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槐花是什么样子,但知道五月是槐花香的季节。
由此想到了那部张国立主演的《五月槐花香》还记忆犹新,演员苗圃也因此剧一举成名。
《五月槐花香》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上的恩恩怨怨,展示了老北京古玩业中的各色人等故事,同时还穿插了文物知识、人生哲理和对爱情的思考。
腕级歌星宋祖英更为此剧演唱了动情的主题歌,那悠远的音色,似乎在诉说那望穿的秋水,那真挚的情感、那无情的等待……苗圃的演技当然是有些稚嫩的,不过这恰恰能对应她当时在琉璃厂的身份。
而邓婕此次出演的如二奶奶,相比较那“宫廷戏”更有挑战性,有突破的难度;观众更对邓婕的演出有了一份期盼。
邓婕是演得成功的,而且是非她莫属的。
“如二奶奶”这个人物有些复杂,开始在贝子府受气,出来后要过好日子,扬眉吐气后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后来又吸毒……人物命运非常波折。
对演员来说,这样复杂立体的人物特见功底,会不知不觉间挖掘着你周身的潜力和积淀,每一个举手投足都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用心良苦。
佟奉全(张国立)的配合更能衬出邓婕的出彩,佟奉全为什么会从本身对如二奶奶的同情、怜悯变成一种责任式的爱情,这个过程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而最终的初恋情人也是青涩难忘的一份情感,孰重孰轻?
佟奉全最终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古玩上,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修复、收藏古玩,才是他终生的事业。
五月槐花香是个好片子,早些年的琉璃厂传奇让童年的我对琉璃厂,古玩这行当有很大的兴趣,那时候实在是不记事,剧情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片子不论是选角,布景,对白,情节都很经典,几个关键人物在剧中都立得住,很值得咂摸1,范五爷,满清遗老遗少那德性演的那叫一个地道,真是应了剧中的话,驴倒架不倒。
2,莫荷,苗圃成名作,小 丫头性格鲜明,刚强硬气,这也注定不能和佟奉全终成眷属。
3,索巴和王财,好,没什么说的4,茹二奶奶,说好听的,大户人家的寡妇,耍过钱,不稀罕钱,守了10多年寡,如狼似虎的年纪,做什么都不出格。
所作所为说难听的,就是个骚浪贱的败家娘们,耍钱包养小白脸可以,可是撒撒火你也找个像样的不是,和侄子斗智斗勇的时候真机智,怎么碰见个戏子就迷糊了,真是老房子着火,噼里啪啦不烧干净,那是灭不了的。
5,最后说说这个佟奉全先综合评价一下:窝囊废+升斗小民+没有原则唯利是图+老实人+爱结仇,这种人应该当个吃软饭的,或者伙计比较合适,当掌柜,顶门立户,得死。
这人做事优柔寡断,娶个柴禾妞都琢磨要攒够几十万大洋才成,把人睡了都对外不说清楚两人的关系。
唯利是图,到军阀府上作死,一个瓷器丢了掌柜。
后来走了狗屎运,得了四羊方尊,教授拿房子抵定金求转让,佟奉全说有难处,要卖了娶媳妇,还二奶奶的债,呵呵,教授难道拿不出十万?
不够你还一万的债,娶柴禾妞,支个铺面吗,佟奉全宁可当婊子立牌坊卖洋人当汉奸也不转给教授。
再一个,寡妇门前是非多,一老爷们儿住寡妇家,还有原则吗,哪里找不到一万大洋反而被一个寡妇栓住了?
这种窝囊废怎么配当男人。
看闯关东,朱开山是老英雄,做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那叫顶天立地,三个儿子除了老大围着锅台转是个厨子,但也不窝囊,做生意不吃亏有头脑。
老二老三都是和朱开山一样的人物。
佟奉全这样的窝囊废,看多了想吐,张国立,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演窝囊废真是一绝。
男人如此,天大悲哀!
演员演技不说,都挺好,这剧本得说说。
真的,我要不是搜了编剧是谁,我真以为是啥小导演编的。
这bug属实是太多了。
盘个铺子几万大洋就ok,买古董一般也是几万一件。
铺子柜上还有这么多古董,难道加起来还不如一件古董的钱?
