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消失,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做着相同的事情,时间过去那么多年,但是我对你竟然越来越留恋,你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一长串的想念。
你的发线,你的手链,你的照片,你的尾戒。
今天,我凭回忆为你画了张卡片,当我取出夹在我的钱包的你的照片时才发现,画里的那个你完全不是你,我承认我已经快回忆不起你。
但是,请别怀疑,你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没有人能擦去。
在深夜我还是本能地把你报停的号码拨上四遍才能睡着,只是因为你说喜欢听我说晚安。
在清晨我还是愿意拉开窗帘然后再去刷牙,只是因为你说你喜欢欣赏每天最早的暖阳。
每天我还是习惯往猫粮里拌上些奶酪再去喂摩沙,只是因为你说你没理由的喜欢这样。
你离开了,给我的理由是那么空洞,只是因为你说你想拍下全世界的紧急出口的图片。
今天4月5日,周六的广场有好多人放风筝,情侣们,孩子们,朋友们,我带了相机,仰着头给在空中飘摇的每一只风筝拍下照片。
在我的思想里,不管天空中的风筝有多少,它们都是被不同的线牵引着,所以它们和我是一样的孤单,想到这我竟害怕看身边的人,我就这么仰着头从热闹的人群里逃掉。
错过的,不要紧,没关系。
我每天都在试着戒掉你。
但是这显然没用。
因为在我的留言板里所以的内容都是关于你,关于我们,关于我们的点点滴滴。
其实我想到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愚人节后的好几天,上午去电子世界去取装光碟的包装袋,一个人坐在公车上向外望,其实窗外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我只是例行公事的往外看,只想回避车内人陌生的面孔,那一张张面孔带着惶恐表情让我慌张,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那幅名叫《呐喊》的油画。
想把现在全部形容不出的感觉全都装入相机里,并确信自己始终会有那么一天会对着那些照片说点什么。
只是现在没时间,只是现在说不了。
一小时后,取回物件,坐同一路车回来,前排坐着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我这人天生对马尾有种好感。
每天下午的三点一刻,我依旧一个人蹲在屋子里离门最远的那个角哭,站在我旁边的是一株落败了的凤尾竹,它一年四季总是枯黄枯黄的,没有一丝生气,却总是还能活,它执拗着生长,像在延伸某一天生命的完结的时间,有时候我看它却有像是个寻死不成的物件。
我想是我把坏心情传染给你了它,我想也许我该对它笑笑吧,我想至少不该在它面前哭泣,可是我想的却从来没做到。
这些日子已经到了一种理屈词穷的地步,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的生活够没意思的,熬一熬会过去,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克制,结果换来的是空虚和茫然失措。
该怎么办呢?
脑子里一片白茫茫的海。
剧情串下来跟国内的家庭电视连续剧差不多,但估计还是没哪个中国电视剧导演能在两小时内能把事情交代清楚。
很多的眼部特写,其中包括许多流泪的镜头,个人还是有那么一丝触吧。
自《维京英灵殿》和这部电影之后,开始喜欢麦德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针对很真实的故事结构,整个影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看的时候,感觉不像平时看电影的感觉,而是在窥探一个家庭的事件。
每个人物在面对事情的反应通过各种细节的特写,感觉就是身在其中,在观察每个人。
Jorgen在做了看似伟大的事情背后,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恐慌“我不想死”的呐喊,是最最人性的呼喊。
故事写的很好,爱有时必须自私,有时又是奉献。
丹麦电影看得很少,估计也拍的不多。
男主角的表演很有特点,多是不苟言笑,一张严肃的面孔背后是一颗温暖的心。
《婚礼之后》★★★ 导演:苏珊娜比埃尔。
主演:迈兹·米克尔森、拉尔夫·拉斯卡尔德。
2006年这又是部超出我理解范围的影片,并不是因为复杂,而是价值观认可的背离。
影片由一场慈善的捐赠引出,去窥视捐赠者的内心世界,并循序渐进的为观者展现一个有关生与死,及家庭伦理的道德故事。
一个彻底的凡人是很难理解厄根面对死亡时的表现的,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厄根尽力去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维护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尽可能将自己死亡的影响减到最小,甚至为此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让妻子的前夫融入到自己的家庭,因为他了解,这是个好人,可以替他照顾自己的家庭,恰如某人说过的,高尚的人都避免不给其他人惹麻烦。
然而厄根对死亦有着恐惧,在生日晚宴后的卧室里,厄根痛苦的呼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一切真实的惹人心酸。
或者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们至少应该让活着的人很好的生活下去。
导演在影片中频繁的给出一个眼睛或者嘴唇特写的画面,很有新意,但似乎也没有很强的所指性,或者导演以为这些面部的细节更容易表现情感的流露。
