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切斯特一生的浪荡是否是为了看到世界是正义的?
妓女为理想的坚持是值得的,一个拥有一切好资源的人也有权选择沉迷狗血。
将不会被人的先天出场设置所左右。
终极的自由意志,一切就应由自己而定。
还记得他将死前那句“带走我的躯体吧,让我去做我想做的事吧”我所想出的就这些,希望和大家一起逃论。
这该死的豆瓣非要我加这么多字吗?
天才必然不是时代的同类。
Johnny Depp的魅力在于每一个角色诠释得如同鬼魂附体,而又不带丝毫烙印,这个风向星座的男人总能在自己和角色中找到共同的联结点。
任意一个场景中,无论多少人,他总是脱颖而出的那位。
边看心里边生出些三教九流的话,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之一在临摹家族肖像时,被禁锢在传统和规矩中的他,不顾妻子感受说出那段猴子与作品的言论,多可惜,18岁被夺走的妻子根本不能理解,而那时的他只有那个不羁的戏子可以懂他,所有吸引力的起点都是共鸣;之二是已经感染梅毒病入膏肓的罗切斯特伯爵在国王和议会争执投票时现身,发表的演说平静而富有感召力,一举让落后18票的国王反超40票,这样的语言天才在那样的时代,似乎都是不幸。
对于罗切斯特伯爵,他的muse不仅是天赋,更是社会、制度、王权带给他的冲击,连hooker都可以教导他,一个男人一生要经历三次挫折:一次是初恋;一次是发妻;最后一次是陪他终老的人。
可惜,罗切斯特伯爵最终交付出的心并未陪他终老,他调教出来的Barri成为伦敦著名一流女演员之后,选择属于自己的荣耀,而放弃伯爵并不可靠的爱情。
女人势利么?
女人不过是选择了在游戏开始的规则:永远怀疑男人!
要么是生活教会你如何生存,要么是一个人教会你如何生活,而中间的选择总归是自己,怨不得任何人。
THE LIBERTINE看得绝望又柔软。
就像华美袍子下的虱子。。。
终于买到了...热泪盈眶...捧着D9的碟 跑跳步的就回家了...片子离限制级还有些距离,depp不过是演了一个"写写小文章,喝喝小酒,搞搞小女人"的家伙,他的作品也没有想象中鹅毛笔那样大肆只是为了宣扬性和纵欲,不过是个英国贵族们糜烂放荡生活的还原,甚至还怀着些愤怒和厌恶以及一些想要点醒世人的劲头...(尽管自己并不能控制的酗酒和得了不大光彩的病终其一生)...而片中所谓的限制镜头弄的跟舞台剧似的,甚至都比不上某些主题健康宣扬爱情的"大片"...对于伯爵从前的放荡作风和想象有些出入,除了人们对他回归的反映以及一些对白里有点侧面的反映,后来身边就只有三个女人而已...而且还执着钟情了一个最不上相的...算了这个不说也罢... 本来演这种聪明又有点愤世的家伙已经登峰造极的DEPP加上本身的贵族气质,有什么理由演的不精彩呢,每次他的眼睛偶尔下垂偶尔直视着镜头,翘着嘴唇静静的带点不屑的念着对白,我就会突然身体僵住几乎失去直觉,最喜欢他在国王身边招牌的俏皮表情...当然Malkovich的戏也是没啥可挑的,只是每次看到他都觉得假发出奇的滑稽,哈哈,还是想要进他脑袋里看看?总之就是有点想笑...唉,人就是这么肤浅的动物罢推荐片子的理由:depp明亮的眼神,depp深情的念白,depp狡黠的坏笑,depp袖口的蕾丝以及depp带假发的德行因此片子最后,他闪着清澈的眸子貌似无辜的说"do u like me now?"我只能说,给我个不喜欢你的理由先当然,如果你不是我这样弱智到看见depp就投降的话,说实话,片子不看也罢...最后的问题:这些女人竟然都没有得病?甚至还生了孩子?!- -;不懂
Johnny Depp, John Malkovich 主演的电影The Libertine讲的是约翰 韦尔蒙特 英王查尔斯二世的罗切斯特第二伯爵。
英语里至少有两个词和他密切相关,甚至于特指他或他这一类人。
这两个词一个是Libertine,以他为首的十七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组织。
还有一个是rake,败家子。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败家子一词由他而起,可以说他是欧洲败家子的始作俑者。
当然还有一个词Cad可以用来形容他,意思是把姑娘肚子搞大的骗子。
由这两个词你也可以大概猜到他老人家是什么样一个风格作派。
举个例子,他因为大不敬被皇上流放到乡下后,给自己起了个假名叫班多大夫,专职妇女不孕症。
而且据说“不是不成功的”,算是给cad这个词作了最好的注脚。
罗切斯特伯爵有大才;聪明,脑子快,说话一针见血,恶毒无比。
