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悬疑片,尽管它具有悬疑片的诸多特点:打乱节奏的片断对话、行踪诡异的人物、逐渐揭示的主角生活,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
倘若硬说它是一部悬疑片,那又不得不注意到它平缓的节奏,不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写实风格的人物场景刻画,这一切都异于悬疑片刻意造就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分裂以构成观众受到心理及感官冲击不同步而造成悬念快感的普遍方法。
所以这只是一部叙事的片子而已,这样的影片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
主角间的矛盾冲突在国产片子里算比较有特点,至于拍摄手法,昏暗灯光+旧式音乐不能算有新意,非要从这方面找点特色的话,那就是有大胆的性爱场景描写。
当然,这个特点,比较俗。
女主角是法警,用俗话说是刽子手。
这个说法并无偏颇,在古代,无论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是依法行刑的人,都称为刽子手。
区别在于,古代行刑不用带白手套,而她得戴上。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体验,似乎戴上了白手套的双手杀了人,就不再带有血腥味。
但白色手套本身的纯洁感不能给予她任何解脱,她一直保持着孤独,尽管她很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心里始终是矛盾的,想要获得却又不敢大胆追寻,只能在阴暗的房间里独自对着镜子跳舞。
这种自卑感导致她只能在工作结束后偷偷坐车到令一个地方去结识陌生人,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似乎才能解脱心中束缚,放心大胆地与人交往。
但这毕竟也只是临时的,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她的过往,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没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生活,或许她尝试过许多次,但都以失败告终。
一直单身,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找个陌生的男人带来些慰藉,也许就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
就像每一副白手套,用完以后就被她烧掉,把所谓的纯洁连同生活的束缚,一起烧掉。
男主角...我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片子里交待得不够仔细,不过这并不重要,多半是在工厂里当个杂工,什么都做,老婆犯事被枪毙之后,又被排挤出去看水库。
总之这是个很窝囊的男人,老婆也管不好跑出去当小姐杀了人,孩子按遗嘱过继出去了,家毁了,生活也完了。
不过大凡事业窝囊的男人,性功能都不窝囊,所以导演才会有借口把这对男女的生活用最原始的方式搅和到一块儿,于是这片子的两条主线就凭借着一次媾和汇聚在一起。
寂寞女人与没了老婆的男人的媾和,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问题在于,寂寞女人依法杀掉了这个窝囊男人的老婆,而这个窝囊废以一种近乎白痴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女人就是破坏她生活的罪魁祸首,于是对女人展开追杀。
这只是第一处匪夷所思,另一处匪夷所思是,这女人居然误认为男人是在单身俱乐部相中她并且跟踪她的,这种《尾行》式的情节安排,在国产电影中倒也算个尝试。
整部片子的味道,也就是建立在这两处匪夷所思之上的,所以不要刻意去追究这种情节安排的现实性,只要去感受导演故意营造出来的矛盾冲突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旁观导演对该情节的把握水准就够了。
至于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我并不清楚,倘若从人性描述来看,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究竟它所表达的是高于一般朋友的亲情还是所谓的爱情,还是复仇时带有的困惑感情,或者是在宽恕与坚持之间的矛盾心理。
在我看来,整不片子只不过是讲了个故事而已。
对于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我想很多人都做了自己的猜测。
我个人的看法,男人在女人逃离之后宽恕了女人,而女人在逃脱之后又返回来寻求解脱。
两人如约上了小船,去等待最终的裁决。
无论最终会是怎么样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怎样的结果都是情有可原的。
男人之所以会有宽恕,并不单纯是良知的觉醒,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之间发生的两次性行为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所谓的“因性生爱”,这种说法一向是我所鄙弃的。
男人在这两次性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和暴力,从精神上来说不亚于一个充满仇恨的刀客对仇敌的挥刀猛砍,也就是说他砍人的欲望在近乎强暴的性行为过程中已经基本释放完了。
