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烂片的距离比较近,离好片的距离比较远。
有人吹那几个特写镜头的切换,吹通过这个更能看清演员的微表情和情绪。
但明明是全景镜头下,几个人同框表演更能显示演员的功力吧。
原著也并不是多么悬疑的故事。
主要在于寻找自我的价值。
哥俩进了监狱,老大帮老二越狱,然后老大自己死了。
老二隐姓埋名,下煤矿谋生。
秦昊扮演的这个狱警千里追凶,一次次地找到老二。
把这个原著强行改编成悬疑性更强的电视剧,似乎也不会改得多好。
秦昊这个角色一直想去城里,一直想做真正的刑警。
他媳妇也是为了这个嫁给他。
没想到,秦昊这个角色不回城了。
抓了一辈子逃犯。
借命而生的名字有两层或者三层意思:第一层:老大替老二死了,所以,老二是借了老大的命活着。
第二层:老二隐姓埋名,改变身份,也算是借了别人的命活着。
第三层:秦昊这个角色一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去不了城里,当不了刑警,结果终于从抓捕老二这个逃犯身上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这是借这件事活着。
在寻找人生意义上,让我有点联想到了《一句顶一万句》。
电视剧改编把原著的罪行升级了。
似乎是要给兄弟俩安排一个“冤枉”出来,并且要安排一个背后得真凶。
这可能是为了给老二的越狱逃亡留下一个洗白的底子——毕竟是被冤枉的嘛。
但是,这么改要是没改好,逻辑性不够的话。
那可能会弄出更多的漏洞和笑话。
而陆川,一向善于成为笑话。
所以,谨慎不看好。
《借命而生》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是演员阵容的秦昊+史彭元,恰好刚刚刷了一遍他俩合作的《隐秘的角落》,另外他俩还合作过《漫长的季节》我也刷过N遍,可以说是含金量非常高了。
《隐秘的角落》中,张东升一己私欲,害死了颜良。
《漫长的季节》中,龚彪作为表姨夫,对王北还不错。
到了《借命而生》,俩人成了过命的交情,唉,可惜史彭元饰演的姚斌彬,早早就领盒饭了,死刑。
聊下原著,作者石一枫,1979年的,1998考入北大中文系,文学硕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借命而生》的主线剧情应该是一个看守所管教杜湘东(秦昊)的故事。
故事整体基调比较压抑,比较写实。
1985年从警的杜湘东,在偏远看守所当了3年多管教,他一直申请调职到城区,尤其想调职到刑侦一线,但总是被拒绝。
这天他正为有一次被拒绝而生气,看守所里来了两个新的犯罪嫌疑人。
涉嫌盗窃皇冠车的姚斌彬和许文革。
当时看守所有创业项目,姚斌彬和许某来了以后,带来了比较专业的技术和理念,提高了看守所的工作效率。
这两个人也令杜湘东刮目相看。
后来发生了越狱事件,姚斌彬抢枪,被杜湘东追了回来。
许某失踪多年。
赶上了从严从快的运动,姚斌彬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后面的剧情就先不剧透了。
剧版《借命而生》,加入了很多鲜活的东西,比如谈恋爱,原著里评价徐文国的未婚妻孙永红——她跟许某就是玩玩,没几天人家就跟厂长公子结婚了。
原著里腰果兄弟和厂长公子没什么交集,也没造枪。
剧中姚斌彬和徐文国合作了一把无比笨重的钢珠枪,他们还拿这把枪恐吓了苏小玎饰演的富二代唐尧鑫。
我寻思哥们儿哎,你们没事吧,论起手搓沙漠之鹰,你俩怎么敢招惹高启盛的哟……
剧版姚斌彬的死刑倒是变得更好理解一些——盗窃,故意伤害,持枪行凶,越狱,抢枪,开枪吓唬追捕他的杜湘东……确实够死罪了。
原著里的死刑主要是盗窃+越狱+抢枪。
原著里这把枪甚至没有开,姚斌彬抢枪,和许某分开跑,就是为了保证追捕力量更多地倾向自己,给许某更多生机。
姚斌彬的巧手废了,对这个手搓达人来说,万念俱灰了,他有点自毁的意思。
补个细节吧,剧中姚斌彬执行枪决之前,腿上有两道麻绳。
靠近脚踝,粗一些,麻黄色的粗绳,把两只脚拴在一起,是防止死刑犯跑起来的,相当于脚镣。
靠近膝盖,细一些,白色的绳子,是绑住裤腿的,防止执行枪决后大小便失禁从裤脚流出来,避免帮自己收尸的人嫌弃。
杜湘东替姚斌彬系绳子这个细节,原著里是因为姚斌彬右手废了,自己系了几次都失败了。
作为陆川导演蛰伏多年后的回归之作,《借命而生》以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追捕为序,在悬疑外衣下包裹着对时代与人性深沉的叩问。
前五集的叙事中,镜头语言与表演艺术的双重震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斑驳的九十年代长卷,而剧中那些向陆川旧作品致敬的隐秘笔触,更让这部作品充满作者性。
当徐文国在审讯室嘶吼出“那就是把假枪!
