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当结尾全家福坐在中间的不再是父亲,而是“我”时,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做的事情,“我”选择怎么去想起我的家庭。
父亲坐上前往火场的货车那里很好,在家庭里面的“气氛”还没有散开时就不得不去到一个工作场里面。
我相信过去甚至前不久很多人都是这样,我自己总喜欢想喘息多久算够长,但是在几乎许多情况下人就是不断上车。
但这个表面情况应该要和一个重要的点联系起来。
电影中之所以拍那么久母亲和“我”的徘徊也是导演想指明偏移是如何发生的。
母亲/女人是从家庭当中解救出来了吗?
年轻时的母亲等待着英俊的牛仔,随后也过了很多年的家庭生活了。
电影当中的这一家确实面对着经济上的困难,但是这个设置是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总是面临着自己的社会情况在今天也是如此。
所以,导演在这里给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人们自己就会调整道路,就像解构的含义是内在性的那样。
因此老男人并不是母亲下一个安身之所,这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做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的一个偶遇,这一偶遇进行到底便是母亲给自己租了个小地方,工作生活。
但这部电影不仅是面对这一认识上的情况。
这场大火确实很可怕,在那里燃烧着,但它好像又不是瞬间席卷一切,它就像影片里老警察说的:在你不知不觉时,肺就坏了。
我认为这里也是最接近导演本人的经历的,也是更接近当下年轻观看者的,我们其实和里面的父亲、母亲很像。
小男孩全程有些懵但后面又变得自如,这就是一个彻底的转换。
导演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接近《夜以继日》,两位导演提供的是一个更加完整的面貌。
地震、火灾的实际性以及一种潜伏的吞噬,电影里面的画面则是一种温柔,尽管这种温柔会让不同地方的人不接受,因为两部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确实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没有条件的。
但也许在很多没有条件的人那里,真正的柔软也是现实的。
上面这段话其实能感受到的人就会感受到,也不用原谅我言语的粗暴。
现实生活里面爆发多过不知所措吧,这一点是我还能力不足的。
每个人可能要去写自己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去足够努力但不意味着彻底克服,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种确实的努力,而不是在互联网上说自己要发疯。
崩溃时人不打字的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
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
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
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
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
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
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宁静,是一个家庭的和睦,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可能源自于精神层面的安逸,也会由经济因素所影响,而一个家的解体与崩溃,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存在一个平衡点,那么势必会有失衡的时刻,而只凭爱,是无法维系这个平衡的。
一对夫妻的争吵,往往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小孩,他们不可避免的因为某些选择而代表对应的“立场”,但不可否认,倘若以孩童的角度去洞悉事件的真相,跟随着宁静下的狂野,逐步失去控制,直到悔之已晚,能以最清晰的距离看清来龙去脉,引发最深的思索。
以一位父亲失业为引,故事里这个看似平和的家庭,开始往一条不归的道路前行。
只因一个细微的抉择,是一切争吵的起源,足以摧毁一个本就支离破碎的家。
无论是自尊心在作祟,或是难以言说的苦衷,皆是生活的寻常,人性的琐碎,其复杂性衍生了多种可能,我们无可奈何又甘于堕落其中,被命运的分叉左右。
生而为人,逃离是每个人都曾妄想,又怯于付诸行动的一种假想,被环境所困,被人情所困,生活是每个生命必须经历的监狱。
影片若撇开原有的表象不谈,其实所有人都有过逃避的倾向,父亲借工作的缘由逃避“家庭捆绑”,以搬家的理由逃避“过往”,以愤怒的理由逃避“谴责”;他的妻子心中早已不安现状,丈夫失业,正是她逃脱的“机会”,而她心中的野火也按耐已久,她的渴望让她逐渐步入无法挽回的深渊;而一位尚未成熟的少年,从始至终都处于旁观者的视野,成了这一场狂乱的唯一受害者,他凭自己的方式逃避争端,试图缓解但无能为力,只有通过一张全家的合照来纪念曾经的完美无缺,而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真正荒唐,令人遐思的,是整个故事里少年出奇的冷静,似乎已经看透了结局,而不为所动。
平稳的叙述里夹杂的暗流涌动,令故事增色几分,愈加饱满化,若静下心来欣赏这一段生活的繁琐,在宁静里体会生活的荒谬,暗藏的喧嚣,或许才能明白生活的闪光之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蔚蓝深影”,有经典,有冷门,有高分,有热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分享!
