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冷门,但非常优秀的悬疑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小成本佳作。
尽管拍摄只用了13天,但在镜头语言、灯光布景、声音运用等方面,堪称「教科书级」。
杰克·吉伦哈尔将主演它的英文翻拍版,同时担任影片制片人。
《罪人》讲述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官Asger Holm接到一通来自被绑架的女人电话后,开始搜寻那位女性的故事。
但在营救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理的案件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很多......8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仅靠两部手机、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以及一通通连线,就将“罪人”这一主题串联起。
在不知道外界情况的前提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只能随着接线员Asger的思路去探索真相,凭借想象去拼凑电话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纠葛。
虽然Asger的全部戏份只发生在小小的办公间,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警车鸣笛声,警方抓捕、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声音,以及杂乱的脚步声,不难想象现场抓捕时的紧张氛围。
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导演又通过光影对比,通过Asger面部特写,以及安静氛围中无限被放大的钟表走动声等,加重了悬疑、压抑的氛围。
最后的反转也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喜欢北欧的电影,画面冷峻清静,故事单刀直面。
想起曾经在冰岛度过一周,车子行驶在没有来往的山路间,广阔的山脉相随起伏,你极目所见的是羊群和草垛。
生活在自然充盈的世界里有另一种寂寥,那种看似广阔实则无以倾诉的密闭。
故事本身简单,一个报警接线员Asger在接到一通奇怪电话后,认定电话中的女子被绑架。
为了试图营救这位女子,他一步步将自我的情感迁入其中,并最终发现真相的故事。
所有情节的展开,都倚靠Asger的座机与手机电话;而观众,则安静地成为一名窃听者,和主角一起在声音的情绪中编造着故事的真相。
而当那位打来电话的女主角伊本成为主要的叙述者时,我们和Asger都会逐渐投入情感,天然地给与弱者同情,认为那位故事中始终未发言的男性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暴力者。
但是导演却让故事发生了反转,他告诉我们人世的真相无法被单一地判断,所有的弱者与强者都情有可原,而任何一个个体当下的叙述,都无法反映故事的整体——只有亲身经历事件的人去自我发现,Asger扣动扳机的那一刻究竟出于恶或者善的动机。
这部电影的画面没有人间来往,Asger始终身处在工作环境中,却又做着超越了本职工作的事情。
画面伊始,导演描绘了一旁吃汉堡等下班的同事,工作中接听私人电话的Asger被上司警告,这些细节都表明了Asger根本无法恪守规则的性格。
紧接着导演并再无赘述,而是直接开始故事主线,让接线员Asger一点点剥离原本单调的身份。
随着情节推进,Asger从开放的工作环境走进封闭的办公室,这一空间的转换代表着他对于接线员身份的逐渐脱离,他不再是那个传递信息的话务员,而是想要守卫正义的勇士。
富有巧思的是,Asger并没有寻求在场工作伙伴的帮助,他清楚明白自己身份与价值观的对立。
于是那个黑暗的办公室实则是他内心光芒的曝露,而此刻观众开始紧张,担心Asger越线的行为被发现,担心电话中另一条平行故事的主人公惨遭杀害。
北欧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冰冷之下的热火。
