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琼斯先生

Mr. Jones,新闻守护者(港),普立兹记者(台),雪地里的真相(台),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主演:詹姆斯·诺顿,凡妮莎·柯比,彼得·萨斯加德,约瑟夫·马勒,肯内斯·库兰汉姆,费奈拉·伍尔加,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塞林·琼斯,贝娅塔·波兹尼亚克,朱利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英国,乌克兰语言: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威尔士语年份:2019

《琼斯先生》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琼斯先生》剧情介绍

琼斯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Guilty With an...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诚忠堂摩登家庭第二季家有父母如果还有明天蓝色爱情恋爱排班表我的逆向追求宇航员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育蝇奇谭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无神之地乡村教师小斧子风雨上海滩FE特工局车仁表怎么了?火药牌女友大风水青春无敌煤油灯国王:永远的君主偶像大师闪耀色彩王牌校草群青的号角不速之约悬棺迷尸星光灿烂顶级较量414区

《琼斯先生》长篇影评

 1 ) 普利策奖的耻辱

这是一个现代人都知道的事乌克兰大饥荒,一个人为大饥荒,粮食主产区闹饥荒。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悲伤,当时出现的新社会主义形式,很多愿意相信这是优于资本主义,结果无情打脸,什么人人平等,奥威尔一脸愕然不愿意相信。

看了一下评论居然还人在洗地,苏联人自己都是讳莫如深,你们是什么心态呢。

谁帮斯大林隐藏真想呢,英国和美国政客,为了本国经济和投资,但是你们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五毛要找列宁要吗。

永远404的纽约时报贡献了这样耻辱的普利策奖。

 2 ) 水准之作,不理解为什么入围柏林主竞赛

《琼斯先生》:7分优缺点分明,每一场戏是视听语言单拿出来可以当教科书。

如琼斯在乌克兰被突然举报后的逃离,镜头也突然紧紧跟随他,但给了一个全景,完全没有拍追他的人。

这一下就能凸显出琼斯的慌不择路;再如前半段在莫斯科,调色偏明亮,晚上在酒吧的打光用了浅黄色,突出奢侈,而后面在乌克兰,调色一下变得灰暗,琼斯先生的造型也从之前的体面风光到满脸的灰尘。

两个配角:普利策奖得主和女主塑造的较为完整。

尤其普利策得主:他愿意留在莫斯科为苏联做事,因为1 他是因为报道苏联的好拿的奖,他想维持自己的名声,所以之后也在为苏联说好话。

2 家人被限制 3 他自己也信苏联是社会主义,独自对抗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他想维护这个“想象”。

缺点也很明显,整个影片的剧情可以说是老套至极,甚至很多粗糙的地方。

如主角是“纸片人设”,完美无瑕,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血战钢锯岭》用了整前半部分铺垫主角为什么“不愿拿枪”。

同样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琼斯先生》里的琼斯先生从开始到结束无任何成长,“因为看到疑点——怀疑——彻查”从逻辑上没问题,但作为正常人,他的内心被允许只能有这些思想吗?

恐怕不尽然。

而自从琼斯先生到了乌克兰,导演对琼斯先生最在意的饥荒仅仅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几个细节,当回国后发新闻被诋毁,很容易又找了另一家报社自证清白…。

(邱礼涛既视感)那么,英国民众怎么想、报社怎么想、政府对两份报纸的不同态度怎么想?

影片并未交待。

还有几个纯功能性的角色,俗称“工具人”。

苏联官员对琼斯先生的伪造信毫不怀疑,并派了一个很能误事的人陪同。。。

这就造成了基本剧情通顺,但无法认同这是现实。

后者对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来说,是个明显缺点。

 3 ) what is greater course?

