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Discovery频道出品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主要讲述FBI抓捕连环爆炸案罪犯的过程。
FBI探员菲茨是一个不习惯用老方法收集情报的专门语言学家,他用自己非传统的方法让藏匿了近20年的炸弹客被绳之以法。
关于剧情,不多赘述,我只想说一下,剧中两位主角的悲剧人生。
充满着无奈、痛苦、愤恨以及不被认可的病态坚持。
菲茨永远也想不到,一张违停罚单改变了他的人生。
十年前,刚刚加入警察队伍的他给一辆违停的汽车开了一张罚单。
没想到车主蛮有后台,警队领导让菲茨把罚单取消,菲茨没有同意。
就这样,原本很聪明很有前途的菲茨,在偏僻的小城里窝了十年。
由于喜欢推理,他参加FBI的侧写师学习,普遍比其他学员大十多岁,但是他靠天赋和坚韧的性格取得了好成绩。
如果没有天才炸弹客卡辛斯基,菲茨肯定在小城里终老一生,家庭和睦,子女绕膝,享尽天伦之乐。
卡辛斯基和菲茨,相互成就梦想,同时也相互毁灭人生,惺惺相惜,相爱相杀。
菲茨在寻找卡辛斯基的过程,可以说是从青铜到王者的蜕变。
他了解炸弹客就像了解自己一样。
他孤僻暴躁,把人当做工具来利用,需要扔掉的时候便随手扔掉。
曾经跟他一起办案的同事,对他无比信任,冒着违反规定的风险,帮他找到关键线索。
可是菲茨怎么对待她呢?
在和领导汇报案情的时候,毫不顾忌地就把同事供了出去。
同事因为违反规定被辞,临走的时候,他竟然一丢丢的自责都没有,漠然地说了一句:“可是你确实违反了规定啊。
”渣!
另外一个女人,对他的帮助就更大,可以说是他破案过程中的所有理论支撑。
作为语言学专家,无数次帮助菲茨解答疑问,说菲茨盗窃了她的研究成果都不为过。
当得知菲茨和妻子分手后,主动接近他,温暖他,以为他也想和她在一起。
在案情取得重大突破的那天晚上,主动亲了菲茨。
没想到菲茨却异常冷静地推开了她,what?
这是什么操作?
原来美女专家只是他的破案工具,他只爱一个人,就是炸弹客。
渣渣!!
第三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五口,可是因为他对自己梦想的无比坚持而分崩离析。
陪孩子看电影,接到电话就走,孩子在电影院苦等四个多小时。
妻子到单位找到他后,他还以为自己只离开了十分钟。
幻想挽回婚姻的妻子去陪他,他竟然一脸嫌弃,那感觉就是怎么这么碍事。
好吧,你不需要家人,家人也没必要挽留你。
渣渣渣!!!
OK,菲茨废寝忘食地工作,应该会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吧。
然而并不是这样,他在工作中无数次被嘲笑,他的一切成果都被上司夺走,他只能傻傻地看着电视机屏幕里上司洋洋得意的表情,就连逮捕犯人的庆功会都没人通知他一起参加。
他走进庆功会的时候,四处都是人,可他无比孤独。
抓到炸弹客之后,他成了孤家寡人,成了另一个卡辛斯基,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但是听说炸弹客利用司法漏洞或许脱罪的时候,他又坐不住了。
他利用卡辛斯基的软肋,逼迫其认罪。
最后,卡辛斯基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得以让他的著作被世人认可。
庭审结束,菲茨又路过每次都经过的路口。
路上空荡荡,没有车没有人,偌大的十字路口,只有他一辆汽车,孤独地乖乖地停在红灯前面。
更多好文,欢迎关注公众号:听听她怎么说
才看完第五集,实在忍不住了不吐不快,因为短评超字数了所以堆在这里。
有一些双线叙事感觉有点没必要,做profile的过程还挺有意思,嗑到一些拔杯式cp…凶手×追凶者,执念、仰慕、吸引,世界上只有你最懂我。
但看剧期间老是很生气,一是气fbi上司的盲目傲慢和不纳谏言,二是气女性角色塑造,这种因丈夫执着于破案所以觉得他冷落自己/家庭的妻子形象老掉牙得我都要看吐了……怎么,一定要给男主重要的追凶路上加一个hindrance,让他在家庭方面也遭冷遇被家人背弃,才能凸显他多alone多不容易是吗?
每个追寻大业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理解他不supportive分不清priority的女人是吗?
我直翻白眼。
还有女语言学家也是,安排的感情戏俗得要死,她就不能是单纯对案子本身/语言学对破案的促进作用感兴趣,非得是看上了男主是吧?
