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很吸引人,美少年,暧昧,大学,青春。
而后,一场看似闹剧的恶意玩笑或是什么,触及了这个少年的自尊和底线,或许会说,是他太敏感,太脆弱,但那就是他的世界,即使是一根刺扎在一个人身上,那也是比世界上其他任何都要痛苦的东西。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被刺到的时刻,你可以选择勇敢拔掉它,也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像是亲人、朋友,又或者任他刺在你的身上,长成毒瘤,生根发芽,最后连着你自己一起毁灭......从外表看,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有着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比如一双已经不能用漂亮来形容的眼睛。
是不是说当一个人在一个方面拥有太多,在其他方面就会相应地贫乏呢?
比如,没有那么勇敢,没有那么豁达,没有很多普通人都拥有的简单却温馨的家庭。
电影以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开场,一开始还没看懂,不知道这用意是什么,直到最后一幕,看到少年脆弱,后悔不已,挣扎着却没人可以去伸手抓一把,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本不该就此结束的生命。
和开头呼应:对一个人来说这仿佛是一个世纪的痛苦,生命最后的谢幕,可是对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依然活着的众生来说也不过就是网络上一段几分钟的视频罢了,消遣之后,生活依旧。
无论何时,请自我救赎。
(ps: 最后想说,在你需要帮助时,那些冷漠的让你产生绝望的人们,你也永远没必要拉他一把。
)
电影后半段很虐也很有意味,压抑迷茫让人痛心,尤其结尾和开头暗合真是讽刺的妙笔。
就像他父母的信里所写,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
可能觉得周遭都是冷漠与不被理解。
想成为恐怖分子、故作强大暴虐 与世界为敌。
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年轻人会变成成年人——不坦诚也不希望被理解——就像他的父母那样。
互相背叛,各自忙于维护自己的脸面。
男主企图以房间从空间上隔开外界,但是心里又渴望与人倾诉;而成年人,走在房间外,只是把心关在了房间里。
或者像网络彼端那个 自闭但不自杀 却用自杀来骗感情的S一样。
我不觉得S和男主的心态属于同一阶段。
S知道虚拟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她如同邪教的教皇;男主只是迷茫的闯入者。
让我想起小说版的《发条橙》。
终有一天,突然看开,叛逆中迷茫的青年都变成平凡的成年人。
只是成长,多么不易。
世界冷漠的本质、社会机械化的趋势,和天性中渴望归属和认同的基因,总在青少年时期碰撞的格外惨烈。
这个故事越想越有难言的悲凉。
但是……这也不能弥补我非常非常遗憾着为什么不是个GAY片!
看了那篇脑补“明明可以发展下去的基情”,我这种百抓挠心的感觉哟...很伤心的好不好!
开头明明就是青春明媚的最多来点迷幻色彩的好么!
为什么要急转直下啊魂淡!
说起这个就想到腐剧SKNIS。
其中只有一集的Tony x Maxxie 就让我神魂颠倒…最后好么炮灰了!
Maxxie为什么要去喜欢贫民窟啊!
人家只是想看 两个美少年在一起啊魂淡!
每次两只美少年颜都很正,造型更正,魅惑的我欲罢不能之时,基情都不是主线啊吐艳!
到了下一个出场的电影,造型就不正了 嘤嘤嘤T T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心满意足的美少年之恋呢。。。
刚看完,很激动,很气愤,很无奈,很悲痛,很同情你是否时常觉得你的父母很少关心你在想什么,每当你有新的想法,想要尝试做什么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遭到他们无情的打压和指责,他们几乎从不夸奖你的优点,一旦你不按着他们给你指的路走哪怕稍稍偏一点儿,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说不行,他们会吓唬你,说如果你这么做一定会失败,或者是嘲笑你,说你的经验太少了,必定会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结果就是,你什么都不会做,不会给自己做决定,不会正确的判断事物,畏首畏尾,循规蹈矩,磨灭梦想,走上庸人之路;我知道,他们怕你受伤,但他们不能永远保护你,他们没有想过,总是替你做决定,当他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自己根本没有给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多少父母曾经教过你“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实际上呢?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改善人际关系,遇到危险时撒谎甚至能救你一命,如果我当了父亲我就会教育孩子“你可以撒谎,对谁撒谎都行,但你永远不要对自己撒谎。
” 如果我当了父亲,我的孩子如果有任何想法,我都会全力支持他,哪怕真的实现不了,我也一定会尽力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帮助他实现每一个想法,当然我会鼓励他,具体实施还要他自己来做。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永远是对的”,,,,真的么?
