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剧里的“郭嘉谋害曹操”这段是很成功的改编,郭嘉并不是真心置曹操于死地。
其实郭嘉已算准大漠一行的凶险在何地,生机在何时,之所以临行跪别不是送曹操丧命,而是自知命不久矣,故来永别主公。
让曹操一行陷入困境,是想给他一个教训,让他明白谋士之于统帅的重要性,明白世事无常,即使势强也不能拥兵自大,即使满怀谋略信心十足,也要多听他人的谏言,即便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了良策,也要在落实上多加关注、查证。
雨水来后,郭嘉自知曹操即使能懂他也不能再容他,就自杀了,可谓是以死进谏。
曹操后来也明白郭嘉的用心,知道他临别一番话是肺腑之言,知道他虽对自己失望但仍然抱着希望,所以痛哭流涕,然而天下再无郭奉孝了。
胡玫导演的这部《曹操》,确实在形式上有一些过时之处,历史处理上也并不是毫无瑕疵,对非主要角色刻画稍显不足,还有一些道具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是一部质量不俗、别开生面的历史剧。
既然是历史剧,就参杂了导演、编剧乃至演员对这段历史的见解,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现;历史性和戏剧性两者都要兼顾的情况下,基本逻辑要做到自圆其说,同时还要传达出这部剧的核心主张,所以电视剧对真实历史有所改编是可以理解的。
观众如果不是小学生,就应该有基本的判别能力,不被虚构的情节所误导。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而不是拘泥在历史细节上抽不开身。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这句广告词厉害,古今多少吃瓜都因此,把曹操定格一代枭雄。
汉距今已经久远,忠君、立场多少影响全面的认知,当然,也并不想为曹操翻案。
忠奸善恶,是非黑白在人的身上哪有如此的绝对?
毕竟,曹操也是人。
是个有意思的人。
十八路诸侯,或是太守,或是望族。
曹操单单给只有三兄弟的刘备送肉送粮。
董卓西逃长安,孙坚选择了满目废墟的洛阳城,看上了传国玉玺。
曹操呢?
号称自己万余轻骑去追董卓,使孙坚把自己三千骑兵交付给他,他看上的是汉献帝。
当得知9岁孙权和自己同样认为传国玉玺会有灾祸,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刺杀董卓失败,被县令陈宫抓获,却走狗屎运,陈宫不仅放他一马,还弃官拜其为主,与他一起亡命天涯。
后得吕伯奢收留,吕家为了招待二位,磨刀宰猪,却被曹操怀疑,杀恩人全家。
这厮,自己居然晚上睡得像头死猪!
一方面,赤脚迎许攸,赤兔赠关羽,禁令射赵云。
郭嘉死,哭的像个孩子。
一方面,纳何进儿媳,搞张绣的婶子,占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这还不够呢,居然还惦记江东二乔。
哦,补充一句,这可全都是别人家的堂客呢!。。。。。
这厮身上,看到了几乎全部的人样。
有才么,有才!
文看《短歌行》,《龟虽寿》;武见《孙子略解》,《兵书摘要》。
渣么?
渣。
真TM渣!
一直很喜欢三国的故事,也一直算蛮喜欢胡玫导演的作品。
但是这部《曹操》貌似有点儿夸张了些。
演员选的我觉得还不错,看到《全民目击》的时候就对这个演员的演技印象颇深,很适合演这种深沉有内涵的中年男士。
其他主要演员选的也都还可以,就是有些次要演员大众形象大众脸,诚心让人记不住是怎地。
卞夫人长得太好看了,喜欢这个,就是略微做作了些,李玲玉演丁夫人也很合适,女演员们都很漂亮,龙套们也都不丑。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近年来有些在演艺界里面一些不太良的男男角色影响,怎么郭嘉这么多戏份啊,而且,那颗大黑痣也太恶心了吧。
无意诋毁演员,但是真的很恶心啊,有木有啊!
其实郭嘉长得还是蛮帅的,但是大黑痣真的接受不了啊!