正如保罗达诺自己所言,他想写的是“dysfunctional families”(意指那些失衡的,不健全的,分崩离析的家庭)。
在《狂野生活》里,他仅仅用了两场大火,就完美捕捉了一个家庭的瓦解过程。
一场是席卷蒙大拿东边山区的野火,漫长,狂野,侵略性和破坏性都很强。
这场野火是一个导火索,让男主萌生了救火的念头。
以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想逃离眼下的环境,老婆,儿子,工作,那种阴郁的环境。
这些东西都是高压的来源,我是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因为他们琐碎,充满了过多的情绪,还要背负着丈夫,父亲的身份。
所以他宁可不当收银员,宁可不要失而复得的工作,也要跑到东边去干一份时薪一美元的工作,扮演下救火英雄。
自尊心作祟也是一部分原因。
野火不受羁绊和束缚,暗示着男主跑去救火的真正动机:30%的自尊心和70%的厌倦。
受够了妻子的不理解,受够了工作上的不如意,受够了烂运气以及自己的失败。
当你理解了生活中所谓“厌倦的力量”,男主的行为瞬间变的很好懂。
就像大火发生的突然性和持续的延绵性,透过保罗达诺平静如水的镜头,我看到了厌倦的瞬间,而之后便是男主的逃离,如慢性病般,令周围的人难以忍受。
妻子在丈夫落荒而逃的时间里,同样萌生了“摆脱”的念头。
其实在这之前,她跑去Y教人游泳已经算是一种escape了,丈夫的失业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并非主观原因。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位妻子的内心是很有火种的。
来自纽约的作曲家David Lang给妻子设计的主打曲是六十年代的流行乐,欢脱,灵动,带着一些小气泡,而这些对快乐的追逐欲望,不是在丈夫身上寻回,而是从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上找到。
被米勒强吻后的女主坐到车子里说,我的心跳的好快。
此时的她像个小女生,刚“遭遇”了一场爱情的乱炖。
无疑,米勒身上的传奇色彩是关键,这是丈夫身上匮乏的,此外,他还很富有,这些都是丈夫给不了的。
恋爱时,恋人都喜欢拔高彼此都没有的特质,结婚后,他们开始选择从第三者那里找彼此本就没有的特质。
男主心满意足地回来,还带着一个所谓的“好消息”,没错,大火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还是那么自私,乐于escape(搬家,是他的应对方法)。
而女主去意已决,给自己租了个房子,一副要开始新生活的架势。
这边就有了第二场火。
男主在米勒房前纵火,以此复仇。
这场火,何不又是男主的内心写照呢?
总想着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心里燃烧着plan A,Plan B...看似来势汹汹,但实则是自我毁灭。
看到妻子离开,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是不是出轨。
至始至终,他都难以意识到自己好高骛远又懦弱的本质,或者说不想承认。
而妻子当然也有问题,譬如当着儿子的面吻米勒,公然出轨等等。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觉得保罗达诺是想谴责任何一方,这也并非一个男的抛弃家庭,女的出轨的肤浅故事。
他抛出了太多疑问,甚至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
但它无疑是一部完全无代入难度的电影,什么阶段的人,什么年龄的人看到的都不会一样。
我们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变数,它不是一个质数,反而更像一个偶数,容易分解,也容易凝聚。
电影里的大火,不在东边,不在暴雪天,也不是某种会由汽油点燃的物质,而是潜伏在每个人心里的执念。
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一个会赚钱的老公,想要把力气都付诸梦想,想要体面,或者只是想要疯狂一回...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厌倦既有生活的理由,也是逃离的驱动力。
那些执念是俗烂生活里翻滚的火苗,会被扑灭,但永远在孕育着一种悸动。
我想,即使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再次过着甜蜜幸福的三口生活,但总归有厌倦的一天,不要小瞧那厌倦的力量,当我们决定接受生活的平庸和无趣后,它总是卷土重来,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是多么理解米勒的那段话,在4000米的高空他关掉引擎倾听v型鹰队的轰鸣。
会觉得美好,不是因为那些喧闹的声音,而是因为毫无羁绊。
家庭,责任,无疑就是我们厌倦的枷锁,承认吧。
如果爱情的意义不是被吹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而是狂风暴雨后的酷烈,那关于婚姻,我真的不太能确定了,也许“平淡”只是我们说服自己去相信爱情力量的谎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才能接受结婚后的琐碎,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达诺在结尾处致敬了自己的朋友—冰岛音乐大师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他在去年二月份突然离世,而距离这部电影在圣丹斯的首映日,才不过两周。
3年前在索诺蒂亚执导的《年轻气盛》里,保罗达诺有过精彩的演出,而那部片的音乐制作由David Lang操刀,后者凭此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这位David Lang正是此片音乐的制作者,很喜欢此片中他设计的电子乐,作为片中儿子的出场乐,它很好地勾勒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有点捉摸不定,非常微妙。
《狂野生活》真的是最近如此高頻輸入電影裡,最最貼近我生活的了。
整體看起來的感覺很像《海邊的曼切斯特》就是一種一直揮之不去的生活裡的沮喪感,不過一部是一家人的無力一部是獨自一人的孤單。
其實看到中途的時候還在想為什麼叫狂野生活呢,明明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破碎叫平凡生活就好。
但到後半部分站在兒子的立場上一切卻又顯得合情合理。
其實不單單只是工作與錢的問題,性格的不合適,男方的逃避,女方的追求以及時間久了感情的變質像極了在愛情裡掙扎卻得不到救贖的我們。
大概是太貼近我現在沒工作沒感情沒支撐的生活了,簡直無比心酸。
一听说今年保罗·达诺带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来到了戛纳!
