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要不得。
别提前对任何东西下定义!!!
开头吸引了我,很喜欢不拖沓的叙述,而且开门那段蛮有趣的。
镜头很美外祖母说:所有东西都需要修理了。
法国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有阳光又不是很晒,是想让人想要贴上脸去蹭一蹭的。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都会呈现出一种胶片感,眼睛就是镜头。
所以镜头后的大脑很重要。
没有相机的人也可能记得住最美的画面。
有的有相机的人反而有点不知所云。
日常聊天中还能提到南极见闻,有趣。
回家路上的聊天也有趣。
看这个人的藏书,就能了解她的灵魂。
感觉他在溺水。
希望他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苦。
这样他就不再会痛苦。
女儿和克莱蒙的关系很好。
有些人八岁开始就没有父亲的拥抱了。
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
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几个大人居然兴致勃勃的假装圣诞老人孩子会说:不想走这么多路了,不想看风景。
他们只是着迷于肥皂泡泡,气球,塑料小玩意。
你知道你家在哪里么?
不知道(看不见,真没有)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从来没想过拥有那么多书最后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当做宝贝收藏的物件别人却不稀罕,卖掉、扔掉、烧掉,人都是可以被遗弃的,更何况是物件。
行将就木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皮囊,毫无价值,但思想、观念、文字,会流传下去,影响一代代人。
但这些书又确实不是我们写的,我们只是它的精神传导者,甚至我们选的书也不能代表我们,而是体现出我们的向往,向往成为某个人,向往过某种生活,向往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 有限的岁月之后被遗弃在现实里的依旧是我们的生活,盲目、徒劳、消耗、腌臜,还有无法控制的疾病,如幽灵般随行。
哲学教授的晚年尚且如此……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还有情人,却想不起或根本没有设定第三个人,让照顾他的女儿情何以堪,只能从曾经是丈夫的朋友,现在是自己的朋友那里寻求安慰,最终,在暂时休眠但依然美好的身体的指引下,将朋友化为情人。
可生活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还要和有妇之夫搅和在一起?
也许是因为自身从未碰到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愿意真正投入去爱的人,所以对所有出轨桥段都保持警惕,毕竟谁能保证激情褪去后、身体衰败后,又是怎样的不堪与遗弃呢?
主创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吧,但还是给了个甜美的结尾,生活总是在煎熬与释然间循环往复踯躅盘桓。
@一扇门 你在里面 我在外面 始终在等待父亲等待的是他的情人,亦如他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他的情人,他自己,第三个人不知道是谁”。
桑德拉等待的也是他的情人,他说“我不能放下我的家人和儿子”,“没有你 我快疯了”,“没想到,分开你这么难”,“你等我处理好 回来找你”,“我回来了,我说过我会回来”。
@孩子们等待的是圣诞老人,荒诞的大人们的表演,单纯的孩子们的相信。
桑德拉是被动的,她的丈夫去世了 她被动失去了爱人;她的父亲在敬老院的辗转,她被动接受转院 一而再再而三;她的情人 与她偷情 每次她都要问“你有多长时间”,一次次的敲门与开门,缠绵与关门;她的职业 翻译,说别人说过的话 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不允许丁点添油加醋。
@眼泪总是毫无征兆地 喷涌 像是心痛炸裂了第一次是父亲去养老院前,收拾父亲的行李,为分别;第二次是情人说分手,她坐在椅子上,为抛弃;第三次是在路上遇到父亲的学生,问起病情,为恐惧;第三次是在敬老院一群人竭尽全力的调动氛围,老人们无动于衷地无能为力,为终究要来的死亡。
她或许不会一点一点哭泣,她的眼泪亦如她的阴郁与收敛,她的眼睛是肿胀的 积聚的所有痛楚无处安放 没法流淌,似乎浮在脸上是最本能的选择,瞬间就可以瓦解,她并不快乐,像是一个躯壳。
@短发无任何配饰 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 脱去休闲的圆领毛衫 是丰乳肥臀般的欲望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撒野与挣扎。