之后把装满凶器的包拿出来,不过是一种惯性而已,等到他去拉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仇恨已经没有了,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空虚中回忆起女人的温柔来,随后便是哭泣悔过。
当然这不代表他最终会放过女人,因为杀人,毕竟只是一种冲动而已。
回过头来再看女人。
一个在寂寞黑夜里只能对着镜子独舞的女人,发现一个如狼似虎尾行着她的男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无论如何,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男人需要她,而且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需要,我想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挣脱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
只是她误会了,他并不需要她扒光衣服,而是需要她纳命来。
影片的末尾,终于逃脱出来的女人在看到奋力爬坡的白马由于不堪重负活而倒下的时候,所有反抗都已经崩溃。
于是她失魂落魄地坐下,思考片刻之后决定回到男人那里接受最后的审判。
结局就是这样,漆黑的夜,扭曲的心灵,并不纯洁的白手套,不堪重负的白马。
故事已经讲完,至于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
故事很奇诡,拍摄手法很欧洲的一个作者电影。
作为一个编剧出身的导演,《夜车》还只是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获得一致好评的《制服》无缘得见,但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自信、从容。
所有的元素都是非常现实的,但纠结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却是很“超现实”。
两个主要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是收放自如,与影片的整体氛围非常和谐。
个人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虽然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还有点冒险的做法,但开放式的结局更引人思考。
我个人有点兴奋看到《夜车》,一部隐喻味十足的艺术片。
我的耳朵有一丢丢的失聪,影片的音响为了表达的需要设定的不十分豪放,我大约是当做一部默片看完的。
但可以想象,某些画面出现的时候,背景定有一段使人心里无限挣扎和凄凉的音乐。
听说刁亦男在学习贾樟柯,而今我完全否定。
《夜车》给我们提出的思考是独立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去体验的。
如果这部片子过去很久还很小众的话,只能怪它表达的东西是当今我们困苦着却没人敢提的东西,因为没有被广泛讨论,所以许多不善于思考的人便不能看明白里面讲了什么。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其实这一点可以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特别适合谈。
可影片里并没有直接表现,我便不自己意淫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有许多隐喻,这一点必须强调。
吴红燕是一个女警,她的工作职务是把证物给罪犯看,送走一个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
从我们一个常人的角度看,做这个工作的人,尤其是女人,一定是个大公无私的、冷面御姐或女汉子。
然而导演刁亦男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真实的矛盾:吴红燕每一个休息日都要搭夜间的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参与婚戒所的活动,她一方面是真的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过日子,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和陌生的男人们释放性的压抑。
从法律的层面上,一个女人找定期找不同陌生男人去小旅社嗨皮,似乎是被定义为淫乱的。
从道德的层面上呢?
吴红燕作为一个女警,更是道德上的破坏。
但是我却莫名的同情吴红燕,于是我试图从第三个人性的层面上为吴红燕辩护,感觉吴红燕这样做不一定对,但一定没有错。
故事快结尾时候,吴红燕和李军(被枪决者张玲玲的爱人)在被高高搭起的房子里,她说:可惜,我不能替代她。
不知道你看到的时候如何感想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张玲玲的罪恶真的大到了一定要枪决的程度吗,她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吗,关于张玲玲杀人的真相是什么?
多荒诞,可以说这是以法律的名义拆散了一个家庭。
除了枪决,法律能不能够和道德结合改造一个人,但是我们也知道一味的宽恕必将会带给社会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于是法律和道德的矛盾如此明显,我们却无能为力。
二、性原始且丑恶,但你不想维护着丑恶的东西吗?
很好的隐喻难以离开性,于是《夜车》有一个大主题是性。
吴红燕的压抑,女邻居妓女的理所当然,李军因为性而背叛的复仇计划,甚至你在漫漫长夜里干的那些荒唐事,谁都尝试着干过。
性究竟好不好?
