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刑事7人第六季

刑事7人 season VI

主演:东山纪之,田边诚一,仓科加奈,白洲迅,塚本高史,吉田钢太郎,北大路欣也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刑事7人第六季》剧照

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2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3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4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5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6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3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4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5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6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7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8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19刑事7人第六季 剧照 NO.20

《刑事7人第六季》长篇影评

 1 ) 苦难的救赎

我也不认为安妮斯顿的演技超越了妮可,但是这部电影的确让我看得很专心,给我留下了比兔子洞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果不是看介绍,我甚至没有认出来海报上的这张脸是詹妮弗安妮斯顿。

电影的结构很好,一点点抽丝剥茧地让人明白电影到底讲的什么故事,主人公克莱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亦即她经历了什么。

看到中间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两个失去了生命中最亲密最重要的人——虽然一个是妻子一个是儿子——之间互相取暖,彼此安慰走出痛苦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Roy还是一个过程人物,电影只有克莱尔一个中心,痛苦是她的,反复是她的,最后的救赎也是她的。

一开始我也以为克莱尔要平躺在车里是因为她的疼痛症状,但是我很奇怪为神马她在慢性病分享小组和在家里都可以坐在椅子上,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她不敢在坐在车里,因为害怕车祸的那一幕,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恰恰通过这样立起椅子的过程说明了她真正战胜了自己。

丈夫是个很好的男人,虽然出现得不多。

就像佣人说的,他也失去了儿子,但是他还必须照顾克莱尔。

我想克莱尔在车祸之前就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性格并不因车祸而突变,我相信直率是克莱尔本来具备的性格特征,也符合她法律从业者的身份。

而丧子的痛苦使她不能原谅自己也无法再面对丈夫,家庭的不幸遭遇也导致了夫妻感情的破裂。

最后,克莱尔走出来了,丈夫也拿走了自己留在这个家的东西。

但是,他送来了母子最美好的照片。

不管这段感情还有没有再继续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两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开始重新生活,面对今后的人生好好生活。

女佣应该一直是在克莱尔加做工的。

所以她直到克莱尔的性格和本性,即使克莱尔变成颓废且不可理喻之后,她也一直默默做着自己该做和不必做的一切。

从克莱尔在墨西哥高级餐厅给足面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相见克莱尔本来是个虽然口不饶人但真实可爱是非曲直分得清楚的人。

女佣崩溃在看到克莱尔躺在铁轨上的一刻,她要放弃,不是因为她受不了克莱尔的性格,而是她受不了克莱尔放弃自己的生命。

Roy的出现帮助克莱尔重新站立。

她开始打扮自己,想要重新开始生活。

虽然肇事司机的出现使克莱尔再度崩溃。

但是最后她说出了我是个好妈妈之后,终于肯面对发生过的一切,面对自己,终于释然。

妮娜这个角色我认为非常重要。

一方面她和克莱尔的孩子一样,是一个逝去的角色。

roy和克莱尔都是被逝去亲人抛弃的存活者,他们一直都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最终极的伤痛。

另一方面,妮娜又影射了克莱尔自己,她几度在自杀的边缘徘徊,她很想像妮娜一样能够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承受这让人痛彻心肺的一切。

可是她又深深直到妮娜的死带给或者的丈夫和孩子多大的伤痛,死是多么容易后的多么不负责任,而且她也想问问妮娜,她还有一个那么小那么可爱的儿子,妮娜怎么可以选择就这样离去?!