小玄儿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的新作品!
因为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迷人的男演员,他刻画的人物总是充满细腻的情感表达,令人念念不忘!
迷上保罗·达诺,必须从《阳光小美女》说起!
这个一脸忧郁、拒绝说话、只读尼采,憎恨全世界的 Dwayne,被保罗·达诺演绎的精彩绝伦。
2006年的这部《阳光小美女》改变了保罗·达诺的一生,而接下来的2007年,他出演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飙戏!
让他的演绎生涯又提升了新高度!
你会发现看保罗·达诺演戏是一种享受,当他站立在镜头里。
肢体、表情与独白,都堪称完美,控制力绝伦。
他的外在表象,也透露着人物的内心。
他饰演的角色,泰然自若,你看到他就无法再将视线移开。
电影中的人物弧光,通过他的演绎,缓缓道来。
在跟大牌导演和演员合作后,他名声鹊起。
近年来,更是佳作不断,并且独立电影居多,这也展现了他对于电影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喜好。
下面的几部作品,小玄儿都非常推荐,并附带之前的漫谈推荐文章。
2014年《爱与慈悲》生活就是那半瓶见底的可乐——北美新片《爱与慈悲》漫谈
2015年《年轻气盛》
2016年《瑞士军刀男》年轻的荒诞与生命的赞歌——北美新片《瑞士军刀男》漫谈
2017年《玉子》第70届戛纳电影节Day3:《汉江怪物》导演奉俊昊新作《玉子》不一样的怪兽片。
铺垫了这么多,下面就赶紧来介绍这部保罗·达诺自编自导的最新作品《Wild Life/狂野生活》吧!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理查德·福特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同名小说,保罗·达诺在外媒的采访中表示,当他看到小说的结尾,突然意识到:“这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完美的最后一幕,也许我可以自己改编它。
”。
于是,保罗·达诺携手自己的女友佐伊·卡赞,带来这了这部自编自导的《狂野生活》。
这里再介绍下保罗·达诺身边这位背景显赫的女朋友,他们两个都是1983年生人,佐伊·卡赞的祖父是导演兼编剧伊利亚·卡赞,著名作品有《欲望号街车》。
佐伊·卡赞的父母也都是奥斯卡提名级别的编剧,参与作品有《命运的逆转》《艺妓回忆录》《本杰明·巴顿奇事》等等,可谓是一家子编剧功底深厚。
佐伊·卡赞近年来则是在演绎道路上,一路顺风顺水,这次更是帮助保罗·达诺编剧,同时还担任影片的执行制片。
这两位才子佳人,为人都极为谦逊,尤其是保罗·达诺更是非常害羞,这次他的导演处女作《狂野生活》被戛纳选为平行单元【影评人周】的开幕电影,他也是鼓起勇气,感谢所有支持他的人。
他曾采访中提到,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考虑过自己出演自己的电影。
因为对于他来说,细节决定一切。
第一次做导演,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精心打磨。
他更喜欢聚焦于镜头的背后,享受安排每一个细节的瞬间,而不是同时做很多事情。
保罗·达诺作为戛纳的常客,他表示每次从戛纳离开,都会带走一长串的电影片单, 作为未来需要一部一部去看的电影功课,其中他还特别提及了台湾电影。
保罗·达诺作为导演的细节控,在他的这部电影处女作里更是明显。
镜头的运用与几段交叉剪辑,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整部电影的把控力,作为处女作来讲,完成的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前1个小时里,处处看到得到亮点与用心。
