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星期五晚上,下课后去看的,所以看的是最后一场周末的晚上,电影院坐满了人看完后的感觉整个就是feel sad第一次看一部电影想在那大叫“human fuck”第一次觉得外星人真好,人类真混蛋从一开场,看他们好像乞丐一样在贫民区一样的地方捡垃圾,找吃的到后来看到human的军人杀他们,对他们的态度再到后来Wikus变成异形的时候,human的态度,和外星人的态度人类真是自私,相比较下外星人还比较义气不知道,我有这么的想法,会不会被大家鄙视但这部电影,整个让我有这种感觉外星人也是人,人类也是人居然还叫他们“prawn” ,反正我就是整个同情心泛滥的倒向外星人这边2个小时的电影,感触挺大这片子不单单是科幻片更显露了人性最后那个镜头,Wikus完全变成了一个外星人手里还在制作给他wife的一朵用垃圾铁制出来玫瑰孤独的身影站在垃圾堆上我只想说:三年后,外星人他们真的会回来fix他吗?
希望promise是真的,希望外星人比人类有义气,有人性。
PS: 那对外星人父子真可爱,特别是那小孩,真是聪明的孩子(11年前,刚出国没几年写得评论,最近断断续续有人又回复吐槽夹杂英文,看到提示后,只能说青少年时候的自己,装b被雷劈,哈哈哈,忽略那时候幼稚的我,写得啥玩意😂😂)在豆瓣黑历史,鞭打自己100遍
这个电影很好看、细节特别丰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垃圾、破房子、旧物等、为什么垃圾拍出来也怎么好看!
哈:):)外星人的社会结构是象蚂蚁那样有一个后、红虾搜集的珍贵物质可能是后的激素、另外还有一个黑人的原始崇拜小团伙:):)垃圾和宝贝的关系:熵增、熵减、熵不变一堆垃圾中充满啦极为精密的东东:物理作用、物理结构
本片把人类能表现的劣根性挨个数落一遍。
首先是把这些可怜的大虾安置在贫民窟,地球人就这么接待外星客人显得很不大气。
这也反映了人类一贯的利益观点:假设这帮虾兵不是堕落到此,而是来观光的,那人类肯定会以最高贵宾的范儿来接待。
可当发现这帮大虾惨到还需要咱去救济,那眼神就不同了——就好比你有个亲戚从美国回来你很高兴,指着他给你带点美刀什么的。
但发现这个亲戚其实是在美国当乞丐好不容易凑张飞机票逃难回来了,那脸色马上就变了。
既然不能弄到好料,那就变着法子榨干它们,比如靠无耻的垄断暴利搜刮它们的武器。
“哈哈,这些笨蛋还什么都信”(同样的话出现在《新宿事件》里,林雪肥说“日本人都是笨蛋,他们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别人也不偷东西”)。
表现上是这些,暗地里还搞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譬如抓大虾来做各种实验。
它们在科学家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小白鼠而已,这和当年731拿国人做实验、纳粹抓犹太人实验没什么本质区别,在731的眼里看来我们也不过是一群猪猡。
这么做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源于人类狭隘的利益观和种族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希望自己变的更强大,然后抢占更多的资源,让自己活的更好罢了。
而所谓的世界大同只是一个遮羞用的屁帘子,风一吹,就看到下面的丑态:“数据就摆在这儿,他们连藏都藏不好”。
站在地球的角度,“如果它们是从国外来的, 那我能理解,可它们甚至不是这个星球的!
”;站在国家角度,就是国内民族与国外民族的对立,“日本鬼子、高丽棒子、印尼猪、美国佬……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聪明、最热爱和平的礼仪之邦”;缩小一下范围,就是我们网上常听到的“XX省都是黑社会,XX省都是人贩子,XX省都是奸商……”;再缩小范围,就是“X省北都是懒人,X省南都是土鳖”,再缩小范围,就是“XX县都是怪胎,XX县的人很龌龊,那的女人都去做鸡……”;再缩小范围,就是“咱们一定要干死XX村的,妈的跟咱们抢河道!
”…… 当然, 这些行径都会通过舆论宣传正面引导不明真相的群众。
“它们传播大量的病毒!
”、“它们对我们实施暴力!
它们杀死了我的老婆!
”、“它们抢劫大量现金!