我们应该把看待性这个问题的人群,分成至少两类以上。
第一类人统一的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黄色片,第二类人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十分大胆的小众文艺片。
譬如《夜车》中吴红燕对女邻居妓女的态度,另一个女邻居曾怂恿吴红燕以女警的身份把妓女抓走,但她没有那么做,她似乎很理解妓女的生活,于是吴红燕勉强可以作为第二类人。
另一个女邻居认为妓女就是堕落的人,道德败坏,一无是处,勉强可以当做第一类人。
这两类人究竟谁好?
没有答案,这是性的认识的矛盾。
诸如此类的揭示影片中有许多。
女警的结局,李军的选择已不再重要。
因为他们还是像那匹马,因为负重过度,在路上被皮鞭抽打,最终放弃挣扎一样趴在地上。
导演:刁亦男吴红燕的回去带着喜色吗?
我觉得她是累了,像那匹马一样放弃了挣扎,但值得欣慰的是李军为她的回去震惊且略微欢喜。
这是《夜车》的精髓,它并不全部消极,因为最终人性还是向上,向善。
这是第二次看刁亦男的电影,第一次是《白日焰火》,《夜车》里还没有用到知名的演员,可我感觉这可以让人更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两部戏里,生活节奏都是单调、拖沓,带着点烟尘味儿的阴冷。
女主角一出场我就感觉到,这个人的精神不在那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一种没有投入其中的感觉,仿佛是他人的日子。
她坐着火车,去外地婚介所打发时光,是的,异地,意味着没有熟人,彼此不问太多过往,常常干柴烈火直奔主题。
她是去寻找一个爱人吗,大概不是,更多的是寂寞。
所以,那个急切的会变魔术的猥琐男人摘掉她的胸衣,她也只是挣脱开,之后重新碰面时也只是淡淡应酬着;所以,在发现婚托时,打开钱包,挽着那男人的手臂,轻轻靠着肩膀,像一个游戏一般,她笑了,然后两人各自走向反方向。
她心中,有一种隐匿的激情,于是,没有支持邻居举报隔壁的夜总会女郎,听着他们激情时分的壁角,在舞台下看着诱惑的舞蹈。
于是我懂了,这个女子,很有意思,与她坚硬严谨的外壳不同,她是反叛的。
我一直在想,男人为何想要杀死一个执行任务的女人,这种没有理智的仇恨从何而来。
后来,慢慢想着,他一直都是个平凡不过的人,甚至没有存在感,性格孤僻、偏执,不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经常被人鄙视,妻子之所以和相好的人私奔,以至于出卖色相,是因为没有从丈夫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
而男人,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无所有,他需要一个念头,支撑自己活着。
他像一条鬣狗,总想撕碎些什么。
他杀死了做仙人跳局的皮条客,抛尸在船上,之后,也想在船上杀死女人。
我想,他们在身体上是契合的,所以,女人才生发出了那么一点依恋。
之后她发现了男人是女囚的家属,以及包里的刀具,她逃离了,又回来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爱上了那个男人,也不是什么愧疚,说到底,扣动扳机的人,何罪之有呢,也许,她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想要一个了断,这也算彼此成全么。
男人拿着她的围巾,之后又不想去拿包,终究还是上了船,结果,还重要么。
在我的字典里对人的评价中最损的不是流氓,不是猥琐,甚至都不是虚伪,最不把人当人看的评价是“你是好人”。
因为这个评价的第一层含义是你一无是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艺,你只配做好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第二层含义是来自评价的人,说你是好人,意味着他/她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说你是好人,便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放纵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比如说为他人,因为他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是好人,他就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了。
第三层含义看似无害,却最有破坏力,好人/坏人之分意味着把人扁平化,单一化,无趣化,直接的后果是混淆视听。
各位只要想想儿时受的教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当前的主流媒体,它背后的意图之一就是阻碍了对人的真正认识,贴上标签,万事大吉,好人嘛,就应该是这样那样,如果人这一动物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可是,事实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随便抓一个人你都无法用任何标签去贴他。
