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

The Courier,铁幕行动(台),军情谍报(港),情报人员,铁皮木,Ironbark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瑞秋·布罗斯纳安,梅拉布·尼尼泽,玛丽亚·米罗诺娃,安东·莱瑟,安格斯·瑞特,大卫·巴克-琼斯,米尔斯·理查森,杰西·巴克利,基里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20

《信使》剧照

信使 剧照 NO.1信使 剧照 NO.2信使 剧照 NO.3信使 剧照 NO.4信使 剧照 NO.5信使 剧照 NO.6信使 剧照 NO.13信使 剧照 NO.14信使 剧照 NO.15信使 剧照 NO.16信使 剧照 NO.17信使 剧照 NO.18信使 剧照 NO.19信使 剧照 NO.20

《信使》剧情介绍

信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英国商人葛雷维尔韦恩(Greville Wynne)的真实故事改编。 《信使》描述葛雷维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在冷战期间与苏联线人欧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暗中协助中情局渗透苏联的核子计划,并提供了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情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非凡父母曼陀罗疑云·破茧继母后妈谍战深海之惊蛰奇迹的兄弟触及真心灵幻夹克灵契旋转少女白夜医生怪兽婆婆第一季真相背后致命礼物黑暗王国孤城十少妖夜奇谈小小雪精灵小小安妮第一季魔幻车神W熟男,我爱你树海村爱你只在这两天烈火中草莓之夜吃货与大胡子无声火长安伏妖不甜马丁娜娘子军传奇

《信使》长篇影评

 1 ) 就影片谈影片,把对错放一边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卷福饰演的英国商人和俄罗斯上校潘科夫斯基都是真实存在的,大致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可能有编剧的功劳。

剧情算不上多紧张曲折,好在两位主角加上卷福妻子的扮演者演技自然,特别是卷福之前微胖的商人状态和出狱时廋到脱型,完全是敬业的代名词。

既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其实细节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更严谨。

剧中都说了,在当时的苏联,人人都可能是监视你的那个,在这种情况下,潘科夫斯基和格雷维尔确敢于在大街、在地下通道等地方公然谈论情报和叛逃情况,而且在格雷维尔回到伦敦后,也公开和军情六处以及CIA的那名女间谍见面并谈论绝密情报,不怕伦敦有苏联间谍?

至于是不是就是由于潘科夫斯基的情报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就不一定了,而且赫鲁晓夫是不是如此的肥胖和愚蠢也明显存疑。

最后中情局转移潘科夫斯基的手段也太业余了,完全是儿戏。

脱险靠跑,接应靠躲?

 2 ) 朋友们,有点正确的历史观好不好?

西方人改变电影,把苏联叛变人员全部描绘成人性觉醒啊为了世界和平啊为了better world啊,真的我呸,都看够了好不好。

潘可夫斯基为啥送情报,就是因为他老子是白俄军官被击毙,影响了他的仕途,他就开始疯狂变态报复国家,5000多份情报分文不取,所以你告诉我这是为了世界大爱?

脱离事实,凭想象胡编,然后配个based on true events就是truth了吗?

剧本0分,演技4分,就这样。

 3 ) 演绎两个男人的惺惺相惜,还能更成功一点吗?

在还原关键历史这方面,我们还是要服气的,在还原历史人物层面,我们必须服气啊!

当我们看到卷福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时候,我们想的是这是真的还是CG出来的,我们希望这不是真的,我们希望这是电脑特效出来的,我们还想看《奇异博士2》呢,我们知道一个演员这么折磨自己的身体是非常危险的,而当我们的电影诠释类似的题材,少有演员能下得了这么大的决心,不过还是很庆幸我们有张译,我们有于和伟这样的好演员能顶一顶。

我就知道电影的结尾一定会放出一小段史料画面,告诉我们卷腹演的有多么好!

