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布拉斯加》:他的眼里没有“如果”文/姜小瑁2014-02-20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Payne)或许极少收获绝对的盛赞,但似乎也很少会遭到剧烈的贬低。
他的影片中很少有暴烈、喷发的情感,全凭一股小火慢炖的功力把故事熬到醇香。
台词的机敏和流畅更是让佩恩的影片有了一点“散文”的味道,娓娓道来,叙说平常。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观看佩恩的电影成了一种舒服、自在的享受。
《内布拉斯加》(Nebraska)的故事缘起于一封百万美元广告信和一位“倔得像头驴”的老头伍迪·格兰特(WoodyGrant)。
广告信上说,如果你的号码是中奖号码,你就可以得到一百万美元的奖励。
不论是无心还是执意,老伍迪忽略了信上的“如果”两个字,坚信自己中了百万美元大奖。
不论两位儿子如何劝说,也不论老伴凯特·格兰特(KateGrant)如何揶揄,老伍迪都决定要到林肯去领回自己的奖金,哪怕是一个人沿着高速公路徒步前行。
与许多公路片一样,旅程的终点渐渐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标识;甚至谈旅程的“意义”也变成了刻板的上纲上线。
沿途、记忆、人生——旅程变成了一壶可供慢慢享用的清酒,迷醉或清醒,全凭个人的投入。
没有“如果”的生活会失掉很多元素——想象、企盼、懊悔与选择只是众多被过滤掉的元素的一瞥。
被洗刷掉“如果”的生活就像被剥掉糖衣的药片,没有了欺骗与自欺,只剩下它最本真的口感——这或许也是影片选择以黑白方式呈现的部分原因。
但对于《内布拉斯加》,或者对于亚历山大·佩恩的影片来说,这颗药丸绝非难以下咽的苦涩。
正如影片中无所不在的幽默、打趣与感伤一样,生活本身也是各种味道与情感的混溶。
《内布拉斯加》慢慢揭示的那些好看的、难堪的过往,与伍迪·格兰特额头上的皱纹似乎并无太大差异——那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刨根问底,纠结脉络,于当下又有何意?
人入暮年,连新鲜的伤口和鲜血都被冲刷掉了激情的颜色;纠缠过往,不如关注身后来得实在——这是老伍迪·格兰特的固执,也是他最讨喜的闪光点。
《内布拉斯加》中的旅程是双向的:它既向未来展望,又向过往回溯。
但就算记忆挖掘在影片中占了如此大的比重,《内布拉斯加》全片仍然没有使用一个闪回镜头。
老伍迪的话语少之又少,他的过往大多是由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折射出来的:朋友/合伙人,一个桌子坐不下的亲戚,开报社的旧情人,原野上废弃的祖宅。
我们从众多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老伍迪断断续续的生平;它趋于平淡,它无大新奇,它可能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交集。
镜头似乎也在配合时间的单向前进:既然生活只能是闷头向前,闪回不就成了非自然的干涉;既然暮年之人已经放弃了对“如果”的所有假想,关注当下与未来不才是于人、于己最大的恩惠。
对于老伍迪来说,当下与未来的方向只有一个——林肯,和广告信所承诺的百万美金。
这个几近空口言的百万美金承诺,是老伍迪在这个黑、白与不同度灰组成的世界中的唯一希望。
广告信被“打劫”后,他一个人坐在小黑屋里,以牛奶代酒,暗自感伤;在儿子大卫(David)提议去找信后立马来了精神,两眼放光;发现老友拿着广告信在酒吧揶揄自己后,只是默默取回这个被称为可笑和可悲的希望,小心翼翼地按原来的折痕折好,放进上衣的内口袋。
可笑和可悲的背后不是老伍迪的固执,而是他对两个儿子的亏欠与关爱;他想拿中奖的钱给自己买辆全新的卡车,虽然自己这个年龄已经差不多丧失了开车的能力,剩下的留给儿子们。
“我就是想给你们留下点东西”——在已经过了可以陶醉在“如果”想象中的年龄,对得起当下人是老伍迪活着的全部目的。
执拗的老伍迪直到广告信作废前都拒绝向这个年轻的世界屈服,最后,年轻的世界向他做出了妥协。