”、“大家保持与维库斯20米的距离,他跟大虾发生性关系,现在是个病毒传播者!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最搞笑的是一位妇女在镜头前言辞凿凿的说“它们什么都抢,你脚上的运动鞋,手机,你身上的一切它们都抢,然后杀掉你!
”背景是一位大虾同志像拾荒老头一样蒙头翻垃圾,根本没有理睬这位大姐说什么。
相比之下,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显得势单力薄,被一笔带过,这就是强调宣传侧重点的不同来达到不同的舆论导向效果。
视角转向另一边,这些大虾更和平单纯一些。
看一下它们的武器吧,随便拉几把枪出来就可以干死一大票,如果说一开始它们没有动用武力来争取资源在道义上站不住脚,那到后期被逼成那样拿起武器反抗也合情合理,可是它们都没这么做。
克里斯托弗看到自己的同类惨死也没有说“我要杀光你们!
”,它说:我要带我的同胞走,我不能让它们沦为试验品。
仅此而已。
但某些同学可能会愤起喷之:你这个没骨气的东西!
人类对你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怎么能忘!
血债一定要血来还!
犯我强虾者,其虽远,必诛之!
当维库斯叫克里斯托弗快走时,克里斯托弗不愿抛弃这个异类中的同类,并且承诺:等着我,三年,我一定会回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至少说,在大虾里头也有重情重义的。
在全部人都站到了维库斯的对立面时,舍生拯救他的竟然是这些大虾。
最后,变成虾的维库斯很用心的折着手中的花,寓意很深啊。
花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尽管人类看起来这样无可救药,但是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念;尽管我已变得如此丑陋,但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守护心中的爱,相信它总有一天会实现,就像相信克里斯托弗总有一天会回来那样。
一直在搞城乡结合部的拆迁安置研究,初看这部力荐的血腥、刺激科幻片,让我非常感兴趣。
影片一开头,就是跟搭建违章建筑的人“拆迁谈判”的过程: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就地解决了自己的居住生活问题,咱们的男猪脚就是拆迁工作小组的组长,按照变形前的男猪脚去“拆迁谈判”路上说的话,这些虾们(外星人)不懂得什么是财产权,我们要告诉他们土地是我们地球的,你们这些都是违章建筑,只能签字被拆。
在俺们这嘎达,违章建筑都是拆无赦的,你们的话,优待一下,和蟹社会么,给你们一片安置小区——被变形后的男猪脚称之为集中营。
拆迁谈判开始了,挨家挨户进行,有房主,有承租户,还有混居的外地流动人口,有黑帮,跟一般拆迁内容差不多。
发放宣传手册,上面是安置小区的“美景”蓝图。
出动了防暴大队、政府官僚、街道办(这个好像没有哈),各个击破。
此外,还有计划生育小分队,还询问人家外星孩子有没有办准生证,太地道了。
第一天结束时遇到一个钉子户(外星人科学家),于是暂停工作。
结果就在这一家,男猪脚发生了变形,开始了奇异的74小时。
之后就是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多方利益相关着博弈。
一个大事件之后,即外星飞船离开后,双方达成默认的共识,即外星人在第十区继续生活,不去什么安置小区了。
接下来就是三年的等待了。
且不说男猪脚和飞船了,如果外星人房子产权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还会面临强制拆迁,还会引发矛盾,导致一个循环。
因此,对于外星移民的财产权、身份的确认,是未来世界和蟹的一个重要前提。
外星入侵类,男主不小心感染了能让人变异的外形病毒,体征开始慢慢变化,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到处躲躲藏藏,整个过程有点……直观的恶心。
在我以为所有的看点就是3D技术做出来的丑陋“虾人”和酷炫的武器表演时,结局却让我感动。
男主从敌视,誓要将异类一网打尽到想帮它们回到自己的星球做出了很多努力,虽然结局略显遗憾,但是消除歧视追求平等的主题却让人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九区。
如果你走进电影院是冲着“科幻大片”的噱头和peter jackson的名号来的,那么一开始看这部影片,你一定会产生异样情绪,甚至大失所望——纪录片式的开头和人们心中预期的“科幻大片”还是有一定落差的。
事实证明,纪录片的好处之一,便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把事情说清楚。
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用一种权威的口吻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某一种特定的观念,然后,逐步将它完全推翻,把观众的思想逆转过来。