对此我一点都不惊讶,文化先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电影的剧情基本上是深沉的还原了历史进程,而两位演员的表演真的做到了一进一退,一静一动,一内一外,配合的相当好,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梅拉布·尼尼泽应该是不约而同的把表演重心放在了细节的诠释上,毕竟演绎两个男人的神交是一件很难的事,没有推杯换盏没有声色犬马...也就是抽抽烟看看芭蕾舞,能把如此这般的惺惺相惜演绎出来就是极其高难的,我们要好好学!

电影的高潮尽管很短促,但足够灿烂,两只骨瘦如柴的手拉在一起的时候,韦恩告诉阿列克斯他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没有什么比这一句话更有力量!

 4 ) 一部极好的反战片,对和平的来之不易多了许多敬畏之心。

一部从开头就窥探到结局的电影,却让我看的如此入迷。

卷福刚出场的时候看着他就忍不住笑,实在是福尔摩斯的形象太深入人心。

后面我进入剧情之后,看着英国电影里美国人调侃英国人是asshole的桥段忍俊不禁,还有那个看起来不太聪明的“赫鲁晓夫”(记得历史书上好像没有那么圆润哈哈),都是前半段顺利的间谍活动的润滑剂。

剧情到高潮阶段的时候整颗心提到嗓子眼,出逃失败一切败露之后,看着男主被脱光、剃头、殴打、每天只能喝泔水一样的不知名食物,了、没有棉被没有床垫,还要每分每秒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当他瘦的皮包骨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见了当年的那个英国人,那个英雄,那个帮助苏联高官向西方传递军事情报的英国商人,生命力顽强的出现在我眼前。

等到他夫人来监狱探望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他的任务明明已经结束了,他本可以不用来的,这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他为了他的苏联伙伴,毅然决然的来了。

等到最后苏联情报局把他的苏联“革命战友”,跟他扔进一个屋子里的时候,光打在了卷福这边,苏联战友在黑暗中。

就像他们一直以来的处境,一个在黑暗中悄悄的窃取情报,一个行走在阳光下输送情报。

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也是如此,男主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只要不认罪只要他的苏联战友不把他供出来,他终究是可以依赖英国外交部把他救出去。

可是男二的结局在事情败露那一刻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为了保护我的家人,我告诉了他们你帮我传输古巴导弹的情报” “同时,我也告诉了他们你对于我交给你的东西的内容毫不知情” 男主在灯光底下笑了,他知道自己可以脱罪了,但是他的好伙伴已经时日无多了。

他用力抓着他战友的手告诉他,“是你阻止了这场核战争的爆发,是你,你做到了!

” 古巴导弹危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写在历史课本上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冷战篇幅里很小的一节。

可是能够让它变得只是危机没有形成战争,当时的“英雄们”经历了什么。

动荡年代总是因为有着这些不计较个人安危为了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人们,我们才有着这难得的和平生活啊!

我很喜欢影片结尾真实历史纪录的主人公的采访镜头:“我以后还会从事商业这个工作,开自己的公司”,他是笑着回答这一切的,能活着、笑着,真好啊。

最后,卷福yyds瘦的不成样子心疼o(︶︿︶)o

 5 ) “请让我成为双面间谍,如背叛誓言,杀我全家”

MI6和CIA告诉Oleg Penkovsky,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两国政府授予了他上校军衔,图为Oleg Penkovsky试穿两国军服,但实际却是在忽悠他Oleg Penkovsky最先接触的是美国,他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荡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机会 ,根据加拿大1991年解密的档案显示,Oleg Penkovsky曾两次试图通过加拿大外交官传递信件,但被对方拒绝,据所承报告,当时递给加拿大外交官的信封里除了导弹情报,还有写给Eisenhower和Kennedy的私人信件,后来如同电影里展现的,终于跟美国接上头了,但美国并非没合适的联络人,而是Angleton不相信上门投诚者,美国没音信后,遂与英国接触。

1963年5月,Greville Wynne在莫斯科受审Greville Wynne二战时并非普通士兵 ,而是加入了军事情报部门,退伍后至迟1955年既被MI6招募,当时他有两家贸易公司,均由MI6出资成立,Greville Wynne一直认为自己是名间谍,但从最后被当成弃子来看,MI6只是用他来掩护其他联络人,Greville Wynne并未参与到Oleg Penkovsky的逃跑计划(因为并不存在逃跑计划),他是在匈牙利参加贸易展会时被捕,此前MI6并未警告过他。

Greville Wynne后来曾写过回忆录报复MI6(部分内容存疑,但关于其二战及退伍后的经历有佐证),后被MI6御用史学家反驳,认为Greville Wynne只是个平民,“He had no previous intelligence experience or training”,没证据?

