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于一个外来者是怎么样的呢?
你不熟悉这里的交通,习俗,礼仪。
甚至做项目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同事提及到的那些地方在哪里。
你不明白哪些景美,哪些地方可以从一些特殊的角度拍出一些好景色。
你需要的道具不知道去哪里找?
联系人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外地的号码没人接听。
但你依然还是想要融入进去,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理由。
梦想,友谊,爱情,事业。
这些理由让你在这座城市中不断的去打拼,当然现实的生活会不断的给你制作麻烦。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在某个不安分的天气里,有人恰巧给你泼了一杯冷水。
你会觉得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举步维艰。
你会伤心、失落。
有时候甚至会想着离开吧。
但这些就像是电影中那些不安分的情节,也许就在下一秒的时候,主角光环从天而将。
开始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城内有座城,不关心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不去特指某一类人群在城市中的形象,做的自然一些。
看的认真一些,这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正能量。
Stand tall, don't look down 每座城市中固有的城在日益更迭的人口流动中,也许是我们子孙口耳相传的故乡吧。
个人很喜欢纪录片。
说不上原因,单纯觉得,那是真的。
看《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我在故宫修文物》。
也看《生门》《人间世》《最后的棒棒》,那些人间悲苦隐忍无奈贫弱残穷生死挣扎,看的有泪无力,却也记得提醒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类比来看,《我的城》是另一类型。
在它这个类型的片子里,已经尽力做到了往一类行列里站位。
昨日在爱奇艺热度已经蹿升纪录片全网第二,可算成绩撩人。
而况,它是付费片,有多少人愿意付费去看一部纪录片呢?
所以,接近百万的收看量含金量不低。
出品方来自宁夏,僻居西北,视野和胆量可嘉。
出品纪录片是个冒险的事情,更何况大而无形的城市加小人物选题,没有官方投资,没有广告植入,全凭一搏。
主创团队来自新影集团。
中央新影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
这样一个老牌电影厂,它自带的厚重扎实,对年轻导演们的影响毋庸置疑。
这种影响其实也带在这部纪录片团队的身上。
四集里,上海和深圳各有分集导演的咔板气质,城市特质很分明。
而成都和北京篇是我固执偏爱的,刷片也刷人。
年轻的女孩子,怎么叫美?
身形精秀,面庞净白,轻言软语,却扛得起麻袋,淋得了风雨,戴着麦拿着对讲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招呼工作现场的兵马粮草。
在男人的职业里像男人一样劳动,却依然保有女人的纤美柔软,才是值得赞美的。
看过全网发布的宣传片里闪过的影子,加上我偏执的想象,这部纪录片的女导演应该都是这样美的静秀而顽强。
年轻时刚做记者。
满脑子都是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那时候我连片尾字幕都不漏过,青春的时光里,时间、陈虻、张海潮这些名字我都记在脑子里,我不崇拜主持人,我崇拜幕后的他们。
想象成都片导演的现场,感觉看到我自己的青春。
她做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
在她的成都里,无一不体现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结合,其实那就是全民视角,每一个看的人,都能会意会心。
一些精巧处,是只有聪慧灵颖的女性才会有的落点。
灵魂有方向,身体就走不错。
导演就是灵魂。
总导演就是灵魂的管家。
所以,我给总导演也画了像:不善说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刚净素泊,心里装着一腔血,却又懂得在体制下寻找平衡点,让理想和作品都得以平地走路。
宣传片中的总导演,满脸写着百年凝重,自带五四青年的一张脸。
我与他们素不相识。
这一生大概都不会认识。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尊敬和喜爱。
尤其他们还那么年轻。
我们说体制,就好像那是一个笼子,或者一个挡了自己去飞的巨石。
年轻人更不愿意在体制里被束缚。
所以,这是我敬佩导演团队的地方。
体制下,这些年轻的导演得天独厚的得以灌溉了正确的线条和方向,有冷静的思考和倾听,而自身的个性和热血,又让他们能够保有敏锐的新闻感和对受众关注力的洞察。
能在体制的框制下找到空隙,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年轻人的本领。
新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在体制内成长,又在自我中撒欢;他们奔走红尘,又始终心怀悲悯;他们和现实作战,又为责任代言。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代优秀文化代表的侧影。
祝你们一路奔走,归来仍是少年。
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一起奔跑在一拍即合的路上,将洞见转化成看见,将无形的城市转化成有形的故事,将微末化为力量,怎么看,这都是走来艰辛、想来美妙的事情。
理想是一个伟大的事情。
坚持理想是一个很费力的事情。
如果不能百分百坚持理想,至少,也要,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祝现实照亮你们的理想。
局部,这就是片子最聪明的做法。
我以为又是一部端庄出台,言语假大空的城市宣传片呢。
看了北京,觉得和我体验的北京有点差别。
我以为北京就是首都呢,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呢。
这地方太嘈杂,除了工作,没有关心过别人的想法。
在这里看到老北京人的表态,原来他们也纠结啊!
