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Réalité,不真实的荒谬(台),Reality

主演:阿兰·夏巴,乔纳森·朗贝尔,埃洛迪·布歇,凯拉·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真实》剧照

真实 剧照 NO.1真实 剧照 NO.2真实 剧照 NO.3真实 剧照 NO.4真实 剧照 NO.5真实 剧照 NO.6真实 剧照 NO.13真实 剧照 NO.14真实 剧照 NO.15真实 剧照 NO.16真实 剧照 NO.17真实 剧照 NO.18真实 剧照 NO.19真实 剧照 NO.20

《真实》长篇影评

 1 ) welcome to 纪念碑谷

一部悬疑片,没有犯罪,没有推理,没有答案,没有逻辑,那导演想要呈现什么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

但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魔幻的体验和一种如同电影里传递出来的感受:我得了一种湿疹,从内而外的病,从我的脑子开始,得了一种病。

这种病让我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让我质疑真实和幻想,让我无法判断真与假虚与实,让我徜徉在一种交叉的快乐里,走不出来。

不像是很多科幻片,到最后才给你留下一个悬念,你可能被电影骗了,你可能离真实还差一层。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似乎就在说一件事,真实究竟存在吗?

还是说我们的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谷,被嵌套,你以为的真实其实是别人的梦和幻想,而你以为的梦境恰恰也是他人的真实呢?

看到最后我感受到影片的设定就是一个巨大的彭罗斯三角,是永远上不完的循环台阶,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世界。

在野猪肚子里看到影碟的小女孩,拍小女孩的导演,挑剔导演的制片人,求制片人的摄影师,嫌弃摄影师的心理医生老婆,找心理医生看病的教导主任,偶遇教导主任穿女装的小女孩,最后的影碟里演出的摄影师和制片人打了一通穿过了两层屏幕的电话……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真的,好像也都是假的,于是在最后作为主要人物的摄影师昏倒的一刻,平行时空里的他得到了短暂的交织,然后再继续延伸,交错,循环,这个时候简直妙啊。

好多帖子在分析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却感觉真真假假并没有多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他们交错时脑子里的混乱里带有的爽感,那种感觉很像你看到眼前的一切似乎在梦里见过一样,一种叫错的熟悉又陌生的感受,你对世界的怀疑,对真实的定义,感受的错乱和被感官欺骗的错觉,是一种很妙很神奇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事,而这部电影神奇的展示出了这种感受。

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是真是假呢?

拍摄的内容或许正是别人正在经历的真实,而创作本事却是虚构,但影片又是真实,里面的情感和事件又是虚构……真真假假本就是电影的一部分,而如果内容本身又是真真假假呢?

哲学,又有趣。

所以我喜欢这种片子,我喜欢里面重复的似乎是梦境才有的音乐,暗示着我怀疑些什么,探索着什么,我越思考越迷失,越迷失越寻找,然后越陷越深,最后像小女孩一样,哈哈大笑。

 2 ) 形式成就内容

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看,我品不出具体的拍摄手法或者叙事结构,但不影响我欣赏这部电影。

电影常以形式和内容而划分,前者多指镜头、画面、手法或制式(2D,3D等),后者则是具体的题材或故事内容。

我们常说,一部好电影应同时具备足够好的形式和内容。

而这部《真实》,可以说其形式之新奇,已经成为了内容的一部分,在观影过程中,我们不再仅关注于故事本身,更关注于其叙事的结构,就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出彩的。

评论区有不少分析影片结构或者隐喻的,我可能不太一样。

导演拍摄的目的就在于扰乱观众的思维,给我们一种“在前一秒以为理清了电影的脉络,后一秒啪啪啪打脸再次陷入困惑的烧脑式体验”。

我个人就喜欢这种体验,而非真正去理清逻辑顺序后的清晰或成就感。

但是,这种方法限制了电影的观影人群。

很多人看一部影片就是获得放松的,这种奇怪的叙事结构肯定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这并非档次或好坏,只是不同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八分。

 3 ) 在名为真实的电影里寻找真实,是犯了柏拉图的错——骑驴找驴。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

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

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

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

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

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

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

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

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

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

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

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

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

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

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4 ) 戏梦人生

这是一部无休止可循环嵌套的电影。

没有明确的叙事性主线。

然而主线并不混乱。

整部电影在向观众揭示一种可能——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区分真实与非真实。

制片人看纪录片中的人(Reality)正在看由自己的“现实”记录而成的电影。

从制片人的角度来看,Reality的“真实”为电影。

从Reality的角度来看,制片人的“真实”为电影。

到底何为真实?