是的,没有其他证据,MI6一直坚称Greville Wynne只是平民,是爱国热情驱动他参与这一伟大活动,实际上Greville Wynne只是个替罪羊,KGB一开始也以为钓到条大鱼,最后发现就一小虾米,遂同意交换。

1963年5月,Oleg Penkovsky在莫斯科受审Oleg Penkovsky是个官迷,驻外的时候因为上司挡路,曾向驻在国的其情报机构举报上司是间谍,Greville Wynne回忆,Oleg Penkovsky最喜欢听的就是“你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并且非常渴望与大人物见面,Oleg Penkovsky曾让Greville Wynne安排跟英女王的会面,“I must talk with her, Greville. She ought to know what I am doing for the cause of peace. I'm sure she will speak to me”,还有传言说Oleg Penkovsky跟Kennedy见过面。

他也并非从家中被带走,1962年10月,Oleg Penkovsky被KGB从国家科委大楼接走,而此时的KGB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Oleg Penkovsky是个鼹鼠(KGB说法,实际更早)。

Oleg Penkovsky被捕后写的忏悔信曾提议让自己充当双面间谍,认为自己还有价值,“我能从敌人那里获取比我出卖还要多的情报”,如果背叛誓言,或提供虚假情报、低质情报,“请杀我全家”。

英国在早期承诺的逃跑计划是,会派一艘潜水艇来接他们全家……实际上,英美均无实际意愿助其全家逃跑,Oleg Penkovsky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能接触到苏联当前的情报和战略思想,他们认为离开莫斯科后的Oleg Penkovsky将失去价值。

行动成员之一的Joe Bulik终其一生都未曾原谅CIA,他在一次会议中,问及Oleg Penkovsky被捕前如果发现苗头,我们会救他吗?

Joe Bulik回忆说“他们从未想过帮Oleg Penkovsky一家逃到西方世界,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去干预他的命运”花絮:关于Oleg Penkovsky的被捕,如果不存在阴谋论,我印象里下面这几个渠道会让KGB怀疑有内部有鼹鼠:美国方面:陆军参谋长情报顾问William Whalen、国家安全局Jack Dunlap英国方面:海军大臣Tam Galbraith私人秘书John Vassall、MI6的Frank Bossard和George Blake(由于他的叛变,Chisholm夫妇的真实身份被KGB掌握)如前所述,Oleg Penkovsky不只Greville Wynne一个联络人 ,英国外交官Ruari Chisholm(MI6驻伦敦情报站站长)的妻子Janet Chisholm就是其中之一,Janet Chisholm早年曾加入MI6,是Ruari Chisholm的秘书,两人结婚后,Janet Chisholm从MI6辞职,在选定Oleg Penkovsky的联络人时,MI6认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Janet Chisholm应该不会被怀疑。

1961年12月30日,两人曾有一张在公园内交换情报的照片,跟电影里Greville Wynne与Oleg Penkovsky家人碰面类似,只是以糖果盒做为掩护,也就是这次会面,让Oleg Penkovsky进入了KGB的视线(KGB说法,苏联解体后,曾有一份1961年1月两人交换情报的录像被公布)。

后来如KGB所言,经过缜密的侦察,发现了Oleg Penkovsky出卖祖国的铁证,但实际上1961年1月KGB就已经拍到两人交换情报的照片,为什么会在一年多后才进行抓捕?