她如果有自己的儿子在世上,她是决计不会放弃自己孩子的。

各种纠结压抑之后,选择其实只有两个,自暴自弃或者重新振作。

克莱尔经历了第一种之后,终于迈出了向第二种选择的第一步。

 2 ) 任何疼痛,都无法被藏匿

当初下这部电影,是看上它的名字叫《蛋糕》,就以为是那种适合大半夜左手搂狗右手往嘴里挖乳酪蛋糕的那种疗愈系轻喜爱情片,加之主演是詹妮弗·安妮斯顿,演什么我都爱看的甜姐儿之一。

于是我下班真的买了芒果乳酪和苦巧蛋糕来配片啊,搂好了狗,摁下遥控器……然后发现好像有哪里不对。

这绝逼不是一部空气里飘漾着甜蜜气息的那种片。

反之,疼痛、止疼药、死亡、幻觉or鬼魂贯穿了全片。

安妮斯顿扮演的女主苍老而憔悴,时时都要忍受着车祸后遗症引发的阵痛:生理,还有心理的。

这是真正展露她演技的一部片。

另外,我觉得这是她塑造的最好的角色。

或者片名应该唤作《疼痛》才合适。

至于蛋糕,那其实只是她通往疗愈之路的一把钥匙。

如果你抽丝剥茧地去掉演员入骨的表演,或者你并未真正独自面对过生活中的黑暗时光,或者你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压根儿就没有狗屁黑暗时光……那么这部片的剧情简直俗不可耐:女律师遭遇车祸后痛失爱子,为了分解创伤造成的身体疼痛终日与镇静剂为伴,哦,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保姆。

然后互助小组成员妮娜的自杀,触动了她(她开始为妮娜的鬼魂所困扰,其实应该是镇静剂致幻),她开始接近妮娜的丈夫,试图探索妮娜之死,也曾试图卧轨,但是谢天谢地她活了下来并且最后一个镜头意味着她有被疗愈——忘掉这些剧情介绍吧,它们仿佛和电影本身没啥关系,剧情顶多是支撑的骨架,但是那些关于疼痛的探索,才是这部片的血肉。

这部片区别于俗套的好莱坞温情励志大片之处就在于:它几乎用百分之99的力气为你展示绝望,而只用百分之1的结尾,给予女主和电视机前的你以希望。

但是足够了。

能够正式而郑重地面对痛苦,导演很棒。

痛苦无法被隐藏——导演显然深谙其道,但是很多人不明白。

是的,痛苦最终顶多是被时间缓慢地分解,被生活的潮水湮没,升华在虚空之中,但它从来无法被人为藏匿。

而明天与希望又是什么,有时真的是痛苦累积到百分之99.99时,升腾出的瞬间的宁静。

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眨下眼睛的功夫,峰值就达到了百分百,比如妮娜,于是她纵身一跃。

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到抑制痛苦疯狂生长的方法,镇静剂、酒精、音乐、聊天、饮食、运动、性……在达到浓度百分百的峰值前,让它降低哪怕那么一点半点。

因为同死亡相比,再疯狂的生命行为都可以被原谅。

安妮斯顿和妮娜的鬼魂(我认为是镇静剂带来的幻觉)躺在铁轨上,妮娜说死前的遗愿很重要,是死后唯一可以被带走的。

“麦当劳的薯条”“水宝宝防晒霜,因为我爱死那个味道了”然后,她终于说道“我曾经是个好妈妈”——我瞬间泪崩。

其实她一直隐藏又规避的真正痛苦,就是那个孩子。

我想她最终关于痛苦的救赎,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3 ) 失独律师的日常

为了看安妮斯顿,特意挑了上海电影节期间的场次。

她过去的角色,甜姐,甜心,为了支持她的转型,带着期望进的电影院。

首先,她终于有角色突破了,鼓掌。

其次,正能量的结局,观众看后不心塞。

然后,女保姆的角色给我的印象最深。

最后,安妮斯顿一直有的小幽默表演方式添加到这种沉重题材的电影,觉得苦涩中有点酸爽和甘甜,因此电影整体风格和节奏还是不沉闷的。

特别欣赏她进入儿子房间,给萨姆沃辛顿的儿子找衣服的场面,作为观众,大屏幕前,森森的被感同身受了。

凭这一点,我觉得她表演可圈可点。

没看懂的是安娜肯德里克的角色。

 4 ) 伤者的慢性药

先撇开电影来说,大部分有过或者有着创伤的人会容易多注意同样的人事和电影,拿我自己来说,这一段子灰暗时光里,我总是带着明知道主角最后会重拾希望的潜意识来看一些灰暗的电影(至少前半部分是),同时又带着期待自己能在某时重拾希望一样来忍受着压抑,敏感且易碎,很多人有着这样的矛盾心理。

