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友也写道:绚音,这长长的路,终于是一个人走了,并且发现,为自己而活,比想象中还要辛苦一点。
虽然很多感触都想不起来前因后果,只记得那么童稚无力的岁月里,总之是有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一丝曙光都照不进来。
但你离开之后,我从认识的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一点活着的理由。
流去的岁月了无痕迹,那些一起看过的地平线、沉入的海底,仿佛把心又带回如露亦如电的夏天,有时甚至怀疑是否真的见过。
ps. 我时常对着天空眨眨眼睛,想送给你一个微笑。
和夏日重现很像,但是故事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是我很喜欢的故事人为什么活着呢?
人每天都会遇到烦心事,每天都痛苦着,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这部剧给了他的答案故事讲述的是三个各有烦恼的少年少女寻找一个夏日幽灵点燃烟花后,幽灵真的出现了,三人冒险结束,各自回家画面一转,镜头给到三人的困难:女生被校园欺凌,小林凉被诊断出绝症,九个月后离世,而友也……是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友也每天浑浑噩噩,不知不觉,他又点燃烟花了夏日幽灵又出现了俩人互相交谈,成了朋友,幽灵告诉他,她叫佐藤绚音,并且,他是被杀害的她请求友也,帮助找到自己经过一系列情结与矛盾后,三人一起出发去找埋藏在某处的绚音在夏日的最后,三人终于找到,而友也终于找到自己活下去的原因了三人终于从绝望无助的心境中走出来,尽管世界依旧没变但他们终于能勇敢地抬起头,直面痛苦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请记住,要永远心向光明。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电影讲述了三名各怀心事的少年寻找夏日幽灵,经历过失落,迷茫然后最终释怀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最惊艳我的应该是结尾,绚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箱子,执念消失之时她也离开了。
凉因疾病还是没能挺过来年春天,不过他拿起烟花知道了朋友的近况,他成了新的幽灵;友也有在向热爱的艺术方面前进,小春也变得勇敢不再退缩了。
他们在相遇中不断找寻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着。
更好的阅读体验:https://blog.isshikih.top/2023/02/11/review-SummerGhost/1. 序曲《夏日幻魂》很早就躺在我的收藏夹里,只知道它只有一集,以为是剧场作品,一直借口没有时间所以没打开过,但是今天打开看发现只有四十分钟。
首先整体的感受吧,我认为《夏日幻魂》是一部佳作,但不能称之为杰作。
首先从四十分钟的体量和作画的精细程度来看,我不太能想象《夏日幻魂》在影院上映,从气质上它就让我觉得与我在影院这个高消费场所曾经看过的动画电影不太一样。
如果要定位的话,我可能会觉得《夏日幻魂》会偏向于我心目中的文艺作品那一类——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个用词准不准确。
音乐的感染力很强,即使不搭配故事,单独听也能起鸡皮疙瘩,而且旋律的叙事性也很强。
情节上,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其实都很简单,也并没有扣人心弦且复杂的交织,理清全片情节的脉络后,大概就是用四个小片段将四位主人公生命的剪影展示出来,再随着四个人的相遇、友也的决心,四人生命的重量便交融在一起,催生出新的变化。
然而实际上我认为剧情并不算特别精彩,以及仔细寻味的话还是有一些问题会破坏一些本可以很惊艳的情节的,但依然能从中看到一些匠心在,而且比起那些巨制,我更喜欢这种有独特想法的小作品。
当然,我也不否认全片多多少少有一些将“寻死”这件事儿戏化的成分。
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着挖掘影片细节撰写影评和观后感,大概充斥着大量的过度解读。
不过我私心里又希望能把这次写作当作一次观察训练,所以就大胆地往这一帧一帧中强加我的理解了。
并没有写完,本想四位角色都分别品一品的,但是实在没有精力写完了,所以只写完了绚音和友也的部分。
2. 红发、绿宝石与相册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它的「抑制」,与其说是手法,我更觉得它像是一种风格。
先不谈情节,「抑制」这一点光在画面上就有所体现,整部作品都画面大部分都很素,或者说大部分时候对比度不强,你能很明显地看出一个镜头的色调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而线条实际上也说不上平滑,给人的感觉乍一看是有一些廉价感的,但是实际上并不影响观感,甚至这种若隐若现的像素感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类似于铅笔画的滤镜,增加了一丝朦胧和轻薄地漂浮感。
而这种画风无数次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制作组似乎是有意让人物的线条纤细、色彩平淡,以体现出失去生的希望之人在现实世界的浮游感,然而我对这种色彩上的暗示并没有在之后人物转变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又或者说,如果人物的色彩在转变后能变得饱满起来,那也许会锦上添花。
谈到剧情,在我的印象里,一个将生死界限打破的故事,通常充斥着某一种力量,一种源自于本以为再也无法兑现的思念,又或是源于烙印在灵魂里的懊悔,种种被悬置的情绪,在某一个大抵是高潮的节点像是溃坝一般倾泻出来。
然而《夏日幻魂》中人物的起伏并不激烈,虽然存在诸如凉在桥上那段让人心碎的独白那样的情节,但是都是点到为止,即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失魂落魄,甚至很快就转换了。
虽然我并不敢断言这一定是别有用心,而非制作组经验不够,但我很喜欢这种处理,而且也和《夏日幻魂》本身素淡的画风相契合。
[5:24],这里的听觉效果很棒!
