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僕は友達が少ないNEXT Season 2,我的后宫很多(雾)

主演:木村良平,井上麻里奈,伊藤加奈惠,山本希望,福圆美里,花泽香菜,井口裕香,柚木凉香,置鲇龙太郎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剧照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2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3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4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5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6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3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4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5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6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7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8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19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 剧照 NO.20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剧情介绍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主要讲述了就读于圣克罗尼亚学园高中部的溷血儿羽濑川小鹰,在某一天看到了美少女三日月夜空一个人愉悦地说着话,之后两人便开始聊起关于如何交朋友的话题。而没想到夜空建立了一个以交朋友为目的问题社团──邻人部,各种问题美少女先后申请入社。就这样这部残念系青春恋爱喜剧拉开帷幕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伞学院第四季恐怖魔笛铁笼身魂旅行玛丽娜汝之名夜行列车算不上辉煌的青春不够善良的我们败犬女王卧底大栅栏拜托!别黑我!弗朗西斯·弗格森太阳的季节入黑之时野小子们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消失的孩子明亮的夜武士时代:为统一日本而战纳粹猎人第二季折磨幸存日玄虚解语柳树屯封神英雄榜创业年代人妖打排球2初恋的回忆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偶尔感到共鸣,但更多的是嘲笑

为符合营组规范1.1,本文将“现充”替换为“拥有正常社交能力的人”或“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但不一定把“番”替换为“动画”。

因为我认为“番”这种称呼不违背营组规范的目的。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不代表营组的态度。

另外,除我之外的营组成员好像还挺喜欢孤独摇滚的。

算是有剧透,但不是关键情节剧透我目前还没看过原作,动画让我看得很不舒服。

看到那么多好评,我肯定先怀疑自己观看的方式有问题。

但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了一些让我不适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制作人就是在拿社恐寻开心。

先提前说一下,第5、6、8集我看得还算感动,9、10看的时候算是可以接受,第7集气得我那天失眠了。

看完第一集,我以为我状态不好没看进去;看完第二集,我以为是因为同样社恐,我却没有可以称为特长的爱好,没有三万粉丝;看了第四集,发现主观的悲观抒情总是被搞笑点打断,我开始怀疑,“这就是一部做给‘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看的,嘲笑社恐的番”。

第5集给我带来了一点感动和希望,尽管有点励志的感觉。

我看来,“励志”是在用虚构或偶然的故事去影响观众在现实中的行为,是一种僭越。

第7集实在是让我气的不行,再加上我看第10集前默念“我不是社恐,我和一里不一样,我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起码还是能说出‘不要袋子,要小票’的。

”,结果看完感觉还能接受,决定了要写这篇檄文。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打算写《我好像被芳文社抛弃了》或者《感觉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这种谦虚些的文章的,但是在我重新看前两集找素材的时候,发现证据实在太足了,完全没有谦虚的必要。

在第一集10分11秒,虹夏的“谢谢,我们现在就去展演厅吧!

”太仓促了,已经把不合理性摆到了屏幕面前。

明明可以通过“小孤独连拒绝都做不到”而推进的剧情,非要用这种不合理的剧情,就是为了搞笑。

但是,在观看这一幕时,一里的社恐配合上紧张的BGM,我已经带入了“希望改变,不想失去机会,但又紧张害怕”的情绪,这时候接入笑点,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只能觉得自己在被嘲笑。

更何况这里是一里迈出第一步的剧情,我本来可以回味“虽然小孤独很紧张,但还是迈出了那一步”,而现在却只能“回味”一里的吐槽“我还什么都没说啊”。

而接下来去starry的路上,一里的台词“可能还有霉味……是除虫剂味”就挺好的:没有过度渲染主观情绪,没有让我直接带入,但这种悲观的态度也让我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没有通过效果音和画面表现说“这是个笑点”,所以我就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

类似的冒犯社恐的笑点实在是太多了,我要是逐一整理出来,只怕心脏会受不了,我就跳着捡着说吧。

第二集5分40秒左右的画面,已经能激发我的嫉妒与愤怒,开始代入了;吉他君解说时的BGM也比较平缓,我还可以理解为以乐景衬哀情,但是紧接着就接入了“明明还叫团结乐队的”吐槽,打断了此处自卑的情绪。

或许这段还算好的,如果解说时的BGM和语气真的是在以乐景衬哀情的话。

6分多钟的时候,孤独在幻想逃跑的吉他手是不是社恐时,BGM是舒缓治愈的,但接下来“真正的社恐连逃跑都做不到”的特效音就是抖包袱的,配合上一里此刻语气的急促,连带着我也不安起来。