”时,声波仿佛穿透了这23年的时光,与《寻枪》里马山那句颤抖的“咋会是把假枪呢?
”在时空裂缝中轰然相撞。
陆川用两代警察对枪械真伪的执念,编织出宿命般的镜像对话——当年马山追寻的是一把消失的警枪,如今杜湘东追寻的则是枪响背后的真相。
当镜头扫过徐文国改装枪械时泛着油光的零件,分明能看见《寻枪》里马山擦拭枪管时映在金属冷光中的焦灼倒影。
那些流淌在镜头血液里的陆川基因愈发清晰:阴雨中的盘山公路蜿蜒如命运折线,杜湘东骑着二八大杠颠簸前行的身影,与当年马山跨着自行车在石板路上摇晃的轨迹重叠成双重曝光,每集都出现的骑自行车长镜头让追寻的身影更加清晰起来……
当杜湘东抬头凝视徐文国消失的方向,镜头缓缓抬升成上帝视角,这个充满宗教感的镜头,既是对陆川《可可西里》天葬戏的遥远呼应,也预示着这场追捕终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暴雨夜追捕那场戏绝对能进年度镜头TOP3。
没有飙车爆炸,就靠一束手电筒的光在林子里乱晃,光束扫过树皮刻痕、泥地脚印、挂在枝头的破布条,硬是把悬疑感拉满。
不得不提的是史彭元的演技,姚斌彬在审讯室那个瘆人的笑,三分天真七分疯癫,让人又怕又心疼。
当得知李超死讯时,史彭元的表演极具爆发力。
他瞪大的双眼中交织着震惊与恐惧,颤抖的嘴唇和嘶吼的哭腔将角色推入绝境,尤其是那句“我没开枪!
”的呐喊,既是对冤屈的本能反抗,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逃亡戏中,他对这杜湘东崩溃开枪也有马山的味道,陆川这时光胶囊留的很不错。
女性角色的塑造同样突破窠臼。
钟楚曦饰演的刘芬芳,在猪肉摊前一边剁骨一边与杜湘东调情的戏份堪称神来之笔:围裙上的血渍、飞舞的苍蝇与眼波流转间的挑逗形成荒诞张力,将市井女性的鲜活生命力注入阴郁的叙事基调中。
她勇敢的面对内心,不扭捏造作,活脱脱令人羡慕的女性形象。
这种“生”与“死”并显的美学表达,恰是陆川作品中常见的戏剧冲突手法。
五集刷完,感觉这剧压根不是在讲什么追捕故事,根本就是拿着放大镜在时代伤疤上找人性微光。
现在抓心挠肝等更新,就想知道这些向死而生的人,最后到底能不能从命运手里抢回属于自己的那口气?