具体到人物身上,我想谈谈绚音,作为标题的直接所指,扮演「幽灵」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身份,绚音的配音演出真的让我后知后觉的佩服。
受到三人召唤,刚刚登场的绚音好像有着神明的姿态,看透青的心绪后,玩味地抛出了「能看到我的,只有那些寻死的人」这样一句饱含悬念的话,接着又等待友也的提问。
此时绚音在我的视角中,除了外貌信息外,仅有的只有先前三人在路上聊起的——相传夏日幻魂是自杀的人变成的灵魂。
然而尽管画面里的夏日幻魂像精灵一样灵动,但她的声音却实实在在地渗透着一种绝对的平静。
而这种平静却在某些节点成为了高潮。
[15:40],令人动容的平静。
当友也和绚音坐在电线塔上,感叹于万家灯火时,友也突然问到,「绚音你为什么自杀了?
」,听到这个问题,绚音不动声色地,不急不慢地将头转过来,说到「友也,你似乎误会了什么,我没有自杀。
想知道吗?
那我告诉你吧。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不过我当时还在想是不是「“恶意”将我逼向死亡」之类的情节。
然而不管怎样,这里“不动声色”和“不急不慢”,以及绚音那和平常类似的,略带笑意的嘴角,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却显得让人难以释怀。
然而还未等我想明白这一点,全片让我最震撼的片段展开了。
(虽然明面上全片的高潮是找行李箱那段,但这一段对我来说更让人印象深刻。
)[16:39],母亲与绚音。
绚音带着友也来到了她生前居住的地方,我本以为绚音带友也来这里只是想展示什么关键物品,然而令我错愕的是,绚音只是冷静地站在生母的面前,向友也讲述自己如何死于意外,甚至被藏尸于不知何处。
我难以想象绚音是怀着何种心情,望着黑暗中点着昏暗灯光,以陈述的语气说出那句「妈妈依然在等待着我」。
事故发生在三年前,而貌似只有每年的夏天,夏日幻魂才会出现(这一设定从后来变成幽灵的凉询问两人之后的生活可以看出来),当时我并不知道,也不敢判断,这种平静的背后到底是因为成为幽灵后失去了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某种力量,还是因为某种溶解在静止中的沉淀。
直到第二次看到这一段,想起找到“领口的宝石”后便消失的绚音,想到那一句「太好了,希望妈妈能够因此轻松一些」,我才敢确信这种鸟不振翅的寂静之中,静静等待着被发现的,是怎样一颗绿宝石。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僕らの手には何もないけど、》这首歌的 MV(YOUTUBE | BILIBILI),MV 讲述的是来到天堂的小羊如何从云端来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身边的简短故事,配合着歌曲本身的渲染力,着实催人泪下。
短片中也有很多小细节,十分推荐大家去看看!
[32:22],母亲手上的相册。
那个温柔地挥着手,笑着说出「我好恨啊」的红发幽灵,那个与母亲吵架后夺门而出,却只能用三年没有回应的守望来实现和解的少女,那个端庄的、自由的,总是现身于热烈的季节里、宽广的废弃机场里,却藏匿在行李箱中等待着被发现的绿宝石,在这种克制下更加让人动摇,让人闪烁,让人透明。
而在这一段中,友也的反应也让人意外的平淡。
我能理解,如果友也此时为绚音悲哀起来,不仅会破坏整体风格,更是一种不顾当事人的自我陶醉,但大概正是因为醒悟到自己没法做到这种「理解」,而为这一幕友也的表现而感到一种表现为无法理解的嫉妒吧。
我不知道以上这些是否是我的过度解读,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着更好的处理办法,但这一段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3. 飞翔的方法[9:53] 对着空白画布幻想作画。
谈到友也,或许许多人更愿意谈他翻找衣柜,望着空白的画布在想象中作画的情节,这一段确实很有表现力,而且也为末尾的 call back 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我还是想从在这一段之后的一小段开始。
[10:14]「数学成绩在误差范围内,问题在于现代文的描述题,要你写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试题的答案,其实你很清楚吧?