虽然剧情后半段有些平,但是最后结尾又收了回来。
这样认真的作品,非常值得鼓励,潜力还是有的。
这里再提一下影片的摄影师:Diego García
以及两位剪辑师 Louise Ford 和 Matthew Hannam,他们参与的作品有《女巫》《瑞士军刀男》等等。
相信很大程度上,保罗·达诺与他的团队一起,完成了这部可以打70-80分的处女作。
影片讲述了,少年 Joe 跟随家人搬到蒙大拿州后,逐渐见证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的故事。
电影从美国典型的父子美式足球练习展开,固定的长镜头下,人物的运动轨迹早已被精心设计,父子一会儿走出镜头,一会儿又回到观众的视线。
沉稳大气的开场,最后跟随着人物,镜头开始移动,进入了这个三口之家。
母亲、继父、儿子三个人物努力的试图在蒙大拿生活,却渐行渐远。
在三个人分别找工作的桥段里,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剪辑,让观众感受到当儿子通过打工,希望保持家庭稳定的同时,父亲却已经走向了逃避的道路。
而母亲的焦虑与失控,更是通过儿子的视角,被慢慢放大。
电影里除了几个精致的固定长镜头,还有几处沉稳的摇镜,甚至是手持摄影的效果。
分别根据Joe的主观视角,进行自然的切换。
客观镜头交代剧情之外,交替着使用人物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跟随Joe,观看这场《狂野生活》——见证父母的婚姻危机。
影片中,Joe在室内观察母亲与继父,在户外向房间内偷窥母亲与情人,以及在车内向外张望,很多镜头的设计,让平淡的剧情,有了新鲜的观感。
这位饰演Joe的澳大利亚小演员可不简单,跟凯瑞·穆里根和杰克·吉伦哈尔搭戏,非常自然且毫不做作。
他眼神里的内心戏,一点也不比保罗年轻时候少。
保罗·达诺也表示,在做导演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好演员的魅力。
他切身感受到,当导演看到演员在镜头里出色的表现时,内心是多么的激动。
影片除了刻画人物,对于蒙大拿的环境呈现,也为影片加分不少,同时也通过荒野的环境,烘托影片《狂野生活》的气氛。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剧情的后半段,尤其是高潮部分凯瑞·穆里根和杰克·吉伦哈尔的夫妻吵架飙戏,感觉对表演的把控力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毕竟是导演处女作,除了演员的把控外,其他都已经非常可圈可点了。
作为影评人周开幕电影,也可以看到影评人们对于保罗·达诺的认可。
最后也希望这部影片可以在北美大银幕上发行,或者来一下TIFF也好。
据说保罗已经在准备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了,看来他的创作之路,还很长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由于之前被友人吐槽,小玄儿喜欢的男演员都非常“特别”,这里偏要提一提,除了保罗·达诺。
小玄儿还非常喜欢《帕特森》里的亚当·德赖弗,《水形物语》里的迈克尔·珊农,当然喜欢他们可不是从这些近年来的大片,而是2014年的《年轻时候》,以及2011年的《存身》开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re Young》漫谈作为父亲的使命,杰夫·尼克尔斯执导——北美新片《午夜逃亡》漫谈
小玄儿最新喜欢上的年轻男演员就是在《圣鹿之死》和《敦刻尔克》中都有出色表演的巴里·基奥根 Barry Keoghan。
在男演员方面,颜值绝对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演技!
你怎么看呢?
