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角七号还是因为看到报道说它的票房很好. 好久没有看台湾片了, 前一次是"一一" 吧片子很温馨, 很轻松, 感人, 当然也很搞笑, 前提是你也要懂闽南语. 哈哈干净, 细腻
我是在去年11月份看的海角七号。
很有趣,竟然是家乡来自离恒春不到100公里的我的老板推荐给我的片子。
那时候海角七号已经在台湾大红,红到里面的男女配角路人甲小米酒宝石珠都火遍台湾,范逸臣早已游完裸泳庆祝票房,北京这里还只是在文艺小青年中间默默地传递。
看完老板问我说,里面都是台语,你们能理解么?
我说,虽然是台语,但这部片子里面的风土人情跟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乡下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那些摆在乡村空场露天的婚宴,那些硕大无朋的卡拉ok设施,那些酩酊大醉的丈夫和在城里没混好落魄回家的小青年,都是无法变化的。
能把台湾的乡土做得如此成功,恐怕就是这片子被称为半死不活的台湾电影希望的原因吧。
看完之后,我不遗余力地向周围人推荐这个片子。
很快,听到说海角七号要在内地上映的消息。
我跟B说,我们一定要去电影院里看一次,就算是贡献票房作为对看D版的补偿吧(当然,相比我看了赤壁三次的记录,这个还不算什么)。
本来说是圣诞档,于是我每天喜滋滋地等着。
可是很快,就传来说这电影不和谐的声音。
我顿时郁闷了,这哪里不和谐了?从头到尾跟和谐没有半分关系嘛!
哦,原来是说殖民色彩太严重,可是,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台湾和日本关系很好台湾老人都会说日本话这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啊。
这么好的一部片子都不公映,那内地还能放台湾的哪部片子?
好在据说是有人和我想法一样,但显然,海角七号已经错过了贺岁档这什么片子上映都能赚钱的档期。
不幸中的万幸是,还赶上了情人节这最后一个算是有点意义的档期。
等来等去,我终于赶到周六清早的第一场半价场次。
也许是大早,影院里只有不到十个人,可能中午之后会好点吧;但看看影院放映的场次,一天只有四场,其中两场是不招边际的时间:海角七号 09:10 6 25 海角七号 18:00 6 50 海角七号 20:20 6 50 海角七号 22:35 6 25 周日也是如此,而上映已经一个多月的赤壁,每日还有两场……一天四场是什么概念?
我记得去年顾长卫的《立春》这样的小众文艺片,一天也是两场。
好吧,不管什么原因,能上映的海角七号总比那一堆不能上映的炮灰电影强很多了。
内地版的海角七号,我能发现的,与DVD版的电影有两处删节:1. 在婚宴上,水蛙倾诉他喜欢老板娘的事情,说到“一只母青蛙后面跟着好多公青蛙”这一段。
这段删掉我觉得算是情有可原,根据内地电影“老少咸宜”的准则,删掉一点笑话还是能保持全片的风格的。
2. 友子要走的时候,茂伯突然赶过来,用日语说:“友子小姐”的片断。
这是片中茂伯第一次说日语,看碟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日本对台湾文化影响之深。
茂伯的日语非常流利,后面还跟着好长的一段诸如谁儿子结婚特意来送请柬敬请光临一类,但内地版把“友子小姐”后面的那长段话全部删掉了。
这个删节看得我很是无语,没想到XXXX的剪刀如此锋利,总能一针见血地剪掉那些不想让大家看到的情节。
如果不是我对之前看过的版本印象较深,估计这边也就给放过去了;但少了这段话,贯穿整个故事的日本和台湾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少了很多意味。
我们那不到十个的观众还是在影院很高兴地看完的全片。
只是不知道经过这么多的波折,海角七号在内地的命运还会如何。
以前也有电影一开始场次特少后来观众反应热烈不断加场的情况,但在我看来,海角七号似是没戏了。
就让这部片子继续在有限的范围中流传吧,顺便提一下,我老板的父亲和片子里的茂伯一样,说得一口日文。
海角七号的纯感性解读一、是否你也有点阿嘉人不能长久忍受孤独,野兽和疯子才行。
这个名叫阿嘉的摇滚歌手砸烂了吉他,操了他妈的台北,然后骑着摩托车回到了海边的老家¬——恒春(好名字)。
如此不爱说话,无限嚣张又相当闷骚的一个人,必定是孤独的。
但他不至于还停留在仅仅愤青的阶段,客观来讲,他已经比较成熟了。
理想受挫,还能“放下架子”,回来做一个送信的,这个阿嘉实在有相当的潜质。
他脾气不好,不耐烦,不愿说话,看什么也不顺眼,话语里眼神中常带五分不屑四分狠还有一分狡黠,有机会就干一架咯,反正心里正空荡着。
典型的返乡空虚症,间歇性丧失目标,严重需要疗伤。
然而,碰上了茂伯这老愤青,阿嘉还是颇能露出他童性的那一面。
别看他还是凶。
骑着摩托车去送信,沿途风景也不错,想一想,这差事实在浪漫。
更何况坐在屋檐下,整理要送的信件,排好送信路线,老愤青弹着月琴,小愤青在一旁跟着节奏哼哼,和谐浪漫,令人陶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分明是桃花源里才有的画面。
似乎阿嘉也深知这闲差的浪漫之处,只需神在就可,不必落到实处。
于是,送不完的信统统扔到一旁。
遥想茂伯当年,估计也是这么过来的吧,送一半扔一半,无聊的时候拆一封来看看。
所以不必苛责阿嘉。
无意中拆看一封,却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爱情,心酸的悠远的隔着海弥漫深情的情书让这个刚从喧嚣浮躁的城市里退下来的年轻人若有所思。