」我对上面这句话的感触非常深。
高中时代我非常喜欢一些纯文学作品,有喜欢的作家,也自认为有自己的文学观,无论幼稚与否,但我确实能感受到我能从一些文章中挖掘出一些独属于精神的宝物。
然而高中语文的阅读题总是将“得分点”限制在有限的几种视角下,以一种绝情的姿态将文章作为“答题技巧”的试刀牛;而作为学生的视角,得分点总是设置在一些我认为不足以拿出来单独讨论的点上,而我大谈特谈、从各个角度剖析的点却只能算一分,或者甚至没有这样的得分点。
我不否认有相当“范式”是有迹可循、能开拓思路的,但那种迫不得已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性的理解的感受,让我感到逼仄。
前面有一段情节交代友也的成绩,成绩单上的评级全都是 A,教员也对他表示期待。
而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许有些人看到的是“压力大”。
但是在我看来,“压力”并不是关键。
是的,友也很清楚现代文的描述题想要他作答的是什么,也很清楚母亲想要他做的是什么,清楚这个“现实”要求他做什么,也正因如此,在逃补习班被母亲抓到的教训中,友也对这句话的反应是最明显的:[19:36] 在听到母亲劝说友也“好好看清现实”后,友也在堵车时直接钻出车门,走进车流。
对于友也来说,他所认清的现实就是接受母亲的规划、回应师长的期待,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行动。
而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自己为朋友的付出想法,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如你自己重要”。
然而母亲所谓的“你自己”,只是她期望中的友也,本质上是一种对友也人格的否定。
而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现实,他才会痛苦不堪,才会在那个废弃的飞机场看到夏日幻魂。
但我又觉得友也并没有看清真相。
或者说,他看清了的,是当下的、现实的真相,而看不清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遵循灵魂的真相。
在第一次见到绚音时,友也提出的疑问就是「我想知道幽灵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友也选择绘画,是否也是出于一种,想要把世界看清、把自己看清的愿望呢?
而让我感受到这一点的,其实是第二遍看的时候意外发现的一个小细节(不过也完全可能是过度解读了)。
绚音带着友也飞上天空后,将友也丢到地底的海洋里,半玩笑地说到:「抱歉啦,我来教你飞翔的方法,所以原谅我吧。
」倘若剧情真按字面意思发展,那或许这段剧情也没什么。
「在幽深之处,心灵的最深处祈愿,灵魂将会遵从你的意愿行动,来,思考一下,你究竟想去哪?
」接着画面一转,友也和绚音一级一级走上美术馆的台阶。
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刻意安排拾级而上而非从空中降落的,倘若如此,那所谓的“飞翔的方法”,是不是并不是直白地指飞上天空的方法呢?
而这种自由,是否正与友也现实中不得不在他人的期待下走着既定的人生路线,毫无自我可言的困境对立呢?
还有一个既可爱又有点让人苦涩的小细节,友也被绚音吐槽过三次不招女孩子喜欢,其中第一次是在电线塔上,绚音感叹万家灯火通明景象的美好时,友也解释由于闪烁,灯光会暗一些,被绚音吐槽不招女生喜欢;第二次是绚音为早早离世而无法体验旅行感到遗憾时,友也缺根筋地表示“这不是可以旅行吗(指幽灵状态),还不用花钱”;而第三次则是友也坚持帮绚音找到身体,而绚音则以纠缠不休的男孩子不会受欢迎为理由打断了友也的辩驳。
从这里稍微可以看出友也的「直男」形象(感觉其实也可能是制作组想要营造打情骂俏的感觉),然而或许是我的刻板印象,我总觉得在艺术与文化方面有所追求的人,又不太容易说出不解风情或是不合时宜的话。
这又是否能暗示着在这种既定的人生路线下,友也个人性格塑造的一种错位呢?
