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作为前两部浪漫小品的延续,堕入婚姻的第三部显然再浪漫不起来,但一地鸡毛之下,也有相濡以沫的绵密悠长。
18年,给你看爱情的未来文/米粒暑假结束,儿子汉克从度假地希腊返回美国,杰西送机。
14岁少年和老爸无话,所有的发问,回答都只是几个字。
但从谈话中依然可知,杰西已和前妻离婚,儿子跟妈妈生活在芝加哥,他则长居欧洲。
杰西走出机场大厅。
妻子席琳在车上等他,后排,双胞胎女儿已睡熟。
原来,2004年《爱在日落黄昏时》杰西和席琳巴黎偶遇,之后已发生这么多变动。
《爱在午夜降临前》是一个爱情文艺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每两部之间相隔9年。
导演都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主演都是朱莉·戴比和伊桑·霍克,第一部上映时,两人分别为26和25岁,第二部35、34岁,今年44、43岁。
18年前,美国青年杰西乘火车游历欧洲,在返美前一天,偶遇法国美女席琳,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一起在维也纳下车,随意在城里游走,天文地理、哲学宗教、爱情家庭,无所不聊。
席琳得知,杰西此次欧洲之行是因被前女友抛弃,而席琳也刚刚结束一段感情。
浪漫的一夜过后,两人决定不去理那个“不再见”的约定,约好6个月后在火车站见面。
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杰西已成知名作家,并把自己和席琳的故事写成小说,来欧洲签售。
在最后一站巴黎,席琳出现在书店的人群中。
原来9年前她因祖母去世没能赴约。
此时杰西已结婚生子,席琳也有稳定的男友。
变得成熟的两人在很多话题上更加放得开,都表示9年前那一夜之后对对方无法释怀。
席琳答应在杰西去机场前给他唱一首歌,一曲《华尔兹》之后,杰西似乎明白了什么。
又一个9年。
杰西送走儿子,和席琳驱车前往友人处继续假期。
十多分钟的长镜头里,两人随意聊着:席琳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正纠结是否接受,因为之前两人讨论要不要搬回美国和汉克住得更近,而这份工作在巴黎。
晚饭后,两人准备亲热,却接到汉克报平安的电话,于是不可避免地继续谈起影片开始的话题:要不要搬回美国。
气氛开始变得严肃而紧张:席琳抱怨杰西心里想搬回芝加哥嘴上却不承认,从女儿出生到现在做家务的都是自己;杰西反驳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在迁就老婆反而被责备。
两人一句接着一句吵,席琳说自己“当年还有弹吉他的爱好,都是因为你才没能继续”,杰西则说“要不是你那首歌,我的生活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子”。
席琳摔门而去,抛下一句“我想我已经不爱你了”。
结尾处,午夜,席琳独坐发呆。
杰西走过去,用“来自未来的陌生人”的口吻给她念了一封“信”,告诉她八十多岁时他们仍在一起,而这个希腊的夜晚是浪漫而难忘的。
镜头慢慢拉远,席琳终于开口,“那么今晚真的是信里说的这样吗?
”两人的对话变得模糊难以辨认,只有晴朗的夜色和平静的海。
作为前两部浪漫小品的延续,堕入婚姻的第三部显然再浪漫不起来,但一地鸡毛之下,也有相濡以沫的绵密悠长。
和前两部相同的是,《爱在午夜降临前》同样保持了结局上的开放性。
5月初翠贝卡电影节的纽约首映礼上,观众对于两人是否和好便是见仁见智。
历时18年的这三部电影,被封为“话唠”文艺片,内容就是一天一夜之间两位主角的不断移动和喋喋不休。
话题虽十分发散,但最终都会回到两性关系这一主题。
两个小时看下来,不觉得闷,全靠两位主角的表演和台词的字字珠玑。
表演太过真实,让人忍不住产生“这是不是即兴演出”的疑问,以为搞不好就是把摄影机打开然后两个人随意发挥,但导演回答说每一句台词都是剧本里事先写好,每一场戏都要一次又一次地排练直至精确为止。
上一部《日落》曾给3人带来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这一次应该有同样的竞争力。
这种对同一组人在不同年龄进行呈现的拍摄方式,除三部曲外大概只有英国的成长系列纪录片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而它以对话为主的模式则让人想到同样也是啰啰嗦嗦探讨两性关系的埃里克·侯麦,但三部曲的独到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二十出头对未来无限向往,到再度邂逅的美好,再到探讨中年危机,就如旁观一对爱人的私人生活史,让人忍不住反观自己的生活并进行某种思考。
作为这一代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的代表,林克莱特有很多作品聚焦于叛逆少年(《年少轻狂》、《摇滚校园》、《都市浪人》),角度独特,台词多,并挖掘了很多德州当地的故事(《伯尼》)。
伊桑·霍克说他是这一代人中“真正的成熟的艺术家”。
和他同时期的独立片导演中,索德伯格已宣布息影,昆汀沉迷血浆,大卫·林奇什么都干就是不拍片。
伊桑·霍克一直投身于舞台剧,也创作电影剧本。
朱莉·戴比近年来自导自演的几部电影《纽约两日情》、《巴黎两日情》等,也是让人刮目相看。
《爱在午夜降临前》的剧本,便是3位挚友精诚合作的结果。
虽然每部都是独立的故事,但把3部电影连在一起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相映成趣。
第一部中,杰西和席琳互扮对方好友,“接电话”听对方吐露心声,包括对对方的感觉这样无法直接出口的话题;《午夜》结尾处,杰西借“从未来回来的他”之口告诉席琳八十多岁时他们仍然在一起。
第一部中,席琳告诉杰西,她会因为了解到更多的细节而更爱对方,看《午夜》时会忍不住想,看到彼此这么多细节的两人,真的更爱对方了吗?