不提George Blake,Chisholm夫妇的密友,《The Daily Telegraph》记者Jeremy Wolfenden就是KGB间谍(先被MI6招募,后被KGB策反,他还娶了Chisholm家的保姆)曾负责在Greville Wynne回国后进行询问的MI5高级官员回忆说,Greville Wynne曾提起一件怪事,KGB在审问他的时候,曾追问他一个名字很怪的东欧间谍,Greville Wynne一直说不知道,后来KGB放了一段两人的录音,Greville Wynne说这不是间谍,是MI6在伦敦为Oleg Penkovsky安排的妓女,但Greville Wynne随即反应过来,两人这段谈话发生于1961年5月。

KGB伦敦情报站站长曾在纪录片中说“第二总局的朋友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不是被偶然发现的,我们一直都知道他”KGB第一总局假情报处处长曾告诉一位密友“刚到假情报处任副处长时,处长曾经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实际刚被MI6招募,我们就知道了,他是被西方鼹鼠出卖的,为了保护这名鼹鼠,我们一直在看着他们玩,当处长后,我曾在一份档案中看到1961年10月的申请表,是关于更换Oleg Penkovsky家监控设备的”1965年,CIA曾出版过Oleg Penkovsky的日记,但就连美国人、英国人都觉得这太特么扯淡了,编也要走点心呀。

真真假假,故步迷阵,情报界上的事,没有人能真正说清。

 6 ) TTSS之后?

看完信使之后,我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对潘可夫和韦恩并无什么同情——毕竟在苏联人眼里,无论怎么说,潘可夫都是地地道道的叛国者,韦恩也是实打实的间谍。

当然韦恩并不知道自己带出去的是什么(虽然他肯定猜到了),但如果没有他,潘可夫即使有情报想送,也送不出去。

所以后来所有经历所有结局都是咎由自取,就好比TTSS里Bill Haydon的暴露、中枪,都是咎由自取。

而且我也着实没看出啥歌颂他俩“在西方伟大民主”的感召下有多宁死不屈?

韦恩的确不知道自己带出去的是啥——他自己都说了,知道的越少越安全,拒绝去听任何一个细节。

潘可夫招供的时候也没说谎,韦恩的确啥都不知道。

哦对了,正相反我觉得电影里换韦恩回来那一段还挺损,英国人本来不想用特工去换的,结果最后还是用一个苏联特工去换了。

而且还得一个美国人督促他们去救一个英国公民——损,我真的觉得损。

当然CIA在这里也是真的废物,在苏联的情报系统弱得连基本的接触都接触不到。

MI6毕竟曾经辉煌过。

看过很多冷战时期的谍战小说,很有趣的事是无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写的,美国人确实都经常向英国人寻求帮助。

说是寻求帮助,其实是提要求,“我们美国人做不到的你们英国人一定要做到啊”,“联系上了情报源一定要把情报源跟我们共享”之类的,看多了觉得日不落帝国确实是日落了。

电影很流畅,而且至少在我看来剧本并无硬伤。

有笑点,有泪点,配乐真的将气氛营造得很足,紧张惶恐的感觉悉数到位,搭配上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和表现效果相当之好。

唯一的美中不足大概是结尾处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一种冲击力,无论是韦恩的重获自由还是回家与家人的重聚,都没能有它本来应有的冲击力。

这大概也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时间太短暂,太一笔带过,摄影也没能给出那种解脱感(这里让我吹一下毛人的摄影,这种解脱感毛人真的做得很好)。

监狱见面和芭蕾舞的两场戏过于动人。

监狱里那场戏的打光,阴影,倾斜的摄像角度和惨白的脸颊,构成了一副极具冲击力的构图。

芭蕾舞者动作的起落起落,与前面第一次他们去看芭蕾舞遥相呼应,令我隐约感受到整个故事将迎来它的dark side,毕竟在芭蕾舞者轻灵的动作之间那份蓝白色的打光和接近定格的慢动作,气氛诡异而又哀伤。

奇怪的是,我看完整部电影,并没有感受到很多人抱怨的“充满西方观点”的说教。

看到很多人抱怨这个苏联间谍的投诚原因是“想要世界和平”,但,恕我无法认同。

“世界和平”的看法,我更乐意视之为翻译的误译。

潘可夫本人所说,仅仅只是“safer world”而已。

更安全的世界,不等于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这个词更广阔,充满着奇怪的救世主味道,同时也隐含着将古巴导弹危机的过错全部推给赫鲁晓夫而英美所代表的西方是拯救者,让世界更和平的人。