所以当真相显露时,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的道德传统的围墙一下子坍塌了,受不了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笑,甚至有一种快意,因为我从来不敢简单得看待一个人,任何一个平时在别人眼里最老实巴交的人都可能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任何一个看似阳光乐观的人,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极其黑暗,悲观的人。
电影的功能之一呈现或者揭示这种意想不到的真相。
可惜在中国电影中,这种揭露的快意鲜有出现,直到这部《夜车》,直到这个女法庭刑警的出现。
用前面的好人/坏人的二分法,吴红燕应该算是“好人”,至少在前几十分钟里,她何止是一个好人,简直是一个极有人情的人。
我一向反对简单的传统意义上善良,这种善表面上好,其实背后真正的黑手是对人性的泯灭和遮蔽,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局面。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片子,说一个派出所警察一直劝一个年轻女人不要去舞厅里做舞女,经常在“关心照顾”这个女的,希望她找个正经的工作。
因为在警察所代表的世俗的眼光里,舞女就意味着不正经,意味着堕落,可是这个女的就喜欢跳舞啊,这个警察经常来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最后一幕是女人抢过警察的枪,一枪把他打死了。
估计他死的时候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要杀他,自己好心的劝善最后却换来如此的恶果。
他就是不明白他的善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恶。
理性的善,我不知道有没有更准确的词来表达这种善。
比如吴红燕对旁边妓女的态度。
这个让人想到了基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拒绝签字赶出邻居的妓女,和吴红燕拒绝报警赶走妓女如出一折。
在一般人眼里,妓女这个标签简单容易地宣判了一个人,这里姑且不讨性工作的道德性极其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是想想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直接含义,意味着标签之后的人的道德败坏和所有的肮脏。
其实,这种简单的看法经不起任何推敲,而真正的恶却被隐藏或者忽略了,最直接的人就是片中那个女邻居,她才是真正的恶或者丑,她真正的意图是借助传统和世俗的偏见排除异己,干涉别人的消极自由,这种人往往是怯懦的,没有判断力的。
而在吴红燕和朱丽身上,却有着理性的善,她们懂得洞察人性,懂得如何把别人当人看,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懂得其后的无可奈何,懂得慈悲和怜悯。
又比如吴红燕对待犯人时的正义性和坚强。
如果影片只说了这点的话,那真是单调的很,真正的精彩在后面。
别忘了片名叫《夜车》,吴红燕无数次搭夜车去干什么呢?
不少观众看到一半,知道她去做什么时,估计不少人要目瞪口呆了:为什么一个充满正义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会借着婚介所去找男人,而且直接的意图是性?
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么“无耻”的事,为什么在宜春她还是一个好女人,到了忻城她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坏女人”呢?
难道一趟夜车就有如此妖魔鬼怪?
记得不久前,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到《色戒》时,其中有一个同事一脸正气,说这是黄片,他不看。
当时我们都很惊奇,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以这个为耻?
而后,他又露了一句:可惜是汤唯演,如果是另外一个谁谁演的,他就一定去看。
哈哈,狐狸尾巴还是败露了:)假道学背后往往才是虚伪和肮脏,才有不可告人的黑暗。
当然,我也明白这位老兄会这样,有当前的教育背景和世俗所致,这也暴露出某种可笑和荒唐之处,就在不久前还有夫妻在家里看成人电影被邻居举报抓起来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
再往旁边看看,不少人在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家长还极力制止孩子恋爱,从小学就开始制止早恋,而孩子一旦毕业了,过了几年找不到对象,就开始纷纷着急着张罗相亲。
当然你可以说小时候是怕影响学业,真的会不会影响姑且不讨论,我们关心的是后来孩子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因为从小被压制的恋爱导致了后来不懂得如何去恋爱呢?
为什么这种天性的东西要受到压制呢?
有多少人后面婚姻的不幸福是因为恋爱经验的缺乏,到后来糊里糊涂的就和别人结婚了呢?
