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坐火车旅行

Ventajas de viajar en tren,搭火车旅行好吃惊(台),坐火车旅行的好处,Traveling by Train,Advantages of Travelling by Train

主演:路易斯·托萨尔,佩拉·卡斯特罗,欧内斯特·艾戴里欧,基姆·古铁雷斯,贝伦·奎斯塔,玛卡莲娜·加西亚,哈维尔·戈迪诺,哈维尔·博泰特,Stéphanie Magnin Vella,Gi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语言:西班牙语,法语,英语,俄语年份:2019

《坐火车旅行》剧照

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7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8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9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0

《坐火车旅行》长篇影评

 1 ) 精神病人你惹不起,脑洞大到离谱

看完了这部西班牙悬疑惊悚电影:《坐火车旅行》,还可以,套娃电影,三个故事环环相扣,通过一条主线串接起来,重口味的精神病人格分裂电影,有点意思,只是导演的水平差了点,逻辑性略差,剧情有点散!

其实全片从头到尾就是女主角这一个人是精神病,有严格的人格分裂症,而她要治好病需要的是克服社交障碍,通过和陌生人的交流过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打开脑洞,以至于她每次坐火车旅行都会把陌生人幻想成有精神病的伪装成精神病医生的人,而把自己幻想成一个编辑,在对话中幻想出各种场景和分裂出多重人格,认真你就输了!

 2 ) 谎言,变态,分裂,失控,这部西班牙惊悚片让人痛不欲生

如果西班牙考虑要将悬疑片作为一个国家象征推出来的话,相信很多的影迷会表示认同的。

几乎大家所熟悉的每一部西班牙悬疑惊悚电影都有着独到之处。

这些电影无不让影迷们感觉惊讶,且直呼过瘾。

这就是很多的西班牙悬疑惊悚电影给人的直接观感,无独有偶,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在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刚开始会疑惑,后来会震惊的故事。

《坐火车旅行》说的是一个女编辑在旅行途中,遇见了一个跟她搭讪的男人,他自称是一名心理医生,然后给这位女编辑分享了一些病人的真实故事。

而在这个故事中,女编辑也开始构筑了自己的故事。

最后,她按照这个男人留给她的笔记本,找到了它真实的主人,结果这个主人给女编辑讲述另一个故事。

如果仅仅从片名来看的话,本片是一个非常适合产生各种各样故事的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想象下,在火车上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当然是那些可以毫无顾忌的讲故事的人,那些讲故事的人不必为自己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负责。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会真的去求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

大家都会心照不宣这段旅行。

且仅仅当作消遣而已。

而本片也在一开始,就为我们预警了。

精神病人最愿意为他人讲述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并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故事当中。

这就是本片一开始为观众们阐述的核心,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这句话,那么片中你所有的故事大都不会让你困惑。

因为你知道,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就像是电影中,小说中的故事一样,虚构与真实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界限。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被很多人忽略,因为仅仅是出自一个精神病医生的口中,我们会认为这是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所讲述的故事的一种总结。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进入到了导演亲手制作的套娃中去了。

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真真假假完全无法辨认。

所以,在观看本片的时候,我们大可以假设所有的故事都是成立的,我们仅仅是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至于说故事是真是假,完全不需要去深究。

仅仅从听故事的角度出发,大家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几个故事挺有意思的。

第一个自然是这个自称是心理医生的人说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正常人崩溃了的故事,外表上正义凌然的正常社会,内在却是无比的肮脏。

我们从那个女医生所接待的人的职务上就能窥视一二。

政府人员,联合国公务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权贵阶层等等。

而当那个“良心未泯”(姑且这样叫)的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对于儿童进行侵害是可以容忍的,但是进行人体器官买卖是邪恶的。

但这本身就很矛盾,同样是犯罪,他们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所认为的犯罪边界,真的是现实中的犯罪边界吗?