相比之下,9分钟多虽然凭空拿出了存钱罐,但重点是钱,注意力不在“拿出”的动作上,所以我没有直观地感受到不合理,没有恶搞感;再加上小孤独此刻真的哭了出来,情绪得到了正常的释放。

接下来,一里的想象画面富有主观色彩,配合BGM,把社恐面临的担忧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成功地让我感到不适:我在现实中就遭过这种罪了,想看会儿番治愈一下,结果你用匠心给我一个比我病情还严重的症状给我……你们这些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真会追求刺激啊,难道这就是你们能交到朋友的秘籍吗?

这种体现角色主观视角的画面(是叫“演出”吗?

),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因为那些画面其实只有小孤独才能看见,让观众看见了,其实就是让观众带入到小孤独的视角。

可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刺激达到了极限。

第七集里关于运动会的“小孤独想象”更是成功地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我现在根本不敢去找它出现的具体时间。

还有很多笑点是基于小孤独受到的惊吓,甚至身体伤害的。

第二集12分半左右,一里收到鼓励决定去打工,并发消息感谢虹夏,这是多么给人以希望的画面,但是在虹夏说出“什么意思”后,欢快、甚至戏谑的BGM却是一盆冷水;虹夏不明白,这很正常,她毕竟没有天使的神力,不知道一里刚刚恰巧在打退堂鼓,但这个BGM实在是太过分了,就好像社恐就天生该被嘲笑一样。

就像是第7集中的“小孤独灰尘”一样!

对!

我们社恐就是毁气氛,就是让人不舒服!

我们就是行走的核废料!

但你CloverWorks给我发安乐死药吗?

我……抱歉失态了,但这段我实在舍不得删。

再顺带提一下,第十集第2分钟,一里头撞地的BGM和第二集10分半左右的一样,虽然我完全搞不懂这有什么好笑的。

第二集10分半左右接下来就不能再这么写下去了,已经一千七百多字了。

如果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或者邪神与厨二病少女,我不会有任何抱怨,我不去看就行了。

但《孤独摇滚!

》是芳文社的漫改啊。

看《魔法少女小圆》(即便不是芳文社原作漫改),我让自己哭了出来(哭出来能释放在现实中的压力);看《学园孤岛》,我也从人物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了感动;就算是看《漫溢的水果挞》,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贪婪和不思进取;看《ANNE HAPPY♪》……呃,时间太久实在想不起来感受了,只记得野外探险那一集看得比较紧张,没起到预期的助眠效果。

孤独摇滚让我看得难受,已经到了让我开始思考基础设定的程度了:后藤家看着都挺开朗的,一里从哪儿来得社恐基因呢?

家庭环境也挺和睦,应该不会给一里造成过什么童年阴影。

如果不是接触了摇滚,进而每天练六小时吉他,或许她的病情不会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我最在意的问题:为什么后藤家没带一里去看心理医生。

当时心理医生很自然地给我说“就像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比较适合和人打交道,有的人适合独处,很正常的。

”,“你觉得你别人不想看见你,这是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别人没这么想。

”,最后开了点助眠的中成药,就这么简单。

虽然还有填量表之类的“诊断”,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上午的事。

我很庆幸,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前就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后藤一里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病情严重,不至于孤独摇滚两话完结,还能给社恐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议。

如果社交恐惧症患者看了孤独摇滚,病情大概会加重吧。

因为,孤独摇滚对社交恐惧描绘得太有冲击力了,这会加重焦虑,进而影响社恐下一次在社交场合的发挥,恶性循环。

 2 ) 十五岁那年,只是她遇见了救赎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3 ) 孤独摇滚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孤独行走的后藤独内心住着名为认可欲的怪兽。

练习吉他十年,希望因此受人关注,可能的话甚至组建乐队,然而因为被动的性格毫无希望,直到吉他手逃跑的结束乐队逮住她。

前所未有的与陌生人接触交往,甚至组成乐队进行演出以及打工等等这些体验,让小孤独与世界上的人们缔结更多的联系,小孤独和朋友在一起,不再孤独。

个体的人孤独,人和人在一起便不再孤独。

在假期结束,大家诉说着自己的现充生活,小孤独听了闷闷不乐,只有她一个人一直宅在家练吉他。

于是大家坐上电车去爬山,参拜神社,去海边看烟火,在朗朗晴空下合照。

听闻有人询问漫画作者为何后藤性格很差但同伴都很包容她,作者回答因为后藤外貌非常可爱。

这个回答可以说非常现实,但是如果她没有之前练习吉他十年,如果她没有做事非常认真,努力在乐队练习合奏,乐队的同伴们朋友们又怎么会认识她,接纳她呢。

或许不能说就是为了交朋友而练习吉他或者其它的某种技艺,但是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掌握某种技艺,可以在充实生活的同时让世界具有更多可能。