不知道该从哪吐槽,明明两个小时就能讲完的东西硬是扯出十三集。
没看过原著,本剧可以说是非常难看的那种,几乎全程三部速艰难看完。
剧情拍的像MV,十三集的故事至少一半都在注水。
秦昊饰演的杜管教作为一个狱警所谓的追凶二十年没有任何意义,怎么就一眼看出两人是好人的?
就凭二人修了机器?
姚斌彬的死能造成杜二十年的执念也十分牵强,首先案子不是他侦办的,其次,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不是受他人唆使,但的的确确是杀了人,因为刘科长说过,即便他不去补刀也会死,而且我认为姚的主观就是奔着杀李超去的。
徐跑路也是没道理... 后面就是杜湘东和刘芬芳的爱情故事,各种疯狂注水。
到后面找到徐文国衔接十分生硬,怎么获得的身份?
郑三闯又是怎么知道徐在那的?
最后就是唐氏父子被捕的故事,草草收尾。
作为悬疑剧,各种突兀的音乐夹杂其中。
各种疯狂注水,人物的立场也站不住。
总之无比难看,但仍然有人大量的刷四五星。
真是呵呵
杜湘东的肉身虽活着,但灵魂早已在追捕逃犯的执念中枯槁。
他本是警校的佼佼者,却因命运戏弄沦为看守所管教,一次押送事故后,他的人生被钉在“追凶”的十字架上。
二十年间,他失去爱人、孩子,甚至活着的意义,只剩下一具被执念掏空的躯壳。
所谓“正义”,在剧中成了一剂迟到的毒药。
当真相最终揭晓,真凶伏法,杜湘东却发现自己早已与生活和解无望。
钓着永远无鱼的河水,像一尊被风化的石像。
二十年的坚持,换来的不是救赎,而是更深的荒诞。
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当真相被时代的尘埃掩埋二十年,它早已失去疗愈伤痛的效力。
杜湘东的“心死”始于姚斌彬被枪决的那一刻,此后他不过是用追凶的执念麻痹自己,逃避对现实的无力感。
而那些被冤屈、贪婪、权谋撕碎的人生,即便沉冤得雪,也不过是历史褶皱里的一滴泪。
迟到的正义,不过是给生者的一纸悼词,而真正的死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注定。
刘芬芳,女,28岁,因宫外孕大出血于1994年4月30日抢救无效死亡。
越来越对迷雾剧场的水准质疑了,最后几集真的是看了个寂寞,刘芬芳的死还算是有点悬疑的出乎意料,在前几集中也有了前后的呼应;杜湘东背着服安眠药自杀的徐文国和一开始逃狱的徐文国拖着被他打晕的杜湘东到路边相呼应,孙永红在被下岗后的跳桥被唐尧鑫所救和最后唐尧鑫跳桥自杀的孙永红目睹,形成了呼应,回放的重复的画面太多,着实有点浪费时间。
对于剧情逻辑,也有点不太理解。
【孙永红】从一开始的求徐文国饶过唐尧鑫,到后来揭发举报自己的老公,真的是大公无私么?
还记得徐文国20年后回来,唐说把房产资产和股票都给孙永红么?
真是想看到自己家破人亡啊【姚斌彬】得知母亲和哥哥被下岗,母亲生病,没有第一时间去看母亲,而是拿着枪去杀李超,那肯定是动了杀机啊,不然,吓唬了李超,能有什么用呢,在两人对峙的时候拿着假枪,能吓唬到谁,还有,这么大的下雨天,去河边儿钓鱼,能钓得到么,闲得慌啊【杜湘东】被姚和徐牵绊半生,核心原因是什么,是有什么情结或者冲击让他必须要查下去?
要查反腐?
要查侵吞国有资产?
一个小人物在没有任何资源和实力的情况下,去查不属于自己范畴的事儿,有点牵强啊【徐文国】最后选择自杀,跟斌彬对他的期待“替他好好活着”完全是冲突的啊,让杜湘东帮着照顾自己的母亲,自己去寻死,就这样认输了?
20年的隐忍和赚钱,就认怂了?