另外,明明是女警察敏锐嗅到了线索,读了信件并要到了嫌疑人地址,结果credit全给了男主,他还反手把人卖了,导致她被调走,还跟人家说是你自己违反protocol的你应该知道会有这种结果。
拜托??
多亏了人家你才拿到线索好吗?
这是在说什么啊?
没有歉疚和感激还能说出这种话?
给我气的,就因为这里突然开始有点讨厌男主了。
虽然理解剧的走向可能是要把男主往unabomber的性格/观念方向推,让案件促使他的转变,但不得不说呈现的部分内容确实有够让我恼火的。
我也明白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不了解这些人物刻画与现实发生过的事实有多接近,仅仅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说,在看剧的过程中,以上提及的内容与*角色塑造*很cliche且令我不爽。
说实话看之前我都想好tittle应该是探索频道角度下阿凡达男主智斗炸弹凶手,然后一口气看完了全集,发现这并不是另一个双男主版夜班经理,男主甚至让人觉得是渣男:不顾家庭,出卖队友,高处跌下的狼狈以及借暧昧寻求帮助等等。
反派也并不可怜,即使年幼时身心倍受摧残,可是并不影响他的行为判断力,只是造成他漠视生命的本能。
是的,我想这是不是就是discovery的本意,阐述一个事实。
故事的大结局我觉得不是某些人的胜利,二是一个win-win的结果:法官没有步辛普森杀妻案的后尘,fbi成功将犯人绳之以法,律师保住了嫌疑人一条命,家属大义灭亲,罪犯得到了他发声的权利,男主则为他职责生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故事的结局,让我感触颇深,处理的非常微妙,凶手在围墙之内其实无异于他的小木屋,他需要的不是躯体的自由,而是思想,与其说监狱是禁锢他一生的地方,不如说是另一个小木屋,正好男主则提到过尺寸一致。
镜头不停切换着木屋和牢房,其实二者并无不同。
工业社会虽然影响着我们,但是人类社会是否会被毁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会是几个炸弹几个宣言能决定的。
好像高中写的作文,a coin has 2 sides. 至于男主,其实我更偏向于他只是经历太多后若有所思,工作还是工作,激情还是激情,一个故事并不会改变任何事。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需要他人。
这种沟通的欲望,对于Ted来说,却是致命的。
第一次,将manifesto发给报社导致了他被捕,他倾诉给David的一切,转而成为FBI的罪证与武器。
第二次,他要求见Jim一面,明知结果,却放纵自己暴露于说客之前,结果是终身监禁。
他需要一个听众,正是这一点毁了他。
他的律师和家人,毫无疑问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考虑的,但,最了解他的需要的,却是那个将他逮捕归案的探员——站在法庭的证人席上,囚笼栅栏的另一边。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反对以insane作为抗辩理由;尽管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不会承认他是正常的——他妄想偏执式的理性,他离群索居式的隐士生活,许多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会为此而邮寄炸弹——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共情(show empathy),无法理解别人的快乐与悲伤,表现得正常(behave normally)对他人来说轻而易举,对他来说,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当他孤身一人时,他无比安全,却并不快乐。
那时他已经到了男孩家门前,却因为以前被拒绝的经历而却步,Jim说得对,他不知道谁可以信任,谁不能;他做着错误的选择,一直都是。
而Jim,则是他的对屿,出了名的固执,不受欢迎;面对他渴望的一切,他曾经两次背叛他人(妻子和Tabby),最终也被官僚机构背叛。
但最重要的是,他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是工业化的受益者,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对身边既有的一切产生了怀疑——这想法一旦被种下,便无法拔除。
在剧尾,Jim凝视着十字路口的红灯,而只有他知道,有什么已经改变了,永远地。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目的与方法背道而驰,生而为人,我们几乎注定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
最后,Ted被关进监狱,远离了他最爱的森林和小屋;Jim,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认可,却只能看着一切被人夺走。
以他人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一切的原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不是呢?
所有人都是固执己见的,他们都认为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但是区别在于结果,如果你固执己见得到了正确答案,你就会被认为是聪明的,是先进的,反之则是落后。
就比如男主的上司们,他们执着于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经验,觉得男主就是毛头小子,想要自尊。
男主呢,就是憋着一股气,我就是能抓到,要你们看看我有多正确,这不是坚持着他自己的想法吗?
固执己见说明自己对自己想法的确幸,其实反过来,如果不固执己见,被别人说说就动摇,那也不是好事,更显得没个性、没主见。
这是个中性词在我眼中。
不好把握的是一个度。
所有人也都渴望他人认可,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聪明,认为他人都不理解自己。
所有人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固执己见和自以为特别而付出努力。
而一切是非功过,就看结果是否正确而已。
程序正义,结果正义,那个人就一定正义吗?