 4 ) 《孤独摇滚》狠狠的共鸣

一直以来我都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人,一直到高中(大概2018年高一下学期)开始接触到架子鼓、和同班同学组了乐队才算有了转机;之后大学因为家庭变故加上学业失利,又被拖进孤独当中,更不愿与别人讲话了;还好,之后鼓起劲的自我突破,让我再次拿起鼓棒,也有了新的乐队,再之后学起了电琴,假期回家还可以和当地曾经在我的童年闪耀着的前辈一块儿演出,小时候一直不敢靠近的这群看上去“神头鬼脸”的人其实每一个都很善良很有趣。

啊…有的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音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他能将人们联结到一块,就行“纽带”一样,能联系起人们,而我大多数时候,也只有在拿起鼓棒或者吉他站在台上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勇气和温暖。

《孤独摇滚》从名字到内容都深深的吸引且联系共鸣着我,大家都要努力生活哟,也都可以拿起喜欢的乐器,组个乐队啥的,音乐真的是能改变人的东西!

 5 ) 戳中二次元心坎的动漫

作为性格健全且热爱社交的人,一开始是很难共情的,直到发现了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故事没有过多描述社交障碍的解法,告别那种公益片的无聊叙事,而是带着问题与性格去不断发展故事。

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大家和波奇建立联系是因为乐队这件事本身实践,并非她有病。

所以剧作中家人朋友的善意与关怀,无不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针对社恐人士的关怀与支援的理想环境。

例如乐队搭子没有过多评判波奇的负面特质,而是承认与接纳波奇,包括波奇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帮助波奇重新积极地定义与看待自己。

另外,导演在这方面有意地进行弱化并采用了幽默的表达,让社恐障碍在一些诙谐元素中变得可爱。

 6 ) 高中时同为学校阴暗边缘人的我

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7 ) 关于剧中出现的琴

下北沢 SHELTER!!!

Gibson 1968 les paul custom reissue ¥50000+

名场面把六弦贝斯当吉他买的是Ibanez BTB866SC ¥9000+,喜多后来用的是凉的1959 les paul DC ¥45000+

Fender American Professional 一代(浅绿护板)P贝斯 ¥10000+TAMA套鼓加Chad Smith (Red Hot Chili Peppers)签名款军鼓¥10000+

琴和音箱甚至舒尔SM58的镜头都不少但效果器几乎没有出境,就见到一块bd-2(话说主创是真的喜欢红辣椒,ds-2是他们最喜欢的之一最爱Fender ST,但gibson凶是真的凶啊(心动

 8 ) 好理想化,我好爱

天啊,每个角色都那么可爱!

不只是说外形的形象,而且也是每个的性格,都不带重复,很互补呢,每个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还是我喜欢的摇滚,我真的还蛮喜欢日摇的。

我喜欢他们练习吉他,我喜欢她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就为了更好的表演,我喜欢里面那个短暂的街头表演,太理想了,好乌托邦的场景啊。

而且里面的人生观,完全和我相符嘛!

只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上就一定会遇到伙伴的,而剧里也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的呈现啊。

而且主角们还那么小,就做到了,我好妒忌。

画面太美好了,我也太幸福了555

 9 ) 歌唱孤独

到底是什么把摇滚和其他音乐分别开来?

是什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着迷?

人们热爱摇滚乐手的狂放不羁,热爱光芒万丈的舞台,热爱主唱高亢激昂的歌喉,热爱电吉他的嗡嗡啼鸣、架子鼓的掷地有声、贝斯的低音重炮还有合成器的空灵迷幻、热爱演唱会潮起潮落的茫茫人海,热爱炫目的闪光灯,热爱耳膜震荡的感觉,热爱血管里循环流淌着的酒精和肾上腺素,热爱哪怕只有一宿却胜似永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摇滚唱出了所有人心底的隐痛——孤独。

听过一些摇滚乐以后,我越来越明白:摇滚是个人主义的音乐。

摇滚歌唱的是个人的情绪、思想和愿望。

摇滚精神骄傲地向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休想把我同化!

