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北京电影节所赐,看到了这部慕名但遍寻不到的电影。
但结果有些失望。
影片围绕着看上去和谐美好的一家四口,夫妻幸福美满,儿女漂亮可人。
他们在滑雪胜地度假,故事就发生在度假的四天中。
第一天的午餐时,远处山上发生了雪崩。
丈夫原以为是人工控制的,起初毫不在意地录像,但雪崩迅速扑向跟前,他吓得自顾自逃开,撇下妻儿在原地哭喊。
所幸是虚惊一场,雪崩在跟前已经停下,扑过来的只是一片雪末。
然而,这件事过后,一家人心中都有了芥蒂。
夫妻之间对于这件事的沟通却并不顺利。
第一次,丈夫察觉妻子的异样,问她,两个人的对话好像打太极拳,含糊其辞,不切中问题。
第二次,在与朋友聊天时,妻子突然提起此事,丈夫却极力否认自己逃跑。
第三次,又是面对来访的朋友,妻子再次提起,丈夫再次否认,妻子拿出丈夫的手机,里面还有当时丈夫拍下的录像。
丈夫无法否认,于是开始痛哭。
经过这次交锋,夫妻二人之间仍然存在隔膜,相处非常别扭。
晚上,孩子睡后,两个人来到宾馆房间门外,丈夫开始反省,继而崩溃,哭个不停。
房间里,孩子也在哭泣。
妻子怕人看见笑话,将丈夫拉回房间,试图让他镇静下来,孩子们却过来与父亲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转天,一家四口在漫天风雪中去滑雪。
滑着滑着,妻子不见了。
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自己回去寻找。
当孩子快等不及了时,丈夫抱着妻子出现。
回程的路上,大巴在山路上蜿蜒行进,司机手潮,车子进退摇晃。
妻子害怕,要求司机停车后下车。
她的恐惧感染了其他乘客,大家纷纷跟着下车。
车摇晃着开走了,人们沉默地步行下山。
我慕名本片是因为这样的题材令我感兴趣。
丈夫暴露了胆怯和软弱之后,他该如何面对家人,家人又该如何面对他。
片中的夫妻在沟通上显然存在问题。
两个人私下里交流时,只是闪烁其词,无法触及实质。
妻子只能当着外人的面讨论此事,利用外人的压力使丈夫面对问题。
而当丈夫真的脆弱地袒露心迹时,她又觉得丢人,希望立即加以制止。
一些情节表明,妻子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比如在下山大巴上的歇斯底里。
事实上,女性普遍比男性缺乏安全感。
偏偏这个丈夫又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两个人的矛盾可能即根源于此。
雪崩时的逃跑只是一根导火索。
即便身为夫妻这样亲密的关系,两个人仍不能真正理解对方,接纳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
这就是所谓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这种题材无疑可以拍出很精彩的电影,《革命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可惜本片对此表现得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场景显然是有寓意的,比如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和最后的山路上停车。
我对它们的理解是:对于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那一幕,像是两个人联手演给孩子看的戏,让他们相信父亲还是靠得住的,从而维系他们的安全感;至于最后的山路上停车,也许是要表达人们对于危险的感受各有不同,而且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不论如何,你做出了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路走到底。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也许这就是导演希望达到的效果,用隐喻和观众的各种解读撑起这部影片。
而说它形式大于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那些场景试图传达某种寓意的意图是如此明显,简直要喊出声来:“快来解读我!
我可是有寓意的!
”而不是像我更为欣赏的那样,把寓意糅在细节中。
我的失望就在于此。
毕竟,电影不能光靠隐喻和解读,它需要用属于电影的手法来让观众得到感受。
本片呈现出的更像是一部多幕话剧,各幕之间却缺少情绪上的关联。
缺失的关联造成大量留白,这可以说是为观众的解读留下空间,也可以说是导演的懒惰或者投机取巧。
另一个我眼中的不足是本片对孩子的关注过少。
妻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有着一定阅历的人,对人性之软弱,对丈夫的胆怯,本应该反应得更为淡然。
而心理上最受打击的应该是一双儿女,因为他们心目中原本强大有力的父亲形象坍塌了。
可是本片更多关注了妻子的反应,而对于孩子的反应,即便有所涉及也是一带而过,并且似乎是作为妻子反应的附属品。
不管怎样,风波终究是过去了,深处暗流涌动也罢,心中万马奔腾也罢,一家人至少表面上重又风平浪静,与万千家庭一样看起来一派和谐。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电影看后的几点提问和猜测:1、那个度假区太棒啦!