Just as that moment, as though at a signal, all the sheep burst out, in tremendous bleating. “Four legs good, two legs better!” Went on for five minutes without stopping. By the time the sheep has quieted down, the chance to utter any protest passed, for the pigs had marched back into the farmhouse. 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The animals had nothing to eat but chaff and mangold.Starvation seems to stare them in the face.It was likely necessary to cenceal this fact from the outside world.Embolden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windmill, the human beings were inventing fresh lies, about animal farm.整个电影都是冷色调,在琼斯目睹饥荒的时候尤甚,而为数不多的暖色调都来自于光鲜靓丽的莫斯科和“一切正常”的伦敦。

映象最深的莫过于在拥挤的“下等”车厢中所有人都是黑色,而只有一抹橙色,所有的目光都焦聚在这颗橙子上面,光与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能也是因为本身史料不多,故事略显单薄,但好在完整。

导演没有用任何讽刺、暗喻,就是讲故事,结合画面和光线的运用,让这个故事像一个木棍,放慢八倍速打在心上,缓缓的冲击。

虚构的凡妮莎角色,我觉得大多的是承担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并没有为故事提升亮度,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轻飘飘的,好在凡妮莎一出场靠着神颜就能秒杀一切。

“纪念在乌克兰大饥荒中丧命的百万人民“——斯大林用他那肮脏的手伸进乌克兰的底线,掏取最后的粮食。

本是共产主义的萌芽,然后演变成极端的强权,粉饰着歌舞升平。

在当下没有人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样时,鲜少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因为有的人认为这是革命必要的牺牲和宿命。

There comes a time in every man’s life, when he must choose a course greater than himself, then all his miserable little ambitions put together.某种政治下的文化、真相阉割,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下的某些场景。

在今年俄乌和西方冲突的这个局势下,这部电影好像又有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oogether.某种政治下的文化、真相阉割

 4 )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1935年,琼斯在伪满洲国调查途中被强盗绑架后撕票。

有人怀疑他是被苏联NKVD谋杀的。

同一时间,苏联左手伸进乌克兰的内衣摸最后一点粮食,右手给纳粹德国一口一口喂炖牛肉,撅起屁股使劲往伪满拱,还涨红了脸在新疆搞得盛世才大呼爸爸再用力一点。

如今却有无数精神伪满奸皇民和亡苏遗老私生子对琼斯冷嘲热讽,不过他们吹嘘伪满和亡苏的方式十分儒家,天皇和斯大林大抵看不上,只会把他们做成肥料。

真可谓“满遗不知亡国恨,隔江(松花江)犹唱‘后庭’花”。

 5 ) 真的勇士-琼斯先生

只是因为要以人的意志改变自然,就夺去几百万无辜百姓的生命。

没有粮食吃,只能吞食树皮充饥,一对老人还是饿死在床上。

母亲死了,满载瘦骨嶙峋的尸体收尸人不但把母亲尸体收走了,还顺便把孩子抛在堆满尸体的车上,为活人收尸。

甚至被饥饿逼疯了的孩子们吃掉自己的哥哥。

真的希望有地狱,让这些散尽天良的禽兽和败类们在人间做的孽,在地狱里加倍偿还,永不超生。

 6 ) 国家利益与普世价值,两者之间往往不可兼得

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是个年轻气盛、一心想成为记者的28岁英国人。

他在成功采访了希特勒之后,又异想天开地想去采访斯大林。

于是通过《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希望能为他安排。

到达莫斯科之后,他住进了为外国人指定的专门酒店。

在那荒淫的酒吧,他诧异为什么世界经济都进入了大萧条,可是苏联人是靠什么来有钱挥霍?

有人告诉他:斯大林的钱袋子就是粮食。

于是他摆脱了监控,独自一人去富饶的产粮区——乌克兰,想去探一究竟。

在漫天大雪中,他走过一个个无人的村庄,看到的是马车上拉着尸体,有人甚至把还活着的婴儿也扔上车去。

背包中的黑面包,被一群孩子抢走了。

一个农妇煮了点肉款待他以及两个孩子。

他无意中打开门,看到的竟然是那两个孩子的哥哥躺在雪地中,腿上血肉模糊。

人们拿给他一块树皮,告诉现在只有这个可以吃了。

这时的画外音传来童谣:“饥饿和寒冷,充斥着我们的房子。

没东西吃,没地方睡,我们的邻居精神错乱了,吃了他们的孩子。

”为了掩盖事实,斯大林政府当然不能容忍让西方记者了解到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

他随即被捕,以间谍罪被驱逐出境。

琼斯是第一个敢于顶住压力,在西方媒体公开发表文章,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

但是当时的很多人对苏联还抱有美好幻想,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而且从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角度,西方社会这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竭力想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商业贸易。