Asger正义的血脉喷张对应工作伙伴的冷漠,电话中家庭的燃烧崩塌对应政府的不作为。
尤其在与Asger电话时指派工作的女性,她始终专业而冷静,无功无过,但不近人情。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主人公Asger的自我救赎,但我更多地体会到电影所展现的一种人性的温度,这种温度在彼此看不见的对话中更显得珍贵。
让我想起人生的很多境遇,危难时刻给与援手的,恰恰是那些短暂谋面的陌生人。
想起伊本在电话中说她喜欢去海洋馆,因为在蔚蓝色海底行走的时候,可以享受无人干扰的寂静。
这种寂静并非与世隔离的冷漠,而是每一种生命都游走在自己安宁的世界里,却彼此相关,来来往往。
一部不长的电影 让我认识了一个叫雅各布.克德格恩的瑞士演员 一个叫古斯塔夫.莫勒的新晋导演 长镜头小场景叙事真的很难拍好 但也真的反映水平 考验功力 故事主线是讲女神经病人杀了自己的孩子并错认为是丈夫杀的且丈夫要杀了他 而暗线是警察正因开枪杀人而被停职调查 需要开庭受审 而警察现在的工作是接线员 整个故事都是观众从一个个报警的电话 警察警务系统内线 警察与他朋友的通话 与同事的对话中拼凑出来的 大量的长镜头冷色调 使电影有些压抑 悬疑氛围浓郁 同时本片给的线索也非常充分 并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挺有本格乐趣的雅各布作为警察焦虑 内心煎熬的表现 不得不说 商业片根本见不着 而在故事之外 我们仍能看到一个真是的警察 为了救人想尽办法 充满正义 但同时冷落了家庭 为了自认为的正义开枪杀人 让同事帮自己作伪证 一线干警瞧不起接线的领悟人员 还有警察系统对内部人员的维护 警务系统的地域意识等等 其他人员在电话中的声音演绎富有画面感 电影虽是小成本但有特色 有内容 可圈可点
一个求助电话,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落魄警察,一场惊心动魄的解救历程,将84分钟的电影长度紧紧相牵,扣人心弦。
对弱者的怜悯,满腔正义的警官抽丝剥茧,不惧来自各方的层层阻力,慢慢解开整个事件的原委。
故事到了最后180度大拐弯,劣迹斑斑,叫嚣凶狠的丈夫并不是掳走妻子的暴力狂魔,反而可怜哀求,无力挣脱的妻子才是整个事件的制造者,让人大呼过瘾。
一个人张弛有度的演绎将这部电影燃点的极致,真是难得佳作。
低成本,单场景,但是紧张不缺,情绪都在,看似简单,实则却述说出一段耐人寻味的突发事件……谁才是真正的“罪人”,扑朔迷离,发人深省。
有时“罪人”真的有罪嘛?
无罪之人是不是一定不是“罪人”,还是让大家去观之评论吧!
精彩,丹麦电影《罪人》[强]
“他肚子里有蛇,我只是试图帮他。
”一场以爱之名的谋杀。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我也曾经杀过人,我是故意的,因为他很坏,是渣滓。
”一场以正义之名的审批。
他们在电话中相遇了。
一侧是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上,女人语焉不详的报案让阿斯格紧张了起来。
前警官阿斯格因某次射杀事件被停职调查,目前是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阿斯格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救出那个女人。
他是一个对破案有敏锐直觉和有极强分析能力的警官。
在此前的报警电话中,哪怕报警人没有说出自己的实际遭遇,阿斯格都可以根据片言只语的对话,推测出对方的处境:被妓女勒索的宝马车主,吸毒的瘾君子......紧张的女子,暴吼的男人,还有6岁孩子对家里父亲吞吐的描述: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和妈妈哭着出去了,爸爸还带了刀....一侧,阿斯格进了另外一个黑暗的房间。
我要拯救她。
阿斯格自言自语。
于是,他开始一个的救人之旅。
阿斯格打电话给西北呼叫中心,请求出警到高速公路去截住嫌疑人车辆。
截错了,你们这群蠢货。
阿斯格打电话给以前的同事,要求出警到嫌疑人的家里。
被拒。
阿斯格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搭档,让他开车到嫌疑人家里。
“你给我到这个地方,有女人被绑架了,我答应了她的孩子要让她妈妈回来。
”“我到了。
”“闯进去。
”“什么?
