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弹五月天的《拥抱》,但你是GAY还是直男?
你喜欢烟鬼×酷玩烂大街的《something just like this》,而你是直男还是GAY?
比起性别,性向太高深莫测。
或许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想要的去给个正确答案。
看完《盛夏未来》,其实脑子里只剩下两个与上面两个问题基本无关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陈辰走进夜店,与郑宇星走散。
她扫射四周,周围的红男绿女,被左拥右抱着,下体接近着,站在台上被当作商品。
她应该会想到之前跟母亲的争吵吧。
母亲觉得“女孩子忙活到最后总是要嫁”,郑宇星家境好,总是一个合适的对象。
她对母亲反驳“女孩子不一定是这样子的”,但身边肉眼可见却没有一个榜样。
母亲是出轨的,老师是刻板的,绿女们也都是被凝视的商品,作为一个女子的未来似乎总是苦闷。
她当下的迷茫,或者便是:不想成为这样的大人,却又找不到一个真切的印象,可以让自己真正找到目标,喜欢上自己。
而第二个场景是:陈辰与郑宇星并肩在音乐节里,她看着郑宇星,而郑宇星看着她。
这时候她才想到,或许男女都一样。
父母的离婚也许不单纯只是什么“母亲出轨”,因为父亲那边也早有恋人;而老师也在现实与理想的狭间找到了相容的答案——至少她听了郑宇星的辩驳,换了座位,而班上同学也似乎都是如母亲早前“不分手”的论点一样,都是好结果;而被当做商品,也会有像郑宇星这样的人无畏地跑上台,同样被凝视,同样寻找对方,然后同样彼此抚慰。
于是她转头望向远方,对那个从高处倒挂下来的、身着紧身体操服的女演员相互握手,转而那只“对方的手”,变成了在上个弥留之际泳池倒影中“自己的手”。
或许年轻人对于性别才总是迷茫的。
性别又不是性向,能被第三方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女生羡慕男生可以站着方便嘘嘘,羡慕男生可以不被当成商品,羡慕男生可以永远那么傻乎乎的,不用想太多这个世界的道理。
男生羡慕女生可以偶尔不必跑步,羡慕女生可以被父母呵护着,羡慕女生可以不被同类拳打脚踢,不用被本是同类的人扇巴掌。
似乎彼此都不必懂彼此,只是光顾着自己羡慕着对方,只是觉得对方轻松。
于是终于互相了解,终于互相拥抱时,似乎才能真正与自己和解。
其实还是不太喜欢那些不太现实的质地,音乐节才不像联欢晚会,夜店也没有那么キラキラ还管你十八不十八,那个三亚的无边泳池一看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可以随便玩得起的。
比起阴暗的livehouse,彻夜闹腾的夜店,不足10平的酒店廉租房,主角们的处境和人生都是宽敞、光明、且顺遂的。
于是他们自然地拥抱,自然地接吻,也自然地与彼此告别,与自己相容。
真要如此光明,才能暂时逃离这时代的片刻颓废,让人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吗?
但当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中,每个人在每个当下,都会遇到专属于的、不同的难题。
跟当下的当下一样,有些是可以相通的,有些是可以辩驳的,而还有些是不能说出口的。
每一种相容的情感,都能够让彼此找到难题的解决方式。
或许是成为商品。
也有可能可以在这个世界里一直欢笑下去。
或许是成为调停者。
虽然会在这个世界里偶尔失去回答别人问题的勇气。
或许是成为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人。
而成为哪种人都好,是选择“去理解”也好,还是“一味把别人的真情当成笑话”也好……每一段流动的时间,最妙的地方还是……爱或不爱,未来都会来。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理解、爱自己和彼此,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晕,青春爱情片变大道理片惹。
曾经,我还是很喜欢看各种青春片的,也不知道从啥时候,就没有再看过了。
能想起来的最近看过的勉强算是青春片的,估计就是《大黄蜂》。
所以自己真的是老了吧,最近中年危机爆炸,诸事不顺,也很怀念年轻时候的种种。
现在的自己,已经无法像曾经的自己那样无所顾忌了吧。
电影里看到电音节的时候,想到曾经在西班牙Ibiza岛的时光。
当时,在去西班牙前,不想再拖了,于是和喜欢的人告白,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于是,这个旅程就变成了“失恋”散心之旅。
旅行中,我整个人陷入一场无比低落的状态。
还好,有美好的风景可以让我短暂的忘却。
在Ibiza岛的时候,当然不会错过电音节。
晚上的HIGH,也让结束后的我心情爆发。
凌晨躺在床上,我写了一篇小作文,发给了对方。
插句话,在感情相处中,千万不要写小作文,大部分都会适得其反。
我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是面对感情,一直做不到“接受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
陈正道的片子真的很喜欢传达这个观点,不论是《盛夏未来》,还是《爱很美味》。
我也会反思自己,其实,不只是感情,包括其他的方方面面。
真的不是一味的执著,这样只能会自己感动自己。
不过,故事的结局,还是令人意想不到。
从西班牙回来,我们就在一起了。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吴磊和张子枫继《宠爱》之后的第二次合作了,两人彼此间配合地非常默契。
两人在片中的造型都属于成熟型的。
他俩作为电影的男女主感觉非常有CP感,也真的磕到了不少观众。
本片有传统青春题材电影当中常有的早恋等话题。
但这次还更多的融入了家庭这一话题。
两人在高考复读班中认识并交往,但男女主真正的感情线却被拉得很长。
女主之前高考落榜复读的原因感觉也不太能被大众理解,不知道在女主心里是不是永远家庭最重要。