看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一时我已经大概知道结局了,事实证明我完全正确,但是我依然给它看完,因为克莱尔重拾希望的过程能为伤者聊以止痛,这也正是类似电影,剧情俗套想走个过场但却有价值的地方。

 5 ) 咱简介能不这么扯淡吗。。。

什么凄美的爱情,死亡真相疑云。。。

奥斯卡还是个孩子,放过她吧。。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成功貌美的女律师Claire一家三口住在LA郊区,儿子活泼可爱,丈夫事业有成。

但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Claire失去了儿子,自己的身心也都受到了创伤。

在她参加的社区互助小组中,有一名组员Nina从高速路上跳桥自杀了。

Claire找到了Nina的丈夫,一点点了解了Nina的故事,在了解中,她渐渐的不那么愤怒,渐渐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开始原谅,开始试着走出来。

我觉得Tobin的故事写的真心好。

其实如果故事像如上那样反着写,(请配合都乐环球影视里的旁白)就只是一个很一般的cliche。

就顺应着我是主角我高兴,我是主角所以任性的路子。

因为人家不是有病吗,人家心里有创伤啊,人家要大段大段的哭,人家大段大段的歇斯底里,人家有事没事就要口出恶言,人家要狠狠的伤害每一个身边关心自己的人。

但是,Tobin人家就hold住了。

人家偏偏不那么写。

故事展开的很慢,一环扣一环。

我们看到了Claire脸上的伤疤,我们看她步履蹒跚,我们看见Nina大幅的照片,Nina为什么自杀?

我们听见她手机里的留言。。

那是谁?

然后Jason出现了,是和留言里一样的声音,说一样的事。

那为什么他们不生活在一起?

于是观众就迷迷糊糊跟着作者走,看着这个暴躁又难看,差不多一无是处的女人是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

Cake在塑造Claire的时候拿捏的非常好,这么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女神经病,理论上是不容易被喜爱的,谁不喜欢甜心宝贝儿那样的啊,就算长得抱歉,楚楚可怜也是一种美。

但是编剧没有赋予Claire任何让人怜爱的属性,她就是一个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

一个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该什么样呢?

抽烟喝酒黄赌毒吗?

还是混吃等死?

都不是啊,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也得生活啊。

得去复建啊,得被保姆叨唠啊,就算黄赌毒也得去买毒品啊是不是?

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和正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They don't give a fuck. 他们想说什么说什么,他们才不在乎有没有人喜欢,会不会升职加薪,有没有朋友,他们会不光用语言也用行动告诉身边所有的人,Fuck off. 我特别喜欢Claire的一点是,她是个很mean的人,说话毒舌但是又挺逗的那种。

她才不管你听了舒不舒服,她反正就说了,你要是不舒服那是你活该。

她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出现,比如老是特别深沉的悲伤和忧郁,或者在某个时刻彻底大崩溃用大段的独白说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也不愿意把她的冷嘲热讽理解成挖掘心里的阴暗面,这就是生活不如意看见什么吐槽什么的一个普通人,随着电影把故事一点一点拼起来,眼前看到得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喜怒哀乐情绪起伏都有起有终,你知道她这么让人讨厌是为什么,你也知道她为什么讨厌这个世界。

就像所有happy ending或者想讨好观众的电影一样,你知道她会改变,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misery都会过去。

但是感谢编剧,没有让主角像被雷劈了一样突然第二天醒了就开始积极乐观,就跟所有迪斯尼电影里那样,一段过场音乐,主人公忙忙碌碌转来转去,等音乐停了一个崭新的完美人格出现了。