(刊于《人物》2013年6月)
USC Cinematic School Pre-Screening 05/13/2013 07:00PM映场后的Update十八年,生活是不矫情的念想一部原本可能只是略带实验性质的话唠电影系列却一不小心以九年一部的速度来到了18年后的今年。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后充满期待的五星电影《午夜之前》,在USC的点映看过之后,甚至超越了之前的期待,在这个看似窠臼话唠主题中完美地讲了一个满意可爱的故事。
十八年之后的Jessie和Celine这回来到希腊度过夏天的假期。
两人已有了女儿,而Jessie和前妻的儿子都已经14岁。
电影开始的长镜头里,身为父亲的Jessie异常窘迫地对在机场要登上回到芝加哥飞机的儿子Hank问这问那,不自然地不像一个四十多岁的父亲。
回到车里,他告诉Celine,我觉得身为一个父亲,我没有在他从小长大的一段时间里完完全全地陪着他,他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之后就完全离开我了。
就这样Jessie和Celine一路开车到了希腊的小镇,开始了他们的夏天之旅。
之所以不再继续讲述剧情,是因为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午夜之前》很好地继承了前两部作品的风格,还是一部长镜头接着长镜头,背景配乐简单到极致却又恰到好处,风格不急不缓推进的舒服的话痨片,更多的值得玩味之处在对话和台词。
十八年后,Celine由当年的non-for profit的公益工作开始考虑要不要去为政府工作,因为这次可能不一样(This one might be differnet),Jessie离了婚和Celine了女儿却一直觉得没能尽到一个好父亲的责任,没能够多在芝加哥陪陪自己的儿子Hank。
这其实倒不见得是“向生活投降”这么简答的结论,而是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和我们都学会了以更平和沉稳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情。
比如在餐桌上和希腊有人们的对话的场景非常有趣。
小年轻们说“不管怎么说,我们最终都是会break up,结了婚的最后还是会divorce的对吧?
”,大家听后很无奈“你们太现实了吧”。
Jessie和Celine就讲起了当年的相遇的故事(Celine这个地方的表演非常好玩)。
而真正打动人的,是老奶奶讲得最后的故事:“我的丈夫已经去世了。
当他还在的时候,睡觉时他总是把胳膊放在我的胸前,有时候我都没法顺利呼吸了,但我感到内心很平静很满足很安全”。
他去世了我了之后,我觉得他真的就一点点消失掉了,我努力想要记着她的眼睛的颜色、嘴唇的形状、皮肤的触感,他的一切。
但最后还是消失了。
但时不时的他又出现在那里。
有时候我抬头看天空中的云,突然一片散开了,他的脸出现了,随后又消失了。
生活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一边出现,一边消失。
我们对一些人很重要,但我们也匆匆而过(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re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
影片中的别具慧心的小段子比比皆是,而且这次完全不像前两部的讨论那么拘谨和认真,很值得观众慢慢细想。
比如还是聚餐上讨论的中年女子说的小段子:“我的祖母是一个护士,专门在重症昏迷病人恢复醒来后告诉他们,你现在没事儿了,一切都会好的。
所有的女患者醒来后第一反应就是问:我的丈夫儿子朋友们都还好么?
所有的男患者,所有的,无一例外,问的都是:我的cock还好么?
”。
如果说刚开始看这个片子,看到Jessie和Celine在十八年后衰老的样子还不禁有些伤感的话,随着情节对话的展开,观众还是能够慢慢自然接受时间留下的印记而心平气和地和剧中的他们一样接受时间带给他们的平静和淡定。
影片结尾更加精妙,冲突大吵之后的两人坐在夜色下海边的桌椅边沮丧地争吵之后,生活变成了原来的样子,依然有趣,依然耐人寻味。
终于,时间最后留下的不再是让我们唏嘘的感慨,而是让我们心平气和坦然生活的动力。
PS:最后,Julie在这部片子里表演的尺度非常大。
这片子起码PG13的rating了......(写完了之后几周查了一下,这片子评级居然是Rated R......)————————————————————————————圣丹斯电影节之后USC 05/13/2013点映之前的原评论————————————————————————————十年一觉扬州梦,说不上矫情的念想话痨片1995年的《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前》)和2004年的《Before Sunset》(《爱在黄昏日落时》)系列,已经在希腊拍完第三部《Before Midnight》(《爱在午夜降临前》)。
预计2013年上映,一个九年再加一个九年。
的确至今已是八年。
像这种一共两个演员,不停说话撑90分钟的片子,全看编剧的功力。
结果前两部片子不少人的评价是“年轻时候看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句句台词都让你觉得“我也是这么想”的电影”。
这就有点儿像是这么多年来陪着你一起长大的朋友,和你慢慢变老。
看着这种电影,听那些台词里面的想法,也是看自己这么些年的变化。
1995年《Before Sunrise》上映的时候,Ethan Hawke时年25岁,Julie Delpy那时26岁。
2004年的时候,分别是34岁和35岁,到现在43岁和44岁的两位又该说些什么,很是期待。
前两部的电影内容是“偷得浮生半日,换取相知一世”这样的情节,只是面对时间,好像多说什么都未免显得矫情与做作。
欢愉短暂,快乐来临之时,你便知道很快消失,于是很努力认真地过着快乐时每一秒。
结束之后,或者不再念想,或者偶尔拿出来自己看着笑笑。
经年之前的无数美好和痛苦,每每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忘了,或者一个梦境,或者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声音一种味道,总是各种各样熟悉地提醒自己经历过的不论开心还是难过的一切。
王国维写《人间词话》,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书店买了一本,书非常薄,小小一本,其中一句印象深刻“最是世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那时只觉优美对仗有意境,多年后再看,却只觉悲凉可惜。