哈哈。
这就说明了,没人情味的地方,才会被漠视和曲解。
说乱了,我的意思是里边的人让我认识了北京人和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新鲜的局部,没有牛B哄哄了不得,没有官员正襟危坐的胡说八道。
让我觉得北京挺可爱。
成都,炒鸡喜欢的地方啊那可是!!
果然,上来就抓胃,大晚上看饿了,就想点火锅吃。
重庆火锅落后了哈哈。
那个茶馆真好,我也想天天泡茶馆懒散过一个假期。
居然这里还有同性恋话题?!
没理解错?
这不是不让说的吗?
不过好像也没那么尖锐。
这蛮符合实际的,不宣布出柜的人,都是别人眼中的正常人。
不知道几集,打算十一期间追一追,既然买票去比较难,那就先看看
一部纪录片“我的城”,打动我的是那句: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城”。
“我的城”,一部并不怎么热闹非凡,也没有帅哥靓妹和穷极一生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大上主角光环的片中人的片子。
“纪录片”,自带一个不讨巧的属性,因为大部分喜爱这样白话闲聊的人没有空闲坐下来看,有空闲坐下来看的人大部分更喜欢的是故事情节丰富的剧集。
一直很佩服纪录片制片人的勇气,因为似乎把片子做成“赔本买卖”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这就是所谓“每个人心中的城”?
讲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也是心中的城?
第三集一开始,那种熟悉的公共交通报站方式,就算没有图像在眼前,就算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上海,就算闭起眼睛、半梦半醒中我也能知道这是上海。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群在这个声音的陪伴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奔波得忙碌而飞速。
有的开心有的不开心,有的此时时刻很满足有的又在为下一次的满足飞奔。
在这个声音里,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努力的把这座知名的国际都市变成自己的城,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城里用自己的双足把这座城走出“心中城”的模样。
他们,从我们的对面匆匆走过来又匆匆走过去的消失在人海。
他们、我们,都在这城里,也许某一天,他们和我们之间有那么一次擦肩而过或在同一时间坐进同一家啤酒屋的缘分,也许从开始到最终,他们和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里,为同一件城中的热闹事留下注意力,却从未也永远都没有交集。
所有的平凡,并不妨碍自己在心中塑造自己心中的城。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国外同行打交道,面对他们把我们介绍给其它人时,听到他们直接介绍我们来自上海而非中国,是个大概率事件。
接下来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听到介绍时,对方突然一亮的眼睛和急于表述自己曾经到过上海的开场白。
其实这种普通人之间的状态,那突然一亮的眼神,可能远比外滩东西两岸建筑群的灯光更能让我感觉到“上海”这两个字,不知道何时已然成为“我的城”。
儿时的“上海”,是父母口中“我的城”。
那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开枝散叶最起初的根,对于我而言,仅是要跟着回去的“老家”,那里有很香的奶油蛋糕和赤豆刨冰,当然记忆更深刻的是有潮湿味道的房间和难闻还不得不喝下去的白开水。
如果按照那个时候的记忆,上海,那不是心中的城而是鼻中的城。
成人后的“上海”,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曾经每天嚼着早饭去追清晨的早班公交,听熟悉的报站女声,也曾经选择在午夜时分空荡的街头独自走回家,只为上海很难能有的静谧。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说,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风景在心里。
上海人,欺负外地人的名声似乎并不好。
其实,仔细阅读他们,他们是难得有共性的一群人,这共性,便是规矩。
这规矩,一般不容破坏,更多的时候,他们“欺负”的是破坏规矩的人。
当然,规矩本身只是规矩,很难用好坏这个词去界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人大部分很热情,因为从小的弄堂文化形成了很难分彼此的个性;与此同时,上海人又是比较西化的,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被欠。
好些年前,我招了辆出租,上车后在忙于发短信,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前排的司机一直在通过后视镜看我,我终于忍不住抬头去对视他,在我们的眼睛对上的同时,司机开口了,问我:“你前天是不是在八佰伴那里打过车?