另外看张子枫饰演的陈辰与郝蕾饰演的妈妈最终哭丧着脸吵架的场面略微让我想起了张子枫之前主演的《快把我哥带走》的部分情节。
电影在一段以动感的波浪为背景的展示名单的开头就已经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讲述“新时期”的电影,它针对于新生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这就已经在说明了其与以往青春的不同,它摒弃了传统媒介,大量地使用新媒介如抖音、微信。
紧接着影片以抖音形式展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抖音界面开头剧情也是随着网络新媒介而推进:陈辰在妈妈的电脑上发现了其与“海南水果王”的聊天记录,进而作出了放弃高考以延续父母感情的决定;
水果王陈辰妈妈用爸爸的生日打开了陈辰的手机,表现了陈辰对爸爸和这个家庭的爱;郑宇星通过与陈辰发“官宣”的抖音来让Ming看到以达到郑宇星的目的;
抖音“官宣”陈辰妈妈拉黑海南水果王后海南水果王招上门来,恰好与前来的郑宇星碰见,陈辰目睹妈妈与水果王的互动后产生了怀疑;
妈妈拉黑水果王郑宇星独自在家与人工智能产品Siri对话更是揭露了他乐观外表下的内心空虚……
郑宇星独自在家与Siri倾诉这些新媒介发挥了在过去的青春片中无法发挥的作用,更是辅助导演更好地呈现更加立体的人物。
并且,影片中人物的种种设定也说明了离开了这些新媒介将无法展开故事:郑宇星靠在网络上发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灵魂,进而才能认识远在其他地方的Ming。
陈辰正是通过抖音上所呈现的郑宇星而对他产生了暗涌的情愫……
陈辰偷看郑宇星抖音这些媒介也帮助影片揭示了影片其中的一个母题:在当今网络流量时代下,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形式去面对感情;但网络也会隐藏人们现实中的另一面,人们会利用新媒介使自己变得神秘、有些难以捉摸,还会制造出虚假的情感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介的使用还帮助影片构建了一个近几年华语电影所没有的神秘的人物:Ming。
Ming的身份在电影刚上映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量观众对于Ming的性别展开了大量的讨论。
Ming在影片中仅在郑宇星的口中与和郑宇星在网络上的互动出现,虽然在电影中文字幕所显示的是“他”,但在英文字幕上显示的却始终是“Ming”,没有出现性别。
郑宇星打Ming电话未果导演借这个人物制造了一种暗藏的悬疑感:若Ming的性别不是女,那么影片将进入更深的关于身份认同的主题,将比大多所看到的那样要深刻。
导演陈正道巧妙地利用了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达到了一个显然比传统同性电影更好的效果。
“戴着镣铐跳舞”。
一闪而过的细节 是青春爱情电影,但显然不是关于男女主之间相互的爱情。
我们来将电影线捋清楚:陈辰一直关注着郑宇星的抖音,暗恋着他,但没有想过认识,就只有小女孩的那种爱慕。
但是在高考前陈辰发现了妈妈的秘密,于是她决定考砸高考重读以换取父母多一年的相处,在父母的疑问下她欺骗父母说自己失恋了。
郑宇星猜到陈辰撒谎原因班主任在班上的警告让郑宇星很疑惑,于是找陈辰确认原因,知道了陈辰利用他当借口后,郑宇星将计就计,也利用陈辰来使Ming吃醋,在陈辰妈妈的要求下继续陪陈辰演戏。
两代人故事之后的就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
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两个失意人的报团取暖。
陈辰与郑宇星都经历了感情上的打击,陈辰的来自于父母爱情的破碎,郑宇星的来自于自己的感情破碎。
班主任的劝诫在与陈辰的交往中,郑宇星的心中始终装着的都是Ming,带陈辰去夜店是为了气Ming,带陈辰去音乐节是为了看Ming。
Ming这个人物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电影进展的原动力。
在夜店的那一场戏中,陈辰显得很不自然,面对对自己而言陌生的环境,相对于郑宇星喜欢在嘈杂的环境中忘记烦恼,她感到十分不适应。
这也侧面表现出两个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彼此的经历使得他们相互吸引。
陈辰不适应夜店环境在陈辰的索吻下,郑宇星本能地往后退,背后的含义可想而知。
在陈辰走后郑宇星又向Ming打电话,被挂断电话后郑宇星的哭泣更是证明郑宇星这个人物始终放不下的是Ming。
陈辰索吻,郑宇星本能后退陈辰发现真相后找郑宇星,两人坐在地上喝酒谈心的一幕更是表现了两个人感情的本质:两个失意人的的相互慰藉。
结合郑宇星的性格,那么就可以推断出二人之前的交往至少从郑宇星这一方来说,只是朋友。
郑宇星陈辰相互倾诉郑宇星内心的空虚使得他将自己的感情给予陈辰:与陈辰在家弹唱《拥抱》、为陈辰制作了全世界独属于她一个的歌、与陈辰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
电影中的感情一直是失衡。
她喜欢他,而他却一直喜欢他。
影片中的两组人物形成对照:陈辰的父母、水果王和陈辰、郑宇星、Ming。
两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相承的。
在年轻时都为轰轰烈烈,即使受到上一辈的阻挠,也会去追寻。
陈辰目睹父母已有各自家庭但感情并不总是圆满的,我们都需要去接受:陈辰的父母是彼此的初恋,之后虽然结婚了,但是随着感情的冲淡终究走向瓦解,然后重新寻找各自的感情(爸爸与电影中出现的女人、妈妈与水果王)。
陈辰对郑宇星的感情终究没有结果,而郑宇星也最终放下了他的初恋。