好像这个问题不需要这样解释吧。

第二个就是这个女编辑自己讲述的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有意思。

她一开始就给我们说了她的性格缺陷就是搞不清真实作者和讲述者的区别。

而文人善于幻想的性格也在她身上有所体现。

她可以沉浸在演讲者和作者的鸿沟中好几年,因此,后来成为别人的“宠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高光处正是在于女编辑雨夜的幻想的爽快,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无奈的交织,这一点是非常讽刺的,如果这样来看,或许她的这段经历仅仅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

这也算是一种可能。

第三个故事就是这个身体有着残疾的年轻人,他一生中总是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最终忘却了自己的故事该如何去书写。

直到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之后,他依旧使用故事中的方式来和她交往。

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失败,因为故事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统一的模板,当他用一种方式来面对不同的人群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失败了。

当你用一种听故事的状态去看待这部电影,那么你的收获会更多,相反,如果你过分地沉溺于剧情逻辑无法自拔的话,你就会震惊,因为你最终会发现,当那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坐在火车上的时候,这几个故事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

你如果崇尚逻辑,这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你好,再见

 3 ) 坐火车旅行

本是冲着悬疑片而来的,开局不错,女主在火车上遇上一个可疑的精神病医生。

医生非常自来熟,并且如我所料地开始忽悠,扯出一个独臂杨过,这个杨过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但其实发生在杨过身上的事并不重要,我关注的还是医生。

那么问题来了,医生扯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结果他下车买三明治去了。。。

然后导演开始交代女主的背景故事,同样是那么诡异重口味= =也是同样的,我并不关注,这是导演在向我提供什么线索吗?

女主故事交代完毕后,导演又插了一段残疾男女的爱情史,我是真不明白这段故事与之前到底有什么联系?

放在整部电影的意义何在?罢了,看下去,可能是为之后做铺垫呢,对吧。

回到电影时间线,女主跑去找医生,发现原来医生自己就是个精神病,好吧,也算有点意思。

但是我回头一想,那之前大篇幅讲的杨过的故事又代表了什么呢?

纯粹地扯淡吗?

不懂啊不懂,我看下去吧。

女主来到杨过的家,两人说着说着爆炸了?!

女主安然无恙,精神病音信全无,什么鬼啊!

就在这时,女主再次乘坐列车,居然遇上了独臂杨过!

这是什么发展?

不懂!

电影结束了!

 4 ) 精神分裂者的世界你不懂

只根据电影通篇逻辑联系,细节来解读下这部电影,不做过多且故弄玄虚的阐释。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难懂。

几篇影评中都提到得火车男和断臂男都是狗女分裂出来的人格这种说法个人并不赞同,是不符合逻辑的。

电影中真实存在的人:狗女,狗男,火车男,火车男的姐姐和姐夫那个心理医师,狗男的手术医生及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患有精神分裂的人:火车男和狗女。

火车男患有精神分裂,而且分裂出了不止一个人格,这个毋庸置疑了。

但是,狗女并不是一开始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这个后面会细说。

被分裂出的人格:火车男分裂出的人格:断臂男,断臂男他姐,医生(在火车上的人格)。

狗女分裂出的人格:断臂男。

通篇细思最经典之细节-火车男正是通过和狗女在电影中火车上的那一场交谈,把断臂男送到垃圾车里搅成了碎渣,杀死了这个人格。

但是最后竟然在电影结尾狗女的精神又再次分裂出了这个人格:马丁·乌莱斯·德贝达。

而这也刚好契合了这张海报的揭示,狗女和火车男都分裂出了同一个人格:马丁。

一开始我看完电影,也误入了狗女分裂出所有人格的思维歧途,但是看了海报觉得不对啊?

如果是狗女分裂出了所有人格,那为什么狗女和火车男是平行关系呢?

后来反复琢磨,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马丁这个人格虽然被火车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杀死了,但是却通过狗女精神分裂而得以继承。

至于狗女为什么会精神分裂?

这个应该不用我说,电影交待得明明白白。

只是需要确认的是,狗女的精神状态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的呢?