何为梦境?

何为电影?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对自己所处境地即为“真实”深信不疑。

大概在上小学以前就有过朦胧的、无法投诉于文字、不能诉诸于有形的迷惑——我为何为我?

我是真的存在么?

周围人是否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另一个我或者说另外几个我在哪里?

她们也像我一样因为现实想象梦境而困惑吗?

姑且以现在所处之地为现实参照吧。

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梦见自己变成御天遨游吞云吐峪的龙,穿梭倦了就落在有水处小憩,醒来感觉前所未有的真实,山岭风的触感,云的质地,水池周围的一草一木,地上人们的动作神态都历历在目。

三伏天,一觉醒来竟然没有出太多汗,就好像昨晚真的幻化成龙在清凉处消暑一样。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

怪事发生在两年后。

街道口的小公园被翻修扩建,挖了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的布局,周围的阶梯,树木,藤椅,甚至阳光温度,都与梦里所见无异。

更令我困惑吃惊的是,有一次刚巧碰到清理水池,池中的水被抽干了,池底一览无余,砖石的颜色形状,竟然也与梦里化成龙栖息在水底看到的一样。

我想,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启示梦”三个字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便可搪塞敷衍过去的。

它让我重新审视梦的重量,梦不应该仅仅作为真实的附属品而存在。

我们认为真实、可靠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而,感官有限,知觉更有限,结论往往会欺骗我们。

如果梦足够真实,那么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实在做梦。

或许,我们醒来时梦中的人刚好睡去,我们睡去时,梦中人开始了ta的一天。

是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偏偏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5 ) 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这是写给《真实》这部电影观看者的分享影评,没有看过的朋友请跳过。

如果不小心被影评剧透了,您的生命中又少了一部可以带来奇妙体验的上好电影了。

--剧透警告的分割线首先说个结论,对于看惯了各种奇妙电影的笔者而言,《真实》真是一部屌炸天的佳作。

读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也请放心,容我罗嗦几句后,您会读明白《真实》究竟用了什么手法,想表达什么东西。

我也是昨天晚上在b站看的《真实》,而且动机很明确,就是想找一部烧脑的好电影看看。

原因是昨天白天陪老婆去看了下票房爆表的《捉妖记》。

这部戏前阵子的宣传相当没节操,搭大圣归来的便车,说自己比人家更良心更优秀云云,还有许多网友附和。

去电影院看发现,这部戏的节奏比瑕不掩瑜的《大圣归来》混乱多了,角色性格转变也缺乏适当过渡。

关键的桥段低龄化,而一些搞笑的场景又成人化,许多笑点是挠人胳肢窝的。

总之看完了各种失望。

意识到当今的电影市场已毫无疑问被青年女性所主宰,包括英雄气十足的《大圣归来》,自来水们宣传的焦点也居然是腐、基、虐、萌、傻。

甚至于可以罔顾逻辑,情理和智商。

于是我决定找一部真正优秀的烧脑电影,给自己的大脑找一次电疗,来拯救一下那被废萌文化所污染的心灵。

简单扫了几部打着烧脑标签的垃圾之后,终于找到了《真实》。

凌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沉浸在电影带来的“疹”(eczematous)体验中,同时意识到这一天是多么的幸运,当我想要看一部烧脑的好电影时,就真的遇到了一部屌炸天的极品。

然而大多数朋友虽然有相同的感受,却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为了与大家分享我的愉悦感受,决定还是要写这篇影评。

在这篇分析中,我会努力说明白三件事,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导演是如何实现他的目的的?

第三:导演达到这种效果,背后是什么原理。

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我看了许多朋友的短评和长评,多在纠结导演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或陈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电影应该讲述一个故事,或应该要寄寓一个道理”,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

恰恰是这种错误的定势思维作为前提存在,阻碍了许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

因为,《真实》真正想要营造的,是一种由观看电影带来的精神体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体验的话,就是“eczematous”——湿疹。

当然,如导演在片尾用医生之口所说,这个体验真的(indeed)就是一次eczematous attack(湿疹发作),但不是长在皮肤上的,而是“inside in your head”,是脑海深处的湿疹发作。

不过eczematous这个词对我们而言还是太生僻。

回到本土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

那在中文的语境中,要用什么词翻译eczematous attack比较好呢?