音乐节上但是,年轻的陈辰与郑宇星有试错的机会,在音乐节上,郑宇星吻了陈辰后却说“如果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不合适的人终究不会迎来好的结果。
感情在到来时的轰轰烈烈之后,不一定就都能够长久,唯有放下,留下曾经的美好时光。
感谢陈正道导演,创造了内地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奇观,影片以其精妙的调度,创造了这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
那一幕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电影巧妙地与小说《撒野》产生联系,不仅仅 只是陈辰说的那句“我们都要更勇敢”,还有“感情的双向奔赴才能走到最后”,正好对照了郑宇星望着台上模糊的初恋说出的那就“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小红花的照片,缉魂的换脑,秘密访客的形婚……我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能接受这种示好,它们实在太廉价。
但这一次,中英文字幕的对照成为这个时代最尽力的讽刺。
它指出,消解了我们存在的,是中文语境。
明的神秘与不可触碰,在片中是郑宇星的伤痛,在片外则指向这个不可见不可说的题材,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追逐。
对数字媒介的反思是多元的。
从微信聊天,手机通讯到短视频,它们成为密不透风的墙,将人监禁。
学校没收手机要求不转评,则说明官方对于舆论的恐惧,也是操纵。
“电话也不接,微信也不回”则展现了网络空间对人际距离的拉远,它可以被多么轻易地完全隔断。
最终依然只能依靠地理空间的漫溯拉近距离。
密不可分的唇无所谓爱情,却始终是心的紧靠。
我终于在电影中听到那句话,由一个孩子说出的“你真的想听真话嘛”。
在这个文化的语境中,孩子天然地丧失指责父母的立场,甚至经历漫长的教育与规训后,很多人完全没有埋怨和指责父母的能力。
因为被要求过,因为被伤害过,所以更懂得哪些话更伤人,而不说,不代表不知道,不代表父母就是全然正确的,不代表伤害没有造成,不代表受到的伤害需要的发泄都是“不懂事”“没有考虑过我们”。
即便不考虑以上一切,吴磊张子枫的状态也实在太好太对,在一众青春片中无限接近最理想的高中生,自然,阳光,伤但不悲,有自己的那份幼稚。
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和片中二人一样,做出了最伟大的决定,去坚持自己,坚持正确,去接受处分。
去等待未来的盛夏。
(不谈其他,比少年的你更好的一点可能是,周冬雨最终认罪,依然是顺从了体制,而本片中两人虽然接受了处分,但已然完成对体制的反叛。
)(看到各种关于郑宇星是不是同的争论很难受。
这部电影作为青春片最好的一点恰恰在于,它没有描绘任何一种被定义和狭隘化的爱情,而是描绘了失去、得不到这样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情感。
事实就是,但凡有任何一个证据可以直接证明MING的性别是男,本片就一定不会过审。
所以这场讨论注定无疾而终,双方各执一词。
而无论MING的性别是男是女,本片动人的部分依然是成立的。
因为电影最终将核心情感从恋爱,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失去,得不到,难道不是这种情感才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吗?
无所谓爱的是谁,是男是女是人是妖是纸片里的画是天边的光和云彩,无所谓是什么BLBGGL是哪种被分类的“爱情”,我爱的人不爱我,这难道不是能让所有人共情的东西吗?
难道他们就只能从简单的磕CP、从“恋爱”两个字中获取快感吗?
甚至换换性别一切都不成立……)
郝蕾真是笑死我了,万万没想到,郝蕾在这部戏里爱喝酒还有文艺的气质。
这比隔壁扑水少年笑的要厉害,快给笑瘫了,尤其是四个人在外面尬聊时。
说"夹带私货"的真的没有必要哈!!!
也不看看这讲了啥,这么纯情的故事,这么纯情的年纪,虽然不是很喜欢这里面跟家庭黏连的青春叙述,但是似乎也对故事内核没那么重要。
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就是未来。
青春懵懂原本就是这样,谁说男的未来就得是女的,字幕直接改成名字就好了。
对喜欢的人叙述指向非常非常广,这份感情根本不需要建立在男女主角之上,我们先入为主的代入传统的性别角色概念,但电影中"喜欢""指向很多,是真正跨越了现实的条件的。
电影也根本没有描述性别认同,丝毫没有说性少数群体的一点点矛盾,所以这完完全全就是个青春爱情电影,而爱情需要看它爱的是谁吗?
这电影放到前几年我应该非常喜欢,它的青春感还是有的,包括里面夜店亚文化的描述,电音的场景现在都挺令人向往的。
但是现在觉得他的内核讲的还是非常的简单。
也可能是现在的心境,完全供请不到这个年纪该有的心事和情事了。
很真实化的恰恰也是家庭的干预,学校常常认为恋爱是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可偏偏这个电影家庭是伤害孩子的。
能这么单纯讲喜不喜欢的电影好像也没多少哈
(同标题原影评,豆瓣以 Radical current politics related 为理由删除)伴随着2010年China Mainland以5.75万亿美元的GDP超过日本的5.39万亿美元的GDP,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代居住在这面土地上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敢叫日月换新天”般地变幻成了新模样。
在如此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人定胜天的大背景下,2013年,居然能被称作是导演的赵薇以《你神经病啊》拿下7.26亿人民币的票房,与2014年,也好意思被称作导演的苏有朋以《请在我右耳边说悄悄话》拿下5亿人民币的票房的成绩,共同以所谓青涩青春偶像片的标签,为这个时代狂飙突进、大干快上的鸡血劲头打上了臭不可闻的注脚。