作为全片最主要的人物,友也决定为绚音寻找身体这件事成为全片后半部分的线索,随着友也三人来到绚音的所在地,意料之中地安排了只有让友也能够接触到行李箱到情节,随后展开了在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在这一段中,我注意到,友也认识到眼前的白衣绚音只是寻找理由去死的自己以后,尝试逃离那片空白,然而却被强风吹回。
在白衣绚音的追问下,友也说出了自己从青和凉身上,还有绚音身上学到的,对于生命的新认识,随后踩灭了那支「点完这支就结束了」的烟花,此时现实中挖掘着地面的友也和精神世界中冲向家中,在衣柜中翻找的友也重合起来。
[32:12],踩灭烟花,奔向衣柜。
这一幕的演出很惊艳。
大概也正是此时,友也放弃了寻死的念头,找到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的事情。
对他来说,寻找绚音的身体一方面是他对当前现实的反叛,也是这种反叛的一种成功,而正是因为有青和凉告诉自己只要振作起来,新的机遇或许就到来;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已死之人生之愿望的继承呢?
是否正好呼应了绚音那句「生命的终点即是友也的未来,也是我的曾经,因为它正好在我们之间」呢?
[27:46],在终局到来之前,绚音对友也对鼓励,而这种告别,是否正暗示着友也将会寻找到生的希望,失去见到夏日幻魂的资格呢?
而在最后的最后,友也对两位友人的独白中,便依稀可以看到他正努力在追寻真正自我,尝试看清世界。
[35:11] 友也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终于重拾画笔。
「为自己而活着,比我想象中还要辛苦一点」「一想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感觉没什么好怕的了,我会自己来选择自己的道路」写到这里,我想起友也一开始问绚音的那个问题——「幽灵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而绚音的回答是「幽灵的事情只有幽灵能懂」。
而此时已然得到救赎,失去见到夏日幻魂资格的友也,是否能对这个答案有所理解呢?
结尾看到他们三个在点烟花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发现凉去世了啊呜呜呜我觉得夏日幻魂的画风有一种平静中带着悲哀的感觉,三个各有苦衷的人聚到一起寻找着一个似有似无的答案,最后在寻找那个幽灵[忘记名字了(目移]的身体过程中离着答案越来越近。
最后每一个人都做出了改变,即使是因病去世的凉。
但结尾处看到凉的去世给观者带来遗憾的同时又有一丝合情合理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笔者认为,本片创作者的态度是“面对历史灾害,活在当下的非当事人无法真正接近与理解已死亡的当事人“,但在影片的行进中,这种基调却在逐渐被脱离。
(另:本影评受红茶老师的启发而作,附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95471/?dt_dapp=1)1.幽灵态之妙在前中期,影片通过“幽灵态“的设定让友也和绚音得以沟通,达成非当事人对当事人的介入,并解决了友也和生前的女主并无交集而面临的”无羁绊“这一难题。
这种对关系的变体构建很妙,可同时让友也在一次次交流与相处中产生了对幽灵态绚音的依赖。
但创作者保持了他们的谨慎——幽灵态的众人找到行李箱后,幽灵态绚音对友也说出了这段话:“我很担心你,因为你在变成幽灵的时候更加快乐。
你不会真觉得,死了也挺好的吧?
你必须好好活下去。
”
理性的保持让绚音知道自己身为已故的当事人是无法被非当事者真正介入的,故其让友也活下去,莫沉溺于幽灵态。
2.危险的分隔线“生命的终点既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
”
这段话衔接了上一段的劝解。
这并非是女主的一句点题之类的文艺感叹,笔者认为这是对接下来友也面临的一处陷阱的警告——“它正好在我们之间“。
这是一条危险的线。
绚音语毕,友也翻阅铁门的构图衔接了上一个画面。
这意味着,俩人从幽灵态告别,接下来要以实体相见。
想象一下,即将来到自己面前的,不是陪自己共度夏日的她,而只是一具冰冷甚至是布满残破的尸体(实体)。
幽灵消失,实体相遇,固有经验与当下认知分离而产生的游离感让友也崩溃。
而在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有的谨慎也崩盘了。
3.对他人解脱之偏执,对自身解脱之淡然友也发掘箱子后,再一次以幽灵态和绚音相遇。
而此时的幽灵态绚音却和之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再劝说友也要好好活着,而是不断诱惑他走向自己存在的死亡空间。
此时,创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桥段的呢?
让身为现实友人的男二的喊叫去唤醒友也,再让友也通过认识到面前的女主并非其本人而只是自己的寄托,
接着是认识到现实友人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此处缺乏前期情节的有力支撑,显得很突兀最后通过一段为女主的开解 ,
从幽灵态苏醒,并完成了自我救赎。
笔者为什么说创作者在此时丢失了一直以来保持的谨慎?