首先,狗女在被恋狗癖男友狗男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尤其是在被狗男的狗狗qj之后,狗女甚至梦中挖脑杀死了狗男,这个时候已经是狗女精神分裂的萌芽阶段,但是没有爆发。

爆发的导火索恰恰是火车男家地下室气体爆炸烧毁了火车男的精神分裂患者案例,个人猜测导演是想告诉观众狗女原本是想通过出版这个红色案例来实现个人精神上的救赎的,但是一场爆炸砰的一下全没了,以至于狗女坐在救护车上默念着马丁·乌莱斯·德贝达的名字,这个时候狗女已经精神分裂出了马丁这个人格,最后电影结局,当狗女再次坐在火车上时,马丁的人格显现,准备和狗女进行一场交谈,这种处理更多是为了电影结构上的呼应,呼应电影开端火车男搭讪狗女开始谈话来为自己治疗。

关于被切除的脑额叶的解读 脑额叶这个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第一次出现是在断臂男的军需官的口中,

因为这个场景完全是火车男人格分裂的臆想(ps.这也是为什么断臂男第二次去医院场景会大变样),所以导演通过火车男的潜意识制造出了个npc来点出额叶切除手术这个信息,最关键的一次是火车男去断臂男姐姐家(虽然也是他自己臆想出来得),玻璃罩中的异物应该就是暗示脑额叶,以至于火车男惊讶地看着这个异物,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他的自己的前脑额叶被切除了!

证据就在于电影开篇火车男装作医生搭讪狗女,说是在国际医院见过狗女和她男朋友,

显然,火车男在国际医院肯定不是当医生,更多的可能性是做了电影结尾手术医生让狗女签字得那个手术,

然后第二天火车男离开医院,在火车上与狗女相遇,才有了电影开篇。

为什么电影中会塞入一段两个残疾人做爱的情节?

其实乘火车旅行的好处 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ntonio Orejudo 的同名小说。

这个部分是小说中情节的一部分,经常看小说的人都知道,作者为了凑字数经常会插入一些段子或者故事。

只能说导演完全忠于了小说作者的叙述,把这段情节也拍了出来,当然正像很多豆友说得,把这段情节剔除,完全不影响这个外部故事的连贯性。

这段剧情里修女给男残疾人上课一段的叙述也正好呼应了电影第一个故事“骗人的婚礼”的俄罗斯套娃叙事结构。

垃圾山 关于垃圾山的象征意味,这个就仁者见仁了,片中狗女是通过垃圾山找到心理医师的住址的,说明在电影现实中,这个垃圾山是真实存在的,这么大的垃圾山看似荒唐不羁,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荒唐不羁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多不胜数。

火车男的心理病人案例的来源 如果你仔细看了全篇电影并且有耐心看这篇影评看到这里,一下就能猜到,这本红色案例很可能是他从国际医院顺走的,因为他在地下室和狗女说他已经7年零2个月没有看过文字了,显然,这本红色案例肯定不是他的。

 5 ) 说点不一样的

这不就是“条件语句”吗?

本以为会很累的看完,其实还好,简单字面情节还是能看懂,逻辑也没有出格的地方,但对于首页长评(写的很好,非常专业)的叙述学解读或者说堆栈式的人物关系,的确没能体会(无知好可怕)。

编程里有个语句叫条件语句,是可以无限嵌套的语句,大概就是if...elif...else,然后每个条件语句后面又跟if...elif,以此类推,无限嵌套,这部电影像极了这种嵌套。

同样的假设如果,同样的嵌套循环。

片中不乏一些重口的描述,但也由于禁忌而模糊处理(不是打马赛克那种)除了挖人脑那段却刻画细致,也能体现导演对于血腥场景的偏爱,对于情色的回避,这种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迎合,对于正确的迎合。

由于叙述者和讲述者和角色的穿插跳脱,真相反而在故事中不尽重要,有谁会关心故事的真假呢,当你在听一则故事的时候,真相-即我们听完后下意识的求证(真的吗?

)本不是与故事主体多么相关的存在,合理性也是一样,既然如此,在逻辑通畅的情况下,无所谓真相,无所谓合理性的故事,是不是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影片最后,谁还会问出:真的吗?