和所有聪明人一样,谁也不服,见一个灭一个。
不管世俗道德,宗教信仰,随时能给皇上下不来台,整天酒不离手,嫖妓无数,男女通吃,热爱艺术,戏剧,整日写充满想象力的下流文字。
老婆是用暴力抢来的贵妇人。
他不但找了当时最著名的女演员当情妇,而且还是她的表演教师。
这样一个人,真是男人都想作他,女人都想被他做。
所有人都对他抱有巨大期望。
老婆爱他,皇上把他当作政治上的左膀右臂,情妇的艺术生命归他所有,连他嫖的妓女都控制不住的爱上他。
他干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他老人家有如此大才,也没写一部和莎士比亚比肩的像样的剧本。
除了一些下流诗以外没对文学做什么贡献。
政治上他除了胡闹和跟皇上捣乱被到处流放以外没什么影响。
家庭生活无非是整天把自己老婆气的半死。
最后得了梅毒大疮,三期入脑,瞎了眼,烂掉了鼻子,死于33岁。
完了。
完了。
这就是自由者这部电影讲的故事。
一个有金钱地位的犬儒主义者,愤世嫉俗,能一眼看穿所有的把戏,为了活得真实,做个性情中人,把自己的一切才能资源统统浪费。
浪费的惊心动魄,浪费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于观众来说又是惋惜又是过瘾,此中滋味复杂。
因为主题人物的类似,我不能不比较一下讲萨德侯爵的电影“鹅毛笔 The Quill”。
萨德也以编造下流小说为乐,比起他来,流传下来的作品多出不少。
但是在电影最后,俨然成了言论自由的捍卫者。
作为电影来说主题更强,似乎有了升华,但是以刻画下流胚子王八蛋没头没脑反对一切的自由者角色而论,似乎又不够真实了。
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我们“死”在年纪轻轻之时的言论,我想笔者大多过了那个年纪才会有此感触吧。
或许因为年轻时那些偶尔如诗的情绪太受记忆偏爱,冷落了持续今日的一日三餐,如同许安桦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般平常的大多时间。
又或许觉得,年岁强取豪夺了年轻的心,对此积怨以久,不肯承认是自己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跳出俗世随性生活的大有人在,对世界自怨自艾顶多也就欺骗了自己。
其实环境真没能耐改变什么,顶多也就遮住你的眼睛。
而且我并不觉得死在年纪轻轻之时这种说法适合大多数人,我们还会思考这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多数人只是更加麻木了而已,这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不开心大多源自敏感,所以我们还能努力热爱生活。
我们本身就是世俗的一部分又怎能说被世俗逼死在花样年华里?
对妥协麻木之人,将一直与世俗共存,信仰光,早上醒来见到太阳就充满希望,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活法。
真正能被杀死的只有鲜活的灵魂,那些身体和灵魂都尽性的活到最后一刻的人。
只有极其偏执的人才能活到那个点上,这样的人不多,约翰·威尔默特·罗切斯特伯爵绝对榜上有名。
同样不羁的约翰尼·德普在《浪荡子》里还原了这个角色,就像两个恰好重合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里跳同一只舞。
约翰·威尔默特一角除了德普外再无第二人能去插足。
从英国出资为反应本国历史却选择德普这个美国演员就能看出这并非一个人的考究。
没有德普这部电影根本不能想象,这两个人骨子里有股劲很像,所谓同是人间浪荡子。
约翰·威尔默特俊邪不恭,桀骜放荡,天赋异禀,但淫耻无度,风流成性,言谈狂妄,举止倒算文雅。
每日以酒眠、为色醒,以喝遍天下美酒、阅尽天下美色为傲,还患有幻想症,而立不久梅毒缠身便香消玉殒。
生前以放荡闻名,死后以才华流世。
他一生有过无数女人,但我依然相信他的爱无比真诚,因为他虚假不来,他不会隐藏人性里不得体的顽劣,绝对是这世间顶坦诚之人。
见到对他褒贬不一的评论,就浮现他开篇时的笑,而这笑也应该有我的份。
大部分人习惯性把才者的愤怒归结于时代的错误,其实不管把他们丢在哪个都一样,每个时代都延续着那些深入骨髓的堕性和陈芝麻烂谷子的陋习。
而且必须承认,我们就是看不惯傲者的真才,不相信浪子的虔诚。
错时代这般老套的说词根本套不进他短暂的生命,换几个时代都没用。
他或许只是上帝的一个疏忽,不然怎么会草草了结他的生命,还说是上帝绝望了?
