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他们其中一个不好。
在我的角度,母亲和父亲,都对我好。
但是他们双方不这么认为对方。
他们两个,不仅有生活习惯、三观的矛盾,在对待我和教育我的方式,也基本对立。
一个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爱便是为孩子深谋远虑,一个则是不要思考太多,只要开心活在当下就好。
成年以后,有替母亲去打抱不平,也有为站在父亲这边感到委屈。
我单独和他们任意一个相处,感觉不错。
但是他们聚在一起呢,就总有对立的时候。
如果是我,我选择,解决掉couple间的矛盾以后,确保两个人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情况下,再考虑下一步了。
有剧透。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小晓穿着黄雨衣,在台风天里跑出去。
我没想到她会去放那只猫头鹰。
她说,没有人真的关心你。
Kitty是贯穿全片的,随着小晓生活中的起伏,时而在友情陪伴的暖色调里,时而在矛盾爆发的暗色调里。
当小晓搬来石头砸开门,我以为影片到了高潮,象征小晓的猫头鹰要飞出笼子时,它却没有。
猫头鹰早已习惯了人类的驯化,盘旋在门口,又飞回来。
小晓站在楼梯上崩溃大哭。
其实电影中的一些细节能看出来,小晓是个本性天真善良的孩子。
她爱画画,哪怕是乱涂乱画。
她喜欢动物,多次出现在镜头里时都拿着动物绘本。
除了保罗老师没人记得的她想要的礼物,也不过是一个哪里都能买到的望远镜。
小晓被停课的夜晚,她在沙发上做的那只灯笼。
灯笼骨被剪断了,我还以为不会看到这只灯笼了。
可是不久后小晓回到学校,把这只灯笼好好地挂在了窗户边。
灯笼下面坠着色彩斑斓的各种小动物,上面是一个猫头鹰。
哭闹大叫的孩子让人头皮紧绷。
每次观众的情绪和妈妈一样攀升到厌恶的顶峰时,电影都会抛出一个小线头,拽着这根不耐烦的线头,谁都在线的那头发现了一个其实纯真善良的孩子。
小晓其实放大了每个大人的形象,显得歇斯底里。
那是纯白底色上被人为涂抹的过期油彩。
好像这个世界要求人做太多的事,谁也没耐心轻轻擦拭她的脸。
保罗这个角色最丰富。
不是完全的善,也不能说他伪善。
电影快结束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保罗滥发的好心对小晓是一件好事吗?
一班的同学从始至终对她坏,和带着目的对她好,究竟哪个对小晓的伤害更大呢?
晓珊用铅笔划伤小晓的手臂,那瞬间我都张大了嘴巴。
晓珊简直是小晓的光,是情绪稳定剂,是无话不谈的密友。
最让人相信的却是虚假,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这把刀最伤人,比直接的恶意更甚。
影片的结尾很真实巧妙,每个人物都没有收尾。
“不把话说全”的艺术,用得好是艺术,用得不好就是故弄玄虚。
这部电影结尾我认为做的很好。
结尾的选取,可以是小晓的长大,母亲的疯,保罗的离开,父亲的远走。
或是延续猫头鹰的镜头,暗喻小晓的未来。
真实的结尾却是母亲崩溃后,小晓安静地弹钢琴,安静地走过来抱住她。
难得平静的瞬间,可以是上一次矛盾的尾声,或酝酿下一次爆发的开端。
这一瞬却是安静的,又像永恒。
纠缠又放不开的母女情,互相做对方的母亲,轮流做对方的女儿。
编剧也许自己也不知道故事的结尾,才显得更加真实。
没有褒贬的引导,善恶的引导,美丑的引导。
电影不到两小时,好像也来不及想太多,就已经结束了,我们生活中许多繁杂琐碎的事也像这样。
某些人,某些对话即使在当时悬而未决,后来却莫名忘记了没再提起过。
等到再次想起时,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电影像人生的切片而不是全部。
太执着于人生的完全逻辑去看一个切片,是难以体会到这种光影艺术的。
刚看完,也是刚刚适应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
有很多想感慨的,可能是设想到如果自己遇到相似的事情,该如何是好。
一个长年在外赚钱的父亲,看剧中表达的,资金应该还是给到位的,但是爱,确实没看出来,女儿心心念的望远镜还是老师给的,甚至还想卖房子。
孩子生病,本身母亲就是崩溃无助的,这时候老师出现了,老师也不是圣夫,剧中一开始小晓妈妈就在老师家里给老师收拾,对他的家也非常熟悉,对他除了感谢肯定也有爱,包括分手时候问他到底在乎的是谁,连自己女儿的醋都吃,这也是女人的占有欲,说明相互是有爱的。
只有爱她的时候,才会有讨好的感觉去对待他的女儿,他是想当他的爸爸,照顾小晓和他的妈妈。
特别是小晓说在家里想尝试不吃药,三人拥抱的镜头,这个完全是一家人共同依靠的感觉。
剧中反转最大的是小晓的那个朋友,刚开始跟她关系好,后面主动加入霸凌她的队伍,这也是这部剧中推动人物关系冲突的一个场景。
陈意涵的演技在这部剧中进步很大,特别是演一个疲惫的母亲,爱孩子但是也恨她为什么不听话,在崩溃的边缘直到感觉有病的是自己。
多动症的孩子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是想挑战不吃药,想和大家一样做个正常人,小演员在剧中表演的让然感受到她对自己生病的反抗与无奈。