那不可能。

谁都不可能一夜长大,养成一个习惯还要21天,30天,100天呢,走出一段心理阴影怎么可能只要三两天。

所以哪怕是个开始,也皆大欢喜了。

我觉得让Nina以鬼魂的方式出现有点掉价儿,Claire其实足够expressive,但是还是不够。

而且Nina跳楼的事儿有点牵强,Roy看起来不像个特别暴力的人。

可能可以再丰富点吧。

还有后来蛋糕出现有点草草。

还有Claire和Silvana的关系,明明是有感情互动的,为啥到最后还是就帮她开开车什么的。

作为电影,有点不过瘾,可是作为人情世故,倒是十分贴切。

 6 ) 安妮斯顿的转型之作

一场可怕的事故(应该是车祸,影片中没有正面表现)给克莱尔留下了满身疤痕和伤痛,但再狰狞的外伤也比不过失去挚爱的儿子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电影前半个小时的情节是比较抓人的,会想知道这个痛苦绝望的女人到底经历了什么灾难。

但所谓的悬疑渐渐解开之后,正文差不多该开始了,拖沓的节奏和零散的情节却让人感觉继续在长久地铺垫,无甚起伏,一堆一块拼拼凑凑走到结局。

另外几个被电影渲染为焦点的东西,都不明不白,让人感到无厘头。

一是互助小组的成员Nina的自杀,以此开头,并且貌似深深地影响了克莱尔,请的也算是比较活跃的演员,但真没觉得到底有什么作用,跟她自己的痛苦有什么关系啊,只是因为自杀所以刺激了她么,难道还能比失去儿子的刺激更深么。

二是片名蛋糕的点题,有点牵强,迷迷糊糊就带过了,至今没想出来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三是貌似的男主角Nina的丈夫,更是鸡肋,在影片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如简介的十分之一。

而更符合逻辑,也更让人心动和心痛的克莱尔的丈夫,爱她却被彼此的绝望推开,却一闪而过。

这样就像一张画作,大部分是一团乱麻,缺乏美感与逻辑,剩下个不起眼的角落挤着精美而动人的笔触。

这就是给我的感觉,也许正是导演和编剧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他们成功了。

别人演绎这部作品可能无功无过,但对安妮斯顿来说就确实难能可贵了吧。

要知道她从老友记的傻大姐瑞秋出道,几乎就是喜剧路线一路走,我也曾经以为她没有意外不回头了。

但这次堪称是出人意料的转型之作,虽然没有得奖,但几个提名也是努力得到肯定的证明。

转型确实不易,只能自己投资做制片,哈哈。

安妮斯顿为此也不遗余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单从形象上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呈现了与时尚街拍和颁奖礼大相径庭的臃肿、苍老、丑陋的一面。

但在表演上,她赢了。

这方面《时光尽头的恋人中》中Black Lively正与她背道而驰,还在美不胜收地苍白表演,尚未醒悟。

 7 ) Hi Rache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昨天才看了安妮斯顿的《随波逐流》,今天又看了她的《蛋糕》。

与前者相比,《蛋糕》是安妮斯顿表演上的一个突破吧。

就不吐槽豆瓣上的简介了,在我看来《蛋糕》讲述的是一个很像波兰斯基的《蓝》或者《兔子洞》等等的故事,同样是车祸丧子陷入无限循环的痛苦,但《蛋糕》则在其中加入了互助小组成员自杀对于主人公产生的影响。

安妮斯顿饰演的克莱尔,暴躁,阴郁,敏感,特别地敏感。

尽管她总是说别人敏感,但最敏感的其实是她自己。

丧子之后参加了一个互助协会,在其中认识了年轻漂亮的妮娜,但妮娜却自杀了。

于是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互助组为妮娜召开的追悼会。

克莱尔在会上发表了一番对妮娜死亡以及死法的言论,于是在影片后面妮娜的”鬼魂“一直”缠着“她。

被病痛以及丧子之痛折磨得万分痛苦的克莱尔尝试过自杀,但最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想死。