真正高贵之人绝不会被高贵本身的光环所蒙蔽。
身为贵族和宠臣已经够他喝遍天下美酒、尝遍天下美色。
何况他还有一身倾世才华与美貌,若仅仅是放荡他大可不必活得那么“可怜”。
可惜他选择遵从自我或者说遵从灵魂,当权贵与“体面”不及酒精、女人有趣时,他选择有过趣的生活。
荡在酒池肉林间,一醉好多年。
在同样的环境里,所有人眼前的景象是一样,能看见的却不一样。
那些存在而看不见的东西大多因为习以为常,把常态里的东西拿到人们关注的事情上来,才会有人思考。
他言谈戏剧里那些荒诞无稽、淫荡无度的说台词和行为,坦诚展现他所处的环境及自己的状态。
体面的贵族们痛恨他这种坦诚,衣冠禽兽从来不会把里子里的事拿到面子上来说。
浪荡够资本、发泄够才华、病陨依然还有女人和身家,虽然起起落落但还是由着性子活了一世,上帝对他也算仁至义尽了,死虽可惜,却也是个适合他的死法,按理说他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真的发生了。
电影一直让他高高在上,就像开篇他说话的口吻一样,和所有人隔着一团漆黑,只剩中央一束光,这很应他孤独的一生。
他在戏剧和幻想里一直处于微醺状态,站在你触不到的地方自演自说,不需要你有代入感,不需要你理解他、不需要你喜欢他、甚至不需要你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让灵魂和身体都活到最后一刻。
但你会思考,在吃饭、睡觉、甚至做爱的时候。
不过你大可不必为对错费心,这是人生又不是数学题。
他说:我要饮尽天下的美酒对于耶稣我是不敬的我漫无目的地在这尘世走着抬头看看天有好多天使在舞蹈那么你现在喜欢我吗...生者如此诳语大多会被人唾骂,死后若是幸运流传于世倒比较能被客观看待。
道理就像我们会对同事加薪而产生情绪,却对福布斯榜上那些数字熟视无睹一样。
我们见不得处在相同环境的人对同一处境有过于古怪的解读,圈外对古怪思想推崇的倒大有人在。
这种情绪大多来源于嫉妒和讨厌,嫉妒我们很少意识到和承认,讨厌却很直接坦荡,讨厌大多会因为坚持和了解而缓解,但嫉妒永远不会。
好在现世因为网络,思想圈子变得很大这种情况有所缓解。
思想圈子越大包容度也就越大,这和见识越多的人就越宽容是一个道理。
不过古怪之人在身边时,很多人又不见得能有在网络上的理智,因为这时候不仅需要见识还需要品行。
这很正常,需要反思。
约翰·威尔默特在争议里遵从自己的一生让人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和俊容,恨他的放荡和无耻。
一个风流成性率真坦诚的浪子在黑暗里带着自身的那束光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故事讲完了,那么你现在喜欢他么?
雾霭下高耸的古堡、雍容华贵的贵族礼服、蓬松的长卷发、优雅绅士的手杖、镶满宝石的金色酒杯和身材丰腴的女人。
17世纪的英国复辟王朝时期极尽奢靡的生活,在昏暗泛黄,甚至有些闪烁的电影画面中,显得如此凄美,令人唏嘘不已。
“我叫约翰·威尔默特,罗切斯特伯爵二世,我不希望你爱上我。
”他有绝美的容貌,显赫的家世,傲人的才华,却以纵欲的浪荡子形象声名远播。
“我是黄金时代的厌世者,这号称由我们伟大的查理国王,和主带来的太平盛世,让我觉得恶心。
” 肆意挥霍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是因为他看清了英国王室挥金如土下的粉饰太平。
正如他要求那位妓女的那样,瑟瑟发抖的、迷失的、绝望的、柔软的、冷漠的,在这个虚弱又渴望的躯体里。
这又何尝不是英国王室与当时孱弱的社会的真实写照?
