北极熊的胃可容纳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总是独来独往。
一般说来,北极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在严冬,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几乎可以长时间不吃东西,此时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
呼吸频率降低进入局部冬眠。
看了野牛和狼打架那集之后就梦到中日开战了。电视里没有789集了?
越看越冷
普通话版本配的不大好
有些东西还不多但摆拍就没意思了
这类叙事风格和画面呈现的纪录片看腻了,审美疲劳看不下去。
企鹅见石头筑巢那段。。。。
不太爱看大自然纪录片 不过拍的真心很震撼!
The future like this? At least it's a clean one.
摆拍
Magnificent!
企鹅真乃萌物也
看high了
bbc靠谱
想亲眼见证一下。
BBC地球系列再开播!牛逼的画面、配音和David Attenborough性感的解说是这个系列不得不看的原因。
BBC的纪录片从来不会令人失望。P.S.那只偷同伴石子的企鹅猥琐得太太太可爱了!!!
David Attenborough的声音就是地球最好的注解;花絮丝毫不输于正片,用生命去拍摄的画面,只有深深的震撼,无以复加。
给十星都不为过,太震撼了!!!制作团队太让人敬佩了!
纪录片爱好者的福祉,关爱大自然。BBC在这上面倒是没有滤镜。总体来说没有《人类星球》《地球脉动》之类的吸引人。
CCTV 终于有了一个有价值的频道,CCT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