还有一个疑点就是他是20年赚了多少钱,做什么能让自己有实力回来也没有说明,这点应该也是需要情结来的【贪腐的人员们】就两个实名举报,就能去查了?
然后就给扳倒了?
怎么查的,查的过程,都没有演绎出来,反而是各种水的场景本以为13集,这么少了,应该会很精华,然而,现在再也不想看这种了
别看从津津有味到紧皱眉头,只有13集是最后的良心。
从前几集铺设的悬念和叙事节奏来看,徐文国借命后的复仇以及杜湘东的执念才应该是重头戏。
结果指纹、化名、矿场的几场戏,以一种非常简单的因果导向将剧情引入了凶手的自白——观众其实很清楚刘广才并不是幕后黑手,所以这里所谓障眼法的设置是无效的。
故事一下泄了气,之前铺设的所有迷雾都成了故弄玄虚。
还特别爱大段铺回忆,挺拖沓的。
另一点让我无法理解的操作是时间线的跳跃剪辑。
确实许多悬疑作品都会通过先展示结局再回溯的形式,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一步步感慨命运的安排。
但能够这样操作的前提是有足够复杂的文本和信息量较大的故事线,角色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才能吸引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还愿意回看背后的原因。
但《借命而生》总共就那么几个角色,如果说前两集还能有“兄弟俩到底有没有杀人”这样的悬念点,但从翻车越狱开始所有人是好人还是狼人其实已经完全分明了。
不管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相当的脸谱化,观众很难有理解错的空间。
这部剧的感觉其实更多是在攻心而不是走悬疑剧情。
就像《平原上的摩西》,其实没有多少人在乎案件本身,大家关注的更多是蒙尘的时代和游走在那个土地上的人。
所以《借命》的重点其实也应该是,冤案发生之后,替罪羊死去之后,看似已经风平浪静的六机厂,牵涉其中的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怀揣着秘密和痛苦的行尸走肉。
向弟弟借命的哥哥是如何怀着痛苦辗转求生,(最后那句我买下了那辆皇冠车,但是发现是时候让它报废了,还挺让人感动的)因为这一定是他的梦魇,红红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但他的逃亡生活底色一定是悲壮的;以及过不去这道坎的杜管教是如何被困在迷雾里,迫使自身和家庭都无法“向前”。
以上,都没有,全靠旁白速推剧情,像看短视频解说。
不过红红这条线做的还不错,虽然也是“厂长儿子爱上我,但我已心有所属”的老设定,但在被逼结婚,面对下岗,重逢已经是逃犯的爱人这几场戏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最喜欢的是结尾部分,她最初对于举报是有所犹豫的,因为她是在内心痛苦和物质生活满足的反差中不断遭受折磨的。
生活和时间在打磨所有人。
最最后,真是受不了芬芳被写成一个男凝视角下的完全利他性角色。
相亲,路灯下的港风升格镜头,逼婚,救出关禁闭的男主,一次次地安慰男主提供情绪价值,下岗,流产而死…谁能告诉我编剧这是在干什么?