男主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是不择手段啊。
你说为什么那些律师要替那些杀人犯辩护呢,因为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对方也是一个人,而不是报纸上那些冷冰冰的形容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当然同时这也是律师的责任。
在表面上,我们应该喜欢男主这个捉到杀人犯的英雄,而希望杀人犯死去,但看完以后呢,对于泰德有了同情怜悯之心,不知道其他人,男主是有点找我讨厌的,那种一意孤行、利用完即丢,还有很隐藏的媚上欺下,他不敢对着上司怎么骂,哪怕心理怨恨呢,哪怕上司抢了他的功呢,他都能忍,其实这个时候上司肯定是要补偿一下的,哪怕升个职呢,手中有把柄又不用,美国媒体那么发达,连个威胁都不敢吗?
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一副你违规帮了我,你就活该,谁让你违规呢的样子。
这种人最开始你不了解,知道他是这种人以后也没有人敢帮他,因为你知道他还会落井下石。
所以啊,远远的看一个人,只会看见加诸于他身上的光环或者标签,沦为片面化。
不要轻易来评价一个你不认识的人,除非你生活在他身边。
但是,离得近,就一定了解他吗?
泰德的弟弟,母亲,还有那些邻居,谁了解他?
知心好友,多难得。
知人知面还是不知心最常见。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看完八集好心疼Ted,一个人的自述,一个人在小木屋前跳舞,被捕,被信任的律师出卖,被判终身监禁,我不知道是演员演得太好还是怎样,只觉得好心疼。
一个天才,不该被这般对待,如果有如果,如果出生在不一样的时代,如果自幼时便被更良善的对待,如果没有被那么多次的出卖,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可惜没有如果。
总是不经意想起犯罪心理的Spencer,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人吧,都是那般聪慧,敏感,脆弱。
智商太高的人容易被孤立,因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
正因如此,他们更渴望温暖,信任,关怀,以及爱。
可是,终其一生,只有孤独。
Ted制造炸弹,因此带来各种无辜人的伤亡,是他的错,完全是不可否认不可弥补不可饶恕的错,可是错误的源头呢?
所有人都有错,所有人都有罪。
天才不是怪物,怪咖也不是怪物,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确定在美国时间8月1日首播,首播集为两小时集。
《追缉:炸弹客》由Kevin Spacey和Dana Brunetti担任本剧的执行制片人,执笔了本剧试映集的Andrew Sodroski也负责制作本剧。
该剧根据现实改篇,大学炸弹客Ted Kaczynski是位大学数学教授,拥有167的高智商,以炸弹犯罪引致3死23伤。
本剧主要讲述了FBI如何抓住那些声名狼藉的“优秀”罪犯,第一季将着眼于FBI探员Jim "Fitz" Fitzgerald(Sam Worthington饰),一个不习惯用老方法收集情报的专门语言学家。
他用自己非传统的方法让藏匿了近20年的“大学炸弹客/隐形炸弹/Unabomber”被绳之以法,关键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大学炸弹客”的真实身份可能隐藏在他的"宣言"中,而这个"宣言"也是Kaczynski众多阴谋之一。
Paul Bettany饰演被称为“大学炸弹客”的Ted Kaczynski,而John Berchtold将饰演年轻时代的Ted Kaczynski。
一个十六岁越级进入哈佛大学数学系、智商一六八的天才,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炸弹客?
可能有人会拿《科学怪人》的作者玛丽.雪莱的名言“一个人走向邪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他所追逐的幸福!
”来描述这名曾于70至90年代轰动全美的大学炸弹客(Unabomber)。
但首先我们必须先厘清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人错把邪恶当成幸福?
还是天才本身跟这个社会机制的相处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是最近令我十分着迷的影集之一。
尽管一开始我对炸弹客的真实新闻所知甚少;显然也刻意事先避免爬文,不看剧透;为的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FBI探员的脚步,去还原这个案件的始末。
本剧甫一开始便将Jim "Fitz" Fitzgerald这个原来只在社区取缔非法涂鸦的员警,摇身变成一个比名侦探更独特的角色,新任联邦调查局犯罪侧写员。
而什么是犯罪侧写(offender profiling)?
它是一种行为调查方法,用以协助调查人员侧绘未知犯罪对象或罪犯。
“行为调查”,嗯!
这门科目,我们刚才从大卫.芬奇执导的另一部影集《心灵猎人 Mindhunter》学到一点皮毛。
原来行为科学的辩证与犯罪逻辑的建立,往往可以成为解释(或解决)一宗犯案最重要的论证。
所以,犯罪侧写的内容、准确性愈高,似乎愈容易逮到真凶?