这味儿太冲了。

但电影本意并非如此。

更安全的世界。

安全,意味着核战争威胁的消弭。

而营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这个说法更中性,也更狭义。

你可以说它高尚,虽然我并不这么觉得。

韦恩和潘可夫其实是互为镜像的(有人说看到了基情,我真的真的没看到并且更乐意视两人为镜像),他们投身这项秘密行动的原因真是所谓的世界和平吗?

世界和平这种东西也就骗骗小孩子,哄哄中二期的少年。

韦恩投身其中的初衷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他不想自己的家人在核导弹的袭击下死去,对吧?

),而作为韦恩在苏联的镜像,潘可夫的想法也是一样。

他也同样不想自己的家人在导弹袭击中死去。

所以他说他是为了safer world,他是在为全世界人民考虑吗?

他不是。

他强调这个词,对韦恩强调这个词,是在强化一种信念——我们所做的,与我们各自的国家并无关联。

我们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所爱的人,不要生活在走钢丝的世界上。

他们值得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潘可夫并非叛国者。

哦,他当然不是真的抛弃了他的革命信念和信仰。

在递交情报的时候他要求这些情报仅仅只能用于阻止核导弹危机而不能用来攻击苏联、做对苏联的战争部署。

他当然知道这样的要求是无力的,但他仍然这么要求了。

他没有背叛——他只是太爱他的家庭,不能容忍他们活在一个行将毁灭的世界上。

当然,历史上的潘可夫成为线人的一部分原因是zz成分不好,上司刁难,事业受挫。

好巧不巧,历史上KGB在西方策反的人里,也有不少是这个类型。

但相较而言西方世界被苏联策反的间谍里,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认可共产主义理想,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而堕落的人。

两者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虽然这些人中侥幸逃到苏联的,大部分都亲眼看见了自己理想的破灭。

韦恩?

韦恩又何尝是一个合格的特工呢?

他真的表现出了一丝一毫,对于大不列颠,对于西方世界和女王政府一丝一毫公民的荣誉和义务吗?

最开始MI6要求他继续任务的时候,他拒绝得真是干净利落。

而最后他回国的时候,那句“我只想继续我的业务”,也当真是掷地有声。

他确实,从头到尾,仅仅是一个销售员而已。

他被莫名卷入了这场世界危机,并且因为对自己家人的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潘可夫的目的从来不是苏联倒台。

至少电影里他从来没想这么做。

他的目的也不是去西方享受醉生梦死的生活,至少电影里没这么拍。

韦恩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苏联倒台或者帮西方摸清苏联的底细,正如他所说,他真的只是个普通商人。

他们能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想阻止古巴导弹危机,仅此而已。

为了他们各自的家人。

当然最后也起了帮助全人类的作用。

总有人在用意识形态谈论冷战,但在古巴导弹危机面前,意识形态是最荒谬的东西。

我真的不想嘴苏联,也不想嘴英美,不想嘴肯尼迪也不想嘴赫鲁晓夫。

但我想说的是,古巴核导弹危机,人类有了国家和战争以来,我们离人类灭绝最近的一次。

苏联和美国部署的核弹头,我记不清了;深更半夜也不想费力去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所部属的核弹头数量都足以将整个人类推向终结。

一旦那些核弹如期爆炸,无人能够苟活。

风会将核爆的粉尘送给全世界,辐射飘散之下,就算尚能有人存活也早是一片废土。

而当年的局势有多剑拔弩张呢?