选择看《婚礼之后》是因为电影海报上那个男人很眼熟,他给我印像深刻因为他在去年上映的《007之皇家赌场》中出演一个大反派,一个眼神相当诡秘的家伙,一个杀人不眨的黑社会头目,看到《婚礼之后》了海报和相关剧情介绍后,对这样一个一脸邪气的反面硬汉如何胜任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男人,相当有好奇心,经过网上寻找才知道这个男人叫麦德斯·米科尔森,拍过不少好片片,只是俺都没看过。
麦德斯·米科尔森在《婚礼之后》扮演一位欧洲人杰卡在印度行事慈善事业,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孤儿的抚养和教育,在孤儿院面临财政危机时,一位丹麦富商愿意出资帮助杰卡。
一个意外的收获总会带来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常言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
杰卡在与富商会面商谈捐款事项间隙参加了富商女儿安娜的婚礼,在安娜的婚礼上还看到了曾经的恋人海莉,海莉正是富商的妻子也是安娜的母亲。
在安娜一段感人致深的婚礼致词后,杰卡发现安娜应该是他和海莉的女儿。
杰卡的出现让富商一家每个人内心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让各自原来平衡的生活失衡。
杰卡重新反审这样一个捐资计划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动机,为什么商富对自己如些大力捐资做慈善业。
商富知道,杰卡是安娜的生父后,决定到捐资计划修改,成立一个基金会,一个资助印度孤儿的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孤儿。
而这个基金将由杰卡一手管理,杰卡必须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永远留在丹麦,不再回度印。
杰卡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条件,因为印度那有他深爱的慈善事业,还有一个他一手带大的男生。
而这时杰卡女儿的新婚生活亮起了红灯,商富为了能让杰卡留在丹麦,把最后的隐情也向杰卡说明了,富商已身患绝症,所剩时日不多,所以寻找杰卡、捐资、参加婚礼都是商富的一个安排,富商希望杰卡能留下来照顾他的家人也是杰卡的家人。
每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论你曾经多么强大、富有都变得渺小而脆弱,所以富商才会用捐资这样一个计划来换取杰卡对自己家人的照顾。
一边是自己曾深过的女友和亲生女儿,另一边是需要照顾救济的孤儿,杰卡会选择?
应该说电影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所以电影节奏不必太快,伦理片一定要够温情,有更多关怀。
电影中不时交换着两种生活场景,一边是印度贫民区的饥寒交迫,一边是欧洲上层社会生活,完全一派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的画面。
电影常会出现各角色面部特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无论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还是富足的,但当他们遇到情感分离、生离死别时的眼神都会有不安、迷茫、感动、怀疑的信息传达出来。
无论我们生存的状况如何都希望关爱,都希望充分享受亲情带来的温暖。
也许生命与财富都不是永恒,只有亲情才会永恒于心。
如果给“觉悟”加个形容词的话我选择“窒息的”,如果也给“绝望”加个形容词的话我也选择用“窒息的”.米兰昆德拉说:一个女人应该能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我想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窒息的压力下,很真实很现实.有段时间我一天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地铁里度过.我在地铁里吃叉烧,喝奶茶.满心期待自己的这段生活能和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某段情节重叠.日子久了才明白我这么做有多愚蠢.带着这种觉悟还坚持继续在地铁里过了半个月,后来我把这种"窒息的觉悟"叫做"不甘".现在想起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无非是想体验一段安静,一种深埋地下的安静,我们在地铁口买票,然后在地下穿梭往来,又在另一个地铁口出现,唐突的冒出来,陌生的冒出来,重生般冒出来.越堕落越快乐,越寂寞越冷漠.他们说我是绝望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整夜整夜的失眠,选择一个礼拜刮一次胡须,每隔七天我对着镜子那个满脸秽物的动物说:喂,你认识一个叫iFromoso的人吗?
他最近脑子浸水了,你能不能帮帮他?
当我刮完胡须,我又对着镜子那个曾经满脸秽物的动物说:我顾不了他了,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下个礼拜再说吧.出门前,我选了一条银色的领带扎在衬衫里,当我在偌大的镜子中再次遇到我自己时,我再也说不出话,窒息的,终于镜子里的他说话了:请你过来,抱抱我吧.
故事的开始,拔叔在印度“支援”。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印度的贫民区为孩子的生活而努力,这看起来很励志。
可是,任何事情,到最后都得是“钱”说话。
拔叔这“人道主义”的行为,可不会生钱,钱从哪儿来?
