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真爱收信中(台),纳粹铁蹄下的密函情书(港),根基岛的文学和土豆派协会,Guernsey

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赫伊斯曼,格伦·鲍威尔,马修·古迪,杰西卡·布朗·芬德利,汤姆·康特奈,佩内洛普·威尔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剧照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7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8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9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0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长篇影评

 1 ) 英式小浪漫

画面很漂亮,英音好听。

马修怎么那么苍老了!

女主有点矫情,打扮精致到乡间好扎眼。

也没怎么和男主相处,怎么就能放弃伦敦生活和有钱的未婚夫嫁给这个人了?

这就是心灵感应的真爱?

女房东妆容和行为举止诡异,还以为她有什么惊天大秘密要揭发,事实也跟预想的差不多,没什么好故弄玄虚的。

杂货铺小男孩和爷爷,老太太都是很精彩的配角,整个影片人物很有特点,故事就稍微有点瑕疵。

优美的风景美好的故事,像英伦下午茶适合慢慢品。

 2 ) 《 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 》

抛开爱情的立场,开头的纳粹往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

在纳粹的统治和剥夺下有一小部分人私藏猪肉和琴酒等抱团取暖进行聚会,在途中喝的醉醺醺被纳粹发现为了掩盖罪名谎称他们是一个读书会,在纳粹问到这个读书会叫什么名字是,他们说是根西岛文学,这时其中一个喝的不省人事说了句土豆皮馅饼,然后一个机灵的马上说了这个读书会叫《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惊险又荒诞。

而大家为了应付纳粹与圆谎只好真实的成立了这个读书会并为了它去学习知识,开会,讲故事,朗读等等。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女主来到这个读书会,参与了他们的“朗读会”,坐在中间,大家围成一圈倾听并调侃,那个画面,真美。

全剧呈现的是一种古典文艺的感觉,很安静,很美好。

剧中有关这个读书会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铺垫一种精神世界,面对战争的打击而反衬出温馨而又简单的情感。

剧末,女主将《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记录并打印下来送给了这个读书会,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必须要提出这个剧中的服装穿搭,复古电影感,满满的优雅,放在现代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经典了。

 3 ) 英伦风乡间味道 但情节老套 故事一般

影片的讲述方式开篇的转镜很特别,从一个优雅的公寓中转到沦陷时的女主童年回忆。

其间描述展现的乡下风光 ,英伦风中夹杂的淡然的美好。

但故事情节整体还是比较普通 老套 。

还有就是女主的颜值很可以,而且女主的演技里,那些小表情十分到位。

从与男友相处时的心动愉悦,到与艾宾邮寄厅时对艾宾刚开始的不理睬的微微无奈,再到与达西相认时的有点羞涩和疏离,再到对花酒朋友的喜欢和大方谈心。

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大方,优雅洒脱,又勇敢认真的形象。

 4 ) 钻石王老五,比不上家里有猪

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根西岛文学俱乐部,这个名字就挺不错,为什么还要加个画风非常违和的土豆皮馅饼?

我们想不明白,《伦敦时报》的特约作者朱丽叶·艾什顿也想不明白。

如果对于我们来说,土豆皮馅饼最多是一种听名字就像黑暗料理的食物,那么在卖字为生的朱丽叶眼里,馅饼不是馅饼,而是可以写一万字的选题。

为了搞清楚文学俱乐部和黑暗料理究竟有什么关系,朱丽叶二话不说跑去根西岛出了个差,没想到这一行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浪漫。

朱丽叶:我不想嫁钻石王老五,只想和文艺青年一起喂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原著,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

朱丽叶曾经的藏书《伊利亚散文随笔》在二战中几经辗转,流落到根西岛。

这本书的新主人道森·亚当斯,照着朱丽叶留在书上的地址写信给她。

一来二去,朱丽叶对这个用土豆皮馅饼命名的俱乐部充满好奇。

根西岛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物质极度匮乏,只能靠吃土豆勉强果腹。

有一天,道森和几位邻居偷偷杀猪吃,结果因为误了宵禁,被德国士兵拦下盘查。

聚众吃肉情节严重,但组织读书会是被允许的。

情急之下,道森一行人谎称是去参加了文学俱乐部活动。

几个人连编带凑,就给自己起了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名字。

够精彩,够离奇,也够让朱丽叶这样的标准文艺女青年买好最近一班船票,赶紧去一探究竟。

①世外桃源,文艺青年的梦幻岛早些年,不少华语文艺女青年都对云贵高原和川藏一带充满执念。

亚麻裙、小白鞋,在苍山洱海凹出故意不看镜头的造型,身体和灵魂就仿佛定格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了。