2018年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Wildlife 影後感幾經搬遷的一家人,落腳在絕美風光的蒙大拿(Montana)。
對於這美國60年代典型的中西部家庭,蒙大拿的野外生活像是三人共同的(後)青春期放逐,如同這一路不止地搬家每個人的心無處安放。
“You know what they call trees in a forest fire? Fuel. Do you know what they call trees up when a fire goes by? They call them the standing dead.”此時小鎮郊外的森林大火來得正是時候,起初止於鎮民交談仍不見其火的悶燒,與因丈夫失業而潛伏於家中的衝突步調一致。
找不到工作與自身價值的Jerry選擇去前線打火,自此影片的大半時間中丈夫/父親的角色缺失了,家庭的傾頹也搬上檯面。
太早結婚生子卻仍渴望激情與自我的妻子Jeanette,在Jerry的離去後卸下家庭角色的假笑,露出真實的迷失與焦躁。
隨著鏡頭不斷貼近那滿山焚燒,Jeanette的內心亦不斷地衝撞想脫離這個徒具形式的家,她選擇出軌,選擇回到青春年代的扮相,選擇載著14歲的兒子Joe到森林大火的最前端,對著大火質問丈夫的選擇。
卻沒想到,離著火太近,反倒成了自己口中的 standing dead。
看著14歲的Joe總不免讓我想到《一 一》中的洋洋,可能是因為他的工作是在照相館為別人拍肖像,可能和洋洋一樣在面對家庭成員的離去與各自迷失,他依然是導演的化身目睹這一切的發生,沒有太多自己的控訴,近乎遲鈍地僅在幾個重要場景流露自己的情感。
蒙大拿終於盼來了撲滅大火的一場大雪, Jerry的返家迎來最大的一次衝突,家庭徹底坍塌且無人知曉如何是好,這卻也是每個成員的重生之時,就像是那火後的山林依然會長新樹。
最後在Joe打工的相館裡,三人端坐在相機前,快門輕輕地響起隨之漆黑一片,家的長路未知且徐行。
昨晚有点伤感,看完WILDLIFE的不禁有点感触,我曾经喜欢的男孩Paul Dano已经成了导演,当年认识他的第一个角色还是电影阳光美少女里喜欢尼采开口说的第一句台词是Fuck的神经质少年,而女主穆里根在我心里还是那个成长教育里的怀春少女,现在也到了演14岁少年妈妈的年纪,而波斯王子吉伦哈尔也化身中年爸爸,时光如梭,我喜欢的演员们好像都在慢慢变老[泪]。
言归正传,小paul的导演处女作,我居然延迟那么晚才打开真是不好意思,但是第一眼看到主角少年Joe 的时候,我揉了揉眼睛,惊呼这不就是缩小版Paul Dano自己么。
我没想到小paul导演处女作选择了家庭题材,这真的很考验讲故事的功力,不过此片还是让我很惊喜,电影中那场森林火灾直指着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那句:“火烧到我们的时候,做什么都来不及了”的台词也正寓意着家庭的变故让14岁Joe无力改变,他的敏感懂事让我很是心疼。
不得不说穆里根太让人惊艳,生活的窘迫,丈夫的懦弱,Jeanette依然保持着得体模样,直到最后丈夫的逃离,让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困境,寻求出路,释放压抑,她倔强娇羞妩媚性感迷人的样子,我都没法从道德层面去评价她那所谓的背叛。
还有面对那么英俊吉伦哈尔,我想我是可以把他作为一个人,而不只是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每个都有自己那道过不去的坎,谁也没资格对别人指指点点,但是这个家庭变故的导火线真的是他不故生命危险和家人的反对去当消防员开始的么?
我并这么认为,总之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一道世界难题。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海报里,夫妻俩在照相机前陌生又拘谨地相视一笑,而Joe只是想留住这家庭最后的温存,我还是好心疼他呀
这就是关于中年危机或者更进一步关于人生意义探索的电影吧,大火象征着足够的一个重大目标,一场人生搏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求索失败后也象征着每个人利用死亡这个巨大恐慌来掩藏日常生活的迷茫或整个人生的无意义,妈妈带着儿子亲眼目睹火灾的现场,让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去理解父亲中年时迷茫确实过难了,如妈妈所言指代出的隐喻,有的人就像火灾中的燃料,而有的人就像行尸走肉。
女人更早能能参透人生的真相,更现实的生活,丈夫孩子美好的生活就有意义,但是一旦崩塌也变成了受害者,毕竟,写故事的人走了,这个社会也不允许女性来主导故事,孩子在成年人虚构的童话世界,突然被掀开了背景的幕布,隐喻看到血淋淋的现实透出黑暗的光,而中年人面对年轻憧憬的美好生活逐渐残破,有钱男人(成熟男人)让这张残破的生活之网牢固,金光闪闪,收容其他破网上泥土挣扎无处可逃的其他母蜘蛛。
最后不出所料的人为纵火,让孩子明白了了平静的生活下暗藏着人类的狂野和超越动物以后的诅咒对人而言是多么可怕。
结尾,和解,成熟而富有希望,每个人都在挣扎着努力或者,怀着美好的期待。
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家庭往往承载着文本内容的核心价值观。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会努力打造一个温馨港湾,穷凶极恶之人也往往是出于为家人复仇,超能英雄则往往为解救妻儿出生入死。