你真的这么认为么?
那你就太傻了!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这里面包括“孝”和“顺”,其中顺就是什么都要听父母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句话坑了多少孩子啊!!
孩子自己的想法就是这么给磨灭的!!!
当然,也不能说就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我建议,尝试着去和他们沟通,因为我是实在沟通不了,但是请相信我,沟通就比不沟通强!
让他们了解你内心是怎么想的,当他们反驳你的时候你肯定会很难受,毕竟最亲近的人都不支持你你还指望谁支持你呢?!
可是光伤心是没有用的!!
没人支持你,你要学会自己支持自己!!!
我们不能再指望父母了,他们已经逐渐老去了,2012年了,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不属于他们,属于我们!!!
坚强起来,无论现实怎样残酷,世风如何败坏,我们都要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那个最初的梦想,永远都不要放弃!!!
加油 最后,我保证如果我有了孩子,他一定是和我平起平坐的YF2012年1月13日,美国
好吧,我承认我专门来看男主的脸的....四颗星全部给前二十分钟美好撩人的小暧昧。
对于要站在一定高度分析什么青少年沉溺网络,父母与孩子隔阂加深,人活着就是寂寞,遇到挫折就自残自杀什么的,真的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范畴...留给别人吧。
我只说说,身为一部搞基片,怎么演才算不浪费了男主美丽的颜。
线路一:男主渣攻线;情节1. 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渣攻不顾一切的吻了男主,二人从此修好....(这个貌似过于简单粗暴了...╮(╯▽╰)╭)情节2. 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离开,在更衣室内气急败坏,这时渣攻及时出现,从背后抱住暴躁的男主,表白深吻,出柜...(这个在没人的地方两人滚床单可以更彻底一点....)情节3. 男主在被渣攻嘲笑后,不愿再去学校,沉溺网络,后被网络女蛊惑,哥特烟熏重返学校(这个分明就是梳妆打扮,二度勾引吗)。
渣攻被男主神秘气质所吸引,情愫暗生;表面嘲笑,实则二人暗度陈仓,默默修好(此处可酌情增加H戏若干——);主要矛盾转化为如何向父母出柜,如何在学校出柜,最后两人勇敢的走在了一起。
(好吧,我承认老套了,但是这个就是我想看的啊)情节4. 男主在被渣攻嘲笑后,不愿再去学校,沉溺网络,后在网络遇到网络女,其实网络女只是渣攻在网上的角色化身,表面上阳光的渣攻,实则内心女王,变相勾引男主,在后来的见面中,被揭穿身份,渣攻最终表白,二人勇敢出柜,重修旧好,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以多刻画下渣攻其实也挺扭曲的这条线)线路二:男主和公交车上打架的小哥;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逃走,怎奈司机不能及时来接,自己赌气坐公交车,在车上和另一群疑似不良少年的人打了起来,寡不敌众,只落得被打的份。
打完之后这群少年也觉得打的挺莫名奇妙,其中一个相貌出众的,觉得男主又好气又好笑又可爱,帮助受伤的男主回到了家,最后二人成了朋友,慢慢在接触中,喜欢上对方,然后滚床单,出柜什么的,你懂得。
线路三:男主和司机;男主在被渣攻发现了身体有反应之后,十分窘迫,仓皇逃走,怎奈司机不能及时来接,自己赌气坐公交车,还被不良少年暴打(其实是自己贱啦),他的父母十分生气,辞退了旧的司机,换了一个新的,新司机当然也是花容月貌啦,各种自尊自爱,不卑不亢;从开始的看不惯男主的所做所为,到后来慢慢接触发现男主也是一朵空虚寂寞的奇葩。
二人互相吸引,打破世俗的等级观念,滚床单,出柜什么的,大家都懂的。
线路四:男主和男医生;这个也是最让我不解的,明明男医生风华正茂,三观正常,为么只是出来打个酱油就消失了...真是不理解。
好吧,历史性的任务只好由男医生完成,救出水深火热的男主吧!