儿子大卫卖掉了自己的车,给父亲换了辆皮卡——虽然不是全新的,但也足以满足老伍迪的小梦想;儿子还给父亲买了全新的空气压缩机——虽然这个东西完全没用,但也是对父亲过往的一种补偿。
影片中多次出现类似“多层框架”的构图:老伍迪望向远方,大卫望向父亲,而我们望向两代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牵连。
每代人都有自己固执的梦想,而通过这趟旅行,多层的守望终于变成了可以被表达与言说的现实。
当老伍迪开着儿子给买的皮卡从小镇穿过,好像这趟旅行揭示的人性丑陋都一笔勾销;他仍然有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伴,和从守望者变成守护者的儿子。
正如影片最后一组镜头所传达的那样,公路仍在延续,生活还在继续;人、事,不过是大大世界中的小小一隅。
影片品到这里,足以让人迷醉于其醇香。
在陈有道小姐的推荐下(yep, the name is official now :D),看了这部片儿。
在这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在最近各种纷纷扰扰中,意外地得到了很长时间没有过安抚和宁静。
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写东西。
写情绪,写观察,写感想,但是几乎从来没有写过小说。
我的所有文字都是从自身出发,因为我一直相信,尽管经历不同,但是感受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
通过反省自己,了解自己,我必然能更理解身边的人。
对于我来说,这种理解,这种人人心中所有,便是文学最珍贵的地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Nebraska这部电影很了不起。
从电影一半开始我就想起了爷爷。
两个老头儿经历虽然没有任何交集,但行为和思想却有高度的一致。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在这里我决定对电影的艺术性不多做探讨,而是借此机会自私地讲一讲爷爷。
相信大部分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都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和不公。
土改,大跃进,革命,开放,又一次革命,最后才终于有了安定。
曾经热血的小少年,被当时那个不讲理的社会教会了太多太多。
现在,当年轻的我们问起来,也只道天凉好个秋。
童年时大部分假期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过的。
爷爷中专毕业后就没再上学了,但是家里却有各种各样的书。
经典书目自然不用说,爷爷还对很多其它的科目有兴趣,所以还自学了化学,机械,等千奇百怪对于文科生来说不可理喻的东西。
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背三字经。
有些事情,年幼的时候实在是感触不深,所以也记不很清。
只隐约记得爷爷的严格,和在那个时候看来的不苟言笑。
爷爷不爱看新闻,只对动物世界和天气预报最感兴趣。
每次一到八点,爷爷就早早的去睡了。
后来长大了,管的自然也少了,但爷爷却总是有机会就拉住我,给我讲他知道的各朝各代的历史故事。
某一年,爷爷在跟风下开始默默地想要投资炒股票,结果一不小心被声称是要投资三峡大坝的传销人员骗走了五千块钱。
家里人怪他没跟任何人商量,当然过了一阵自然也不了了之。
爷爷生过两次大病。
一次是心脏搭桥。
手术完成之后,胳膊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淤青,结果爷爷愣是谁也没说,过了一个多星期才慢慢好起来。
另一次是结肠癌。
有将近一个月都拉血。
自己不说,还不让奶奶说,结果奶奶自然赶紧告诉了爸爸。
幸亏知道的及时,做了手术,但把家里所有人吓了个多半死。
我突然明白了爷爷这个人是通过后来的两件事儿。
事件一:某一次过年回家,爷爷说要拉着我和姐姐出去转转,于是去了家附近一个莫名其妙的雕塑公园。
为什么说莫名其妙呢?