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好莱坞三幕剧叙事结构。

主人公遭到冲击——主人公如何应对冲击——主人公在冲击中产生蜕变。

故事并无太大新意,而且拍摄手法时而小清新时而拍成恐怖片,略显拖沓的剧情让人看的有些烦躁。

不过,卡莱尔和Silvana之间的互动还算有趣。

但除了卡莱尔作为主人公有着较为立体的性格之外,其他配角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太过平实,有些单调。

其实最让我感慨的是安妮斯顿。

Rachel这个标签对于她来说应该是有惊喜有沉重的吧,这次《蛋糕》里不顾形象,衣着邋遢脸上有疤毒舌刻薄,但还是让我在某些时刻想起Rachel。

(《Friends》里除了chandeler和Joey,最喜欢的就是Rachel啦)总体片子,最大的亮点只有安妮斯顿。

结尾的”蛋糕“回归主题,按照导演意愿让本片最后得以升华。

不知怎的想起《阿甘正传》里的”巧克力“。

”人生就像一块蛋糕,口味不同带给味觉的体验也不同。

吃到了苦涩的蛋糕没关系,总会咽下去,然后再尝一口甜美。

 8 ) 疼痛地活着

前几天无意中翻看到的一部电影。

是女神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讲述的是慢性疼痛症患者在面对疾病,丧子之痛的日常。

我能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疼痛。

不断地服用止痛药,酗酒,移动的每一步都恨不得端着自己走,远行时小心翼翼地卧躺和说话,向周遭不经意流露出的满当当的恶意,任性地处理家里孩子的遗物,和管道工人做爱……她好痛。

痛得难以言喻缺乏表达方式。

其中最深切的是她的几次下水。

一次是因为半夜疼得睡不着,她到自家游泳池里小心翼翼地侧泳,水波划动,手臂的挥划和配合动作的叫喊,好痛;还一次是在理疗中心,辅导员建议这个半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病人“另寻高明”时,好痛——明明看起来像是在积极生活,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自己内心悲痛绝望,那种……是羞愧?

是不安?

还是说,只是逃避?

原来逃避也那么痛。

最后一张图,是片末了。

算是一个和解吧,主人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个和解。

然而并没有非常刻意,并不像许多生活勇士那样,骑着高头骏马,配着利剑,高傲地向敌人甩去一双白手套,宣誓对战,并没有。

她只是,小心的,忍着痛,往前走了一点点。

可是却让人看得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毒瘾戒除者艰难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回到了家,家却拖着她往回看,不断回顾,不断痛苦,层层揭发,却最终因家人的谅解而得到了救赎。

作为剧情片,后者更胜一筹,作为人生经历,前者的痛更痛。

且同是丧失亲人,她以一句“我曾是个好母亲”(她说的“曾经”,我的理解是相对于她还是“母亲”身份而言的),让自己获得了救赎,她是自救的。

因此和解也就来得顺其自然。

http://user.qzone.qq.com/812108388/main

 9 ) 评第72届金球奖作品--《蛋糕》

(一)“自杀”了不起啊?

我也会!

克莱尔试图以自杀倾向为出发点来理解妮娜的行为(因为克莱尔正承受着身心的巨大痛苦,她自己就有自杀的想法--挥之不去的妮娜魂魄,她想找到妮娜的自杀倾向并击败它),调查从资料到自杀现场,最后到妮娜家。

然而,克莱尔找到的最终答案是“She wasn't hundred percent certain.”是的,妮娜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所谓的自杀倾向。

也就是说,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普通人。

只是有时候是我们胜利了,有时候是现实胜利了。

在心理互助小组,当其他人用心理病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时,唯克莱尔用大妈八卦式的方式看待妮娜的行为,谁是需要治疗的?

病人还是正常人?

所谓“责任、担当”,言之凿凿,可落在具体的生活里,我们体会最深的往往是情绪。

“坚强”是个不错的词,但强求不得,得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无常的现实让我们不知所措,但感情就像一位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一样不离不弃陪我们一路走来。

人家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同意,但不要忘记,最重要的朋友也是我们自己。

(二)打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走进来从人际交往中,克莱尔找到了存在感、归属感。

这里为什么不用“重新”两字呢?