如果按照这条线演,应该真的可以变成很好看的一部基片,哎 可惜啊 ╮(╯▽╰)╭好吧 总结到这,结论就是,要搞基请深搞,不要浪费了男主大号年华、花容月貌啊....还我男主之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86618/?start=100#comments
首先这部片子让我联想到的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从国外流入的葬爱家族造型,但这并未过多拉低这部影片的味道。
死亡不是一定要深刻具体才有教育寓意。
能把无因死亡铺垫地如此一波三折又合理的,我没见过第二部片子,这走势有些像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这场死亡是无理的、荒诞不经的。
把心态摆平了看,男主是勇敢的,也是蒙昧的。
在青春期初萌的时候,你我能做的最离经叛道的事是什么?
那些年躲在厕所抽烟,把女同学的自行车泄了气,洗剪吹的造型,放学后约在小巷两伙人抄起家伙为某个女生大打出手。
这些,是没有思考,没有挣扎的,与死亡相距甚远。
我一直觉得无病呻吟是个太残忍的词,但凡写文字的人,哪个能彻底与这个词毫无干系?
所有创作,都有夸大之嫌,那是因为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也或许,你熬过了那个阶段,青春替你抵了命,之后云淡风轻的笑话起男主这样的人来。
他是勇敢的。
对自己勇敢,对生命勇敢,对死亡勇敢,唯独不对世界与他人。
当第二个心理医生与他隔门谈话,这个峰回路转自然又精妙,他开始由被劝解的变成劝解粉色女孩的人,这里我们几乎笃信,他不会被她沦落甚至会救赎她,这个伏笔埋得漫不经心却又合情合理,这就使得最后的剧情走向变得有些无理,明明这样一个内心想着为他人奉献,也关怀父母的人,怎么就死去了呢?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说过一句话压在我心头良久:“坏就坏在,他太内向了。
”少年的烦恼在粉色女孩的渲染和驱使下发酵,轻变成了重。
其实女孩只是在为了得到一种魅力才以死相邀,她心里一直相信的是,他和她想的一样,他和她是一类人,都打定主意不会死,只是何以解忧?
唯有谈死。
那个年纪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期待动人之处却苦于自己所达不及,矫情也好,凄迷也罢,这只是我们的交流方式啊。
而他,似乎缩影着处于经济危机下的波兰形态,高度敏感、渴望外来的力量、像桑椹胚一样心智太过幼稚的生命形态,以至于这份死亡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痛心。
重也成了轻。
我见过一个请假回家几天回来后就选择自杀的人。
男主令我想起这个人,回到家父母不会相信自己孩子的心路到底有多迷途。
大人们总是不承认青年的痛苦与挣扎。
死了倒也干净。
很奇怪的是单一(是单一不是单薄)的剧情没有使这部影片太过黯淡,男主的颜与演技实在绝色。
有两个细节让我觉得这简直是天生的演员。
第一个是走到门口忽然一个转身回眸,眼神却先盯着天花板,继而游走左右。
这太过自然与流水。
第二个是看到艾利克斯发了他和他的视频,他在床上抓狂的样子,十分无章,十分乖戾,这给人一种窥视感,很难有人愿意把这份独自对世界生闷气的蠢态特别委屈的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太难为情,也太天才。
电影里的一切是完全完全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
成长阶段的痛苦与无助,敏感与脆弱,只有正在经历的人才能真正感受。
所有一帆风顺未曾经历或破茧而出回头笑看风云的,都不应有任何的质疑、嘲笑与怜悯。
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最关键的思想与人格形成期。
多米尼克最后后悔了,不后悔而欣然迎接死亡的也并非没有.....................................