时代不如是,他寻求的精神便是真实,极致的真实和毫不掩饰欲望。
他的母亲看见他醉倒在炉火旁,说:“我们贵族应该有超凡的自制力,去抵御邪恶。
”他摇摇晃晃地走到母亲面前,眼神明亮,笑容不羁,轻声说:“那如果我们本就邪恶呢,母亲?
”当然,伯爵的悲剧不该归咎于那个时代,因为从来没有完美的时代。
他是那样的聪明,看得清社会的黑暗;他是那样的感性,面对羸弱的社会表现出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挣扎;他又是那样的至情至性,毫不掩饰地展露欲望,露骨地表达想法。
这些极端的性格集于一身,注定了他短暂的命途,浪漫得惊心动魄,凄美得荡气回肠。
约翰的扮演者约翰尼·德普在这部电影中与角色完全合体。
与其说德普在塑造角色,不如说德普在自我表达。
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同样的自我意识与真实,和同样高贵又古怪的气质,清醒而孤独的灵魂,让人迷恋又畏惧。
德普的角色很少有激烈的感情戏,一切迷茫、恐惧、悲伤、骄傲还有孤独,都融化在他的眼睛里,在他看向镜头的那一刻,你的灵魂都将沉溺于那双深深的黑色眼睛里,无以言喻。
“我漫无目的地在这尘世里走着,抬头看着天,有好多天使在舞蹈。
”影片的最后,一束昏黄的光打在他身上,周围是一片漆黑,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男声响起,凄凉哀婉。
最初,他用傲慢的眼神,轻蔑地说:“现在,你喜欢我吗?
”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神情渐渐变得孤独与害怕,最后声音也变得怀疑且停顿。
镜头逐渐拉远,他慢慢仰头喝尽金色酒杯里的酒,消失在一片漆黑中… “现在,你喜欢我吗?
”
有些东西,始终闷在胸口,令我感到呼吸沉重。
这次,没有对任何人讲。
很多凌乱的想法在脑中一闪而过,却抓不住,更加没办法对人讲。
况且我深信能完整看一遍的,都是资深粉。
若非对其深深的信任,我想我不会看的。
但看完一遍,竟然哽咽了。
不知是片尾音乐的情绪渲染过于强烈,还是他的那句“You love me now?
”尽管影片结束了,我却好像始终无法放下。
要段考了,紧接着是期考复习。
而我却在此时,怀着一份无法言说的心情再次点开了它。
这次是下到手机,一个人,蜷在被窝,就着小小的屏幕看的。
即使是已经对大体剧情有所了解,看完后却依旧说不出什么来。
但我已经知道,我会看第三次,第四次……而这份心情,我知道我会藏着,不会跟舍友说起,连闺蜜也不。
因为他们不会懂,不会了解,也不会在意。
就像那片子里,人人耽于自己营造的盛景中,没人会去质疑这个世界为何光怪陆离,除了他。
既然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撼动这个腐朽的王国,那就死心做最坏的那一个吧。
怀抱着这样的想法,与这靡靡尘世说再见吧。
那些所谓的朋友,一同纵欲的情人,一转嘴脸,却是自诩清高,可笑!
这样的时代,比谁更清高?
回看那片首的自白,不懂的人,会说“下流”吧。
他只不过恨透了自矜自持的贵族罢了。
他会蔑视自己的母亲,会救下偷了主人钱的仆人,会讽刺自己的妻子为“关在华丽笼子里的母猴子”,皆因于此吧。
他顺应自己的思想而存在着,却也伤透了身边的人和自己。
写着写着,思绪再次凌乱了。
也许有一些,我至今还未看懂吧。
当舍友们都睡了,我脑中却开始画面回放。
那些荒唐可笑的情节,那些发人深省的对白。
他令我没有花痴的余地,甚至不忍直视,因为看着看着,会痛。
也许对于我们,那是个太遥远的年代,那样的荒淫无度无法想象。
当他走进公园,那浓雾缭绕的林荫下,是如此肮脏与污秽。
这就是那位国王统治下的真实例证。
可惜高高在上的国王竟见不得这些。
当有人将一切摆在他面前,他被震撼了,又愤怒无比。
所谓的王权是不能经受任何威胁的,何况是在用心收买的外国使臣面前?