看完之后我竟然鸡血满格想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赚钞票!
一家人不盖被子一起躺床上太好啦有木有2、有网友说丈夫跑是因为对危险的下意识行为。
我们首先假定这个理由非常充分。
但是这也引出一个疑问,如果是下意识的话,那当你理智恢复了是不是会立刻担心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提妻子了)。
但从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出,爸爸跑走了好久才回来,而且回来后也只是不咸不淡地问了句Are you okay?……不掀桌才怪!
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个bug,雪往下滚时小儿子一直在旁边喊爸爸,我相信再铁石心肠的父亲也不可能自己跑掉,旁边一直有人叫你,不说还是自己儿子,即使是普通人你也会关注声音的来源。
所以即使跑也至少会带上小儿子。
3、丈夫的最大错误在于不坦然认错。
妻子当晚在餐桌旁说的原话是:He got so scared that he ran away from the table。
几乎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了,因为其实她可以这么说:他吓傻了,直接抛妻弃子地跑了,老半天才回来。
虽然后者也是事实,但明显效果要恶劣得多。
但丈夫听到第一个版本就炸毛了,所以不禁想问,如果他真觉得自己做得没错(用他原话讲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话),他掩饰个啥,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确跑了呗。
4、有网友说结尾处证明每个人紧张的点不一样,妻子在遇到“自己的危急时分”也会丢下孩子跑掉,两方扯平。
我是这样觉得的,在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的基础上,谁都会有点神经敏感,都知道现阶段经不起更多折腾了,生命也好感情也好。
所以妻子下车是合情合理的,看当时悬崖峭壁,司机又这么不靠谱,换我的话即使不发生这么多事我也下车,或者吃晕车药强迫自己睡过去。
再者,这跟雪崩不一样,车停住了危险就解除了,自己的孩子也会跟着下车,孩子也解除危险只是时间问题,并非像雪崩那样情况危急——说不定自己离开了就跟其他人从此阴阳两隔了。
而且自己当时情绪那么激动,先下车平复一下也好5、最后说一下我不懂的地方。
最后那个大胡子(看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指环王里的矮人)在指挥下车时表现得这么好,为什么那个20岁的beauty感觉还有点心猿意马了?
好了,我要去奋斗学习为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实现的度假存钱了。
原文发表于《看电影》2月刊中,转载请注明。
中产阶级婚姻危机题材已是老调,但老调重弹起来却总能带给我们惊喜,2014年的三部影片:《爱的就是你》、《消失的爱人》、《游客》都将矛头指向婚姻问题,而这部获得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的电影《游客》虽落脚于婚姻与家庭中的信任危机,却辐射出人性的自私与本能的不可抗性。
不同于《爱的就是你》中男女主人公在亦真亦幻的错乱时空中将错就错,也不同于《消失的爱人》中两个略显扁平的男女主人公和媒体共同表演的一出差强人意的大戏,《游客》用一场雪崩让一个看似美满的瑞典四口之家瞬间崩溃,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与沉着冷静的固定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影片中法国阿尔卑斯山区静谧的皑皑白雪配上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二乐章《夏》中的急板。
影片以第三人称视角冷峻地注视着来滑雪度假的四口之家,正符合片中三次出场的酒店客房服务人员的视角,站在不远处默默窥视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叙述时间符合事件发生顺序,如同日记般根据度假天数被自然分割为五部分。
影片以一家人滑稽别扭地拍旅游纪念照开头,家人之间显得不够亲密的原因在随后女主角与另一位女士的对话中得以解答:男主角是位工作狂,这短短5天假期是他把重心全放在家庭上的难得时刻,他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也证明了这点,这位工作繁忙的丈夫/父亲花在陪伴家人上的时间并不多,对于好动的儿子,他缺乏耐心,的确,他需要一个与家人单独相处的封闭空间来履行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风光迤逦的阿尔卑斯雪山和舒适的酒店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两个休闲空间。
第二天,当全家人坐在观景角度很棒的餐厅用餐时,一场并无引起灾难的雪崩成为导火索,将家庭中的不安定因素全部点燃,这位父亲在危险来临时竟不顾妻儿,一个人落荒而逃,导演在影片前十分之一处就向观众掷来一枚拷问人性的重磅炸弹,矛盾和悬念因此展开,这位在雪崩中消失的男人该如何面对他自己和家庭?