但有趣的是,聚焦于一个家庭内部生活的美国电影并不多。
在这个题材上,亚洲电影往往处理得更为出色。
但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演而优则导”的保罗·达诺奉上的导演处女作《狂野生活》便用极为克制的镜头捕捉了一个家庭内的细微动荡。
尽管与金摄影机奖失之交臂,依然收获了烂番茄94%与MTC80的高分成绩。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品,却包裹着颠覆传统的价值倾向——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影片没有强调时代背景,但无论室内家具的陈设,还是商店罐头的包装,都在提醒着观众影片对历史背景的还原意图。
而深夜电视机里的宣传广告,则巧妙地将影片的剧情与背景信息联系在一起——一段征召消防员的广告配上“消灭森林火灾就像在打仗”的宣传语。
而作为背景音的广播也数次向我们透露,1960年,是影片的时代背景,此时的美国正值“冷战”时期。
1、时代的狂野生活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分流”现象,其具体表现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非洲等一些地区的经济依旧落后。
而在美国内部,尽管“大萧条”的经济低迷情况在二战期间得以改善,但整体经济迅速上升的同时,也发生了某些地区或个人在经济水平上的"大分流"。
就像影片里的这个家庭,看似是体面的中产阶级,实则会因为不断地为了找寻满意的工作而四处搬家。
也因此,当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断裂时,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便开始走向坍塌的命运。
虽然影片由儿子乔的视角出发,但三人中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由凯瑞·穆里根饰演的母亲珍妮特。
从精神出轨到身体出轨,影像并没有直接将结果扔给观众,而是将珍妮特的内心矛盾与焦虑一一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她在教学游泳时怅然若失的神情、将车停在富商家旁时的喃喃自语,以及当她坦白一切时不敢直视丈夫的那种愧疚……
在这个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冲突,正如1953至1960年的美国,试图在反殖势力和殖民势力之间、在非殖民原则和冷战之间找到平衡,从而采取的“中间道路”政策。
而这一国务院内部政策争论下的妥协结果逐渐走向保守的历程,也揭示了美国“支持民族自决”的虚伪性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固有矛盾。
而这一国家层面的虚伪性与矛盾,也直接在这个家庭支离破碎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家庭状况与国家事态间的对应关系,女性角色代表的女性意识在剧情发展与现实背景中也做到了逻辑自洽,这照样得益于珍妮特这一角色的人物弧光所散发的魅力。
资本主义发展确定了人在社会中体现价值的体系标准,经济收入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至上的金钱观,男权社会的规约——只准男性参与对外事务——无外乎是间接地掩藏了女性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尽管影片中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父亲杰瑞没有刻板印象里的威严气质,但在珍妮特主动提出暂时打工以贴补家用时,依然果断否决了这一想法。
随后珍妮特主动找寻工作的行为,就更显示出女权主义对男权规约的反抗意味。
而这一挣脱传统家庭观念的大胆行为,不仅满足了珍妮特经济独立的需求,毫无疑问也是珍妮特重新思考家庭关系以及人生选择的意识萌芽。
2、家庭的狂野生活哪怕抛开时代隐喻不提,达诺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家庭故事的处理,依然值得赞赏。
他巧妙避开了苦大仇深的人物纠葛,而在松弛有度的节奏里埋下了家庭纷争的导火索。
影片一开始先让父亲与儿子玩橄榄球的嬉笑声“出场”,接着以固定的全远景镜头记录着他们的玩闹过程,在两人从前景跑向后景直至“离开镜头”时,片名悄然浮现,又在片名消失后让两人跑回前景处,配合着静谧舒缓又有些苍凉的钢琴音,顿时营造出时过境迁之感,奠定了全片基调。
随后,影片以几个简单的片段交代了这一家平静祥和的生活以及三人各自的学校或工作生活。
在刚给了两个表现家庭其乐融融的镜头后,便引出了乔在学校的消防知识课。
这段剧情里的台词可谓是解构整部影片的关键:一是提到火灾的益处——能促进林木再生,就像影片结尾处离婚后的母亲去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二是提及火灾的不可控性——一旦开始便难以控制,就像这场家庭的分裂,早在珍妮特重新思考当下生活之时便已注定;三是提及火灾的危险性——相比于山火,真正对人们产生危害的是被大风吹来的浓烟,就像在乔眼里,对其最残忍的不是母亲的出轨事实,而是父亲陪伴的缺失以及家庭温馨的不复从前。
而旁边同学的台词则更为直接——这相当于直接暗示这场家庭的狂野生活尽管会以乔的视角展现,但其对整体事态的挽回将是无能为力的。