至少,苏联方面,在地下的控制室里每天好几班换岗,保证24小时都有人清醒地呆在控制室中,并且总有轮值军官知道核导弹的发射密码。

据后来一名参与过轮值的前苏联军官回忆说,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一旦地面发出发射信号或长达十分钟不再向地底控制站发射信号,那么此时,苏联的国土(也就是他们的家人、朋友所在的地方)已经被美国的核导弹所摧毁。

而此时他们应该做的,就是立即输入密码,向美国本土发起核打击。

一旦输入密码,五分钟后核导弹便能到达美国本土,将那里夷为废墟。

而这仅仅是人类毁灭的开端。

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辐射会一直萦绕在地球上空,核爆的粉尘、被核爆污染的水将到达全世界,所有人将无一幸免。

彼时,那名年轻军官刚从军校毕业,年仅二十五岁。

后来人们问他,如果当时苏联本土真的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会不会输入那个能毁灭全人类的密码。

他说他不知道。

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机会,而我庆幸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机会。

冷战本来有关于意识形态,偏偏古巴核危机,我乐意抛开意识形态谈生命,谈整个人类群体。

如果整个人类文明都已不再,谈论意识形态又有何意义?

虽然,在隐蔽战线里阻止古巴核危机的两人,目的从来不是拯救整个人类群体。

西方向苏联的施压和在古巴的对峙,也不是为了全人类——他们也仅仅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但是,我想说的是,放在历史的角度,放在我一个后来者的角度,他们确实保全了全人类。

如同韦恩在片中监狱会见时后知后觉意识到的,喊出来的,他们确实做了伟大之事,虽然他们的本意和初衷并非如此。

谈完了古巴核危机,让我来谈谈两位主角。

奥列格·潘可夫斯基,苏联特工,被授勋13次。

我毫不怀疑他对这个伟大国家的忠诚。

但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约翰勒卡雷在《锅匠,士兵,裁缝,间谍》里所写的那句话,“有时,背叛不为什么别的,它是一种本能。

”间谍,特工,其实永远都是多疑的。

他们从来都不是真的笃信什么。

他们对一切都存在疑惑,对这个时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组织,甚至对自己。

潘可夫斯基也是如此。

当然,他也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如果你对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爱,你怎么能够为它隐姓埋名,出生入死呢?

爱国者与多疑者,这两者的身份并不矛盾。

国家要求的行为和他内心的准则,这两者可能冲突,但是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同时拥有,也应该同时拥有这两者,尤其是对于一个特工、一个间谍。

当这二者冲突的时候,他必然只能选择其一。

有趣的事情是,潘可夫总让我想起卡拉。

卡拉,在史迈利三部曲的结尾,最终因为自己的私生女跨过柏林墙投向西方,背叛苏联。

他真的是“背叛”么?

他不爱苏联么?

他真的爱西方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但他还是去了西柏林。

因为他女儿。

潘可夫对西方的态度我不敢下此断言,但是他与卡拉的动机的相似度着实是惊人的。

何况,那可是赫鲁晓夫时期。

一个让我难以评价的时期。

貌似比斯大林时期对文艺的管控更为宽松,但仍有不少人们所未知的禁区。

《生活与命运》的手稿在这个时期被他付之一炬。

电影对赫鲁晓夫的描绘,因为我并不熟悉他,但是我确实没看出肆意丑化的意味。

当然,也可能是他的玉米给我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了。

韦恩。

韦恩没什么好谈的,他就是个普通人,不得已在整件事里越陷越深。

他有挣扎,也有决心。

我震惊于他竟然在那样的折磨下仍然死不松口,一直坚持到他的祖国救他回去。

或许他只是想回去见自己的家人,但是能够为这个想法忍受这样的折磨,我也不得不感叹一句是个猛人。

称得上英雄。

片子里他俩颇有点惺惺相惜。

他们穿行在伦敦和莫斯科的街头,寻找无人的地方进行简短的压低声音的交谈,在交换情报的寥寥数语之外或许还交换着各自家庭的信息。

他们当然是彼此的镜像,只需要看对方一眼就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又是因为什么选择去当那个泄密者或者信使。

当然他们也给对方的孩子带过礼物。

韦恩相信潘可夫不会抛下他的,所以他也不会抛下潘可夫。

这确实是无关各自立场的一种情谊,在暗中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人在莫斯科寒冷的夜里结下的情谊。

所以他回到莫斯科去救潘可夫。

所以潘可夫真的没有承认韦恩是间谍的供述。

很感人,是真的很感人。

片中女性角色我是真不觉得花瓶。

打拳的某些拳师可以省省了,别魔怔了。

韦恩老婆不需要韦恩感化(她是韦恩从监狱中坚持到活着回来的动力,你们信不信?