因为说实在的没什么雕塑。
大冬天的,树们也全都光秃秃的。
但爷爷还是想要一块照相,然后就找路人帮忙。
结果爷爷突然就跟他们聊起天来,说这是我孙女和外孙女。
过年了也不知道去哪玩,就来公园转转。
孩子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赶紧趁来得及跟她们照个相。
其实到现在也没见过内张照片,实在很好奇当时的自己是怎样个表情。
事件二:上大学后的某个春节往家里打电话,跟家长逗贫了一番后他们把电话给了爷爷。
爷爷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爷爷对妞妞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你快乐。
”结果瞬间在寒风中哭成傻逼。
大概,就是这样。
读到这里可能觉得晕晕乎乎的,毫无逻辑性可言。
是啊,我没有在拍电影,我甚至不是在专心地讲故事。
就像爷爷要留些东西给我一样,我也在偷偷地留些东西给爷爷,说说那些属于每一个老人的倔强和温柔。
只是这样而已。
另:当音乐响起,画面停在长长的公路上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是黑白片?
这个问题也许又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的答案是,因为黑白最直接。
没有多彩的颜色的干扰之后,对剧情,人物特写等等的注意力就多出很多,人物的冲突反而更激烈,所以故事才更有力,才能抵达并驻扎在我们灵魂中更隐秘的地方。
简单的故事传达出最深的情绪,坚硬的外壳包裹着最动人的柔软。
反观我们的国产片,老人永远和蔼可亲外加善良,孩子永远天真无邪外加可爱, 中年人永远饱经沧桑外加宽容, 年轻人永远奋发图强外加出人头地,到头来我们的生活无非是自欺欺人罢了。
似乎身边所有的人都很明白人生,但是到头来谁都没真正活明白过, 从意气风发到风烛残年,我们一路追逐人生的那一点点虚荣,或许爱情亲情或许家庭事业,有那么几个选项,你必将输得一塌糊涂,没人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看了Nebraska, 也看了一些影评。
觉得片子表面上看是讲父子情,亲情,但实质上,父亲Woody是唯一的主角。
开场,父亲就在大马路上蹒跚寂寞地走着。
后来,我们知道他是为了领取一张百万美元彩票。
包括他儿子在内的很多人觉得他是老糊涂了,痴呆了,但我觉得,父亲平时如母亲所描述:I don't even know this son of bitches ever wanna be a millionaire, 但现在却如此执着,背后的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
后来儿子答应父亲,与他一起奔赴Nebraska, 主线故事,与父亲这个角色背后的故事,才真正展开。
我们看见父亲酗酒积习难改。
看到他看不惯墨西哥人经营洗车行生意,说他们didn't speak the right language. 我们听见父亲向儿子描述自己年轻时不过是奉子成婚,然后就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老两口天天吵,但是又害怕孤独不肯离弃。
经典的美国小人物。
随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父亲更深层的内心戏。
他在童年小镇巧遇“故知”,虽然儿子万分叮嘱别提领奖之事,但他还是忍不住说了。
或许我们可以继续责怪父亲老糊涂,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亲眼神里突然充满了生气,貌似变了一个人。
他似乎在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别人向他的生活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他眼神中纯粹的喜悦,让我们知道,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鼓气勇气,主动想要成为个人物, be somebody, 对平庸的人生说不。
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古怪行为背后,藏着的是其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藏着的是一种不认命的执拗,虽然这种抗争与执拗来得太迟太晚。
我们看到他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天空。
当回到自己童年时的老宅后,第一件事也是跑到破碎的窗前仰望天空。
他貌似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充满希望的美好时刻。
在餐厅里,当食客们为他鼓掌时,我们觉得如此荒唐,但却能看到父亲是如此的感动,就像一个小学生第一次接受谢幕的掌声。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当父亲发现彩票被窃后,满脸绝望与压抑。
No body wants to die a loser. 这种苦衷在生命的终结处更显无奈。
他只不过是想买辆新卡车,留点钱给子女(Heisenberg?), 做个称职的父亲。
但为什么没人能够理解他?
