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10年了,今天晚上在《电影教育艺术》的课上,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名教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梁家辉还是一如既往地帅,不论他演的是什么角色,穿的什么衣服,都很帅。
刚来月亮湾🌙的这所小学时,陈玉(梁家辉饰)还有点镇不住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但是通过教孩子们唱歌等方式,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听他的话了。
外面雷雨,陈老师的家中中雨瓢泼,当时环境的艰难,生活的困苦,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恐怕也会随着时间慢慢被人们所淡忘吧。
好在,还有那么多导演在拍这种朴素的电影,在讲述,在告诉90后,00后以及更多的人,那段文革时期的生活。
陈玉被下放到附近的农村去改造,不能再当老师,这是他比生的遗憾。
1968年夏,他去了大队养猪,文革刚刚开始,周敏也被下放到了农村。
陈老师的学生张宏才,在排练节目时把“洲”一直误读成了“川”,陈老师纠正后,还是被组织排练的女宣传队长一通骂,阶级立场,太可怕了...但最后宣传队长还是得到了惩罚——三年劳改,张宏才也是。
陈玉和周敏结婚了...1984年夏,陈玉回复了教师的工作,离开了月亮湾,那个书信中的小兰又来信了,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陈老师的儿子都是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儿子涛涛跟着陈老师去北京找红旗服装厂,结果在临走时他没有登上火车,他想留在北京找点事做。
回家后的陈老师病倒了,周敏也哭的很难受,她去北京找涛涛...小兰突然的来信,让陈玉伤心不已,他的老师(小兰的父亲)走了...周敏回来了,把猪卖掉,来资助孩子们的合唱比赛。
每次的困难,都是周敏陪伴着陈玉,真是让人羡慕的一段感情。
1998年夏,陈老师的头发多了很多,接了涛涛的电话,去火车站接周敏,我总是觉得,孩子不应该这么自私,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家人,这样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陈玉带着周敏去了医院...小洋也算出人头地,在中央电视台上的表演,让陈玉和周敏这老两口倍感欣慰。
陈老师还是原来那样,热心肠,谁都给帮忙,把吴桂莲接到自己家住。
周敏在医院时说“回家吧,我想你在家好好陪陪我”,这也道出了她的心酸...最后,周敏终于听到了陈老师用手风琴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2000年,周敏走了,在七月,陈老师退休了,又回到了月亮湾,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创办了月亮湾青少年活动中心。
他寄给小兰的信都被原路退回,原因是查无此人...电影的最后一幕,陈老师在河边自己照相,真的看得我潸然泪下...太悲情了。
电影中,梁家辉的演技没得说,非常好,将陈老师演绎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我已经不行了,心里太难受... 作于首师大本部教四楼401教室 写完于 2017.12.05 20:17
其实一开始看觉得挺无聊一个片,于是一边和朋友在QQ上聊天一边看两眼,可是,最后看到老年的梁家辉和秦海路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梁为这个陪伴了他一生,等待了一生的女人拉起手风琴的时候,不禁落泪了,镜头慢慢拉远,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平凡的一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打动了我在我们还活着,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陈玉终于在年迈妻子气息尚存的最后时刻拉起了他那架许久未动的手风琴,他一直心驰神往的世界和他一直不愿接受的现实世界有了第二次连接。
小兰、手风琴、《让我们荡起双桨》,自身情感的精神家园、追求“美”的艺术与境界、动人的音符编织成的梦,陈玉所追求、所信仰的一切于他所在的中国乡村显得格格不入。
相比现实,那个世界的层级太高而显得虚无缥缈,就如同观众之于只闻其声的小兰,永远没能见到她的真颜。
陈玉从那个遥远的世界跌入到了所谓的“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让他失望连连,但只能妥协,服从组织安排,下乡养猪,买服装被骗,现实每次都是无情地打击着他;现实世界也没让他遇到极坏的人,周老师对他的爱慕,队长对他的包容,学生对他的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等着他走上讲台。
从他下乡教书的那一刻,他梦想中的世界注定与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不融。
当他把艺术教育、性教育带到乡下的时候,遭到了校长的反对;他极力关心失去父亲的学生,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乡下养猪;当他想要为学生们订做演出服装时,却被骗去了所有学生们辛苦工作挣来的钱。
两个世界的无情碰撞似乎从来没有挫败过他,或者说在每一次低谷之后,他都能勇敢的站起来,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也许是因为梦中的世界一直支撑着他。
陈老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他深知艺术、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至始至终,他能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优点和天赋,而且他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
他深知教育的功用与实质,他也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但现实总是在阻止他。
