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有几个点我在思考,如果有看到的朋友可以给些答案。
首先,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一群孩子想要外出打工,年轻劳动力流失过度,这让我思考,农村教育匮乏的原因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劳动力无处可去,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生存,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留守儿童成了最大的问题,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父母的缺席、祖父母的无力教育,导致了新一代的孩子在最初对于人生的认知上就出现了问题,只想打工、只想逃离。
之前,我有看李玫瑾和陈丹青老师讨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将农村掏空了,通过高考,一些有知识力的孩子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以后,又留不住,农村却又回不去。
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
我很想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恰好在学校的点映活动看了这部片子,引发了这些思考。
团块事件弱因果的结构,除去了过多戏剧性戏剧性部分的生活日常,情感克制,没有过多的滥情。
打矮婆的拐杖,隐没无声的孩子,最后结尾的笑Cdn说像疯了(当然导演说保留一点希望,大家觉得为了通过审查)。
/开始前蒋能杰导演骂了一会儿审查制度,然后说在深圳几次的放映都被毙掉了,“深圳,还改革开放先驱城市,这么保守!
” (hh)映后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出身、学的专业都和电影不太相关,总的来说是非常质朴、朴素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人。
两百万成本,剪辑廖庆松声音林强,他说请专业团队来做,交给他们,有一些导演上的技巧感觉还是略欠缺,但似乎这也正是他好的部分,原生的、天然的部分。
(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题材的李睿珺显得十分圆滑了) / 调度非职业演员/小孩:1.保护情绪(每天整个团队的情绪状态) 2.不给他们提前看剧本,否则他们就背台词了 3.熟悉程度 本色出演
这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千千万万个云洁的真实写照,我亦是云洁。
非常真实,看完让我看到了先今中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我非常愤怒。
贫富差距之大已经让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每一代的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在工厂里打工。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片中老人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最愤怒的地方还是在于城市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城市敲农村人员的血吸他们的髓,想尽办法榨干他们,却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不提供给他们的子女,让我觉得可恨。
仍然是教育问题,乡村教育。
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你可以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这里又让我想到潘石屹那个家伙,为了让自己儿子进哈佛,拿着从中国人民手机挣的钱去给哈佛捐款,他捐的这些钱要是能用来提高农村老师待遇水平,怎么会没有人去农村支教呢?
愤怒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深深的无力感。
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问题,已不是我一个小小的人可以解决的。
我也时常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答案常常是,什么也做不了。
你叫我放弃现在的优渥生活去农村支教我没有那么伟大,做不到牺牲一切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在那里只待一年又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所以我也常常对自己的软弱和自私而愤怒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就只能看见这样的好电影支持一下了,也算是做了一种公益了。
拍摄历程与技术问题:2012-2017年导演留驻家乡拍摄素材(包括但不限于这部),2016年完成拍摄,2017年送审,2018年上映。
因此虽然先前积累了独立纪录片的制作经验,但这是首次拥有40-50人拍摄团队、资本与市场力量介入的经历,所以在剧本写作时需要参考、迎合各方意见和价值,在现场需要进行各部门(灯光、录音、镜头)协调、沟通,前期需要拉投资,后期也得跑宣发。
但所幸是出镜的所有演员都是彼此熟悉、信赖的村人,习惯于大型机器与镜头生硬地插入日常生活。
而且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真实的(比如聪聪哥哥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意愿和真的就在拍摄一半的时候走了,虽然最后又叫回来了),唯一存在的技术问题是需要在拍摄前告知演员们镜头的位置、大致的剧情,剩下就是相信他们的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取消剧本的限制和复杂的要求,那么在前3、4条的状态和效果都是最自然的。
拍摄完毕后,因为受到侯孝贤的影像风格和长镜头影响,所以请了两位台湾的后期,另外迫于之前选定的一首歌高达10万的版权费压力,林峰也负责了这首报恩民乐片尾曲的编曲。