杜拉斯写的小说《情人》中的开篇如是写道:“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位同学语"所有的一切经历都是自己当初选择的结果,无论好坏,无论如何,怎样的结果,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不管生活往下的展开如何,也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都一并承担",这话挺不卑不亢,在时间面前刚刚好,人总是难抵抗生活的不仁慈,结果并非“也只能这样”随波逐流。
《Before Sunrise》片中Julie Delpy印象深刻的一段台词:“你之前提到过以后几年的光景,一对夫妻会开始厌恶对方,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因此而感到厌烦,我想我会有相反的发展,我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就越是能真正的去爱他,他会梳某种头发,他会穿哪件T恤,他在某种场合一定会讲的故事,我相信那会是我爱一个人最真实的境界”十年一觉扬州梦,梦境再美好或者再恐怖,醒了之后,总还是要接着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怎么说,我很烦。
可能是我偏激,但是当男主最后用小把戏哄女主开心失败之后直接摊牌说这就是生活现实并责怪女主在有人哄她的情况下不给台阶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男人没救了,男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女人想要什么。
而且吵架的时候,男主说话的刁钻角度真是令人厌恶,服了。
即便如此,一个如此独立充满激情的女主还是无可救药爱上了男主,这真的是令我最抓狂的地方。
而且男主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妻子,还和妻子结婚生下孩子,这样不是害人害己吗?
他自己也说了,他只感觉和曾经约会过的人一起带孩子而已。
结果和女主在一起之后,又觉得对儿子愧疚,想让女主放弃工作一起去芝加哥和儿子生活,弥补他对儿子的亲情缺失。
可是儿子最重要的童年他已经缺席了,就算去了芝加哥,前妻不给共同抚养权,他们一学期只能见儿子30次,女主觉得没意义。
这个就很理性啊!
这种时候还要弥补还有什么意义吗?
还要女主放弃工作!
女主知道自己不爱前男友,也从没选择结婚啊,我服了。
他凡事挺会为自己着想的,自私。
第一部的时候,我觉得男主特别现实,看问题总是消极,女主总是充满了善意。
第二部的时候,男主变得积极了一点,女主变得现实了许多。
第二部我觉得是最好看的,那样一种邂逅的重逢,赶时间却迫不及待拖延,只为了能够多相处一会,聊聊过去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人物的变化。
我可能是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怀旧感。
虽然能感觉出来设定是soulmate,但是我真的没有太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相互理解,可能相爱是因为都是话痨?
真的费解!
他们聊天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在写日记,自己叙述自己,只是需要一个人来提问互动罢了,也许更像是朋友。
我没看出来有多少爱情的成分。
看完爱在三部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浪漫激情落入现实后的一地鸡毛,而是那个从未出现过的Jessie的前妻。
起初她模模糊糊地出现在两人的交谈中,是一个遥远而温柔的背景色:
《爱在日落黄昏时》而后Jessie和Celine生活在一起后,她变成了两人无数矛盾中的一个:
《爱在午夜降临前》我莫名地心疼那个从未露过面的女人,在这个浪漫得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中不小心沦为过客和配角的女人。
她原本是个聪明独立又优雅的女性,原本幸福而稳定地经营着三口之家,而在某一天,她认为足以信任依靠的丈夫告诉她,他从未爱过她,他与她相处的日子里一直在想念着另一个女人,而现在他找到了她,他们要在一起,他要结束这段有了孩子却没有爱的婚姻。
拼命用伤害儿子和自己的方式来介入他的幸福生活,是她唯一能想到的报复。
你总不能要求那个被伤害的人去理解男女主的爱情多么浪漫珍贵然后理应让路吧,对一个以为自己拥有过爱情而实际上不过是现实的凑合的要强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承受的痛苦了吧。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故事里的角色,难道不是这样以安稳为爱情去接受生活并努力经营,一辈子也难以遇到无法割舍的爱人的配角么。
当你不是命运的宠儿,而这往往是最可能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渴望、尊严和骄傲呢。
本影评对于电影的内容、思想深度的考虑不多,也就是闲扯,况且这部电影的剧情没法说,场景基本就是两个人的对话,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剧情或者刺激的画面,只有不断地对话对话对话,以及长镜头,所以有兴趣的只能自己去看啦。
(貌似第三部多了些演员….毕竟生了孩子了,那对双胞胎好可爱呀)对于Ethan Green Hawke的电影,我是从Predestination(不想提它的傻叉中文译名)开始的,陆陆续续,看了The Purge(人类清除计划),Gattaca(千钧一发),以及这部系列电影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 Before Midnight。
我是按照顺序看的这个系列电影,最后一部,也就是这部在最后JESSE提到了时光机器。
他说,我是从你80岁的时候穿越时间机器而来的,80岁的你让我给你带封信…那是在他们反复争吵之后JESSE去迁就CÉLINE,然后两人又和好的时候。
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Predestination,然后我乐不可支的笑了,可不是嘛,Ethan Green Hawke真的穿越了无数次的时间机器啊,只不过那个时候他在寻找一个罪犯,殊不知他(她)只是在不断循环着自己的人生(强推这部电影!