几次裸露的镜头里,递进式的欲望与情绪的张力:从穿着内衣,情人一把抓住桑德拉的胸部,到以情人为主导的体式和画面,到穿着白色松懈的吊带 若隐若现的胸与肩,再到裹着浴巾的浴巾 瞬间掉落 完整的胸被情人一把攥住,再到后背 S曲线的裸体长镜头,再到以桑德拉为主的体式。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 没有兴趣,只有去敬老院 接女儿 工作 做爱。
以父亲为主线的世界,看似肉体在衰老 记忆在消退 生命在退化,但却是极度饱满甚至热烈的。
父亲是哲学教授,他的书是他的灵魂 是他的性格素描,他突然不喜欢听肖邦了,他佝偻的背突然挺括起来了,他在病房里转来转去,他觉得他在什么地方 桑德拉反驳他,他问“你怎么知道”,桑德拉说因为都看见了,他不知道在父亲的世界里,是关于“意识”的世界。
晨光正好 不来自桑德拉的主线,来自父亲的“自传体小说”,却停在了桑德拉的主线,山顶的教堂,她和他的情人 女儿在一起,情人指着远方对女儿说“家在正前方”。
朋友Daisy说,这是导演希望的结局,的确留了最后的温情,爱在继续,或许这是送给桑德拉的祝福,她最后的笑 并不美,愿她懂得“晨光正好”。
Ps 喜欢两个画面构图:开头。
湖边 灰色的长椅 绿色的草坪,桑德拉穿蓝色的毛衣一个人坐着。
中间。
湖面划船,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一个人的微笑,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与女儿相靠皱着眉,一个镜头是情人一个人的无奈与深邃。
北影节看了《晨光正好》,看完不出意外的emo了,整个剧情虽然看似披着爱情的外衣,实则在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了,倒无关影片本身,而且看完会陷入emo,问题都懂,解决不了,躺不平,卷不过。
倒是绿皮书、神去村这类影片,反而能得到治愈。
女主生了病的父亲在一点点遗忘自己,先前是知名哲学家,桃李满天,到最后也终究病的如此“不体面”,父亲在写自传里提到了“晨光正好”,我想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体面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可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掉最后都一样在医院,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饭唱歌治疗,就像人生开始在幼儿园一样,人生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在一个场馆,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
只不过,他们还有钱可以住得起私立医院,可是更多的我们普通人呢?
可能到最后,都无法负担得起住院治疗的费用,临终在病房还要问一句“治不治”,才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宿命吧。
女主曾经问男主,“如果30年后我们还在一起,那你一定要在我到我爸这一步之前,帮我选择安乐死”,说的时候笑着开始,最后哭到崩溃。
人生就是这样,来得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丢弃了记忆。
父亲在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时,讲了自己,讲了情人,却也在也说不出第三个。
曾经的前妻也好,隔天来照顾的女儿也好,终究都成为了陌生人。
可是女主的生活幸福吗,选择和有家室的男主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吗?
女主恋爱脑,男主也一样,法国浪漫终究发生在了法国人身上,到最后逃不过婚姻家庭的抉择,男主的困扰说是“庸人自扰”也好,“为爱停留”也罢,剧中反反复复提到真爱,在我看来未必。
全剧没看到男女主的精神共鸣,潦草的生活,丧夫独自带女儿,生病的父亲,每天做地铁做着机械的翻译工作,家里巴掌大的房间。
很枯燥,很枯燥,很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
这个时候出现的男主像带来了微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了。
我想她会把自己的很多精神寄托在男主身上吧,所以即便男主有老婆有孩子,她还是忘不掉。
但真的是爱吗?
或者是不是只是精神寄托,或者是不是只是刚好他出现了,或者是不是只是“爱而不得”才显得爱弥足珍贵?
这些都无法考究。
爱情是复杂的,或者有时候也很纯粹。
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渴望剧中纯粹的肉体或者陪伴的爱,但真的在一起了会合适吗?
当琴棋书画变成柴米油盐,当白月光变成白米粒,最终的结局就不会像男主和她老婆了吗?