制作完毕后,送审环节的修改意见比较仁慈,除了要对上述片尾曲的歌词进行政治脱敏、加上歌词字母后,还要改动聪聪哥哥作为童工的打工镜头和广东求学的红包情节。
导演持续专注、记录云洁和蒋恒蒋鑫之后的状况,已跟拍十多年,目前云洁在高三,也因为影片获得了不会过度的关注和刚及所需的资助。
拍摄独立纪录片与剧情长片的态度:纪录片的成本低(2-3人、10-20万)、技术性低、自由度高,表达上更为私人;剧情片完全相反(这部拍摄团队40-50人、总成本100多万)。
两者的诉求完全不同,但需要平衡,以拍剧情片补贴纪录片,但相同的基础是技术要求,有了技术也可以接商业短片恰饭还债。
但导演之后应该会专注于纪录片拍摄。
社会关怀与从影心路:作为乡村留守儿童,生于斯长于斯,因为身份原因天然地熟悉、关注家乡、乡人,喜欢和儿童接触,注重教育,尤其是通识、常识教育,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这些关怀在他的儿童题材、乡村题材中得到了表达,近两年的也转向了退伍老兵、性少数群体的议题,正在筹备的是农民工题材(农民工、随迁儿童、留守儿童长大后)。
导演的孩子也来了现场,他希望可以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电影的方式给社会注入更多无论正负的能量与声音,也庆幸自己童年受到了文学和电影的影响,在大学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也因为这份热爱和心愿不会被既定安排所左右。
虽然前几部的成长是艰难且缓慢的,但现在有可以立足之地,也在慢慢还清友人的钱(泪。
在谈及这部分的时候,特别感受到了一份坦诚和真诚,感受到了与现场所有的联结。
出来后在楼下转了转,发现清仓区又补了很多书,而且质量比上次好了很多,激励了购书欲,重回十年前,上头买三本,顺带结交了一个新的法社会学研究计划,希望别烂尾了,也希望之后在闲来没事摸到这些书来调剂的时候,也能记得我今天对它们产生兴趣、希望得到的阅读体验。
今天观看了电影《矮婆》,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为主人公是一位矮矮的老婆婆,看过才发现是一位小女孩。
这部电影不像它的名字,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故事。
矮婆是一个十几来岁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们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庇护,而矮婆没有,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庭的种种压力。
矮婆懂事的吓人,因为爸妈外出打工,留下矮婆和妹妹在乡下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但是奶奶毕竟已经年老,身体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矮婆身上担子越来越重。
孤苦无依的老少全靠矮婆支撑家庭的负担,矮婆一边兼顾自身学业,还要承担起捡柴,做饭,照顾幼小妹妹的活。
本身就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苦加上劳累迫使她在英语考试上睡着了,结果字是不理想的。
随着奶奶的生病直到去世,原本不堪一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矮婆和她大妹妹在寒假的时候去了广东,是矮婆父母打工的地方,矮婆的父母在过年的时候计算着将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弄到广东上学,所有的都计算好了,但这所有的希望都如同春节夜晚的烟花,只是在天空中绚丽了那么短暂的一瞬间。
当妈妈带着矮婆和两个妹妹回到家乡去读书的时候,矮婆的父亲在黑暗中无能为力的哭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依旧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唯一变的只有人。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矮婆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这部电影呼吁我们要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我希望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更多一点。
看似很平淡很粗糙的剧情,但是又处处能激起浓烈的情绪~看完《矮婆》,又补了导演的《路》和《村小的孩子》,越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越是有种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想必跟拍了这群孩子多年的主创团队情绪更加复杂~我小时候也在村里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虽然条件不似片子里这么艰苦,但有些细节也能引起共鸣(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学校老旧的桌子和没有塑胶跑道的篮球场、狭窄的公路和一过车就会扬起的尘土、农忙时一声招呼就来帮忙的邻里……)这是不是全国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小孩,他们算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打工”喃~他们有没有为过早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后悔~他们是进了工厂,还是拾起了学业,还是抓住了风口~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看完导演留守儿童三部曲之后我最感慨的是:农名工父母哭着对孩子说好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可是当代年轻人,读书10余载,考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博,有多少人不是打工仔,又有多少人在两点一线得996 007……在车间流水钱上打工和在办公室电脑桌前打工,从体力到脑力,似乎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这一代的我们未来教育小孩该怎么说?