结尾留白,意犹未尽,可能就这样相爱相杀,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会用他们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单独占有,父母看到的和孩子表达的不在同一个纬度;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以成人间的方式表达,吃得好住得好为以后铺路,孩子只能感受到压力与带有期望的爱;亲人间况且不能相互理解,更别说陌生人了。
小晓是不幸的,她患有多动症,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在家里被妈妈烦,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问。
然而她也是幸运的,有温柔耐心的男老师,妈妈也是很关心她的,为了照顾她放弃了事业,家庭条件比较富足。
她虽然表面上是问题儿童,欺负同学,很多学生家长都对她意见很大,妈妈也被她折磨得几近崩溃。
其实她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和关心自己的女同学一起去看猫头鹰,会觉得爸爸经常不回家是自己的原因,会忧虑妈妈有外遇的话怎么办,也会尝试向自己欺负过的女生示好……但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也实实在在受到伤害了,如果我是其他学生的家长,我可能也会对学校中存在“小晓”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意见和担忧。
电影情节的一些转变有点突兀。
小晓妈妈和男老师突然分手,那他们之前在一起是因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两个寂寞的内心吗?
爸爸的突然离开:虽然这个男人对家庭确实很不负责,但他直接离家出走也太离谱了。
女同学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知道了小晓妈妈的外遇对象是自己暗恋的男老师?
还有电影结尾处小晓和妈妈的关系转变……我其实更愿意看到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女孩在妈妈和其他人的爱中逐渐治愈的故事,这其中男老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妈妈,虽然她会崩溃会抱怨,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她终究还是最爱小晓的那个人。
然而这种情节可能都只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吧。
孩子在学校处处惹事儿,被学校频繁的叫家长来校沟通。
从家长角度,这小孩挺烦人,挺磨人,老给大人惹事儿。
从孩子角度又各有隐情,小剧情,小细节给的到位。
再由此延伸到孩子的家庭,父母之间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乃至孩子和妈妈男友之间的关系。
许多情节看了之后,就是让观众不舒服。
〝唉,又这样。
”最后是没有对策的。
这是我觉得不够给力的地方。
不过至少此片给观众呈现的蛮细节,让你看到问题所在,算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吧。
《小晓》在文本上有很多台湾近些年优质电影的影子,但也不疾不徐、慢火熬出了自己的独特味道。
12岁的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2023)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但看完电影其实会强烈地感受到,饰演妈妈的陈意涵同样表现精彩并有很大突破。
电影开场是一段泳池戏,周小晓(林品彤 饰)在学游泳,钻入水中,游动起来,钻出水面,变成妈妈庄薇芳(陈意涵 饰)。
英文片名“trouble girl”所指的大概不仅是女儿,也包括妈妈。
小晓小晓一开始的形象就极为特殊,上课大声玩手游,用椅子靠背撞后面同学的桌子,在不该洗拖把的水池洗拖把,当她发觉妈妈和老师的关系有些古怪时,拒绝与母亲沟通,甚至在大雨中跳下车站在马路中央嘶吼。
即便观众很快知道了她患有“过动症”,常年服药,但当她在公园不顾劝阻插队并故意摇晃吊桥时,还是很难投以同情和理解,毕竟被她影响到的人也是无辜的。
这是电影极大胆的处理,它的主角并不讨喜。
老师陈保罗(刘俊谦 饰)对小晓关怀备至,教游泳,请吃饭,甚至暗暗动员班里同学包容小晓,并以“贴纸”作为奖励。
主动靠近的同学晓珊(朱语晴 饰)成为小晓唯一的朋友。
告诉她很多秘密,小晓则邀请她一起去看学校巨型鸟笼里养的猫头鹰,小小很同情猫头鹰。
保罗在母女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每次小晓惹怒妈妈,保罗都会虚张声势,责骂小晓,但其实暗中给了安抚,两边都有了台阶下。
小晓会听保罗的话,不是因为他是老师,是因为他的善意。
对老师和妈妈的关系,小晓很矛盾。
她问晓珊,如果我妈做了错事,怎么办?