看看现在上海的万人相亲就知道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大都市,有多少有活力的年轻人不知道不懂得去找爱人,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社会因素,但前面的提到的爱的压制和缺失却是不可回避的荒谬和讽刺。
其二,恋爱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父母在小的时候制止子女,后来又担心找不到呢?
OK,让我们再推进一步,性本身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个东西到处被遮遮掩掩,闪烁其词?
中外的历史一再地证明,那些遮遮掩掩的东西背后往往掩藏着某些肮脏的阴暗的东西,而当你用干净的眼光看世界时,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
妓女那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吴红燕被诱惑的误解,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
为什么是诱惑呢?
这里面还是有道德偏见在里面,因为按常规,诱惑的东西往往是被认为不好需要抵制的东西。
为什么会认为性是不好的东西,这明明是所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没有太大的分别,为什么偏偏被当作是忌讳的,甚至强加上道德的标签呢?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九《不可贪恋他人之妻》中就探讨了这一命题: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
这和伦理道德无关。
难道非得在日复一日的冷漠隔阂估计中苟且度日,难道非得用钱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然后在寒风中笑着哭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
朋友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会觉得片子有点旧的感觉。
这可是2005年,这个号称地球村的世界,在北方的,在这样的小城市,依然有上个世纪征婚的交谊舞的破旧,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个体就非得承受这种孤独的压抑吗?
所幸的是,这毕竟和上个世纪不同,还是有些勇敢的人,比如吴红燕,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尽管通过夜车这种方式有点畸形,但正是在畸形的背景之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终究还是跨出了一步,也因此达到了个体的觉醒和解放。
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也有了某种呼应,小人物也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并承认由此产生的后果。
展示人性的复杂仅仅是本片的前色,那么它的底色是什么呢?
这得从两个主人公出发,李军为什么要报复吴红燕?
作为执行刑罚的吴红燕为什么觉得不安,为什么要去赎罪,她赎的是什么罪呢?
代表法律执行裁决的她和李军有什么仇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恐怕还是得从《十诫》之《不可杀人》出发。
杰克因为妹妹被一个醉酒的拖拉机司机压死,然后他杀了一个不认识的出租车司机,然后,他又被判处死刑。
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杰克为什么要杀出租车司机,但是杰克的被杀却是以法律的名义,法律又是以谁的名义呢?
我们无从得知,只看到法律的无能和人们的无助和孤寂。
“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
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
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可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
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十诫上说的不可杀人指的是不可无理由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和现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但问题是: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
司法制度维护最低的社会公义,却不能填补生活中因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张玲玲和杰克都是在法律的名义下被杀,其场景是如此相似,司法制度的冷漠和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是如此残酷,让我们不禁质疑这种司法制度的正当性。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谁也无法选择在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下出生,它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然后一生下来,你就不得不去遵守它,一旦违背它,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完全制止暴力吗?
惩罚张玲玲却带来另一个家庭的毁灭,李军为什么要承担丧妻失子的痛苦呢?
他和杰克一样(失去最亲爱的妹妹)承受“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而且作为弱者的李军遇到的种种不公平的欺辱又有谁来匡扶正义,来主持公道呢?
这时候法律却是缺席的,它在维护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准则呢?
这一点在李沧东的《绿洲》中有同样的探讨,司法制度在不停地惩罚洪忠都,即使他是替人背黑锅,法律也是毫不手软,甚至他和韩恭洙这两个最弱势的人的仅有的小小的希望都成为一种奢望,被这个强大的机器剥夺得一无所有,他在警察局里一点都不会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辩解都是无用的,最后只能绝望地在夜空中用砍树这种无能的方式去做无能的抵抗。
留给李军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报复,用另一种暴力去抵抗这种不公平。
这一点上和杰克有点相似,但略有不同,杰克杀出租车司机具有暴力的随机性,而李军报复吴红燕则有一定的指向性,因为张玲玲是她带走的,尽管这种指向性稍微推敲便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性,但是,但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遵循所谓的清晰逻辑。
这或许是惩罚性司法制度先天性的不足和无能。
吴红燕的不安和负罪感恰恰是《不可杀人》中的律师的困扰,他们同样意识到这种司法制度之下的荒谬和无能,自己不但不能改变它,还是它的同谋!