事发后,四人排成一个纵队回酒店途中,导演从演员背后拍摄,用一组男主角,儿子,女儿依次回头的眼神镜头巧妙揭示了事后四人的心理状态:男主角像个做了错事的大男孩一样不敢回头,但他迫切地想知道妻子的反应,所以尴尬地扭过头来,眼神中充满愧疚与挫败;接下来是儿子,他更好奇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然后是女儿,小女孩眼神中更多的是怀疑和不解,最后是离镜头最近的妻子,她转过半张脸,侧面面对镜头,眼神中充满绝望与不安,她心中的爱人在刚才的雪崩中永远的消失了。
接下来的几场对话戏层层推进,逐渐攻破男主角脆弱的心理防线,同时也将矛头对准男性,他们是否都一样自欺、自私?
其中两场男女主角和两对情侣朋友聊天的戏格外精彩。
在第一场戏中,他们在餐厅这一公共空间聊天,显然关系并不亲密,不难看出,坐在男女主角对面的女士正是女主角第一天在酒店前台认识的那位,她已经找到新情人,此刻就坐在她旁边,这位配角人物的设置似乎包涵着导演的某种暗示,这位女士也有两个小孩,但她并未带他们来渡假,她需要给自己放个假,同时她一点也不避讳自己这么快就找到新情人,并愿意将他介绍给自己的新朋友——一对看似感情稳定的夫妇,之后她与女主角的单独聊天,让我们再次确定,她绝不是女主角这样的传统女性。
四人的关系属于社交范畴,因而聊天范围仅关于这次渡假,有趣的是,在场的两位男性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某些行为,新情人不愿承认自己说过的话,男主角则否认自己在雪崩中逃跑的事实,这让女主角大吃一惊且失望至极,而在四人都十分尴尬的时刻,餐厅中突然响起的《生日歌》成功救场,但男女主角间的危机再次升级。
在第二场戏中,男女主角的朋友,离异的Mats带着二十岁的新女友来跟他们汇合,这次的聚会地点是在酒店房间这一私密空间,他们的关系更亲密。
绝望和需要他人道德评判支持的女主角再次叙述雪崩经过,悬念再达高潮,男主角也再次否认逃跑事实,无奈手机中的视频成为绝佳证据,使男主角不得不承认。
庆幸的是,导演此处并未使用极端方法,换句话说,导演并没有将男性一棒子打死,我们试想下,如果导演将情节设置为男主角将这段视频删除,销毁这一证据呢,被逼急的女主角会让两个孩子出来指认他们的父亲或者所幸带着孩子一走了之?
如果真这样,影片又将落入戏剧冲突极强的狗血情节伦理剧的窠臼当中。
导演想更接近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是现实生活中多数成年人会选择的务实方式,那就是假装忘记发生的一切,继续将错就错维持现状,这也暗示着两人的关系会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正如男主角一直联系不到妻子时情节的再次反转,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在这次聊天中,儿子的玩具飞碟再次成功化解成人世界的尴尬与无奈,男主角借机离开陪在儿子身边,朋友Mats试图安慰女主角,无意中也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两人离开后他的年轻女友所说,抛下妻儿的他和男主角是同一类男人,而自己肯定会是和女主角一样的合格母亲,导演成功将讨论范围延伸到男女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婚姻中如何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犯规的男性是否总会得到母性的包容和原谅?