事实上,在本片的前半段,犯罪侧写对案情的推断,甚或犯罪对象的确立,始终存在着许多疑虑(因为连一个像样的嫌疑人都没有)。
图:Ted Kaczynski《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前半段有引人入胜的侦探、犯罪推理剧情;主要建立在Jim "Fitz" Fitzgerald的犯罪侧写,以及不明对象的大学炸弹客,接二连三的来信与炸弹攻击。
由于这桩犯罪案件时间查达20年,横跨了70至90年代,不仅加深了追缉与锁定嫌犯的难度,侦办小组亦借重当时方兴未艾的电脑科技,从资料数据库提整出一批可疑对象;但那对象仅止于曾经犯案(有犯罪纪录或在逃)的嫌犯。
如果炸弹客是一位没有纪录在案、或者是初犯的嫌疑人,这样的数据根本不可能抓到真正的罪犯。
于是才有了Jim "Fitz" Fitzgerald的犯罪侧写这个角色。
Fitz之所以高竿,是甫一开始便从炸弹客的信件中拆解出对方真正释放的讯息。
难道说整个联邦调查局没一个聪明人?
都是蠢蛋?
Fitz又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原来Fitz具备了“一般人”缺少的、以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能力。
这于是乎也说明了大学炸弹客Ted的处境;他老兄难道不也是一个擅于独立、反向思考,以不同角度观察、并存在于世的人物?
而这样的人,却可能终极一生都难以企及、或被视为怪胎。
该剧的高潮出现于《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付诸刊登,与炸弹客Ted的成长历程。
我们扪心自问,现实生活中可曾缺少过这样的人物存在?
差异只存于天才是否选择了正当或正常的管道抒发他的满腹才华。
而剧中的Ted选择以邮递炸弹伤人,选择了一个最不应该的选项;许多人(连剧情都是这样演)恐怕都会认为Ted尽管高智商、尽管聪明绝顶,但肯定是一个人际关系疏离、难以亲近的怪胎;童年是否承受过什么样的迫害(与霸凌)?
所以第六集《Ted》直接还原了炸弹客“Ted" Kaczynski的生长过程。
我们得知了他以十六岁的姿态越级进入了哈佛大学;起初在校园中至交了臭味相投的玩伴。
直到后来他受到了众人的背叛!
玩伴背叛他、母亲背叛他,大学教授背叛他,最后连他的亲兄弟也背叛了他。
接连的打击造就了Ted日后的人格扭曲,终至成为大学炸弹客,错把邪恶当成一种引起众人注目的手段。
我们不由得会想,究竟是Ted本身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过于僵化的体制(如调查局最初侦办的方式),同流的社会型态,不接受一个跟大众意见相左的存在。
Ted在他投书调查局的著作《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上,表明工业社会使人类丧失自由;这不独是Ted的论调,英国著名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tts)早在六O年代便大量地阐述他对未来的洞见。
只是在不同等的领域上,艾伦‧沃茨成功了;而Ted因涉及炸弹案被认为是个半调子的理论家。
一九九六年四月,当警方以恐怖主义、谋杀以及制造炸弹为由起诉Ted时,他拒绝了当时的辩护律师所提出以“精神病”为由的辩护方向;俯首向法庭认罪。
此一举措仅是为了捍卫他自己的理念;一个属于“非精神疾病”者所建立的理念,或对于未来社会的洞见与预言。
剧中的犯罪侧写员Fitz切中Ted的致命伤,的确也成为了令罪嫌俯首认罪的关键。
但我们试着回顾Fitz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家庭、婚姻关系的破碎,同侪的贪功与背叛。
我们几乎可以形容,是Ted成就了Fitz;否则到今天Fitz仍只是一般探员,以他为首的司法语言学这门行为科学的论证仍只是纸上谈兵。
但想想Fitz的经历,你认为是否值得?
他不也是一个处在不同位置上的Ted" Kaczynski?
他对受害者有同等的怜悯之心?
还是只企求个人成就于世?
观众自有公断,我就不多说了。
我只想说,善与恶的两面镜,或者天秤的两端上,每一天都有相同的案例(或事情)在发生;当我们太习惯依赖已知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事物的本身时,我们也就成了造就Ted的同流。
但我们都想成为同流,害怕穿光鲜的衣物伫立于一群黑衣人里头。
这不就是我们啊?