发泄完毕,说说剧情啊。
刘备太搞笑了这里就是谐星唉,上个世纪满世界的扬刘抑曹,这回可好,几乎所有作品里面都是扬草抑刘了。
另外他内俩弟弟也太脸谱化了吧,好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谁也不知道这俩人演的是谁,走走过场就完了。
看的时候还蛮兴奋的,因为有些情节是按照史书走的,离三国演义差的很远,比如华雄,虎牢关,刘备鞭督邮等等看到一部没加虚构情节的电视剧倒是让历史迷们很开心。
但是,连环计,刺杀董卓啊,护送二位皇嫂什么的,不是说不能加这些东西,但是咱不说好了是历史正剧吗,有的加有的不加,着实让人觉得阴晴不定啊。
虽然说郭嘉死了,曹操开始走下坡路,但是郭嘉死之前其他几位同事也是有出力的呀,不能光顾着让曹操郭嘉搞基把内老几位都搁着吧。
我一直以为这部戏是以曹操死结束,没想到是郭嘉死,哎呀,大黑痣,真要命,大黑痣不会是什么病变长的吧?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郭嘉的,觉得他很潇洒,潇洒的来,潇洒的死,不像后来诸葛亮那么憋屈,没想到这回死的那么缠绵。
这部戏里,你看不到一个阴险狡猾的曹操,你只看得到一个从小善良,正义,就算做了坏事,也是为了大局不得已而为之,被命运所左右的不屈不挠的人。
就连张绣的婶娘都是被人家特意让过来的,没有抢哦,绝对木有。
张绣和婶娘也太下血本了吧,哪怕顾个演员呢,还非得让婶娘亲自上阵肉搏,啧啧。
说了半天好像没有好话,接下来我再说几句好的。
服装造型什么的还不错,胡玫一向都是如此,中规中矩,没有太出格。
嗯……家里没酱油了,我先出门打酱油了。
剧中献帝问曹操为什么会天下大乱,曹操回答是因为君权旁落,可君权是如何旁落的?
那么从这个 角度来看的话,这部剧的第一集就绝不仅仅是介绍曹操幼年及背景那么简单的了,当时灵帝虽然还是幼年,但是没有权臣可以一手遮天,内宫的宦官们即使想用空白圣旨来治党人之罪也是要糊弄得过小皇帝,曹节对小曹操说,他们就是要让皇帝让主子高兴,可见此时即使君主年幼,君权却并未旁落。
后来灵帝成年后,毫不费力搞垮了陈耽一批人,可见皇权依然没有旁落;但之后引外戚何进为大将军制衡宦官势力,但何进却团结了以袁绍为首的士人,致使天平失衡;再后来灵帝创建西园新军制衡何进,虽然蹇硕成为名义的首领,但实际掌握军权的曹操袁绍等却是听命于何进的,以至于灵帝抱病阅兵时场面出现失控,可见此时君权已经有所旁落。
与此同时在地方,随着黄巾起义,地方刺史太守等有了较为牢固的兵权,州牧制度的确立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使得地方逐渐拥有了不听命于中央的资本,而真正能够稳定地号令一方的人或是当地豪族或是依靠当地豪族。
可见,君权旁落是从中央到地方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反应的问题则是士族的崛起(中央士人及地方豪族)。
黄巾军失败了,因为他们得罪了士人,更是因为仅仅农民太过局限;何进失败了,因为他虽然团结了士人,但是士人(袁绍)瞧不起他;董卓失败了,因为他瞧不起士人,所以最后被士人(王允)阴了;李傕郭汜失败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那么袁绍作为士族最大的代表为什么也失败了呢?
我想一方面是与袁术内部争斗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他只团结了士人,而曹操不仅团结了士人,更唯才是举,团结了寒门的子弟,甚至收编黄巾军把他们也团结了,因而曹操最终打败了袁绍。
而曹操内心是看不起士人的,看不起他们的迂腐无能,所以在官渡之战后,他出现了怠慢士人的态度,因为士人的代表已经被他击败了,或许他会认为士人的时代就快结束了。
剧中对士族的表现还是很全面的,不仅仅在曹操袁绍阵营中,就连在刘备占据徐州后与陈登的对话中也可看出徐州的地方士族状况,这仅仅是代表而已。
抛开此剧继续向后谈,是否君权收回即能回归天下太平?