很好的诠释了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命题)。
我真想摇着CÉLINE说(剧情发展着CÉLINE还没理睬JESSE,认为JESSE又要来哄骗她了):他说的是真的,是真的,他会穿越时间机器,你快答应他吧,你们别僵持了。
Ethan Green Hawke可能不知道他在几年后真的拍了一部关于时光机器,关于穿越的电影吧,于是对于我这样观影顺序的人来说就出现了很奇妙的感受。
我从这部电影瞬间出戏到了Predestination,然后再扩展一下新的剧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回到电影本身,不得不说编剧真的很厉害,九年又九年,创作了三部电影(有时候吧中文译名也是很有意境的,比如这个系列的中文译名),以及演员也是从自己的青春演到了中年,不知道这三部电影在他们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不小的影响呢?
Ethan Green Hawke不是那种大爆的好莱坞演员,所以有时候找他的电影资源有点困难,因此非常感谢给我本片资源的豆友Mr.Blue,以及最后手机里下着Ethan Green Hawke跟Emma演的Regresión回溯迷踪,找个时间看。
Anyway,Ethan Green Hawke从青涩的帅哥变成了沧桑的大叔,依然非常帅气,有性格。
脸部轮廓一直很鲜明。
哈喇子让我流一会儿…<图片1><图片2>
<图片4><图片5>
逛豆瓣这么久,有几年了吧,从来没写过长评,还是在去年吧,网页新闻上看到《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要拍续集,我那个激动啊,甚至还设想过情节和片名,现如今一睹真颜之后不得不说:颇为失望。
本来只想打一星的,但思来想去还是给了个三星,因为你不得不承认,如果是沿着编剧设计的情节路线,怕也是只能这样去表现了。
细细想来,在荧幕上凡是称得上荡气回肠令人吁嘘的爱情故事,多半是悲剧的,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象《梁祝》,甚至神仙都不能例外,牛郎织女日思夜盼,许仙白蛇生死两隔,这些凄美的爱情惹来众多的痛惜怜爱,殊不知,这般的甜蜜美好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本身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没有最终走到一起,在他们的交集中只有美景美食美人,只有不知疲倦的强壮体魄和无限富集的多巴胺,没有买菜做饭,洗碗拖地,打折排队,顶着炎炎烈日找工作租房子办孩子入托。。。
等等。
还是张爱玲看的透彻啊: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那颗朱砂痣。
如何让这轰轰烈烈的爱情永远保鲜?
很简单,死掉,把主人公写死就行了,不管是初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暗恋的《情书》还是婚外恋的《失乐园》,只要主人公死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就被理解甚至同情了。
若不忍心又当如何?
退而求其次,就让他们分开吧,如许仙白蛇,如《廊桥遗梦》,求求你了,千万别把他们硬凑到一起,你是在把唐晓芙变成孙柔嘉啊。
相见不如怀念,我想这个道理,此片的编剧自己也是知道的,就象第二部里Celine反复强调,并且我也极喜欢的一句话:回忆本是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回想第一部里杰西讲透过水幕彩虹看到外婆影像的天真,两人在唱片店里低头还羞的情景,在路灯柱下看那矇眬画作的诗意,第二部里Celine听闻Jessie已婚有子后的情绪失控,片尾抱着吉它娓娓道来的歌曲,等等,这般的回忆,真的美好,可惜了第三部,编剧没有让该过去的过去,却反而给强行的拉了回去,也就是说,在我看来,编剧的思路偏出了轨道,至少是偏出了我的轨道,我真是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把一出童话般美好的爱情生生的给断送掉了。
为了让自己的设计不被过多指责,编剧甚至还无耻的把Jessie的前妻描述成一个酗酒虐儿的畜牲,为他们的婚外情找到合适的理由,也期望以此减少观影者的反感,这也太作了吧?
我想问:即便前妻如此,难道这二人就无一点责任?
难道她在和Jessie结婚以前已是如此?
那你还结婚?
是瞎了狗眼吗?
这已经不是爱情电影了,就是一部烂草台班子电视剧,全片充斥着无穷尽的神经质的争吵,和拿性事开玩笑的无聊冷笑话,这到底是导演领悟的爱情还是导演领悟的生活?