),那个CIA间谍Emily也是个有担当的人——虽然Emily可能确实有点求助于男性或者比较感性的嫌疑——但是拜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相当符合历史背景......而且在那个历史背景,那个时期下,这两位真的是相当自立自强的女性了,尤其是Emily。

总之先看看背景......再来打拳......不然我真是替你尬得脚趾抠地。

最后,容我花两三百字夸一下Benedict。

想到了他会为这部电影付出很大牺牲,但是没想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这种地步。

之前看小道消息说他为这部电影瘦了三十多斤还心想他本来就不重还那么高,再瘦三十多斤不就只剩骨头了么?

好吧,事实是确实只剩骨头了。

确实是心疼的。

包括电影里酷刑的场景我虽然明知是演的但看的时候还是全程无声的嗷呜乱叫手在空中愤恨的乱挥。

他自己也在采访里说,拍监狱戏的时候他们去了冬天的布拉格(我:你找死),然后果不其然的,他被冻感冒了。

重感冒。

其实要我说也挺活该的,不过也足见敬业。

另外,BC的演技确乎是一路向小金人发展过去了。

他演的韦恩的说话方式、小动作,竟然与现实中的韦恩(电影最后放出的那段视频)近乎一模一样。

一个不是天才的普通人。

酗酒,出轨,问题是还骗不了自己老婆。

推销商。

当然也是阻止了古巴导弹危机的英雄。

很好,是对戏路非常完美的拓展。

这个转型、这个角色,干得非常漂亮。

希望小金人早点看他一眼。

先就写到这里吧。

现在是凌晨三点半,累了,先去休息了。

 7 ) 似曾相识的滤镜

也只有以美帝之自信,才敢这样一本正经地将叛国者和间谍洗白成国际主义勇士及和平反战英雄。

所有的历史不过成王败寇四个字,那个已然解体的二号超级大国在电影中自然只配有阴冷、僵硬、残暴的刻板面貌,而今天急于发动新冷战的灯塔帝国,又怎么可能不为新对手开启同一套滤镜呢?

电影中的男主以为自己的谍报最终促成了苏联从古巴撤走核弹,无意中拯救全人类于团灭的边缘。

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同时,美国在欧洲、中东对准苏联满满的核部署又怎么就变成了和平之盾呢?

这驰名双标何止百年老店… 撇开意识形态和历史真伪,西方传媒的叙事能力和英美电影的艺术感染真心出类拔萃。

卷福的老道演技以及紧绷的故事节奏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浏览影评,无怪乎不曾亲历冷战时代的不少观众会为“善良、勇气、人性”激动喝彩呢。

 8 ) 人设立不住。

3星,开始还不错,场景布局都很有质感,让人有直接带入历史事件当中的厚重感。

但后面有点拉垮,想方方面面俱到,但又都很肤浅,尤其是这个为了人类而叛国的人设立不住。

还不如直接塑造成因为矛盾和同行碾压转投他国来的比较让人信服,到后面历史事件已经成了次要,人物感情也并没有塑造的多深刻,演员演技虽说都在线,但全片没什么亮点,影片的高潮处反而是天鹅湖表演。

 9 ) 美帝的强盗逻辑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10 ) 电影生态太重要

前半段,有点像黄政民、李星民的《特工》,只是紧张感稍微差了一点点。

还以为会有一个同样的圆满结局,后来想到SL特有的意识形态,上校,就没有李部长那么幸运了(要是有上校英勇就义的片段可能会更好)。

两位男主角演技真的好,一抬眼、一攥拳,都是戏!