而在整整一个年代过后的2021年,在已经让人振奋到疲惫的百年未有之黛变局中,稍显颓势的大陆影视暑期档,《盛夏未来》天降紫微星,不过其实不同于赵薇“导演”和苏有朋“导演”的成名处女作,陈正道很早就以《盛夏光年》闻名于宝岛台湾,也许也是得益于这个屁民根本看不懂的一盘大琪,暂时低迷的暑期影视市场相助,《盛夏未来》着实带着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期待让久不进影院的人们重新进入影院。
可以毫不夸张地夸一句,《盛夏未来》从开始到结束,确实能让人感到些许不那么像旧有大陆青春片狗血又撕逼的陈旧馊味,整片的喜剧调性可以说可以保持的很不错,虽然过程中总是不免让人犯嘀咕那个统计局所说 “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的基本郭情下,张宇星与陈辰顶着复读压力 蹦迪+打飞机 玩的飞起的复读学习生活是否现实可信,但转念想想多年前一位砖家说过“让四大线城市里2000万左右的高端人才们高枕无忧,不用为生活压力犯愁,让他们全心全力研究文化、科学、高精技术等等,只要有个50到60项领先世界的成果,即可保我百年国运”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又大致可以释怀这种好似失真的情节。
但说到底,我郭毕竟不是豢养奴隶的古希腊,人家的“理想·国”在这里不但有天天被灌输的前者,更有强大到时时刻刻让你不得不感觉感到的后者,这就好像,无论什么样的电影讲述的故事,终究是要接地气一样,我们毕竟不能忽视陈正道导演毕竟也是有表达、有担当,而不只是来赚钱的。
所以,相信稍微认真看电影的观者就不难发现本来说着普通话的电影中,大概是为了让贾秀琰之流的老师们不失业一样,特意贴心得加上了中英双语字幕,在张宇星向陈辰第一次解释的情节中,字幕有了些许“小心思”,那个汉语字幕中的{她},到了英语字幕之中变成了{MING},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规避审查同时,兴许也在暗示郑宇星同性性向特意为之的障眼法,不难发现,一个表层和一个所谓的里层,正好也贯穿了青春成长语境下各处的情节,比如早已暗许,但引而不发的暗恋;比如业已劳燕分飞、貌合神离的父母;比如笃定儿子不会伤害女孩,自己却怒抽孩子的父亲......而就种种暗流涌动的片情设置,陈正道无疑是成功的,一表一里正好符合每一个青春片都有一个或若干个不能说的大幂幂的意味,情节由此获得了强劲的张力,其静水流深的意象,当然也可以视为其高明又含蓄表达所蕴含的浪漫主义。
不过当把亲情之密、性向选择、人生规划都用来铺垫亲密关系下的青春成长,也就暴露了影片难以回避的缺点,在电影中,揭秘时刻陈辰对郑宇星从高二开始的暗恋,与郑宇星整片对陈辰的反馈,都无不带着两人各自背负沉重负担后,互舐伤口的情愫,这也在青春片的基调中+速了叙事的效率和节奏,如此的效率和节奏正是无不着陈正道想尽一切手段,贴合现今大陆少男少女生活形式的各类活动与互动,比如几乎人人都在看的抖音,比如人人都爱的鬼畜EDM,比如必然出问题的现代家庭......而试问现今亲密关系之困难,其实也就大多都是建立在某种迅速认同的匹配与长久相处挫败后的率先抽身,而在现今抖音、EDM、“每个原生家庭都有问题”等等共同的生活形式下,就是可以迅速找到彼此喜欢的共同点,例如两个人居然都喜欢听一样的音乐、都喜欢同一个明星、都点赞同一类短视频、都爱吃一种味道的炸鸡、都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自拍等等等等,而之后又于稍稍长期的相处,就会发现之前的“共同点”、惺惺相惜、心有灵犀、灵魂伴侣等等几乎都是暂时的假象,几次微小的争吵,鸡毛蒜皮的驳斥,彼此或许就能对上自己暗藏于心中,美其名曰{不是我世界中的人}中某一项或某几项,而光速分手。
而这样的速配速分,不得不说正是讲求效率忽视差距的浪漫主义与无法处理差异的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浪漫主义在陈正道(或许放在湾湾那种已经发达小康的生活形式)惯常的叙事中,搭配前文所说的失真情节营造出来的后浪生活的两者契合,或许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赋予故事合理性。
不过就像对亲密关系的看待应该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找到真正处理彼此落差的手段一样,电影中对这一浪漫假象的虚假打破,着实让人更加困惑扶额。
情节中,在海南音乐节那个不敢再往上摇哪怕半米的MING广告牌镜头和郑宇星与陈辰在广场上好似对过去的自己告别,都在深情的无望告白之吻中,变成了家长的苦心质问与教师的千里追责,这样各大五十大板的完全平等式处理,就势必会导致他们生活形式中共有的不平等传递到这样的亲密关系中。
试问学校在这种俨然人人美好次世代新生活,比肩美帝、消费无罪、岁月娴静、大好河山的整体叙事环境中到底有多么了不起的义正威严、损失了什么样的狗屁面子、受了怎样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才会在母女坦诚相见与父子惨烈代价的和解中,依旧开除他们。
而这,就像现今郭情下,并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一个清贫但幸福的选项一样。
同样的,真诚却无代价也并不是一个人人可以承受或可以轻松选择的选项,所以,在周围每个人都亢奋狂热、高声赞唱与尽力舞动的鸡血High音中,选择不跟随的两个人,还是在这场所谓成长奥德赛之后,不得不分开走向不一样的人生,在电影中的三年后,陈辰与郑宇星也依旧要参加进这场不得不接受的狂欢与不得不接受的成人世界。