类似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找金主。
还真是巧了,拔叔这边正为钱发愁,那边金主就来了好消息,唯一的条件,就是拔叔得亲自回去。
怎么样,有没有嗅到一丝“阴谋”的味道。
这次的金主,看故事交待,完全是个完美先生,对家庭相当负责。
但是,他好像有点小秘密,隐瞒着家人。
金主和拔叔的见面很愉快,对于花钱这种事儿,金主好像一点都不在意。
反而是竭力的想着拔叔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
拔叔虽然有个性,但看在“钱”的份儿上,好像也没办法推辞。
在婚礼的现场,拔叔看到了金主的妻子。
俩人眼神中尽是故事,一看就是不寻常。
金主的妻子自从看到拔叔,婚礼现场就有点心不在焉,这一切,可都被金主看在眼里。
眼看着,这场婚礼,就会演变成一场“情杀”。
这时候,金主的女儿,在婚礼现场更加送上大瓜。
哎呦,这女儿可不是金主的亲生。
婚礼现场没炸锅,拔叔的脑子里可是炸了锅。
对一对以前的“旧账”,这女儿十有八九可是自己的。
自己在印度关爱别人的孩子,却把自己的孩子丢在一边,拔叔心里头可是百般滋味。
而另一边,金主和妻子也开始开杠。
这有钱人就是会玩啊,挑这么个时刻,搅和这么一大摊子事儿,当真是居心叵测。
当年的往事,也就在争辩中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当年的拔叔,也不是个什么好人,女朋友对他的评价就是“心里头有理想,但从来没行动”。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俩人的分手。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女儿知道了拔叔,就立马和老妈翻脸。
那这么多年,金主和妻子有没有寻找过拔叔?
这个疑问,妻子解释得很清楚,一直没找到。
然而,在女儿婚礼现场,拔叔出现了,证明如果真的想找,还是能找到的。
当年的事情说开了,拔叔也就解脱了。
他在印度那边还有承诺,自己的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也算是了无牵挂了。
可是金主偏偏不同意,拔叔不留在这里,他就不给钱。
这不是要命么,有钱人这么变态,看着别人痛苦才开心么?
而此时的女儿,又出事儿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得知自己的真正老丈人原来是个没钱货,刚结婚的女婿就和别人滚了床单,女儿除了找拔叔之外,竟然其他人都没找。
拔叔这下郁闷了。
一边是一帮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究竟如何取舍呢?
故事的最后,拔叔还是选择了留下,至于印度那边,有了钱还是好办事的。
那回头再看金主,究竟是个什么目的呢?
原来金主患了绝症,命不久矣。
婚礼之后,就是葬礼。
金主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然后了无遗憾的去了天国。
之前种种猜忌,原来都是小人之心。
外国的有钱人,就是这么的“荒唐”。
自己死了,把妻子留给了“情敌”,这还不算,还把财产留给了“情敌”的女儿。
最后的最后,拔叔看来是继承了金主的遗愿,只能在空闲的时间去一下印度,关爱一下那里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拔叔想带那个孩子离开印度那个“脏乱差”的地方,孩子的反应绝了。
金主和小孩,对待金钱的态度,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
故事有点老套,有一个人将死、可是放心不下家人,于是,他竟找寻到妻子的前男友,女儿的生父、让他代替他的位置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屋子里无数的鹿头的眼睛、我自己觉得很恐怖、不知道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布局、大致体现男性的野心吧这样的男性,美满的家、成功的事业、似乎无限的幸运。
可是、生命总是由不得自己、家可以自己建构、事业可以由自己奋斗、只是,生命呢?