所以,他还是继续偏执的走在领大奖的路上。
彩票最终如众人猜测的那样,只是一个scam. 父亲在车里低垂着脑袋,头上却带着一顶"Prize Winner"的帽子。
在这个反讽镜头前,我的泪水终于止不住了。
Alexander Payne, 你为什么要这么狠心?
当年在《后裔》里,你让刚知道妻子外遇的George Clooney在夏威夷欢快的配乐下绝望的奔跑,现在又来这一出,这简直是比给父亲戴上一顶"loser"的帽子还要更深的羞辱!
小角色的抗争终究以失败告终。
好在这这次公路旅行中,孩子们渐渐领悟到了父亲的意图,也愿意帮其圆梦。
无论是帮父亲“报仇“,还是最后让父亲开着新卡车在童年小镇parade. 母亲也在不断恶语吐槽之余,亲吻了这个“老糊涂”。
虽然父亲最后的抗争失败了,但却获得了家人的认可与尊重,也算是给这个黑色故事添上了几笔暖色。
一百万啊,谁听了都会心动,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年轻人不会信,也许他们曾经信过,但栽了跟头;中年人不会信,他们的日子已经够憋屈了,不劳而获,别闹了;老年人不会信,他们都行将入土的人了,给他们一百万也是枉然。
但老伍迪信了,不管他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他信了。
于是,电影《内布拉斯加》中的老伍迪,就颤颤巍巍的要走路去林肯市,领他的一百万,这真是个童话。
童话归童话,老头子还真的去了,当然不是走去的,而是小儿子开车送去的,一路上看过风景,讲过笑话,回过老家,但终于,这个童话结束了,一切必须回到现实。
影片剧情设在寒冷的冬天,一如人的老年,而全片黑白,更增添了萧索与凄凉。
老伍迪家住比林斯市,两个儿子都有工作,家里也没到叮当响的地步,小儿子卖唱机,大儿子还是电视台主持,而老伍迪也不是个嗜钱如命的人,他只是个酒罐子。
酒罐子大都是颓废一族,心里藏有疙瘩,而老伍迪的疙瘩,是追悔。
一个人活长久了,总是想东想西,喜欢把这一辈子的破事儿掏出来晒晒,看看哪里不如意了,哪里是个亮点,如伍迪这样的人,翻完了所有记忆,就是没找出几个亮点,所以他颓了,他觉得这一生白活了。
白活的日子是回不去了,弥留的日子也不长了,唯一的希望是发生奇迹,而中大奖就是个奇迹。
伍迪不得不信,他宁愿相信奇迹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就算这个骗局连小孩子都骗不了,因为他就这一次机会了。
如果你有一百万,你要干嘛?
一开始,伍迪会说,我要买辆皮卡,还有一台空压机。
想有辆皮卡没什么奇怪,但空压机呢?
空压机其实就是伍迪心上的一个疙瘩,虽然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他依然还记着,艾德曾经借了他的空压机,没还。
从这一点来看,老人固执起来,跟小孩差不离,为了点儿芝麻小事,一直耿耿于怀。
在小儿子的多次逼问下,伍迪又说了另外的用途,就是能给他哥俩留下点儿什么,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毕竟人老了,都会为后人着想,也说明了伍迪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没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依靠,没有做好一个父亲。
纵观伍迪的一生,普通。
这个词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但普通正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个寡言的人,非常善良,不懂拒绝,所以常被人利用,他去过朝鲜打仗,战后跟艾德合伙开了修理厂,之后搬去市区,直到老去,平凡的一生,不够光鲜。