当男主角作戏一般抱头痛哭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和女主角一样哭笑不得,不知所措,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生活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受。
片中一前一后两处完全被大雪笼罩的镜头完成了影片结构上的绝妙呼应,导演用不可见衬托出某种明见。
第一次,是雪崩突袭正在餐厅用餐的四口之家,随着大雪的逼近,能见度越来越低,在完全不可见之前,我们看到男主角跑出画面,女主角蹲下抱住两个孩子,在这20多秒的停滞镜头中,男主角成为不在场的、消失的男人。
我们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但人物的心理状态不言自明,随着大雪慢慢散开,能见度逐渐提高,再次回到桌前的男主角瞬间变成一位失职的丈夫/父亲。
第二次,是四人离开前最后一次滑雪那场戏,这次是女主角突然消失在大雪中,30多秒的“看不见”镜头中导演通过孩子们的叫喊声完成叙事,直到男女主角的声音出现,父亲将母亲“救”回来,这场戏的刻意程度让它显得更像是一场有意为之的,帮父亲重塑在孩子们心目中形象的表演,在孩子们看来,父亲的失职及父母的关系均得以弥补。
影片结尾也耐人寻味,导演再次将矛头指向所有人,当面对会威胁到自身安全的情况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自救,正如在大巴上大声指责司机的女主角强烈要求下车一样,我们无法信任任何可能威胁到我们自身安全的他者,此时每个人的表现都如同可怜的男主角,求生的本能让自私的本性变得赤裸。
唯一不下车的乘客,正是那位不同寻常的女人/母亲,她始终是“犯规者”。
如何将看似平常幸福的中产家庭所隐藏的不合理和危机巧妙表达?
导演鲁本.a奥斯特伦德运用具象化的雪崩来表现主人公一家的关系状态,在雪山崩溃之时,表面维持的圆满也不堪一击的面临崩溃考验。
主人公一家在雪崩之前是典型的,甚至是乍看让人羡慕的。
事业有成的帅老公托马斯,家庭主妇的妻子艾芭,可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一家子享受家庭时间的五天度假。
几乎好像滑雪广告里的家庭一般多少抽离了一些现实感,然而在这仿佛隔离地带阿尔卑斯山所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将这不现实的家庭像冲击出了裂缝:完全不顾妻儿自己撒腿就跑的丈夫成了一切的导火线。
而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无处逃离,只能被迫面对现状,导演仿佛仍给我们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家庭构造”和道德观在真正的现实面前、自然的本规面前,是否矛盾而不堪一击?
家庭的裂缝最先开始由妻子艾芭产生,就好像冰山的一角开始坠落。
遵循家庭概念,作为家庭主妇照顾丈夫与孩子们的她,所期望的当然是一家之主的托马斯在经济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的庇护。
而雪崩得瞬间告诉她这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巧遇的奔放女性与她的外遇情人更让艾芭以往的概念受到冲击。
如果所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不过是些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她在遵守的不过是追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是艾芭的精神挣扎世界,而这种情感的坍塌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涌。
与其使用夸张的演技哭骂,不如要观众深陷其中般的感受雪山中的危险感,放大化的缆车机械声,雪白山丘的迷茫感闭塞感,都在无声的具象化妻子与丈夫间不堪一击的脆弱张力和危机。
其中尴尬的一家迎来朋友吃饭的一幕就无声息的诠释了男女角色与地位的全部,自始至终脸部都没有入镜的艾芭只是忙碌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坐下的她却在银幕中心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
在父权主导的现代家庭中,女性随时可能孤独无助,有时不过是个免费的保姆罢了。
这种个人的崩溃像连锁一般也影响着周遭的人与关系性,一家的同龄朋友与她小得多的20岁女友也被卷入“雪崩”之中,在“雪崩”这个现实面前,无论是用求生本能还是突如其来来解释丈夫逃跑的行为,与其是单纯的对某个小小家庭的恶作剧,社会自相矛盾与潜在的父权似乎都无法逃避自然对其的审判,也不怪离婚吊儿郎当的朋友会失眠了。
然而在影片前半善用女性视角的鲁本并不是在拍一部女权电影,镜头又巧妙的转向了一家之主托马斯,这个空有皮囊的倒霉鬼身上了。
看似无所谓并否认和无视雪崩事件的他实则也在一点点受到坍塌的侵蚀。
从无视到赎罪到寻找男性自尊,这也是一个失去“男性角色”的人的纠葛。
虽则父权主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男性得到优势,但如本应依赖服从的女性对象不再存在,男权也会失去支撑和存在的意义。
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父系社会似乎不再受用,男与女必须去合力探讨和改变。
未知的领域总是不可预测的,就如变幻风暴的大雪中一样,缺少勇气的托马斯与艾芭只能在最后一天上演“英雄救美”,这种最简单直接重置他们之前所遵循的男女规则的方式,毕竟到头来,这也还不过是“一场可控制的雪崩”罢了。
未来男女与家庭关系探讨的路就像下山陡坡中开的惊险万分的巴士一般,只有奔放的女人和她的外遇情人悠然的坐上了巴士,而慌张下车的艾芭等人只能下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茫然的走着。
讲大雪一倾而下之后,本以为是灾难片,可看到一半才发觉原来是中产阶级的寓言故事。
且属于那种节奏很慢的北欧风格。
一个人性中的本能反应引发的家庭裂痕,随之而来的是一层层的道德质疑与信任危机。
事件中的双方都经受着内心的煎熬,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雪崩”也变得一语双关。
边看不由得一次次的拷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被绑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吊打的男人,我会如何置之?