结局开放了,不是为了续集,也没有太多思考,只是呈现循环的继续。

没有break,一直continue。

其实是部不错的黑色幽默。

 6 ) 项圈勒不勒吖的瞎鸡毛写

主要是明儿买的mini要到了,感觉也不会有心情写,今儿虽然被爸爸凶买了太多快递也懒,但还是瞎鸡儿写点吧,要不槽多没地儿吐。

(现在正在床上趴着,爽~说实话,这电影大概是我近几年看过唯一一部,让我产生了生理不适的电影,我也是见识太少了,友情给了四星,其实五星也不是不可以,我个人觉得我看的变态的电影挺多的,但这部,从开篇的28分钟之后就一直刷我三观,当然后面看疲倦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只是一开始给我吓到,我还去百度了一下是不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幸好不是。

可现实往往更残酷啦,电影也只是直白的表现了一些东西。

现在每天的新闻可以编无数部变态绝望的电影,不带重样儿的。

电影开篇是叙述其实就挺有意思的,一个女人回家后发现丈夫在研究吃粑粑,女人发现大惊失色给丈夫送进精神病院,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第一个讲故事的男人。

从这里开始,电影开始套娃,男人开始讲述一个女生给他写的信,信里面是女生哥哥的故事,而哥哥的故事主角是另一个女同事,女同事又给哥哥讲了自己的经历,这段经历的迷底是一个男富豪的故事。

听着挺乱但其实电影看起来很清晰,而且专场都很有趣,画面色彩饱和度偶尔会很高,女生哥哥家的壁纸很绿,花纹很多。

这个故事就好像是暗网抄来的一样,富人们每个月都会从孤儿院接走一个小孩,小孩先是被付钱的富人性侵一番(无论男女)然后再被杀死卖掉器官,而这些画面都会被录像记下再转卖给黑市上有需求的人,可以说是物尽其用的做法。

无论真假,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确实是震惊到眉头一皱,而第二个出场的女主就是片头丈夫吃屎的那个女人,这个故事看得我眉头就没松开过。

女主在一次遛狗的时候认识了粑粑男,当时女主的狗正常干粑粑男的狗,嗯,奇特的相遇,更奇特的是,粑粑男跟女主在一起后,从一开始的只后入,变成给女主带项圈吃狗粮最后住在狗窝,最后,还让女主跟豆豆干了下想着生个小狗仔??????

我当时真的看的一脸懵逼,但这玩意,其实就是狗向pua吧,粑粑男一点点的控制女主的精神,让女主自己把自己当成豆豆,一有不顺气粑粑男就离家出走,真的过于可怕,最主要的,女主从一开始的稍微妥协变成了最后的言听计从。

当然呐,在被豆豆干之后,女主觉醒了,给粑粑男下了药,粑粑男不知为何吃了药就神经不正常了,开始研究粑粑,那个粑粑做的真的很真实,而且很粗壮,看起来拉它的人身体应该很好。

后面又讲述了第三个小故事,主题就是别相信av里面那些p话啦,男女这点事儿还是要靠自身经验,不可以一味的相信小电影,嗯嗯。

电影的结尾还弄了个小彩蛋,女主遇见了出现在第一个故事里面的女生的哥哥,这个哥哥又回讲什么呢。

这电影其实并非现实向的,不管是断了的手臂,男扮女装,还是别墅门口的垃圾山,政府的监控或者孤儿院计划,都是嫩么的虚幻变态,但是又不能否认现实中不会出现这些事情,甚至更变态,所以这个电影很奇怪,它讲述但是不给答案,那我也就像坐了一次来回的火车,从现实中走进电影,再从电影中跳回现实,享受平淡还贷无聊吃吃胖胖的生活,别说,这样一场诡异之旅,还挺有意思的。

 7 ) 用粪便嘲讽叙事与当下

第一观感是,本片的主题深入难以解读,但仔细分辨,可以做出一些猜测:从片子难以让人忘怀的突出意象(mierda,多种奇怪性癖和阴谋论)入手,创作者为什么要叠加这么多吸引人的意象?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当然是吸引观众,我们都喜欢噱头、冲突和惊吓;其二是创造反思,即让观众感受到眼花缭乱之后,认识到这个事实:我们这样的不确信和短暂的注意力,正是这个没有唯一真相、只有故事叠加的世界的主流。

从而在这之中,完成对影片主题的表达。

影片没有着重地营造“观众在震惊和真假不明中醒来,发现虚空才是故事的本源”(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而是在意图营造《盗梦空间》式的,浅尝辄止的故事余味。

那么,什么是“不浅尝辄止”呢?