《借命而生》里的刘芬芳是最能体现导演审美和个人趣味的角色。
从刘芬芳的塑造方法上,能够看出来导演确实年纪比较大了,品味也停留在旧时代。
他不能欣赏刘芬芳这样的女性角色。
剧集里有个镜头表达了主线故事发生的年代,就是有个大广告牌,上面写着“申办2000年奥运会”,说明故事主线应该是一九九几年。
电视剧里的角色通信用的是座机和汉显bb机,所以从道具也能看出来年代差不多就是2000年前的时间。
这是一个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时代。
杜湘东骑自行车去肉联厂相亲,一路询问刘芬芳。
导演先设置了一个胖胖的女工人,站在半扇猪肉胖。
杜湘东先误以为这个女工是刘芬芳,就没看上,也没说自己是谁,转身想走。
然后,一个大柔光镜头,给出美艳惊人的刘芬芳的脸。
秦昊立刻痴汉脸,一见钟情,如坠梦中。
然后,导演安排刘芬芳拿着利刃庖丁解牛。
个人理解,导演似乎以刘芬芳容貌和职业的反差,以刘芬芳个人兴趣与职业环境的矛盾,塑造出一个有矛盾感的多角度复杂角色。
而事实上,导演本身并不尊重刘芬芳的职业,他没有看到肉联厂女工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美,所以在他的镜头下,观众没有看到更充分的表现刘芬芳生命力的镜头。
似乎导演更关注于刘芬芳外表的美艳,以及刘芬芳对自己职业的自卑。
所以在刘芬芳主动追求下,杜湘东一直不接刘芬芳电话。
刘芬芳怀疑是自己的职业导致杜湘东的拒绝。
她在去找杜湘东之前,导演安排了刘芬芳的洗澡戏份,洗澡时,刘芬芳一直在闻自己身上的味道。
洗澡装扮之后,刘芬芳坐在公交车上一路前行时,旁边的男人因为鼻炎一直大声吸气,刘芬芳疑心生暗鬼,所以质问别人是不是在嘲笑自己身上有味道。
这个情节的设置,老实说,有点突兀。
因为前面剧情里完全没有体现出刘芬芳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自卑和介意的地方。
甚至台词都没有表现。
就很突然插入了这个情节,而且让刘芬芳表现的像一个小丑。
让人不得不怀疑,导演对刘芬芳这个角色没有什么在角色人格上有什么喜欢,而是带着某种嘲讽的意味。
接下来,杜湘东去监狱门口见刘芬芳。
本来此时的杜湘东认为刘芬芳和自己大学同学在谈恋爱,所以一直回避刘芬芳。
但是,导演又给了刘芬芳一个大柔光,还借用了监狱里的长距离追光大灯的光圈。
刘芬芳又一次展示了她的美艳。
而杜湘东再次被美貌击中。
这个场景设置,重点强调了杜湘东好美色的内心活动。
杜湘东把刘芬芳带进自己的宿舍。
刘芬芳主动给杜湘东解释自己没有与他同学谈恋爱。
紧接着,导演给出了第三个大柔光和特写镜头:刘芬芳给杜湘东收拾床铺 、叠衣服。
刘芬芳闻着杜湘东脏衣服的味道,被恶心的皱鼻子。
这是一个让杜湘东怦然心动的画面。
紧接着,导演安排刘芬芳徒手抓老鼠,且无血杀老鼠。
这个杀老鼠的环节设置在杜湘东第二次怦然心动之后。
导演又安排刘芬芳喜欢看话剧和喝咖啡,但又安排杜湘东跟刘芬芳说他只有麦乳精,只每次只舍得喝一勺。
借以杜湘东的台词讽刺刘芬芳的爱好过于小资,杜湘东的收入不能支撑刘芬芳的爱好。
与此同时,导演大概用了三四次镜头表示刘芬芳用自己的薪水买猪蹄给杜湘东吃。
不得不说,导演用了大量的设置,表示在杜湘东和刘芬芳之间,刘芬芳一直在追求杜湘东,一直在倒贴杜湘东。
结合杜湘东第一次被刘芬芳美貌击中之后,导演紧接着安排刘芬芳“庖丁解猪”的场景。
结合前后两次同类型反差场景安排,以及对“文青”杜湘东一见钟情,主动出击。
如果只基于镜头语言分析的话,让刘芬芳这个角色是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反差感。
刘芬芳这个角色原本可以表现的很复杂很有厚度的。
一个角色身上体现出来的形象,反衬的是导演和演员的审美和内心。
而不是角色的内心。
演员理解到什么,就会表演出什么,导演在角色身上看到什么,就会给观众看什么。
没明星导演用“柔光+特写”来标记他的重点镜头,所以观众能看到的就是,杜湘东被刘芬芳的美艳和“贤惠”所打动。
而刘芬芳身上的其他特质,由于导演并不欣赏,于是有时候会使用嘲讽的镜头,有时候又不会重点表现。
