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一个中午随意的找电影看,看到了秋日何时来。
被开头的乡村景色吸引,绿色和木窗,阳光投进窗帘。
都是惬意景象,和一个老年女主独居生活片段,以为是一步法国乡村治愈片。
剧情推进 离去在车上哭泣的女儿,想要留住孙子的外婆,想要在农村生活的外孙。
还以为有什么女儿对她不舍得感情。
结果女主的好友儿子出狱,见不得女主的女儿对她口口声声都是钱和房子,去女主留给她的巴黎公寓推她下阳台,外孙最终和她生活在一起。
好友临终前告知真相,警察来调查时问事发时他在哪儿,她说和她在一起。
拿出监控问外孙,戴着帽子看不清脸,是外孙开的门,也做了伪证说不是他。
是3个人的谎言,一片宁静祥和下的乡村生活掩盖了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真相。
真情和虚伪没有边界,因年轻时在巴黎做妓女外孙在学校被欺负,一声帮忙好友儿子去外孙门口蹲点警告,回去路上外孙问他怎么做的,拿出来一把枪,正害怕,一下滋水出来是个水枪,让人一下笑出声。
就是这样的片段让人觉得这一切也可以理解女主最后在森林睡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虽然没懂女主给巴黎公寓钥匙于外孙后,在路上好友儿子和外孙的相视一笑,本来就会是他的,他俩都没结婚谈恋爱是还有感情线?
一部意味深长的,平静下暗藏汹涌却也满眼绿林的电影
《秋日何时来》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它也是一部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包括第50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7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剧本奖等。
这部电影充满着法国乡村那温暖、安静的田园风光,年迈的女主角米歇尔居住在一座舒适的乡村别墅里,她有自己的闺蜜、在自己的花园种花种菜,享受着安宁的晚年。
然而,难以想象她曾是一名妓女,她的生活充满动荡和打击……
隐居乡间、和蔼可亲的米歇尔,曾是一位从事多年皮肉生意的高级妓女,她和自己独女瓦莱丽的关系紧张,瓦莱丽很少前来看望她,每次看望她,都厚颜无耻索要她更多的财产。
母亲曾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这件事,瓦莱丽一直揪着不放,她跟母亲的关系冷淡且疏离……在一次聚餐中,瓦莱丽因为吃了米歇尔捡来的毒蘑菇中毒,她把这视为母亲的报复、带着儿子卢卡斯愤然离去,她甚至威胁母亲,让她此生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外孙。
玛丽是米歇尔多年的闺蜜,玛丽的儿子出狱后,米歇尔赞助了他一笔钱让他重新开始,为此文森特一直很感激米歇尔。
当看到米歇尔为了女儿伤神,文森特决定前往巴黎跟瓦莱丽好好聊聊,但就是在这次会面后,瓦莱丽坠楼身亡了。
真相扑朔迷离,瓦莱丽到底是不是死于文森特的有意谋杀?或者死于他的失手杀人?
而文森特之所以去找瓦莱丽,是不是因为拿了米歇尔的钱?