公平地讲,并不是说陈正道导演并没有做过打破这种浪漫主义的尝试,但他小心翼翼跨越红线后迅速粉饰乔装回来,用所谓没落的青春来揭示所谓不堪的生活,避开了假如青春必然会没落,这之后,面对无解的残局,一个即将成人的孩子,怎样继续面对生活与未来的硬戏剧核心,而是变成了“勇敢是接受你接受不了的事”、“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更诚实的面对自己,变的更勇敢”、“如果此时此刻,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现在就是未来”等等充满悖论和造句论理的宣传口号与同语反复。
搞笑的是,自然语用中,{勇敢}与接受基本什么需要直接链接的关系,{面对}通常只用于面对他者,{未来}大概率是在审视当下等等自然语用,和电影的口号相悖而行,且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之中,任何人基本上不可能真正创造出什么新鲜事物,也不可能不伤害他人就拥有美好生活,还必须要参与进宏大叙事,如此的生活形式,电影里面这些词背后仿佛真的存在某种实体的{勇敢面对未来}般,构建出来的浪漫主义,才是比陈正道看似突破、实则离现实主义十万八千里的鸡贼叙事“浪漫主义”更严重百倍的问题,而这样的未来,也许只有“4大线的2000万,与海南水果王的继女加厦门复式大别墅公子”才能选择,对于更多的观众来说,大概也就只有{剩下未来}这一口号而已。
2021/07/31-2再加一点第十点。
2021/07/31 更新一下第8、第9点,所写的这些,是个人的观感,先说一下,一开始看电影就是冲着两位主演去看的,嗑他俩的cp,但是看电影的重点也还是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故事说的好不好,所以无论他们在没在一起,或者喜欢的是什么,都不影响我对电影的评价,本来青春电影就是十有九悲,有遗憾的才是青春,更重要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勇敢的走下去。
总有人说,不要纠结MING是男的女的,不是我想要纠结啊,你直接摆个女的在上面我还纠结啥,就是没有明确才会有猜测啊,才会从各方面找线索啊,才会去论证啊,你觉得是女的就是女的啊,我觉得有其他的说法我就按自己的理解啊,你可以不赞同,我也可以不接受呀。
而且,我认为,没有明确MING的性别,才是对青春的探讨,因为很模糊,很不确定,人们往往在青春年少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所以电影才给了想象的空间呀。
本以为是狗血青春电影,结果出乎意料,28号看了点映,30号二刷,说说那些值得细看对的细节…1、妹妹唱的《拥抱》;(这个不懂的可以去搜索一下这首歌)有朋友私信我说,关于这首歌还有一点: 弹唱《拥抱》那段 一大段都是陈辰自己在唱 当唱到“晚风吻尽荷花叶”时给了zyx的镜头 他就只唱了这一句(荷花池中的荷花叶,是出自白先勇的小说《孽子》,荷花池是台湾一处出名的同志聚集地) 2、在每次提到zyx喜欢的人的时候中文字幕用的是“她”,英文字幕用的是“MING”或者“DJ”,不是“she”或者“her”;3、在cc和zyx去海南,她爸说过担心的时候,zyx的爸说他们俩不会有事,cc不会有危险的;(这一点有很多人有异议,说很多家长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做那样的事情,所以才这么说,这个的话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4、zyx打电话给MING的时候电话接起的时候是个男的接,然后MING没说话就挂了,整部电影没出现MING的声音;(有很多评论说,电话一开始有个男生接了以后,有个女声说话了,但是我看了两遍都没有,按我的理解,MING应该知道是ZYX的,所以接过来没说话,等在zyx说话,确定是zyx了就挂掉了)5、在三亚音乐节上,拍MING海报没有拍到全身,cc的表情很微妙,这时,zyx对cc说,你现在欠我一个秘密了;(有评论说,结尾的时候zyx旁边的海报是MING,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但是旁边的朋友特地跟我所了,海报上的名字不对)6、MING打碟的时候全副武装,看不出男女;7、评论了提醒我了,选座位的时候有两个男生很娇羞,没记错的话有两个女生也是;大概这些,想起来了再补充。
补充:8、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zyx的父亲在音乐节打他的这点,一开始,在学校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zyx父亲的表现很平静,感觉是,因为知道儿子的喜欢,所以儿子跟女生出去他不担心,不会出事情,但是!
到了音乐节,可能是看到了海报,知道了MING在,儿子是来看MING的,所以很生气,才动手打了他。
PS:zyx为了见MING没有参加高考,作为父亲肯定是很生气了,猜想zyx从北京回来以后不仅被教育了,应该也跟父亲保证不再见MING之类的,而且当下cc的父母也在,老师也在,也怕zyx说了啥会让他们知道MING的身份,更没面子。
还有后面在酒店,他爸给他递水的时候他明显有些回避,不敢看他爸,可以理解是怕再被打,也可以理解为,之前答应爸爸不再见MING却没做到而不敢面对他爸。
9、这一点,之前没想写,但是看到评论有人提到了,就还是说一下吧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蓝色大门》这部电影里面桂纶镁和陈柏霖也是因为一个误会而产生交集,两个人也交换了秘密。
桂纶镁对陈柏霖说了秘密以后说了一句: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喜欢你啊,所以,zyx对cc说: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
自己品···关于那个吻,《蓝色大门》里也有这个情节,是桂纶镁为了确定自己自己是不是喜欢女生。
在盛夏里,我更想把这个吻理解为在当下,在两人的对视中,我想吻你,不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吻你。
PS:吴磊好帅!!!!
侧颜好绝!!!
妹妹好苏!!!!