因为在这里,友也身为非当事人,一则自私地为现实中的女主下了定论,二则依旧没能清楚认识到幽灵态女主和实体女主的差异。
“人终有一死,绚音她曾经努力地活过”试问友也是从过去以幽灵态相处的哪些方面了解到绚音有”曾经努力活过“的痕迹?
友也又是如何知晓她在车祸这一偶然性死亡面前做好了”人终有一死“的准备?
这只是他身为非当事人,怀着对解脱当事人的偏执,而下的自私论断罢了,而这偏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对自身的解脱。
他在说出”你不是绚音“时,却没意识到,那个幽灵态的她,一直以来也不是以实体存在并能与友也构建真实羁绊的绚音。
他依旧沉溺于幽灵态,并试图在其中完成对自己的解脱。
到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持的“通过幽灵态达成的关系的变体构建“这一基调已然崩盘——这种关系构建是手段,而非令人沉沦的最终目的。
直到最后,画面里都没出现尸体的面貌,而是用对幽灵态绚音的美好刻画为这段关系试图画上句号(然而并不能,只是影片固执地如此表现了)。
此举对于该片创作基调的行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片中两次点出了现实朋友的重要性(友也对朋友的叙述;寻找箱子的过程中绚音对友也的话) ,
如果借此来反衬幽灵绚音的非实体之无法靠近,则能削弱之前的崩盘之影响。
可是,在对尸体描绘中采用的幽灵态美化而非正面刻画,只能进一步强调混乱不清的友也那自私的为他者之解脱——
“谢谢你“,所以,绚音解脱了?
非也,仍旧是沉溺于幽灵关系的友也为了逃离这段关系而找的借口。
这样的解脱理应是失败的(但在影片中肯定没有这么展现),对当事人而言,对陷入与当事人的虚浮关系的非当事人而言,皆此。
对他人的解脱之处理已然失败,我们把视角转向三位主人公的自我解脱。
以友也为代表,在前文论述中,他所展现的是为他者解脱的偏执而无力——固执而自大地想要解脱绚音,其实只是在解脱自己;以及为自身解脱的淡然却有力——以混乱的立场与逻辑去随意解脱自己(“随意“,是笔者下“淡然“这一结论的来源),本应是无效之举,但影片中的结果却相反。
这种“淡然“其实贯穿了全片——三人组在面对死亡时,缺少那种更深层次的痛苦之表现,而只有青春少年的情绪在漂浮。
但是,”厌世“就代表你能轻松随意地面对死亡吗?
这是两种东西,正如史铁生所言:“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
有时候,——说对了。
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
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片中的三人组,有的想死,有的怕即将到来的死,有的怕活但在内心(衣柜)深处还保留着对本我(爱好)的那份期盼。
如此淡然地处理这些角色,并试图将这种东西“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loundraw语),实在是过分地不负责任。
笔者为何执着于对尸体的正面刻画?
因为“同一人却不同感的陌生“,即”角色同一性的被切断“(红茶泡海苔语)——这种更深层次的痛苦才能强化友也对幽灵与实体的辨别并让其走出这种手段,才能让影片得以流畅地将基调进行下去乃至升华。
绚音吸引三人组建立关系并令其走出阴霾,但在最后没能绷住,借美化处理将观众的注意力置于幽灵态的、“自由自在”的他者身上,这种自在和少年们的淡然一样,在影片中只能浮于表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幼稚表现,并让该片沦为了落俗之作。
4.弥补,但杯水车薪影片对男二的处理为这段崩盘弥补了些许。
将死之人,并与友也有着现实羁绊,这样的他,不论是在高潮处对友也的唤醒,还是在结尾以幽灵态告诫友也要好好活下去,都分担了绚音这一角色的部分功用,勉强为影片画上句号。
为何说勉强?