荒唐的闹剧往往有着更荒唐的收场。
在开场前,他就已经准备好逃了。
临走前,他看了巴里一眼,意味深长的。
我想,她是否真的出卖过他已经不重要了。
这女孩从一开始就未曾打算把心交给任何人。
平心而论,她是其中最清醒的人。
哪怕换个场景,我都会为她拍手称快。
这样的时代,生为女子,如此抱负,无愧于世。
她自私,有野心,从不隐瞒。
一开始她就对他说过,“你买得了我一夜春宵,却无法令我屈从。
”她太真实,真实到令他心动。
他要的就是她的真实,哪怕仅仅只在舞台上。
但在这里,她真实得令人讨厌了。
她曾经那样卑微地高贵着。
他教会了她如何生存,她最终却为了生存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她变得跟那些自私市侩的人没两样。
但他从未怨过她,那些都是他教的。
她依旧对他的伟大天赋深信不疑,她了解他。
区别只是,她不再表现得卑微,她已经获得了生存的资本。
唯一泄露情感的,不过是默默生下的孩子罢了。
或许,他最令她动心的,恰恰是那不可一世的神情,压制住她所有的野心与高傲。
而那份卑微,却早已随着他一次次不可抑制的表白消失了。
即便他待巴里如此,我相信他爱伊丽莎白。
那位始终追随他的妓女说过,男人一生会跌倒三次,一次是初恋,一次是发妻,一次是陪他终老的人。
她占了两个。
他时常会要她描述他抢走她时的感受,哪怕是弥留之际。
你可以说他是想要极力证明自己身为男子的魅力,但我想他也许只是想要反复印证妻子对他的爱吧。
当她拦下他的酒瓶,不顾一切地抱住他,我深深被感动了。
这世间最爱他的,不是他母亲,是她。
当她像每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抱怨丈夫的放纵生活时,你不会看到她有多美。
看着他跌倒,她的泪不住地往下掉。
看到他想尽办法夺回酒瓶,她竟抛下往日淑女的矜持灌了一大口酒,只为逼他认清现实。
抱着他的头,她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你身边跟着恶魔,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了』。
她也许不懂他的天赋,甚至无聊刻板得和其他的贵族女人无异。
但到头来,没有人愿意为他收拾残局,她会。
情妇,他可以有很多个,但妻子,只有也只能是她。
最后,她拭干泪水,轻轻为他阖上双眼。
那一幕对应着舞台上巴里相同的动作。
终究,留在他身边的,不是他最青睐的女演员,而是他的妻子。
写到这里,该说的依旧未完。
有些什么,我隐隐懂了,又好像不是很懂。
黄金时代的嫉世者,抱着他的辉煌壮烈牺牲。
或许酒不离手,不过是因为太清醒。
而他那看透一切真相的双眼,也许从未被酒精模糊过吧。
人生中的任何尝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他从未后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代价最大的一种……
无论你的编剧和导演,题材和场景,道具和服装多么完美,但是演员不完美,不能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或者只能说是圈完观者的钱后被诟病的庸片。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摄影模特可以大于你的器材和摄影师本身水平的限制你有一个充满灵气和激情的模特你甚至用手机都可以去完成拍摄而手机的低像素甚至说不定可以拍出胶片的质感一个拙劣艳俗的模特用哈苏H3D50也许都还是毫无质感差强人意 当然这是我的片面之词不排除另论。
这并不是depp最好的电影,也不是我最喜欢他的一部电影我只能说这部电影差强人意的还行因为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但其中的一些场景和台词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我本打算让《处女自杀》成为我豆瓣的第一篇影评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那部电影里的音乐了可是浪子让我更印象深刻这部电影有一个好题材,略逊一筹的编和导再逊一点的场景、道具和服装开头和结尾的自述是整片的萌点,其他几乎跟所有复述传记的人生一样,娓娓道来并无多大无新意但是有一个合适完美发光的主角足以支撑让我沉闷的看完整部电影。