10、电影本来是七夕档的,但是突然提档了,这个也许会有很多人来跟我杠…宣发一开始都是在宣传枫磊cp,甜甜的恋爱,也许团队有考虑到电影上线以后会有很多人猜测MING的身份,那么,可能会引起反噬。
比如现在,至少我在刷微博的时候只看到了明星转发支持,没看到有关电影内容的热搜,或者枫磊好甜的热搜,即使现在是奥运期间也很不科学,电影初期要宣传营销的。
如我这么看MING身份的不在少数,继续bg宣传估计会被骂,也会引起上面的注意。
这就有点侧面反应了MING身份的不确定性。
—————————————————————真的不得不说,这些能懂的都懂,怎样看都行,都能说得过去。
还有,导演有部很出名的电影叫《盛夏光年》。
--看了很多评论说,这部片打着bg的宣传,实际上是bl,很失望,但是我觉得,也不完全是,电影的主题我更愿意相信片尾写的那样:希望我们能更诚实的面对自己,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除却男女主,cc的父母也没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离婚了却还在演戏,演家庭和睦美满,可cc还是知道了,故意把答题卡擦掉,希望在复读的一年里,父母能够复合,可实际上呢,以为只是母亲有男朋友了,其实双方早都已经有了新的对象。
如果大人能够坦诚,cc是不是就可以好好高考,不会遇到zyx。
还有就是,电影里cc不断强调她的父母是高中就在一起的,彼此的初恋,从校园走到婚姻,这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一直不愿意面对父母离婚的事实。
其实无论MING是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所表达的就是,你喜欢的人不一定会喜欢你,会喜欢另一个人,那个人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
喜欢就只是喜欢,可能只是那个人身上有你所喜欢的某种特质,或者是让自己有某种心灵上的寄托。
但是,希望你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
很庆幸后面cc的妈妈在听她说完以后没有再逼她在检讨书上签名,cc最终退学在家自习参加高考,没有刻意的营造一个痛改前非好好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的情节。
--看到微博上说有媒体问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隐晦的方式表现“MING“,暗指zyx爱而不得的对象是男生。
导演回答:”不要因为之前的作品就觉得盛夏也在搞基,就是青春期的探索,所以才会选择吧小男生的爱慕对象符号化,指代的是对美好事物、人物。
生活的憧憬,而非不大方便大肆宣扬“见不得光”的恋情。
看到这个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其实是在打擦边球,也可以说,“MING”只是一个指代,不想去刻意的明确是什么,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定义,所以选择模糊化,就看个人吧,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直女爱上gay,不是新鲜事儿,往往爱上一个就会爱上三四五六个,最后集邮变成弯仔码头。
然而她们并不卑微,相反心气还特别高,正如张子枫脸上的倔强,那种绝顶聪明看破一切的清冷,在少女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尤其是高考之前。
盛夏未来,生命还没开启,女孩子的路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早就有无数大人告诉她:“女孩子也就是小时候学习还行,以后都要被男的超过的!
”“女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嫁得好!
”比如吴磊可以直接不去高考,张子枫顶多只敢耍耍小手段,支离破碎的家庭更让她对未来没信心。
故意考砸是再拖一年,再迟一点长大,趁现在还是高中,趁她还没受到那么大的性别束缚,最后折腾一把!
当然,她不会乱来,她一定是很用功的,她知道她要比同级别男生付出几倍努力才站得稳,所以她绝不要让爱情来拖累自己;再说,那些傻直男她也看不上,一个个像发情的公狗。
但是放心,她不会当同妻,弯仔码头往往最警惕男的对她别有用心,她要自己选,选个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
她也说不上,最好的男人至少要接近于梦想,看到他就像看到未来,吴磊的脸一出来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就是他了!
他多多少少要带点光环,是每个学校都必备的那种传奇,要有点遥不可及,要有点虚幻的:玩电子乐,当DJ,家里貌似还很有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很好,所有的人设都足够浪漫。
可总觉得这些还不够。
他到底是哪点抓住了她?
直到吴磊带张子枫去夜店,他躲开她的吻,她羞愤离场后才猛然意识到——她最爱他的一点,就是他不喜欢她。
不是普通直男的那种不喜欢,直男不喜欢你,自然是离你远远的,可吴磊明显对她是不抗拒的,甚至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是这样走到最近贴到最紧了却不能真正交融到一起的感情最叫人虐心!
她会怀疑自己的魅力,她会继续投入付出不到黄河心不死,高中最后一年了,她知道她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去爱一个人,她和他口中的那个MING差在哪里?
她要亲自去看看,等到真相大白,MING是个男生。
她顿时颓了下去,弯仔码头不是腐女,她是想要自己有一番作为的,无法真心欣赏两个男人的爱情;可紧接着又松了口气,太好了,不是她的问题,抑或说,她早就猜到了他是,她就是喜欢不喜欢女人的男人。
心灵的尽头升起一丝欣慰:她安全了,她爱着他,但她不用真的和他在一起,至少她还不需要那么快地从女孩变成女人,暂时不用面对千篇一律的异性恋的命运,不用去想嫁得好不好,不用去想结婚生子和一地鸡毛,她逃过一劫——虽然现在很痛很痛。
她终于接受了,接受了永远不可能喜欢上她的他,远得像烟花,近得像耳机里的音乐。
得不到的才最美丽。
刚看完《盛夏未来》,回家开瓶酒跟养娃合伙人喝了几杯,突然很冲动地发了个朋友圈,“结婚十年+,不敢讲自己是不是个好妻子,某人确实值得点赞,起码在这段婚姻里,我一直可以放肆做自己。
”喝完后,墨迹一会(此处省略500字)他就陪儿子睡觉,我来到隔壁房间打开电脑,翻出几首老歌,准备写影评。
《海浪》、《记念》还有一首一直听不懂只是觉得很悲伤的法语歌《Encore Une Fois》。
很奇怪,当年单曲循环过无数次,戏精一样听到疯狂流眼泪的歌,现在竟然觉得也就马马虎虎,我很久没有想起曾经深爱过的男孩,也早已忘记当年的痛苦,就像《盛夏未来》的片尾曲《青空未来》所唱:如果你,如果我,如果回头看,会发现我们像贪玩的小孩,像未来不再来,像是没有明天的去爱;如果你,如果我,如果能重来,会不会还会依然像当初勇敢?