于是,伍迪的内心一直存有一个冲动,那就是功成名就的荣耀,这是诸多普通人都梦想拥有的。
一百万绝对是个荣耀,在霍桑那样的小乡村,物质欲望占据主导的地方,一百万可以完全揭去人们伪善的面具。
霍桑本是个萧条得不能再萧条的地方,经济不景气,雷的两个儿子就是个见证。
科尔与纳吉长得肥猪似的,平时游手好闲,科尔还因性骚扰蹲了号子,两人于是在街上义务劳动。
而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对金钱趋之若鹜的代表,艾德翻出了旧账,贝蒂姑妈也翻出了旧账,科尔与纳吉居然直接蒙面开抢。
可以说,人心都被狗吃了,伍迪的妻子凯特说得很形象,人还没死那些贪婪的秃鹫就扑上去了。
结果当然是个笑话,所有人又都咧开嘴笑,笑伍迪愚蠢,也笑自己白痴。
影片虽然黑白,虽然伤感,却布满笑点。
车到总统山,伍迪说那雕像糟透了,雕刻者肯定是凿到一半觉得无聊放弃了,就华盛顿穿了件衣服,林肯还少了只耳朵,这些话从老人嘴里有些正经的说出来,让人不得不笑。
找假牙一段,儿子骗他,他骗儿子,两人愣来愣去,还真逗。
倆肥猪表哥更逗,他们总是把表弟开车从比林斯到霍桑要两天当笑话,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伍迪的两个儿子就正经多了,但也干了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偷空压机,居然还偷错了。
要说全片最幽默的人,当属他们的妈妈凯特了,一登场就喋喋不休,把个伍迪骂得人鬼不分,还说全城人都想吃她豆腐,理由是那里的男孩都盯着奶牛和猪屁股长大。
以幽默的方式处理,也是个折衷的事情,毕竟生活不全是阴暗,这电影还得到影院回本儿。
本片称得上童话,因为结尾圆了梦。
骗局当然是个骗局,不过杂志社还是送了顶帽子,赢家的帽子,小儿子还送了辆皮卡,以老爷子的名义买下,空压机当然花不了几个钱。
老爷子“一个人”开着皮卡,从霍桑的街道穿过,路过的人投来惊讶与艳羡的目光,包括势利的艾德。
于是,老爷子百万富翁的梦算是画了个句号,他享受了英雄般的掌声,享受了一个成功者的喜悦。
乡村音乐,黑白镜头,一个蹒跚的背影执着的走上公路。
老了就是这样吧,在最后的时光,认定一件事,无论如何都想要完成。
所有人都警醒他关于一百万的广告骗局,亲人都不明白为何直到现在还执着于换一辆新的小货车,买一台喷漆用的压缩机。
然后呢?
其他的钱呢?
只是想留给孩子们,只是想无论如何要留一点东西给他们。
倔强又沉默的老头,你以为过去他只是一个酗酒成性的父亲,然后你一句他一句的,拼凑出一个曾经如此鲜活的生命。
原来他参军的时候被敌机击落过、原来年轻的时候他曾是两个女人争风吃醋的对象,原来他为了城里的妻子放弃了流淌在血液里的农村生活,原来他如此善良,从不对要求他帮助的人说不。
黑白镜头里的老年生活,抹尽所有过往的色彩,留下眼里的迷茫、蹒跚的姿态。
从头到尾的压抑,让人觉得生命尽头,真是残忍不堪。
不过还好,偶尔关于找寻假牙的小插曲、错偷压缩机的桥段,还有口无遮拦的妻子在病床边亲吻他的额头,轻声说:you idiot的样子,或多或少带来一点宽慰,挽救我于无限绝望。
终有一天我们都将老去,爱过也好、风光过也好、后悔过也好,慢慢的都沉到心里。
抱着最后一点莫名其妙的执念,shut up.
父亲是老酒鬼,又老年痴呆,口无遮拦。
儿子问他“当年为何要生我们”,父亲回答“因为我爱嘿咻,而你妈又是天主教徒。
要是一直嘿咻,最后总是会生几个”。
冻未条(挡不住)。
蛤?
(什么?