这些吸引女文青的目的地,光风景好不够,还要民风淳朴,生活方式复古,越难找越好。

毕竟坐个高铁都能直达,遍地商场,只能逛吃逛吃的地方太庸俗了,不够格当女文青们心心念念的桃花源。

故事很多的根西岛,自然能吸引像朱丽叶一样的女文青根西岛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法国海岸线。

岛上遍布的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小房子也是充满年代感,和高度工业化的伦敦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根西岛确实有几分桃花源的气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缺烟火气又与世无争酒店要穿过狭长的小巷才能找到。

名字都是手写的皇冠酒店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当然,乘马车环岛游看上去非常惬意装饰屋子可以用风干的花草。

这间小屋里住着读书会的另一位成员伊索拉,她是个会酿酒的女孩朱丽叶的笔友道森家里,是真的有猪的。

作为只吃过猪肉的人,朱丽叶不光看见了猪怎么跑,还抱到了小猪仔,羡慕不光可以抱小猪,还能光脚踩水。

写到这里,我都想订张机票去休假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生活在别处”,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臬。

人们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别处”,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向往,说穿了无外乎是厌倦了毫无波澜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距离效应”,因为空间或时间的错位,使事物产生了模糊化的效果。

再加上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理,第一视觉或感觉的焦点必定是心里想象的“美好”。

拜距离效应所赐,因为陌生,这个“别处”便有了不一样的魅力与吸引力。

对于朱丽叶一样的文艺青年们,看过的书和听过的故事,足够让敏感且想象力丰富的他们,在脑内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别处”。

一旦有一个地方,能让这些想象变成眼前的现实,文艺青年们也必定像挖到宝一样欢喜雀跃。

根西岛之于朱丽叶,恰恰是这样的存在。

岛上风光未经人工雕饰,住在这里的人生活简单,还有热爱读书这个加分项。

好了,这就是桃花源本源。

②白月光,文艺青年的梦中人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在去往根西岛之前,朱丽叶刚刚和美国军官男友订婚。

还是在码头求婚,惊不惊喜,浪不浪漫军官男友相当配得上“绅士”二字,善解人意,风度翩翩,最最重要的是非常尊重朱丽叶,无条件支持她的事业。

并且衣品相当好但是到了根西岛,和家里有猪的笔友道森几经交往,朱丽叶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位顶配的未婚夫。

文艺青年的祖师奶奶张爱玲,有一段让喜欢她的小朋友们倒背如流的“红白玫瑰理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换句话说,最好的生活在“别处”,最好的爱情是“别人”。

喝惯了一杯千金的红酒,偶尔抿上几口乡村小酒馆自家酿的啤酒也别有风味。

习惯了和门当户对的男友盛装出入舞会盛宴,脱下晚礼服躲进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反倒自在又不拘束。

又是该死而迷人的距离效应。

朱丽叶对道森一见钟情,还真的不是只因为猪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产生的“距离美”是道森吸引朱丽叶的客观因素,而道森的性格特质,也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主观吸引力。

饰演道森的米契尔·哈思曼曾经如是形容自己的角色:“道森是一个有点孤僻和腼腆的人,在遇见朱丽叶之前,他随遇而安,生活将他带向何处,他就往何处去。

”“但是朱丽叶的出现,让道森明白,他不能再依靠生活制造巧合,而是要奋力一搏,留住心爱的人。

演员本人都这么说了,我们还能怎么样呢对爱人的保护欲绝不是男性的专利,女孩子们同样乐于带给爱人归属感。

如果是在遇见朱丽叶之前,道森还是个放任自流的浪子,那么朱丽叶的出现,完全像是在他的生命中点亮了一座灯塔。

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军官男友当然是相当适婚的对象,但对于朱丽叶这般不甘心沦为寻常人的文艺青年,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反而是道森对她最简单直白的依赖,成功打动了朱丽叶的心。

故事的结尾,朱丽叶在根西岛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她成了这个“土豆皮馅饼”读书会的常驻成员。

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和心爱的白月光在向往的桃花源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简直美好的像个童话。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有着马修·古迪一样绝世美颜的贴心gay蜜,牵着她走上红毯。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完美?