因为,那失去了的,是无法弥补的;是新棒棒糖的甜味(助人、越境墨西哥买禁药、睡别的男人、跟安奈特和解、对前来道歉的凶手拳脚相加、去最后一个汽车影院浪漫、尝试卧轨、宽容偷东西的小婊砸、满足凯西的童心)占据了本属于黄连(儿子的车祸)的舌头。

有时候,精力有限或许不是件太坏的事。

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多难受啊,不想见熟人触景伤情的话,不如打开窗子晒晒太阳吧,身上的衣服都要发臭了。

影片取名蛋糕,也许指那个偷了克莱尔钱包、为克莱尔做了蛋糕的女孩吧。

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小偷可恨,但蛋糕还是蛮好吃的嘛。

承认失去需要勇气,找寻美好也需要勇气。

影片的最后,克莱尔尝试从副驾驶坐起来,也许车祸发生时她儿子正是坐在副驾驶座位吧。

Good girl.

 10 ) 无尽空虚的能指

上一次被詹尼佛•安妮斯顿震撼还是她2013年的《冒牌家庭》,当几乎珠黄的脱衣女郎突然大跳钢管舞,这部爱玩爱癫的半荤喜剧才算浓香四溢,多得安妮斯顿的卖力演出,挽救了美国囧片的俗套命运。

而在《蛋糕》中,她所演绎的深陷病痛的克莱尔始终处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焦躁中,基本上将她过往的美女/傻女形象颠覆殆尽,没有能够剑指奥斯卡,引来影迷不平。

事实上,究竟是因为安妮斯顿才令这部影片有了更多吸引人的看点,抑或是这部电影本身,已经很难判断。

本片导演丹尼尔•巴尔兹显然不想在视听语言上多下功夫,所在多见的正反打镜头预示着一种反吸引力的倾向,这部精神状态指向主角克莱尔疾患的前世今生,夹杂着在互助会的“难友”妮娜的非正常死亡,令这种教人焦虑的状态变本加厉。

在影片中,平常的正反打对话里,往往呈示出克莱尔一时一地的复杂心态,这是剧作上的用力指出,亦让与克莱尔接触的周边角色们变得丰满,从她的钟点工到妮娜的丈夫,都带着各自的复杂心态,处理着观众眼前、同时也是他们眼前的这个“疯女人”。

或许安妮斯顿的表演太过抢眼,致令其他角色发挥有限,更多时候,包括妮娜丈夫在内的角色承担的是一种映射功能,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来呈示克莱尔本身的复杂面目。

这亦是《蛋糕》在兴味相当平淡104分钟里所憋着的一口气。

克莱尔时常与他幻想中存在于面前的妮娜对话,试图获取妮娜的真实心态,这亦是克莱尔用以解脱自我的手段,而她的墨西哥钟点工亦在自身复杂的家庭文化背景经历中来衬托克莱尔的虚无。

这些桥段令人感到漫不经心,事实上也并未有效传达创作者希望达成的意图,更多时候,事情只是在发生,而非在陈述。

这也反映出影片整体上的力不从心,依靠安妮斯顿个人的表演来带动整部电影走向观众,确实令人感到比较吃力。

克莱尔的幻境里经常突然闪回到妮娜坠桥的画面,这些画面出现时并未能被证实是克莱尔亲眼所见,然而这些插图卡片一样的闪回镜头,打破了影片延缓的节奏,同样也显得突兀。

事实上有经验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本片的题旨是身心疗愈,而结局无非两种,愈合与无法愈合,这同时也是影片能否有效缝合观众期待与自身表意的问题,当克莱尔在结尾作出了关键性的动作,这个问题不攻自破,然而也并不能令人感到振奋。

这就如同“蛋糕”在影片中的地位一样,功能并不在于展示“蛋糕”及其承载的伤痛究竟为何,而是借由这一理想化且图腾式的物件,来传达主角伤痛的源头并指示疗愈过程的可见形态。