刘锋你还记得4年之前吗?
想来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喜欢所有室外的滑雪场景,还有那几场刷牙戏。
通篇下来略闷,但处处有暗涌。
和年度最佳腹黑神剧《消失的爱人》一样,让人看了越发不想结婚了。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男主在雪崩的时候,做出这样抛妻弃子的行为有错吗?
有错?
是,在电影中的妻子明显认为她自己的丈夫是有错的,而且他所犯的错误,令自己失望透顶,甚至会觉得这么多年以来,其实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更可恶的是,他还不肯承认他所犯的错误。
而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作为妻子,她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比起爱她比起爱这个家庭来讲更爱自己。
而爱自己有错吗?
我觉得并没有,请以凡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人其实都是自私的,我们会将自己伪装得好似高尚一些,但究其本质来说,我们还是自私的,在灾难临头的时候逃跑有错吗?
并没有,只是我们暴露出了那个最真实的卑微的弱小的自己,而这才是令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明明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高尚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为什么没能够做到?
因为生命,我们害怕失去。
在由理性掌握的时候,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由本能掌控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做出任何能摆脱危机的行为。
高尚的人值得我们的鼓励与夸奖,但是自私的人我们也应该予以尊重,他只是回到了人,最真实的自己。
想写短评,140字竟然装不下。
作为女人,反而更能体会男人的无奈和抓狂“明明是生理本能,凭什么要怪到我头上?
你们女人母爱爆发,就要我也母爱泛滥?
”无辜,大喊和撒泼痛哭总算发泄了一大半。
“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一定要严肃电影的一大半,这样真的好玩吗?
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可是还能做什么弥补吗!
什么都做不了!
”终于,最后女人从大巴上嚷嚷着要下车,心理平衡了。
人生有很多不爽的时刻,明明很饿想吃很多,却被问说“这么多还吃不饱阿?
”艹,就是吃不饱,就是想吃怎么样!
小时候明明答应我要带我出去玩,接了一个电话就把我放一边。
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还是无法改变那个事实“你就是食言了!
”对别人还好,脾气有处可施,如果犯错是自己,真要阿弥陀佛了。
大胡子先生演得很好,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舒服,该调解的时候调解,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冲动的时候冲动,该温和有序的时候温和有序(帅极了最后他站出来维持秩序的样子,发誓下次遇上这种情况要向他学习。
)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唯一不想站队的剧情,虽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故事,一般这种争议下观众就很容易代入自己然后站队,但是看完这个故事我还是觉得编剧太有生活感了,写这个故事的编剧绝对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个故事及其发展太典型了。
首先这个故事表面上来看就是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丈夫本能的丢下老婆孩子逃跑了,妻子觉得丈夫靠不住,孩子也害怕父母会因为这个事情离婚,两个人对这事情产生不同的观点,难以走出矛盾爆发争执,最后夫妻把这个矛盾解开,妻子决定再给丈夫一个机会,一家人都和好了。
这让我想起非常久远(对我来说)看过的一个很流行的故事,一对新婚夫妻坐船蜜月旅行,船翻了,不会游泳还怀孕的妻子抓住丈夫的脚希望丈夫拉自己一把,结果丈夫下意识把妻子踹开了。
后来两个人都获救了,妻子不愿意原谅丈夫那绝情的一脚,把孩子打掉离婚了。
更绝的是这个故事有个后续,这个事情在被一个人当故事讲给一群喝酒的男人们听,大家都诡异的沉默了,然后他们其中一个说:那这个女的就没错了吗?