于是,观众们对刘芬芳的印象就留在“美貌”+“杀猪”的猪肉西施的形象。
同时,钟楚曦的演技也不足以支撑复杂角色。
所以,钟楚曦就像一个美丽的木偶一样,只能按照导演的安排,完成单场任务。
而不能把刘芬芳这个美丽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出来。
观众只能单个的某个场景里看到刘芬芳的某个或许存在的侧面。
陆川是1971年的人,以他的年纪,喜欢一个女性身上“美貌+贤惠”,讽刺一个肉联厂女工喜欢“咖啡和话剧”,让一个只会做蹄花汤的姑娘倒贴钱追求具备“文青气质”的狱警,好像也说得通。
两年前,9.4分的《漫长的季节》,将一种新的影视叙事推向巅峰:八九十年代的背景,国有企业的转型,再加一个留在心里的悬案,失落的走不出的过去,无法开启的现在和未来,小人物在时代和岁月面前只剩无力、疲惫和蹉跎,这一切氤氲出无限的悲凉与感慨。
也许是看到了《漫长的季节》(腾讯视频X剧场出品)如此成功,隔壁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才如法炮制了这部《借命而生》。
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借命而生》也想要像《漫长的季节》一样,想要营造出一种人物命运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漂浮不定的沧桑感。
可惜啊,陆川远没有辛爽的才华,同样有秦昊担任主要主演,两部剧却天差地别。
《借命而生》的烂,就算秦昊来了也救不了。
只看其中一点,就能看出差距来,那就是人物动机。
《漫长的季节》中,18年前,王阳不明不白地死了,然后老婆也伤心而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父亲王响始终解不开这个心结,想要弄明白18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个人物动机,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情感浓度直接拉满。
反观《借命而生》, 杜湘东作为看守所的管教,是对在押犯徐文国、姚斌彬有一些同情,可你要说有多深,任谁也是不信的。
这就奇了怪了,冤案不是你杜湘东办的,人也不是因为你杜湘东逃跑的,在看守所里,你杜湘东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了他们,这不就是职业生涯里的一次小事件吗?
怎么就20年都走不出来了呢?
他的执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都比不上同名小说。
在原著小说中,徐文国(原著中不叫这个名字)和姚斌彬是在看守所门口搬东西时逃跑的。
因为信任他们兄弟俩,原本看着他们搬东西的杜湘东,回宿舍拿刘芬芳给他织的围脖与毛衣,准备还给要分手的刘芬芳。
门口就剩同事老吴一人,于是徐文国和姚斌彬趁虚而逃。
等杜湘东把抢枪而逃的姚斌彬追回来的时候,惊魂未定的刘芬芳当场决定要和他结婚。
是杜湘东的疏忽导致了犯人的逃跑,而他们的逃跑还是有预谋的,策划和实施逃跑,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他信任犯人,善待犯人,却被他们摆了一道。
原著中说,“逃跑事件让杜湘东旷日持久地憋闷着”,他感到无比的挫败,连刘芬芳都觉得他矮了一截。
何况,他的整个人生也因为这件事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加起来,让杜湘东有了一个心结:徐文国一天没被找着,那么事儿就还不算完。
这个理由才是有说服力的,而电视剧的改编中,徐文国和姚斌彬是在转运押解途中,出车祸后,临时起意逃跑的,杜湘东又能怪自己什么呢?
而且除了受了点处分,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他的心结又来自哪里呢?