正如克莱尔面对现实中的众人与臆想中的妮娜一样,“蛋糕”是没有具体意义的能指,当它的指代功能消失,影片亦自动回复到一个与主角携手回归的正常态,此时回望所有淡淡来去的情节,亦如一场幻梦。

但很难说《蛋糕》中营构的桥段是行为无穷的,在影像表层上早早失去了吸引人的造梦动力,内里其实也比较苍白。

安妮斯顿在片中的形象固然因其用心表演而显得真实逼人,但另一方面,因这种投入而破坏了安妮斯顿过往的经典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明星她完成了向表演艺术家的迈进,同时进一步击破了过往形象的魅力场域。

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同时对影片表意来说是一招险棋。

所以《蛋糕》有惊喜而未够惊喜,有内容而并不丰满,它创造性地将一个痛苦的女人安置在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境中,最后的解决方式见仁见智,但绝不是最好或曰最令人动容的,通常这样的结尾(还是要大家自己去看),应该有久旱甘霖的心跳加速,然而并没有(起码笔者没有),安妮斯顿之于整部电影,实在太过抢眼,抢眼到不正常的地步,这是否矫枉过正?

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刑事7人第六季》短评

It's really hard to tell a story like this , in some way that there barely even a story in it.

5分钟前
  • AJ
  • 还行

呵呵

6分钟前
  • 東川
  • 较差

瑞秋你肿么了?!!

11分钟前
  • 门儿包
  • 还行

有钱又不想好好治病虽然你心情不好我能理解但是你又有钱又不要好好过那我到底看你要看什么。这种人物扁平的疗伤片越来越多再拍下去就要像韩剧了。这时候往往配角都比较好看。

13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如果女主不是个有钱的律师就更好了

16分钟前
  • 还行

安妮斯顿的演技大爆发了,希望以后也能演一些有深度一点的片子。别老演r级烂喜剧了。

21分钟前
  • LeE PeTite
  • 推荐

呵呵

23分钟前
  • 汤头精灵
  • 较差

角色其实蛮有看点,安妮斯顿在表演上也够卖力,真是这种伤痛治愈表现得无比造作,不够精剪简练。

27分钟前
  • 蓝笔风
  • 较差

珍妮弗好卖力的演出,结果好多人不捧场啊,其实蛋糕很写实的感觉,

32分钟前
  • N.qqqqqqq.
  • 推荐

安妮斯顿演技大爆发

37分钟前
  • 蜗牛听CD
  • 推荐

如果不是靠女主在撑场,这部片子完全瞎了

42分钟前
  • 夜宵
  • 较差

痛苦的回忆不会自己过去,要自己勇敢的走出来。女神演技爆表的一次

47分钟前
  • 阿凯简称Kyle啦
  • 推荐

整部电影一直在蓄势,蓄得很足,但没爆发出来。给安妮斯顿转型成功加一星,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48分钟前
  • Wendy. Q
  • 推荐

一个不错的剧本给了詹妮弗·安妮斯顿很好的表演空间,把车祸后身心所受到的折磨,从参与别人的经历中走出阴影积极地面对人生。略欠缺的是故事的叙述比较平,从而限制了主角的情绪起伏的依托。

53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我本来期望的更多

57分钟前
  • 小怪兽
  • 还行

卖惨式演技没有明显效果

1小时前
  • Myron
  • 很差

颁奖季

1小时前
  • Vermouth .
  • 还行

JA转型之作。(虽没奥斯卡提名,但有了金球、演员工会、影评人的提名的鼓励与肯定,相信Jen之后能做得更好!下次的片子会更好、人物更饱满、演技更棒!全力支持Jennifer Aniston!)

1小时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安妮斯顿贡献最好演技了,但片子本身资料不咋地。可惜了。

1小时前
  • july允儿
  • 较差

有点挺莫名其妙的……

1小时前
  • verrück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