——“毛骨悚然”。

对的,导演整部电影并非想要讲一个故事,或宣传某个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强烈地感受一次“头皮发麻”、“汗毛倒竖”、“背脊发冷”、“毛骨悚然”的体验,半痒半麻的感觉如同电流一样冲击着观众的督脉,就像急性过敏一样,甚至能在皮肤上感受到痒。

而我昨天看电影时,就被这种eczematous attack击中了。

看过《真实》的观众绝对知道是哪个场景带来的这种体验。

最近一次看电影有类似的感受,也都是好几年前。

或许是《阳光小美女》这种级别的佳作才能带来的惊诧与满足。

对于我这样看电影多的观众而言,因剧情而惊讶早就特别困难。

然而《真实》带给我的“毛骨悚然”体验,居然长达一个多小时,别提多么酸爽了。

更重要的是,带来这种毛骨悚然体验的并非惊声尖叫,血浆四溅或黑暗角落中扑出的鬼怪——而是仅仅用极为巧妙的手法,不断地给观众内心营造奇异感。

这种奇异感经过一定积累后,在某一个画面(看过的都知道)迸发出来,就造成了浑身上下汗毛倒竖的eczematous attack。

用更加时髦而通俗的词语来表达,观众在被导演mind rape的过程中产生快感了!

导演排这部电影,并非让一般的观众去好评它,而是挑战所有因观影较多,而自以为淡定的影迷。

导演非常自负地在电影中一次次宣告(借电影中导演角色之口)我要让你们感到mind fxxk,用超乎寻常的自信主导着剧情走向,极其精心(并非某些观众以为的随意)地设计每一个环节,最后毫发不差地实现了他的目标。

对于导演这种牛逼的魄力,我只能说你赢了,你屌炸天了。

我想,认真欣赏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所说的屌炸天的一幕在哪儿。

我不用再细细描述这个情节,只需要向观众朋友们强调这一点就行了:当你看到这一幕,口中飙出“what the Fxxx”的,感到浑身毛骨悚然的那一瞬间,导演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不要再纠结导演有啥故事想讲,有啥道理想描述,你此时此刻的eczematous attack,就是他最主要的目标。

也只有在我们能专注于这份eczematous attack的体验,看到结局画面的那个“reality”大标题时,才能明白导演的深意。

他借这部电影,无非是重复一个千百年来各种哲学与心理学实验所探索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实”。

眼睛见到的是真实吗?

耳朵听到的是真实吗?

逻辑所思考的是真实吗?

或者归根到底——我们人类真的有能力辨别真实吗?

抑或是人类天生在辨别真实上,就是有缺陷的?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说明导演营造这种eczematous attack,所用的各种手法。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关键,这些颠三倒四的情节,并非是导演任意涂抹真契自得,而是高度复杂,精心设计,控制力达到顶点的艺术成果。

首先,导演自己在电影里已经表达了他是如何做的。

在片尾,那个穿着毛鼠服装满脸湿疹的医生(导演自问自答的提问者),问旁边的厨师(代表导演的回答者):“你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 厨师答道:“我有特殊的技巧,我把草莓包在湿布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次都如此轻柔,这样你不会损坏它的表皮”。

导演这个自白太屌了,容我缓缓再次发作的eczematous attack先……将厨子的话翻译成导演的真心所想,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饼一样的技巧。

他把草莓一样的剧情片段,包裹在湿布(画面声音交汇而成的电影语言)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段剧情的逻辑,由于每一次挤压都如此轻柔,以致于电影声光语言所构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样柔然轻薄)居然没有崩塌,而内部的逻辑已经被挤压得一团浆糊,或者说积累了无数的奇异感。

以致于可以产生那么强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导演太尼玛自负了,以致于忍不住在片尾还要让厨子替自己来赞赏自己。

不仅如此,当医生跟厨子说,你不妨演示一下?

厨子说好。

厨子说好,就是导演自己说好。

他立刻自负地向我们演示了一遍他挤草莓的手法:痒痒男(代表着头皮发麻,毛骨悚然,却又一头雾水的观众)从屏幕左边出现,问医生我这究竟是怎么了。

他问的,就是观众此时此刻的毛骨悚然,究竟是怎么了?

然后医生告诉他,你这真是湿疹发作。

镜头切回第一人称的特写,让医生代表导演说了,这就是湿疹发作的感觉,不过是在你们脑海深处的发作。

现在读者您明白了吗?