我只想和马修·古迪交换戒指从主线故事来看,[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个非常典型的英式爱情小品。

但它绝不是一部止于小情小爱的电影。

根西岛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民生凋敝,在电影中被以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调带过。

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在根西岛的人们几乎无以为生的悲惨,而是哪怕生活暗无天日,他们也在努力寻找熹微的光亮。

至于现实中的根西岛,在战争过后,真的成了一处能带给电影创作者不少灵感的“桃花源”。

弗朗索瓦·特吕弗就曾经看中了这里,在此拍摄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故事与现实在这座小岛相遇,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文:喵喵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5 ) 一部对爱情和自我、人性探讨的好影片

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是被它的台版名字所吸引——真爱收信中。

但其实原版的名字是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正如影片之中最后写作时所说,直译出来显得拗口。

影片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是不仅限于爱情,更多地是对人性的一种探讨和对真我的追求,虽然有些地方感觉来得有些唐突,但是总体上我觉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背景为二战时期的英国和一座被德军占领过的小岛,围绕英国女作家Juliet和岛上的居民展开,而故事又刚好发生在小岛刚开始重建的那段时间,在表面的平和下,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一些创伤,而正是这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把Juliet和这些居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因此我想把我的感受给简单续写下。

主角Juliet,一个性格单纯、有原则、酷爱写作的女士,但是由于在二战期间失去了双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是别人所难以理解的,我想着也许是她和Mark最终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而她最终能够跟Dawsey在一起的原因,也许是他们两人都经历了失去挚爱之人的痛苦。

正如Juliet对Dawsey所说,我与你好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老朋友,我们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解释。

(也许这才是真爱的本质,无需多言,你懂我我懂你)主角Dawsey,一个性格坚强、沉默、深情的养殖户,领养着从前自己深爱的女人的孩子,即使明知道那个女人不爱自己,他也一直责怪自己那天晚上没能阻拦住Elizabeth出去救那个小男孩,这也许是他这辈子的心结,但是对于心结的解开和他与Juliet相爱的过程我觉得太过于迅速,有所铺垫,但是仍让我感觉稍有欠缺。

至于其他人我不一一详说了,Amelia是一个悲惨的女性,在战争中她承受了太多的伤害,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也失去了自己视为女儿的Elizabeth,她这么大的年纪,却仍说I still understand nothing,战争实在太过于残酷而无情;Isola勤劳诚恳,性格有些胆小,但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我还记得她在跟Juliet谈论起爱情的时候,瞬间热泪盈眶;……整体来讲,这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片,对人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探讨,从头到尾是由读书这条线贯穿的,逐步深入。

这也让我不由得反思,外国人在那种环境下,几乎每个人对对读书保持着浓浓的热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都没有停止脚步,相比较之下,我们是不是有些太急功近利了。

花了一个小时写下来了自己的感受,也把电影给重新过了一遍,第一次写,有什么不妥的或者不同的想法欢迎交流

 6 ) kit小天使的诗

When I was threeI was hardly meWhen I was fourI was not much moreWhen I was fiveI was just aliveBut now I am sixI'm as clever as a cleverSo I think I'll be sixtill forever and ever

 7 ) 札记

首先是这么雅俗一体的片名引起了注意,然后是被这海报的妹纸深深吸引住了。

很不错的电影,有着我热爱的几个因素:50年代的英伦范,美丽的根西岛风景,热烈的读书会,以及德军占领区下的悲欢。

一明一暗的双位女主大概就是志玲姐姐说的爱和勇气的表现吧[奸笑]但真正吸引到我的反是那几个读书会成员,平常的就是些平凡人,背着各自的痛苦和坚持,平淡的活着,然后因为这虚构出来的读书会而真正爱上了读书会,那几幕热烈的讨论,抑扬顿挫的朗读,真让人心生向往。

P.S.话说最初是被这女主海报吸引了,但全片下来,反倒是觉得这妹纸真不适合这角色,海报上这种古典美的气质镜头下荡然无存,且代表的爱情观忍不住想吐槽,这算是为了灵魂伴侣抛弃了钻石王老五的未婚夫吧,问题是就几次没深度的通信,两次气氛下的对视就能认定?

还是说只是残缺的人生为另一份相似的缺憾所吸引?

亦或者养猪男主真的是好帅啊[奸笑]

 8 ) I'M REALLY HOPING TO HAVE A SOCIETY LIKE POTATO PEEL PIE

The most remarkable part of this film that I have to point out is the clothing matched to Lily James, and of course her good-looking appearance, by the way Guernsey has such a great scenery.

well, basically speaking, this story comes out a traditionay British novel so it's derived accordingly. The plot looks a little stiff but it's still classic like other British writings. In addition, the British accent and propriety of starrings also make me pleased. Ashton made a pen friend that far away from where she live and work before. But the most attractive thing for her is to find out the truth that she heard about, that is, the Literary Society. During that period time of persuing, she aslo find her own mind and complete redemption by herself.