”摇滚中的“我”无限大,作为创作者的化身,是作品中占据本位的第一要素。

无论是皇后乐队的“I want to break free”,还是《花房姑娘》里的那一句“我想要走在老路上”,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直白表达。

即使谈到爱情,摇滚也极少描写恋人的缠绵和情意,对爱人的奉献和坚守这样的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爱情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沉淀上,更为注重爱情对“我”的意义。

例如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歌,穷街乐队的I remember you。

所谓的叛逆啊,反传统啊,特立独行啊,其实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凡事都有代价。

追求个性的代价就是孤独。

也许凸显个性是很洒脱的事儿,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与集体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挥手作别,独自面对冷漠的世界。

人是害怕孤独的,倒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带来的衍生物:恐惧、迷茫、寂寞、无助。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选择结成集体,在获取宝贵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追求,来更好地融入集体。

但当这种妥协已经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抑或是这个社会已经混乱肮脏到根本无法提供它本该提供的东西,总有一批人站出来说:不!

这些人里有的拿起了电吉他,玩起了摇滚和朋克。

音乐,这种同人类历史一般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民谣和流行音乐是为生活谱写的赞歌,那摇滚就是那柄刺穿生活虚无的利剑。

在粉饰太平和直面孤独之间,摇滚决绝地选择了后者。

孤独一直是摇滚乐的母题之一。

摇滚乐中对孤独的提及数不胜数。

从齐柏林飞艇Rock n’ roll一曲中的“lonely loney lonely time”,到鲍勃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无奈叹息,再到深紫乐队孤独的April……太多了。

可以说,孤独已然成为激发摇滚音乐人创作灵感的最大源泉。

所以说,摇滚也是孤独的音乐。

近代以来,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事实上是大大加强了的。

社会结构变得更紧凑严密,人像金属中的原子一样被紧紧压在一起,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压抑,即使不愿承认,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波奇酱。

正如三木清所说:“孤独不在山上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而在许多人中间。

”而在摇滚乐里,众多孤独着的灵魂找到了寄托,纵情狂欢的背后,其实是孤独心灵之间的共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演出结束,乐迷各自散去,回到集体主义社会的怀抱。

不是每个人都有站在风口浪尖的魄力,大多数人最终也只是借摇滚发泄心中的苦闷,摇滚唱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他们爱摇滚,却不可能加入摇滚。

留给摇滚乐手们的,唯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就是摇滚的悲壮所在。

所以你总能听出摇滚旋律里隐含的那一点忧伤,这忧伤每每使我动容。

摇滚是一朵以泪浇灌的花,孤独不止,摇滚不死。

 10 ) 简直是社恐人士的翻版

孤独摇滚特别特别特别好看社恐们可以看看,每个片段都戳中我这个资深社恐的心,简直是我的翻版,现实中我连食堂都不敢去(太多人了)每次都麻烦同桌帮忙带饭。

一般人走路都是挑近的路线走的,而我是挑人少的路线走。

我也会在跟不熟的人说话时声音发抖脸红(不分雌雄都会脸红)。

一次在班里做中考前放松小游戏轮到我时全班都看着我,我想保持微笑但脸部肌肉太僵硬就开始自己抽搐抖起来了(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我也会因为第二天要当众讲话(做课前分享、演讲啥的)前一天洗冷水澡吹空调拼命想感冒发烧躲过去。

我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是因为要和医生交流害怕就没去,也想过紫砂,这样的人生太窝囊了。

总体来说这部番特别真实,心理描写也完全符合社恐的特征,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好友会帮助你克服社恐,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短评

对社恐的描绘有些还挺到位的:“原来凉跟我是同类”“她放假时都一个人去废墟探险,或是逛二手衣店”“不,不对,凉只是喜欢一个人过”;VS“女主和我还挺像的”“不,不对,人家会弹吉他,在网上有三万粉,现在还在组乐队”。

8分钟前
  • 局外人
  • 推荐

去年夏天看的动画片。有点儿燃,有点儿萌,青春美少女的乐队故事。四个人里面总有一款符合自己。看的非常舒适。后来发现sony直营店还在和它做联动,去领了周边,好开心!