导演贯穿整部电影的技法,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塑造奇异体验,却把这种奇异体验压制在连贯的剧情之下,小心翼翼地不碰破像挂在小马面前的胡萝卜一样、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叙事逻辑。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

许许多多的导演都擅长使用。

但我到昨天才知道有个昆汀·杜飞,他在宣告“我才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最牛逼的导演”。

为了让观众能真正搞明白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内在原理,我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国内玩玩艺术搞魔幻现实主义的小导演很多,但大多数太嫩,炫技有余效果不足。

这方面唯有姜文才是一流的。

他在《一步之遥》中用了很多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且都是和叙事和情绪高度结合的。

最让我感到精妙的是男主角在书房见到五六,回想之前经历的一幕:<图片1>想想看:为啥姜文回忆和五六对话时,抬着头看着天上说话?

<图片2>想想看:沙滩上进行的对话,这个沙滩怎么可能在一艘船里?

<图片3>想想看:两个人前一个镜头还在船尾看海,后一个镜头怎么在沙滩上踹脚?

想想看:这一幕最精彩,姜文听到身后五六的叫唤,从想象回到现实,在书房中回头的一刹那,为何背后居然是船尾的大海?

每一个镜头细细来看,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但这些奇异点被非常紧凑的回忆逻辑所掩盖了,观众还没来得及意识到画面的不可思议所在,下一个内容丰富的剧情段落已经扑面袭来,一点思索的时间也没有。

这就是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恐怕是姜文最近几部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场景之一。

它和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一样,故意拼凑了空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拼凑了时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把各种不连续的空间线和时间线交错在一起,唯一连续的是叙事和角色的情感。

由于角色的情感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因此这个情绪被极大地凸显出来,灌入了观众的感受中。

而之前错乱的空间和时间,恰恰营造了一种亦幻亦真的梦境感。

在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所有的角色在进入这种梦幻感时,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来打破这种奇幻感,他们都对不可思议的情形无动于衷,也让带入他们感受的观众无法跳出来思考。

多说两句,如果角色质疑了这个场景,就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一种荒诞手法了,让世界的荒诞来承托角色的独特体验,这个就是周星驰擅长的了。

话说回来,《真实》的导演杜飞,不停地用鲜明的光影,直白的画面,连续的对话来营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光影声音氛围,这就是他小心翼翼不去碰破的草莓皮。

也正是这张皮的存在,诱导着观众一直在一种现实主义的预设心态下,在不断接触到不可思议的剧情时,总在拼命消化剧情时绞尽脑汁寻找一个合乎情理或逻辑的解释(谁谁在做梦,谁在谁的梦中,谁和谁可能是一个人等等)。

而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促使那层草莓皮始终不破,才会酝酿出后面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的爆发力。

导演在电影中塑造了哪些不可思议的奇异点呢?

这我就不多说了,细心的观众可以再看一遍电影,一个一个地数。

我就举一个点,小女孩想用学校的录像机放录像带,被老师抓住了。

女孩和那个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梦的主任对话,当主任表示要拿走录像带否则就告诉她服务时,小女孩威胁主任说“你这么做,我就告诉所有人你穿着女人裙子开军用吉普”。

这是电影前期一个特别大的逻辑奇异点,观众不禁喊出“what the fxxx?

” 该主任不是梦中穿着女人装见到小女孩么?

怎么现实中小女孩居然拿这点威胁他??

为什么这个点值得举例子呢?

因为导演在塑造种种奇异感时,不仅用了常用的拼凑了不同的时间线,拼凑了不同的空间线来营造奇异感,还大量把梦境和现实混在一起,营造梦幻和现实的奇异感。

这就是他的目的,这部电影本来最终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真实”。

而这个奇异点的出现,已经稍稍地用力大,险些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

然而这是导演故意的,在这个点他就是要用力挤压剧情下面的逻辑结构,即猛力又轻柔,于是在破裂之前戛然而止。

尔后又让主任再次出场偷偷更换女装,给观众一种他之前说做梦是在说谎的“暗示”,安抚了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们又自作聪明地回到思考整部电影的“合理解释”节奏上。

诸如此类的奇异点,时间线的奇异点,空间线的奇异点,梦幻和真实交汇的奇异点,贯穿整个电影。

但哪个奇异点的“奇异感“,都没破坏叙事和角色情绪的连贯性。

只要这两个连贯性没被打破,观众就始终被剧情牵着鼻子走。

而且奇异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一个点的内在因果。

这个草莓的表皮还是完好的,但内部的逻辑架构已经踏缩成一团浆糊了。

观众没有看到这团浆糊有多乱。

直到电影的那一幕出现,在流畅的剧情下把所有的不合理集中到一个时间点、一个画面中爆发出来时,观众高呼what the fxxx,才发现自己已经被mind fxxx爆了!