很喜欢上校塑造的这样的孤臣孽子,卷福真的业界楷模(前后两种相差这么大的形体,必然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演员也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多希望国内也多一些这样的演员、这样的作品——好吧,多一些这样的敬业的生态。

国内演员,也不能说不敬业,他们也愿意吃苦,也不怕累不怕脏,只是国内电影总是利润凌驾于艺术之上,演员愿意花时间调整形体,可是经纪公司不愿意,因为太费时间;导演愿意一遍一遍打磨剧本,但是制作方不愿意,因为预算有限…总之,正在变好,希望变好!

《信使》短评

没啥意思,冷战中半路被选中当间谍的商人和异见反水者的故事。冗长

9分钟前
  • 北风来袭
  • 较差

美国真是厉害,把苏联说的好像是破坏世界和平的罪人,自己怎么部署都行,把自己包装成拯救世界危机的清新脱俗的大善人,苏联自己国家的领导人都那个熊样,出个这样的人太正常了

14分钟前
  • 天意弄人
  • 较差

不是,这里面除了英国那个官员,所有人物都很诡异

17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较差

很一般,主要原因是说教味太重,浓浓的刻意爱国情结。。。

21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动机不真实,人物立不住。剧本不扎实,演员沦为提线木偶。可惜了这豪华卡司

25分钟前
  • zzz
  • 还行

卷福口音又变了。很妙。台版译名很妙。

29分钟前
  • Julianne
  • 推荐

讲故事的技巧。以及,大时代在历史书里篇幅不够而一笔带过的边边角角,也是很多人的一生。能这样再现,即使并不真的准确,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33分钟前
  • 你的于勒叔叔
  • 还行

叙事流畅无尿点的平凡之作 不可避免的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片

38分钟前
  • introvert
  • 还行

上海电影博物馆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说这么老套的故事,完全不能动人

40分钟前
  • 废丝
  • 较差

20210428,谍战+卷福;20210503,一个普通商人做了间谍的事情,卷入了二十世纪最严重的危机之一。西方视角。卷福最后爆瘦N公斤,为了商业电影也这么敬业,6分。You did it. Because of you. 根据现在的披露,美苏冷战期间已有2次差一点就进行核弹互射了,还是靠那些在关键位置的小人物,头脑冷静,在危及关头两次挽救了人类

41分钟前
  • 至尊活宝
  • 还行

表演的很不错

43分钟前
  • XL
  • 还行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4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7.5分,真实的事情总是会充满让人感动的力量,这个世界有太多为了美好而在阴影下行走的英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卷福的演技真好,特别是后面那段瘦脱相的表演简直是完美还原,那种绝望、不屈、坚持的劲头无不让人感到真实和动容。真实的故事往往充满现实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有这些真实的故事而将艺术更加震撼的呈现出来。

50分钟前
  • T.D
  • 推荐

有点儿生硬,精彩的地方几乎没有,表演也乏善可陈,不知这部片子为何要拍以及为何要演。完全不如《克格勃无间事件》。

55分钟前
  • ahua
  • 较差

就冲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必须加一颗星。过程中,卷福的样貌是特效么,太赞了!全程扣紧心弦,感谢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和平做出牺牲的英雄,伟大!可惜,没看到苏联的真人影像。

59分钟前
  • 艾米米
  • 力荐

这熟悉的感觉……《特工》里的黄政民和李星民么!

1小时前
  • 力荐

小人物如何机缘巧合成为大事件的螺丝钉。本尼的表演真棒。和苏联“叛国”贼的交往让人唏嘘。何谓忠诚?何为爱国?独裁者的国和人道主义,究竟哪个才是青史留名?做出一个决定,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如何计算得失?

1小时前
  • IRA
  • 推荐

水平不行又想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哪头都不到岸,主角形象扁平,配角基本是不讨喜的工具人,叙事节奏场面调度甚至比不上一些国产二流反特片。《天鹅湖》舞剧一幕和监狱里最后一面的握手本来算是电影里为数不多有艺术性的闪光时刻,可没拍出同志感倒拍出点同志感,我也是无语了

1小时前
  • 线性代数
  • 还行

哎,是真的乏味呢,卷福尽力,没辙的。

1小时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We are only two people. But this is how things change.

1小时前
  • feelzer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