(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时间……)是读书吗?
好像又不止是读书……不是读书没用,读书当然有用!
只是用感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喃?
矮婆这个土到掉渣的乳名,然而又无比亲切,影片把小村庄的“留守儿童”现状真实的搬到银幕上,把我拉到一幕幕的童年生活,感慨万千。
看了此电影,脑子里浮现出的一句话,“人向死而生,却也向生而死。
”让我最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便是影片的自由之处。
看完它,大家的感触肯定不同,因为它不同于明暗一线的老套影片,靠炫酷的特效,和演员的颜值而被人所知。
每个人似乎能在影片中感到迷茫,又在迷茫中顿悟。
“妈妈”这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对于矮婆来说,却是那么遥远而陌生。
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后,又无情地弃下了矮婆,矮婆有了后妈,虽然后妈对矮婆不能说不好,但是她毕竟不是矮婆的妈妈,况且她整天也很忙。
对矮婆来说,妈妈是如此地飘渺迷茫。
矮婆的大名叫蒋文洁,她有两个妹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云洁与同伴们过着简单而又纯真的童年。
与同学相比,12岁的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
冬季,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外出打工。
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
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在一个清晨,矮婆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矮婆始终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她对生活,也充满了无奈。
这个笑容,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
也许是生活开始了好转吧。
整个影片,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个小女孩的人生的一部分。
很平淡,却很真实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 是考验- -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吗?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未来走在教育事业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如果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净土,那我们就是走进他们的人。
#9.12蒋能杰导演《矮婆》放映会成都站 作为蒋能杰拍摄的首部剧情长片,《矮婆》是青涩的,它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纪录片影子,长镜头的使用和调度偏向于纪实性而非情绪性,调度上也缺乏戏剧性,全片传递的情绪略显单薄与无力;但《矮婆》的青涩是可贵的,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缺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电影,在《矮婆》之前的农村题材电影大多都将农村设作一个奇观化的背景以满足荧幕前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怜悯心,或是讲述一个不管发生在哪儿都足够优秀的故事让观众声泪俱下。
但农村文化置于中化文化到底有何意义?
宗族血脉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到底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
农村和城市身份不断割裂,这些都是值得叙事电影去演绎和探讨的,这些是我认为剧情电影这一类型的影像的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目前只留存在少数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剧情长片在这方面受限于资本投入和中国电影行业浅薄的认知,在这些方面鲜有导演敢去尝试。
蒋能杰导演在拍摄《矮婆》时能冒着商业投入的损失,以亲切和客观的视角去直面这些问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可贵和勇敢的,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承载在《矮婆》的叙事之中。
并且我认为在精英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的《矮婆》,用叙事唤观众们对农村文化本真的认识,对于故土的认识,让观众去审查自身所处的社会,脱离城市化产生的道德凝视,抹去符号化认知,不落入浮华、激进的漩涡之中。
从头到尾都在想小云洁好孤独啊,但孤独又是她人生面临的众多苦难中最微不足道的那个。
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了很久,还是很让人崇敬的。但我不得不指出一点,“小众”应该是一种被迫的属性,而不应该是主动诉求。如果是社会责任感在驱使你去记录,表达,传播,那么你就应该在表现手法上尽量做有益于传播的事。否则的话,你到底是更在乎他们的声音被人听到,还是更在意一个文艺小众个性导演的人设?导演既然投入了那么多去做,希望能把这个事想清楚。就像用梵文讲佛法,你真的在意内容的传播么?还是有些痴醉在自己的光辉形象里了?这种自私有价值么?