我们这些受虐狂不仅高呼,导演太尼玛天才了,太牛了……可这种惊呼居然也被导演完全考虑到了,他让电影中的制片人替我们惊呼,替我们夸赞他,更显得我们是如此的predictable,如此被他掌控。

所以说,导演从头到尾都在精心设计,极其精巧地炫技,无所不在地营造奇幻感,却又小心翼翼不破坏叙事和声光的连续性。

他自己倒是嚣张地不行,在电影一开头就说了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还是那个厨师,在第一次接受痒痒男采访的时候说,”这道菜就是一个甜点,草莓夏洛特“——它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甜点(甜点般的电影),非常容易制作(表演和拍摄没什么复杂性),而且这个甜点(电影)的成本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not so gross to touch“——作为一部魔幻手法如此多的电影,由于它剧情简单,围绕着生活的现实感铺陈开,并不会像别的魔幻主义电影那样令人不适(例如我之前评论过的《一步之遥》和《鸟人》,就多少令人不适)……我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他的目的,挑战我这样自认为阅历丰富,不会被悬疑手段忽悠的观众。

他用角色的话做了说明,也是下了战书。

他就是要做一部挤破一切内在逻辑却不挤破皮的电影甜点。

而最后eczematous attack袭来时,看到小女孩录像带画面的那瞬间,我内心中铺垫了很久的高能反应语境,也没有带来一点点防备。

导演还在对观众说,早说了嘛,要耐心,不要急着想知道录像带的内容,还没到时候……就像甜点中最甜的馅儿,要等其它部分的口味都混合后才有最佳的效果。

这份甜点最终的隐喻,是电影中那盒录像带。

和怎么揉都不会破的草莓皮一样,这个录像带是被野猪吃下去也不会咬破的法宝。

它是一切悬念中的核心,是挂在我们额头前、吊着我们胃口的胡萝卜。

是最后引爆脑海中eczematous attack的传染源。

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你赢了,你太牛逼了,屌炸天啊!

按原计划,我还要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介绍这种引发eczematous attack的原理。

这是导演真正的不传之秘。

然而不好意思,哥早就看透了这里面的一切奥秘。

不过现在已经凌晨二点,我明早还要赶着上班,只好简单说两句了。

以后有机会再补完。

1. 为什么会有奇异感的同时,却不会碰破那层草莓皮呢?

2. 为什么奇异感会引发eczematous attack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心理学问题。

只是很多人只把它用在特别具体的一两个问题上,例如导演想探讨的,什么是”真实“。

同类的探索其实太多太多,最直观的是不可思议的图画。

例如:例如:

例如:<图片6>例如:<图片7><图片8><图片9>由于心理学家的杰出贡献,这样的不可思议图片有很多很多例子。

我们常看的魔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思议事件,因此也被称作幻术——不是买鸡小子,而是illusioner。

除了图片和魔术外,还有语言类的不可思议,例如:”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关于这些没时间深究了。

简单做个结论。

人类的思维境界其实并不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是由众多单维度(判断大小,和判断轻重,在我们思维中是两个独立环节)的二进制逻辑贯穿成的。

在一个场景下,我们只能用一个维度的逻辑做一个非真即假的判断。

而特别复杂的逻辑,我们只是用很多次单个逻辑的判断拟合出来的二进制串。

如果有远比人类智慧的生物,可能可以在一个判断中,同时处理完多个维度,多个环节的判断。

这个天生不足,意味着人类思考问题,本该遵循层层递归原则。

每加一个环节或一个维度,按道理都该检查之前的每一个维度和每一个环节,于是构成一种九连环或汉诺塔式的思维方式。

否则就会暗藏隐患。

但人类的直观是达不到这样的回归拟合的,常常是单维度,单线程的判断,于是隐藏着错误,当错误无可置疑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错觉。

这个错觉可能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冲突,可能是理性和感受的冲突,可能是想象和现实的冲突,诸如此类。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奇妙艺术体验,都是有人利用人类的不足,这些错觉营造的。

而人类两个基本的生理功能将会在察觉错觉后迸发,一个功能是因为奇异而警觉(视听变敏锐,注意变集中,乃至于毛骨悚然地警惕),另一个功能则是在察觉奇异感无害后有愉悦的体验(愉悦就是放松身体警戒中的机能)。

我们在不可思议的图片中,在魔术中,在奇妙的语言中,在科学实验中(例如静电让毛发竖起),在种种艺术创作中(例如梵高的星空)都能体会到奇异感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乐趣。

然而我真的从来没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带来如此强烈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为此我感到很爽!!