上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她对目前人类思维方式的反对和颠覆,自己则作为反方,辩护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
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自然选择的某种先天性的不足,甚至到处是死结。
但你却想不出任何更好的东西去修正它。
当吴红燕知道自己是李军的“仇人“时,恐惧而逃,漫天雪地,出于本能的逃跑,我知道此刻她是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受的重负,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就像那匹路边的烈马,无论你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挣脱那种宿命式的牢笼,即使暂时逃脱,依然无法逃脱那张早已注定的网,没有别的出路,是的,只能回去。
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
但是,导演还是没有完全走向绝望,在无法逃离的死结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李军闻了吴红燕留下的围巾,他还是被暖化了,终究是爱化解了仇恨,终究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所以面对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我还是抱有小小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安然地回来,也为那些现在的未来的无助之民祈祷。
至此,基斯洛夫斯基八十年代在波兰提出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呼应和延伸。
jude_chen2009-1-5 上海
背影音乐里的歌词好评,我不是醉,我只是心碎…一部流水叙事的电影,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明明很压抑,又舍不得关掉,看第一遍时吸引我的应该是平静之下流淌着的欲望的香味,影片里,50块钱一晚的小宾馆和是水库管理间,都可以成为发泄性欲的地方,后来忍不住的又看了两边,发现影片绝不是只有情欲这么简单。
底层代表着生活品质低下,代表苦难,能做的就只是苦中作乐,一旦出格,就难逃法律制裁。
张玲玲的故意杀人罪带给了她死刑,从那个年代的司法实践上来说,公正合理,判的干干净净,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社会问题把她们逼的只能以卖淫为生,影片中可以看出她有个小孩,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又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也是不容易,最让人心痛的是她被执行前哭着说出的话“我的娃会想我”,已经活得如此卑微了,身为人母,被执行死刑前最放不下的还是家里的娃,也算是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一辈子以生儿养女为重,一辈子柴米油盐,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早就抛到脑后了。
吴红燕形象很丰满,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不喜欢死刑执行官的工作,就像那个妓女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两人但都是为了生存做着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呢,吴红燕单身十年跟她的职业不无关系,她 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子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寂,使她对刚搬来隔壁的风尘女子产生兴趣,后来李的出现,使她彻底走出封闭的自我, 毫不吝惜的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关爱和温情给予对方,直到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在此之前因为老婆张玲玲的死亡,已经遭到无比的打击,他的心灵也渐渐的变得僵硬、冰冷而黑暗,在这黑暗深渊中,已经无意识地产生出仇恨和残暴的恶念 。
吴红燕的内心世界从她发现李包里老婆张玲玲的死刑判决书和斧子后准备逃跑,却又往回走的那一刻,达到影片的高潮,那匹马的出现真是神来之笔,是那匹被农夫鞭打到跪下身来的马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勇敢,她想赌一把,那一刻她明白,能逃去哪里呢?
那个冷漠的法庭?
那个被欲望和寂寞鞭笞着的生活吗?