不得而知。
米歇尔和卢卡斯,都选择了遗忘和翻篇。
如果说米歇尔和女儿常年敌对、无法和解,她认下了女儿的死亡,为文森特做了伪证;那外孙卢卡斯的态度则更令人回味——卢卡斯坚称在母亲的公寓,从未见过文森特。
然而事实上,公寓的监控视频则显示,母亲死亡的当天,他与文森特擦身而过,当时他还回头认真看了看文森特的脸。
但当警察询问他时,卢卡斯坚决否认看到文森特去找过母亲。
或许他们这么做是基于生活利益的考量,因为年迈的米歇尔和年幼的卢卡斯都需要文森特的照顾;而文森特需要米歇尔的钱。
但我更相信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相信文森特,就是这种默契的信任,推动了他们的生活。
身在诗意田园世界,也避免不了利益之争和人性的复杂;而米歇尔的智慧在于,她相信直觉、不去探察究竟。
放弃对真相的求索,允许模棱两可、混沌不明的灰度存在,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智慧和魅力,也是这个剧本最有深度和力道之处,这大概亦是米歇尔富足且快乐的秘诀。
米歇尔并没有让“妓女”这个身份压垮自己,也没让女儿的死击溃自己。
她一直活得很好,帮助了文森特、照顾卢卡斯长大成人。
真相是什么、人心到底是怎么想的,过去有多不堪回首……米歇尔都选择放下。
生命短暂无常,容不下这么多的内耗、思虑和追究。
而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瓦莱丽、玛丽和米歇尔已经相继离世。
很多事来不及细想。
经历多年风雨的米歇尔,早已看清了生命的本质,她选择不去纠缠那些不能改变的、不去追究那些永永恒扑朔迷离的、也不想看清楚谁的真面目。
她只选择去相信、去继续生活。
往往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就是像她一样的这类人。
她和文森特、卢卡斯组成了一个互助共生的小“家庭”,这个小家庭顽强挺过了亲友去世的暴风雨,平静而乐观地生活下去。
他们从容享受每一天,享受自然的风光、温暖的居室,享受一杯热乎乎的咖啡和甜蜜的蛋糕、享受团聚的时光。
这片乡下田园,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世界和避难所,在这里,他们永远对人性保持乐观,信任彼此,热爱生活。
真正有意义的是生活。
少与人纠缠,多看大自然。
导演欧荣的电影我没看过,是电影的海报吸引了我,形态各异的小蘑菇,来自法国勃艮第静谧的乡下山野,预告片中印象派那样美好的画面,让我猜,或许是一部温情的文艺片。
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被人物带入她们的秘密花园,花园的色调随着一阵风起,变得萧瑟、凌冽,阳光隐秘,暗黑的森林中透出似有似无的偏光,闪烁着凝夜紫般神秘气息,而这变幻莫测的花园,七弯八绕又通向了我自己的内心花园,映射着,也放大了,心里存放的善与恶,爱和恨。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故事。
慈祥的外婆,准备了新鲜的蘑菇,等着女儿和外孙回家,从小对母亲就存下芥蒂的女儿,态度很差,因为工作和离婚焦头烂额,回来只是想暂时的解决孩子没人带的问题,内心并不喜欢这乡下,特别是,因为那盘黄油香煎小蘑菇,女儿中毒住院,差点丢命。
外婆小心了又小心,摘回来的蘑菇都对照着指南仔细挑拣,却还是出了这档子事儿,内心非常自责,可是女儿已经听不见自己任何解释。
女儿和外孙走后,内疚鞭打着她,想念折磨着她,她去巴黎看她们,希望女儿能原谅自己,更重要的是,想见和自己格外亲近的小外孙。
可惜女儿的冷漠持续伤害着自己,直到,好友的儿子出狱。
他是个内心善良的人,只不过总是好心办坏事,他看不下去外婆被女儿伤害,去了巴黎想帮忙缓和外婆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却涉入了一场意外。
女儿去世之后,外孙又回到了勃艮第乡村的外婆家,经历了艰难的适应,终于在外婆还有外婆好友儿子的陪伴下长大,他们一起送走了外婆的好友,最后又一起送走了外婆。
而外婆,到死,也眷恋着周围这些陪伴着她的人,同时想念着自己早逝的女儿。
而在另一个故事里,外婆脱下了慈祥的外衣,是一个困在了恨里的恶婆婆。
对外孙的执念,对女儿的不满,让她痛下杀手,第一次,她用毒蘑菇企图毒死女儿,无果。
而后又以情相诱,以利相使,派好友的儿子去帮自己杀死了女儿。
更是联合外孙隐瞒事实,帮助好友的儿子脱罪,终于,她得偿所愿,和自己的外孙在乡下度过了最后的温情时光。
在第一个故事里,我感受到的是善意。
对于看不惯自己以前职业的女儿,外婆是无奈的,不小心伤害了女儿,外婆是极度自责的。
女儿去世之后,外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而对于跟自己一样喜欢乡村生活的外孙,外婆更是有好多好多的爱。
外婆的好友,是多年给予自己陪伴和精神支持的存在,于是爱屋及乌,对于好友的儿子,也是能帮则帮。
他们彼此之间也能感受到善意,丝毫不在乎对方贴上的社会边缘身份,妓女也好,有前科也罢,他们只遵循内心,相信真正的善,不是靠身份来定义,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第二个故事里,我被恶意吓到。
看到女儿对自己的恨已无法逆转,外婆心中的恨开始像火焰燎原,烧掉了基本的人性。
而好友的儿子,暴力本性难改,因为钱什么都愿意做,打架、恐吓甚至是杀人。
我也被执念吓到,被孤独撕碎的外婆,想方设法的要留外孙在身边陪自己,甚至不惜撕碎自己的亲生女儿。
被父母控制的外孙,也想方设法的想逃离控制,甚至不惜合谋一起至自己的母亲于死地。
可他们在影片中,是同一个故事。
外婆的毒蘑菇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
女儿究竟是怎么死的?