三国政权建立者均不是士族,而且政策上也并不是倾向士族,但是随着士族的壮大他们不得不低头。
蜀汉后期妥协益州土著,孙吴后期几乎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把持,曹魏所创建的九品中正制后来也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那么收回皇权呢?
这一点蜀汉做到了,在诸葛亮死后过渡成了西汉的模式,但是一者国力太弱二者未团结壮大的士族三者此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因而蜀汉忘了,还是最早亡的;孙吴呢,在孙权死后一系列斗争中,到孙休即位后,基本与士人达成了妥协,但后来孙皓通过暴力手段回收皇权,引起民怨,自然也走向灭亡;曹魏呢,从曹睿给曹芳顾命大臣的变动(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变为曹爽、司马懿)可以看出,曹魏试图加强皇族权力的努力失败,并与高平陵政变后彻底被士族把持,最终士族的代表司马氏篡取了政权,并统一了天下。
东汉以来士族把持政权的潜规则被九品中正制明确化,代表士族的政权终于成立了。
但是皇权收回了吗?
司马氏篡位伊始便由士族转化为了皇族,司马炎强行分封诸王要以武力威慑维持皇权,但其死后八王之乱自相残杀,反而到东晋留给了士族更为广阔的天地,之后宋齐梁虽然都爆发了皇室内乱,但士族逐渐地堕落了(已不同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到梁朝末年,侯景摧毁了金陵士族,西魏摧毁了江陵士族,后来在梁朝废墟上建立的陈朝终于摆脱了士族收回了皇权,但它太弱了。
相反北方胡族建立的政权,虽然也依靠了士族,但掌权的始终是该政权的皇族及本民族,汉士族从未有超越(即使王猛崔浩这样的也是依附于君主),北方的乱都是民族间的乱而不是士族寒族的乱。
可笑的是,孝文帝改革士族化本民族之后,反倒引起了阶层间的混乱,使得北魏走向了分裂灭亡,看来五胡乱华后北方对于士族政权的模式已完全排斥。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一旦有和平,就会成为士族垄断政权的时期,而战乱则造就了汉族及五胡,只有战争才能使寒族胡族摆脱士族的压制,因而造成了长久的战乱。
在对士族政权模式排斥的环境中衍生出的隋朝终于寻找到了新出路(虽然隋唐两朝宰相很多也出自世家大族,但这种模式与汉晋时期已大不相同),给了寒族不需军功即能出头的机会。
隋与陈异曲同工,摧毁了士族的土壤,但是陈只是依靠蛮族而没有对寒族进步的制度,本质上与五胡政权无异,加之国力悬殊,最终隋朝统一了中国,并收回了皇权,此时相距汉灵帝时期已过去了四百多年,中国用了四百年才完全解决了汉末曹操所提出的君权旁落的问题。
回到剧中,我就不吐槽汉灵帝和郭嘉是同一人扮演了,毕竟他演的挺好的。
但是那个曹节,拜托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与东汉的宦官曹节完全不是一回事好不,剧中把曹节的情节全部换成曹腾一点问题没有,而且也去除了最大的雷点。
总体来说是部好剧。
讲得是曹操赤壁战败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但是后几集明显处理的太快,尽管很多历史事件没必要写得面面俱到,但是对单一故事的处理明显有点过快。
交代不足。
至于郭嘉,这个版本的扮演者,我觉得是最好的。
但是郭嘉谋害曹操,是不是太值得考虑了。
因为曹操跟荀攸等人说:在诸位谋士中,你们的年纪都跟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是最年轻的。
本来我打算天下底定之后,把我的继承人托付给郭嘉,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真是苍天作弄!