算了,赌赌看吧,回去找李…刁亦男导演说过,习惯不被看好,别用成功定义我。
马上就要开通京呼高铁了,呼和浩特和集宁也将马上迈入高铁时代,而人的生活节奏却早已超越高铁速度,纷乱嘈杂,没有了灵魂和自己。
想看这部电影至少很多年了,可能是从白日焰火开始关注导演,知道了这部作品。
终于在2019年这个夜里,呼和浩特的26楼房间,完成了多年心愿。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5年,我是相信的,如果发生在2015年,我就不信。
这里面充满了生活,充满了孤独的体会,又或许每个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这种快节奏压迫的,希望导演能继续排出这样的作品。
我赞同女主角最后的选择,生活还是要保留一丝的诗意,否则人生一世,又活出了点什么呢最后还是感谢电影,让人忘记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无限压力和麻烦。
生活还在对你说:上来吧
《夜车》。
7分。
刁亦男编剧、导演,刘丹、奇道主演作品。
早些年,导演们还年轻的时候,都尝试过这一类夹杂人性与地域的影片,尺度都不小。
导演们都憋着劲儿,女演员们也肯用力。
刘丹在这部片里还是相当有付出的。
刘丹饰演的是一名丧偶十年的法警吴红燕,生活极其枯燥,周末去相亲跳交谊舞,隔壁叫床既烦躁又止不住想听。
直到有一天执行女刑犯的枪决任务后,奇道饰演的女犯的老公李军开始跟踪她,从此生活发生了变化。
红燕以为李军只是跳交谊舞的相亲男,在她多次相亲无果后,寂寞的红燕终于在宾馆里推倒了李军,两人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但它并不深刻,也不尖锐。
对于影片快结束时的那一场马车戏,是导向全片结尾的一个重要的引子。
所以虽然当时没看懂这一场戏的用意,过后却因为它的重要性而屡屡被从我的意识里揪出来重新审视。
俗话说勤能补拙,反反复复了多次,我终于可以把下面的文字交出来,我想我是想明白了,很慎重的那种想。
a 马儿是要跑的马儿为什么要跑?
因为后面很鞭子在抽啊。
我一点也没觉得吴红燕是个不正常的人。
她去婚介所因为她想要找个人好;她花钱给婚托因为她想找个人依偎着走路;她去看钢管舞因为她也有要狂舞的冲动;她贴着耳朵听隔壁的声音因为没有别的欲望让她不要这样做。
情欲这根鞭子不停抽打着她,大家看到她的状态就是很难受的状态,就象那场戏中的那匹马儿一样。
有人会说这样不好。
哪里不好?
是被鞭子抽了不好?
还是被鞭子抽了后拚命地要跑起来不好?
b 马儿是跑不掉的有一个问题:如果那匹马儿没有被鞭抽,又没有被套在车上,它是愿意站在那里不动呢还是愿意自顾自地跑起来呢?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恰不是影片要去回答的。
就象那匹马儿,又要被套重车又要被鞭子抽,它自己的精神意志是无人愿去顾及探求并加以描述的。
在这一点上,吴红燕肯定是看到了自己同那匹马儿处在相同的困境。
她很清楚那根鞭子始终在那里,她也渐渐体会到那重重的车套在那里。
先是一个人把她当泄欲工具,再是一个人把她当赚钱工具,最后是一个人把她当放纵仇恨的工具。
她并没有在欲望的鞭打下能跑起来,反而是因为别人看到她就把一样又一样的东西往她身上套着,然后当她是一个工具来使唤。
吴红燕最后看到的是,马儿想尽力挣脱身上的一切(鞭子和车套)。
但是最后马儿没有做到,死了。
无力的死亡是这场戏的结果,也是吴红燕预见到的一个归宿。
鞭子、车套和马儿,难道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马儿终于是跑不掉的,无力到倒下只有时间早与晚的分别而已。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最后的结尾没有拍,是留给善良的心灵们一点希望吗?
不是的。
好象下棋快走到绝杀前理智的棋手会推枰认负,这样就可以不用看到血腥的杀局了,因为血腥的杀将对于行棋者的尊严会是个打击。
在这里,导演把这份尊严留给了吴红燕,和那匹无力的马儿一样的人。
如果大家没有能在影片的行进中看到李军的仇恨有多少的减弱,就不要再对最后的结局抱有“开放性”之类的玫瑰色幻想了。
我看到那个包里除了那把匕首外竟然还有把斧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结局已经无可更改了。
解决了马儿那场戏的疑问后,我的意识里又一再地出现《红与黑》的故事。
两者之间是满可以对号入座的。
只不过这次影片想描写的并不是一个于连一样的李军,而是一个闪着更多人性光辉的吴红燕。
同样的两个死局,《夜车》的视角比《红与黑》更能打动我,我不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值得被书写。
我这样想是因为我记住了那匹马儿,而对于套车的抽鞭子的那些人却始终印象模糊。
一个人追求情欲,却发现情欲是对杀意的误读另一个人心存杀意,但发现杀意已经误入情欲的迷途马的意象很显然指向女主,不过荒诞关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两个人应该都面临那样的处境
对女人而言 马鞭是无法抑制的情欲,让她一直在灰色地带逗留 而马车是自己的真情被一次次工具化的遭遇,被用来泄欲、用来赚钱、用来复仇,就是没有被爱对男人而言 马鞭是慕强本能的征服欲,让他想抢回孩子、占有小船、点妓女(很可能和老婆之前的工作地点有关系)马车是他自己蹩脚的能力和性格让他屡次吃瘪。
特别是最后的复仇,成功了吗?