我们不知道他过去的经历,他一定也恋爱过,这些情书似乎触动了他,让他能独坐海边,若有所想。
孤独而又失败的阿嘉,不大表露内心世界的阿嘉,在城里做过主唱的阿嘉,应该是难以有兴趣和一群“可笑”的人共组乐队的。
但是我们说过,阿嘉已经超越了愤青这个肤浅阶段,狭隘地方主义思想极端严重的继父,特别是防爆小组下来的那个交警一句“年轻人,弹吉他是件很快乐的事”,还是触动了他。
这些愤青眼里本不屑于为伍的事,其实也那么快乐,甚至从头到脚都充满意义。
阿嘉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成熟的一面。
他不仅仅只是拽只是看不起人。
不那么合作,但已能渐渐接受这“俗世”、“俗人”。
那几封情书,让阿嘉经常跑去晒月亮,然后坐在海边吹风,若有所想。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于是他最终讲出了这样的经典。
二、反正我是爱上了友子日本女人做事实在够认真,一点也不懂中国人随意的“好处”。
只要是职责所在,即便是暖场乐队她也要处处把关。
看到这群老的老小的小的市井组合(周星星说,我靠没有一个长得像人),友子实在是哭笑不得,然而这群台湾本地人实在是不像话,他们居然能堂而皇之地以为会吹口琴一定会弹贝斯,那你还有何话好说。
还好,这里有一个科班出生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希望他能站到自己这一边。
没想到这个人竟是无限嚣张的,正眼也不看她一下,跩跩的几句话将责任完全推脱干净。
更不能忍受的是,这家伙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不好好排练,还去海边玩水。
友子小姐不知道,阿嘉这样的野马一旦驯服之后,将会十二分地令她惊讶。
机会很快就来了,感谢茂伯家那个谁结婚,入乡随俗请帖送到了(不知友子小姐封了多少红包)。
也感谢“千年传统,全新感觉”的马拉桑米酒。
这个酒应该是容易下喉但后劲很足的那种。
友子频频举杯……看着异乡这些白痴一样的男人,又想起工作的不容易,没人理解,都不合作,很委屈。
席间阿嘉的继父“不合时宜”地介绍说,这是阿嘉的妈。
友子也该想家了,一个女生,离家那么远,工作又那么累,这群臭男人没有一个怜香惜玉,唯一一个看得上眼的,又那么嚣张不通情理,他妈妈还在身边呢,居然欺负一个离开妈妈那么远的异国女生,实在太过分了。
单纯又有那么一点泼辣的友子几近爆发,感谢那个谁居然还在一旁拉拉拽拽点燃导火索,酒性上来,友子毫不客气给了他一嘴巴。
我们的友子火了,愤愤地离席,余怒未消地走出去。
且看她要去做什么。
她来到阿嘉家门前,这个时候酒劲彻底上来,友子也该大爆发了。
她脱下鞋砸向阿嘉家的玻璃,所有不满和委屈一齐涌来,排山倒海。
“阿嘉,出来。
你为什么不敢滚出来,你在跩什么,你每天装那个什么脸啊。
”情到深处还是国语骂起来解恨,不得不说,日本话在这一刻是多么可爱。
踢门,还有一只鞋,近距离再砸一次。
发力太猛,后退几步站不稳,躺到在地上。
还是委屈,一肚子的火无法撒完,又没处撒娇,愤愤地哭,抬头见那月亮,弯弯的一道,似乎也在嘲笑。
“你在笑什么,可恶”,如果友子还有一只鞋一定砸向月亮了。
女人,动了真性情的时候,最最可爱。
什么晴雯撕扇子、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花荫无不如此,而这个“友子砸窗户”丝毫不逊于以上。
闹完了,累了。
我们的摇滚歌星晒完月亮也该回了。
“你为什么欺负我,我一个女生,离家那么远,在这里工作,又那么辛苦,你为什么欺负我”一颗心已经柔软到极致。
阿嘉这个闷骚男,也该动心了。
背着友子上楼,情书里的句子还在他心头回荡,该改改歌词了……又翻出这个“较真”的女人送来的CD,床上的女子看着他,闷骚男居然还能按耐住,继续耍酷,“可是我真的不差”,这个算是交心了。
然后,一切水到渠成。
反正,我是爱上这个日本女子了。
友子小姐,请你也来我家砸窗户。
三、七封情书贯穿全片的七封情书,配之以那样的音乐,用日语缓缓而深情地读来,实在是“况味无穷”。
也许我们汉语听得太多了,换一种语言听听,感觉竟那么好。
《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曾让我如此记忆深刻过,那是一种离奇沉稳的旁白,饱经沧桑,饱含一切人世间味道的独特旁白。
而这七封情书的旁白,却已同那缠绵的音乐融为一体,将一段旷世的爱缓缓演奏出。
情书写得也实在深情……每个男人都有几封寄不出的情书。
每个男人都有几封未写成的情书。
花絮:这里还有许多真实可爱的面孔1、做个茂伯一样的老愤青身子骨够硬朗,愤青标志性的满脸不屑。
摩托车上飞下来居然那么快能完全恢复不见什么后遗症。
热爱工作,业务熟,轻易不退休。
业余时间怡情养性,一把月琴弹得好,唱起来更是销魂。
(看见月色渐渐亮,有话对你讲,妹妹你呀想一想。
)看不惯小年青的做派,要及时激烈地给出意见。
坚持要上台表演,那股执拗劲是许多年轻人都没有的。
茂伯叼一根烟弹月琴的模样,实在是风骨独特,教人过目难忘。
2、早熟的90后大大让人摸不透的90后,无所畏惧地哼着“爱你爱到不怕死,你若劈腿就去死”,却也能安慰劳马这样的汉子,给他一个可以依靠的小小肩头。
早熟的孩子,理解力让你匪夷所思的90后。
惊艳的中孝介不得不说,他在片中弹唱的那首《各自远行》实在惊艳。
其他老板娘的胸部实在诱人……阿嘉和友子一夜过后,第二天两人碰面,阿嘉穿的T恤上印着一个“V”,实在幽默,不知道友子注意到了没有。
现场演出《无乐不做》时,大大唱的和声相当好听,就是高潮部分的那一句“当梦的天行者”。