很偶然的机会才看到了这部剧,之前从来没听说过它的宣传,因为看到主演是赵立新,所以就点开来看一看,结果第一集就把我给惊着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孩的三观尽毁之路啊。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的出身并不太好,因为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宦官,并非士族出身,但是也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他才早早的接触了权力的游戏。
在第一集,年幼的小阿瞒,刚第一次进宫,好奇的到处看,因为他曾祖是大宦官,所以他有机会跟小皇帝玩耍。
然而事实证明了,这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
就在他眼前,他的曾祖父,笑眯眯的指挥手下乱棍打死了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包括刚才还和他一起玩耍的士族小孩,那血腥的一幕就算是个大人都会感到胆寒,更何况当时还年幼的阿瞒。
这还不算,就过了一会儿,曾祖父又带着他到了城外,在他眼前上演了一出血腥的欺骗,骗杀窦武之后,背信弃义,将他缴械投降的手下全部杀死。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让小阿瞒的心里蒙上了浓厚的阴影,但编剧还不放过小阿瞒,在路上,他出于同恻隐之心,收留了两个罪犯家属,结果却被反咬,我相信任何人这个时候都会彻底的黑化,我们难以去想象一个孩子三观尽毁之后会长成什么样,有极大的可能会长歪,但历史证明了阿瞒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了一代奸雄,奠定乱世统一的基础。
在今天看来,我们觉得孩子应该是被保护的,应该是纯真的,可是在那样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里,就算是一个孩子,也容不得纯真善良。
幼年的曹操,早早的踏上了权力的游戏之路,尽管他还没有走进权力的核心,但是这一幕幕长辈们亲自在他眼前上演的血腥戏码,却也磨练了他的心智,坚硬了他的心肠,我相信他之所以会说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因为他很清楚,他如果不负天下人,天下人很有可能会负他,即便至亲之人,都有可能在背后捅他刀子,既然这样,那就先下手为强吧。
剧情刚刚铺展开,希望能够越来越好。
今天一口气从6集看到14级,整体挺入迷的,是部好剧,但看到分数如此低,特人肉拉分。
分析前排打差评,基本两类:1、外貌或特效党,2、自带奸雄人设来比对的。
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没看超过3集。
这部剧我的评价是很高的,人性的描绘刻画很到位。
曹操也是血肉之躯,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更认可多是环境所逼,有这样的长辈,这样的上司,这样的对手,以及所遇事事才一步步变成了最后的曹操。
有谋略,也有错失,有豪气,也有胆怯,脆弱才让优点真实。
剧情的安排,主干和分支安排的比较利索,没有冗余赘肉,节奏感好,观影情绪压力层层递进。
最后场景、特效、演员颜值方面的确还有改进空间。
刘关张有点贬得过了点,没有强对手怎么显得男主很强呢?
关羽出场时真被惊呆了里面老戏骨不少,负责情绪的表达驾驭得很好,细节经得起推敲。
总体来说是很值得看的好剧,在三国演义电视剧几轮洗脑后设定已经很难改了。
皇叔视角家喻户晓,这部剧让我看到了更有趣的曹操视角。
个人觉得比三国演义好看多了!
1999年版姚鲁主演的《曹操》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以为这就是有关曹操影视剧的烂的最下限了。
而2013年顶顶大名胡玫挂名导演的《曹操》刷新了这一下限。
如果说想破脑袋硬要找一点儿理由圆个场,那么1999年版大概是剧组太穷捉襟见肘以致水准大大打折,不忍再看,那么2013年版(不排除钱不足)简直烂到令人发指。
从导演到编辑以及整个一票人对历史及观众不负责到人神共愤,愚蠢与懒惰到令人匪夷所思。
三国无疑是中华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很多影视都是从三国刘备的角度去拍的,但与本人而言,最喜欢的还是曹操。
从例往的影视中不缺霸气深谋、果敢决断决断的曹操,事实上曹操的身份背景注定他的成长历程注定不顺,从这部电视剧中曹操都不受袁家兄弟、士林人士、高官所正视,很符合历史条件,而演员表演得很到位:谦卑隐忍、淡然取舍、而不缺谋略、掌无权谋之后的凌厉霸气,这些表情无比到位,这是很大的亮点。
这就是我所欣赏的曹操!!!
但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的历史逻辑让我有些凌乱了,首先得说人物关系,单说曹家几代人的关系熟悉《三国》就不对;其二作为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等人戏中的作用略显不足,作为智囊团怎么能少的了他们;电视剧中虽然以曹操为主线,但曹操的宿命对手,作为三国的重要人物,刘家、孙家等人的交代太少,如果能在展示曹操的成长之路的时候适当的交代这些人物到了那些发展阶段、身边聚齐了什么样的人才那就更好了(至少以独白的方式交代)。
这样展现出来的更像是历史剧!