外婆好友的儿子之前究竟因为什么入狱? 他和外孙之间到底是亲密还是疏离?
外孙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外婆?
看了很多解读,可我仍然对真相没有把握,那些证明外婆有罪的证据,也都可以找到合情合理的另外解释,当我的内心被那宁静的乡村之景所诱导,被那真真切切存在的爱的证据所说服,我更愿意相信第一个版本,可那些巧合以及导演历来所拍电影的风格,都确实让我忍不住偏向第二个版本。
最后,我打算接受这个故事因为空白的存在,而具有的两面性。
观影的过程中,不知到底该相信善还是恶的犹豫与拧巴,这种强烈的爱和恨同时存在的痛苦和酸涩,都让我异常熟悉。
最近一期的岩中花述中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悬疑剧,充满了想象和未知,而那些幽微却难以被述说的体验,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说。
是的,一个精巧编织的故事,都远不及生活的复杂,当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种种,不能用善一个字来概括,当我们意识到,迎面而来的问题,不能用爱一个字来解决,我们该如何诉说和面对,那内心深处引而不发,藏而不漏,悬而未决的秘密?
不得不承认,成年后,我逐渐意识到,真善很珍贵,却并不是这个世界顺滑运转的要诀,生活有太多灰色地带,当人性像万花筒般迷住眼,当灰色像病毒一样蔓延,我说服自己藏在用日常粉饰的花园里,不再那么痛苦的求索,我并不高兴,甚至经常失语,但我变得安全。
真相,追逐真相,仍旧让人澎湃,真情,拥抱真情,也仍然让人鲜活,我仍然需要这些澎湃和鲜活证明我是我,证明生命存在的价值,可这不是生命的全部。
真相和真情也会因为过于热烈而灼伤眼睛,你所相信的真相,所仰赖的真情,顷刻间,也会化作洪水与利剑。
如此,你感受到了生活与生命的丰富性,这也许是比澎湃以及鲜活更重要的东西。
生命如那深沉的秋,落叶铺了一层又一层,我们踩在落叶上,往前走去,偶尔采撷,随机随缘,点缀梦境,最终还是决定,把那安全的、安静的、安详的时光捧在手上,当成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我不再非要真相,更享受拆礼物的快乐,证据像礼物般闪耀。
我知道自己的失语是因为,我有了更多的耐心,去等待一个也许存在,也许并不存在的,结论、答案,又或是真相。
这是我三十余岁写下的文字,再过十年,我会再问自己,该如何诉说和面对,那内心深处引而不发,藏而不漏,悬而未决的秘密,那时的答案一定又蕴含了更多时间潮汐卷来的礼物。
另外,喜欢欧荣这个导演,将悬疑嵌入生活的讲故事方式,打算补补其他的影片。
完
很多年前看过tvb的爆款剧,有句台词我还记得。
大概意思是“这里(家)不是法庭,不需要证据,我的眼就是证据”。
这正是人性的复杂,生活中的对错常常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本身。
欧容在这部谜一样的电影里清楚明白地讲了一件事,生活不需要真相,人们的选择才是生活的真谛。
我倾向于相信这是个没有犯罪的故事,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也不会有反转。
女主角的女儿死于意外就真的是意外,在法律层面没有人需要负责。
观众知道文森特在场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相比第一幕的毒蘑菇事件,对于女儿坠楼观众得到了更多暗示。
紧张慌乱的文森特,内疚且到死还要提儿子去过巴黎的老闺蜜,内心有过纠结最终眼神坚定做伪证的女主角,平静接受母亲离世并沉默的女主角外孙卢卡斯,他们一定知道什么却没说出来,最终观众也和那名调查员一样选择相信各位当事人,生活最终没有因为一个突发事件就失去了一切,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继续长大继续变老直至死亡再次到来,我们还会再次相聚。
忍着没看评论直到剧终。
本以为是一部像《普旺斯的夏天》那样的温情片,没想到疑点重重。
但两部影片还是有一个共同点:法国乡村的景色真美。
大概翻了一些短评,怀疑自己真的没看懂吗?