晓珊敏锐地说,你是说出轨吗?
告诉男人,女人其实很爱花钱就好了,男人最怕这个。
在下一次辅导作业时,小晓告诉保罗,妈妈其实很节俭。
此时的小晓戴着紫色发夹,因为晓珊说保罗喜欢紫色。
为了帮助晓珊,小晓推倒男生朱柏聪(郑逸轩 饰)致其受伤,被罚停课。
回到家中的小晓仿佛满不在乎,而妈妈已经疲惫不堪,紧绷的关系导致小晓再度发作,甚至罕见地对保罗大发脾气。
小晓“破罐子破摔”要不眠不休的玩乐,妈妈和保罗陪着她玩闹,直到她累了想睡了,妈妈反而不允许,争执中小晓破防,哭着说“我只是想在家里,练习不吃药。
”空气瞬间安静了,母女相拥而泣。
小晓并不讳言自己病人的身份,很多时候也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对保罗的顺从,对妈妈的逆反,都是基于同样的对爱的渴望。
当她体会到晓珊接受了她,她也能很好地处理友情。
她的乖谬任性一方面是生病,一方面是她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与人沟通。
病情让她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观众可以从她不断转校想象她之前的遭遇,直到保罗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霸凌压力,但保罗和妈妈的关系成为另一重压力。
既然只能靠自己,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隔绝自己、不示弱、攻击。
薇芳薇芳对待小晓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耐烦”,从一开始妈妈对女儿的感觉就是爱恨交加,忍无可忍,是靠血缘关系在维持着底线。
小晓与远在欧洲的爸爸周庆真(施名帅 饰)关系融洽,每次打电话都期待着他早日回来,但爸爸总是工作很忙。
爸爸一个人在外工作,维持着家里还算优渥的生活,薇芳则放弃了一切,专心照顾家庭。
薇芳以前是钢琴老师,如果没有被现在的生活拖累,她也许有很多可能性。
这些牺牲和牢骚她都会说给小晓听。
难以管教的女儿,疏远冷漠的丈夫,在薇芳心里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得到的太少。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可以想象薇芳为什么会和保罗走到一起。
保罗的出现填补了很大一部分空白,他的专业,善良,好脾气,既能帮忙照顾小晓,缓解大部分学校带来的困扰,又能代替丈夫,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但即便有保罗的疏导,薇芳一旦面对女儿还是很容易失控,他们出门约会时,薇芳会打电话询问女儿有没有洗澡,有没有用指定的毛巾,提醒不要看电视,记得倒垃圾,事无巨细的严格管理在别人家庭也许是“正常”的管教,在这对紧绷的母女之间更像是互相施虐的博弈。
更微妙的是,女儿和保罗的亲近也让薇芳敏感。
小晓和保罗因为紫色发夹嬉戏被薇芳看到,她先是借着帮女儿洗澡时追问未果再起争执,紧接着又开车把保罗接到家居住,两人在车上拥吻,像是一个女人在意识到危险时的占有权宣示。
无穷付出让她疲惫,无人关心让她憔悴,对于薇芳,女儿是拖油瓶,情人是麻醉剂,日子是过一天算一天。
保罗保罗,住在台湾的香港人,身份设定结合了演员情况,不完美的国语可以融进剧情。
同时,语言也成为“局外人”的某种象征。
保罗的背景电影里没有提及,他对小晓的包容近乎纵容,看起来似乎过于“圣母”。
电影里能看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为人和善,从不体罚学生,不少家长都知道,有些传统的认同体罚的家长还会表示不满;另一个当然就是他和薇芳的感情,让他多了份责任。
为了保护小晓,保罗煞费苦心,也非常有耐心,全班同学都被他发动,包括小晓以为的唯一的好友晓珊。
当学校知道了保罗和学生家长的私情,保罗下学期就得离开学校,晓珊也不再伪装,甚至直接霸凌小晓,导致小晓大闹课堂。
学校不得不举行家长会进行沟通,家长们强烈质疑危险的小晓能否继续待在班里,对同样的场面司空见惯的薇芳毫不介意或许是故意带着小晓出现在会场,面对数十名愤怒的家长。
保罗脾气好不代表没有是非观,更多时候他只做不说。
他其实并不认可薇芳的管教方式,东窗事发后,他气急败坏地想离开时,指出了薇芳总把责任怪在别人身上。
其实他自己不也是责任人之一吗?