因为这只是对“有羁绊的非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刻画,至于友也是如何彻底走出与他并无羁绊的绚音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得到真正体现,而这也让影片丧失了更高层次的,对“在偶然而局部的灾害面前,全人类该如何认知并将其化为自身活下去的动力”的探讨之可能性。
全片下来,loundraw的人设和美术一如既往地讨喜,可老套的演出手法(各种大回转和嗯凑的偏移取景),乙一的超低水平发挥(笔者本身对乙一也不感冒)以及篇幅受限,再加上商业公司弄出个学生作业的观感还上了院线。
笔者在为这部影片的前期设计感到可惜之余,也只能打出1星的分数了。
绚音终究只是存在于象征青春的夏日的幽灵,如烟火般昙花一现,引人思慕。
少年沉溺于此,无可厚非;不料背后的创作者终是没能抵住这诱惑,也陷入其中。
ps.该片漂浮着淡然气氛的配乐果然是小濑村晶做的
回望最近看的由他配乐的另一部有着明显"后3.11"特征的影片:《终归大海》……我似乎稍微理解新海诚在最近三部片中为何一直与radwimps合作了,或许真的是理念相符罢——那种对灵魂深处痛苦的竭尽全力之描绘,而非仅限浮于淡然之表象。
诚哥早期的片子虽也很有那种浮感,但他对更深层次却捉摸不透的痛苦的追寻与描绘,是作为他的创作核心而一直存在的。
而和《星之声》时期的新海诚同样年轻的loundraw呢?
2022.11.19 19:03
本片立意和画面都还不错,人生就是不断向世界追问活着的意义的过程,无论老年还是少年。
友也和葵其实很幸运,在人生迷茫的关键期,有良友相伴,有绚音(已死之人)已和凉(将死之人)帮助他们与生活和解,帮助他们走向新的人生……仅用40分钟就表达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故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点——个人的情感表达是稍有欠缺的。
友也因家庭学习压力而暂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葵因校园霸凌而求死,而凉在青春正好的年纪却得知自己死期将至……这些个人背景看似完整,而实际的情感表达力度是不太够的,友也困于学习和家庭压力,但是怎样的压力呢?
这种压力到了什么程度?
难以感知,友也和母亲的矛盾没有足够的展现;表现葵遭受校园霸凌的情节,则有点儿戏,施暴者刚向葵泼完水,转眼画面就切到葵要跳楼自杀,虽说逻辑能说通,受害者遭遇霸凌而选择自杀,但这样表现在情理上还略显牵强;凉在得知重病后的表现倒还正常,只是在多给他一些心理上的描写我相信一定会相得益彰;而逝者绚音则是本片情感表达比较完整的人物,她的经历也基本交代清楚,她和友也一行人的交流展现出她对自己死亡这件事的淡然,处事不惊,对人友好,心态乐观豁达的个性,不禁感叹,这么好的女孩要是活着多好啊,她的经历,能让人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活着的珍贵……另外的问题就是情节衔接的问题,这应该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前面的问题也还能说得过去,只是表达不够丰满,基本演出还是能够和剧情相适应的,而这个情节衔接最大的锅无疑是本片的配乐。
本片的配音单拎出来还是很不错的,青春感浓郁,音阶变化也能体现某个情节的故事递进,但与本片所有情节整合到一起就差点意思了,很多地方都有点用力过猛,让原本递进自然的画面在音乐的配合下反而有点不自然,这是需要创造者们好好改进的地方,要是音乐配合到位,青春片的调也就能基本拿捏了,希望创作者们能继续努力总而言之,本片剧本没啥问题,若能在细节上让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一下,无疑会成为一部佳作,希望创作者们能够继续加油,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2022-03-30 23:31开始看loundraw参与的《夏日幽灵 summer ghost》
整体细节和帧数虽然略显粗糙,但是分镜、色彩、光影、背景音乐都非常非常棒,个人认为潜力可以比肩像宫崎骏、细田守、新海诚这样的领军人物,与上述人物初期的艺术创作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夏日幽灵佐藤絢音第一次出现在废弃机场上的那一幕,分镜和色彩震撼到我了,在我的一个畅想里面,晚霞将散,机场跑道在晚风中散发着轻柔的草地的声音混合着线香花火燃烧着的细碎的声响,有什么东西默默准备好了着力量,蓄势待发(畅想里面是 自由高达),在这里,则是在一直燃烧着的花火和柔光中登场的年轻幽灵小姐。
笑死我了,幽灵告别的时候的用语不是“下次见”“撒呦哪啦”,而是用轻松的语气说“我好恨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从跑道上助跑起飞,身体在地面~,灵魂在天空~絢音小姐想让男主帮忙找自己的身体唔男主第一次反抗母亲,不去补习班东亚社会内卷是卷不完的。。。
这就是后发国家、只能剥削自己国家国民的东亚社会的悲哀“我们的相遇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最后找到了箱子,在挖箱子的过程中,战胜了假扮成幽灵小姐的自己的求死意志原来loundraw那张绚丽的旋转木马的图就是来自这个场景
挖出了自己的画板,也挖出了幽灵小姐的遗体半年后,三个人靠着线香花火在废弃的机场再一次聚会,晚霞映红了天,在那之上是湛蓝色的天宇
原来男二靠着自己的求生意志坚持到了来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已经没多少遗憾了,还能和朋友这样聊天,他已经很开心了青讲鼓起勇气反抗校园霸凌,男主在学习备考之余还在不断地画着一幅画,是絢音小姐的肖像2022-03-31 01:06 观看完毕 4.8/5 夏日幽灵第二天中午更新….2022-03-31 11时许…b站它忽然就上架了这部电影….啊啊啊啊啊啊我看早了12个小时…还跑去找了半天资源
说实话此片比较平庸,一个40几分钟的长片,不如剪成一个四分钟的mad,配一首日系女声潮歌或许还更能带来感染力,虽然只是短暂的但我觉得这片算是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一个“日式青春系动漫”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依我看动漫的经验来看总结就是四个要素“外部压力”“边缘人群(内部)”“羁绊(新)”“回忆(旧)”而我们该如何定位青春?