老套的警察追凶剧,但包装了新颖的语言学抓人,质感不错,但不够完美。
1. 对他的宣言没有太大的感触,人类某种意义是被科技操控了,但没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话,我们远不需要回归原始生活。
ted更像是一个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老人,在呐喊着世界变了,用炸弹平息自己心中的怒火,或来自友人,或来自恋人。
2. 男主的人设非常不讨喜,抛弃妻子,背叛同事,不时无助且愤怒,直到最后一集之前我还觉得能接受,但看完ted的痛苦与挣扎,这个男主真的黯然失色。
3. 看多了这种警探剧,会发现凶手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天生的恶,对其他人没有过多的情感,对伤害别人没有负罪感(涉过愤怒的海),另一种就是后天的,是因为创伤而作恶,或是童年,或是如ted青年时期。
他们是有感情的,不过他们能够自洽,但这一般不能永久自我欺骗,就像ted最后在法庭已经无法自我陈述了。
4. 最后一集真是这剧的高光,如果每集都有这样的质量多好。
前面虽然用了双线叙事,但无奈剧里的破案过程比较平庸。
而第八集深挖了ted的内心,他是脆弱的,是容易被欺骗的,是有感情的,同样也是为信仰而坚持的,这甚至让人感到了同情,而且角色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
还有一点高光就是受害者的“诅咒”,真的让人从话语里听出他们的疼痛,愤怒,思考以及释怀。
5. 这剧里男主的两个领导简直塑造的差劲,破案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俩,虽然他说了每个来的都觉得自己是天才,但这也不能成为你无视真相的理由。
大胡子就不说了,差的令人发指。
而大领导其实是明事理的,每次都是他给男主开绿灯,虽然很艰难就是了。
但我最无法理解的是他计划失败回来怪男主,你可是决策者啊,手下是负责给方案的,真正决定执行的是你,你怎么觉得错都在别人身上。
一开始我还想这是不是领导常见的甩锅,但我发现锅你是甩不掉的,大家都知道行动是你组织的,那你不就在单纯的对手下无能狂怒吗。
这两个人我不懂是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6. 最后的镜头看起来像是男主要继承ted的意志,但我转头一想,男主是有同理心的,责任心的,他不是孤立的个体,是有人support的。
那他不会成为爆炸者,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所以红灯可能不是给男主思考的,可能是留给观众思考的,但我已经觉得对宣言无感了,自然也对这个ending无感了。
按理说,这是一部有野心的剧集。
有野心的意思是案件和解谜都不是终点,有些更深、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要探讨和表达。
双线叙事,然后合成一股。
一条线是95年的破案,写不再年轻的新进探员Fitz加入Unabomber专案组,写他怎样不囿于权威和威权独立思考,怎样独辟蹊径抽丝剥茧,怎样废寝忘食浑然忘我,怎样不择手段不惜伤人,怎样被排挤被抢功,怎样感到迷惑而离群索居;另一条线是97年的审案,像Ted一样在荒僻的小屋里独居两年的Fitz为了夺回功劳也为了“找到答案”,开始了和Ted的几次交锋: 第一回合Fitz试图拉近关系,以“我懂你”的姿态“帮”你选最好的一条出路,Ted挑明Fitz不过是想摆脱自己的职业困境放手一搏,更反戈一击说我之所以对你另眼相看恰恰是因为你跟我是同一种人,你看待语言的角度不同,这就是摆脱奴役、重获自由的第一步,臊眉耷眼的Fitz险些给策反,完败。
第二回合Fitz把手里的证据都摆给Ted看,告诉他铁证如山,plead guilty是对他最有利的选项,Fitz反击说这些证据都来自对小木屋的搜查,而那张搜查令只建立在你创立的“鉴证语言学”所给出的孤证上,我只要在法庭上揪住这个薄弱环节穷追猛打,所有这些“铁证”就轰然坍塌,随之一起毁灭的还有你的信誉、名声和前途,以及你心心念念的“鉴证语言学”。
完败。
第三回合Fitz自觉抓到了Ted的痛点:认罪你还能以“Unabomber”之名永存于世,如果否认而且脱罪,你的manifesto就只是澹妄诳语,连你自己都不敢认的宣言,还指望有人相信吗?
自由和legacy,你总得放弃一样。
Ted说你跟我提legacy?
我才是你的legacy吧?
你急于要我认罪,难道不是因为你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证明自己不一样,宣示自己比任何别的人都聪明,难道不是因为抓到我,是你仅有的、最大的成就?
下一个镜头,Fitz离开,两个人在没人看得到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扶住墙捂着胸口。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一回合,算是Ted惨胜。
最后一个回合,Fitz带Ted来到他被连根拔起的小屋,告诉他律师打算用“精神异常”为他辩护,告诉他你以为最坏的情况不过一死?