越说越激动,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在想,这还不如我设计的情节呢:两人老到不能走路了,才又在老人院里碰到彼此,夕阳余晖,相顾无语。。。
哦,不对,想到《不见不散》上去了。。。
且不说前两部,因为虽然人物是延续自上两个故事,但时间是发展的,单从剧情上来说,这个故事也独立成章。
用女主角朱莉-德尔佩的话讲,是“时间中的一个点”。
而这个发生在不到24小时里的爱情故事——准确地说也算不上故事,而是一个“事件”——里面涵盖的信息和内容远远超过承载它们的时空。
像是那种童话故事里一粒管饱一年的米,治百病的救心丸,又或是浓缩了万物精华的一滴凝露。
那种复杂的美妙,美妙的复杂让你一时间失去表述的能力。
爱情的面貌,在每个人的眼里,有它独特的模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从来不是单向的东西,它是双向的。
爱放射出去,映射回来,不断地有反馈产生,令我们不断地修正着自己和对方,以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
然而,这种牺牲自我的默契,有时会不堪现实里各种琐碎和残酷的挤压而崩塌,两人间会失去那种依赖张力所维持的平衡,而陷入绝望。
在这样的时刻,弃留都是选择,没有对错,只取决于两人的一个瞬念。
因此在本片的结尾,两人的关系已然走向覆水难收的当口时,那细微的真挚的转折的出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那是Happy Ending,导演则饶有意味地回答,“你认为是Happy Ending,那当然是好事,还有希望。
”言下仿佛暗示着另一种可能,人与人最终无法达成沟通——那是绝望的妥协。
爱情主题在这部电影里的枝蔓实在是伸展得太开,几乎所有的阶段,状态,可能性,竟然都能涉及。
从男女间意识思维的差别,到对待问题的视角与方式,到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到工作对男女家庭地位的影响,到男女对性爱的观念与态度,到。。。
不如这样说,但凡是这个宇宙里会在爱情中折现的元素,此片都囊括了。
当然,本片作为一个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对爱情的探讨,侧重在两人所处的年龄阶段所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回到朱莉所说的,“时间的一个点”上。
这其中年龄、经历、社会角色等因素对爱情产生的影响,非常鲜明,处在一个人生的峰值。
如果,并没有一种类型的爱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完美,那么,片中男女主角至少是处在一个完美的爱情时刻了。
熟悉这“爱情系列”(事实上这个系列没有官方的名称)的人,知道它们都基本上以长镜和对话组成。
是的,这种听上去应该很无聊的视听方式,怎么可能讲出一个精彩的爱情故事呢?
这恰恰是,本片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
在生动真实非常贴合生活的对白之上,两位角色之间的状态瞬息万变,毫无停顿,就是最小的事情和最小的反应,两人的状态都会得以牵制,从而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无法分心。
而且就是最普通的观众,也不难看出这部电影拍摄的难度有多大,演员的表演,他们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以及他们与摄影之间的磨合,都如同他们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一对夫妻一样,亲密无间。
《午夜之前》已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爱情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黎明之前》和《黄昏之前》。
影迷等了足足9年才等到,而距离第一部上映已经有十八年之久,这样漫长的间隔几乎不存在于其他电影系列之中,然而从观众的反应来看,电影的品质还是令大部分坚守的粉丝觉得非常值得。
原链:http://yule.sohu.com/20130212/n366008383.shtml
这次看『Before』系列不似刚刚谈恋爱那会儿容易走神了,记得初次看第一部时是在睡过去3次以后才完整看完的...或许是工作+婚姻的几年经历已然很大程度的催熟了内心。
从『Sunrise』开始认真跟着两个主角的对话回忆自己开始恋爱时的状态。
几个字简单概括就是『开心的叨逼叨』,各种问题、回答和争论,想要更多更快了解对方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包含着努力理解对方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很容易在时间和日常琐事的夹击下慢慢消退的,真是好危险啊。
那种每一个问题或者想法都能得到内心深处的应合或争论,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
所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恋人们应该都了然于胸。
『Sunset』里的对话充满了对对方的思念和相遇的惊喜。
两人从相隔9年之后的客套很快进入对现状的了解,Jessi已经结婚并有了儿子,Celine因为9年前的那一晚浪漫经历对其他新的感情很难投入,她在知道Jessi的现状以后情绪化的向他表示了对自己现状的愤怒。
但毕竟还是相爱,多在一起待一会儿也是幸福的,于是就有了接下来Celine用吉他将『Sunrise』演奏出来的情节,我猜Jessi在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的未来做了一个决定。