感谢屌炸天的导演!!

 6 ) 新型脑洞

朋友推荐的说这个很烧脑,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云图》《西部世界》一类的考验记忆或者推理理解一类的,但是不曾想到是这个诡异的题材,不像是我最爱的《圣杯骑士》完完全的意识流,让人感觉就是梦,在用严谨的心态对带的时候发现它真的有些无聊,最后的时候逻辑跑飞了,除了隐约看到了《穆赫兰道》的影子,不然我真的不能理解,其实现在也没有理解,它是梦?

欲望在哪里被满足了?

哪一个是“我”?

没有逻辑,没有那种模糊了现实和梦的错乱感,应该是我没有理解它的真正的意图,应该值得去看第二遍,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脑洞教案。

 7 ) 我需要奥斯卡级别的呻吟

我需要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真实》(昆汀·杜飞)影片一开始我们的好奇心小萝莉和爸爸去打猎,爸爸猎杀一头野猪带回家,给野猪开肠破肚时候小萝莉看到一盘录像带从野猪肚子里掉出来,于是对这盘录像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场景转换来到电视台的摄影棚,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穿着巨大的老鼠皮毛服装在镜头里浑身抓痒。

我们的主角,想做导演的摄影师提出想让主持人来演出自己的电影,但遭到了拒绝。

于是他去寻求自己原来的老板,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

而脑回路异常地制片人正在看他投资的一部片子的样片,由一个不会说法语的纪录片导演拍摄。

片子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就是片头出现的小萝莉看到录像带的事情。

进行到现在大家应该觉得片头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是虚拟的人物,然而接下来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在路上遇到穿女装的教导主任,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开着敞篷吉普车又撞见了好奇心超强小萝莉,现实中的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主持人就这么和虚拟中的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时空重合了。

然而画面一转,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出现在时间安排得很满的心理医生家中,上面一幕情景是他在梦中梦到的故事。

时间安排的很满的心理医生是想当导演的摄影师的老婆。

想当导演的摄影师得到了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的许诺,只要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声就同意让他拍电影。

就这样几组人物在不同的或虚拟或真实的时空中不断地交叉相遇,以上内容仅仅是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

说烧脑本片似乎又并不想表达什么特别的寓意,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是这似乎就仅仅是导演私人的恶趣味而已。

我看过很多影评按照配乐和非配乐段落来区分真实和虚拟,也有根据英语和法语段落来区分。

其实并不需要很在意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拟的,只要集中享受导演带给你的一波波目瞪口呆就好。

比如录像带里到底是什么内容,比如教导主任那段描述是梦境还是现实,比如摄影师最后自告奋勇地住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否可信等等。

这部影片是2014年的威尼斯参展作品,引起广泛讨论。

至于片名为什么叫真实,是因为好奇心超强的小女孩在影片中的名字叫Réalité。

强烈推荐,但千万别太认真。

个人影评公众号:章鱼四宝饭

 8 ) 大猩猩的空缺,你来补上

起初按悬疑片的路子来看影片,之后又看了影评,以为会知晓其中的伏笔,未果。

不禁认真思考了一翻然后写下这篇影评。

很多人觉得这片好,好在哪里呢?

我理解,这部片子好在于它的的残缺美。

回顾一些经典的悬疑片:肖申克的救赎: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恐怖游轮:Jess其实没有选择,因为绝望的母爱即是一场永劫。

禁闭岛:to live like a monster or to die like a good man等等等等我们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捕捉到导演想要表现的主旨人性美。

而此片看完,我却迟迟总结不出中心思想。

(哎呀,这要是高考试题咋弄。。。

)这是一部没有结局,或者说是不知道哪里是结局的片子。

这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片子。

导演抛给我们的是一团精心编制的乱麻,没有逻辑,时空混淆,主角不分,主线不明。

观众支撑在混乱昏阙的边缘勉强看完,而看完之后,当真彻底陷入了混乱昏阙的深渊。

对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导演仿佛是安西教练,镇队之魂大猩猩的空缺,要观众扮演花道自己来补上。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浅见。

不一定对,权当开阔思路。

我关注的无非是两点:1.片中诸多谁是真实的?