而我确实也曾经与当年的他,有过多年后回头望,补齐对方视角的经历。
这曾是我二十几岁时最大的愿望,只不过得到的却不是我想象中的答案,甚至对我而言,他给的说不上是美梦成真的惊喜,还是出乎意料的惊吓。
怎么讲呢,就像《盛夏光年》里,守恒多年后跑来跟正行说,你当年去公园随便找个男人的事我都知道,而且那天我就在不远处看着你跟他进了酒店,而且,我对你并不是完全没感觉,只是当年比你当时更怕,更迷茫,也更痛苦……大约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种感觉吧。
而且这一切来得太迟了,迟到我早已不想知道答案。
毕竟在我35岁还是36岁的时候,初恋突然跑来深夜告白,说当年我并非单箭头,他也一样为我流过眼泪,一样觉得委屈,一样痛到不能自已,那又有什么用呢?
那时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况且他迟来的告白里还带着我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最难堪的是,他竟然一直假装不知情。
可不就是我高中闺蜜的吐槽,这个人肯定现在过的极不好,才会从故人这里找补,忆往昔。
这都是老古董了,提它作甚?
但即使这样,对这个人,我依旧无法痛恨,甚至狠不下心去老死不相往来,毕竟这个人已经与18岁那个夏天合二为一,成为青春的一部分,我可以假装忘掉所有人和事,却无法删除掉他,因为遇见他,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才经历一切好的或者不好的,成为现在的我。
所以,我不同意《盛夏未来》是一部青春片,要看懂它,可以结合陈正道的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盛夏光年》去看:《盛夏光年》是2006 年拍的,陈正道是1981年生人,比我只大两岁,也就是说,他拍《盛夏光年》的时候也就20几岁,大学刚刚毕业没多久的样子,按照我的经验,高中开始的初恋,如果足够疯爱,失恋后的PTSD应该会持续到这个时期,甚至分分合合纠缠到20几岁左右,所以,《盛夏光年》虽然有着跟《盛夏未来》同样的青春元素,例如统考前的校园,打篮球的男孩,隐秘的青春心事,海边的少男少女,但《盛夏光年》是灰调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挥之不去的忧伤。
爱着的那个,压抑着不敢说,最后鼓足勇气表白也是委委屈屈、悲伤失望。
不爱的那个,拖泥带水,懵懂暧昧,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别人。
赌上前途,为了疗伤自甘堕落,甚至不惜随便找个路人甲滚床单,第一次求而不得的爱情,令整个人沉到谷底,到处都是没有出路的痛苦和放肆疯狂的宣泄。
等到《盛夏未来》,依旧是在最浪漫的时刻,深爱的男孩温柔地拒绝,如果我也能喜欢你该有多好。
2021年,人到中年的陈正道依旧不肯给青春一个双箭头的完美爱情,他讲的故事依旧是包着糖衣的苦药,专治各种后青春期PTSD。
只不过这一次,同样青春里求而不得的人,因为站在遥远的未来,回头去望,多了一些豁达和温情。
片中女主角陈辰一共许了三个18岁生日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喜欢我们。
第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最后一个是,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其实,哪怕是像我,只是活到人生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回头去看,初恋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未来有的是痛等着呢!
当年觉得没他会活不下的爱,回头还不照样会爱上其他人,甚至很多人,多到我们慢慢对求而不得习以为常的程度。
如同片中,陈辰跟着郑宇星第一次走进CLUB,在少女眼中那些疯狂舞动的性感女郎、纠缠的男和女、那些噪杂的音乐、酒精刺激下,歇斯底里的欲望和宣泄,这或许才是成年后的真实人生,是我们当时无比憧憬过的所谓未来。
或许正是因为站在这样的未来里,回头去望18岁那个夏天,才会有如此温柔慈悲的视角。
才会有郑宇星这样完美的男主角,跟《盛夏光年》里同样高大帅气健壮的大男孩守恒不同,这一次郑宇星不再是球场奔跑的荷尔蒙符号,他变得温暖、深情、追求梦想和爱,他不再只是作为被爱慕者存在着,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人设。
就像多年后,初恋突然反问我,“你以为当年错的只是我吗?
你又有多爱我?
你根本没有真正想了解过我,你爱上的只是想象中的那个我,甚至你只是想占有。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盛夏光年》的男主才会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帅哥形象,也会花太多篇幅去讲述情敌佳慧的故事。
而到了《盛夏未来》里,不但男主有了自己的梦想和忧伤,而且情敌MING是以符号存在的,不但自始至终未露脸,甚至连一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可不就这样,我和你的故事,哪怕是求而不得,其他人也不配拥有姓名啊。
甚至于,我只要确定我爱你就够了,至于你爱不爱我、我们有没有未来都不再重要,当下深吻那刻的心动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站在人到中年的未来,回头去看,甚至忍不住去幻想,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只是这一次,我希望自己能够更诚实的面对自己,能够更勇敢,勇敢地去接受所有快乐或痛,接受我爱的人可能永远不会爱我。
当站在未来,去回望那个18岁的夏天,我开始想起他所有的好,想起那年不顾一切爱着他的自己,曾经多么的快乐。
我记得初识时那些幼稚简单的快乐,记得初吻那刻全世界只剩下的心跳声,甚至记得他凝望着她那刻自己的失落,记得看着他流泪那刻的心痛,记得他温柔地拒绝“如果我也喜欢你该有多好”……记得18岁那年夏天的整个故事,快乐的、痛苦的、疯狂的、勇敢的,那个闪闪发光的美好夏天!