)三不五时(经常)。
老妈总是粗话不断。
有钱后,亲戚都来讨债。
挖掘老爸的历史。
以前离婚是犯罪。
帮老爸实现一直想实现但没能实现的简单的梦想,比如买台货车,要一个空气压缩机。
有些人的习惯几十年都不变。
旧日情人因为不肯轻易就范,所以败给了他的妻子。
2023年的最后一天,外面没有阳光,重度污染。
我在上海的卧室里用新买的H3投影看完了这部黑白画面的影片。
想起了我的爸爸。
Nebraska,一个美国小城,像极了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影片里的老头,像极了我两年前去世的爸爸。
老爸去世前的几年,越来越像个小孩。
问他问题交代他一些事情,总是先停顿一下眼睛天真地看着我们。
他事情越来越多,要我和家人一次次的去给他解决。
次数多了,我们不耐烦,他到没什么影响,还是会经常重复他的事情,要去办了,不能慢。
影片里一开始,老头戴维给儿子妻子制造麻烦的情景,几乎是和我老爸一摸一样。
老爸一直爱饮酒,后来身体渐渐不好,住院几次医生让他戒酒,但他还是时不时喝。
对酒的执念我至今也是无法理解。
后来我意识到,老爸不是去世前的那几年像个小孩,他是自我有记忆起,就一直像个小孩表现。
他是家里的最小的儿子,年轻时有着好看的长相,但在那个封闭落后的小城乡下,老妈家境优越不顾父母的反对,按自己意愿嫁给他,在那个靠媒婆提亲的年代也是少有的了。
结婚后的生活自然是一地鸡毛,吵吵闹闹,养孩子养家但力不足。
老爸简单不设防,很容易相信别人,所以总被人利用欺负。
老妈也在那个地方辛苦劳作,物质刚能温饱,自然受尽欺负委屈。
后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渐渐搬到了新的地方生活。
影片里那个小城的人,仿佛就是我童年的亲戚邻居们,除了有个热情友好的大伯母,其余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不堪,冷漠粗鲁的、以嘲笑人取乐的,趁机占便宜的,心怀鬼胎的等等。
电影里儿子David的这一趟旅行,中途意外回到他父母年轻时居住之地。
老头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被儿子拉着不得不去了大伯家。
他妈妈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见备好饭菜等待他们的哥哥一家,而是先去墓地看望离去的人,想必是对活着的人没有什么好感。
但不管多么乱糟糟,故事的主旋律还是爱与温情。
小儿子陪伴老头去找寻一个可笑的梦,虽然无奈,但我猜老头肯定是有在小儿子童年时好好对待爱他的。
就像我的爸爸,虽然看起来多么不讲道理和小孩子气,但我每次想起他,总是充满感情和怀念,总是能让我会心一笑,我想这就是世间朴素的亲情和爱。
叉烧潘 提问:为什么聊了很多汽车?
里面很多关于汽车的对白是不是暗示美国汽车工业正面临的挑战。
houzi:车是这部电影的线索之一: 1.老头子一直想要一部新的卡车。
虽然他有一部旧卡车,但十年没开了,儿子为了防止他开车出去,故意弄坏了管线。
老头子知道自己驾照没了,不能再开车,但是还是想要一部新的卡车。
为什么?
卡车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观众或许有自己的解读。
2.他小儿子的车,斯巴鲁,力狮Outback,日本品牌。
他大儿子的车,起亚,佳乐MPV,韩国品牌;他老婆的车,尼桑,探路者SUV,日本品牌。
选择什么样的车,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在这个家庭里,选择卡车的老头子是一个异数,如同喝酒的他一样。
3.两兄弟对他们速度的嘲笑,说明了他们的驾驶方式,而一个人所选择的驾驶方式,如同一个人选择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4.兄弟们在屋子里坐着看球赛之余,聊车。
车的话题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有关天气的话题——虽毫无意义,却不能没有。
聊天的内容无疑更加直白: “79年,好车啊。
” “还行” “现在的车都没那么好了,那些老车永远不会坏。
你那车怎样了?