以下是个人见解:1.母女情:米歇尔渴望与女儿的亲情关系,然而女儿总是冷漠回应,这中间有女儿对母亲过去妓女身份的厌恶,也有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隔阂,加上当下的婚姻出了问题正是烦恼苦闷的时候,我认为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女儿对母亲的冷淡与疏离。
2.祖孙情:米歇尔对孙子的爱表达得非常清楚,无需赘言,孙子也依赖外婆。
3.闺蜜情:这条线是感人的,但愿我到了头发花白的年纪,也能像她们一样有一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身旁。
文森特出狱后,米歇尔怕他不好找工作主动提出为自己打工,正因为他是多年闺蜜的儿子,或许也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后又出钱给文森特开咖啡馆,这里存疑,我认为米歇尔这样做的原因同样可以用闺蜜情来理解,但这个时间点是在女儿出事之后,如果是谋杀,那么可能就是其他的原因了。
4.米歇尔和卢卡斯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关于文森特的不在场证明,两人都撒了慌。
我更倾向于两人对文森特的感情很深,宁可撒谎。
卢卡斯在学校受同学欺负,米歇尔找到文森特,说“你能再帮我一个忙吗”?
在这里,用了“再”字,那么文森特还帮过什么忙?
或许是文森特去找米歇尔女儿?
但个人认为,即便如此,也并不能说明是谋杀。
5.最后,女儿的死究竟何因?
看了大家的讨论,有人相信谋杀有人认为在拉扯中发生意外,就个人而言认为后者并非不合理啊,难道因为文森特坐过牢就一定是谋杀吗?
包括米歇尔一次次“见”到女儿,一种视角可以是因为谋杀而带来的罪恶感,另一种视角也可以是母亲对女儿多年来的愧疚感,甚至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女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理解,影片并没有明确答案,这些留白和疑点是故意制造的巧合还是留给观众破案,不都是看观众愿意相信什么吗?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相信是意外。
这个老太太是一个表面上楚楚可怜、人畜无害但内在却极致自私的恶魔,最恐怖的甚至不是她雇凶杀亲生女儿的行为,而是她内心为何要这么做的动机。
首先说说我认为她是故意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很多评论觉得是“好心办错事”,这显然是不对的:1、一开始的“毒蘑菇”事件就提了一个醒,女儿吃完毒蘑菇之后她和外孙“恰巧”外出散步,如果不是女儿自己强撑着打急救电话估计就死了,而女儿事后坚定认为她是故意要毒死自己的,也说明了之前应该有类似的情况或者女儿明白她有这个杀人动机。
为什么要下毒呢?