我一进某电梯,遇见三个台湾人操着“国语”聊天。
突然一人大叫“马拉桑”,然后三人大笑起来,仿佛一起破获了某种密码。
《海角七号》这部令人愉悦的电影令台湾人疯狂,票房超过4.3亿新台币,被誉为台湾电影业的一剂春药。
相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封闭式浪漫主义”,我把《海角七号》归于“开放式浪漫主义”。
所谓封闭,即一电影一世界,关在屋子里喜怒哀乐,没有给现实生活留下一面窗。
但《海角七号》不同,导演熟知台湾,更了解台湾人肚里虫子的习性。
从“操你妈的台北”的台词,到代表“想放一把火,把恒春烧掉,让年轻人回来建设”,他老实地用了台湾人看台湾的眼光,拍一部台湾人爱看的电影。
其实全世界文艺青年都知道,他们那个烂乐队怎么能排练一天就火了起来?
但这个无关紧要,因为真实的分子已经弥漫于整个电影世界。
后现代艺术中,真善美的三足鼎,真为第一位。
否则无论多么唯美,多么有教育意义,只能是二流。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陆近年的电影没有一流作品。
从《英雄》到《疯狂的石头》、《集结号》,都只是讲一个故事,跟现实无关。
这反映了大家在真实面前一致地吊诡,一致地畏缩。
反观台湾电影,真实是一个重要传统。
从侯孝贤、杨德昌,到《黑狗来了》、《蓝色大门》等等,说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绪。
台湾电影最大的敌人是伪文艺片,像《最遥远的距离》之类的。
侯孝贤检讨说,是他把台湾电影业带入荒芜,因为大家都跟着他拍个人作品。
其实学样却没学好,没学侯大师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却学了一肚子矫揉造作。
从叙事方式来说,学侯孝贤确实不如学杨德昌。
《海角七号》就有杨电影叙事的影子,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生动,毕竟魏德圣是杨大师的徒弟出身。
再看另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双瞳》,个人认为它是恐怖电影的一朵奇葩,沉郁诡异,价值还需重新认定。
它的副导演,也是魏德圣。
从文化交流看,台湾对大陆基本是单向输出。
音乐、文学,电影,我都吸取了很多养分。
从这一点,我可能比台湾人还爱台湾。
所以我对《海角七号》的商业成功是抱有拳拳之心的。
我一度担心台湾电影因为囊中羞涩而枯萎。
至今有台湾电影人担心,《海角七号》的成功会让人沉迷于大投资。
5000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我猜想张艺谋导演会很不屑,看看这些小岛寡民的穷酸相。
文艺从来不怕穷死,就怕被和谐致死。
听说这部电影好久了,耳朵也被众多表扬淹没了好久.我知道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不论看书看电影都经常比剧中人还哭得伤心.所以,在看以前,我准备好了纸巾,听说很感人.一直到结束.我居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很无聊.这真是一个太老套的故事,拍摄也没什么新奇之处,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口碑.也许我做足了精神准备就没感觉了吧.特别的感觉总来自于不经意间的一声喊叫或是敲击,然后魂飞魄散地留下深刻印象吧.只有给友子的信令我黯然.我对声音有种特殊的敏感.总喜欢听到充满磁性的说话声,.就像能聆听到心的博动.就算那些情书听不懂,但饱含深情的日语居然也充满了魅力,觉得非常动听.我边看边抄那些情书.至于这样的故事,我无法感动.比这个动人的故事多了去了,以前<读者>上都看到好多.只有几段比较特别的文字,我摘录下来,这些是我看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 (一)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二)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 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 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三) 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輩子 就是这样.从那个日本人写完7封情书开始,我认为他的爱情就终结了.他从此有的是无尽的悔恨,无论永远有多远,这已与爱情无关.所以,我也不再认为这是个爱情故事,更谈不上动人.那些深情的情书,再绚烂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试想当这些文字送到友子手里时,是否就意味着日本人的忏悔得到了圆满,友子一世的等待,伤心与绝望就一笔勾销了呢?"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多么虚伪的申辩!我宁愿这就是一堆废纸,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我更愿意接受水蛙对老板娘不求回报的爱;镇长对阿嘉妈妈绵厚的爱.这些才是真实而纯朴的爱情故事.