也许我夸张了depp的魅力但几乎所有人都会赞同我。
我不用纳闷为什么所有浪子都会被外貌平凡但又个性十足的女人吸引妻子是“一只华而不实的母猴子,为笼子的华丽而沾沾自喜”而对他将要发展的情人说“不喜欢你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愚蠢,一种是嫉妒,5年之后,愚蠢的人会喜欢你,嫉妒的人永远不会."他和妻子是袭击者和被袭击者的关系妻子也热切的喜欢这样的感觉他总是需要她一遍又一遍的复述" 跟我说说被夺走的感觉。
”“我那时18岁,一年收入两千五百磅。
你突然袭击我,把我从我的马车里拖走,然后就驾着马车跑了,为此国王还把你关进牢房,但自此我就没碰过别的男人,我只爱我的袭击者......"这样的对白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最后出现在浪子将死之时浪子总是在浪费挥霍自己的人生而且从不珍惜爱自己的人但是如果全世界都在爱他国王、冷落的妻子、朋友、他嫖的妓女们甚至鄙视唾弃他同时艳羡他的百姓们如果有一个并不打算臣服他的女人出现那绝对是满足他征服欲望的猎物“你可以花1英磅买我的春宵,但你不会,你想征服我……”所以, “当男人不再注意女人的外表,而转向心灵时,那男人便完了。
”但我不完全打算强调他只是因为征服欲而爱上她这仅仅只是一部分我想更多地是她身上的特质一种她想要被剧院观者认同的渴望而他也何尝不是想要让世人认同钦佩他的天赋和才华“你告诉我怎样去生存,而我告诉你什么是生活,我们扯平了,我们不应该再见了... ...”情人的抛弃不仅仅因为他患上梅毒面容千疮百孔面容可怖因为 " 我不想用荣耀交换你不可依靠的爱”。
还因为她不想获得任何人的爱和承诺她只需要人们对她的仰慕尊重和认可我觉得这是多么奇怪的但是同时表示理解一个没有安全感不被人认同的女人爱情只是暂时的调剂品地位和财富才是实际的最后陪伴将死之人的人还是他忠实的被袭击者。
我最喜欢那段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不堪并且色情的舞台剧还有他放荡不羁、惊世骇俗的演说depp将它融进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里还是他惯用的嘲讽以及愤世嫉俗并且以这不寻常的剖白作为我评论的结尾,"在我欲望的顶峰,我生存就是为了做爱,做爱完了继续生存。
让其他的王室都成为我们的奴隶,只有我们的国家才是自由的,让我们成为世界之王。
我的法律就是享乐,我用我的生殖器统治这大地。
国王率领着所有的恶棍们,我们选择也接受鸡奸男人的屁股,也成为精子的接收者!
"
伯爵同学唯一真正有激情的,是爱上女演员和奉旨排戏的那段时间,此前和此后,或万人敬仰或众人唾弃,根子上却没什么区别:无时不刻不在自我毁灭。
任何经历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道理他老人家自己明白的紧,只是做起来太难,被女演员背叛被国王通缉以后,自毁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梅毒加身,离死不远。
聪明反被聪明误,再怎么洞悉人性也来不及反省,或者爱上一个人之前就该先做好被放弃的准备,这是爱的代价。
又想,真爱女演员么?
只怕他自己都知道是个幻影,爱的大概只是瞬间绚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爱了。
说起来,这狷狂家伙骨子里却天真无比,爱上女演员又不给她什么经济援助,听任她辗转风尘,国王正要命的当口他又来上一出闹剧,最后,又不计前嫌帮国王的忙,眼巴巴跑到女演员面前说要跟她生孩子,真正不通世故。
片子中间,就是跟老婆照相那段,自我辩解说,不过是想说出真相。
说真相也要看看场合不是,脑子进水了么?
可他又有什么错,爱是有错的不成?
天真果真有罪不成?
不合潮流就活该落得自取灭亡不成?
求生一定比寻死好不成?
渴望被人明白就是傻X不成?