这,便是指环王导演的聪明之处。
开头,政府官员、NGO成员、城管头头轮流上镜。
新闻片段闪过,加上各方人类的言论,我们渐渐了解到,这群外星人是群令人讨厌的家伙:且不说那呕人的长相,它们脏兮兮、吃垃圾、四处抢劫、伤人,甚至还有招妓的需要——how disgusting!这便是影片一开始的导向,即是让人对那些龙虾一样的恶心外星人们产生厌恶与敌对情绪。
我敢说,他们成功了。
由此可见,新闻的导向力是可怕的,洗脑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无意识下发生的。
当影片进行到第17分钟,人们打开一间外星人的屋子,发现里面培育着一只只外星胚胎时,主角开始满面笑容地把营养剂一支支从胚胎上拔下;接下来士兵向屋子喷射火焰,并伴着主角大快人心地向镜头解说这声音就好像爆米花一样,令人作呕——那一屋子烂牛肉固然恶心,但镜头中的人类更令人厌恶。
接下来,peter jackson一把撕掉之前所做的渲染和伪装,将人类的丑陋一次次暴露出来。
四处爆头草间人命的军人,扬言要把小外星人关在一米见方的小盒子里的城管头头(这让我想到一些电影中要把孩子硬生生从生父/生母身边拉走的儿童服务人员们),在实验室逼迫主角用外星武器杀死个无辜外星人的科学家以及那些冷眼旁观的官员,都让我感觉到一阵阵寒意。
尔当主角被相处19年的朋友抛弃,被相爱多年的妻子疏远,被上至政府军队下至快餐店老板追杀时……令人不时产生强烈的疑问:这些“人”真的是人类吗?
诚然,人类是一种极有品位的生物。
我们不断沿着社会阶梯往上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那些爬到某个位置便停滞不前的人,那些品位、修为、与我们不同(这种不同往往被主观认为有高低之差)的人,往往会被我们疏远,甚至被边缘化。
古人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里的“道”绝不止一种解释。
当这种歧视发展到一种极端的时候,即是某一群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体貌特征上(如肤色、相貌、甚至语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种族,往往被认定为“非人”。
而一旦这种认定通过人际传播,得到群体认同、根深蒂固之后,强势群体便会对弱势群体做出一些有悖于人性但却无碍于大众道德标准的举动,正如影片中人类对于外星人所做的一切,以及白人曾经对印第安人所做的一切。
本片主角,城管小头头,绝不是以往科幻片中出现的经典式英雄。
从一开始的冷血笑容,搜查时的狐假虎威,倒霉之后的可怜境地,到砸晕红马甲外星人后却不会驾驶飞行器最后还是掉了下来的鲁莽和自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人令人同情,也同样令人唾弃。
在影片最后,完全外星化的他还是表现出了一些人性的纯真——比如相信了外星人会回来救他的话,比如日复一日为妻子叠着铁皮花,日复一日等待希望的到来。
这被同类唾弃,却要等待异类解救的境地,让人心中一阵泛酸。
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揭露,这也是它将成为经典的最大原因。
开始我一直在想导演为什么把背景放在非洲,后来明白了,这片是披着科幻的皮,讲的却是隔阂。
隔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种之间的,外在上的差异越大,人们越容易互相排斥,而忽视了其实根本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曾经的白人和黑人,现在的人类和外星人,外星人为什么设定的那么丑,为什么要做的跟虫子一样,我想导演就是为了夸大这种外表差异。
人性这东西,应该不只是人才有来的,我想所有生物在进化到智能阶段都会产生一种为了整个族群的未来所考虑的感情,那个就应该是所谓的人性吧。
不过这种感情大概对很多人来说只对本族才有。
这就是为什么北美的绅士可以很自然的去揭印第安人的头皮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烤外星人胚胎的时候,主角还不是笑嘻嘻的说跟爆米花差不多么。
直到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主角和那‘外星科学家’逐渐产生了类似友谊般的东西后,导演想说的东西已经很清楚了。
转折在主角的步行机架停下转身的瞬间。
如果说之前所做种种是为了自己能变回人类,那么之后他所做的就完完全全完全是为了他的外星朋友能回家。
后面的,无非是牺牲自我拯救兄弟的套路,很老套。
可是我完全被感动到。
我这人很怪,如果说这段换成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来演,我可能会面无表情的看完。
可是一旦换成非人类,就完全无法抵抗的内牛满面。
导演动用两个物种想表达的东西,我完全接受了!