而薇芳的反应是,割腕,并且提出疑问:“你在乎的到底是谁?
”到底是为了帮小晓走近了薇芳,还是为了帮薇芳放不下小晓?
保罗能说得清楚吗?
女儿/妈妈爸爸的意外返回带给小晓的喜悦转瞬即逝,父母的争吵很快充斥所有空间,母亲会故意打开门,父亲又关上。
父亲刚回来的时候会询问她钢琴学得怎么样了,他们吵完架休息后,小晓才小心翼翼地弹奏起来,但马上被睡在客厅的父亲的不耐烦打断。
小晓决定雨夜离家,目的地是学校,她要去救出困在那里的猫头鹰。
她对闻讯赶来的保罗说:“你别看她没人要,她不会选你。
”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小晓能更清晰地判断妈妈和老师的关系。
她之所以说出这样决绝的话,也许是因为看清了妈妈,想劝老师早日脱离苦海,更可能是因为看清了自己,想要维护岌岌可危的家庭。
保罗怀疑是小晓向学校举报的。
从晓珊的反应来看,举报的时间应该在小晓被罚停学或在此之前不久,那时正是保罗与薇方感情升温,搬来与母女同住的时间。
保罗之前也经常来家里,但从客人变成“闯入者”,靠得太近也许让小晓感到了异样。
爸爸再差也是爸爸,保罗再好也是保罗。
这段戏是电影的遗憾。
笼中鸟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意象庸常。
雨夜出走的戏份与全片气质并不融洽,只是为了制造情绪上的高潮,过于直白的台词也降低了语义丰富性。
这段最重要的作用也许是冰冷地展示了小晓和保罗的本质关系。
保罗最后被小晓关在了鸟笼子里。
电影最后,爸爸再次离家,妈妈送完爸爸,回到家里不再压抑,气恨交加,等她发泄完了,小晓走来,依偎在妈妈身前,相拥而眠。
最后的画面形成一种诡异的圆满与和谐:女人相爱相杀,男人可有可无。
看完后劲很大的影片。
一开始,我就把片名看错了,所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母女情感和行为的交换。
尤其是结尾,母亲在房间里发泄,女儿在客厅弹钢琴,她们俩的困境即使不同却同呼吸共命运咯。
影片中出现的飞不起的鱼和逃不走的猫头鹰,都是被束缚住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小晓自己,除了本身的过动症外,还有同学的霸凌、父亲的缺失、11岁少女的敏感等等。
她找不到出口,所以要把猫头鹰放走,即使台风天对于一只豢养的猫头鹰来说下场死大于活。
最后再来说说,影片中带来的女性议题以及家庭讨论,无论是父亲还是老师,都短暂的进入这段关系却无法进入母女之间,最让人难受的镜头就是,小晓在母亲暴怒后说出自己只是练习在家不吃药后,母女相拥,而后加入拥抱的老师不仅破坏了氛围更以并不舒适的姿势完成这一举动。
可以预料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母女两人相爱相杀,互为麻烦和支撑。
最后,再来赞美2位女主的演技!