毕竟,历史需要很多人来写!!!
我只是不懂这位导演曾经拍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等名片,应该有极大的口碑与知名度,所以可以吸引很多人出资来拍片才对,然而制作水准粗糙又惨不忍睹,难道是这样子的愿望无法达到?
其实新三国在我的评价已经扣了分了,这部就更低。
它唯一的优点就是有参照部分的史实编剧,而且是从汉灵帝在位时开拍,所以比起新三国或是三国演义94版,我以为是根接近转实上的曹操,也有鲍信,但没有戏志才等谋士。
这部片的汉献帝也没有像新三国那样子儒弱,而是比较精明干练、口才便给,个人以为符合转实,毕竟曹操当年胁天子以令诸侯时的根基未稳,献帝无须怕他。
接下来说缺点:缺点1:演员颜值低,不如新三国,数量也不如。
无论是男女的颜值皆不如,而古巨基的孔融才讲没几句话,就出现那么一下子就不见了。
其中我唯一认识的演员就是在新三国演陈宫的那位,现在来演袁袁绍。
而郭嘉与灵帝同一人实乃太明显的瑕疵,难道很缺演员吗?
缺点2:演员有些人的表情很夸张,如吕布初见貂蝉那样子的色样,刘备耍心机时感觉太阴险,虽然是替曹孟德翻案,但也不见得要如此地黑刘备吧,把他演成小人。
缺点3:战争场面稀缺无比,而且数百临演充数,我想以后至少要请个5千人来拍才壮阔,而且不要是一直站在城上向外远眺,用一堆小小的灯火就表示对面有百万黄巾贼的拍抏手法。
偶尔为之可以,但太常用就显得小气。
非常好的片子
跟喜剧一样 曹操在剧本里倒是更像虚伪的大耳贼刘备 刘关张三个酱油就酱油吧 为什么那么廉价那么屌丝? 曹仁典韦夏侯兄弟也都屌丝的一塌糊涂 一点没个武将的样子
征西将军这回终于洗白了,稍微太白了。荀令君你怎么变得这么丑。寿亭侯也是搓到爆。大耳贼被黑的飞起。我昭烈帝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也是能这样黑的吗,矫枉终须过正。/什么时候完全皇叔视角再拍一部就有趣了。不过大皇帝你嘛。。。哈哈。。哈哈哈。/老这样念文言文翻译真的好吗。
没有火起来
根据三国志改编,还原真实的曹操确实值得这种不同角度的解读。软肋是演员太龙套,经费不足,战争场面一笔带过…曹操的政治抱负写的很够了,但是军事才华明显不足。但是作为罕有为曹操正名的影视剧,实属难得。
曹卞线很萌,曹蔡线很悲情,曹郭线很狗血。
在大家都被三国演义蒙蔽双眼时,这部剧很好的呈现了真正的历史。例如孙坚斩华雄
曹操和灵帝/郭嘉……
冲着韩雪来的,对三国历史不熟,吐槽下“衣带诏”和陈琳骂曹操的檄文,能不能用文言文啊!就算不能,好歹也不要翻译的那么小学生水平好吗?!扣一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好剧当给高分。除了编剧、导演强大,服装、头饰、道具、景、镜颇具汉风、风格统一。应该是一部风格比较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这里面刘备的形象怪异得令人发指,但是需要承认本剧在曹操线上是基本尊重史实的,难能可贵。
如此好剧,生不逢时啊!
没那么烂,或者说间有极精彩的演绎。
主角以外的演员太猥琐
这仅仅是曹操眼中的三国,里面的关羽和张飞太弱鸡了,吕布也没有那种英气了。
改编不是乱编,这种剧居然有人打高分,真是脑残。
被低评的一个剧,补足了之前三国戏没有拍出来的一段。那就是东汉末年王权彻底崩塌的过程,从黄巾之乱到三足鼎立,曹操也从青年而到盛年,其中过程总是令人壮心不已。
成王败寇,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卞夫人太好看了,和倪妮长的像但比倪妮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