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1.外星难民的社会描写的很真实,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抢,很有立体感。
比起以前电影里那些屎都不拉的外星人强多了。
2.小外星人很可爱,而且很聪明!
3.机甲超酷,很像HL2里的大狗的感觉,不过多了很多武器。
4.口味稍微血腥了点,但是这也突出了真实感。
5.最后的结局很好很喜欢,看惯了好莱坞的完美结局,很需要偶尔有几个这种带着点遗憾结局的片子,毕竟人生本来就没可能完美么。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拍得不好,恰恰是因为拍得好所以不喜欢,看得难过。
我是那种会说漂亮话,但真的事到眼前才发现原来想像与现实之间有着这样的差距,然后在挣扎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应当向现实低头的人。
像电影这种东西,往往注入了某种价值观——通常是符合大众期望的价值观在里面,所以我不喜欢看到这种让我觉得为难的处境。
放映过程中,我必须改变自己看电影的习惯,不断地想些画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要太投入于这个故事。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老师在课堂上问说“同学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外星人存在吗?
”,班上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老师说“真难得”。
难得,因为外星在人类知识之外的存在,班上这群小朋友自然不是想着和外星人打仗才举手的,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是不害怕那样的未知。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凭借着这种优势,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主宰,予取予求,左右着其他生物的命运,理直气壮地吃它们的肉剥它们的皮。
而外星人这种东西,是对人类主宰地位的一种威胁,因为人类得以如此在地球上作威作福的凭借就是智慧,所以一旦有智慧更高的生物出现,人类自然感到自己处在了弱势,害怕总有一天沦为人家刀俎上的鱼肉——强者何必跟弱者客气呢,会理所当然的这样想,因为人类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仗着自己是“高级”生物便自在地砍伐森林,侵占草原,当然也以为假如别人更“高级”的话也会想推倒我们的楼宇,侵占我们的家园。
所以影视作品中但凡涉及外星人的,多数是在干仗。
为了争夺资源干仗是一种比较好接受的情况,因为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也是普世的价值观。
这部电影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是在于其片中的外星人并不是在展现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威胁的态度,而是在看内部的裂痕。
当然他们的技术还是很高的,也是很聪明的——否则宇宙飞船降落在地球上这一个前提大条件就不能成立,不过其杀伤力顶多也就是和地球人打个平手而已。
所以说他们体现的不是来自更高智慧,更强武力和更高科技的威胁,而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的侵入。
我们本能地抗拒不了解的东西,觉得没有安全感,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天不异,明天也会异的。
alieen,本意就是“异类”。
如果这群外星人长得像人类,饮食习惯像人类,生殖方式像人类,最好再有人类一样的道德标准,那他们未必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把他们隔离起来,正是因为其格格不入,影片开头就借路人甲的口说出“如果他们是从另外一个国家来的也就算了,可是他们是从外星来的”,从另一个国家来的和从外星来的,都是“外来者”,有什么不同呢?
因为不习惯,因为不了解,所以排斥。
但假如他们真的很强,或者数量很多,人类没办法对付,即使心里不安,表面上也必然做出友好的样子。
可是偏偏他们是不能还手一小撮,那么没收他们的武器,强迫他们搬迁,拿他们的活体来解剖实验也就没什么了。
这种情绪不仅针对外星人,是人类内部固有的,对“我族类”的认同感来自于外貌,来自于生活习惯,来自于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
如果不小心成为“异类”,成为“少数”,弱势群体受到隔离受到歧视的例子还少吗?
或者举再切身的例子,二战的时候日军在中国做的人体实验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这不是哪个民族恶心点哪个民族善良点,这是全体的认知——非我族类,又比我弱的,可欺之。
只要不是“我族类”,就不用跟他们行使同一套道德标准,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我非常鄙视但诸多大侠说来全不嘴软的一句话——“跟这种邪魔歪道讲什么江湖道义”。
原来“江湖道义”不是因为自己认定的对错,不是自己判定的是非,只不过是“我族类”的相处模式,为了待在“我族类”内部所以不得不遵守,对“非我族类”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男主角一开始很开心地烧人家的卵——如果这些小外星人也是像人类一样怀胎所生,他估计没这么下得去手,只不过人类繁殖的方式以人类的角度来看非常恶心,所以看人家的后代烧起来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喊“像爆米花”。
一切都按“我族类”的方式进行——合法的迁徙他们,虽然是用枪逼着他们画押的;给他们取人类的名字,但基本上我们观众只有听到过一位的名字,表面上的江湖道义,骨子里……谁不是邪魔歪道啊?