一个明显的对比例子就是《改编剧本》。

《改》中,查理.考夫曼意图用编剧这一意象和故事之间明显的超现实元素,营造最大化的间离效果,观众可以知道故事这东西能被扯到什么程度,从而思考故事和叙事本身的意义。

这就是上文所说,“观众在震惊和真假不明中醒来,发现虚空才是故事的本源”。

而在本片中,与《改》不同,只有在一开头男主角的登场和结尾处女主角的回答两处,用元叙事的语调短暂制造了间离,其余部分都是毫不犹豫地通过层层深入、重重噱头,强力停止了对怀疑的搁置。

正如在女主角回答对于男主角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直接用一个屁、一把火(还有什么比爆炸更能让人搁置怀疑的了?

)堵住了她的嘴(她当时在说怀疑的搁置/间离),和观众的眼睛。

·还有另一个细节,我觉得可以当作导演是把本片当作当下注意力缺失情况揭露的证明。

那就是情节中选择的科索沃战争(1999)、海湾战争(1991)和翻盖手机等,估计导演是觉得,在一个本来就混乱的时代指出混乱,可能没那么明显吧。

 8 ) “俄罗斯套娃”的终极绝招

因为最抗拒的其实便是悬疑恐怖电影,可能是心里承受能力太弱,至今为止看过的悬疑片屈指可数,但是西班牙悬疑片优秀到让我可能不去管片子的类型,大不了可以找个人一起看。

而《坐火车旅行》是我因为片名而去看的一部影片1.片名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是要讲风景美色趣事,但其实讲述的却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的十七个故事的故事(我也在套环)2.整部片子的“恶心”程度足以和我看过的任何片子相媲美,主要体现在那夸张艳丽的色调和本身带着各种器官(例如脑浆)诡异的镜头,搭配起来和故事情节形成很大的视觉反差3.故事的逻辑很有趣,类似于俄罗斯套娃,一环套一环,而且中间也增加了很多体现人性的小故事4.猎奇口味太严重了:恋童,狗奴,性施虐,暴力镜头

 9 ) 梳理(严重剧透)

一、 医生开始对我们讲述他和女主的故事。

此时医生是叙述者,我们是倾听者,女主是故事主角。

二、 虽说女主是故事主角,但他先交代了一堆与女主无关、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他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社交,在和女主发生联系后,自己的故事也融入女主的故事了。

1、医生与女主同车,告诉了她患者马丁的妹妹的故事。

2、妹妹写了封信告诉医生,关于马丁的情况。

3、马丁当兵多年回到家后对父母和妹妹,讲述了与福利院女孩的故事。

4、福利院女孩告诉了马丁,与某男的交易——为了不让福利院倒闭,她卖淫且隔时间段献出一个孩子。

5、某男告诉了福利院女孩,从高官那得知的孩子的去向以及交易真相。

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叙述,挖掘出了更多的人物和更久远的事情。

如果故事还要前后延伸也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三种身份,叙述者(作者)、被叙述者(主角)、倾听者(观众)。

叙述的内容也在这种身份交替中一点点地改变,一方面可能因转述的误差,愈发偏离具体的人经历的真相,一方面可能因转述的扩展,愈发壮大真相(比如人很难不夹带私货,任何方式的输出都隐藏了观点,还有很难不受经验所限,接收和理解信息凭借了经验)。

点下片子第一章的题目,“欺骗性的结合”,欺骗是什么意思,是用谎言隐瞒真相的意思,故事、人、爱都有欺骗性,除了让文本叙事套娃、通过一个个故事列举,片子还用马丁变换的长相(后面会说到)鲜明地表现了欺骗性无处不在,人的认识在“欺骗性的结合”中构架,真相由谎言的碎片拼凑而来。