一个台湾朋友跟我说,“《海角七号》让我更爱台湾了。
”我说岂止是让你更爱台湾,连我看完之后都更爱台湾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不无羡慕和嫉妒,因为我在想,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是否有一部让我看后更爱祖国的电影,仔细分析了一下,记忆里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电影,似乎都在试图让我更珍惜某党的恩赐(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用暴力来宣扬爱,在人们脑海里留下更多的其实是暴力情绪)。
能让《海角七号》这样一部电影成为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这是台湾人民的骄傲. 真正的浪漫主义前提是个性的解脱和释放,所以就像拿不出像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也很少有纯正的浪漫主义,当代中国人背负的压力实在太沉重了,只能靠古代武侠题材来虚构一个浪漫主义世界。
从电影上来说,大陆这边就不用提了,香港电影所谓的浪漫主义大都建立在拜金和暴力之上,台湾琼瑶式的浪漫主义建立在中国沉重的家庭伦理道德之上,两者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浪漫主义。
从这一点来看,说《海角七号》是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一点都不为过。
电影里那群朴实的恒春百姓,虽然生活中也各自面对着诸多的困扰,但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因此扭曲,始终保持着善良单纯的品质。
在从前的中国电影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像“茂伯”那样,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老人!
我有自尊我也会伤心!
”的可爱老人;你也看不到一个像“大大”那样,会用一个吻来抚慰一个男人受伤心灵的老成又不失童真的小女孩儿。
看完《海角七号》之后,我想每个观众都想生活在恒春——那么漂亮的一片海,那么朴实善良的一群人。
真正浪漫主义作品,看过会让你毫不犹豫地感觉想成为作品里的那个人,并且向往生活在作品里描述的那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台湾也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
截至自目前《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超过了四亿台币,折合人民币超过一亿,对于2300万人口的台湾来说,这个数字的产生必定会引发一定的社会性话题,蓝绿阵营各自也为该片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并且为此争论得喋喋不休。
党字的繁体字写法是“尚黑”,我们可以忽略党派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所进行的诸多渲染,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
如果你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海角七号》会在你的视线和脑海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个月我看完宋光宇先生的《台湾史》后写过一片小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dr4.html),把台湾那段让很多大陆人迷惘的历史简略地记录了一下,在那篇文章的开头我说“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不能算是典型的殖民统治,至少和当时其它欧美帝国主义所实施的殖民统治有差别,因为日本从占领之日起就把台湾看做是其领土的延续,目的在于把台湾变成日本的一部分。
”这一点和范逸臣在影片结尾处唱的那首《国境之南》相契合——所谓的“国境之南”,并不是台湾人单纯地对台湾岛南部的称呼,而是当时日本人对台湾的称呼,他们把台湾当成日本国境的最南端。
对于片中表现的台湾人与日本人关系所引发的争论,我在此引用一个台湾朋友对一些大陆愤青的评论:“1、台湾不是被日本征服的,是被中国人送给日本的;2、认为两个民族在同一块土地生活50年会连一点藕断丝连感情都没有的,大概只有经过文革和GCD洗礼人性才会这么想——老师防学生斗,父母房子女斗,朋友亲戚邻居街坊都得小心被抓到辫子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完全只有敌意。
” 片中给友子的第二封信里有一段让我非常感触的话,“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其实这段话是常识,我们不能把一个族群所犯的错误泛泛地强加每一个个体身上,反之也不能把一个个体的错误泛泛地强加到一个族群上。
我们似乎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上学时读到古代法律中的“一人犯法全家连坐”时大家都很唾弃,但一旦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环境中时,都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不信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文革时的成分划分,还是如今盲目的仇日情绪,犯的难道不是这个毛病?