9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3.5 前几话的观看体验是可爱和脑洞喜欢,但是12话都在反复同类降智来串联剧情就有些疲劳了。可以一闭眼吸溜完,但本体只是打着“无害社恐”幌子上供给萌豚的电子榨菜。

12分钟前
  • 火中
  • 还行

人物刻画得太有趣。对“社恐”的亚类型有更深入地剖析。

14分钟前
  • tiiiiin
  • 推荐

四集弃。

18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较差

看完了最后两集,围绕着校园文化节,第十一集一里害怕女仆装进行了逃避,被乐团其他三人一路玩了许多店后,还是要回到女仆店打工,结果其他三人比她受欢迎太多,最后提前休息,这集更多是日常剧情,为最后一集的表演做铺垫,凉之前的高冷人设看来在这集是彻底崩塌了。最后一集看起来大家在表演中更喜欢喜多,并且没记住后藤一里的全名,在演出中二弦还断了,但却意外采用了滑棒演奏。一里还是在喜多突如其来的要求说词中想起了广井菊里跳入人群中,结果来了个平地摔。很可惜这集里不知道演出最后一首歌是什么,但后藤正文的歌出现在了片尾,一里在购买新吉他时,店员也提到了这个吉他是定制且由她保养的,说明这个吉他在未来的剧情中很重要,一里接下来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期待第二季。吉他英雄的账号要赶紧更新了,不然粉丝掉了广告收入少了。

21分钟前
  • 弦维者
  • 力荐

久违的音乐番。

25分钟前
  • 郭七七
  • 推荐

看了前六集,这部番和轻音不一样带的有一点专业性质,所以我比较在意主角的成长过程,结果看起来就是女一就是一个已经积累足够的人在合适的场地爆发,不是喜欢的类型

28分钟前
  • clsi
  • 较差

如果现实里面真的有,假如我真的要找人一起干什么事情,我会比较烦后藤这种性格的……还好她没有真的搞砸什么事情(主角光环)……

33分钟前
  • elimu
  • 推荐

本来以为是音乐番,但看起来似乎颇有想法与野心,那这么说起来,标准就要高一点了。

37分钟前
  • 盲盒游戏戒断中
  • 还行

波奇的社恐程度就是我本人啊、甚至我比波奇还要社恐、有过之无不及的社恐、看个番遇到自己~社恐真的太难了呜呜呜

42分钟前
  • 鬼舞辻無惨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44分钟前
  • 莫名
  • 很差

实在不喜欢女主的性格,现实里也有又做又孤独又想获取别人关注的时刻,但女主内心戏实在太多,我只觉得聒噪,也变相理解了这样的自己有多令人讨厌

45分钟前
  • FH
  • 还行

呃呃呃呃,真的很无聊

46分钟前
  • 咸鱼漫游中
  • 还行

看了8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社恐成为了女主的全部人格,甚至让人看不到这个角色的自我存在。每一集24分钟,三分之二的时间全部都是女主一个人无穷无尽的碎碎念,属实算不上音乐番。说到底,社恐的究极底色是自恋,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执着于自己的过去,急于获得肯定又极度敏感,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关注他人,更没有关注自己喜爱的事物,没有看到什么对于音乐的热爱。实在无趣。

48分钟前
  • 左手的象
  • 较差

创造力在有限区间的题材内做到了卷积般的延展和填充!乐队题材的任何作品可能在我看来都是雾里看花,差强人意。当然 BTR 的美好和有趣与音乐无关,与乐队更无关,任何摇滚乐或者 band 模式的音乐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艺术形式的转变而得到超过其本身价值的展示,音乐本体就是直通最高维度的存在,不需要歌词甚至不需要嗓子这种人肉工具。但 BTR 的精彩和闪光之处是人之内心,弥散于聊赖的角落里,折射在晨曦的露珠边缘。它作为作品有缺陷但独一无二,更不提 #BTRbandparody 这个 hashtag 标签下大家乐此不疲的玩梗和二创,追番还能追二级衍生文化同好交流 2333

53分钟前
  • wangzhy
  • 推荐

我果然过了看日常系少女动画的年纪了

54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还行

生产一种景观化的、符号化的社恐图像,为我们不可抵御的短视频时代留下这样一种注脚:引导我们去认识并对象化「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而不是成为我们自己。

58分钟前
  • OreoOlymLee
  • 很差

以为是下一个轻音结果可能是下一个beck,第五集吉他与孤独与蓝色星球继承了同god knows相似的震撼演出。另外搞笑的部分处理得很有意思,这是个相遇相知的故事,共鸣太多了

1小时前
  • Sufferer
  • 力荐

………….社恐不等于傻子

1小时前
  • 雪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