继续梳理。

从故事5回到1后,医生继续扩展故事。

他告诉女主自己根据信里的线索找到了马丁和他妹妹的居所。

在这妹妹坦白,马丁欺骗了一家人,他从没当过兵,被军校拒绝后当起了垃圾工。

故事3、4、5的真实性扑朔迷离。

然后医生意外地发现妹妹断了只手,和她描述的马丁一样。

妹妹再次坦白,自己就是所谓的马丁,同时她的脸已经变成马丁的脸。

看到这我瞬间从陷入片子到抽离片子,想导演作为讲述者大概就想敲观众一下吧,把片子主角之一已绑定的名字和脸随意解绑了,敲得谎言的碎片四散,让我意识到医生的脸也可以变成导演的脸。

在电影之外,导演是讲述者,医生是故事主角,我们是倾听者。

而面对这篇影评,我是讲述者,上述的人是主角,看影评的人是倾听者。

我们的故事已经互相交融和代言。

原来故事1的真相是: 医生与女主同车,告诉了她患者马丁的故事。

故事2的真相是:马丁写了封信告诉医生自己的情况。

医生将马丁重塑的当垃圾工版本的更荒诞的故事全部转述给女主,然后下车买三明治,没赶回来,留下了那本患者病例资料。

真相的浮现让我们警醒,够真了吗?

还有什么是假的?

片子第二章也从这里开始,题目是“人们”。

三、医生终于对我们讲述女主的往事。

关于女主作为编辑和作家在一起然后分手的事。

我也开始怀疑,这个话外音是医生吗?

他没赶上火车,片子也没表现女主对他交代了什么,他为什么像在全知视角?

(尽管这时候我知道不管画外音是谁,都在为导演代言,就是种艺术表现手法,全知挺正常的没必要深究,但还是先“搁置怀疑”,搁置对电影真实性的怀疑,继续深入剧情跟着走吧..)

四、女主的恋情从作家转到报亭男时,讲述者也非常顺滑地从“医生”变成她自己。

她回忆自己的故事,对我们讲述着,让我开始混淆讲述者和被讲述者,混淆作者和主角了。

如果画外音的男声和女主的性别外貌只是种特征,方便人构架认识,如果从不同角度描述和想象一个人可以得到不同形象,那“医生”可能就是女主,女主可能是上述故事里的任何形象。

继续女主和报亭男的故事。

他们的爱也是欺骗性的结合,受不了被驯化的女主砍死了报亭男,拿他的脑花喂狗。

然后女主清醒过来,我们才知道杀人情节是幻想。

但很快得她又用镇静剂实行了谋杀。

女主去娘家几天后回来,见到的不是尸体,而是捣鼓便便的报亭男(可能没死但是傻了),总之她将报亭男送去偏远的医院,也正是在第二天坐火车的回程,遇到了“医生”,衔接片子开头,画外音的男声说“我们的故事就是从第二天上午开始的”,可以确认画外音“医生”的存在源自女主的篡述。

医生消失了。

女主的目光转向病历资料,可能本意是找联系方式,但翻到一个有躯体妄想症的人的故事,看完了,片子终于进入第三章,“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火车旅行结束,女主到家喂狗。

可以看到装狗粮的盆子里有血红色,那不是女主幻想砍报亭男时,把脑花扔进盆里留下的吗?

我想到三种解释,一:幻想砍报亭男前,她已经见过有血的盆,正好让她幻想到扔脑花进去的情节。

不合理处:只见过他们喂速食狗粮,没见过喂带血的生肉。

解释二:女主送报亭男去医院是假,砍死报亭男是真。

不合理处:到这种犯罪程度不进监狱也该被关起来了吧。

解释三:报亭男的真实性存疑。

那么,女主去精神病院,无疑为了自己的病情,关于报亭男的事多是幻想。

不过报亭男占了挺多情节,用“多是幻想”带过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想象女主作为编辑真的注意到路边报亭和报亭工作者了,或许还消费过,或许报亭男的特征就是挪用了内个报亭工作者的特征,给他加上夸张化的自己对狗的爱好,再想象施加到自己身上,想象自己如何反抗导致对方傻了,合理化自己去精神病院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想象,模仿狗的习性、交狗、捣鼓便便的就是女主,不过她对这些的判断和感受是分裂的,当她做这些时觉得自己是报亭男,一个结合了报亭工作者还有公园遛弯的爱狗人士的形象的人。