电视剧把这个关键剧情一改,整个故事的人物动机一下子就岌岌可危了。
徐文国和姚斌彬的故事线,和杜湘东的联系变得十分微弱,而刘芬芳的故事线,和厂长、厂长儿子那条故事线,就更遥不可及了。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即使把刘芬芳的故事线砍掉,也丝毫不影响剧情的原因,故事的割裂感太严重了。
而电视剧对原著的另一个致命的改编,是兄弟二人的逃跑。
原著中,姚斌彬早就知道自己的右手无法痊愈,跑出去也是累赘,于是,逃跑时他偷走了老吴的手枪,因为他知道警察肯定会追带枪的。
他把逃走的机会让给了徐文国,他要让许文革替他伺候他母亲,替他学技术、做生意、开工厂……替他完成他想干而干不成的所有事。
原著中说,“姚斌彬把什么都算透了,因此他死了,许文革却替他活着。
”正因如此,当杜湘东快追上姚斌彬时,后者并没有挣扎,而是戛然站住,转过身来,对杜湘东似笑非笑,放下手枪,束手就擒。
因此,20年后,徐文国试图自杀,杜湘东才对他说:“你这条命不是你自己的,是向姚斌彬借的。
借了人家的东西,就得替人家保管好了。
”甚而杜湘东觉得,连他自己的命也是向别人借的,于是,“借命而生”的主题虽然无聊且做作,但总归自圆其说,点了题。
但电视剧中,车祸发生后,姚斌彬临时起意要跑,徐文国说不能跑,否则就更说不清了,在听到姚斌彬开枪了后,他们决定一起跑。
后面的剧情就很让人迷惑了,姚斌彬在杜湘东追捕他们的时候,主动叫住了他。
这似乎是想按照书里的思路,把活路留给徐文国。
可问题是,面对杜湘东,姚斌彬完全没有书里要献身时的镇定和坦然,却变得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还开了枪,把杜湘东吓得半死。
不是说这样的反应不真实,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主动把自己的命“借”给兄弟的情感力度,“借命而生”的主题就有点扣得勉强了。
为了强行扣题,导演竟然让杜湘东对徐文国说,当初你弟弟他拿枪,本可以杀了我,但是他没有,我一直相信他是好孩子。
咱俩的命是他给的。
这样离谱的扣题,我在小学生的作文中都没见到过。
这个改编,把一个本来就毫无情感共鸣的主题,改得更加面目全非,虚无缥缈,成为了一个灾难。
写到这里,我都想对《漫长的季节》道歉了,把您和《借命而生》相提并论,真的对不住了。
但没办法,陆川对《漫长的季节》的对标展现得太明显了。
可惜无论技术还是审美,都差着一大截。
突然就放背景音乐硬煽情了,突然罪犯就交代了犯罪事实,突然老婆老早就死了,突然就发现了足以扭转局面的证据了,突然就出现了陌生的官员贪污了,突然就自杀了,突然就让人物念出书里的主题了……故事讲得细碎,人物动机站不住脚,逻辑漏洞一个接一个,悬疑案件不悬疑,人生感慨硬靠说,能把悬疑剧拍成这样,还真得需要陆川这样的导演。
别人还真不一定行。
—The End—作者:魏春亮首发:新亮见,ID:lianggeviewpoint
杜湘东,徐文国跑了,姚斌彬火化的殡仪馆,徐文国前女友家,一点没安排人,就这么让人跑了,就这还警校优秀毕业生呢?
刘芬芳,这个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跟杜警官谈恋爱,然后死掉是嘛?
恋爱情节都快多过推理悬疑的部分了,修改修改删掉都不影响剧情走向。
姚斌彬,杀人加越狱加各种乱七八糟的罪,包死的情况下拿到枪不逃,让自己坐几年牢就能出来的哥哥逃狱,合理吗?
拿着把已经亮过相的假枪去威胁人,这有逻辑吗?
还不如说你拿刀把人捅死了更令人信服。
徐文国,你一个没身份证的逃犯,十几年过去了,摇身一变就成大老板了?
十几年啥证据也没有,跑回来把希望放在已经嫁给仇人的前女友身上,还一口一个复仇,计划呢?
孙永红,不仅照顾前男友妈妈,还照顾背锅侠科长的女儿,跟厂长儿子结婚生了两个娃,厂长儿子离婚净身出户,反手大义灭亲给厂长儿子送进去了?
妥妥的狼人啊,厂长儿子也是,竟然一点意见都没有?