可以一看。整体还不算太成熟,但摄影很棒,导演很会用镜头语言,编剧方面还需要加强。
左右大家都睡着了
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云洁默默的看着同龄的男孩子逃离乡村去打工,默默的接漏下来的雨水做家务,默默的与奶奶日常相伴,默默的随父母到广东又回到家乡,她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又仿佛不在其中。
一部质朴、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同时还涉及空巢老人、乡村教育(村镇学校留不住老师)、进城务工潮(连少年与代课老师也无法免俗)与矿工职业病问题
基本都是固定镜头 但是表演没撑住 没营造出氛围 很难跟角色靠近故事也有点一眼望到头 嗯 以第一次为结尾 就差不多差不多
7.0 @曹杨影院
不够真实,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的感觉
这也许是一个好“作品”,但它绝不是一部好“电影”。不,应该说根本不是电影,这就是导演用过剩的自我与没来由的愤怒和自信产出的一部毫无意义的片子。但这种愤怒来源于在体制社会前暴露出的渺小自我所显露出的无能,自信来源于对电影不了解的自负。给一分我都觉得多,因为它在“传统”意义上烂到家了
电影用矮婆来充当全片留守儿童各自不同命运的见证者,云雾缭绕的山区,静逸的田野,日渐衰落的村落,老一辈还坚守着家族血缘纽带,青壮年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无比想逃离,少年则没有选择地被父母被学校被生活的意外所左右且随波逐流。
情节不够饱满,故事性不强,主题不突出。画面很真实但和DY自媒体制作的乡村生活差别也不是很大。2021.9.12 16:00专门去了广州珠影飞扬影城番禺天河城店参加广州专场及蒋能杰导演映后交流活动。现场有人向导演提问时感动涕零,说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很有共鸣。而我却没怎么看懂导演想讲什么?他是想讲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政府需要通过什么政策解决?还是国家贫困攻坚还没到位,国内好友许许多多贫困大山里头的孩子,需要呼吁社会大众,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做贡献吗?
影片几乎全部用了固定长镜头,导演说是受侯孝贤影响。在声音、道具设置等方面,是聘请的编剧、音效等工作人员帮忙加上的。这部电影基本是纪实风格,也实践一种新的“新现实主义”,技艺上不讲究,更多地是传达社会关切。主题表达远大于艺术诉求,可谓是我看过的剧情长片中倾向性最大的一部。中环广场几乎是广州最为繁华、设计最为前沿的购物广场,我跟猪头说:这里的洗手间是我在广州上过最豪华、最有设计感的。和新加坡乌节路的一干商场很像,可谓国际化的极高端购物中心了。而湖南的农村,甚至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对我来说依旧是陌生的。以往这些都只是风景,而现在却是可以触碰到的真实。农村的贫瘠和穷困,人们挣脱这种命运的困难,都触目惊心。当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看到满眼的高消费品牌,有点反讽。@百丽宫影城(天环PARC CENTRAL)
整体很流畅,纪实感强烈,导致很有代入感。
妈妈说“给人看的jiu的”
三星半。够写实了,很重视光线
蜻蜓点水的记录了一些现实。空气里都透着苦味,但并不苦大仇深。
7/10 纪录片质感 部分台词说教味重 不过拍出这样的电影属实不易
【2021.09.05 北京深影首映】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的蒋能杰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但是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导演并没有从拍摄纪录片的习惯里走出来,拍摄机位极其不自然,在我一度以为这是纪录片的时候又突然来了个特写,让我的脚趾差点在电影院抠出尴尬症,在摄影角度还需要改进。ps:映后连线访谈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导演真的是过于实在的人,还是挺可爱的。
2021.9.7这个片子就要上映院线了,提前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