从《海角七号》里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爱和善良,当影片最后阿嘉和日本歌手一起唱起《红玫瑰》的时候,打动的绝对不仅仅是日本人和台湾人。
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这起码会让一部分犯过上述毛病的人醒悟,从而起到开拓胸襟的作用。
无论这个数字有多少,这都是件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看一遍《海角七号》。
至于导演魏德圣,他是蓝是绿我不清楚,我觉得也不重要,但我敢肯定他是个爱台湾的导演,而且就凭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无论他是蓝是绿都值得尊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去年拍的这部短片《塞德克-巴莱》(http://video.yahoo.com/watch/837117/3454947),你会更加肯定这一点。
首发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we8.html
海角七号是一部喜剧爱情片,片中围绕着跨越六十年的七封情书而组成的剧情讲述了主人公追寻一辈子的音乐梦想,海角七号代表了 人只能活一回,梦想却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机会属不属于自己……。
海角七号就是这的七封情书的寄信地址。
一个失意的摇滚青年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故乡——台南的某海边小城。
小城里的高龄邮递员茂伯在工作中摔伤,阿嘉临时顶替了他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七封迟到了60年的书信:日本战败后,一个日本教师在回国的途中写给台湾恋人友子的信。
阿嘉在寻找友子的同时,无奈加入一只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为即将到来的海滨演唱会表演。
除了阿嘉是内行,键盘手是个整天哼着流行歌曲、发育未完全的小女孩;会吹口音的被拉来当了吉他手;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甚至也客串了一段时间的贝司手……另外,一位也叫友子的日本女孩(田中千绘饰)则负责监督乐队的排练,她和阿嘉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格格不入开始转变。
以阿嘉的人生起伏为电影主线,满眼是台南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三代人之间冲突与和解,理想的失落与再生,爱情的幻灭和追逐等丰富多元的因素都涵盖其中。
第一封信 / 友子 你还在等我吗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2 Don't Wanna 词:宫尚义,作曲:范逸臣,编曲:吕圣斐,演唱:范逸臣,口白:范逸臣3 第二封信 / 时代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4 爱你爱到死 词:严云农,曲:吕圣斐,演唱:同恩、夏宇童、杨荞安5 第三封信 / 友子 我就是那时爱上你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6 Mainu Sun 哪里去,你?
(丹耐夫之歌) 词/曲:丹耐夫正若,演唱:丹耐夫正若、民雄,口白:民雄7 第四封信 / 海风啊 为何总是带来哭声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8 给女儿 词:Y.H.Ho(ciacia's dad),曲:何欣穗,演唱:何欣穗,口白:田中千绘9 第五封信 / 友子 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10 无乐不作(电影Live版) 词:严云农,曲:范逸臣,演唱:范逸臣、应蔚民、民雄、杨荞安、马念先、林宗仁,口白:林宗仁11 第六封信 / 我把愧疚写成最后的一封信 日语口白:荫山征彦12 国境之南 词:严云农,作曲:曾志豪,编曲:吕圣斐,演唱:范逸臣13 野玫瑰 词:周学普,日文词:近藤朔风,曲:舒伯特,编曲:吕圣斐、骆集益,演唱:范逸臣、田中千绘14 第七封信 / 七封寄不出去的情书 一首未完成的歌 - 情书 曲:骆集益,词:邬裕康,演唱:范逸臣(此首歌为1945填词版)
[適合在電影院裡看的電影] 說句老實話,我不覺得《海角七號》是部好片。
它並沒有談很深的問題,它沒有給人新的觀念,它也沒有使用特出的電影語言,它也沒有使用很新的技術。
我個人尤其覺得它最大的問題在於影像節奏怪怪的,安插笑點安插得太密集太用力,很多笑點出現後又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觀眾笑完,有種被笑點追得很喘的感覺。
我把這個狀況歸因於導演對自己的影像不夠有信心,他安了笑點,卻不確定觀眾會笑,所以在笑點之後沒有留一段觀眾笑的時間,便直接走接下去的劇情。
私以為那是一種「這個笑點不夠好笑,空下的時間觀眾沒笑,就冷掉了,不如進下一個笑點」那樣不夠自信的心情作祟的結果。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看舞臺劇看得太習慣了,所以有這樣的抱怨。
舞臺劇的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是很即時的,如果觀眾笑了,就讓觀眾笑完,要是觀眾沒笑也沒關係,緊湊地演接下去的橋段。
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海角七號》是部好看的片子,而且是適合大家一起看的片子。
如果你還沒去看過,它絕對值得你進電影院去看。
