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和《前任三》都讲述的是前任的故事,都是爱的刻骨铭心,却因为一些小事而分道扬镳最终未成眷属。
《后来的我们》交代了一对恋人的“相遇—在一起—分手”,是分手前的故事;而《前任三》是讲述了分手时的漫不经心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是分手后的故事。
爱情电影的套路是用走心的细节去铺陈简单的情节,而这细节包括了唯美的摄影以及取景、感同身受的台词、分分钟就大街小巷传唱的插曲配乐、最后是故事中人物的描摹(由演技体现)。
《后来的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做得比《前任三》走心,而在林见清和方小晓这一对情侣的选择上更贴近大众。
谁不像林见清那样在年少窘困时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女朋友呢,而发达之际却未能应允她幸福,只可共苦不能同甘。
多少对情侣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故事 如果说两部片子在情节的丰富上都半斤八两,在很多场景都要靠“抖机灵”去维持观众的注意力(比如说《前任三》的坦白局以及《后来的我们》男女主角不堪其扰而“假叫床”),那么《后来的我们》在故事上胜在了加入了长辈的视角。
田壮壮饰演的林见清的父亲可以说是影片中非常亮眼的一笔,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回家过年”完美契合。
林爸是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脾气倔”、“不善表达”,从始至终都不肯搬离老家,永远在春节为见清做着粘豆包,挂念着如同女儿般儿子的“前女友”。
林爸代表着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父母,他们永远在家守候着子女,哪怕只有一年一度的春节能团聚,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向子女索取过什么。
特别是林爸在死之前写给小晓的一封信中说道的一句“缘分这件事彼此不负就够了,想不负此生太难”不由得让人泪目。
此时小晓和林见清的关系不只是“前女友”那“前男友”么简单了,更进一步,应该是亲人。
田壮壮老师可以说非常惊喜了另外故事若不是那么奇巧,但是讲故事的方式一定要别致。
《后来的我们》的叙事就很妙,彩色的过去和黑白的现在交错,而一切都由于林见清设计的游戏中男卡通人物所说的:如果找不到你,从此世界没有颜色了。
现在是黑白的摄影以及取景 《前任三》的取景曾被网友戏称是“PPT”式的,永远是家、公司、饭店、夜店、KTV不断切换,看得生厌。
而城市就只容纳了这些浮夸浮华的场所吗?
《后来的我们》的答案是不。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墙面都斑驳不堪的隔断房、供流浪歌手卖艺小摊贩做生意的天桥、卖煎饼果子的小店铺、穿梭着身着蓝衣工作人员的数码城等等。
当然也有购物中心、也有世贸天阶、也有故宫以及天安门,只不过这不属于电影的主人公们,也不属于北漂们。
在强大的摄影下,贩夫走卒的世界竟然也有如此美感,在其中苦苦挣扎的见清和小晓又何尝不幸福呢?
每一个平凡的场景都记录着他们的相恋 更让人惊喜的是空镜的运用。
这些空镜不止交代了时间以及场景的转换,更妙的是,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幕风筝的空镜,一幕在分手之前,是前后飞翔的两只风筝,像极嬉戏着的男女;另一幕在分手之后,两只风筝变为了一只,形单影只,孤单落寞。
插曲配乐 《前任三》的爆红是因为一首朗朗上口的《说散就散》在抖音上实现了病毒式的传播。
而《后来的我们》出乎意料地是并没有选用奶茶的经典歌曲《后来》,反而用了三首歌,分别是五月天《后来的我们》、陈奕迅的《我们》以及田馥甄的《爱了很久的朋友》。
在配乐上所花的心思有目共睹,不出意外在五月份这些歌会传遍大街小巷吧。
可能只有这些或许撕心裂肺或许云淡风轻的歌能悼念我们逝去的青春错过的缘分吧,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故事可能并不是我们的故事,但是这种“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情感绝对是我们共有的,而唯有歌才能催化这种感情才能重而往复。
可能歌曲里有些歌词就是那么直戳人心吧演员的挑选和演技 《前任三》不必再说了,女性角色一众的网红脸,看的实在是没有代入感。
《后来的我们》周冬雨对于肆意洒脱情深义重的社会妹的演绎自然不费工夫,反而是井柏然倒是有一点摆脱了颜值对他的束缚,演技显露出来了。
特别是林见清做客服的时候冲撞了客户被客户的人打得遍体鳞伤,嘴角流着血,还叼着根烟,不顾死活地抽着的那种颓废又帅气的样子真的让人心疼。
田壮壮老师的林爸一角更是锦上添花,细节上面已讲我就不赘述了。
井柏然这次演技很灵的在观影的过后,一些观众不断挑出了电影的bug,比如说林见清身无分无,如何做出精美的游戏界面,如何租下昂贵的服务器,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的?