很容易注意到,达诺导演在第一幕里主要采取了固定镜头,偶有几处微小的移动,也多是为了满足人物取景构图的拍摄需要。
另外,几乎全是客观镜头和水平摄影角度的选择,配上中景产生的距离适中感,也使得整个家庭的幸福感显得极为平静。
直到母亲珍妮特第一次在街头找寻工作时,影片以俯拍的大远景来突出剧情的转折点,并让珍妮特背向观众走向远方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人物的“走出框架”。
影片的氛围也在珍妮特找到游泳教练一职后开始转变,先是将母亲珍妮特找到工作的兴奋与父亲杰瑞沉默中的颓废进行对比,接着以平凡夫妻间再正常不过的一次卧室争吵强调杰瑞失业的焦躁。
接下来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我十分喜欢。
影片让乔在照相馆的应聘过程,母亲珍妮特的上班场景,以及父亲杰瑞对参与消防工作的犹豫过程,进行平行剪辑。
它清楚地为我们展现了三人各自决定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状态,并且将一个完整家庭的割裂感传递给观众。
这个片段里,只出现了一次三人同框,而且是很不完整的同框——父亲在屋外沉思,母亲在厨房洗碗,儿子在屋内写作业(被遮住的画面)。
这个家庭内的情感断裂,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
之后的剧情发生得十分紧凑。
决心要去做消防员的父亲即将暂时离开这个家,这彻底点燃了影片里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珍妮特无法忍受这个男人“抛妻弃子”的行为,而长久以来其丈夫身上的任性与过分的自尊心,更是让珍妮特对其婚姻生活的低劣质量愤怒不已。
这次三人同框的镜头极具震撼力,它不仅是戏剧冲突的至高点,更体现出力量感。
儿子乔的背影作为前景,将景深留给争吵的父母,体现出乔的无可奈何。
而乔在镜头前逐渐后退的走位也体现了其内心对这种激烈的家庭关系的抗拒。
更可怕的是镜头里传递的父母二人分道扬镳的浓烈气息,倘若你发现这是影片里,除去开头两分钟后长达一个半小时里,唯一一次完整的三人同框画面。
再一次见到三人同框镜头,已是所有的纷争尘埃落定之时,这个与前方呼应的镜头,平静地宣告了这个家庭关系的彻底终结。
为了贴合影片整体的平淡风格,达诺导演并没有在镜头选取上玩出太多花样,但镜头选取的精准性却熟练得不像个新手。
除了上文提到的镜头,整部影片里显得格格不入的三次主观镜头也带来了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发生在父亲失业的那一晚,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极力宽慰并鼓励父亲振作起来;第二次发生在参加富商家晚宴的那一晚,在准备离去时,母亲折返回屋内归还大衣,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与出轨对象热吻;第三次发生在冬日到来的某一晚,乔偷窥到的,是富商出入母亲的卧室以及二人离开的画面。
类似如此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或情感的镜头在影片里俯拾皆是,它们都在完成同一件事——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将家庭的波澜掩藏在风平浪静下,让整个家庭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产生裂口直到走向解体。
在观影过程中,我频频在想,影片名中的“狂野”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既没有动感沸腾的背景音乐,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生起伏,就连偶尔几处声嘶力竭,也不过是夫妻间最为寻常的争吵方式。
可当杰瑞哭笑不得地说出“这生活可真狂野”时,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狂野”是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一种悲哀。
导致整个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源并非珍妮特的出轨事实,而在于她对依附丈夫四处奔波的疲惫、个人生活的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重新审视。
对于珍妮特,曾经安稳的工作待遇一夕之间不复从前,极力寻找的工作也不过勉强度日,本该作为最强大的精神支撑的婚姻生活也逐渐被生活琐碎消耗殆尽。
当事业与爱情都残缺不全,违背道德的出轨行为又是否心安理得?
对于杰瑞,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在愈发残酷的生活面前不值一文,冒着生命危险所投身的事业造成了其在家庭关系中的空缺,阔别几月后日思夜想的家庭团聚却只得到分崩离析的结局。
当生活逐渐吞噬了曾经的高傲倔强,满目疮痍下的动荡又是否比闯入火场更为惊心?
对于乔,失去父亲陪伴的生活暗淡无光,与母亲间的交流隔阂日益增大,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关系破裂却只能接受现实。
当青春期的逆反情绪甚至得不到正常疏通时,被迫接受曾经所见已沧海桑田,又是否能以“成长”一词来搪塞掩盖内心的悲痛?
当生活本身成了脱缰的野马,谁又能抵挡得住“狂野生活”的冲击呢?