不不不他们连这个也不会给你,你会...被“治好”,会变“正常”,会重新回到社会,跟你所鄙视的任何一只“羊”一样,过那个你用了一生反对和抗争的人生。
这一次,连杀身成仁的机会也没给你留下。
当Ted失掉他一直以来的风度和冷静,像被逼到墙角的困兽一样詈骂和摔打,Fitz知道这次他赢了。
然而真是他赢了吗?
击败Unabomber的,究竟是不合群的探员,还是无形无质又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的社会规则,或者负责“抹除”“异端邪说”的“他们”?
Ted认了罪,他是个殉道者,是个战士;他虽然屈从于法律,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Fitz呢?
他所描述给Ted的那个,让一个连环爆炸案的嫌犯恐惧到宁可坐一辈子牢的“正常”生活,不正是他自己已经过了半辈子,还将再过半辈子的人生?
所以,究竟是谁,还要坐一辈子的牢?
******************************* 我并不认为Ted关于现代科技的想法是什么深刻洞见,我甚至不觉得它新鲜: “科技成为了事实上的控制者,它迫着人们一刻不停地追求更快的车,更高的楼,更强大的电脑,更聪明的电话;如果这一切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它也早已偏离了那个轨道,成了人们纠结、纷争、身不由己的源泉。
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所以,“科技社会本质上是反自由的,要想重新获得自由,必须毁掉科技,回到更原始、更本真的生活形态里去”。
然而“更原始、更本真”的田园生活,真的美好过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的辛苦,可能仅能温饱,最大的奢望,不过风调雨顺;孩子不一定生得下来,生下来很可能养不大;生了病基本看命,再富贵的大人物也未必有的救;遇到灾年离乱,易子而食不是一种修辞。
就算一切太平和顺,一直被生存压得透不过气的人,连一件衣服都要自己种棉、收棉、脱籽、纺纱、织布、染色、浆洗、裁缝才能上身的人,就“自由”了?
就摆脱奴役了?
“没有科技的美好生活”不过现代人自带滤镜的矫情想象。
科技让我们活下去的机会更大,成本更低,交流更容易,科技让我们走得更远,见得更多,视角更全面。
更重要的,它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可供利用的资源更多,它使我们的获得,不必以其他人的失去为代价,使我们的自由,不必以对别人的奴役为前提。
今天的任何一个城里的普通人,在物质上的享受都不输古代贵族,但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家里都没有“下人”。
今天我们不必再面对“让儿子饿死还是让母亲饿死”的选择——这个星球上依然每天都有人死于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但那绝不是因为科技,而是因为没有科技。
况且,就算要“回滚”到没有科技主宰人类的幸福时光去,回到那一步算结束呢?
消灭电子产品、消灭电气机械、消灭蒸汽机、消灭锄头镰刀这些铁器、还是消灭驯化畜养和种植?
打从树上下来开始,人类哪一天、哪一步没有技术的存在呢?
Ted要宣布科技的罪状,却滑稽地选了邮政系统来作为恐怖袭击的目标——邮件的系统传递,难道不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早已存在的?
反对它,你到底是要说什么呢?
还有,你在丛林木屋里的本真生活,却也没阻碍你骑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到镇上读几书架的机器印刷出来的图书——再老旧的自行车,难道是可以徒手造出来的?
没有科技,你一辈子接触到的书,可能也没有一个书架上陈列的那么多。
科技不是丧失自由的根由,人才是。
******************************* Ted和Fitz共同恐惧的,是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
Fitz两次描绘过他在深夜的十字路口等红灯过去的体悟,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然而他依然机械地,顺服地,停在路口等绿灯亮起。
与其说这是科技对他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外来规则已经内化为行动准则;“合群”的压力,塑造了一部分的他。
在最后一次谈话中,Fitz耐心地描摹了Ted以精神异常脱罪后的正常生活:“......他们会把你关到精神病院去,然后用那些“疗法”——威胁、惩罚、奖励,直到把你彻底治好。
可能得花好多年,可你肯定会被“治好”的。
你会变成“正常”人,你会重新回到社会。
你会有信用卡,公寓,衣柜里挂着商务休闲装...你会有份坐办公室的工作,朝九晚五,按部就班。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你会买部手机,第二个月买台电视,要是奢侈点再买部任天堂。
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电视直到睡着,每个周末去商场,逛逛电器城,心里琢磨着是现在换台20英寸的好,还是再攒攒钱,换个更大的?