60th金马七提一中年纪最小的12岁影后。
不知道怎么形容的一部片,所有演员都演得很好很卖力,配角出现的时机特别精妙,但人物逻辑跟人物关系都飘忽不定,整部影片像是靠一个又一个随机的碎片串联起来的,碎片跟碎片之间引入了非典型家庭关系(作为外来者的保罗和母女)、非典型母女关系(妒忌与伤害)、缺位的亲生父亲、针对weirdo的校园霸凌和孩童的伪善(晓珊和小晓的关系)等诸多话题,因为这些情节之间的随机性导致话题浅尝辄止,每个角色人均至少一次的发疯都让我摸不着头脑,很难真正走进故事里,走进人物的心里。
影片最后落脚到母女关系的倒转,母亲击打女儿的发泄球,女儿弹起了属于母亲的钢琴并且安抚她,即便这种相互依偎很难在前情中找到支点,演员的表演仍旧让人感动;母女暂时的和解跟信任因为父亲的谎言和丈夫的离开先后击溃了女儿和母亲,这种因果又让我很不舒服,因为矛头并未指向造成这一切的人,父亲可以无牵无挂地离开,镜头却凝视着因此受到痛苦的女人们。
当时不满《妈妈》的叙事逻辑也是这个原因,当我们在讲述被男性阴影笼罩的女性故事时,除了陶醉于痛苦叙事的顾影自怜,或者心灵鸡汤一样劝自己接受跟和解,能不能再多说一句:“我不原谅。
”
一种扭曲的互相折磨的母女关系,一般的电影更多的是成年时的事后回忆与修补,这部电影则是一种直白的年轻脆弱游移的母亲与叛逆年幼的女儿之间的尝试爱却对着对方伤口深深刺入。
父亲的长期缺位,年轻的母亲也在失控于“母亲”与女性自我两种身份的微妙界限中,小晓的自我失控与多动症结合情感认同的混乱(出轨的母亲:用力过猛的母爱、微妙的忌妒与外在社会身份的混淆;出轨对象的小学老师:自认为的父亲职责、母亲情人与老师;早就没了感情也已出轨的父亲:长期缺位却也是情感与理想的投射对象),周围人的情感角色不断地变化,一个小学生最无法处理情感的小晓确实最不掩饰与真实的混乱且动人。
整个电影的外在环境—台风、暴雨与内在人物的内心互动,困在笼子里的猫头鹰如同小晓的内心,片中太多的符号让这种家庭片的解读意味繁多但也很刻意的累。
片中优渥的中产生活让脱离了钱这个真正的对家庭影响最大议题下纯粹的聚焦于人物的情感。
《小曉》這部2023年的台灣電影,透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探討了家庭關係、成長的痛苦,以及社會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看法和態度。
透過周小曉這個角色,影片展現了一個,過動症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如何,在這些挑戰中,尋找自我和成長。
影片中的小曉,因為過動症,而常常被誤解和排斥,但她的故事,也帶出了理解、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透過小曉與家人、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電影傳達了,對於不同的包容,以及每個人都有被接納,和愛的權利這一訊息。
《小曉》不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社會的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這些主題的深思。
#兒童多動症兒童多動症,又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暫、遺忘事物、缺乏組織能力等。
&過動:活動量過大、坐立不安、難以保持安靜等。
&衝動:不假思索就行動、經常打斷他人、插話等。
這些症狀,通常在 7 歲之前出現,並在兩個或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家中)持續存在,且對日常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兒童多動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兒童多動症,子女罹患的風險較高。
&腦部發育兒童多動症患者,大腦前額葉和基底核等區域,可能存在異常。
&環境因素孕期接觸菸酒、鉛等有害物質、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因素可能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连看了几部香港本土,这部台湾本土就显得弱了太多,如果母女都是疯子,生理上本来就有问题,这部电影就没有可参照的意义,金马史上最年轻最佳女主更莫名其妙,对标《无人知晓》的史上最年轻男主,差距很大… 香港演员刘俊谦演得很好。12.22@港岛高先戏院
主题不明,莫名其妙的。
为了刘俊谦看的,以为他演的恶魔角色,这个故事是《一一》的番外,结果并不是....
这小女孩还好啊……故意发个金马奖,搞话题
未来几年这边和对面可能都一样,年轻创作者不断地写这类故事,女孩心事、男孩心事,我爸离开了,我妈不爱我,或者是同性恋创作者把自己写成女孩儿的故事,别不信,特别多。谁关心你这些事儿啊...