无能为力、可是、他。
决定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于是跟他毫无交集的印度教师,成为他的目标对象、当婚礼上,女儿表达着对继父的爱时,其生父雅格默默离去。
原本以为只是小男生的自以为是,想让妻子的前男友知道妻子现在的所有权,感受胜者的愉悦、当妻子被母亲无意间提起的,他似乎要把一切都给雅格的时候,妻子突然意识到丈夫的秘密、当雅格发现乔真不要回报的给予,他不相信,以为是某个自己所不知道的圈套的时候,乔真终于第一次流露了他的无力感、这个强势的说一不二的男人,竟然在一瞬间没了任何的自尊,求着雅格答应他照顾他的家、瞬间感动不已、雅格对于这突然的消息不知所措、兴许是不相信、兴许是觉得没必要、他其实打算离开,即使看到乔真的秘密、女儿的脆弱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知道,她们需要他,如乔真所说、她们还需要被保护、于是、乔真的生命被延续了、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乔真的果敢与成功,只有两个人看到他的脆弱、一个是他的替身,另一个是他的至爱的妻子,陪在他生命的终点、看着他痛苦的反抗生命的不公,即使再强大,即使有替身延续他的生命,可是,他自身,在生命面前,却依旧无能为力、兴许,用这样的绝望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想象中的死亡,应该是平静的、微笑的看着守在最后的至爱,告诉他,离开,只是另一种开始、兴许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的想象都会令人忍不住发笑、即使他用最后的呐喊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算是一个好的句点,不过,起码在临死前,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也算是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的接受、在死亡到达前,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除了生命、还有什么事是最珍贵的、然后、完成它、平静离开、便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
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
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
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
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
”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
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
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
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
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
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
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
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跟家庭伦理剧差不多,水准略高而已,泪点很多。
北欧冷淡风 迷失的眼眸 隐忍的感情和突然的爆发 你是我的日月星辰 你是我的天空和海洋 抱歉我不能陪你一起走下去 所以我给你找到了他一个略俗套的故事 可是你会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和爱所打动 爱一个人就要保证她的未来 哪怕在她身边的人不是你ps. Mads大叔的眉毛啊 我实在抑制不住想给他画眉的念头~ pps. 原来另外一位是决定去死的叫欧维的那位大叔啊 结合那部失去妻子无法苟活的他 再看这部先抛下妻子的他 将对爱之生死有非常整体的感受 总而言之 真爱就是要对方幸福 #2019092
一个很沉重却很温暖的真实故事。在整部影片中,最真实的是那个富翁,他有轻蔑的态度,傲慢的语气,可是他要死了,当他在临死前哭倒在自己的妻子腿上了时候,那种对活着的渴望,不可抛弃的财富地位和家庭,如此真实。也许这样的情绪只有我们在临死前能体会。虽然是为救助孩子为主线,但是其实表现的并不是慈善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和思考。拍摄手法很另类,跟前一段时间看的《潜水钟与蝴蝶》类似,着重眼部的特写,时间被拉的很慢,觉得看了很长的时间。胶片被蒙上了红色,印度的土地,人们的脸,甚至海报
万万没想到是这样
所以贫民世界的生死大事变成第一世界有钱上等白人狗血情感大戏里的筹码和点缀,这种慷慨好傲慢。我也不觉得只贡献了精子,既不参与生育过程,又没承担过抚养职能的男人有什么权利来认亲。家庭责任在两个男人之间传递,女人需要被照顾,看着温馨感人,但这观念实在太过时太阳刚了。一个家庭里没有男人没有爹又不会死。好崇高的勒索,好大度的责任转让。
讲故事的方法很重要。
养了八年的干儿子还是比不过见了一个星期的亲生女儿,乡村企业家状的疯汉子太渣了!这个导演好热爱拍眼睛和手的特写。。。Rolf Lassgård怎么看怎么像马扎里。。。
演技必须加一星
家庭伦理剧真心不太适合我。
想当年无意中买的一张碟 如今人家已经贵为影帝
故事太空 结尾生硬 男主对于丹麦的不满与对印度的高抬来的莫名其妙 更莫名的是 影片里充斥突如其然的特写 写男主圣人和大爱无疆的评论都是什么鬼
节奏的处理实在太赞,婚礼上秘密轻描淡写地揭露,预想中的撕X从未到来,反而是生日后的痛哭一场抵达高潮,而又迅速转入平静,与手持摄影的蹁跹流转完美契合;猪脚由麦叔过渡到老爹,类型由悬疑过渡到家庭;何为北欧式的爱和责任,两种人生选择;想念哥本哈根的一切。
开头就sigur ros这合适么 基调一下就好重哦 配结尾倒挺搭 /反正剧情狗得我都自行脑补过大陆阵容了== /以为米叔要搞乱伦就紧张了半天!/暴躁傲慢的男人要敬而远之啊 伦家喜欢温油的嘻嘻嘻 /好吧3.5
尘归尘,土归土
连续看了两部北欧电影都是这哥们演的,看完后记住了好多双眼睛的特写。。
北欧电影看起来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就是被男主死前那段戏里堪比尔康紫薇的演技雷到了。里面有几个空镜头很美。
更多时候你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Mads Mikkelsen无免疫~对Mads Mikkelsen无免疫~对Mads Mikkelsen无免疫~
人这一生中,唯有责任是永远无法逃避的。
跳切、特写
大型聚会总是很有故事可写 将近的死期也会让人重新开始思考人生意义//但是从印度到丹麦的这一段 不知道是不是必须这么设置才足够有动力和冲击 因为故事本身好像就是个比较向内的情节剧?人物的情感变化应该是这里更着重呈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