進電影院和看DVD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電影院裡,當你想笑的時候,大家一起笑了,當你想哭的時候,傳來其他人吸鼻子的聲音,那種氛圍是在家裡一個人看DVD絕對沒有的。
海角七號成功的製造了「大家一起自在愉快的看電影」的氛圍,我甚至覺得,少了其他觀眾的反應,這部片會不好看許多。
跳開《海角七號》,先談其他的。
最近剛好讀到一個報導,關於美國電影業者在思考該怎麼讓觀眾回到電影院的種種思考,最後,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發展i-Max電影,甚至是完全的立體電影。
像最近的《黑暗騎士》就是一部在拍攝時同時考慮立體電影的需要而拍出來的影片。
他們會那麼認為,是因為當觀影經驗無法在家中複製,觀眾才會為了體驗那些DVD無法給予的觀影感受,選擇走進電影院裡看電影。
當然,這樣的思考是有局限的。
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適合那麼做。
唯有動作片及充滿特效的片子才適合變成i-Max電影或立體電影。
不過,要求電影院給予DVD給不了的觀影經驗,以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誠然是聰明的思考方向。
回到《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的成功,我相信是因為它給了觀眾看DVD得不到的觀影經驗。
它不像i-Max或立體電影那麼高科技,而是透過帶給大家一起看電影的氣氛。
就像是在live house或音樂祭裡聽演奏的氣氛,而那氣氛,觀眾的各種反應是其中必要的元素。
如果有人在未來的某一天在家自己看《海角七號》的DVD,看完後覺得《海角七號》跟大家說的不一樣,非常一般,我一點也不會意外。
所以,如果,你還沒看《海角七號》,真的建議你,挑個時間走進電影院親身感受它的魅力。
是的,親身感受,而那感受只有在電影院裡才會有。
[每個配角都有自己的本色與魅力] 當我看完《海角七號》,我馬上聯想到《娃娃看天下》。
就是三毛譯的那套漫畫。
還記得在《娃娃看天下》裡,瑪法達,愛高談闊論,空有一口理想抱負,但骨子裡只是個討厭喝湯的小一小朋友;馬諾林,國小一年紀,對於金錢卻有著超齡的概念;蘇珊娜,明明只有小一,卻一心想著成為新娘與嫁入豪門;菲力普,小二,是瑪法達的好朋友,常專注的傾聽瑪法達的想法,但事實上迷戀漫畫小說,對瑪法達說的內容不曾真的了解過。
漫畫裡的每個小朋友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正是阿根廷社會中常見典型的代表。
每個人都能在《娃娃看天下》找到一個喜愛欣賞的娃娃,而那個娃娃通常正好反應了喜歡他的人內心深處的本質。
我個人喜歡瑪法達,我的個性也的確像瑪法達一樣,自以為了不得,實則眼高手低,是隻不甚重要的小蝦米;高中同學喜歡馬諾林,她的個性也像瑪諾林,非常有金錢概念,對權利義務看得既仔細又分明;還有一個朋友喜歡蘇珊娜,她雖然在職場上是明快的女強人,實則像蘇珊娜整天發美夢,期待有天能想找對的人嫁了再也不必工作。
就像《娃娃看天下》一般,《海角七號》的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各個性格鮮明,每位觀眾都能各自找到認同。
有業務經驗的人,能在馬拉桑身上找到認同;在台北討生活不如意的人,能在阿嘉身上找到認同;因為自己的獨特與有才能,而總是被周遭平凡人找麻煩的人,能在大大身上找到認同。
現實生活難免不如意之事居多,於是我們容易在片中這些失意的角色身上找到認同。
因為認同,於是和片中角色有了共嗚。
又因為這些失意人最後有了得意的結局,於是我們的失意似乎隨著那些人的終於登臺演出而消失,也因為他們的表演成功,我們隨著角色對自己有了正面的感覺。
《海角七號》不只讓觀眾笑,還發給了離場觀眾一人一分對生活、對明天的希望。
所以海角七號是好看的。
你最喜歡《海角七號》裡哪個角色?
我喜歡茂伯!
他又盧又直率實在是太可愛啦!
真希望我能像他那麼堅持,為重要的事就算不要臉也要勇往直前。
[那是個迷人的愛情故事] 不談阿嘉與友子的愛情,不談過去和現在兩個友子情事的比較,不談水蛙的暗戀或勞馬的婚姻或明珠的過去,當然也不是指大大與茂伯孫的情事或是美玲與馬拉桑的曖昧。
還有誰的愛情?
鎮代表主席洪國榮與阿嘉母親的愛情。
因為他們的愛情,所以才有了這個海角七號的故事,但大部分的人都看不見這段愛情。
因為洪國榮愛阿嘉的母親,而阿嘉的媽媽希望阿嘉留在恆春,於是洪國榮盡其所能的為阿嘉按插了郵局的差事,為阿嘉爭取到演出的機會,所以才有了這個故事。
洪國榮在戲中的一段話感動了許多人。
他是這麼說的:「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老闆,別出外當人家夥計。
」許多人用這段話解釋他有多麼愛恆春,但我卻覺得這段話的功能是再次的強調他是多麼愛阿嘉的母親。
洪國榮是阿嘉的繼父。
洪國榮自己也有兒子,也不在恆春。
或許他是希望年輕人回到恆春,打從心底真心的希望,但他也明白,恆春不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
他並沒有強迫自己兒子回鄉的意思。
但阿嘉的母親希望由臺北回來的阿嘉留在恆春。
洪國榮為了自己愛的女人的期盼,他用盡手腕,利誘威脅,讓阿嘉白天得到一分糊口的工作,晚上還得到可以繼續玩樂團的機會。
一切都是為了阿嘉的母親,為了不讓所愛的女人最寶貝的兒子吃官司受處罰,向來呼風喚雨的他被茂伯威脅,不得不把茂伯安插進樂團裡。
他甚至還動員手下的人,甚至開著自己的車,為所愛的女人的兒子送信。
阿嘉不喜歡洪國榮這個繼父。
洪國榮也不讓阿嘉的母親難做。
他讓他們母子兩過他們的生活,沒要阿嘉的母親住進他家,也沒強行進入他們的生活。
洪國榮總是開車來,看看心愛的女人,然後離開。
洪國榮隔著機車,希望阿嘉同意讓母親與自己同住。
沒有阿嘉的同意,阿嘉的母親怎麼也沒法子放下阿嘉跟自己走。
但任性的阿嘉始終沒有點頭。
當他離去前,在阿嘉母親肩上拍了兩下。
那兩下輕拍,代表著多麼多麼厚重的包容與愛情。
他包容了心愛女人那討厭他老唱反調的兒子,也包容了這個女人在兒子與自己間的諸多猶豫放不下以致無法給他任何承諾。
一個人得多愛另一個人,才能做到這樣深厚的包容?