既然是如此相爱的,那现实中的任何阻力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于是『Midnight』中两个相爱的人终于长相厮守了。
不过电影的开始却从Jessi送自己的儿子去前妻那边的痛苦开始,开篇就点明了这部电影要讲的事情。
Celine对人生和生活的想法并不比Jessi浅薄,但为了孩子,为了支持Jessi写作,她就变成了那个『靠谱』的人。
要准时下班、要接送孩子、要带孩子看医生。
于是她不再弹吉他、不再写歌,甚至可能要为了Jessi能跟儿子多待那么一点时间而放弃自己在法国的工作和生活。
女人往往在婚姻生活中需要放弃比男人更多的东西来支持生活的运转,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得到理解和安慰,那就很可能如Celine所说,我不再爱你了。
但所幸Jessi也在为了两人的生活努力着,努力挽回两人之间的理解。
爱情是要慢慢对生活妥协的,为了让生活进行下去。
由于第一部和第二部在我看来都属于美妙的部分,而且我自己也经历过,就没太多内心的触动。
但在看第三部的时候,尤其在旅馆的谈话,我似乎看到了记忆中父母之间的对话,『什么都是我做的』『你不理解我』『你那么多抱怨,如果把抱怨的时间用在什么上早就很厉害了』诸如此类的话,仿佛一下子明白了父母也并不是我一直以为的不相爱,只是他们的爱情被我的出现、工作、生活等等琐事消耗到我没法看清的状态。
婚姻生活中的爱情唯一能做的,就是无论阻力多大,请保留努力想要理解对方的态度。
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小说里,而是生活在现实中。
“十年一觉扬州梦”也好,“荒唐一炮十八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也罢,话唠爱情三部曲走过九年接一个九年,有人看见慈悲,有人看见残忍。
杰西和席琳在维也纳邂逅,在巴黎重逢,在希腊度假争吵;电影外的Ethan Hawke和Julie Delpy走过20、30、40,男主却说“主角并不是我们,而是时间”。
-同一个导演,同一对男女主角,跨越十八年演绎同一个延续的故事。
从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之后人们就开始的期待林克莱特这部新片《爱在午夜降临前》,准确地说,是期待知道继九年前杰西和席琳在巴黎重逢后怎么样了。
我必须为主创们的勇气鼓掌,顶着狗尾续貂的嫌疑,把故事的背景搬到了希腊,话唠的内容换成了柴米油盐,美男变大叔,文艺女青年也终有了肚腩和大屁股,岁月是把杀猪刀啊——人们趋之若鹜总不能就是为了此番感叹,而是在时光节节败退后,他们还在争吵,也还在相爱:杰西(Jessie)和美国的妻子离了婚,和席琳(Celine)生活在法国,并已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希腊度过的这个假期,让他们婚姻中积累的矛盾一再浮现。
不变的长镜头,不变的简洁流畅配乐,两个人不变的絮叨却大量留在了封闭的汽车内、昏暗的室内,即便是在开阔的希腊庄园里,同座的也有一众人,年轻小情侣坦言结婚了也可能离婚,老妇人说怀念亡夫却也抵挡不住记忆流失,两人听着他们说着的话,像惊见自己的前世今生。
十八年前在火车上的相遇,她决定跟他下车,九年后他决定为她误飞机,一切都像是一场人生赌注,现在到了该清算的时候。
杰西曾说,这样想想,跳到十到二十年之后,你结婚了,只是你的婚姻不再有原来的激情,你开始责备你的丈夫,你想起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小伙子,你想如果你当初选择其中一个的话,你现在会怎么样?
我就是这些小伙子中的一个。
我就在这里。
你这样想,你通过时间旅行从那时回到现在,看看你失去的东西。
当发现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这对你与你丈夫会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我与他一样是个失败者。
没有上进心、无聊透顶。
你作了正确的选择,你是幸福的——到如今杰西可能会说,我就知道,若不是你怀念的那个小伙子,我就会是那个你责备不已的丈夫!
席琳曾在情绪失控之下咆哮,可笑啊,我每一个以前的男友,他们都结婚了,之后他们打电话感谢我,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爱,教会了他们去关心跟尊重女人!
你知道吗,我真想杀了他们!
他们为什么不向我求婚?
我也许会拒绝,但至少他们也应该问我啊!
——到如今席琳已经抱怨出口,我就知道,你们都会把我当保姆!
所以说赌注的结果就是输得一败涂地么?
如果曾把它当成完美爱情赋予太多想象,大概也只能叹时间残忍。
真相就是,艳遇之后还有艳遇,旧情之外还有旧情;真相就是,青年情侣吵完架滚一次床单就重归于好,中年夫妻裤子还没提上就能为一件琐事大打出手;多数担心已经成真,而有些话一再印证。
范柳原,结婚了你倒是安稳了,那些情话都留给别人去说了?
黄小仙,你从前的睿智都变成了毒舌,嘿你刻薄的样子真丑!
席琳也不能免俗地问杰西,现在的你在火车上遇见我,还会叫我下车么——不用解释,我知道你当然不会,我也不会为你下车了嘛!
其实心里都明白吧,不管当初有多天雷动地火,结局无外两种:他日偶遇,唏嘘不已;或是修成正果,柴米油盐。
如果不把这三部曲按时间顺序看,第二部在巴黎的重逢可以算前者,第三部中年危机则是后者,到底哪一种更可悲?
反正杰西说,“我不想变成那种人,在52岁时离了婚,落着泪,承认从来就没有爱过自己的伴侣,感觉自己的生活好像完全被吸尘器吸走一样,一片空虚”。
我相信在影院里哭得一塌糊涂的,大半不是祭奠浪漫爱情消失的,而是在这句话下妥妥中枪的。
要什么可笑的完美爱情?