还是金桥?
”我惊愕的说:“嗯,八佰伴。
你怎么知道?
”“因为打的也是我的车啊。
”“啊?
不会吧?
”“是啊,送你到正大广场,对吧?
”“对啊。
不好意思啊,我好像脸盲。
”司机并不关心我的脸盲病症,他继续兴奋的朝下说:“哦哟,昨天我休息,今天又遇到。
前天浦东今天浦西,这缘分简直了。
几十万分之一哦,算了,今天这趟差头费不收了,算我买一送一……”之后我听了一路他对缘分的认识,也恰到好处的交换了些我的看法。
到下车前,我们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城里一对相识了几十年的老友。
事实上,那天下车,我还是付了足额的出租费给他,就像他一上车时说的:“这是什么缘分,几十万分之一啊。
为了这缘分……”我们以陌生人的方式相识又回归成陌生人,这便是大多数人的相处之道,这便是我只是其中两千万分之一的上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性,也有各自的精气神,跟人一样。
这些通常被归到“文化”大萝筐中的东西极难捕捉。
本地人对它常常有“只缘生在此山中”日用而不觉的感觉,外地人好像刚看出点门道忽然又坠入云里雾里。
拍某个城市的纪录片,美食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都容易展示。
而要拍出这个城市的脾性和精气神就有些困难了。
《我的城》这部纪录片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走城市宣传片的路子,也有别于一些纯文化型的纪录片。
在满眼摩天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满耳机器车辆人声喧嚣扰嚷的城市里,它展现出了一座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的温度是其血液中自带的文化基因。
总有人执着的寻找皇城根下老北京的文化。
胡同、四合院、洋车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
一声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在商业步行街回荡,一群鸽子掠过胡同上空,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被一层又一层的高楼大厦白菜卷一样包围着……北京依然有独属自己的味道。
老大爷照常“杀棋”溜鸟,四合院中炒菜的香味飘了半条胡同。
城市的温度是对外来东西的选择性接纳。
上海从十里洋场走来,甩甩酒红色的旗袍,抖落了一地的纸醉金迷。
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明珠。
一面是高扬时尚的魔丽之都,一面又醉心于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
这座城市对“时尚”理解非常宽容,世界各地的人、商品和文化都在这儿汇聚。
城市的温度是每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
城市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组成的。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他们的梦想、青春、奋斗、欢乐、痛苦、衰老……都是城市的神经末梢。
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成功失败的人生经历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中展示城市的脾性与精气神。
深圳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让多少人仅仅做了一场梦。
《我的城》带你领略,成都——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深圳——与生俱来的创新底色,上海——浮生若梦的繁华时尚,北京——青春与传统相交相融的帝都新景。
去没去过的人,好像对成都都不陌生。
因为火锅,因为麻将,因为那些汤红汁浓的小吃,因为茶馆,因为白净热冽的姑娘。
也因为,翻开网络,充满页面各种样子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纪录片《我的城》拍出了该有的。
镜头语言堪称完美,不像有人举着在拍,倒像是一个长了翅膀的摄像机跟着生活在走。
即使是空镜头也有动人的故事感。
画面剪辑流畅到如呼吸般平滑进出。
一些场景里的自然声响比如人物脚步等,被恰巧嵌入刚好进入的音效中,看起来无意识,却正好显出用心精巧。
但它所呈现的又远远超于人们的所知所闻。
它在人们的已知已见之外,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和对自己。
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想要做怎样的自己?