还是说柜上的古董都是假的。
还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佟奉全自己应该手头至少有15万大洋,可是钱那?
为什么死活不拿出来用?
还有就是罗教授,人尽皆知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咱也不知道是真渊博是假渊博),佟奉全跟他之前也算是个朋友,难道他一点也看不出佟奉全是什么为人?
佟奉全卖假尊给洋人,他只知道一味地冤枉人佟奉全。
佟奉全多次上门解释,他都不见,这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会做出来的事,还是说以前的人就是这个性子?
秋兰为啥不回北京城琉璃厂找佟奉全,难道卖到深山老沟里去了?
不推荐这剧,纯为了虐而虐,莫荷这人无情无义,直接跑了,比索子还坏,虽然最后做了件好事也挽救不了她是个二b,佟奉全当初就不应该遇见她,把人生给毁了,还好放过了良子。
全程莫荷我都拉过去了,太恶心了这人。
范五也怨不到人家蓝半张身上,自己作的,一报还一报。
没有谈情说爱的剧情就好了。
若不是这部《五月槐花香》,真不敢恭维邹静之那“天下第一神编”的名头。
偶然间得知他是位诗人,并不仅仅是只写逗闷子戏的剧作家。
也许他一直想表明他诗人的身份,所以在这部戏里,他开始为自己的剧目注入诗意和悲情。
表情达意总需凭借,于是槐花意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戏里。
读过他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插曲写的歌词,“婆婆丁在墙外面静静地黄”,“像家里的日子一年又一年”。
由此猜想他是爱写花的。
浪漫从花开时的绚烂和花败时的落寞中油然而生。
而花开花败不由人,对花儿的吟咏又多了一份宿命的悲情。
而这次为什么是槐花?
槐花不是名贵之花,户家院里多有种植。
槐花的平民性还在于它可以食用,与其它品种的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大相径庭。
故而槐花是平民自娱自乐的道具,是平民苦中作乐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欲悲不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莫大悲凉。
正如朱伟所说,槐花“寒气极重”,“夏夜因这槐香浸洇而变得悲伤”。
纵观全剧,槐花是意象,古玩是由头,民国是背景;情是核心,苦是滋味。
整个故事由古玩而起并围绕古玩展开(用古玩讲故事顺便普及古董知识,充盈了全剧的文化意味)。
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不会结识范五爷,范五爷也不可能答应把莫荷许配给佟奉全;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也不会认识茹二奶奶,陷入“债债相抱债债相欠”的漩涡。
古玩牵出一个个人物,人物出故事,故事再出人物,多条线索并行交汇,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之网。
剧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和人物,笔笔生波澜,,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深意,每一个情节都是后面故事的铺垫。
编剧过于强大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作品可看性极强,雅俗共赏;坏在娴熟的编剧技巧变质为卖弄,“故事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
剧中有颇多牵强附会、不合逻辑之处。
情节也冲淡了历史背景,战争在编剧需要的时候打响,不清楚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
精彩的剧本造成强编剧而弱导演之势,只见邹静之在台前尽情表演,张国立只能在一旁轻声附和。
作为导演张国立合格却不出色,尽管张国立、苗圃的表演可圈可点,拍摄技法和构图用光颇具匠心。
比如槐花意象的展示全赖导演,而导演在此一方面表现得较为无力,只于结尾处照应题目;再如剧本矛盾冲突太过密集,台词量太大,导演应做缓冲措施,使全剧有留白,有观众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显然导演没有做到。
由此再说到邹静之,他用海量的台词,用蓝一贵、索巴这样的小丑让本剧雅俗交合、通俗易懂,使本剧更像一部戏剧而不像一首诗,而我更希望这部戏能再淡雅一些,再完美一些。
故事发生在民国。
新旧交替的年代,社会纷繁复杂,各色人等轮番登场。
有索巴这样的恶人,也有佟奉全这样的善人;有茹二奶奶这样在历史的阴影下追求新生活而不得的人,也有范五爷这样固守腐朽王朝无谓尊严的人。
主角是佟奉全。