I haven't read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author, but the film attached to it is not bad, but it's not perfect as well. In my view, the director should focus on telling a good story about the society instead of put some inappropiate relations between actress and actor. nevertheless, I like it.

 9 ) 一场不愿意结束的旅行

上层社会因战争凝聚起来的民族责任与同情心 往往只停留在悲悯之层面 没有切肤的感同身受 正如她一面试图适应所属阶级带给她的奢华 一面为这种过度透支的享乐而深感愧意 昔日的文字越发变成浅薄的表意符号 直到她收到那封信 带着意料之外的回音 告知她在那个好像已经成为过去的至暗时代 文字如何意外地闯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种私有的自由,感受到周遭世界变得愈加黑暗,但只需一盏蜡烛,便可看见,新世界正逐渐展开。

”自此,一场有着比表面行为更深层意义的奇幻旅程拉开序幕。

美丽的温带岛屿,劳碌的人们,马铃薯派爷爷见到她时惊喜的表情“A real writer”,暖色的酒吧与达西恰到好处的祝酒词:“contented with little,yet wish for more……”“她只有四岁,她能懂什么?

”“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却什么都不懂……”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茱丽叶对那座小岛越发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不仅是因为这里拥有能让浪漫主义者为之痴狂的景色,而在于这里的一景一物,乃至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口一口地喘着过去的气息,就像茱丽叶潜意识里做的那样,他们紧紧攥着理智,他们从未放下,事实上他们都还活在过去,根西岛文学与马铃薯派社团还在运作,即使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那个至暗时刻,撑起了所有人的灵魂。

它活着,因为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故事划上完美的句号,失去的人会再回来。

 10 ) 第一次随便记一点

一部关于战争创伤疗愈与寻找自我归属的电影。

从战后人们回归的“平静美好”生活,到插叙倒带逐渐揭开失去亲人挚友未能愈合的伤疤,再到最后接纳迎接新的生活。

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加上经典的英国景象,伦敦战后建筑的重建翻新,人们盛装参加嘉年华派对,与根西岛上还没能从二战中缓过来的景象形成对比。

镜头语言很巧妙,作家女主在派对中看着一支气球脱离绳子飞开,却被屋顶严严实实地挡住,气球是活力的黄色,女主也穿着一身漂亮的黄色晚礼服。

女主回到伦敦时在窗边魂不守舍地转着订婚戒指,折射出来的光点照在墙上,中远景看却还有点像惆怅的烟。

第一次看以战后平静的视角去写战争的电影,Christian德军角色的引入也将战争的罪恶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脱离开,回归到其万恶的本质。

Elizabeth这条线从一开始就埋下,到最后揭示去向使电影达到情感高潮。

电影结局像是完成了典型俗套爱情片的完整结构,男女主在码头重逢互相告白让我想起了《给朱丽叶的信》,情节很不一样但就感觉很像,而且好巧男主确实是给女主朱丽叶写信hhh,场景还特别像《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一部的结尾;男主达西的名字是不是直接从《傲慢与偏见》那里拿来的,毕竟一开头读书会就读了简奥斯丁;书信来往交流书籍的桥段让我想起了《查令十字街》书信集,那个慢节奏年代人们耐心的读书再等数天数周和另一个人写信交流的感觉真好。

说说演员:小学就开始喜欢莉莉詹姆斯了,就给人很亲切的感觉;马修古迪标准英伦绅士;格伦跟他在其他几部电影里面的自信略带搞笑的形象大差不差;艾米莉亚的演员演技绝了,形象转变很立体,在失去女儿和夭折的孙儿时无声的悲痛很抓人。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短评

别人送你的鲜花摆满了小屋,却只有他送了你一束路边的野花;你尝过珍馐百味、品过琼浆玉液,却偏偏对土豆皮馅饼和味道奇怪的琴酒着了迷。你们以信相识,因书相知,从查令街到伤痕累累的沿海小镇,一本本好书被细细读过,一段段往事被慢慢揭开。旧日的地雷区只剩下警告,往昔的告密者没有了风光——历史给这里刻下了太多划痕,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坚持读书,他们是快乐的,就像那天饱餐过后在星空下畅谈时那样快乐。

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养眼的莉莉每套衣服都很好看啊(最近我看电影的视力焦点好像有问题)我觉得英国人文背景下的这种故事,就是要比美式的岛上书店那种好看,天生的幽默感很适合这样的题材。读书俱乐部本来是醉酒时的仓促借口,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society可以维系几个孤独的人,深化交往。写书啦读书啦这些事看似文青,其实真心适合女作家和善良勤劳的帅猪农的这种组合。看到女作家闷头开始写,很羡慕。。。