” “坏了。
” 5.从空军机械师服役归来,老头子开了一家修车厂。
他的朋友是在车厂交的,他儿子在车厂长大,他把酒藏在车厂,他的妹妹甚至死于车祸。
为了实现他老婆开理发店的愿望,他卖掉车厂,离开了故乡。
车曾经是他的一切,但他为了家庭却选择了放弃。
他跟儿子说从未爱过,但这些话听起来就如同老婆子对他永远无休止的絮叨一样不可信。
6.一家四口挤在起亚佳乐里去看老房子的片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7.众多车内视角的镜头,以及在路旁停着的车边上进行的对话,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几乎所有重要的镜头都离不开车和公路。
Patrick/小白:我看的时候也觉得这里面关于车的线索很多,当然导演可能没有刻意要传达什么特别的意图。
以下是我的感觉。
Montana和Nebraska基本上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大部分美国人应该都没去过(除了有些人可能出差到Omaha, NE)。
他们选择路线途经同样鸟不拉屎的南达科他(所以儿子特意提出要不要去看看总统山)。
这条路线路上几乎没有人烟。
小儿子的Subaru Outback是99-04年款,和第三代力狮同平台。
这款车,特别是他的上绿下灰配色,在美国保有量很高。
因为车龄已经超过十年,目前交易价大概在四五千刀。
开这样一款车,说明他的经济状况很一般(还可以从其它线索看出来,比如他三十多了还住在租的小公寓里)。
这个价位的二手车里空间较大、有一定offroad性能且配件好弄不那么容易坏的很少,Outback算一个。
由于这款车气质略DS,很多电影都会设定它为主人公的用车。
记得前段时间的Prisoners还是哪个电影,男主角开的也是这一代Outback。
另外男主角应该是没什么钱,买车是掏不出多少现金的。
所以最后去dealer买卡车他把车trade-in了,能折个三千多块作为头款,之后慢慢还贷。
车太好了有些可惜,车太次了dealer也不要。
老头之前开修车厂,是典型的小业主。
卡车对它来说就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还是生产资料,天天都离不开它。
所以要一辆新卡车不仅仅意味着一辆车。
两兄弟就是典型的红脖了,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看电视和搞他们知道的那几款车。
所以一上来就问小儿子和他哥开的是啥车,一问是Subaru和Kia,就嘲笑你们怎么开Jap的车,尽管Kia是韩国的。
他们吹自己从Billings, MT开到这个叫Hawthorne的小镇(这个小镇是编的,位置设定在Lincoln西边)只要七个小时,平均每小时100英里以上。
到了中西部再往西,高速上敢这么开的基本上都是这类胆大不要命的。
再说他们也没什么别的值得追求的,只能比谁开得快谁NB。
Kia Carens就是典型的实惠型选择了。
而且他的车还挺新的,虽然只是地方台的主播,混得还是比弟弟好些。
houzi:对,Subaru Outback 确实在电影中很常见,基本一看就知道主人公要么是个ds,要么就是个不愿意改变的老古董。
在很多电影里,卡车在中西部尤其在乡下,对于一类中年男人来说已经成为有代表性的Icon,要么是他们所忠于的价值观,要么是他们一直希冀却未能实现的梦想。
我觉得这片子里最大的暗线,就是老头子当年卖掉车厂、离开故乡——跟老婆去异地、开理发店——酗酒、驾照被销、卡车闲置——中奖、想买新卡车——故地重游、重新感悟家庭——奖金泡汤但却实现了卡车梦想。
车讲述了很多电影里没直接讲的故事和情感。
以上内容来自于我和Patrick/小白 在本片电影提问中的回答,整理于此。
看完后脑补20年后的中国小山村,小镇,小城市,年轻人都到大城市去创造生存机会了,只剩下老年人,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养老院。
都说美国人人情淡薄,孩子18岁后撵出家门,父母老了投入养老院。
现在看起来电影不是这样子的,之前看八月也觉得简直和李安的饮食男女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都是父母丧偶,安置何去何从,家中三姊妹讨论都不愿负责任,大女儿忍受最多,到最后却想要摆脱,二女儿和爹妈最亲近也吵得最多。
嗑药的毒舌美国老妈和一根筋中国老爸都是一个级别的大boss。
看到剧中伉俪老夫妻想到我爷爷奶奶,爷爷平时不爱说话为人特别老实从来只有别人占他便宜,所以自己常常吃亏,就好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鼓捣报纸还天天做笔记,每天出门散步简直比一日三餐还准时,而且风雨无阻,家里人常常说下刀子都阻挡不了老爷子。
老爷子不爱说话,但是我奶奶特别爱吵架,牙尖嘴利,每天要和爷爷吵上几十架,爷爷从来不还嘴,因为老爷子打仗的时候枪林弹雨把耳朵轰聋了,我们以前特别担心他出门买菜过马路听不见汽车按喇叭。
小时候就爷爷宠着,上小学给我背书包,每天必备的是给姐两买面包,我姐总是挑走我喜欢的口味。
还总是被奶奶骂,被告状,从来不给我电视看,哼!