很简单,此时文森特还没出狱,弱老太太缺少一只强有力的手,只能下毒。
2、文森特去巴黎找老太太女儿的时候手机“遗留”在了家里,就是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明。
3、文森特进入女儿大楼门禁的时候戴着帽子,使得摄像头没有拍到自己的脸,而他平时从来不戴帽子,可以看出他是刻意躲避摄像头的。
他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主观动机就是杀人,而不是什么“好心办错事”。
4、老太太事后给文森特很多钱开酒吧,而且最后被女警官问也说没收回来这个“借款”。
这说明老太太就是给的杀人佣金。
如果老太太真的认为文森特是“好心办错事”的话,不至于要给他这么大一笔钱,而且还不要回来。
5、文森特的母亲从文森特口中得知了他“好心办错事”之后似乎真的相信了,但她事后问老太太文森特开酒吧的钱是哪里来的?
得知是老太太“借”的以后,气愤的离开并且晕倒了,由此看出她明白这是“杀人佣金”。
之后又癌症死了,似乎也说明她内心经受了很大的煎熬。
6、女警官时隔很久后还能找来,说明警方掌握了很多线索,高度怀疑是文森特。
来问老太太是一个人来的,说明没有怀疑老太太,毕竟谁会怀疑母亲杀女儿呢?
法国警察还是不懂人性之毒,老太太的动机稍后说。
7、女警告诉老太太怀疑文森特的时候,老太太竟然主动问文森特的手机定位在哪里?
以此证明自己说文森特在自己花园干活并非假话。
这个细节说明她早就准备好这个不在场证明了。
其次说说老太太的杀人动机,这是本剧最牛逼的点:一个正常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一个连环杀人犯,都不会杀害自己的女儿,对吧?
真的是这样啊!
虎毒不食子嘛!
但你们猜猜什么人会这么干?
—— 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会!她“他”们的心里这么想的——这个号(女儿)练废了(不爱我),我就重新(杀了女儿)练一个新号(外孙),重新开始(让他爱我)。
为什么你不爱我?
哪怕当了一辈子鸡 (外孙出生前才收手) 导致忽略了你!
哪怕当鸡让你从小备受歧视!
哪怕给你的成长带来了痛苦!
哪怕我的错误导致你精神不健康,甚至抑郁!
哪怕你似乎因为这个都离婚了!
哪怕你不爱我是我自己造成的!
但是你还是要爱我、要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啊,因为在我的世界里我才是中心,你不爱我你就理所应当的去死,我会让我的外孙爱我!
我会幸福的度过晚年,终有一天我会幸福而无痛苦的死去(她做到了)!
去女留孙而已,基因传承还在!
所以人人都挺好的,除了她女儿!
很多观众会出自内心的良善,认为文森特是“好心办错事”(误杀),毕竟一个如此柔弱可怜的老太太怎么会是杀害自己亲生女儿的凶手呢?
这也正是导演牛逼的地方——恶魔在人间,它们从来都长着天使的面庞!
在法国乡村的她和她的朋友享受着安逸的老年生活。
恨她的女儿,相见不能见的外孙,朋友刚出狱的儿子都在不断的提醒着她,年轻时无法言说的生活曾经带给孩子们的伤害和痛苦。
女儿的意外坠楼,无法摆脱嫌疑的朋友之子,来和自己生活的外孙,病重离世的闺蜜,前来调查的警察……不断面对离别怀疑和意外的她又不断的接受着心灵的审判和命运的选择。
当一切似乎尘埃落定,她也终于和心魔和解,成为了自然的养分。
不激烈的故事,平和的叙述,进入老年期的欧容也终于交出了他对当下的新理解的答卷。
毫无疑问,经过了时间的积累后,纯熟的技术和设想足以将平实的故事通过电影艺术最本真的东西传递给观众并打动我们。
关于人性的复杂和其背后的弯弯绕绕,欧容早已思考的纯熟,如今通过这样更加扎实更温柔的方式呈现时似乎更加直击我的心灵,让我在感受上有了更深入的共鸣。