”“闯进去。
”阿斯格大吼。
“好的,我进去了,这是谁给你的任务。
”“这不是呼叫中心给予的任务,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屋子里空无一人。
阿斯格命令拍档搜寻地上的文件,找出一些面包车去往北方的蛛丝马迹。
另外一边,到孩子家里的警官发现了开膛破肚的孩子奥利弗。
阿斯格暴怒。
这个渣滓,这个人渣。
于是阿斯格直接打电话给那个男人,“....你就该吃一枪,你懂吗” 阿斯格在谈判最后吼了出来。
这是阿斯格,他有一个优秀警察的心:正义感。
面对电话那一侧的绑架案,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任务变成自己的使命:拯救那个被绑架的女人。
他没有求助,而坚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她,和拯救这个世界。
同时他很暴躁。
他跟同事相处得不好,妻子离开了家。
他也很直接,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能够去干任何有必要的事情。
他想问能否换一台电脑直接接线。
首先他向同事为长久以来的不友好道歉,然后问能否换电脑,同事刚回答完,也想过来帮他操作,阿斯格马上起来便离开工位,去另外一个接线区,留下尴尬友好帮忙的同事。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
这个信念这么一刻临近破碎了:女人说:他不理解我,奥利弗现在很好....他现在好多了,不再尖叫。
蛇,他的肚子里有蛇......他尖叫着,尖叫着,因为肚子有蛇......当她得知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女人要自杀。
阿斯格说:我也曾经杀过人。
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自己是自卫。
我就想,除掉.....一些渣滓。
女人问:有蛇吗?
阿斯格领悟到,那些坏人,那些渣滓,那些他迫不及待除掉的人,其实只是身上带着他所幻想的蛇,让他想要去为他们除掉蛇,为这社会除掉蛇。
他回答:有蛇,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所以.....这只是意外。
在这一刻,阿斯格完全意识到,自己成了自己心中那些坏人,那些渣滓。
因为,他主观地有意地去杀人,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坏,如同那个女人认为孩子肚里有蛇。
阿斯格的正义感支撑他做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事情,也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却是一个坏人。
“我不承认我是罪人,因这在行善名下。
”“我承认我是罪人,因我在行善名下,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这两句话大抵便是阿斯格自我救赎的总结吧。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cr:中年维特
吸毒的报警要叫救护车,回复这是你自己的错吧;嫖客被小姐劫了,让警察慢点去好让嫖客煎熬煎熬;孩子被杀直接打给嫌犯孩子的暴力狂父亲,大吼你就该吃一枪。
专注绑架案进展,让报警骑自行车事故膝盖受伤的酒鬼坐出租回家······ 这是一位硬核报警电话接线员。
业务水平高超,听电话里的声音和简单询问就能了解情况。
但是态度冷峻,跟同事关系不佳,老婆离家,官司缠身,只有意外跟前上司交谈聊到原来的外勤警察工作才面露笑容。
而后专注于一起疑似绑架的报警电话,主动加班并追踪指导整个办案过程。
思考整理嫌犯信息,安抚孩子,动用关系查找嫌犯动机,引导被绑架者自己脱困,甚至同事和前领导都不能阻止他越权办案,简直是警察楷模。
但是他错了。
他认为应该吃一枪的暴力狂,其实什么都没做。
貌似被绑架者的女子是杀自己儿子的凶手,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发作时她觉得儿子“肚子里有蛇”,把儿子开肠破肚。
为了拯救准备自杀的悔恨的女子,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为了铲除社会渣滓开枪打死了小青年。
“你是无意的,跟我不一样。
”最终劝回了想自杀的女子,但自己也若有所思。
男主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嫉恶如仇又有责任感。
社会中坏人太多,吸毒者、嫖客、酒鬼、暴力狂都是坏人,他们肚子里都有蛇,甚至他的平庸之恶的同事也是他不屑一顾的对象。
所以他受不了了,开枪打死了社会渣滓青年。
然而在这个晚上,出庭前一夜,他遇到了颠覆自己三观的事件,才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的狂热已经让自己成了罪人。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
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
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
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
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
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