青春正处在外部的威逼和内部的煎熬之间,也处在人际关系新旧更替之间从日本动漫的视角来看,青春是充满着剧烈变化的,是最容易陷入绝望又最容易找到希望的年纪所以日本动漫的年龄区间普遍设定在14~18岁,差不多在初二到高三这个区间日本动漫热衷于讲述这个年龄段的各种青春故事因为这个年龄段,人处于“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一方面我们认为他人无法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求他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扭曲的,无论是“凉宫春日”式的,还是“春物”式的于是这种矛盾扭结为一个症状,或是某个中二幻想,或是某种早熟的价值观,或是沉浸到某个亚文化中去,又或是如本篇,直接转化为一个超现实之物这个症状的发生让我们既饱受他人误解,又同时让我们享受着这种误解所以这种症状本质上还是自恋性的,这种青春独有的自恋感,经受外部的压力,不断向内凝结成一个独特的“边缘人群”青春主角们便在此登场了,他们无法依靠外部维持自我同一性,只能逃避着向内寻求一个自我镜像正如片中的主角们,以寻找“サマーゴースト”为由寻找自我片中将“夏日幽灵”人格化,并且赋予“故事”实际上夏日幽灵只是一个幌子,不管她是否真的存在,她都只能以“死的形式”存在并且以这种“死”的存在告知生者——你还活着,并且要一直活下去本片看似用了大篇幅讲述男一和女幽灵的故事,但实际上絢音(あやね)并不是一个新的羁绊真正的羁绊在于一同和男一(友也)一起寻找幽灵的伙伴们(友也:涼君とか、葵とか、すこし顔を上げれば、新しい出会いがあったって知った)因为两个伙伴是“生”着的,是未来的新事物而幽灵是“死”去的,只属于过去的“回忆”而前面也已经说了,幽灵只是一个虚幻的“自我镜像”,是我们以为的理解我们的他者(絢音:ここは死、何もない、でも君の全てを集める場所)甚至结尾幽灵的脸化作男主的拟像,道出了男一和幽灵其实是同一的男一最后和幽灵的告别,实际上是和过去的自己的和解,是摆脱自恋幻想的象征(友也:君は絢音さんじゃない、死ぬ理由を探してる僕だ)但我们应当把幽灵这个“自我镜像”看得更远一些,虽然它是虚幻的,但却是从理想自我走向自我理想的必经之路青春年代,哪个人没有些许幻想呢?