比起一个让我不断探索思考的故事,我更倾向于去更着主角的心去领会生活里并不单一的情感和思考。
爱恨的并行,情感的交织,人的恻隐之心和不同年龄段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理解等等。
很多事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的对错,而是关乎情感的判断,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思考和细腻的不着痕迹的流动着的感受是我认为更真实也更贴近人本质的东西。
蓝色不只是主角身上,连群众演员也都是蓝色的影片最让我振奋的是电影的视听,尤其是美术。
秋天是一个属于棕黄色系的丰收的季节,自然赋予的不同程度的棕黄色里包含着温暖和温馨的情绪,也映衬着暮年的老人在衰落却也滋养大地的时刻。
而大量的夹杂在其中的蓝色则用反差压实了大面积的黄色,使画面稳定的同时,时刻透露着藏在温暖背后的孤寂和落寞。
我特别激动于女主送外孙上学的一组镜头,镜头里所有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了各式各样的蓝色,这是美术细节的设计,太成熟了。
临近结尾的外孙回家的镜头也可圈可点,道具的细节和颜色的平衡是视觉设计成功的关键,这一切都令我感动和兴奋。
当电影回归到最原始的视听上的震撼和冲击,情感的传递也更有效,也在此刻完成了电影的使命。
这一组镜头里的美术非常值得研究蘑菇美味却暗藏毒性,情感是爱却也在其中含恨,审判是公正却也无法判断人心的摇摆与恻隐。
秋天的故事也完结在一个秋天,她将归于尘土不断哺育着还在成长中的后代。
孩子路易斯代表欧洲的未来,外祖母马歇尔代表老欧洲(法国二战被德国占领,相当于被强奸)。
反对现代化。
女儿是被资本主义腐蚀到极点的人,用妈妈的钱,但看不起自己的妈。
为了吸妈妈的血,把自己的儿子当工具。
一开始的镜头显示,上帝原谅了马歇尔(圣经里面上帝原谅了抹大拉)。
现在社会的观点是,女性之所以要卖淫是没办法,想过更好的生活,是男权社会把世界搞成了这样子。
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人性,这个血缘关系就可以切断。
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真的对我好,这才是真正应该珍惜的人。
蘑菇的事情,由于路易斯说自己从来都爱吃蘑菇,第一次女儿死,很像是马歇尔和路易斯联手杀女儿。
不过是无意识。
实际上女儿死,她们还是很伤心。
文森特杀不杀人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揭示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即没有人性的家人,和有人性的爱自己的陌生人。
路易斯热爱法国田园生活,马歇尔放心地把钥匙交给他,就是老欧洲精神有了真正的传承。
文森特由于性格冲动,比较鲁莽,办过坏事,他不能作为法国的未来。
路易斯非常看不上他爸爸,他根本不想去迪拜(最资本主义的地方)的高管爸爸那里。
他保持着老欧洲的骄傲。
女儿非常恶,没有底线。
在妈妈面前把文森特羞辱成那样,转头在文森特面前伤心,说自己恨妓女母亲,自己没办法。
文森特在餐厅里听到陌生人骂马歇尔都要去打人,更别说这个女儿当着他的面羞辱他妈妈。
马歇尔在好朋友玛丽面前说那个话,是为了让对方安心离去。
母亲和儿子在警官找上门的同一时刻,都选择保护文森特,撒谎。
单看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而不对影片做更深入的形式分析与主题解读,《秋日》都是一部极富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点在于女儿真就那么该死么?