看着别处的风景,别人的生活,我们感慨这个地方好美、这个人好勇敢,而片子里的人物,他们和你我一样,也有正常工作,也要上班,也有圈子,也要承受别人的议论,也要承担一旦做自己可能带来的熟悉圈层的舆论成本。
但,他们用勇敢和承担,为自己选定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用同样的生命长度,去延伸了生命存在的宽度。
认真去看,就会发现,多数人不幸福的现状是:一边后悔,一边重复。
我们渴望爱情,却因为世俗种种爱而不得;我们渴望做喜欢的事情,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忙而无趣;我们想褪去外壳,却害怕没人喜欢而重新裹上。
纪录片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只是因为他们选择做他们,并毫不惧怕为此承担后果成本。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就是这样。
你哪里知道,我闪闪发亮的时候,也曾在黑暗中蛰伏好久。
真的,真是这样。
就像片子中那个喜欢飙摩托的成都女白领说的:摔下去痛也不过就是一个月,了不起两个月养下伤。
那份孤勇,你可承担得起?
就是这样。
成都拍的是成都。
成都拍的也不是成都。
你可以把它看作成都,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你的那座城市。
你可以把片里的人物看作成都人,你也可以把它看作身边每一个赤烈烈甩开做自己的人。
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同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可以死撑,不能长久。
我曾经无比热爱写作,却不得不为了安稳而朝九晚五。
我也常有黯然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因为写作有了更大世界的时候。
但我没有后悔过,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了安稳,便珍惜眼前的安稳,并在安稳的前提下,时常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热望,比如写公号。
这样的平衡,让我在凡常生活中游刃有余,精神世界又不至于亏空素白。
我们总是忙着羡慕,而忘了珍惜。
所谓珍惜,一种形态是只愿现世安稳,日升月落,方感知足,如我这样;另一种则是愿意去打破去尝试,让自己没有遗憾,然后有知足。
就如片中的人物。
无论哪一种,不后悔就是对生命的珍惜。
片中的那对同性恋人,当你看见他们平凡如常、饮食男女般的彼此欣赏和照顾,当你只看见爱情的时候,没有性别,更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不辜负。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彼此只有一回的遇见。
生活,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这才是我们该从纪录片中看懂的。
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
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
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
生活到底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
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之前已经做过三篇文。
就《我的城》,写了我的喜爱,以及由此及彼的一些体悟。
似乎还没有碰及过上海和深圳篇。
所以决定再写一写。
上海的导演叫陈卓。
或者是父姓加母姓的结合,或者取了刚超独立的本意。
对一个只见过影像的导演,这是我从名字得来的认识。
上海是什么?
就在片子里。
从清晨一片温热平顺的空气中,忽然响起整点报时的声音,然后各种电台的呼号、各种公交报站名的声音吧,混杂在一起,拉开了上海的早晨。
虽然方式并不新鲜,但用在上海,就捅破了一片繁华,添了一些烟火气。
然后,挤挤挨挨的弄堂,异域特色的建筑,描着口红的老阿姨,梳着背头的老克勒,袅娜忽闪间,遗韵打底,洋气主演。
摩肩接踵的人群,街边的咖啡座,和平饭店里起范儿的爵士乐,悠闲发呆的外国人,灯火迷离之处,你一个恍惚,就不知身在哪里。
这是导演的精巧。
既没有沉湎于旧日风情,也没有主打新派高端。
就是在各种人物的交错中,表达城市。
这一集里,我觉得人物是光点。
当然,每一集里,也都如此。
四集的导演,应该都有过人物选取的焦灼。
但是上海、包括后面的深圳,可能更难一些。