到最后,无非都是那么回事。
结局真的挺残忍的,看似很美好,男主女主和女主女儿看海的背影,看似和谐的“一家三口”,温馨的在午后看海。
但实际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死去的人不会痛苦,活着的人才需要考虑面对”。
男主会离婚和女主在一起吗?
还是继续相互纠缠?
未来在哪里?
父亲的病会好吗?
怎么拜托枯燥的翻译工作?
这些都没有交代,这才是最惨的,未来在哪里、怎么面对,谁也不知道。
上海入梅了,昨天雨就开始不停地下。
晨光正好不是首抢的片子,是在复盘所有买到的影片之后追加的。
沪北看着很新,1号厅还是杜比的,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屏幕很小,不过音效还行。
(我买的位置也太偏了,不过好在不会被人挡住屏幕,头也可以靠在椅背上)在18排看屏幕甚至还不如在家看投影。
不过影片开场之后比想像中效果要好一些(毕竟也不是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片子)本以为是像夏日细语的风格,没想到是单身女主碎片化生活的拼接。
照顾生病后续辗转于各个养老院的父亲(父亲之后完全记不起女主,而是一遍遍在念叨自己的partner),始于肉体却又不止于肉体的一段关系(法国人出轨也真够浪漫的,以及很多场景在大屏幕上看果然和自己在投影上看不一样,十年过去了蕾雅赛杜还是那么美、白得发光),偶尔发发脾气的女儿,时不时出现的同声传译工作片段。
影片中bgm很少,还是重复的一段,大部分声音都被法语交谈给占据了。
女主在巴黎过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是浪漫化的巴黎、仅仅是对于生活在那边的人来说一个生活的地方。
也有过几次因为崩溃而哭泣。
(人到中年真的很不容易,提前开始想象自己的中年生活)。
最后她父亲也没有更好,她的出轨对象依旧和她在一起(也没和自己妻子离婚或者分开),而生活也在继续。
把这些所有事情放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应该会拍得很苦,但在这就变得轻盈了起来。
女主也有过好几次疲惫地趴在公交车窗边望着窗外,但经常镜头一转生活就开始继续了。
关于家,关于自我救赎,在世界上会有阳光灿烂,也会有阴冷潮湿的阴暗角落,小伙子摒弃了被现实反复捶打的懵懂天真,依然向上勇敢探寻,他不断调整路径,千方百计想要达到目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挣扎。
在无聊的苦闷的现实生活后,能在影院看到孩童式的天真,看见他们的青春和精彩,还好吧,这莫名其妙的我啊!
桑德拉的脸总是忧郁的,只有在家跟克莱蒙粘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少女般的笑容。
这部电影看着多少有点心疼这个女人。
丧夫,独自抚养女儿。
父母很早就离异了,而且父母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的人,无暇照顾女儿。
父亲得了阿兹海默症,身体状况每况日下,无法自理,她不得不去养老院看他,还要不停地给他转院。
虽然不是一个人抗下所有,但她已经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谈恋爱了。
还好她遇到了克莱蒙,一个真心爱他的男人。
非常可惜的是,这个男人已经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桑德拉是真的喜欢克莱蒙吗?
还是她只想找一个出口和安慰?
她需要被爱?