一位在巴黎依靠卖身才能给自己的女儿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母亲和一个只知道对母亲索取财产的女儿。
在两者之间产生的叙事张力下,观影者很容易便站到了母亲的立场上去谴责女儿,因为老年的母亲祥和而又友爱,与之相对,中年的女儿自一出场便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
随着故事的讲述,观影者进一步得知了母亲年轻时所从事的“无法摆上台面工作”,并将之视为女儿不能原谅母亲的重要原因。
一位客人在烟酒吧醉酒之后,当面挑破了母亲的妓女身份;年幼的外孙在乡村学校上学,也因姥姥(母亲)之前的“老黄历”而被高年级的学生欺凌。
从这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猜测,幼年的女儿因为这样一位特殊身份的母亲,在同学的面前大概率是不能直起腰杆做人的,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会让她慢慢染上暴虐的性格(因沟通的无效和霸凌的间或发生)。
或许与巴黎的房产相较,女儿更需要的是一个从事正常工作的母亲,以及母亲的陪伴和欢愉的成长环境。
而这一切正常的生活都因母亲试图给自己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而被毁掉了。
当面对一个毁掉一切平淡的美好的母亲时,或许出于报复,或许出于命运,女儿只想搜刮母亲的家产而不再存有任何母女之情。
当然是母亲杀了女儿,当然不是母亲有意要杀女儿(母亲不会给女儿吃毒蘑菇),但母亲的确杀了女儿,从她脱离自己的实际要以出卖身体的方式给女儿提供一个她理解的更好的未来时,她便杀死了女儿。
这样,影片以一个外人跟女儿起了冲突,惹得女儿偶然间坠楼身亡的情节处理只不过是导演的障眼法;障眼法下外人成为杀人的替罪羊,而该外人一开始便以犯有前科的身份现身!
绚丽温情的法国乡村风光,美丽优雅,风韵犹存的老太太,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母慈子孝的家庭剧,一定会有大团圆结局的。
没想到老外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人都是自私的,但没想到能自私到这个地步。
对女主,我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好话,套用剧中话“你让我感到恶心”。
头脑和财富不匹配,智商和善良不匹配,整个一琼瑶剧大女主。
文森特听见老太太说自己很有钱,想留住孙子,文森特缺钱,有犯罪动机。
故意把手机落在老太太那里,制造不在场伪证,进门故意带上帽子遮挡,这一切都说明了这是有预谋的犯罪。
在女儿差点被毒死,哭着开车回家的时候,我就已经隐隐觉察到不对劲了,会不会可怜的是女儿,可恶的是母亲?后面证实了这点。
看短篇和评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电影女主不就像琼瑶剧女主吗?
哎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怎么就死了?
琼瑶剧女主早就不吃香了,为什么又有人认同了,她虽然是小三,但是她有爱情啊!
她虽然间接害死了女儿,但她也不想啊!
她虽然没有帮女儿说出真相,但希望能给凶手一个机会啊!
法律是底线,不讲道德的时候有法律兜底,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惩处,反而有一堆人正向解读,我不理解!法盲还需扫盲啊!
感觉英美昂格鲁文化(清教)下大部分人受不了这种模棱两可和“撒谎”。用拉丁文的人理解了千年人性之复杂,拍此类片子也算是擅长。痛、温暖、无奈、爱都刚刚好。
看是蛮好看的 但剧本有一种AI写的感觉
叙事和镜头合二为一,表演的不露痕迹,剧作精巧@HIIFF2024
扑朔迷离的剧情角色塑造,把影片氛围基调弄得阴沉,但有些地方释放的情绪太怪了,难以理解。
有点赶。精彩桥段少。立意耐琢磨。罪与罚,爱有毒,毒有爱。
海报以菇菌喻人,蛮少见,看之前差点令人以为这是一部鉴赏菌子的纪录片什么的。其实,片子还挺诗性的。影片有意模糊了谎言与真相的边界,以一种相对淡化了的手法去展现道德跟情理的碰撞,说不清道不明孰是孰非,主要人物的身后藏匿了一丝人性隐晦幽微的阴影,正如无法仅从表面判断有毒与否的菇菌一般,嗯,我自觉这些似乎带着一点点十诫的味道。孤独宛若萧瑟秋风,死亡也倏然而至,很轻,很薄,黄叶从来落无息,那些逝去的秋日不再来。
法国优美的农村风光