...可能有人认出你是Unabomber,你回答他‘是,我是,不过我那时脑子有病。
我现在都治好了。
’然后,你回家接着看电视去了。
你甚至记不起来你曾经想要的东西,想说的话。
” 如果治好了的Ted再加把劲儿,凭借数学天分做个火箭科学家,把城里的小公寓换成郊区的大房子,娶个金发的trophy太太,生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小的是女儿,养了条名叫fluffy的狗,两部车,一部福特sedan,一部SUV,周六除草,周日上教堂,每年旅行两次,一次去滑雪,一次去海边。
咦,好像这叫“美国梦”来着。
这是真正捆住我们的东西。
高度的分工使人退化为大机器上的小零件——我不是在说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我是在说格子间里的你、在7-11排队的你,我也是在说觥筹交错间的你、商务舱和五星酒店里的你。
学会反思、总是发问的零部件,机器表示不太喜欢。
所以,社会期待、群体压力铸好了模范,它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幸福”的、“成功”的、“值得一活”的人生,人“应该”喜欢什么,“应该”厌弃什么。
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不挺好么?
Fitz觉得不好。
1997年的那条线上,Fitz去找从前的合作伙伴、语言学女博士Janet,说出自己的纠结和痛苦: Fitz:“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么...无力。
” Janet:“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
” Fitz:“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那我们做了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
我们喜欢那种感觉,喜欢那种被困被束缚被打败的感觉。
也许自由比奴役更让我们害怕。
” Janet:“事实就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生活,你只能忍下去,活下去。
” Fitz:“不,这不叫生活,这就是活着而已,这叫梦游。
看电视,吃垃圾食品,天天上班好为了谁去成就点什么。
从来没人做点什么,连试都不敢试,除了Ted。
” Janet:“是!
他试过,可是Fitz,他是Unabomber,他是个坏人。
” Fitz是愤怒而迷惑的,他不甘心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钉。
这不甘心赶着他从穿制服的小巡警变成联邦调查局行为分析部的探员,赶着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破了几百人忙了好几年的案子。
他渴望名声、荣誉、权力、尊重,他渴望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此不惜出卖尊敬他的伙伴,不惜利用Janet的好感。
但他更害怕平庸,害怕“未经审视的人生”,甚于害怕孤独。
他远远近近目之所及的地方,只有Ted一个同伴。
他抓住Unabomber是为了功成名就,但他同意去劝Ted认罪低头,是为了向同路的先行者、与整个现代社会作战的堂吉诃德,求个辗转反侧、求而不得的答案。
Ted没答案。
他看对了问题,却给错了解法。
童年的创伤和性格的偏执,使他虽然敏锐地看到人的普遍工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主义的泛滥、独立思考的式微,却给不出现实的解决办法,只能归咎于“机器”“科技”,只能主张人们都退出都市,退回山野丛林中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他认为这样,被异化的人就能得救,被剥夺的自由就能取回。
如果不行,“就算作为一个人死去,也好过当一个机器上的齿轮苟且偷生。
” 剧集的末尾,Fitz又一次停在深夜的十字路口,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等着红灯过去。
他没找到他的答案,而且,他依然只有一个人。
******************************* Ted和Fitz的孤独,其实并不难懂,也一点不少见。
有一个问题终极性地把人从“动物”的类别里分离出来——“我想怎样过完我的一生?
” 而所谓“自由”,也许就是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权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高级”的烦恼。
但一旦开始想它,相信我,你就再也不能不想了。
好消息是,清醒自觉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你向“人”的进化就已完成。
坏消息是,这种自觉使你再不能容忍别的什么人把答案写好硬塞给你,把剧本写好要你照着演。
Ted的反抗很激烈,他成了Unabomber;Fitz的反抗比较温和,他离开了贤妻在怀、幼子绕膝的“完美”探员人生,一个人走进了Ted同款小木屋。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并不是一种blessing,“寻找自己的路”的定义,天然捆绑了“孤独”。
“自由”的吊诡在于,你一旦开始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意识到你只欠你自己一个人生——它就像个流氓软件一样再也删不掉了,你无法回到“没意识到”的状态。
对“醒”过来的人来说,“成功人生”是好的,但它必须是“我自己的选择”。
Ted的弟弟说,哥哥在牢里呆着也许更好:一日三餐热汤热水,有人照顾,有人保护,连牢房的尺寸都和哥哥的林中小屋差不多——他在那小屋里离群索居地过活,跟坐牢又有什么分别?
Ted说,如果世上真有种药,吃下去就能把我变“正常”,让我能不再想所有这些...问题,我想我可能真的选择把它吞下去。
不过,那必须是我的选择。
“有什么分别”吗?
就是这个分别。
******************************* 不为了政治正确,有些话也不能省。
Ted是天才,也经历了非常残酷的对待,他有一切权利愤怒,但没有任何权力迁怒;他有一切权利追寻自由,但没有任何权力用暴力胁迫别人一起走;他一生呼号捍卫“自由”,然而那些受害者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被他强行截断和改变的?