所以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显然不符合国家利益。

他因此被排挤、被咒骂、被封口、被认为是疯子。

琼斯四处找工作,结果是只给他安排了一个粉饰太平的文化栏目。

总编的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只要能让人民忘掉我们目前的惨状就行。

”具有讽刺的是,说谎话、隐瞒真相的纽约时报记者沃特·杜兰蒂,因持续正面报道苏联,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琼斯的朋友却因追查饥荒的线索而死于莫斯科街头。

而琼斯自己则两年后在中国热河省考察时,被苏联秘密警察暗杀。

报道真相,当然符合于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但是国家利益却是真金白银。

因此国际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不是以普世价值为导向。

所以,在普世价值和国家利益两者之间,往往不可兼得。

正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取舍,造成了大众民意的对立和冲突,导致很多人的思想混乱,大脑变残。

影片开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猪。

我们的视线从猪移到人,又从人移到猪,再从猪移到人。

结果要分清哪张脸是猪、哪张脸是人,似乎已经是很难了。

“怪只怪我生不逢时,不该出生在这个时代。

但事与愿违,妖怪在入侵人间,未来危在旦夕。

 7 ) 饥荒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8 ) 向您致敬 琼斯先生

十几年前,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叫杨妈,安徽天长人。

有次闲聊时谈到从前,她说小时候全家都饿死了,只剩她和姐姐,天黑了,姐妹俩只能在外面墙边坐着,因为家里躺着死人,她们害怕,不敢进屋,但也没有力气走远,后来一直等到有大人来把她们领走,才活了下来。

这种故事我听过很多,但这个事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在离我家五十公里外的农村里,发生在四十几年前,所以印象更深刻。

六十岁的杨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情绪稳定,语调自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恐惧和愤慨。

她使用的那个词也和大多数人至今依然使用的一样:三年自然灾害。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刚刚看完一部电影《MR. JONES》,想要议论些什么,又发现无话可说。

三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的中国,九十年代的朝鲜,过去发生的,现在也会发生,未来呢,我觉得还能发生。

只是有人永远选择看不到。

 9 ) 纪念社会主义历史之前牺牲的劳动者,以及勇于揭露真相人们,纪念这之后被蛆虫和黑暗笼罩的红色

“喏,这些自由人一清早就集中到他们的主教大人的大路上,每人在这里干三天活没有工钱。

家家户户的父兄子弟都得参加,每人干三天,不拿工钱,家里的佣人外加一两天。

嗨,这真像是在书里读到的法国和法国人民从前的情况,那一场永远值得纪念、值得感谢的革命,凭借着一次鲜血汇成的大潮,将这类延续千年的罪恶荡涤一净。

仅仅一次:那长夜漫漫的一千年,充斥其间的谬误、屈辱和苦难,惟有地狱可比,每一大桶从那个民族身上慢慢挤榨出来的鲜血,只用半滴来偿还,旧账也就一笔勾销了。

“恐怖时代”其实出现过两次,只要我们不是太健忘,能够这样去看。

一次是在激情澎湃之下杀人,另一次是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一次只延续了几个月,另一次却历经千年;一次导致了一万人丧生,另一次却死了一亿人。

可是,令我们心惊肉跳的却都是那个次要的“恐怖”造成的惨状,也就是说,那一次转瞬即逝的恐怖。

反过来看,一瞬间死在利斧之下,与一辈子挨饿受冻,受尽屈辱蹂躏,苦熬苦撑,慢慢折磨至死相比,还能算什么惨状?