她渴望爱。
她越渴望就会越难过。
她以为克莱蒙不再会回来了。
还好,他还是回来了,这个男人,是真心喜欢她的。
但是,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
无人知晓。
也许,他会因为责任感和不想伤害儿子再次选择放下自己的爱,也许他会不顾一切离开家庭,选择奔赴心中所爱。
4.5 。
早晨总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与之相较,老年的时光就真的很暗淡无光。
蕾雅·赛杜的魅力再次体验了一番,太有味道了,无论她演怎样的角色,总会为之着迷。
她爱上的那个天体化学家,也的确有些吸引力,但还是不配不值得,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同声翻译真的帅爆了。
如她所说,医院里的父亲渐渐只剩下躯壳,只记得第一重要的是自己,第二重要的是情人,第三重要的已经记不起。
那些房间里的书更像是父亲的精神灵魂,还好把它们分享给了可以珍视它们的人。
完全可以理解,女主对于父亲的一些无视,不清醒的自己无法控制的老年,真的无法视作原来的那个他。
也同意女主说的,在得病之前安乐死掉比较好。
第一次入院时,父亲自己也说过,只有无尽的等待,不知道何时开场何时结束,只是在等待,也不知道等待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最后看风景的走的那个楼梯,就是《疾速追杀4》最后一场群杀的那个楼女儿很机灵可爱,喜欢母女间到互动。
看到晨光正好的海报,就想看。
想起来两三年前看过的《将来的事》。
其实并不知道,是出自同一导游之手。
海报上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喜欢。
都看过他们各自在同性题材中的代表作,印象深刻。
但是却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们扮演普通的中年异性恋情侣。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更像《将来的事》的情节走向。
无非都是人生似乎是进入困境之后的中年女子如何继续生活。
《将来的事》女主角的老公出轨,妈妈送进养老院,抚养妈妈留下来的猫,遇到之前的学生,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
似乎都是人生的大事,又似乎是细细铺开,不做太多的情绪渲染。
《晨光正好》中同样如此,女主角每次探视父亲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焦虑,委屈,痛苦和不安,但却还一如既往的担心和付出。
她不是圣人,她在父亲游离的情绪中一次次离开,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父亲进入了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在欧美电影中最近屡见不鲜,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光火石的爱情不期而至。
男主角是极有魅力的大帅哥,却普通上班族的模样。
想起,昨天晚无聊看的美国肥皂电影《换屋假期》,两国的审美高下立现。
美不是如塑料假人一般的光泽无暇,而是疲惫厚实,生命力内陷坍塌之后又重新爆发。
像是法国的河流,无论是流淌巴黎的塞纳河,还是流经里昂的罗纳河,虽然奔流到海平静大气,却是静水深流。
所以法国激烈的电影,这两年如《悲惨世界》《雅典娜》都在马赛拍摄。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
老了之后怎么办?
失业了之后怎么办?
被抛弃了之后怎么办?
该怎么办怎么办。
同样的主题的,似乎还有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巴黎夜旅人》,同样是一个中年遭遇困境的女性的寻找出路的故事。
前两天看见略萨被评选为法兰西院士的新闻,有评论道:法国是所有罗曼语族文人的精神家园。
我也不得不赞同。
刚刚提到了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三个女主角,各有特色,却绝对没有人甘败下风。
于佩尔阿姨自然不用说,坚毅,果敢,从容不迫;蕾雅杜塞没有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魅力,但几场床戏凸显了极大的身体魅力,短发下眼神的迟疑,泪光闪闪无法遗忘。
夏洛特甘斯布,柔弱感性充满了爱和包容,不避讳弱势,也不强打精神的昂扬,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部影片都似乎缺乏起承转合高潮迭起。
但每个人物都有选择,有碰撞,有努力,有挣扎。
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人生何去何从的永恒主题。
法国的四季,在电影中的日常都显得那么的迷人。
我看有人评论说,难以跟大众产生共情。
中年人难堪的上有老小有小的生活,怎么会不共情?
是不是有一点矫情?
是的,但是这样的矫情有着市场的空间和审美的存在意义,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所在。
Ça me touche tellement. Comme j’ai envie de baiser Melvil Poupaud.