等男主角变异了之后,他也不是“我族类”了,所以什么“生命高于一切”的标准也不复使用,各位科学家可曾怜悯过小白鼠吗?
以前上生物实验课时,大家可有人怜悯过解剖台上的青蛙吗?
所以为了人类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把男主角给切了是多么理所当然的决定啊——反正他已经不是人了,而且终将长成一个完全不像人的东西。
更讽刺的是,他拿起那管东西的时候还大声的说“我不相信那些家伙,它们太危险了”(我真心地认为他说这句话时用的是“它”),下一秒,他就变成了危险的,不能被相信的一员。
这之后男主角可以说是失去其族类,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开枪射击外星人,到后来为达目的无所顾忌的射杀人类,对于一个失去归属的……东西来说,任何标准都不存在了,回归到最原始,最本初,我们的本性。
当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旋律还是在最后时刻大爆发了。
或者说是在种种“相异”的表像之下,导演和我都相信毕竟生命是有共通的,这一点共通来自于智慧,约束着,有时甚至能左右我们的本能。
这不是什么“人道主义”或者“公平原则”,而是感情。
D问我说“你觉得那个外星人会不会回来”,我说“一定会回来的”,伊就笑说“不愧是那么老了还喜欢小王子的人”,我想Peter Jackson也愿意留这么个希望吧,不然最后直接收尾就好了,不用出现那一朵花——但这又是我不喜欢的地方,总觉得让一个极弱者这样的逃脱从逻辑上来说太天真不可信了,可是又很想去相信事实便是如此。
这是一部我找不到立足点的电影,因为实际上聆听我内心的话,我明白那些贪婪的想法,甚至是有些赞成的(比如把男主角切掉),但这么一想又觉得实在是龌龊的想法。
这种以科幻的背景来探寻人类本身实质的科幻小说也有不少,但真正拍出来的却不多,因为科幻总归还是比较容易和一些科技噱头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这一部会不会开一个潮流出来。
作为一个喜欢看discovery和BBC纪录片的人来说,我倒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
上次看到这种第三方跟拍式的手段是在REC,不过那些都还是主观镜头。
这一部是干脆把拍摄者作为视角,铺以采访的路人甲乙丙丁,除了增强真实感之外,看看他们说的话,再对比在男主角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人类原来是怎样的一种生物。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中间插入了些许Christopher(我觉得这名字是一个笑点)的主观视角,好比在写小说的时候,用主角POV有写不清爽的地方非要拎出几章来使用第三方POV,感觉就会很突兀,如果不是说故事的水平问题,就是太低估观众的智商(我觉得那试管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完全不用介绍,这一段应该剪掉的)。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科幻片。
以往的科幻片里出现的外星人,不是气势汹汹想要攻占地球,就是如天神伴给人类带来智慧与启迪,总之,先进的科技使他们在人类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而这部片子中,一百多万开着先进飞船的外星人迫降在地球之后直接成了难民,社会地位比贫民窟的黑人还要低下,他们被管制、被歧视,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
于是人们会问,这些外星人有着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而且数量如此之多,为什么甘于落得这样的下场,而且一待就是20年,如果他们反抗,岂不是早把地球接管了。
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源于外星人与人类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
这些外星人可能走了一条和人类完全不同的进化路线,根据他们的外貌、腐食以及卵生的特性推测,他们很可能是由外星昆虫进化而来。
于是我们假定他们的社会结构也类似于一些社会性昆虫,如蚂蚁、蜜蜂之类。
于是影片中的疑点便得以合理的解释。
这些流落至地球的外星人在他们的社会里扮演的是工蚁、工蜂之类的角色,负责开着飞船在宇宙中采集资源,然后运回母星,在种族中他们的智力可能相对低下,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供养和保护群体中的少数精英,也就是类似于蜂王、蚁后的角色,他们位于遥远的母星。