单纯脆弱的东西最是美好,最是伤人,最是不堪荒诞现实随手一击。
如果真有时空机器,把全部世代天真者爱美者狂放者理想者放荡者汇聚一堂该有多好,从此空前绝后,世上再无传奇,全人类平平安安千秋万代下去。
但这样真的好吗,又忍不住怀疑。
罢了,不去想她。
又名《浪荡子》或《浪子》。
类传记题材,主人公是17世纪英国复辟王朝时期的传奇人物约翰·威尔默特,14岁便取得了牛津文学硕士,由于父亲曾经庇护过落难时的查理二世,因而被后者视为朋友。
不过,彼时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最奢华糜烂的年代,他浸淫其中,终日徘徊在酒馆、妓院、剧场、宫廷之间,却难以抑制现实与内心剧烈冲突产生的痛苦。
所以,一面,行为放荡、纵酒胡闹、讲露骨笑话、写淫秽诗篇;另一面,又时常以诗、剧嘲讽所谓贵族与宫廷生活的荒唐。
无法自律,触怒国王,多次被流放,仅活了33岁。
电影是以他再次被查理二世召回宫廷开始的。
国王,既希望他成为自己时代的骄傲,就像伊丽莎白的莎士比亚;又希望他成为真正的御用文人、宫廷的代言,在议院里慷慨陈词缴杀敌手。
可是,威尔默特太有思想了,束缚不住自己那颗自由、激进却又厌倦现世的心。
威尔默特遇到了一个女人,伊丽莎白·巴里。
在众人眼里,她是一位失败的演员,在他眼里,却是触动内心的天使。
她的自然主义的表演风格,在他的引导与支持下,被更多的人接受。
然而,她对生活的追求也是自然主义的,所以,与威尔默特的感情,始终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在查理二世招待外国使节的活动中,威尔默特编导了一出纵情并荒诞的歌剧。
之后,主动放弃贵族的身份,走入民间。
他认识了一个男人,无名的俊美的演员,引发了仿佛同性恋的感情。
受梅毒戕害的威尔默特已经面部溃烂、满身脓疮,可是,却依旧揣着对世俗的冷嘲热讽。
他出现在查尔斯二世的聚会上,脸上敷着白粉,鼻子扣着怪罩,嘴唇涂得猩红,如同撒旦,面对沉溺在奢靡生活中的贵族,做了最高亢、恐怖的“忏悔”。
他死了。
两次。
先是在巴里的剧中,后是在妻子的怀里。
威尔默特的故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写了《索多玛120天》的萨德以及神秘的诗人兰波——都是些特立独行的“怪物”。
诸多的专业影评,都在抨击剧情架构、服装置景、导演摄影的“滥”,却无一例外地将强尼·戴普捧到云端。
显然,他当得起。
看着文艺的威尔默特,你绝不会想到商业的杰克船长,尽管,他们同样夺目。
喜欢片中的某些台词。
比如,威尔默特自嘲为晓得族谱的公猴子后,又说妻子是“一只华而不实的母猴子,为笼子的华丽而沾沾自喜。
”比如,巴里对威尔默特说:“你可以花1英磅买我的春宵,但你不会,你想征服我……当男人不再注意女人的外表,而转向心灵时,那男人便完了。
”比如,威尔默特随口说出的“我是黄金时代的嫉世者”、“不喜欢你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愚蠢,一种是嫉妒,5年之后,愚蠢的人会喜欢你,嫉妒的人永远不会”、“生命中所有的尝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等,非常契合他诗人的身份。
开篇与结尾的对白,在强尼·戴普的诠释下熠熠生辉。
尤其是最后一句——Well,Do you like me now? 女fans们大概没有不说“Yes,I do”的。
???
很早之前看的DVD 当时真没注意那是德普……
德普屎一样的演技 深深的恶心了我
Do you like me now?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而成功、就是在这两样之间找一个出口、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现实、而幸福、就是无论如何我都不放弃你、Do you like me now?
容许我觉得这出戏非常的disgusting吗? 有才华的人多得是,用得着为他做传记吗?没有看完,让他烂掉吧。
节奏、性格、主题都一塌糊涂。把罗切斯特的瞎jb扯夸张到了实物的瞎jb。另外,牧师吉尔伯特·伯奈特应该更年轻一点;另外,哈利法克斯在排斥危机中的功劳被换到似乎并没出什么力气的罗切斯特身上,改得过了点。
德普的个人秀
Do you like me now??
就是这样的电影,才能显出他的才气。
觉得johnny挺适合这种角色的
欧洲的古装题材,和天朝的,真的没法比。
结尾真棒
很遗憾我还没看完。
罗切斯特伯爵,召回又放逐的宠臣?愤世嫉俗的色情狂?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作天作地作到死。喜欢谈不上,但必须承认他是特别的存在。像兰波。
也不是很风流也没有很才子
这种大段大段无意义、表面华丽实则空洞废话台词一堆的电影,真是可以归类为极大的垃圾。既不能真正展示那个时代,也不能给人思想留下印象,一坨屎一样看完就忘。德普看多了早就无感,阴郁系的表演风格已经不能打动我
Johnny Depp的演技已形成一种风格,他的面貌一出现,他的情态就随之而来。不知道这对于他而言是利是弊。
传记类的电影一般就是比较闷了 没办法
德普还是很阴暗
德普值得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