我不再追问到达一个人心底需要几光年,也不再在意爱一个人有没有未来,我只记得18岁那年的夏天,我曾经疯狂爱过一个男孩。
因为在未来,我会看到山川和大海,也会穿过人海爱上更多人,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也许永远不可能成为蜘蛛侠或奥特曼,也不会拥有超能力,未来更不会有人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我会在一个平常的一天嫁给一个普通的男人,他就像当年的你一样,拥有大长腿和灿烂的笑容,不同的是,他未必知道我所有秘密,就像他并不知道你是谁,我们的18岁有过怎样的故事,但他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他应该是爱我的。
我也变得越来越诚实,哪怕回望最不堪的青春往事,也可以坦然接受所有放纵或堕落;我也越来越勇敢,可以接受所有的失去,也不会因为害怕求而不得而不敢开始,我依旧相信爱和梦想,自始至终,我只想用力去吻我爱的人就好,我要的无非是这些,一直只有这些。
2021年度最大喂屎电影 两个演员很好 但导演你不会真以为有女生会爱上gay吧??????而且一般的gay相处个一小段时间就能感觉到 你给我搁这搁这呢?恶不恶心?
如果同志片,请直说。不要搞那么多宣传。如果不是,剧情也别那么浮夸。md我好气,为了两个人的颜值,一人一星。
每个镜头都像是冲着观众演的(短视频),像个小孩拍的电影,说它真的很烦又有点不好意思,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模棱两可不是共鸣,而是自虐,电影不是镜子,应该是哈哈镜,后者才是现实主义,前者只是在用尽技巧去还原一个包袱。应该是一部侯麦电影,不过人家就想拍成那种样子,说多也没用。
就算没有塞同性情节,也是一部难得自然不做作的青春片啦,里面的高中生活都好写实,感觉就是自己上学时候会做的举动
电影结尾是说男主爱的是同性?导演如果是想做隐晦的同性电影,可是为什么又大势炒作吴磊和张子枫的异性真人cp呢?本来以为是可以看到甜甜的青春期爱情片,结果结尾……有种被骗婚的愤怒感,感谢演员们的演译,但是这种愤怒感只能化为1星送给导演,从秘密访客到这部的连续欺骗,这导演的片子我再也不想看了
离谱不离谱 不能好好拍吗 正片和宣传我以为是俩个片
没有了校园霸凌、三角恋、堕胎等传统青春片元素,倒是玩了一场幼稚的暧昧游戏,犹如隔靴搔痒,教人不得痛快。感觉从一开始这片子其实就崩了,剧情走向像是在不断地在为两位主角擦屁股,如果幼稚的行为可以代表情窦初开的懵懂,怕是这种感同身受来得实数廉价。确实,接受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这件事挺难的,但要是放在这种语境里,似乎是吃了青春片的红利,小聪明不能代表人生的大彻大悟。
智障剧情。谁还记得主角是高中生。酒吧dj也是很牛逼的设定了哈哈!还有男主搞半天是gay?!那为什么跟女主这一把把背叛全世界的青春情侣操作?!妈的宣传死诈骗,我要是知道男主是gay 我绝对不会踏进电影院。剧情悬浮,人物设定离谱。唯一一星给比较真实的高中场景设定和配角高中生和老师们。
很喜欢演员在里面的一句话 :我最讨厌青春电影了
片子很一般,没有惊喜,看不下去!
。。。这是有BL成分吗,宇星前任男的吧。。。
落入泳池的瞬间我想起了蓝色大门。坦然又不够坦诚的男生和女生,有爱情开始前的心动,有结束后的痛苦不甘,但没有真的恋爱。 隐晦的性向表达,“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 (青春里确实会遇到这样坦然亲密有时又不够坦诚的弯人
剧情很俗套,去电影院看的唯一好处是电音体验非常加分,令人想起疫情前还能去音乐节还去蹦迪的日子。
共我继续约会喝茶谈天,沉闷晚上相约渡过。
影射我的现实
高中生谈恋爱能谈出成年人的城府和心机,对比之下,两个中年人的婚外情却跟初中生学生一样羞涩和缠绵,现在的青春片都这么高级了嘛
电子乐主题挺有意思的。张子枫和吴磊两位演员的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他们一起唱《拥抱》那段十分让人动容。但是这个剧本很奇怪。首先,内地的高三不可能会有人八卦别人谈恋爱,在教室集体刷抖音,这给我的感觉像这一代是被抖音霍霍的一代。然后这段恋爱很可怕,一个gay为什么要谈女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带坏人家小姑娘,为什么夺走人家的初吻,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成绩和心理都弄砸以后就告诉人家自己原来不爱她??更可怕的是,这个gay是个舔狗!!后面左耳失聪了让人更加无语。
三星半,并非性转版《蓝色大门》,倘若要找一个坐标系稍微定义,那么只能说近年的大陆青春片并没有这种类型,只能往欧美和港台青春片里找寻,在近年,或许是《真心半解》稍微近之。但与此同时,《盛夏未来》把自己尽量收拾得轻松活泼,宛如喜剧,最后轻盈的开放式结局,仍旧对于某些东西有野心表达。
抱着青春片的期待去看的,结果出乎意料了,很青春不狗血,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将隐晦爱意说尽,太喜欢导演的表达方式了。个人理解:MING是男的,郑宇星一直喜欢男生,很痛苦试图改变,尝试让自己亲女生(陈辰)来做出改变,但还是没办法有感觉,所以才说出了那句“渣男”言论,但是🌟也有在向着MING的方向而努力,最后勇敢的成为了自己想要的DJxyz。所以说郑宇星这个角色是很复杂的,特别是情感方面,细腻之处吴磊都拿捏的非常到位,带给了我一个有血有肉的🌟
年輕演員都挺好。挺同情張子楓這個角色,父母以善意為名欺騙著她,心裏只有前任的基友雖只把她當朋友,卻毫無界線地對她示好令她誤會。同性議題既然無法言說深入,非得加插其中而去表現一對異性關係確實有些尷尬。相比《藍色大門》中兩個角色那麼善良地坦露著各自內心的困惑與徬徨,這個電影缺少的正是那份誠摯吧。電影中說要「誠實面對自己」,其實自己不是全部,更需要「誠實面對他人」,不要輕易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