我个人觉得,北京人民天生就有政治意识和宣传意识,面对采访和镜头邀请,他们不吝啬去展示自己的骄傲;成都是一个又热火又家常的城市,成都人耍得起来,所以也应该不会拒绝镜头下的热热闹闹。
但上海和深圳就不同。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包容的,但城市个体对周遭自带傲娇和疏离,会冷静保留自己的打开。
他们匆忙行进,甚至来不及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陈卓导演能够找到这一集里这几个人物,我觉得需要运气,更需要导演的判断力和执着。
顺便夸一句,片中几个被采访的男模很帅。
不是那种玫瑰花瓣儿型的,而是线条清朗眼神明澈的帅。
安静自信有教养。
这很关键,选不好就会拉低画面。
细节远比想象中更重要。
比如片中蔡依林演唱会和沪剧演出交替的片段,使用了画中画,三个画面拼在一起同时呈现,有点像综艺大观。
还有一段各种方言交叠响起的时候,屏幕左边打出了“中国各地方言”这个字幕,些许画蛇添足。
还出现了一个不知身份的穿蓝衣服的中年妇女对老克勒在街上的采访,莫名跳境。
说远了。
再回来。
啤酒阿姨和建筑师冷泉,是两个让我没办法忘记的人物。
啤酒阿姨的片段,我认为,在四部片子里,剪辑最为流畅和干净的一个段落。
节奏感、流动感无比欢畅。
啤酒阿姨恰恰是代表了城市里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小有积累,享受大上海的一切新鲜,然后在其中快意潇洒。
而冷泉,是另一个群体。
冷泉是天生就有故事感的人。
他的形象、表情,孤独的无奈的然后矛盾交织的,虽然也有欢乐的时刻,但总是很快又被新的无力所淹没。
片中,他讲刚来上海的时候,他只说了“其实。。。。。。
”后面就顿住了,低头、沉默,摄像和导演也给了这个表情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个处理让我觉得很棒。
他的一声叹息,他的一个沉默,他的一个背影都让你觉得,其实你懂。
无论你是在上海还是在别处,属于冷泉的某一个瞬间,你也有过。
工作的一言难尽,感情的欲言又止,似乎别人都比自己幸福的焦虑。
我们想要通过努力通过奋斗去迎来属于自己的获得,就像书上说的那样。
但是我们骨子里的一些,比如说不够圆滑,不会变通,过于较真,或者坚持自我等,说小不小的,常常和现实很难打成一片。
我们怕什么?
怕平庸。
怕穷。
怕没有房。
怕三十岁还没有女人爱。
怕已近中年油腻却还初心不死。
怕生命在一事无成中入土安康。
在上海这座城市,也可能是在深圳,又或者广州,脱离了父母怀抱和学校庇护的年轻人,不由自主沉入城市的中心,层层叠叠,像旋转楼梯一样,感觉前进和后退都看不到出口。
关于自己的回忆都是加班和外卖,还有深夜里手机屏的亮光。
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烟火里,都有一段过往,却难与现实分手。
我们怎能不怕?
冷泉代表的仿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
有伤的年轻人。
不管这伤来自爱情、来自创业、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不被认同、来自信任,或者对自身追求的迷茫等等。
总之,冷泉这个人物,几乎在某些时刻,你会觉得那是你自己。
音乐的作用在上海篇里格外突出。
无论国内知名音乐人张镒麟的音乐监制,还是不知名的演唱,音乐在全片都恰当的添温加热。
那首叫《破城》的歌,我还认真的记下了乐队的名字:WalkingXL————有没有一个夜晚有盏灯可陪我不暗推杯举盅之间,又是工作的无奈每张格式的笑脸,都似乎真诚泛滥以为干完这杯,明天就会灿烂。。。。。。
我们建一座城,别人称它围城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我们建一座城,没想到被破城穿过破碎城门,远处谁在等。。。。。。。
我不知道这个乐队是否有名。
但是配着画面的这首歌,听哭了我的眼睛。
旋律很戳心。
“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这看起来是说爱,也是说理想。
片子中一些似乎静态的画面非常好。
匆忙着赶地铁的人,孤独等待的人,空旷车厢里听语音的人,沉默眺望的人,我们的怕,其实都装在里面。
夜色沉垂,城市巨大,人又那么孤独。
“压力,可能是你奋斗一辈子都不够的。
这种压力让你觉得,我算什么?
”说完这句话的冷泉,拉着行李进入上海站。
电梯门关闭的那一刻。
他的眼神难以琢磨。
感觉隔着画面,仿佛听到他的一声叹息。
离开的冷泉,还会不会回来?
我路过山峰,我遇见海洋。
灯影闪烁,时空交错。
你是否还在坚持?
又或者已经放手?
时间的列车在哐且,可不甘心的理想仍旧是我们的精神泅渡。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但愿如此。
我们空无所有,幸好还有一身青春。
想起片中冷泉在人海中的转身回望。
很奇怪的,既断肠,又励志,他的脸上,依旧有惑,却又亮着不死的星光。
甚好。
怕什么?