在我眼里,影片的尾声部分更像是番外。
当冬日逝去,当阳光充沛地散落在蒙大拿州,当乔得知已经搬去俄勒冈州的母亲将重回这个小屋时,他的眼睛里溢满了笑意。
尽管他心里知道,这次家庭的重聚只能维续一个周末。
达诺在这最后五分钟里给足了温情,不仅毫不吝啬地给出许多三人同框的镜头,更是让夫妻二人间的生疏之情让位于三人间的温馨互动,尽管你仍能捕捉到两位成年人间的那种尴尬与错愕。
而一直在兼职摄影师的儿子,终于给这个只剩表面维系的三口之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尽管每个观众都心知肚明,这张定格照片记录下的,是三人紧密相连的情感联结,也是支离破碎的斑驳美好。
影片的落幕镜头实在好猜。
在儿子乔的倒计时声中,镜头前的三口之家努力地保持着一个家庭本该散发出的幸福气息。
而在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片名“wildlife”悄然出现在黑屏背景中,我已然泪流满面。
[参考文献][1]丁智明. 美国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研究(1890-1960年)[D].河北大学,2016.[2]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25-29.[3]王春侠. 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相关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D].东北师范大学,2013.作者| 此去经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角是谁?男孩,父亲还是母亲?如果是男孩的话为何又一直纠结于母亲的感情线?是母亲的话却没有发掘这个角色与众不同的特质,如果是家庭三成员的话父亲为何缺席了电影的主要部分?故作文艺的叙事方式和平淡无味的剧情,保罗达诺在讲故事这个最基本的导演能力上还需要增强。
不喜歡也不討厭,簡直是相當平庸的作品(平庸最慘)。虧我對Paul Dano期待甚高,上次在林肯中心看Stalker的時候啊在人群中認出他,真是一個好演員,會在週六的下午一起痠屁股看Tarkovsky。寫到這想到映後QA他提出這片帶有小津與塔可夫斯基的影子,想和他說我懂你的野心但是成品完全不行哪。
基于出色的表演经验和完备的制片体系,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度的成熟,剧本也完全是这小两口的风格,有几处转场很见功底,人物方面则是很好的保持在了一个即将崩溃和转变的临界点上,这点很难,达诺完成的很好,假有时日他一定会成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一个重要导演。
这居然能去电影节,红毯上的马苏?
音乐7 画面7 导演8 故事7 表演8 印象8 平均7.6/10 亲爱的,我不能再在原地驻足等待,我想要的是能携手并进,即使没有那个人,我也要独自前行。保罗达诺执导的工工整整寓意非凡的处女作。那团山火,既是胸中燃起的欲望,又是家庭凸显的危机,急需一场及时雪的到来,冰释前嫌。但山火扑灭真的就可以回到从前吗?曾经的存在已荡然无存,逝者已逝,哭泣无用,新的生命在孕育。回忆永生。
请carey不要再接这种戏了!
完全不狂野,从小孩子的视角见证着这个家庭的破裂分离
男孩:我就算做到不在乎他们,也做不到想都没想到他们。
儿子成熟得就像一家之主
剧本真的烂,儿子和父母的对话严重脱节,似乎不是亲生的,没有家人聊天的真实感。
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男人的自尊心。
现实的贫穷,琐碎,平淡总是轻易就将爱情敲打的分崩离析。美丽如凯瑞·穆里根 这样的女子,也会因为生活,而放弃杰克·吉伦哈尔这样的男人,试图去投入到那样一个丑陋肥胖秃顶的老男人怀里。保罗·达诺的处女座,非常工整,完成度也很高。但稍显的平淡了点。
除了山火,哪里狂野了?
接受不了穆里根的妇女设定。。。5
其实不论是导演还是剧本都很生涩,让我艰难到最后。
山火在远处燃烧,离生活好远好远,女同学说“不用写在本子上,反正燃起来你也跑不掉。”可是生活的角落充满罅隙,遥远的火苗也能把家庭烧得面目全非。雪来之前,无奈地狂野一番,然后用成长收拾残局。保罗·达诺的《八月》,看似一切尽失,又都在归来的路上。
No.25 文艺青年 Paul 实在是太喜欢大特写镜头了,少一点有点层次会更好一点的。
竟然是保罗达诺拍的,还是处女座,就算吉和穆里根演技加持很高,但整个片的文字性强到惊叹。在想小男主从爸爸身边逃走,一直跑一直跑那个镜头要是再长个一倍,一镜到底直到他跑进警局的话,就真的惊艳四座了,像四百击最后一幕那样
这是什么破生活
可能给白人观众看王小帅就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