夺走他们选择自由的,难道不正是Ted自己?
Ted智力上很早就已成年,但他心智从未成熟:他仍然依靠哭闹吸引父母的关注,只是哭闹换成了邮件炸弹和恐怖威胁;他一直停步在“反叛”权威,像个青春期的熊孩子,好像社会什么样,权威能说了算似的;他应对成长的烦恼就一条——“我不长大了”,幻想着永远停留在小时候,没有问题的、充满安全感的小时候。
人类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社会,这条路是回不了头的。
就像人总要长大变老死去,它也无人能够阻挡。
Ted聚焦在“发展”带来的问题上——人的异化、机器对人的控制、战争、环境恶化,但他怎么能够对发展给人类福利带来的巨大飞跃视而不见呢?
有问题就一个一个解决,有危机就一个一个化解,这是成年人的思维方式。
幻想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麻烦,Ted真的只是个缺爱的熊孩子。
最后一集很精彩
3星半 男主演技不好 扣半星
剧本不行
Unabomber部分五星,不论刻画符实与否。前几集拍得挺普通的,06变Ted主场以后就不想再看男主了,能把他的男女戏都删了吗【System,有无数种方式来fuck u up,FBI职场和08的庭审很明显了【保罗贝坦尼居然这么老了,还以为是Timothy Olyphant演的【人类个体自由从未实现过,工业社会并不是阻碍其达成的原因
卡辛斯基牛逼,男主挺傻逼
和官僚系统,经验主义做斗争成了破案最花心思的地方。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犯人,思维肯定与众不同,但说服傻瓜一起突破,其实是最难的事情。罪犯在大学时候遭受到的洗脑实验,为什么自己不逃离?奇怪。
非常不负责任地觉得,应该多一点forensic linguistics的内容,毕竟这才是这个案子的亮点(也是我被推荐这部剧的理由);少一点所有同类剧都会有的“天才被针对被埋没”+“家庭工作难以平衡”的内容吧真的被拍烂了也没有拍出新意🤷
剧情的twist和冲突安排的太好了 非常精彩抓人。为那个支离破碎的灵魂难受,但最后我们也许都像Fitz盯着电波buzz的红灯,感到被体制框住的绝望,想要做些什么,但终究,什么也动不了。
在佳剧如云的2017年,竟然错过了这部。侧写师追缉炸弹客,虽说正邪不能两立,但正义的一方一直在疯魔的边缘疯狂试探,而魔鬼却让人心疼。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但随着调查深入,悬疑落下,凶手现身。真相犹如科幻电影般荒诞,但却是无可回避的沉重现实。“幻视”可能塑造了他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一个角色,从来没有一个罪行累累的反派让人如此共情。最终身陷囹圄的他,留下的警世宣言是对于社会的永恒审判。萨姆·沃辛顿自《阿凡达》之后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在本剧中重新焕发光彩,期待他能在今年的《阿凡达2》中再次引领世界。兵荒马乱之际需要英雄。
耐着性子看到了第五集还是弃了,感觉这类题材的剧都容易拍得很无聊
男主太差
看了第一集前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白男救世主设定是什么鬼;还有FBI自己无能道德绑架别人抛弃家庭去工作,老会PUA了,不能讲点实际的东西比如涨薪升职么?这编剧好不真实,是不是有什么大男主救世主big ego梦,我一女的写不出来这种剧情lol
视听技法上面就还可以,但人物设定和剧情编排上是真赞,而且又是这种主角孤注一掷顶着周围不理解和否定的眼光的故事,最是我的菜了。
本子写的再好 也被男主自作聪明却毫无灵性的表演给毁了 再好的由他台词说出来都像是兄弟会的蠢逼们自以为是一般
关键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大学炸弹客”的真实身份可能隐藏在他的"宣言"中,而这个"宣言"也是Kaczynski众多阴谋之一。
不是很满意
社会学必看剧集,不,人文社科类学生必看的剧集,卡钦斯基作为一个新卢德分子,知行合一,地下室地板高于双标白左的阁楼天花板,《宣言》水平高于97.97%的文科论文。本剧双男主都很赞,期待华盛顿的第二春,帮助菲茨的女教师居然是金刚狼的银狐。。。
中和评分
ep05本末倒置了,侧写一点戏份都无,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矛盾、冲突。别的agent都是傻逼,众人皆醉你独醒。炸弹客狱中的“演讲”和演员表演还算有内容,男主的人格说白了还不如炸弹客纯粹。
2017美剧真是疲软。这部算是很大的惊喜了。往往大量闪回、和现实对照的写法都不讨巧,但是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