丈夫是下意识自救的行为,而这个女的把他们的孩子杀了。
接着这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同,男人们又开心的喝起了酒。
其实这个故事又何尝不是丈夫发生这件事以后的反应呢?
不愿意承认自己处理的有问题,变相来说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优秀,也许他这辈子一直都能完美的做到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突然之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差劲,不愿意接受这种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人,因为一个事情否定自己,谁也不愿意这么干。
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主角这对夫妻对待这个事情的后续相处和处理上。
这个事情发生后两个人都曾经试图相安无事的把这个事情说开,当然如果大家都无视这个矛盾,婚姻也可以继续续存下去,但是人被背叛后或者说发生事情以后你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个事情发生了,忽视矛盾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假装不存在是非常不推荐的处理方法。
就像他们朋友说的那样,人面临危险,保护自己是本能,当英雄的才是少数,所以女性就没办法认同:为什么我就能第一时间保护孩子而你不能?
但是你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经验教训,就像往往事故发生后都会详细学习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怎么应急处理,理智面对明显比否认是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我觉得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超人。
我们现如今做到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然后成长得来的,男主角在门口痛哭,觉得自己无能,也非常厌恶自己第一时间逃跑了,这段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作为观众我都感同身受,我觉得他老婆听了他的想法也能理解他,所以后面妻子给了他一个机会,两个人和好了。
妻子也会慢慢体谅丈夫在某些地方的难处,对夫妻双方来说又何尝不都是一种成长呢?
比你硬装超人不强多了?
我相信下次再碰见危险,男主角绝对不会再跑了。
这才是正确的夫妻解决矛盾的方法。
当然我看评论区有人很有经验的说: “我能理解男主扭头跑了,我也能理解女主感觉‘所托非人’。
奉劝各位男性同胞,遇见这种重大事件,一定要滑跪认错,私底下这不叫丢人。
安抚好情绪以后再约定“我知道错了,拜托这事过去吧不要再提,我心里过意不去”。
而不是人前嘴硬,让伴侣觉得选错人了,人后在那哭鼻子看起来像个窝囊废。
最后奉劝各位少结婚,已经后悔了。
” 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做法也能解决矛盾,但是这显然不是最优解,且这个人已经对婚姻产生抵触心理了,说真的已经没必要再继续婚姻。
我认为最优质的看法是下面这位写的: “其实人就是这样需要成长的哪怕已经是父亲第一反应逃跑很正常这就是人性,不承认是逃避自己错误,后面越想越觉得内疚也会自我反省和后悔到蜕变,成长后第二次他绝对会选择孩子和妻子。
其实对男的来说是幸运的,不是真的雪崩不然就自己活了孩子妻子都死了就一辈子不能弥补走不出来了。
而妻子从失望到发泄再到理解最后给老公一个机会也证明了妻子的成长,这种家庭才有机会走的更久。
这部戏排的很日常却点的最到位。
” 两种看法两种人生,人生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希望你也能从这部电影里有所收货。
一直还是对北欧此类影片倾爱有加,锡兰、萨金塞夫是自己发掘叙事之外的空镜当做语言留白,而北欧的大雪、极昼、人淡色调的虹膜自然而然都成为其辅佐的工具。
鲁本·奥斯特伦德 Ruben Östlund的《不由自主》是最早看到他的一部作品,当时也比较喜欢,但本片明显进步了。
对两个主人公以及旁观者的性格特征与弱点都有一定挖掘。
唯意志论的爱情、家庭都是靠不住的。
而对于爱情、家庭等人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笼统的经验之谈也是决不可能的。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游客》,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大钊不仅是画面,在心理上也成功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时影片就成为一片疗愈“本我”的净土,重新建立“自我”。
雪崩那段,和雪崩后下电梯那段的视听十分出彩,还有索道的白噪音,这些音效的使用都相当必要,让观众感知到一个独立的内在空间,属于男主内心的空间。