而后,女主联系到“医生”住处,见到了一对陌生夫妻,才知“医生”是所谓的马丁,夫妻正是马丁的妹妹和妹夫,而医生这个职业是马丁挪用了妹夫的,患者病历资料是马丁根据经历或者听说纂写的。

妹妹还告诉女主,马丁在进行开放式治疗,谈话对他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效,这不是第一次了,他没有杀人不会伤害人。

在女主看来,明晰可信的故事只剩1:马丁与她同车,告诉了她关于自己的故事。

在我们看来,谜底回到谜面,马丁和女主是一体的,火车旅行其实是女主的治愈之旅,好处之一是有那么多人可以交谈,那么多故事在更迭,再想她的职业被设定成编辑,或者说她给了自己一个编辑的身份,都是耐人寻味的。

想要出版病历资料里的故事也是女主找马丁的主要原因,她拨开云雾直冲马丁的宅子,果真见到他,但只在地下室说了几句话,就发生了意外爆炸,事后我们看到女主没怎么受伤,马丁不见所踪。

我们替女主设想一:马丁的真实性存疑。

设想二:女主在此的场景存疑。

不管哪种设想,马丁的存在都变得不确定。

女主坐在救援车里坚定地念了马丁的全名,恰反映她的怀疑和动摇。

后续,在精神病院,医生边摆弄桌上的人脑模型,边告诉女主,需要做手术在额头切口。

女主签名默许。

那人脑模型很像女主幻想砍报亭男,锯开他脑袋后的形状,暗示了看病和需要做手术的是她自己。

虽然马丁和报亭男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是虚构人物,但可以看出女主在现实中和精神病医生还有精神病患接触频繁。

所有的虚构都无法凭空,该有一定的依据。

在女主幻想的故事里,真实真相被打乱和重组了。

女主又坐上火车。

她对面的人,穿着“医生”(马丁)出场时的芥末黄格子西装,脸却是“医生”(马丁)故事里“马丁”的脸,让我完全不确定马丁长什么样、或者故事可以落脚的真实处了,但着装样貌对上了甚至他也叫马丁就是我们上述寻寻觅觅的马丁吗?

陌生人把手搭在薄薄的资料簿上,问了句:“您想聊聊吗?

”是旅途的始音。

看这部时挺不耐烦的,看完后时不时想起来,还是内种三百六十五度翻滚式地想,越想越喜欢。

我大概就喜欢这种重语言逻辑,拆拆补补的游戏吧。

 10 ) 真相套娃和垃圾袋山

无处不在的垃圾清理工以及垃圾本身是这一系列故事的一个注脚,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外面,在街道上,都能看到垃圾清理工,以及在家外边那个巨大的垃圾堆,第一眼看到那个垃圾堆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道具做的真的有点儿大。

真相=垃圾,世界虚无,所以我们扯那些蛋都是因为实在无聊,之所以在火车上扯淡,更是因为无聊。

剧中人物的所做所为都有反社会的态度,对抗社会,对抗规矩。

坐火车的人却是无法对抗自由行的线路,所以只能用精神分裂的幻想暂时得到虚幻的自由。

《坐火车旅行》短评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讲故事式的电影,而且每个故事讲得又荒诞又惊悚,我很喜欢。

5分钟前
  • ≈沫风℃
  • 力荐

很不错的悬疑片体验感,几个故事都挺重口味的,一直不明白为啥取名为“坐火车旅行”,看完后懂了,看似玩笑式的夸大故事,其实都是不为人知的秘密或潜在人格!