影片中的其他教师似乎多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忽视着艺术的教育。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算是今天的小学中学,也存在着重视基础科目的教育,而忽视艺术、体育等课程。
但艺术教育对于开启一个人的心智至关重要,艺术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现实世界有了乐趣。
从我本人自身的经历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美术课、音乐课与体育课总是被一些所谓的“主科”占用时间,而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高考。
而在影片中,陈玉对于儿子的教育上,似乎也陷入了学习为了考试,考试考得好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以后才能考入大学,才能成才的怪圈。
直到儿子出走北京,他似乎才接受儿子的天赋与兴趣并不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上的事实。
似乎教育在中国被无情的限制住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只为高考这一个目标,而不是为了培养兴趣。
影片中所反映的这一状态似乎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的现状。
这种教育从来不会告诉学生去寻找自己想做的,而只会告诉学生应该按规定做什么。
就算是这样的学生考入了大学,那么他或她处于人生岔路口的时候,却不会选择。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于我身边的好多同学还中,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
幸运的是,陈老师并没有放弃学生的天赋和兴趣。
他自己出钱为学生报了声乐班,努力培养着学生的专长,他努力实践着自己信奉的教育。
他的伟大之处要归功于他一直所神往的世界。
他用从那个世界学来的知识与方法教育着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中的学生。
当孩子们穿着洁白的演出服站在舞台上,悠扬的歌声飘荡在陈玉陈老师心中的时候,他梦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第一次有了和谐的交集。
那种和谐让他沉醉,他终于在现实世界达到了他梦想世界的境地。
只可惜,这样的他只会距离自己的妻子越来越远。
那一刻,妻子疑惑地看着眼前的陈玉,似乎她从来也没走进过他的世界,而对于妻子来说,这个沉醉在歌声里的男人是那么的陌生。
陈老师很幸运地遇到了周老师,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这似乎就是他作为近乎完美的老师代价。
他只能给妻子一个不大的家,他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的家人主动做些什么。
每次都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吝惜地出自己的一份力。
他的妻子和儿子完全属于现实世界。
他也从来没想过与妻子分享过他梦中的世界,直到最后,陈玉才在妻子的要求下拉响了几十年没有响过的手风琴。
也许他太忙于自己的事业、太重视自己心中的空缺、自己梦想的世界,而忽略了身边最爱他的、最关心他的、最值得他关注的人。
电影很静,就算是前半部分表现动荡的年代也没有让观众感到有多么轰轰烈烈。
村中的雨、村中的田、村中的河,见证着陈老师、几代学生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
素色的画面和质朴的对白带给观众的却是由内及外的感动,我们为电影中的人物喝彩,因为陈老师至始至终都全力热爱着他所从事教育事业,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当妻子去世,儿子也不在身边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守着家已然没有任何意义。
小兰再也没有来信,梦中的世界也距离他越来越远,直到消失不见。
但幸运的是,梦中的世界带给他所有关于教育的一切观点与方法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课堂上、他的生活中、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中。
当他没有一丝事业以外的牵挂时,他终于又回到了学校、回到了教室,回到了他献出一生的精力的地方。
终于,他只属于这里。
【中外教育史期中考试作业】
中国电影现在的宣传总是什么好莱坞特效,惊险剧情,大明星,实际上如何呢?
观众喜欢的是一个好的故事,不是那些机器做出来的假的不行的特技,不要总是浮于皮毛,这种老式的情节虽然很俗套,但是足够真实,有着贴近生活的一面。
本人就是师范生,虽然对于专业谈不上热爱,但是看完了也有想要去学校当老师的念头。
可能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这种情节,他们就喜欢什么好莱坞五毛特效,什么阿凡达十年构思,什么几亿美元大成本,以此来唱反调说这垃圾电影,我都是边玩手机边看的,剧情无聊。
我只想说,不爱看那就别看了,这种名字的电影是个人都知道没有你爱的大场面大制作,请百度一下鬼吹灯之流,都符合你们的要求,肯定看着过瘾。
結尾相當巧妙。
最後連陳玉自己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無情,在兩位愛人相繼消失了之後自己也難免消失在衆人的視線之中。
該片讓我找回了久違的感動。
只怪時間過得太快,生命太短,我們不能沒有成就。
不能讓自己愛的人因爲自己的無能而窘迫抑或是不堪。
看完影片,感觉心中有点堵。
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原因。
一位人民教师的一生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结束了。
结尾相机拍摄想留住最后的身影,但是最终镜头落下的那一分钟,还是没能留住主人翁的身影。
就这样平凡的来又这样平凡的离去,留下的是为社会培养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民教师在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后,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印记呢?