导演林克莱特证明,完美的代价只能是在片尾遥遥致谢赖豪普特——那个他在现实里邂逅的女孩,早在第一部《Before Sunrise》开拍前死于一场摩托车事故中。
人们还是宁愿错,也不愿错过。
变老很可怕,但至少和那个人在一起,这又是时间的慈悲处。
所以两人吵翻了算旧账的时候,知道他们找小三、会旧爱,为家庭放弃理想,为彼此也都忍了下来,所以当席琳第三次摔门而去,抛下一句“我想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杰西还是在海边找到了她,用一封“来自未来陌生人”的信平抚了她:“我在努力逗你笑,如果你想要真正的爱情,这就是了。
这是现实生活,不完美,但真实。
”海浪轻轻拍打着脚下的岸,卷起岁月的浮沫,这就是人生吧,来不及保留就变了个样,没办法让时间停留在,某个最美的时刻,可杰西还肯编拙劣的童话,席琳也肯陪着一起入戏,像身后点点灯光,执着地照亮黑夜。
拿青春赌过明天之后,是用持久的理解和忍耐换来的一生。
只要你心里还明白,年轻的时候我们站在当下设想未来的种种可能,年老的时候我们回到从前设想现在不同的生活,不过都是一种病。
别当真。
大胆承认长夜浪漫有尽时,激情褪去不如努力经营亲情,你如此脚踏实地,上帝会慷慨判决你拥有凡夫俗子的悲喜。
这是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继续会更多地用心理学视角来理解和分析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杰西在机场送自己与前妻的孩子回美国的场景,在这之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亲子关系的相处。
杰西希望儿子继续踢足球,他不断说服儿子好好弹钢琴、好好踢足球,表现出了自己的期待、对儿子的指挥,并且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从这一点看,全世界的父母好像都一样。
后来儿子谈到了妈妈对父亲的恨,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怎么处理离婚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在离婚后把自己对伴侣的怨恨灌输给孩子,殊不知孩子听到这些,内心会有多大的痛苦。
因为在儿童阶段,孩子会把自己与父母视为一体,如果看到父母吵架、父母互相怨恨,他们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意识是我自己不够好,这会对他的成长带来非常大的阻力,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摆脱这种痛苦的感觉。
所以父母双方离婚时,应该理性地向孩子解释:爸爸妈妈以前也是相爱过的,只是现在无法再继续一起生活,但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不要让孩子丧失掉父母任何一方的陪伴,更不要把对前任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因为他是无辜的。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离婚。
当男主凝视儿子独自走入登机口,舒缓的音乐响起,我们能看到他眼中的泪水,看到他对儿子的愧疚。
这也让我意识到,追逐爱情放弃一段之前的婚姻,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去承担这个选择带给我们的后果和责任。
之后镜头跳到杰西和赛琳娜开车去朋友家中的画面,一路上还是继承了这一系列电影话痨的特质。
在他们的聊天中,我想着重谈谈赛琳娜对自己工作的抱怨,这让我想到了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问题。
赛琳娜生气自己作为公益组织推动的项目又要泡汤,她甚至说她想去政府工作,觉得这样是不是可以有权利干更多的事。
杰西提醒她她不会喜欢政府的工作,而且她打算追随的那个现在在政府工作的前领导人品很差,还喜欢听别人拍马屁。
其实赛琳娜自己也知道她不会最终去政府工作,她珍惜现在同事的关系,也不喜欢权利,这一切只是她为现在的工作烦恼的气话。
职业的选择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在现实和理想中寻找平衡,选择喜欢的工作也要忍受它在现实中带来的困扰,没有完美的工作,就像没有完美的恋人一样。
这期间男主女主中的一句谈话很给我带来思考:孩子和父母对童年的记忆不一样。
这是经常会出现的事情。
也许在父母眼里孩子有一个快乐、被照顾的童年,但是在孩子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可能是有许多伤痛的。
赛琳娜和杰西对杰西与前妻儿子的不同态度,也让我明白了即使继父继母再开明,他们对伴侣之前孩子的爱和亲生父母还是不同的。
赛琳娜不觉得杰西的儿子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谈得很轻描淡写,但是杰西自己对儿子却有深深地愧疚和担心。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离异家庭的孩子终究会比完满家庭的孩子丧失更多的爱,有更多的心理问题。
但可能,这就是他们一生要面对的功课。
当男主和女主与朋友们一起在餐桌上聊天时,女主提到了在心理学中很有名的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们无意中将一块电极放到小白鼠的下丘脑上,结果发现它们会一直不停的刺激那个电极,得到快乐的感觉,甚至到最后精疲力竭以致死亡。
这让心理学家们最终找到了神经系统的快乐中枢——下丘脑。
在餐桌上的谈话中,有一些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别在浪漫爱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我最后发现带给我更多愉悦感觉的是工作和友谊”,还有人说:“不是爱情,而是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我想在这里,导演想引出我们对爱情更多的思考。
爱情究竟是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是唯一重要的事?
在我看来,浪漫的爱情很美好,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应该努力去开垦自己人生更多的新大陆,丰富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全部压在得到另一个人的爱上。
还有一个人说:我们对某些人来说很重要,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我们只是他们人生中的过客,而我们终究也只是过客。
这时候,杰西握起了赛琳娜的手,举起酒杯对朋友们说:“敬过客!
”我想他一定是被这句话触动了,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朋友,尤其是赛琳娜的陪伴,是一种幸运,他想好好珍惜在一起的瞬间。
之后,男主和女主前往朋友为他们预定的旅馆,他们边走边聊。
杰西说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想时间变得快一点,这样自己就可以独立,就可以离开家。
这其实是青春期少年的普遍心理。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叛逆期,是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觉醒。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急切地渴望独立,要求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决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作为家长,需要尊重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愿望,采用民主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尝试去理解他们,而不要过多的指责和命令。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赛琳娜拥有很强烈的平权主义。
当谈到男人可以为家庭事务只付担一点点而有更多时间追求事业和享受个人空间时,她是愤怒的,甚至有点偏激。
她谈到自己生孩子之后的烦恼和恐惧,我们可以去推测赛琳娜是不是在产后很长时间得了产后抑郁,但这里没有更多的线索,我们只能去猜测。
她谈到自己面对的琐碎,面对的困难,都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困境。
当杰西说自己的爷爷年轻时在学校考第一名,奶奶考第二名时,赛琳娜很快地反应:奶奶是故意答错题,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强。
这让我们看到了性别刻板印象让女性在面对成功时的退怯,也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82年出生的金智英》这本书,和之前看到的一段话:为什么女人要在乎人们如何看待她又如何评价她?