10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去根西岛的时候应该带上我的机械键盘,住在阁楼房间里的时候敲一敲,假装打字机。

12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昨晚看了一半,这个真的不是唐顿聚会吗?虽然英国圈子小,也不至于吧……

13分钟前
  • 岚君
  • 还行

作为一名资深爱情电影电视剧观众,这部电影中的男女主公的感情线让我第一次反感爱情线的出现。去掉爱情线,重点放在苦难之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电影的质量能升一档。

14分钟前
  • taimihanhan520
  • 还行

在性感胡渣农民真人露面时就知道女文青必然甩了美国高富帅军官未婚夫,你第五大道面朝中央公园有大屋又如何,还是抵不过人家家里有猪啊!相比这条狗血三角恋更喜欢暗线里的敌我恋,以及根西岛淳朴的岛民!

18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不理解身为文艺女青年的英国景甜为什么会甩掉她的美国男友,更不理解她为什么会跟那个养猪的农夫在一起,幸好马修·古迪演的是男gay蜜,否则我更无法理解女主角为什么不跟马修在一起。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LL真的不喜欢,剧情有点太弱了,只能舔舔男神的颜

20分钟前
  • 特辣的皮特
  • 还行

完全失败的改编!故事节奏和原著差太远了…女主如果是麦瑟尔夫人的演员就好了,莉莉·詹姆斯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怎么就一点聪明劲儿都没有…

21分钟前
  • 李妮卡nica
  • 很差

喜欢读书会的畅言氛围,喜欢大家对文学的自我视角倾泻,喜欢大家对待困难的豁达,喜欢土豆片馅饼(土豆明明这么好吃,不能这么吐槽它~),喜欢那一无所知的小女孩,喜欢那充满勇气的小男孩,喜欢根西岛文学带来的一切美好。但不喜欢这段毫无火花的生硬爱情,不喜欢女主这莫名其妙的冲动,更不喜欢毫无必要的民宿房东的诋毁片段,它们让故事变得更像虚构的东西,它们也在扼杀故事的生命力。

22分钟前
  • 孑身
  • 还行

这剧情真的没有说服力

27分钟前
  • 较差

玛丽苏 杰克苏

29分钟前
  • sandww
  • 较差

全程都在思考那么小一只提起来毫不费力的箱子是怎么在装下那么多纸张手稿之后还能塞下那么多漂亮衣服和鞋子的?女主是怎么做到不卸妆就睡觉连熬几个通宵也没有黑眼圈的?🤔罗斯表妹唐家屯后期演技有提升还挺招人爱的,可惜剧终之后就全退回去了没法看🙈初次见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尴尬真是感同身受啊!

31分钟前
  • 雲水
  • 还行

虽然很温暖人心,但我先看了原著,电影人物纸片化到没法看,书里和美国佬恋爱的片段还是很甜的

36分钟前
  • Z
  • 很差

(两星半)莉莉这演技真是要人老命……这些没用的爱情线是?

40分钟前
  • Mangosteen
  • 较差

探讨从纳粹时期的创伤心灵从书本中寻求避难岂不是更好。从书信来往期间就心灵契合的两人,丝毫没有从影像中感受到

43分钟前
  • c口蛋挞
  • 较差

别计较恋爱脑女作家行为逻辑的话,还是个不错的英式小品。至少我觉得很棒的一个设定是,战争年代大家为了偷吃肉,误打误撞成立了读书会,肚子和大脑这下就都“饱了”。嗜书如命的人,大约都渴望找到一个人人手不释卷与世无争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要是还能有根西岛的风景,要是我也会乐不思蜀。唐家屯的演员差不多占了一半,三小姐和表小姐依旧没有对手戏,马修妈妈也没见到接替自己儿子娶了大小姐的真·马修本修,遗憾遗憾。

48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太多浪漫太多对话,太少真实的细节。想去根西岛看看。

53分钟前
  • 木石
  • 较差

一个老套的故事,美国人马克给出戒指的那一刻,观众就在等着这枚戒指被归还了。每个人都很脸谱化的,尤其不喜欢“唐顿三小姐”总是一副悲天悯人,永远正义正确聪明的样子。一个被名字耽误的电影吗?不是,是一个只剩名字还有文学性的电影。根西岛很美,喜欢朱莉亚,但不喜欢总落在爱情上。

57分钟前
  • Zooey
  • 还行

我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这个叙事实在匆忙

1小时前
  • Polari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