其实爷爷奶奶都是很爱我的,虽然他们两爱我的方式我都不太能感受的明白,爷爷的爱是平淡的,奶奶的爱是剧烈的。
唉,童年对于现在的我完全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所有的只剩下回忆。
看到片里面老爷子回到老家看自己的房子,简直泪都要出来了,听他吹进父母房间会被打,大概童年过的不太愉快。
感觉伍迪老爷爷是有点阿尔兹海默了,我奶奶也是这个病。
听老师说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虽然昏迷,但他的意识是清楚的,虽然不能表达不能动,但你对他好不好他完全是知道的。
不知道得了老年痴呆的人意识是不是清楚的,因为我觉得奶奶看我的眼神完全和童年的时候她看我眼神一样。
永远是恨恨的,好像我全身上下都不对,都做错了事。
唉,要是这么好的剧本是我写的就好了
有必要弄成黑白?心态上看就很难讨喜 无聊得要死 看了几分钟就猜得到剧情了 一路快进 最后还有一种终于按完了的感觉
身边要是有比这些老人更可怕的老人一定会觉得这部片实在没什么意思。(难道没人觉得里面的演员演得都太像在背台词了吗?)
儿子是个好儿子
估计风烛残年的评委们看了会很有共鸣吧,呵呵。
美国版《背影》,无论什么样的年代或者国度,像堂吉诃德这样只忠于自己的骑士,都是应该被尊敬的。【观影提醒】1.此片很沉闷,却在结尾处勾起自己童年趴着看父亲的努力do work的回忆,没有刻意煽情。2.黑白摄影风格爱好者必须典藏此片。
家是一种信仰
不够有野心的美式温情片,信奉尼采那一套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看到这部片
黑白片子能拍的这么没有质感也挺不容易的
美国笑话段子级加上点中西部荒芜的风景,不过美国人还真喜欢拿红脖子们开玩笑......另外因为电影节观众大多都是美国老年人,所以这片火爆得很......
佩恩特供鸡汤,看了感觉挺好,不看也无甚大碍。老太太角色好戏更好,专门负责抢戏。
额 这是得多有耐心 才能看完 说好?
温情而伤感的故事 ……
首先它是讲亲情…没办法relate…其次他是讲来不及了以后才瞎折腾的卢瑟…更没办法relate…
整个小镇的人都知道Woody中了大奖,Woody顿时成了镇上的红人,接踵而来的是他的那些老债主们。David也渐渐了解了Woody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了解.....
《阳光老大爷》
要是拍成老年痴呆症患者关爱故事,就没啥意思了,还好不是。老太太演得很棒,老头子的风格和长相都让人想起《与春同行 春との旅》里的 仲代达矢。(最近在度盘裆漏的几个片很快原链接就失效了,这个也是,骚瑞)
好闷。。。就是一个闷葫芦老爸(而且兄弟也是闷葫芦)和一个24孝儿子向林肯镇进发的故事,期间还有个满嘴脏话的天主教老妈在乱喷。全片的看点就是Saul Goodman出现那几分钟。。。
真心看不懂。。
向老人致敬!别再指责老人们总是被骗,或许他只是想为我们留下些什么。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内布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