为什么女人要假装成为她们本不是的人?
当我们没有什么需要抱歉的时候,为何我们要假装抱歉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很聪明却要装作傻子?
为什么我们要装作不饿,当我们很饿的时候?
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我觉得自己被击中了。
男主和女主的对话像很多普通夫妻一样,轻而易举就引起了争吵。
杰西说希望赛琳娜不要那么情绪化,希望她理性,他还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要想更好地理解他人,我们先要认识自己。
影片的最后,男女主人公的争吵逐渐进入白热化,这也是我很喜欢这一系列电影的原因:很真实,从不避讳爱情里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和矛盾。
也许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一下杰西和赛琳娜是如何在争吵后和解的。
在爱情中有争吵很正常,我们也需要在生活中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憋在心里。
但是争吵过后,我们还是可以自然地用自己的方式让双方都做出让步,然后和解,这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
又过去了九年,Celine挺着肚腩,Jesse满脸胡茬,男人和女人的谈话和讨论依然在继续,只是时间的沧桑不仅仅刻在了两人的面容上。争论变成了争吵,巴黎夜晚曾经浓浓的爱意似乎就要分崩离析。好在最终男人放下了自我,女人放下了执着,似乎真的存在时间机器。但是理想主义者在爱情里这能活下去吗?
好吵啊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话痨电影
原谅我直接看了第三部 烂死了...女主就这么光明正大的裸着看着让人太不舒服了
9年之后我在来看第二次,顺带把1、2也再看一回。
从来没有跟谁说过,有多喜欢之前两部,把他们放在心底,像属于一个人的隐私,守着一份关于爱的最美好形式的想像,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可能。但后来并没什么不同。一路看一路在滴泪。“这真的是我的生活么,它真的现在,正在发生么?每年我都好像对那些我永远不会知道与理解的事感觉更谦逊与不知所措。”
我出轨,我逃避,但我是个好男人,我都放下身段来哄你了,你还要怎样?可怜的女主,失去爱好,在琐事中妥协,甚至可以预见的是,她还要失去她的工作,仅仅因为爱。在我看来,真爱,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
虽然之前的争吵真实得让人糟心,但结尾逐渐拉远的镜头仍让人感动。前两部的浪漫与激情都变成了书里的故事,这一部则完全生活下来。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只是一个假设,关于如何让爱延续一生。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人也会变老(比如半裸的朱莉·德尔佩却很难让你觉得性感)问题是我们如何挨过去。
實在不是前兩集的粉絲啦。在飛機上睡着睡着看完了。都知道煙花會謝笙歌會停這樣才是生活啦,看上去有點老生常談了。
你知道我和每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最害怕什么吗?我最害怕他们想把我变成温顺的家庭主妇。【还是觉得结局是那么的悲伤,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完美,需要妥协】
Ethan是捧哏,Julie是逗哏。BLABLABLA!!!
作为Before的系列路,我终于在中年危机这里转了粉。Sunrise太甜,Sunset偏酸,只有Midnight酸甜苦辣都入了味。数度被台词戳中,我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那些只是台词,它们不是真的。
“我虽努力,却难于去亲近自己心爱的人”经历了平淡、争吵、否定、相濡以沫所有最真实的感情状态,18年过后,最难的是仍对彼此保有激情。上一次看到这么纯粹的爱情电影,还是九年前。伊桑朱莉理查请你们9年后准时回来,哪怕拍不动了、聊不起了、原地静坐90分钟,也好啊。期待2022年的第四部。
这不是电影,而是年华,2022年再见!
扯犊子爱情电影
生活
爱在逼逼叨叨时 pro max plus
这就是婚姻吧
文青的婚后生活
没有看前两部,不知不觉在他们的喋喋不休的对话中看到了结尾。原来这就是婚后的生活,那么的情绪化,女人在抱怨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激情,男人出过轨,却恶语相向的说女人和前男友,两个人明明在度假不停的说说说之后就莫名其妙吵起来又和好,然后在酒店本来是享受浪漫的,然后又吵起来要分手,摔门而出。女人罗列的罪状都那么清晰,男人说你有时间抱怨,为什么不继续弹吉他。你是疯子,女人抱怨,他就说我把一生都给了你,(我听不得,女人不也是把一生都给了你吗?好像是女人束缚了你自由的一生一样)男人可贵的是能控制情绪,去哄她,编故事,夸奖她,她生息一口气,转头给他台阶下,然后又和好。最后镜头拉远,看上去好像很美好。可是呢?生活的一地鸡毛,度假都没有那么浪漫了。天呐。想想也挺绝望的。真的要这样吗?真爱却是这样的生活。
人过中年的朱莉·德尔佩完全成了一碧池,面对这样自以为是,喋喋不休的妻子,伊桑霍克给出了最完美的回击:“我想方设法逗你笑,我容忍了你那么多胡言乱语,如果你以为我像只够,总会回来找你,那你错了,如果你想要真爱,那就这事真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不完美但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