十几分钟前,刚看完《自杀空间》,洗了个澡,现在坐在电脑前写影评。
洗澡的时候,我并未想过要写影评,只是在绞尽脑汁的想一句话,一句很短的话,附在豆瓣的“简短评论”里,最终这句话我把它写成了这样:自爱始,至爱终。
想必这部新电影之所以能引起你的注意,大部分源于网上那5分钟的“暧昧片段”吧,其实主体和那个无关,至少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
“自爱始”的爱,是主人公在同学鼓动下的一段男男恋,这段“爱”很朦胧,很本性,很原始。
“至爱终”的爱,是主任公在外部环境压力下的一段虚拟恋,这段“爱”很梦幻,很自性,很孤单。
自杀空间,最终的结局很戏剧:一直想(或者说是声称)做到的人没做到,而不想完成的人最终却完成了。
如果我没理解过的话,”自杀空间“自建成以来他是唯一一个完成自杀使命的。
在我看来,自杀空间里所有的人,包括创建者,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
他们全都是一些:先是外界的影响、然后自身孤独、继而有些厌世、最终为了表达,而走在一起的青少年。
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起码并不特殊,尤其对于即将入世的青少年。
试问有多少人从未有过厌世的想法,又有多少人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会说他们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呢,因为他们还有需求。
我以为,如果一个人对世界,对本身还存在需求,那他的自杀都不是真正的自杀。
为什么会说他们还存在需求呢?
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求应该是从低到高的。
而他们的需求恰恰不是最低层的,即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因为生存需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最需要的是自我表达需求。
自我表达需求可以放在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可以放在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之不是第一层需求。
粉红头发女孩儿创建自杀空间,是为了表达;其他人加入空间,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进入空间,更是为了表达。
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特别、很虚拟,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他们都无法表达。
如果以上我的认识是对的,那么我想,基于过去现状和人性分析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能已经不完全适合了,起码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现代社会。
此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电影中主人公的父母对孩子有爱吗?
有,肯定有。
只是他们的爱已经变质了,已经不纯粹了,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然深受物欲所毒害。
但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一句“他让我们丢尽了脸”...把这种参杂了物质的爱,变了质的爱表露无遗。
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包括时下流行的男男?
主人公在同学教唆下的男男感觉是爱么?
主人公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继而进入自杀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粉红头发女孩互相吐露心声所产生的心灵相通的感觉是爱么?
很遗憾,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
什么是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一种需求...有好多答案;带有目的性的爱是爱么、一瞬间的感觉是爱么、不能保证长久的爱是爱么...也没有答案。
想起了一句歌词: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好饿,该吃饭了。
他,英俊潇洒,是那种从你身边走过,没办法不多看两眼的帅哥。
他,用他爸妈的话说,什么都有了。
不愁吃,不愁穿。
每天专车接送,住大house,爸爸是财政部部长,妈妈是服装设计师。
他真的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名副其实的高富帅,是你和我都会羡慕的那种人。
但是他自杀了。
似乎童话故事有点失灵了。
他的痛,是那么那么深,以至于要割自己才能感受到自己还是个人,还活着。
他那么那么孤独,以至于只能从虚拟世界中获得那一点点温情。
他对女孩子说不,因为喜欢他。
这种喜欢却只能被自己一个人看到。
当这个秘密被对方发现时,他给的却是羞辱。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
他能做的只有逃避。
不去上学,不去考试。
当他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时,妈妈不相信他是男同,并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呵斥他马上回学校上学。
爸爸不在乎他是否是同性恋,他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名声,偏执的爸爸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说,就算你是同性恋也不要告诉别人。
别人都不在乎,我就没有兴趣知道。
我好不容易做到部长,现在就这样被你轻易毁了。
父母不理解,不在乎。
他的屈辱,他的寂寞,他的无助都只有自己一个人扛着。
他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在那个只有佣人的大房子呆了10天,不吃不喝,不去上学,都没有人知道。