居然是欧容拍的:怎么这么“fantasy” 因为恨一个人而美化身边所有人,甚至是作奸犯科之辈,太脱离现实服务于自己的fantasy想象 跟“马丽苏剧” “杰克苏剧”有区别?第二 你恨就恨 不要老让对方诈尸行不行 好恐怖;第三 诈尸就不能让对方穿她喜欢的衣服吗 以不同的样子出现吗 一定要一身黑衣服 好可怕😥果然是欧容拍的:魂飘飘此外 之前看过父子做妓男的法国电视剧 没这么多道德批判 他们活得好…尽情享受 也有并不光鲜之处 相比之下 对女性简直是在太残忍了
7.5/10。不似《坠楼的审判》般有万钧之力,也不似《宽恕》般陷入感情漩涡,欧容将真相留白与解读空间交给生活和自然,母亲真的没用蘑菇毒害女儿?坠楼是意外?友谊是否掺杂着嫉妒?女警相信了编织的谎言?外孙和男人间有无同志隐线?开场的教堂和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定了调,选择依赖初心,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紧闭的红色窗帘在亲情到来后打开了,女儿的幽灵是折磨也是陪伴,见完孙子的最后一面,她安息于森林深处,死如秋叶之静美。葬礼上前来吊唁的妓女姐妹团,雷厉风行,满是江湖豪情。
BJIFF2925 第七场 0426卢米埃长楹天街 / 我有多喜欢《登堂入室》《时光驻留》《干柴烈火》《85年盛夏》《花容月貌》,我就有多恨这部片子
人心的光明与黑暗在油画般的画面里,与温暖的阳光,茂密的树叶间的暗影形成互文。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是微妙的,对错亦难以轻易评判……最后,只剩一声叹息!
哈哈 云南人看了咋想?蘑菇的篇幅太小了,只当了个引子,本来海报多吸引我啊,这么迷人的植物。喜欢切蘑菇看图鉴那幕。 /妓女设定太没必要了吧,用的像专用于救赎的标签。 /什么救赎文?各种互捞,但B helps B、G helps G、G helps B,and? /女主女儿是最惨,娘给的创伤 儿给的冷漠 被讨厌的人打扰然后鼠了,还是唯一没得到救赎的人。女主除了自己看开以外也挺惨的,好朋友不到将死都不告诉女主真相,最后价值都给儿子孙子了,我只看出鼠了算了而不是peace(毕竟还会哭)。 /omg两男主gay在一起简直是我最不希望出现的剧情。 /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电影。不必说清所有事情,生活不就是在gossip中拼凑一些遥远的碎片,那些不知道的就这样什么也不知道算逑了。
没有了欧容往日的悬疑贯穿的劲儿,反而把力量放在了做人物身上,因此贡献了一个及其伟大的泛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她集合了抹大拿的玛利亚这个原型人物身上一切的神性,并在最后以死亡而封圣。悬疑的地方对于观众来说是全知视角的,所以从观感上来说就是一场道德审判,而毫无疑问的导演让所有人都站在道德上救赎现世的那一面。精雕细琢的剧作细节如同积木一般搭成了一个堡垒。每一场戏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完成了剧作构成,而给予观众精准一击。安静的节奏和油画般的法国乡村,都为这样一个故事添加了风味与熟度。而最关键的是,本片中所有的人物设计,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没有任何不可理解之处,甚至,太可理解了。
啥玩意啊……
非常舒适,又带点悬疑。欧容已经这么举重若轻了嘛。
歐容的電影還是挺有創意的 若無其事的深度心理驚悚 每個角色都有著各自精緻的利己主義(自然界進化的核心) 兩位老太太仿佛是羽扇綸巾的邪惡女巫 米歇爾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女兒死後終於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挺逗的是歐容對男性和女性截然不同的安排 女人們忍辱負重 男人們逍遙快活 甚至在主要的女性角色死後更是要手牽手地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也是自然法則的體現?
@PYIFF 2024 欧容情节剧的老人电影转向,越来越保守,几乎舍去了几部前作那样展开谎言而被揭秘的狗血戏剧,而是将其全部交付给令人怀疑的话语,将危险的意味留存并持续着隐藏到最后。对于过去生活的在场与当下的错位,以及撒谎后不经意流露的情绪,影像的精神没有任何改变,拍法比起弗朗兹倒是进步了许多。
就这么放过了女儿的死?难怪女儿讨厌她。
还是希望O先生重回重口味。
画面很美,剧情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