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佟奉全。
佟奉全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他的悲剧就在于在万恶的社会偏要做一个善人,身为草民偏要讲原则。
奉全奉全,凡事都想求个周全,总觉得对不起别人,其实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
这便是善人的悲哀:往往归咎于自身,自怜自叹,却不能把眼光放开,看到这红尘中人人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身不由己。
他岂不知乱世之中求生都难,想在情义上求得圆满怎会容易。
莫荷说他拘泥于小情小理,分不清大是大非。
所以他折腾了一辈子,情债依旧没有还清,还总丢了魂似的找人。
命运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佟奉全春风得意时也曾神采飞扬,后来坎坷的经历使其越发窝囊。
而最能体现命运与性格交互影响的是茹二奶奶。
多年的压抑注定了她挣脱束缚后的放纵,王府里形成的不健全的人格注定了她面对冷落时的消极。
她的沉沦虽说是咎由自取,但本质上还是在王府里种下的祸根。
就像佟奉全年老之际的顿悟,人生正如面前的一盘菜,酸甜苦辣,百味陈杂,而布菜的那双筷子又不知掌握在何人手中。
想到了这一层,我想他对于年轻时不想造假又不停造假的经历便释然了。
如果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人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感情由心底生发,爱或恨,上天也无从干涉。
本剧表面上是写古玩,实质上是写人情,各种各样的人情,亲情、爱情、邻里情。
也正是情感把各色人物串联起来,绘出一幅民国风情画。
佟奉全欠了那么多债,说到底都是情债。
奉全和莫荷的感情最为缱绻也最令人感叹。
奉全和秋兰的感情全因机缘巧合,最终日久生情倒也成了生命中的一份温暖。
命运是苦的,感情开始也许有一点点甜,其后往往是尝不尽的悲苦。
这是一部从头苦到尾的戏,短暂的甜蜜不过是插曲。
而本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考究的光影含蓄地表达了人间的大悲大喜。
槐花开了,小院空了。
槐树下相聚的奉全和莫荷只能相看泪眼。
人生是荒谬而可悲的,等不到花开,止不住花败,被风吹散的花瓣又不知落到哪里去。
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落中,日子无情流逝,所幸还可以从感情中取暖。
无论是天作之合还是阴差阳错,“有情就好”。
命运无人知晓,而情感永不泯灭,就像邹静之在片尾曲中写的:花开花落谁家去,一片一片情意长。
2005-12-10
只看了邓婕演的茹二奶奶这部分,对剧的了解不全面,但是从这位经历坎坷的人生中想到一些。
有一句佟奉全的独白,用在茹二奶奶身上更贴切,“命运就像一只网。。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这时候只有往网里面钻了。
”茹二奶奶从十几岁被塞进贝子府,守了十五年的活寡,换回两箱古董和一套两进小院,一心想着后半辈子好好过过舒心的日子。
可是,也就像她自己说的,“出了宅门,就像离了笼子的鸟”,满世界的找高兴,为了补偿自己,明知道被人算计,也要自己骗自己,“把假的当成真的,不就和真的一样了吗”。
原以为宅门里的日子是脱了外面离了真实的,真走出来了才发现心不知道往哪搁了。
钱没了,小白脸就翻脸了,孩子也掉了,精神头散了,什么都没了,到了绝境也还活在梦里,只是把好梦噩梦都做全了。
索性编剧还有良心,到底是让她没白糟这些罪,最后尝到了平常日子里有人惦记的滋味,这就是她自始至终所求的人生吧。
对于世人,哪个又不是呢。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夜点起半炉香 半轮明月照半房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幅红绫半新妆 半明半暗灯半亮 半是阴沉半天光 半是热火半边凉 半是蜜糖(噢)半是伤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是蜜糖(噢)半是伤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片乌云半遮月 半夜如同半生长
1.前半部分非常好,到后半部分又流于俗套,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是不说。
佟奉全没有卖那只尊,见了教授你一句话说了不就行了?
宁可说一大堆废话也不说。
2.茹秋兰这个角色真是太不讨喜了,怪了别人的孩子。
你要招佟奉全进门还那么趾高气昂的。
后面又是卖东西又是吃烟膏,整个儿一胡来。
孩子没保住也属于俗套桥段。
3.张国立演这种窝窝囊囊,别别扭扭的角色还真是演得好。
张铁林演的尤其棒。
4.bug:禄大人花了几十万买了那只尊,就不多找一些专家去鉴定?