他身边没有人,没有关系,而他却是那么渴望能被人理解。
渴望他的痛苦能被人看到。
当警察破门而入的那一刻,他正在割自己。
割自己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感觉,感受到连接,他在用这种方式呐喊,救救我吧。
心理医生的到来无济于事,当他愿意敞开心扉说些什么的时候,却不被回应。
一个只看到钱的精神科医生,说道,从现在开始,我只给你3分钟的时间。
我就知道你不是那种要自杀的。
他以为自己被看到了。
问她怎么知道的。
她的回答却是那么冰冷。
不用看,我凭经验就知道,你这种青少年不可能是要自杀的。
3分钟定义了一个人的一生。
他拿到了心爱的女人想要的药。
他爱这个一心想要自杀的女人,他视她为一切,她是他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但她却要求他作为杀她的帮凶。
他们在自杀空间相爱,在那个地方做爱,他们本可以互相支撑着走下去。
他在自己的房子呆了10天,不吃不喝。
爸妈都不知道。
爸妈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他们只知道给他东西,但这些冰冷的东西有再多又有什么用了。
他想要的理解,温情,关爱一丁点都没有。
爸妈把他看做是丢自己脸的孩子,在他自残甚至有自杀风险的时候,他们拔掉了网线,断了他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连接。
偏偏是在最紧要的时刻,在他心爱的女人要求他给药,否则就永远见不到她的时刻。
他歇斯底里的哭喊,哀求着,求爸爸妈妈能把网线插回去。
像一个脆弱无辜的孩子一样跪在地上求他们。
爸妈不应,他愤怒的呐喊,甚至想要杀死他们两个。
当妈妈要去插回网线和爸爸争执起来的时候,他从他的世界出来了。
他告诉他们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们自杀房间的小伙伴们像家人一样支持他。
但爸妈还是站在高高的神坛上,以权威者的姿态断掉了他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对他来说,那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我走出来,将我心底的秘密说给你们听,渴望得到你们的理解和回应,得到的却是那么冷酷决绝的一个不字。
他蹑手蹑脚的到了酒吧,希望能见到她。
但却只有他一个人,他以为她死了。
这个世界又恢复了往常冰冷的样子,那么冷冰冰,以至于从来没想过自杀的他,尝试着喝下一整瓶药。
死之前他学着妈妈的口吻说:孩子,你都是被宠坏了。
你不是同性恋,你什么都不是,你一文不值。
其实他不想死,只是他得到的温暖和爱太少太少,让他觉得太冷了。
他死前呼救着要他们给他爸妈打电话,他哭着像一个孩子一样喊着妈妈妈妈他死了,自杀房间的人都活着,期盼着他的到来。
他的死让她痛苦万分,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
原来是那么深爱的。
原来活着比死更痛。
被这部电影吸引,不得不说,是因为小受长得实在很萌,俊美的脸庞加上一点点倔强和莫名的伤感,一点点小叛逆就让人看得迷了眼睛,可是记忆更加深刻的却是他在死亡之前歇斯底里的吼叫。
他本来可以不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畏惧他的世界,但他并没有勇气舍去,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后悔自己的作为,他脆弱,他无法寻求父母更充足的爱,所以将自己流放驱逐,只有在虚拟世界里,才有人爱他,他是这么想的。
然而,胆小的西尔维娅其实比他更加畏惧现实,三年不出,却建造一个可怕的牢笼,企图网住和她一样惧怕现实的人,好像这样,她才不孤单。
她用自己的言语摧毁别人本来就不强健的神经,站在一个彷如灵魂的高处俯瞰她的子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我们应该去死。
但是连她都没有勇气面对的死亡。
不得不说,西尔维娅是卑鄙的,她把自己都无法面对的恐惧强加在多米尼克身上,然后站在高处嘲笑他:看,你是个胆小鬼,你太懦弱。
看这个男孩将自己关锁在房间里,将父母隔离在门外。
我觉得很恐怖。
她在他和父母之间建造了一座墙,毁灭本来可以连通亲情的道路。
他的父母忙于事业无暇照顾,给他最丰足的物质生活却从不真正关心——至少多米尼克是这样认为的。
他们在发现儿子有自杀倾向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什么都有了,你还想要什么?
”他们不知道,他只是想要更多的关心。
学校里的朋友因为他有同性恋倾向而嘲弄取笑,所以,他的结论是,没有人爱他,了解他。
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十天父母却一无所知,知道保姆报警才发现他在房里自残。
因为西尔维娅告诉他:所有你需要的都来自自己的心里。
所以当警察破门而入的时候,他举起受伤的手,他甚至在微笑,得意的。
我惊恐于女王告诉他应该尝试不出门的感觉时,他的影子照射在苍白的墙壁上,我看见,那不是人影,而是一只正在蜕变的野兽。
他在帮女王拿药的时候在问: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爱你的人,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天所赐予的一切。
然而,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正在努力挽回的父母,选择了死亡。
虽然他有过后悔的举动,但那仍旧是他的选择。
我不得不说,这个孩子很倒霉,也是真的脆弱。
在他处在脆弱的一个深度的时候,他仿佛处在一个绝境中:前面是悬崖峭壁,后面是康庄大道。
本来他可以凭借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闯过去,从此再无所惧。
可惜,他被人轻轻的退了一把,掉落了悬崖。
大概今天凌晨1点多看完,现在还没睡。
太像我了,无数个细节我都在平复自己因为看到惊人的相似带来的惊骇感,因为感同深受直接大声哭泣的共鸣感。
和Dominik一样,我高考前7天连着加后来断断续续差不多15天为了逃避学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我也有过几个月在家每天白天哭完了睡,做噩梦哭完了醒,一天只吃一顿晚饭,其余时间网络为伴的经历,我也被送去了精神病院,看着四周的病人空洞、变形的目光。
Alex的视频只是导火索,前面处处暗示了这个家对男主来说是缺少陪伴和理解的家。
Sylwia害死了他吗?