哪些事是真实的?

2.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简单的区分,明显与现实违背的,不真实。

a与b前后矛盾的,则a或b或ab不真实。

通观全片,只有鼹鼠青年看上去没有做出逻辑相悖的事。

本来他就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妄想症?

精神病?

),而以他为本元展开的故事线就是。

他在一次拍片之后拒绝了wave导演的邀请,从而展开的大妄想,他时而幻想自己有湿疹,痒得不行;时而又以jason(wave的导演,好像叫这个吧)人格出现,在自己的幻境中漫游,隐约发现不对,还分裂出来一个自己来提醒自己(拍着车窗说,咱俩好像是一个人,我梦见过xxxx)。

这就不难理解影片的最后为什么以他来结尾。

而最后的一句话(中间也出现过一次),是说你心里长了湿疹。

导演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浪费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

鼹鼠青年在剧中戏份平平,毫不起眼,而他却是唯一真实的。

真实往往隐藏于花花绿绿的糖果盒中,独自安详的呆在角落等待谁的慧眼,抑或是孤注一掷。

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生活中,所谓的专家的一些马后炮的说法。

说事前已经这样那样种种事实迹象提醒,那个那个决策者还要那样做,是多么的愚蠢。

我真想说,你咋不直接到未来去看看彩票多少号你记下来回来买了赚钱?

省的在这无聊的卖嘴皮子。

当时的情报那么多,哪个都言之凿凿,你怎么就知道哪个真实?

麻不?

换你你也麻!

历史只不过是一连串偶然之后的偶然,而胜利者只不过是幸运的赌徒罢了。

而当时的辗转彷徨,后来的英明神武,只不过中间的文人润色罢了。

而为什么会说心里长了湿疹?

因为脑洞太大,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为什么分不清?

是因为缺少判定真实与否的心理标准。

而何谓判定标准呢?

我想最后的一层面纱之后,出现的应该是信仰。

信仰作为贯穿一个人的普世价值观,影响其行为的准则,判断行事是非善恶的信条。

片中也有点题,两次问你信仰上帝吗?

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记得一部越战片里一个美国大兵颤抖的说道,我不想在不信仰上帝的土地上死去。

可见在他们的眼中,信仰是多么重要。

一旦缺失,人即如行尸走肉。

总结一下。

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

真实就是真实。

戏份再少也好,隐藏再深也好。

真实就是真实。

真实就是信仰,即使有时候信仰本身就不真实。

但是有了信仰,心就不会痛苦彷徨。

看完片子,还没有看第二次的勇气。

怕看完感觉忘得快,暂且速速归纳一下现在心中的感受。

抛砖引玉,偏颇不足种种,还望宽宥指正。

 9 ) 两部电影,《波》与《真实》

大胆假设,贫民窟导演为《真实》的导演,片中白头发的那个迷幻导演为《波》的导演小女孩路线《真实》父亲打猎,看到录像到在猪肚子里,好奇。

回家路中发现校监,穿着女装(这时是真实的,小女孩所看必为真实)回家后睡觉。

(拍电影《真实》状态)转天去学校前从垃圾桶拿出,洗干净。

到学校想看,被校监发现,她以看见她穿女装为由没被没收。

睡觉5.50(拍电影《真实》状态)醒来后看录像带《真实》(证据为,录像带的结尾取自电影18分25秒,作为录像带的结尾,他说的是贫民窟导演继续去拍《真实》了,与继续在小女孩家拍电影呼应)。

扔掉录像带。

(真实者,和名字一样)平民窟导演一直位于主线,给小女孩指引方向。

(真实者)玩偶服男子《波》证据为,他一直有接触迷幻导演,而小女孩没有过(小女孩爸爸和迷幻导演谈话借抢时,小女孩问爸爸和谁谈话了,爸爸说谁都没有。

作为《真实》代表的小女孩,与《波》没关联,所以不管是录像带还是迷幻导演,父亲都明明见证了却还说没有,证明小女孩的视角是《真实》也是真实的,而父亲是虚幻的,与玩偶服男子一样,和迷幻导演有关联,这就是《波》与《真实》的划分)再加上10分钟左右他开始犯迷糊,觉得自己有湿疹,与电影55分钟说《波》已开始45分钟相呼应。