從洪國榮所做的這一切,你難道不會有一點點懷疑,他之所以希望年輕人回來恆春,是因為那是阿嘉的母親的期盼,所以他把他所愛的女人的期盼成為自己的期盼的一部分嗎?
當阿嘉的母親帶著又害羞又驕傲又欣慰的表情看著臺上的阿嘉時,洪國榮微笑地看了她一眼。
這畫面一閃即逝,應該不到不半秒鐘。
大部分的觀眾怕還在阿嘉演唱成功的情緒裡,完全沒有注意到這畫面曾經存在。
但,我被這畫面深深感動。
[只是偶像劇式的電影,但也不只如此] 或許嗤之以鼻,碎念著這不過是部偶像劇風格的電影,我幹嘛跟著瘋?
但反過來說,現今臺製偶像劇是足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將他們注意力由美國影集或日韓偶像劇上成功轉移,表示這些偶像劇裡的許多操作--品質,情節,角色,演員--都有某種程度的正確與可取之處,為什麼電影不能借鏡?
原文出自Sacrificial Lamb,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請點以下連結: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09/2008-130min.html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09/080923.html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10/081005.html
《海角七号》若是一本小说,恐怕比这部电影要美一些。
因为电影虽然处处在刻画细节,却仍然无法在范逸臣假想的那段历史和后来他自己所经历的故事中让我看到更多的感动。
那一段历史,在日本老师离开台湾回到日本后写给女学生一封又一封的信中慢慢铺展开来,却越来越让人怀疑,回到日本后继续结婚生子正常生活的老师,到底有多爱那个女学生?
那个女学生要跟他私奔的决心,那份最纯真的爱,给了这样一个不负责任没有勇气的男人,好不值得。
时光流转,又一个叫友子的女孩出现,却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日本女性。
不过她和同样扮演歌手的范逸臣之间的爱,来的那么突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两个人先是看对方不顺眼,怎么突然间就搞到床上去了?
而且没有任何事情表明,他们对彼此可以爱得那样深沉。
明明就是酒后乱性的一夜情,第二天拍拍屁股两个人根本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是在寻找收信人和收信地址海角七号的时候,两个人似乎被什么所触动,于是在结尾友子要回到日本去的时候,范逸臣对她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 两个友子,两种命运。
如果早一点懂得什么是真正去爱一个人,或者早一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为爱蹉跎的悲剧发生。
林晓培和中孝介,其实根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物。
只是为了让片子的阵容更强大一些,加入了两个歌星助阵。
中孝介那一句寓意深刻的:难道你不期待彩虹么?
让我想了半天。
雨后的彩虹,那个等待了一辈子的友子,真的看得到么?
或者对于她来说,那一段逝去的爱情连同浪费的青春,其实也不过就是一阵人生中的阴雨呢?
你看,真的爱,其实并不是终生遗憾牵肠挂肚的思念。
不是一封又一封忏悔的信件,不是任由彼此错过而只懂得惋惜与难过。
不是回过头隐忍着接受另外一种生活。
真的爱,就不会放开彼此的手,就不会让彼此擦肩,不会让那个身影只存留在回忆里,而淡出自己的生活。
如果真的爱,你又怎么会允许呢?
【一】 纯本土制作的台湾电影上一次产生话题效应,要溯及到二十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海角七号》能在内地公映,充分反映了两岸再次迎来和解。
本小组存在之意义,就是台湾电影,遗憾的是似乎没有真正迎接过一部台湾电影的登陆公映。
近年《不能说的·秘密》均为合拍片,虽然也能在上海电影节看到《九降风》等,却是小范围的领域。
大家阅片千百的比比皆是,看过的台湾片也有百十计,告诉自己进次电影院有何难。
【二】 有许多人不屑于说海角、评海角,但我们得承认《海角七号》跟杨德昌和侯孝贤确实不同,它是定位明确的商业制胜。
此次引进,说实话我和几个朋友都完全没有预料到,几乎所有方言都被保留、依依不舍的送别也没动(删减见文末)。
海角里有没有政治,里面牵扯的“60年前”就是政治,海角被引进的事实就是政治操作。
政治敏感从来不是一堆空话,你可以没看到,但没必要因为别人谈到就坐立不安,一起干爹骂娘,毕竟海角的成功已经是一个无法损害的事实。
【三】 所有闽南语方言片区的观众(厦漳泉、潮汕浙南等地区)更应该进电影院看一遍,也许它能重新改变你对这种语言的印象,它依然充满魅力与活力,同时更应该站出来纠正下只有“台湾人能看得懂”的说法。
假使你已经看过了水印版、看过RIP版,何不再进一次呢。
哪怕是带着偏见进去,没人会阻拦你,票价又不贵。
真正关心台湾电影该从何谈起,我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电影院了,尤其是一个这么近的机会摆在了你面前。
===== http://ent.163.com/09/0218/20/52FADCGD00031NJO.html(视频) ======此次内地影院上映的《海角七号》比起台湾版,做了一些删减,虽然不像一些港产片到了内地需要更改结局或是大改剧情,但很多网友都认为《海角七号》的删减不仅影响了原有的台湾风情,而且删减之处非常无厘头,不明白为何会被删。
本文将从被删掉的音乐场景、被删掉的生活语言、被删掉的人物完整度三个方面来盘点内地影院版《海角七号》删掉的戏份,并将被删戏视频重现。
被删掉的音乐场景之“情书”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点题的七封情书中,第一封信有删减处理,“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被去掉。
听音乐就能听出来,主题音乐《1945》的旋律断掉了。
不过后面并未改动,“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等情书旁白都流畅念完,《1945》更是余音缭绕。
被删掉的音乐场景之“大大”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大大之歌”《爱你爱到死》是片中非常有趣的一首歌,电影走红后,它在网站下载、手机铃声上热门一时。
遗憾的是在电影院里,音乐拍子都出来了,一句“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居然咔嚓一声,没了。
一同连累的还有民意代表主席那句“谁说咱恒春没人才”。
去年都有《画皮》(看专业影评)、《非诚勿扰》(看专业影评)等“小三片”了,何必因为一句歌词跟个小女孩过不去呢?