从 大人赶紧去吃药 到 带着刺去拥抱
一开始觉得小晓很可怜,她做的事都能理解,但她把老师关在笼子里,就变成了说出“不欺负它欺负谁?”的那群霸凌同学,也把悲剧变成了循环……我就不太能理解了,只觉得悲哀。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手,还是躲远点……
來看最年輕的金馬影后了!電影我覺得更多聚焦在複雜的母女關係而非過動症上,對於電影來說這只是一個設定,表現出來也就比較表面,很多我想知道的「為什麼」卻沒有多加著墨。人物設定比較片面,塞了很多設定但都不足以讓人物更立體。但母女之間的角力是很精彩的,有時角色的錯置也讓這份情感更有衝突感,也讓兩人的對手戲更有火花。一對無法相互理解的母女產生的恨與愛是很值得探討的,兩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苦衷,才會對對方投射奇怪且複雜的情緒與行為。過動女兒的困境我覺得電影講的蠻清楚就不多談;媽媽也是需要別人關懷、需要快樂的,但家庭沈重的擔子卻壓得她喘不過氣,不免會讓她對難以接近的女兒產生怨懟。林品彤的表演確實讓人驚喜,也讓我對陳意涵沒有得獎感到惋惜,畢竟兩個人相互襯托,在我眼中她在小曉裡的表現是勝過本日公休裡的方志友的
孩子爸都不喜欢的怪胎,望远镜的事忘的一干二净,回来心思只有房子的归属,我更关心暴雨天被关在鸟屋的保罗怎么样了。
怎么个事?这剧情30分钟就能拍完,女主得奖也是过誉了
母女紧张的关系被无限激化,夹在中间的男人变得模糊而复杂,尤其是保罗,他究竟是浅薄的好人,还是私心深藏的恶魔?陈意涵演的挺好,不落窠臼,缩回更小的市场,找到更长远的艺术生命,已经领先郭采洁、陈妍希好大一截了。
看得心情颇为沉重,刚好在短视频看到一个自闭症男孩的家庭,也是每天鸡飞狗跳的,我们很难去体会这样的生活,这些孩子的父母所承受的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真的很不容易!
看得好烦躁,大家都莫名其妙的,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精神病院?
搞乜撚?看完出來跟想發WhatsApp問老師讓我來看這個戲是何居心
一边看一边皱眉…可以说是有点不适了,一直担心变成湾湾版lolita,好像确实有点那个倾向…还好不是在电影院看的💩不过刘俊谦吻戏的侧脸好帅啊啊啊啊啊
其实是部双女主 - 母女都是主角。为最年轻影后骄傲,也为陈意涵天才般的演技感到可惜。
亲缘关系真是挣不脱割不断舍不得的“诅咒”,其中又以母女关系最为甚者。母亲一生最荣耀的和最沉痛的,通过血和肉带到女儿身上,有时好得想要融为一体,有时恨得想要杀死对方,这是缠斗一生无法逃离的亲密关系。
【4】“哈?就这?”这是我的第一直觉观感。小晓有多动症,母亲却有躁郁症,所以电影就步步紧逼欲要同观众同归于尽式的陷入无止无尽的焦虑。收尾奇烂,又是象征性的符号和不了了之。本片可取之处在于母女关系的对峙是以一种对抗,分裂,不可调和的状态描绘出那种无力感,是只有台湾电影思维才能想到的。而刘俊谦的老师角色则过分工具人和太过完美,导致电影失了真。本片的对母女关系,孩童多动症的讨论度,大陆电影完全可以拍,只是真的有人在乎,有人拍吗,受众又是谁,矫情不矫情?林品彤小小年纪就学到了一身老练,丝毫察觉不出一丝自己真情实感的状态。反而是陈意涵,真的过分惊喜。除此之外,全方位不如《美国女孩》。
179th 养到这种孩子一辈子完了,林品彤普通少年宫演技,也没有好到有拿影后的必要吧,给奖能带来的讲故事意义大于褒奖演技的意义。反倒是陈意涵标志的表演有惊喜,感觉她发疯演得很爽。我要是学生家长也要和勾引刘俊谦老师上床啊。
#97 额 其实表达不需要如此刻意的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