Sylwia和他在游戏世界里躺在树上聊天的时候,我从这里开始哭了,“要是我也有能陪我一起理解自己的人该多好。
”我心里疯狂这样想,眼泪疯狂掉。
即使Dominik缺乏关心,那至少和她Sylwia待一起是开心的是有温度的,生命中存在多少能够理解自己的痛苦的另一个自己。
看到他们亲吻的时候是形容不出的感动和震撼,互相分享痛苦堆叠出来的感情太刻骨了。
可惜那段时间我没有Sylwia,真真实实的痛苦只能自己感受得到,我无助又没有人可以说。
我的父母那段时间每天跟我说的话和电影里父母写给男主的那封信、以及我的心理医生和男主的第二个心理医生,都惊人的相似。
我却没有Dominik那样的妈妈,到后来变成可以直面孩子的精神问题一步步意识到真相,我的妈妈却始终保持着对待Dominik最初时的态度——“我的孩子真的很会开玩笑、”“你不是这样的人”的态度,她至始至终无法直面,哪怕在医生面前也羞于说出关于我状态的实话。
一样的父亲拔网线敲门,我换来的是我父亲把门用力地砸开,一边用最大的力气砸一边说门要是被他砸开了就要把我打死,我在屋里吓得发抖,门一点点碎的声音无比的刺耳,一点点发酥然后碎裂,他每砸一下,天都在晃、震……我爸冲进来砸了我房间的所有东西,把床往我躲着站着的地方这整个掀起来,我妈站在了我面前抱住了我,这时的我已经神志不清了,紧紧抱着我妈一边发抖一边哭。
我的崩溃换来的是更深的家庭暴力。
再然后就是我的歇斯底里,很快会觉得自己真的疯了,这种后果也是我早就料想到的。
还好我没有选择自残,我忍住了,他们不值得,这个世界也不值得。
这部电影是神作,我现在听Romans都满脑子都在映射自己的生活半夜哭到失智,写长篇幅影评全用来yy耽美的可以原地暴毙了,这部电影真的和同性恋没多大关系。
拔网线都是送一站路的......
这种影片当真有存在的意义嘛!~~
蛋疼骚年瞎折腾
看得真虐心,总觉得导演受日本文化影响太大
没啥共鸣
真浪费这么可爱的男孩
一部绝望至极的电影 男主角确实美啊 而且演的真好 动画特效带来的效果就是很酷 但是剧情没有很好的带入“自杀”这个极其沉重的主题
砖家们在斥责网络环境的虚假与不可信时,为何不思考仍有后继者在这里找到信任和安慰。现实太沉重,不如就在以太里保存真心。
又阴暗又沉闷。
为了我的小正太 3个星星吧 嘿嘿
视听极差,打着卖腐的幌子无病呻吟。是什么摧毁了一个敏感脆弱的美少年?
敏感
这个我应该是看过的,但,,想不起来是什么情节了
这部电影拖沓了,少年要引导,没事闲的总是要前进的,萎靡又懦弱,无趣
网瘾少年的故事 略微感同身受所以有点感动
形式倒挺新颖
关于最后喊妈妈的设定,表现的不仅仅是多米尼克的可笑……
因不被爱生出的绝望只有死亡可以消除。
太抽象了,好像登陆了一个非主流聊天室,中间还看了一会儿孟京辉。
看的过程中还好,直到最后男主死前那段视频,他喊妈妈,我看的好难受,看完以后忽然意识到也许自杀是件不值得的事情,不要成为多米尼克,更不要成为西尔维亚,所有的泪和血都证明了我有多努力去热爱生命。任性给五星,这个电影给了我一些勇气,对我的意义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