被删掉的生活语言之“脏话”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魏德圣在接收采访时说,“不骂脏话就不是生活”,电影开头,摇滚青年阿嘉骑着铃木机车返乡,两次摔吉他,其中第一次有句大名鼎鼎的“我X你,我X你妈的台北”。
知名人士吴念真解释说,这是台湾人宣泄情感的出口,有一个朋友甚至为了这句话两次进电影院。
正如片中所骂,《海角七号》脱离了台北,全是台南的小镇,乡土生活气息浓厚。
被删掉的生活语言之“打架”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大半部片子里,阿嘉一直处于怒气百分百的状态,对继父不爽、对劳马不爽、对那一大沓的信更加不爽。
其中以街头纠纷最具代表性,阿嘉自己没戴安全帽,还可以指控别人没戴。
两个人都是话中带刺,视对方为无物。
动手之前总要先打下嘴仗,影院版直接跳过,如同两人火气太盛,抱头就打。
原版还有下面这样一个交锋升级的过程:——劳马(准备开罚单):“叫什么名字?
”——阿嘉(对路边一条狗):“你叫什么名字,我X他妈的你叫什么名字,不要脸!
”——劳马:“干!
”(旋即动手,二人扭打)。
人物完整度的缺损之“茂伯”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张牙舞爪的友子小姐处处受气,她打算拉上行李直接离开恒春。
正要来酒店练习弹贝斯的茂伯在门口拦住了她,递交上一封婚宴请柬。
茂伯在重要时刻开口说日语,挽留住了友子。
他的一席话可以说庄重加客气,跟平时的搞笑幽默判若两人。
茂伯说日语也交代了一段历史过去,之前他也有月琴弹唱《野玫瑰》,却没有这段里来得正式。
请帖内容在影院版被去掉,完整的对话如下:——茂伯(日语):“这是我弟弟的长孙,今天娶媳妇,晚上在庙口有酒席,请和我们一起同高兴吧,今晚请一起来!
”——友子(失魂状):“恭喜”。
人物完整度的缺损之“水蛙”篇:影响剧情指数:★★★★无厘头指数:★★庙口的露天酒席是《海角七号》里最出色的一段,众多人物欢聚一堂,同时交代了不少人物如劳马的过去。
穿得一身喜庆的水蛙,依然在众目睽睽下和老板娘套起近乎,意外揩油。
被质问时水蛙说出一番青蛙交配论,该言论惨遭剪刀,搞得他由始至终都是色兮兮,弱化了这份暗恋的单纯色彩,角色也不够丰满。
——大大母亲问:“人家老板娘年纪比你大,然后有已经有三个小孩,最重要的是她老公还没死,你到底在干嘛呀你?
”——水蛙答:“你看过青蛙交配没有?
一只母青蛙背上贴着两三只公青蛙,那两三只公青蛙有没有在那边互相吵架的?
没有啊!
那人干嘛去计较那一男一女,两男一女的事呢?
”——大大母亲(无奈状,拍水蛙肩膀,竖大拇指):“你厉害!
”(根据有心人的消息汇总,其他处的情书和茂伯的日语也有删减小动作。
此次海角引进却几乎全部用数字拷贝上映,这显然有遭排挤)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96190/ 倡议书
前两次都是看到半小时看不下去了 快进 不喜欢
青蛙抱对应该是一公和一母吧
离欲望很近,离梦想很远。不喜欢范逸臣
看到三分之一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嚴雲農。太陽巨蟹上升天秤的Homo男子。嗨,我的親愛。 這部電影,我簡直,簡直完完全全是在愛你。...( 原來你擇友眼光也是這樣的好呢)。
歌不错,么想象当中好看
BGM好评,虽然我也看过几遍,但是剧情一般,那几封信算是亮点吧。
男女主角有一丁点火花吗?有吗??(小女孩电梯里唱歌那段我笑到抽搐哈哈哈哈哈
音乐很好听
看不懂
实在不知道这部片子为何如此火爆。。
乱七八糟
被美丽的歌和情所融化
严重超出期望,08年看的第一部片
日本妞的汉语实在。。。。。难听
故事一般,但是思想比较值得深究。
茂伯是亮点
太商业了
文艺腔、民粹调。散漫冗长、温吞矫情,小清新透着酸、小笑点透着干、小感动透着煽。
不一样的异国恋,一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