10分钟前
  • 王小蛮
  • 推荐

看的还挺爽的,章回体又有略重口的地方,剧情还挺紧凑,就是以后不敢随便和火车上的人搭话了。

14分钟前
  • 不是CD是DC
  • 推荐

片名小清新,内容引起极度不适,尤其第二段,晚上会做噩梦吧。套娃式的叙事,鱼眼畸变镜头,日式诡异配乐,感觉情节刚刚铺开,结果戛然而止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1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就很恶心 别的 故作玄虚吧

22分钟前
  • 真的无语啊
  • 很差

能写出这么精神的剧本的编剧他一定是阿卡姆疯人院脑白质切除术主刀医生。

24分钟前
  • 见证人
  • 较差

看的我精神不好了,剧情有吃大bian的

26分钟前
  • 较差

狗故事真恶心

29分钟前
  • job方式即可
  • 还行

4.5星,西班牙的惊悚+悬疑片一向优秀!从剧情到配乐到表演到色调,最后有个疑惑是所以海报里这三个人都是同一个人吗?

33分钟前
  • R
  • 推荐

索多玛的禁闭岛? 当成重口味禁片可以看看,对于社会的嘲讽有点过于做作。

35分钟前
  • 沉沦JDong
  • 还行

套娃编故事、垃圾情报网、肢体妄想、异装、恋物、暗网、恋童、狗女、人畜、开颅......编剧把这么多猎奇元素放到一起,看到最后又不违和也是厉害,原来大家都是神经病啊!“如果人们相信马丁在火车上告诉他们的一切,这是他们的问题。”再次确信西班牙没有小清新的电影。。

36分钟前
  • SKY
  • 推荐

大晚上的,特麽重口味包裹下的片子,实际上是为了给你上堂课[捂脸][捂脸][捂脸]用心良苦。。犹如重上了一遍叙事学、语法课!第一堂、概论,从结构上演绎套栈模型、戏中戏、环形叙述;第二题、辨析作品的作者、叙述者、角色等人物身份配置;第三节、精读字词句,论怎样将主从句关系影像化。。下课

40分钟前
  • 槛上人
  • 还行

无限套娃

42分钟前
  • 想一个新名字
  • 还行

7/10有一定趣味性但是口味过重,还比较喜欢

44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并不有趣,一堆瞎话和无意义的重口味故事。摄影加分。

45分钟前
  • 大奎
  • 较差

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虽为精神分裂也写实。第一个故事没太看明白但觉得很残忍,第二个故事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重口味的情节令人警醒。第三个故事讲了自身经历和虚无经验的差别,认识的水平决定了经验的质量。三个故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有《罗生门》之感,与其说是惊悚片,不如说是哲理片,让我们惊悚的不是神经病而是生活的真相,险恶、残忍、控制、吞噬、教条、虚无。

48分钟前
  • Disobey
  • 推荐

编剧居然是《宿敌》的编剧,看来没有结构限制的想法最终会成为毫无节制的故事情节,且没有任何逻辑和正常的人物关系,这种毫无节制的叙事狂魔让人想到前几年的《苏博拉》但后者有的优点却都没有。你不理解,很正常,因为这就是一群精神分裂者在讲故事。

49分钟前
  • 他已经出院了👻
  • 还行

好變態(▼皿▼#) 故作玄虛還講不好故事,看的好累。。。

53分钟前
  • 三疊紀
  • 还行

分段式作品,但比起短篇集的工整形式,本片在格式上更加天马行空,通过在火车上讲故事的方式,故事中套着故事,层层剥离,又将讲述者与聆听者各自身世融入其中, 如套娃一般,彼此也都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个“十日谈”式的寓言小故事风格不同,惊悚、搞笑、怪诞、重口味应有尽有,每个故事其实意思不大,但好处就是把这个看似复杂的结构梳理的非常清晰,绝对不会晕,但后半段简单和泄气,结尾不错,现实经历呼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开场,给人一种故事角色来到现实的感觉,戛然而止,亦幻亦真。

5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简化《萨拉戈萨手稿》结构,故事里的人再讲故事,垃圾工,变态的性,是不是有点《幻影》(2000)?

59分钟前
  • FWSWU-LLDAF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