最后空空的镜头也就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电影中的几个美妙的镜头以及精致的结尾,着实令人惊喜不已。
尤其是结尾,小兰戛然而止的来信以及新相机前的那个空镜头,令人玩味的同时,将电影的艺术水准拉升了不少。
记得几年前在看关锦鹏的《长恨歌》的时候,就已被梁家辉的演技彻底折服,而本片更是证明了梁在表演艺术上的惊人才能。
正像电影《长恨歌》那样,与梁演对手戏的女主角其实多少有些不幸,在梁的耀眼光芒下,再看到她们实在太难。
看了之后很忧伤很疑惑,就像看完百年孤独时的心情觉得陈玉就像布恩地亚周敏好似乌苏拉嗯嗯,就是这样
排除梁家辉的表演,整部影片可以令人欣赏的地方并不多见,编剧和导演都还欠火候,说是一部编年体电影,但更像一部伪纪录片,记录一个教师为中国教育工作奉献一生的一个故事。
还好有梁家辉的精彩表演,弥补了剧情上推进松散的毛病。
秦海璐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有些对不起她的影后身份,当然,这还是跟编剧和导演有关,一个再好的演员,如果角色的戏份只有那么无足轻重的一点点,是很难有发挥空间的。
这也是影片后半部秦海璐好像只成为一个妻子的符号在片中出现而没有任何的思想行为上的表达(只有卖猪帮学校买演出服一段除外)。
也许,导演是太想把聚光灯集中在教师身上,结果是反而把他剥离出了自己的生活。
这也体现在教师的儿子也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人物形象上。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是一部八十年代拍就的电影。
我的教师生涯-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回不去的年代武汉,汉阳,两江交汇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窗外是永不停歇的黄黄的长江;窗内电视上放的是《我的教师生涯》。
没从头看起,看完才知道是说的湖北;去机场的路上问司机,知道长阳是湖北恩施的土家族聚集地;片中的景色就是当地的风景,很美;梁家辉一点没让我失望,演的很好,不愧我心中的演技之王;看著看着,不由想起了《棋王》中的王一生。
导演很有功力,很好的控制了整体的节奏和情绪,甚至也控制了观者的情绪;可能是跟正在武汉正看着长江有关?
水,总是这样让人不自禁的伤感。
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应该被广为流传的电影,不是因为它在说教师,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它所传达的情绪,它所传达的执着,它所传达的简单,它所传达的时间的流逝,它所传达的对纯真年代的回忆。
尤其在现在过度物质的社会。
看了那么多的电影,头一次想上来发影评。
下午刚看完,在中央4,赫赫,机场匆匆写就,聊表心情。
家辉好样儿~
冲梁家辉来的 结尾最后不错
我以后也一定要去山区教次书,恩,就在毕业后!
全靠演员在撑。
梁家辉演农民还真像,这些农村教师实在是太心酸了
演员的表演很假,尤其是梁家辉,但是故事有些许真挚,那种老式的歌颂显得有点腻味。典型的主旋律片。
梁家辉的魅力真是我心中No.1
全校一起看的。。我们班现在一个同学还是群众演员- -
怀念学生时代的电影
好像以前看过一次了。淡水一样的小品一样的模式情景剧,适合陈道明这样的。梁家辉,你独当一面的主角的优秀的代表作在哪里?
梁家辉的演技真牛。秦海璐的老年妆挺假。
一般的片子,都没什么印象了
这个片子。大跃进部分最好看点。其他的,看得压抑的。
从八十年代穿越而来的电影
边看边回忆~想起很多已逝去的人和事~
时光真可怕 衰老就像灵魂释放肉体的空虚 电影让我觉得很聒噪 就像里面梁家辉说夏天总是和他纠缠不清一样
静静的生活着。
梁和整个片子气质很适配,他融合得很好,就是故事特平……
我也想有家庭的归属感,还是好爱秦海璐
梁家辉的表演无懈可击。秦海璐也不错。每一个人都如山间松子,自生自灭,无人理解,绝对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