或许正是这些幻想,帮我们找到了人生的出口,看到了短暂的光明我们或许也经历过病痛(男二),他者欺凌(女二),经历过人生迷茫(男一),但最终都能在一种镜像回忆中遇到新的羁绊,寻回迷失的自我在此刻,或许走向了日本动漫中的终极主题了吧——成长。
我认为,在日本动漫中,青春和成长是等价的。
或许就是这种在消极中寻找希望的青春物语,让日本动漫文化充满了张力日本动漫就这样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炮制着相似的青春系故事,让中国年轻人在其中流连忘返与其说是日本动漫产业繁荣了,倒不如说是现代人的精神烦恼增多了
写于2022.10.4,致17岁高三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吧。
友情,爱情,学业,生活……没有像主人公一样贴近生死,也许也不会明白活着的意义吧。
这个短短的电影在我心里已经足够的优秀,足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不一样的感受。
我没有伤病在身,没有体会过校园欺凌,但我如同友也一般,体会着高三别样的升学压力。
我的烦恼有很多,数不清的作业、一张张不够理想的成绩单、每天仅仅几个小时的睡眠以及对自己和心爱的女生未来的担忧。
我很害怕时间过得很快,也许再次看到写的影评时已经迫近高考,也许已经毕业,也许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城市。
也许我和我喜欢的人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也许我已经落榜和那个女孩分开。
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或许就是在这一个个的烦死人的事情中慢慢成长罢。
至少我还能在校园吹吹傍晚的海风,和心爱的女孩牵牵手,在最好的青春努力奋斗。
或许我会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但我还曾有过这美好的17岁。
希望在将来的某天回想起现在我不会后悔。
希望今晚夏日幽灵的记忆我不会忘却。
(真的真的很治愈很好看啊,生活无论如何还是很美好的哦)
就这样吧 这种死亡,又怎么是向死而生呢?——虽然我也不接受向死而生
如果真的可以通过点燃烟花见到幽灵,我应该会想要去见她。
还没成年就讲生死,充满活力的古典时代一去不复还了
乙一脚本的小短篇,小濑村晶配乐满分,岛崎信长配了个跟我生活有相似经历的角色,没出息的看哭了
这个画风和人设真的好看。但是影片本身质量并不出众。乙一的故事也没惊艳 本以为会是神作。结果实际还不如新海诚早期。但是人设是真好看啊。比胰脏的时候更好看了。。。
论故事的话,这味道,非常的乙一,很正!画风也很喜欢
这乙一味浓得我在完全不知情、没看片尾“安达宽高”字幕时,就已经不断在想“这作者是乙一的粉丝”吧。但看的时候犹豫着不像乙一的点在于,本该成为大篇幅的“寻找幽灵实体”的推理情节被带过了(我觉得着力刻画这一块就会出现与成片完全不同的基调,不过后来又觉得重点放在三个孩子与幽灵的际遇、战胜生活这部分,是Loundraw的温柔)。绘柄和着色很独特,有一种不确定的通透感。幽灵的声线给人很深印象,有种漠不关己、若即若离的感觉,部分角度还挺有点明日香的感觉(?)最后,就是广阔的、荒废的、等待清晨而被夜之青蓝浸渍的机场跑道,和跑道尽头那一缕缕不绝的线香花火。
要加油活下去啊!
画面绝佳,对于天空的描绘令人动情,但是没有太多细节铺陈,一切点到即止,不过瘾。
15分钟看到男一单膝跪地握住幽灵的手弃,简直疯了。
我也好想在夏天放烟花啊
因为ost知道这部电影。绚烂的烟火下,感动无比。配乐真的很加分,努力活下去吧,做自己虽然比较困难。
7.4 节奏很出色,无论故事或镜头在推进或切换把控都很好。一个有点“实验”性质的作品,有点意识流,特意带点模糊滤镜,但同时又把故事的主题:活下去,讲得清楚。就是中途凉这个人物在餐厅的第二次无情拒绝有点不理解(就想创造个传统高冷男二?),天桥的突然爆发有点突兀。这一切都有点快,虽然本身就顺着意识流拍,但人物讲得不清楚,违和。受限时长?最后的友也燃起想“活下去”的动力,然后就开始与想死之自己争斗有点仓促。
相当清新。又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开始意识到那种美好的夏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是什么让我们对夏天永远充满向往呢,就是因为对那些意向的想象。
又是乙一粉丝又是下一个新海诚,到2020s还是只能拍出这种「边缘人士互相救赎中心思想是和妈妈吵架也一定不要自杀哦!」的动画……太kitsch了。我先不指责你日到现在拍校园霸凌、社会性死亡都没有从立法角度考虑的虚构作品,新海诚都没原地踏步了你还惦记着超低配言叶之庭式小短片呢………总之内味儿太冲了
难得在万神殿与仰慕的画作独处,却放弃了静观以获得纯粹的机会,反而把它们降格为游乐设施…你真的喜欢绘画吗?我擦,我不好说
3.5+,有点单薄但很清爽的小故事,意境挺美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幽灵她用笑着的表情说出“我好恨呀”--作为道别语。(时8.2分)
只有想死的人才可以看到幽灵。
好夏天啊。把死亡和梦想对位也是挺奇妙的(当然一旦不是浪漫的连结就会变得残忍)。同时用死亡来连结友情、触发勇气也是很非常日本的剧情尤其是校园霸凌的出现。但当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夏天的时候似乎也都变得有可能了
看完重看了一遍Baby Blue... 比较起来说教意味太浓,难免爹味有余,青春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