其实是彻底的失败(如果不是女人的误解,他早就跟丢了。
最后他对女人动了感情,不想拿包,已经背离了自己复仇的打算) 所以他在推船时痛苦复仇与否,变得无力又无意义
不靠谱的关系设定,死刑犯的家属想直接报复死刑执行人,过于牵强。
饥渴死啦,男权&斯德哥尔摩情结电影,单向度的丧+冷=无聊
低成本文艺片就像民谣,绝大多数又笨又装。
里面欧阳菲菲的插曲,让我想起贾《站台》里苏芮的《是否》和叶嫒菱。2、瘟疫蔓延的20200129重看。压抑而近乎死寂的环境下,SM就该上场了。被死刑成了抗争的渡口。
看《白日焰火》时会想若以吴志贞为主视点会是什么样子,看完这部感叹还好没这么拍。
冤有头,债无主。
依旧是展示(毋宁说消费)所谓的“性”与”压抑“,几乎是所有独立电影哗众取宠的老路子,人物的动机我一点儿也不信服。董劲松的摄影不错,部分场景处理有神采
如果说从描摹现实的角度来说,刁亦男与贾樟柯是师出同门的,但他们一个是为了说中国,一个是为了说一种普世性的东西。刁亦男想说的东西更大,但很容易走向自说自话的偏路,这片即是如此。性压抑的女法警与失去妻子的工人,两个被生活折磨的失败者,孤独的心靠在一起会更暖还是更冷,留给那个开放的结尾
压抑冰冷。女主图钉身板,女二双峰饱满
评分以三星四星居多,这种有优点但又无趣的片子很难高分,特别是看完容易来一句:so what?
固步自封的絕望遍地都是,可你們為甚麼都要選擇同一種。
人生,也许就是两颗寂寞的心而已。
简单粗暴的电影。
可以看到大量后面的影子,而且感觉受到了蔡明亮的影响。
2.5 人物的内心生活完全依赖观众脑补是不行的,之后的《白日焰火》解决了这个问题
女法警搭乘夜间火车去另一个城市的婚介所寻找伴侣,死水般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缓慢的镜头运动与有一声没一声的背景音乐营造了一种无目标的绝望状态。她最后还是选择去船上,不做逃开的努力;他最后会不会像计划的那样杀她,我们不得而知。
喜欢这部比白日焰火多 不如南方车站 景深玩的真六 刁亦男和娄烨绝对是内地最善于诠释孤独的导演 看见现在刁亦男拿了更大的投资拍的东西还是自己的味道 这点挺了不起的
上来吧,我们一起逃离这部电影。比锅姨坐公交带高压锅更可怕的是……锅姨的亲密戏。一定要顶着女狱警的身份做这样的剧情设计吗?还真是“不顾人死活”
三星半。刻奇,令人心跳,却不会脸红。落后工业社会的地摊诗人。这其中包含了可能是梅尔维尔无法理解的中国底层式爱欲逻辑
寂寞压抑至极的气质和氛围,在氤氲的工业雾气和火车呼啸声里蔓延开来。在现实主义如此浓厚的土壤里,居然延展出了一阵阵法国冷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