一眨眼被雷劈死,与绑在火刑柱上慢慢烧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谆谆教导,要我们一想到那一次短暂的恐怖就心惊胆战,悲痛无比,可一处城市公墓就能容纳所有死者的棺材;然而,那一次比较久远但却实有其事的恐怖造成的死者,只怕是整个法国也埋不下。

那一次的恐怖才真有说不出的惨烈和可怕,只是从来没有人教育我们看清那场浩劫,或者说给予应得的理解。

 10 ) 【转】闻一:乌克兰的三次大饥荒

【作者简介】闻一,193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毕生研究苏联、俄罗斯历史。

主要著作: 《俄罗斯通史(1917--1991)》(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光荣与梦想——2010,重读俄罗斯》(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中信出版社,2016年)。

乌克兰国立大饥荒受害者纪念博物馆

《琼斯先生》短评

3.5星,这么好的题材拍的一般,最震撼的是小女孩的哥哥,一下把大饥荒的悲惨程度暴露出来

5分钟前
  • 难得糊涂
  • 推荐

5分。

8分钟前
  • 祝默
  • 较差

一部看得頗為尷尬的電影。。。

10分钟前
  • 貓公子
  • 较差

人类最深层的悲惨恐怕可以相通,至少某些沐浴过同一种阳光的人类可以

15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3.5 结局不震撼呢 但这个题材确实很少看到 支持一波 (世界和平吧

19分钟前
  • 建邺城牛大胆
  • 还行

刨除乌克兰反俄的立场,片子拍的不错。本想拿爱尔兰饥荒死亡的100万人,同时代的英国殖民下印度、孟加拉几次饥荒死去的3千万人说事,但想想还是算了吧。立场不同,政治从没有叫人失望,一如既往的肮脏。利用人的同情心达到政治目地同样令人恶心。

24分钟前
  • hjh20050505
  • 还行

上次看到一半不撑了,太无趣了,这次重看,又是看到一半,总之,不如去听网课

25分钟前
  • 木头羊
  • 较差

21/9/2020 @ K11 Art House。題材出色,只是整體可以拍得再好一點,現在的成品上在節奏方面掌控得不好

26分钟前
  • KLY
  • 还行

可能期待值过高了,感觉影片两条线都没有把握好。追寻乌克兰饥荒真相上,对于饿殍遍地的描绘,影像风格上很强悍,但琼斯先生经历得少且干瘪,俄语没有成为他与更多人交流的通行证,铺垫很多,但调查刚开始就结束了。新闻自由上,几位配角的塑造都过于工具人了,演员忙活半天不如结尾字幕来得震撼。

28分钟前
  • stillcxs
  • 还行

讲苏联大跃进的,题材可以,但是拍得很难看,是被我归为“无聊”那一类的电影。

32分钟前
  • angrybaby
  • 较差

可能是在我这69届柏林最佳了,阿格涅丝卡一贯擅长的悬疑政治类型的风格,MR JONES与·乔治奥威尔都不是国家腐败的顺从主义者大局利益为重或自我主义者。他们想要揭露真相,冷酷灰暗的镜头下真实处于饥荒的乌克兰人民,选择就在这里。

34分钟前
  • Caaater
  • 力荐

"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35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看得我想睡觉…

40分钟前
  • 白光
  • 较差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44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了解了一段俄乌之间历史,也想起了一段历史。拍摄的质感还不错,但是感觉不太深刻。

45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深入乌克兰后失去的色彩,正侧面光营造的惊悚感,仰拍和贴地拍的诡异视角,都让影片从视听上来讲是很好看的。对于“是否要为更伟大的目的而做出的牺牲”,导演有明显的指向性与结论,这难免简化了复杂的历史,脸谱化了拥有复杂人性的角色。但在当下,我对于目前电影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已经觉得十分满足了。

46分钟前
  • 凯撒不爱我
  • 推荐

整体略感仓促与紊乱,奥威尔有点强迫营业的意思。表象背后的真相,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而且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对照现时之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更显得饶有兴味。

47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干瘪!嗷嗷乱叫的小透明参观饥荒现场,在被灾民点题之后突然就被抓了,突然就被放了,突然就被勇敢了,突然就被去世了。

48分钟前
  • 满地
  • 较差

少数真相;多数真相. 相信的人多自然成了唯一真相!

50分钟前
  • L.L
  • 还行

2022.10.17

5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