与人类不同,这些生物的社会性很强,每一个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团结在一起他们是一个很强大的种族,可以有高度的文明和科技,但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则未必比人类高明多少。
因此,当这些外星人与群体脱离联系后,立刻变得漫无目的,成了一盘散沙,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滞留在地球上20年,失去了社会性的外星人是效率低下的,因此他们不能组织起对人类有规模的反抗或自救行动。
不过,根据昆虫学的理论,当这样一个群体长期失去领袖后,其中一些个体在群体信号激素的影响下会向蜂王的形态转化,这大约解释了后来那个外星科学家及天才外星少年的存在。
影片一开始用纪实的手法来回忆这一事件,他们称外星人为“大虾”这是一个贬义的词,第九区,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这里充满了暴力,色情,黑帮,武器非法买卖,犯罪,贫穷和饥饿,外星人不得不靠着捡垃圾,卖武器和抢劫勉强维生。
却成了威胁贫民窟的最大隐患。
MUN不得不想办法,驱逐外星人,年轻的MUN探员库维斯被任命为这次行动的总负责人,MUN虚伪的要外星人签下驱逐条约,这只是走一个程序而已。
却在搜查过程中遭到感染,即将变异为外星人。
而感染的事曝光后,MUN官员不仅没有帮助他,却妄图活活解剖库维斯的身体,以求获得控制外星武器的方法。
在实验室中,库维斯看到了用大虾来做实验,看到了MUN不为人知残忍的一面,在被送上解剖台,他祈求岳父救他,岳父不管他的死活,人性的贪婪和冷漠暴露无遗。
库维斯不得不自救,逃到了第九区,在“大虾”克里斯托夫那里知道了治疗的办法。
立意有点不一样 但是完全没有那么好~~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星际争霸人神虫族三强合体, 为爱情奋斗的故事, 其间还顺便解救了一大群外星人.
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个片子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仅仅是场面小血腥 一点点刺激而已 感觉对人性的表现很不到位 学一学《the fly》吧
整部片子感觉不好,让我误以为很好看,何必有意义呢,有意义又不好看,那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看影片的感觉就是悲凉,寂寞,痛苦。最最讨厌了。
坚持了十分钟 倒下了 或许只要再多5秒? 总之,原谅我的无知吧 AMEN
概念还是有些创新意义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疑惑多多。前半段拉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后半段突兀草率地结束。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
面对异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才是异质;那些晃镜用的真好!
精彩至极 纪录片加科幻片的手法,再加上毫不刻意的特效,惊喜中淡淡的哀伤,献给影迷最奇特的玫瑰
哦!神作啊!就是为什么外星人总是巨丑呢。。。
牛逼闪闪的片子啊!!可惜这位没卡梅隆有钱,不然也搞个3D+IMAX,我绝对支持此片击败阿凡达拿奥斯卡~阿凡达描绘的是天堂,此片描绘的是地狱,显然,地狱更有冲击力!
没看下去...这种记录片风格的已经老套了
该片的主旨还是非常的明晰的,与阿凡达类似的都借用于外星生物的共同生活状况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人性的丑陋。但是该片从拍摄的角度而言并不成功,感觉在看的时候觉得非常的杂乱。虽然能够读懂导演想讲的故事,但总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好一些。
看了心里很不好受。很多东西虽然不是必须要去解释的,但是总让我觉得不够真实,不能完全的说服我。
前半部分实在是太有潜力,对比之下后半部分差强人意。最后一个镜头很震撼,起码震撼到我了。
主题表达不明确,当然观众们可以无限附会。题材是种族类变体,视觉是《苍蝇》变体。开篇部分纪实风格其本身意义不大,但和主人公强要掩饰弱势窘态形成对比,效果就非常好了。开篇对主人公的描述建置很充分,周边人物刻画模糊。老婆演得好差。结尾煽情真烂。
这些外星大虾们长得极像蟑螂,如果你愿意研究它们,想看就看吧
不得不说男主角的性格除了爱护妻子这一点值得赞扬之外毫无可取之处,好几次看他那副德性我都想扁他一顿。另外本片中的人类跟阿凡达里的人类一样都是死得大快人心哟
这次外星人终于不神秘、不牛B也不傻B了。。
讲述一个变虾人的“另类”电影“混血儿”,火爆之余不失深刻。
2009年终于有部看得爽到不知道怎么办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