就这种剧情普通、叙事节奏缓慢、毫无戏剧张力的电影,还能在戛纳获奖?加一星给蕾雅·赛杜
受不了这个电影,因为真实的生活很让人窒息,而它活生生地拍出来让你再窒息一遍
不能自理的父亲、正值狗嫌年纪的幼女、反复的情人,纠缠在Sandra身上这些沉重而令人窒息的事情被书写为一曲轻盈而体面的香颂。 困在身体里的父亲,试图用写作抵抗疾病。思考了一辈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失去了他的思想,死亡的方式是长期卧床。托马斯·曼、卡夫卡,父亲的《变形记》。
白开水般的拉扯剧情,船戏太多而雷同。女演员有裸露的画面没什么,毕竟是成年人有自己的选择判断,但是小女儿洗澡上半身也给了胸部镜头有点不适(仅限个人想法)。
Léa Seydoux演得真好,失知老父亲很能共情,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点点不认识你,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是很痛苦的。
感觉什么都抓不住,眼前的一切都会在某一瞬间消失,父亲困在疾病里,衰老正在折磨他,同时也在折磨桑德拉,孩子会逐渐超出她的控制,朋友转成恋人因为对方家庭的束缚充满了不确定性,所有付出就像一拳击在空气里,难有回响。
25thSIFF|第十一场:还是熟悉的味道,是我最想写作并拍摄出来的那类电影。虽不如《将来的事》,但依旧喜欢。生活啊,总有这么多的岔路口,同行的人会提醒我们别忘记看风景吗?
如果不是为了蕾雅·赛杜我应该撑不到有妇之夫第三次开敲门。片段逼真,情节悬浮,整个故事在一种避重就轻的基调徘徊不前,何难打动人
就是一段生活的记录
三星半,温吞时代温吞拍法,一个读托马斯曼卡内蒂卡夫卡教哲学的父亲神经退行性病变,多少也有点欧陆挽歌的意味,蕾雅赛杜破碎在身份的边缘,为人女、母、妇没有贯通起来,做哪个角色都好像抓不住,但法国生活的质料还是裹挟着碎片向前,好天气,美食,美妙的吻,书,偶遇,幸运的养老院,圣诞游戏。看起来他们比我们有太多余裕了,有看流星后的回味、乘火车还是巴士的闪念,而不用焦头烂额做各种攻略。汉森-洛夫上部用了舒伯特的水上吟,这部用了D959,反正生活无解,但音乐和晨光会存在下去,从我们卑琐的生活之前,到之后,之后的之后。
2023.3.3 电影资料馆一号厅。
“我只能给你那么多,我还想要得更多”;或是美化修饰又或更真实的人性着墨,给“Sandra”附注了许多这之外的问题,面对父亲的照护困境,独力将女儿的拉扯。跟随角色流转的,不止是大小的生活问题与情爱纠葛,还有最终在眺望观察着的巴黎。非常自然、夹杂着独特情感滋味的生活流,某些时刻能找到一丝不愿意获得的共鸣,并且会让人抗拒继续完成它。
我的Pascal也开始演失智老人了哭死,对着他的裸体撸管好像是昨天的事?米娅也开始拍许鞍华视角了。中年人累啊,要是碰巧还是个善良的中年人,又累又苦。
SIFF 25像日记一般叙述女主的生活偷情像是一剂吗啡从如何安置无法独立生活的父亲的困境中获得暂时的欢愉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情人的烦恼。疲于生活的蕾老师还是很迷人,感受得到她内心的强大。
Hits me hard on a very personal level, reunion回学校的时候拜访俄语文学教授时听到和看到的事情都被拍出来了,intellectuals的mental deterioration,从头到尾都在狂掉眼泪,将来的事挺喜欢,Bergman Island完全无感,但这部Mia Love Hanson感觉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流畅又自然。好爱
普通人的一生,得到与失去,开心与悲伤,记忆与遗忘,日复一日,晨光正好。
miff Hoyts, 周末 人不太多 有几位中途退场。这部指向最令人恐惧的失智 其哀苦如空气 无从躲避 有幸成长得不错的中年知识女性 也到了艰难的时候。再临的爱情有疾 欢愉伴随伤痛 却也放不下这份慰藉。时间带来所有变化 无以应对 只有无力 哭泣 和那个托底一般的瑞士中心。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犹疑中年 难以辨认 而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中的那个年轻人 不觉吃惊。人人尘满面 鬓如霜 太沉痛了。几年前北影节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又闻舒伯特 似是故人归
关于死亡与衰老,爱欲与新生;她与坠入时间苦苦挣扎的父亲,与二次重逢便相爱的朋友,两者交织起来这是生命的反差;为孩子准备的礼物与唱颂歌时流的泪,挣扎着,是否要作为一个情人去过日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起散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