尤其是电影的最后,湿疹大夫的话重复,一来说明电影主旨,二来BGM响起,波的攻击正式开始。

(虚幻的,没有湿疹非说有)白衬衫制片人现实与电影的链接人,没什么好说的,急躁,幻想。

(真实与幻想同存,连接者)迷幻导演(白头发老头)《波》的导演,使真实扭曲,电影《真实》中的电影《波》的导演,仅此而已。

剩下的剧情混淆视听。

(虚幻的,开枪射腿没事,树林中的妻子)医生说主旨的人。

给《波》结尾。

作为玩偶男的指引者。

(虚幻的,因为脸上的湿疹)校监真实的,小女孩目睹。

没与迷幻导演正式接触过。

(可以看出,真实与否,与和迷幻导演是否接触过有关)可能有遗漏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流程,我们看的是《波》和《真实》的结合体,《真实》这边主人公是小女孩,导演是贫民窟导演,他也是总导演。

《波》主人公是玩偶男,导演是迷幻导演。

白衬衫制片人作为穿插。

 10 ) 他是这样弄晕你的

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线和各条情节是怎样贯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后发现这部电影是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的,不然导演就太失败了。

对于电影中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我倒是总结了一下。

1.录像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

投资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电话的那一段2.第三者同时存在于某人的现实和梦境。

小女孩既和校长的现实在一个层次,也和校长的梦境在一个层次。

3.做梦者和其梦境相连接。

男主1打电话给投资人,此时的投资人却在和另一个男主2对话,男主2告诉投资人他昨晚做了同样的梦。

这时如果投资人把电话给男主2,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男主自己和梦里的自己通话。

4.把不同层次的梦中同样的桥段剪辑到一起。

影片后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晕倒,一次次醒来,让人感到永远醒不来永远是在梦中的感觉。

5.多角色轮回。

小女孩是投资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录像带,而投资人有时候在男主的梦里。

6.其实男主是主持人的梦(男主也觉得自己身上痒),而主持人是医生的梦(医生身上长满湿疹,而他自己却不痒),所以整部影片的基点估计都是在一场梦中,而梦又是可以背逻辑而行的。

最后,放弃你的解梦吧,好好地欣赏这部影片!

《真实》短评

真实就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3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挺有意思的,可惜不是一部电影

7分钟前
  • 蓝色的汉堡
  • 较差

感觉是强行装逼..不过自此有了对这个导演的兴趣 错乱版穆赫兰道?感觉根本不用看懂。

11分钟前
  • 葛人的杠铃
  • 还行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12分钟前
  • TimmyConnor
  • 还行

欣赏不来,理解不了

16分钟前
  • 羊小蛮
  • 很差

@2024-06-03 10:22:56

18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稍微有点林奇的影子吧

20分钟前
  • mark
  • 还行

非常有意思。

21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我觉得这片的关键不是在于烧脑,而在于烧脑的体验,所以不一定要肢解剧情式的分析,可以多去想想自己看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感。

22分钟前
  • 本位
  • 推荐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

25分钟前
  • 文斯一动
  • 还行

我真的……欣赏无能

27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一分钟前,我的观影心得是“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现实与梦境’融合的最流畅的电影了,一场梦不过如此,现实也不过如此。”一分钟后,与其探讨现实与梦境,不如说是导演的一场催眠实验,与观众互动,我们都被催眠了。

32分钟前
  • peipakoa
  • 力荐

为什么我要看这个?

34分钟前
  • Noah_he
  • 较差

完全不知所云。。。。

37分钟前
  • 冰桃
  • 较差

看着都睡着了!

41分钟前
  • blhying
  • 较差

据说这部95分钟超级“烧脑”的电影,看不懂的人,才是正常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682534

44分钟前
  • O型血
  • 很差

what the fuck boring根本看不下去的电影怎么让人尝试去理解

46分钟前
  • 毘沙门
  • 较差

你能看懂,这个俄罗斯套娃么?

49分钟前
  • 风尘
  • 还行

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53分钟前
  • cherrypie
  • 还行

本以为是实验性质的作品,后来发现原来导演一直都是这吊样。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充满了戏谑与荒谬。从熊的内脏里捡到蓝色录影带的小姑娘、精神焦虑自己有皮疹的美食节目主持人、脑中构思出一个电视机杀人剧本的准导演、穿着女装开着吉普做梦的校监……环状后打碎交叉叙事,牛逼。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