母亲失足的和解确实让人有些无语,但片尾因惜命众人在冷风中步行的点子很妙,先保自己命和先保家人命已经没有区别,大家都只是在惜命罢了Michel_le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雪崩带来的婚姻危机,不同观点碰撞下的不信任,人物的设定很象征化,打扫卫生的窥探者,中产家庭,以及兄弟和遇到的游客,视听让整个旅行赋上惊悚感,最后结尾游客们迷茫的行走,也是不信任和本我的惜命折射入网中产阶级婚姻生活被动物本性打破。
既不能让我共情也觉得平淡松野空松很笨拙又很小聪明……没有布努埃尔和伍迪艾伦在解构中产的灵性神盾局仔龙有自尊的男性不愿承认自己基于本能的惜命行为,通过一场大哭审视自我,最后在雪地里救出爱人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FIFF26#DAY3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其实还好,就是对北欧这么安静冷峻的风格毫无感觉。
7,篇幅还可以再减减。讲真,如果更注重自己就不要计较别人,如果注重家庭关系的稳定,就不要作。能理解女主较真的心情,但是家庭关系里争赢了吵赢了往往双方都伤,道理都懂,给自己也提个醒。
非常漂亮的心理拉锯 没有谁比谁更高尚或者更具道德 只是混沌之中未加过多思考的两个决定 事后再赋予各种具体分析意指 都只是徒劳 夫妻俩最后先以雾中寻人达成懵懂的和解 但一场盘山公路意外 或许使他们最终理解了本能的逃避是怎么回事 虽然前路漫漫 生活尚可顺利向前 本片的几个静止长镜头很有味道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唯有人性是稳定的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议题很常见,但这一部的切入点和探讨深度都不错,尤其是大胡子朋友这对恋人因此产生的争执与结尾处大巴车危机这两段戏,非常棒。
很沉闷的片子
在突发灾难下求生本能和道德责任孰轻孰重?影片描述了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构图和摄影工整唯美,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风雪外景配上维瓦尔第《夏》之急板,焦躁和压抑气息尽显;剧情张力十足,高潮和结尾荒诞而不违情理,极具讽刺意味;几场刷牙戏和巧用镜子作隐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8.5/10)
擦咧婚姻教科书。
结尾下车那段是真的不知所云,看了别人的影评才知道,想表达的是遇到危险女主也会先下车。这让人感觉无语,且不论雪崩和开车的危险性,就单论时间也能看出这点暗示的无理性,雪崩来临时是顷刻之间,男主能放下本在手里的孩子拿上手机跑,而结尾开车那段女主要求的是停车,全家人甚至全车人都能下车,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生死关头。所以这一部分情节,纯粹是为了满足男人自我臆想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幻想得来,之所以有负罪感也是因为他本身知道自己做法就是极度自私是不齿的,就像出轨的人得幻想对方有过错或者也出轨了,来安慰自己可怜的内心。
以为危机会让人变得更近,却犹如平静生活的一颗定时炸弹,拷问了忠诚、价值观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Tomas第二次抱起Ebba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矛盾:它是一种心虚的救赎还是冷静下的正常反应?不敢相信它如此简单却又深刻,简单是指全片都围绕着假期展开,孩子和朋友几乎组成了全部的角色;深刻在于它留下的问题,在画面结束后,依然拷问着大家内心的选择。
不要让我爆粗,没起没承,没转没合,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三星半
非常贴近生活,你可以真切的感觉到导演在痛诉家史。音乐运用巧妙
爸跑跑
这种歪三观的小事在我天朝不是每天必经戏码?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学学人家荒蛮故事里面的新婚夫妇!
一件小事激起千层浪的传统叙事。但是非常好看。配乐好听,人物塑造精妙,故事每个男性的转折都能get到并拍案大笑,没想到一位男性导演能够剖析男性如此之狠,太爱鲁本了。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往走在路上,所以不要奇怪,她做出的反应是过去生活的总和,因为没法沟通,所以诉诸他人,因为不想争论,而停止交谈,最终崩溃让她一次又一次认识到自己是孤身作战,最后大巴的逃跑,是没有安全感的反应。看完慨叹,在没法获取任何东西又不能挣脱的婚姻形式中,女主到底得到了什么?在经过了一万次痛苦的顿悟之后,也只好过下去。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想起那个笑话,我和你妈掉水里了,先救谁。问题不是这个笑话,而是一旦进入这个笑话设定的思维模式,不论你怎么回答,你都死定了。
内部矛盾跟雪崩一样完全是不可抗力,但最妙的是如何维持平衡。BGM不惊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