上市集团老总心这么大啊。
崔阿姨,你会收留害死自己儿子,让义子流亡天涯的人的女儿吗?
我不理解。
陆导,早点退休好嘛。
国产剧真是乱来 90年代的警察居然穿Barbour[破涕为笑]
开头以为是那种沉重悬疑剧,结果居然还掺着一点点黑色幽默?节奏挺紧凑的,灰扑扑的画面风格也很合角色气质,细节处不抢戏,但能看到制作是真的在认真抓质感。
三星给秦昊,没秦昊真的没法看
随处可见的被滥用的慢镜头+催情音乐,尤其是被强行塞进来注水的男女主感情戏,煽情煽到的不会只有导演自己吧......刘芬芳就是最典型的拿掉也不会对剧作产生任何影响的花瓶角色,而且陆川好像很爱这种“虽然我不屑一顾,但厂花还是一个劲上杆子倒贴伺候我”的戏码......最喜欢的还是第5集,朴实明媚有爱的少年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刻画得很动人
一口气刷完,像是被厚重的雾气压着喘不过气,但又舍不得快进一秒
尼玛,国产剧比烂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真的看到陆川直接叉了,千万不要给他机会浪费你的时间,陆川这个人拍的东西毫无逻辑可言
前四集拍的真挺好,挺抓眼球的,尤其是秦昊,天生悬疑的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可以弃剧了。我没看过原著,但我觉得这个故事还不错,好好拍应该挺好,但陆川没有这个能力。
陆川导演实在是降维拿捏这个剧,完全是电影的技术和质感,转场、运镜都非常考究有味道,这种品质的剧追起来可太过瘾了。
前三集扑朔迷离有点东西,都看不出是749拍的。
钟楚曦演的那个厂花抓老鼠比汉子还猛,但却偷偷给警察塞饭盒。红棉袄配杀猪刀,泼辣里藏着柔情。人物性格好鲜明,真会写真会演啊赞👍
结局我接受不了!
啊?really? Seriously? 不会叙事的导演白瞎了秦昊,而且没想到韩庚的演技那么惊艳。只有前两集能看。
十三集的电视剧也能这么灌水,虎头蛇尾
老铁西看这种剧就像看自己家的家族史似的,留着狼尾发型因为女人跟厂长儿子打架砍人进监狱的我叔叔;外婆家所在的厂,重组时派系斗争闹出的血案,要不是外公打过仗胆子大,老厂长当天就要丝在血泊里了。下岗,动迁,等等等等。那个年代特定场景下的各种符号和人物关系啊,心态啊。都还原的很好。看到书评那边挺有趣的一个现象,南方IP普遍觉得写的什么狗屁。那段岁月对我来说完全就是灰暗,破败的,不想去回想,这种剧看多了我难受。迷雾剧场倒也没那么迷雾,唐尧鑫一出来我就猜到案子的真相了。倒是徐文国自杀的部分有点莫名其妙了。
看了一集抬头一看是陆川赶紧跑了
刘芬芳这么美好的生命却意外终止了,杜湘东失去了身边最美好、最珍贵的人。
打了一巴掌,收到是几个意思。整个结构不好,后面越看越不想看。
原来“鼎鼎大名”的陆川导演,在《749局》路演现场,大声表明自己拍的不是烂片,真不是骗观众。而是他自己的水平和认知就摆在这儿了。评论区的画风出奇的一致,大家甚至已经被结局“气笑了”。—————浪费了秦昊们的演技!
不是,挺好一个剧,非要把这么楚楚动人的刘芬芳给写死,而且刘芬芳这个角色对主线破案剧情也毫无推动,人物太单薄了,白瞎钟楚曦这么出彩的表演,感情线和破案线完全是独立平行的,毫无交点,这是画蛇添翅🤷……破案悬疑不动了,就打刘芬芳的主意去了……这是干嘛呀?其他都挺好,所有主演都很出彩。迷雾剧场就好好拍悬疑,别瞎XX整爱情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