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
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
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
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
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
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活埋是向外求救,而这部电影是向内求救,同样是在狭小的空间里。
片中的停顿镜头太多,也是暗示了主人公在解救他人的同时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救赎。
对于狭小空间恐惧症的观影者,一直期盼主人公走出这间屋子,结果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在屋里。
此片可以作为丹麦警察的宣传片,面对每一个报警的群众都尽职尽责。
骑车摔了膝盖也是要报警的。
4星,一个人一部电话,就拍出了一部悬疑电影。
看很多人说这个是一部救赎故事,其实我个人觉得更像是罪人的反省和觉悟。
片中主角是个自以为聪明的警察,他业务精熟,按自己的想法来伸张正义。
但当他跟真正的罪人做过深入交流后,才发现自己其实跟罪人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罪人,即使是善意的想法或者理由去实施犯罪,但本质上还是犯罪。
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不合理,男主真是瘸子打围……坐着喊,自己瞎逼逼一通,好几通电话打的没有意义又磨叽,照这陪聊报警的效率搁其他剧里人都凉了,也许这是主打心灵救赎挂的吧,不适合我
有一点刻意 单一场景 意味着剧本要很强 可惜了
所谓的“转折”不难猜到,而更重要和更有看头的是“电话电影”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表达。甚至觉得比今年流行的“桌面电影”严肃多了。
如果不把罪归结到人,世界上本该有更多的善而不是恶,也想去看那个蔚蓝星球,而且你们每个人看到的也都不一样。资料馆。
封闭空间,最考验的是编剧。本片只能算中规中矩,尽管让人提着心,但没有《活埋》或者《狙击电话亭》那样揪着的紧张刺激感。风格倒是挺北欧的,冷,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里,见证一场悲剧的发生。三星半。
6.0。佈光與人物情緒、境遇的共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極強的獨角舞台劇即視感。
19052#真的太省钱了!场景费也省了,其它演员出场费都不用了!打光都不怎么需要!导演真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啊!不能说相当精巧,但还是挺有意思的,时长也控制得好,主角演得好,虽然角色还是有点讨人厌
很容易猜到结局,整部电影只有一个场景,就是电话室,男主是个极度自负的人,以为自己以为的就是对的,用自己的手段和权利代替法律,到后来发现是错的,也反映了现实中一大部分人吧,然而现实中的人永远也醒不过来
会再次重看的几率约等于零,一部失败的非烂片。
3.5,形式是加分和聪明项,但跟《活埋》比不了
男主表演真的没话说。有点过誉,故事和空间设计其实也没有那么新颖,但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小成本类型片的示范,期待好莱坞版本的。
剧作和演技的魅力在这部电影里完美展现,影像中声音的作用被无限放大,需要观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理解故事的发展,这对于观感来说是种很好的叙事手段。但是电影本身还是需要一定的画面来支撑,所以导演在后期不断得加入色彩和光线的作用来强调画面,只是前期的铺垫对于悬疑惊悚片片来说过于平庸了。直到反转时演技才具有很强的可观性。体量不算完整,但将一种方面做到极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电话两旁的人都是罪人,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挺简单的故事。
简洁有效,一张脸和两个音轨撑起整个剧情。一开始警官有点倦怠、缺乏同理心、过于冷静的语调在后面也慢慢显露出原因,对于其个人所面临的困境笔触不多,观众对主角的共情心还是低了点。
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风格冷峻
论一个泉水指挥官是如何心态爆炸的(电话真是一个隐藏信息的好方法)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反转个毛线,太无聊了!
1080#独角戏。面对女精神病人的蛇,接线员也要勇敢去剖开内心的蛇,很绕口。#靠短评支撑才看下来的,其实算不得精彩。
总认为这电话是个让男主认罪的局
不错的小成本单一场景电影,完全靠接线员与不同对象的通话来推进剧情,除了主角之外的配角均未出镜。这种电影通常对表演技巧和编剧水准都要求很高,前者提供给观众紧迫感与代入感,后者保证了故事的可信度与完整性。这部片在一波三折的追凶过程中维持了不错的悬念,揭露真相的反转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罪犯与警擦身上明暗两条线在最后交织,通过自我的救赎完成了他人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