愣是没发现是赝品?
5.我也算看出来了,如果没有索巴,整部剧就不存在了,所以索巴才是男主。
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还是挺好看的。
编剧想凸显出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无力。
五月槐花香,但人生四季苦啊。
题材是我喜欢的,编剧写俗了,想立个匠人匠心的老实人,可剧情每个转折基本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铁三角演员里王刚演得最符合,张国立中规中矩,张铁林拿腔拿调的做作,满口故意找的北京腔听着变扭。
市井气觉着不够接地气,大爷范儿又没那个架子。
感情线更是为了制造冲突强行堆,似乎透着谁都明白又偏往套里钻。
看着都是本分人,其实心思都活分。
是聪明还是真傻瞧不明白。
还没全看完,行里的门道当消遣可以,没啥真东西。
无论剧情还是演员,这部剧把古玩行的梗都讲得透透的。
铁三角离了清宫戏照样玩得转。
编剧还算好,尽管快结尾的几集很拖沓,前面都还不错。
邓婕抽大烟开始整个剧崩坍式散架,王刚说跑就跑了,苗圃当了回兵也没见对剧情有啥推动,反而是到后来挺狗血的跟佟奉全腻腻歪歪的。
主人公佟奉全似乎太高红亮,三观奇正命奇好,主角光环太耀眼。
有几个剧情比较重复雷同,光是四羊方尊和古佛像作假换真品不外流就两处一样的手法,算是剧里最应该删改的部分。
还有开头老掌柜打眼收到断脚的古董和王刚打眼收到仿品也是雷同剧情。
不过还是很不错的,仔细看客串的大腕挺多的。
童年
这个片,老三位演技都在线。对于见利忘义勾心斗角的小商贩们,按理说可以给四星,五星都不为过。但是故事凑集数与强行为惨而惨的戏剧矛盾过多,甚至有些情节已经无意义到令人反感,此处只能给三星
国产剧的绝对精品。一条琉璃厂街,熔尽时代、北京城和众生,对市井人情的极尽描写处,跟隔壁《贫嘴张大民》可并称双璧了。铁三角合作过那样多,到了这部剧才算完满了一个劫数。
寂寞的中年妇女,中央空调,傻白甜。话说看看琉璃厂那些事不好么,非得搞什么N角恋狗血爱情故事,编剧怎么想的?
佟奉全的悲在于太善良,太有原则,但也是由于一片真诚,得了善终。蓝掌柜的悲在于小心眼儿,太过精明,最后什么没捞着但也还算平安。二奶奶的悲在于太过有钱但又不了解古玩行当,总是对不该寄托幻想的人掏出真心,但真有了真心人却总想拿钱去换人心。最后佟奉全不也说了吗,只有真心才能换真心。
XXX
人这一辈子 都是命。
感情戏不好,巧合安排的太多。
看过,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就那样吧
负能量爆棚,做人还是得闷声发大财,财是惹祸根,尤其来的太快的财(还是2000左右的片子写的扎实,不像现在那种完全流水账)
迂腐升级的戏保人结局依然铁齿铜牙纪晓岚2
题材很好,但是感情戏太多,还处处是巧合,很假,编剧不行。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时间线上有点乱,背景上像是北洋时代,但却又一下蹦到了解放战争,对民生物价的考据上有一些硬伤。不过邹静之的编剧在人物塑造上整体是合格的,佟的命途多舛,蓝的机关算尽,范的遗老腔调,茹的缺爱迷失,莫的敢爱敢恨以及索的逐利忘义,甚至于洋大人的贪婪阴狠都挖掘出了丰富的层次,令人过目难忘
本来想给五星的,但全剧在宣传好人不得好报,就该被欺压,坏人就该得势得志,呵呵,奇葩的编剧,奇葩的内容
两张王牌
自己导自己演,为什么把人物刻画的如此傻逼,因为自己导自己演,张应该同时代演员里演技最差的一个了,甭管什么戏就一个呆傻表情。
争来争去,尔虞我诈,互相投射互相认同互相投射认同。就为了个古董!烦透这帮子人了。
后半部不好看,前半部太好看了
有点残,残到有点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