心若在梦就在。
你我安好,就是好天儿。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城市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从未注意到哪部纪录片会聚焦城市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
夜晚,华灯初上,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有种流离的感觉。
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有人说:“如果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你就写不出这个城市的灵魂。
”对于所在的城市,曾经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过客。
日复一日的奔波,三点一线的生活,偌大的城市,留下了我浅显的脚印,马上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湮没,我的理想,看起来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你会选择怎么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汪曾祺先生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可在你所在的城市,为了生活,你不仅要穿过城市的喧嚣、膨胀的物欲,还要掠过人心的疏离和无尽的孤独。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市里的灿烂灯火,总是要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你的家,我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生活。
年复一年,当这座城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新更美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不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但是却是接纳了你的地方,你会选择感恩。
你会感觉这座城市在推着你向前走,你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
城市里留下了你的一些愉快而美好的回忆。
四通八达的交通,轻松方便的外卖,无现金的自由生活,梦幻激情的氛围,这样的大都市令人着迷。
人人都想在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那里扎根,获得尊严、幸福和好的未来。
一线城市充满着魔力的魅惑,也让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几百万的房价、挥之不去的压力和重负,异地他乡的心灵在流浪。
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北上广深的奋斗青年,在经历热血、努力、彷徨、迷茫甚至失败之后,在“逃”与“守”之间挣扎。
在这个不缺梦想的时代,选择安逸生活还是奋斗坚持,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实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心安即是家。
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曾经《成都》这首歌响遍整个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其中的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便对成都这个城市抱有了无限的期待,想象着赵雷坐在的小酒馆的模样……冒着十一长假高峰期,特地去了趟成都,去感受一下成都的魅力,发现成都是一座极具休闲,宜居,美食,旅游名城的地方,短短的几天下来,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对于成都来说,大概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成都,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风景,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美食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哈哈哈来几张在成都拍的照片吧
被那个李傲琳恶心死了,奶声奶气,以为自己三岁半吗?他一出现马上跳过。大英隐瞒婚史,自欺欺人的样子实在面目可憎,所以做独立女性就要绿茶是吗?咬着后槽牙也不想追了
不好拍 难拍好 但还行吧 4星鼓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但大部分人心中的那座城,都回不去了。
6.5分拍一座城市,不拍它的历史,这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我觉得拍的最好的还是北京,至少古典和现代结合了,拍了一些历史和文化-成都,个人觉得拍的最差的。。。除了火锅,没看到其他代表性的东西-上海,好像全部的重点放在了上海话-深圳,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不懂。丝毫不提历史,差评-宁夏,前半部分还OK。挖掘的也只是部分,真心太浅了。。。
這都拍了個啥????一個城市的韻味完全沒有表現出來!!!
没感觉到是“凡人语录”,只觉得很难投入和产生共鸣。 还剩两集,有缘再续。
很一般。
五个城市,五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满意且知足,真的就算得上是幸福了
看了三集,不知道北京人和成都人怎么想,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觉得很糟糕。显而易见的是,导演不懂上海的文化,不懂上海的精神,不懂上海的生活,选取的点很奇怪不仅不能代表上海似乎还有点调侃的意思,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点挫气。
纪录片的质感没有了
北京成都拍得不错其余都不接地气
有瑕疵,不过立意是很好的,深圳那集拍的很感人,四星鼓励
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去记录城市的形象
在我心中不算纯粹的纪录片,有很多表演。但是前几集的点抓得很准,在最深谙人心的冲突下彰显了城市的性格。只有深圳那集有点不太差异化。
北京/成都/上海/深圳/银川,都一座城市都精彩
除了北京,银川,其它都拍了个啥?第五集,银川拍的真好!也许是其它几个城市纪录片太多吧哈哈
最近看了一堆城市的故事,其中新加坡的片子取名“城市DNA”,讲城市的故事,就是要把城市的特点,反映出来,有点难。为什么拍城市纪录片,从现在看到的片子,都是宣传目的,为了宣传自己的城市。各个层面上都有忌讳,不能拍的要更多些,而个性化是趋势,网络社会,虚拟社交圈,城市越大,朋友越少,能拍什么?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人活得滋润,有人活的辛苦,个体的故事不能反映城市的特点。
高开低走,初看北京“终于找到讲城市生活的纪录片了”,看到上海“就这?”。感觉就是为了营造情调刻意凹氛围,果断弃剧。
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选择的人物也都是市民,但这一部分人不具有普世性。但是我把宁夏银川列入了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