比如说,因为天气原因,航空公司怎么可能不提前通知乘客航班取消要等到上了飞机才通知?
一个北京户籍的女生说全程没有共鸣感,在片中看到方小晓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北京买房就想笑。
是的,有些bug确实突兀了,有些老梗也在继续用着,而这部片子不应该用心感受吗,怎么会逻辑缜密地数着电影的漏洞呢?
还有不是北漂真的可能真没有那么共鸣,不过对于北漂想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子而呵呵,我就呵呵了。
最后的最后,甩《前任三》20条街不止的《后来的我们》,如果票房不及它,我就真的哭晕在厕所了。
如果不是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影院,猫眼也刚好组织了见面会活动的话,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不是说看了这电影觉得不好,而是没看之前,我就已经对国产爱情片不抱任何希望。
近几年,别说拍好,能算得上合格的都很少。
哪一部在豆瓣打开,不是四分五分?
现在的国产爱情片全都一副德性。
几个三流编剧生硬拼凑出来的故事,找不到半点真实感;随处可见的霓虹灯装饰搭建起来的粗糙场景,美其名曰复古情怀,而实际上除了在声色场所,你压根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痕迹;烂俗无下限时刻透露着直男癌气息自以为搞笑的黄段子,好像只有这么拍才符合国情;还有尴尬到爆、矫情到死、强行感人的正能量,该有的细节找不到,没必要的想法一大堆。
如果电影院可以按下快进键,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快进多少遍。
既然没有快捷键,那我宁愿选择不看。
带着这样的心态,或者说现状本是如此,我不觉得刘若英能拍得多好。
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拍得很好。
整体缺点明显。
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散,整体节奏混乱还不紧凑。
导致你观影后,没法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像男主一样懵逼,不知道女主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瞬间想脑补一下男主的咆哮体:“你不是想要嫁给北京人吗?
想要北京户口吗?
喜欢有钱人吗?
现在我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了,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却说你不要我?
我特么真的不懂你!
”嗯,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和突出地输出一个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能从电影里悟出个什么道理,那只能归功于你过往的经历,或者,你的想象力。
好,说完这些,我终于要来转折了。
虽然这电影有结构上和主旨上的问题,但是哪部电影没有问题?
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电影,豆瓣排名最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9.6分,这么棒,还不是照样有人不买账。
我特意算了下,一共一千零二十个人给了一星差评。
想说,权衡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将它自身优点和缺点去对比,优点只要明显多于缺点,那就是一部不差的电影。
然后对比完自身,你再纵向地和过往其他同类型电影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显然,比起目前大多数国产爱情片,这片已经好很多。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俗伎俩,这片几乎没有,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贯穿始终真挚的情感。
是这些真实到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拍出来一样的东西打动了我。
可能你会说,卖黄碟,说一堆日本AV女优的名字,还有俩人的床戏,这和那些烂片没区别吧?
对,没错,是有这些情节,但你要看导演拿捏的程度。
床戏不等于瞎恶心人的黄段子,重点要看你怎么拍,你拍这个的目标是为了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纯粹为了故事需要,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Ok,要开始剧透了,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说床戏。
等了太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非常渴望和对方成为一体。
啥也不用多说,眼神对上了,嘴唇便顷刻碰到了一起。
随后便是火急火燎地拉起对方的衣服,井柏然和周冬雨俩人抱着彼此滚到了床上。
背景音乐响起。
镜头切换成了航拍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逼仄的北京出租屋里,镜头慢慢往上升,周围是和他们仅仅一块木板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
我不能说我没有看到性,但我知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生活里、情感上的困境。
电影全片就是围绕着各种“困境”展开。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方小晓是穷人家的孩子,没啥学历,却有一个想闯荡的心。
2007年,在北京返回老家过年的绿皮火车上,丢了火车票,被井柏然饰演的男主林见清捡到了,从而相似,成为了朋友。
方小晓一心想着找个北京户口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扎根。
林见清在北京读游戏专业,毕业后却做着各种奇怪的工作,始终没混出个名堂。
林见清一边吐槽着方小晓的历任男友,一边心甘情愿当着备胎。
我以为是林见清先喜欢方小晓。
但其实,也许早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一刻,方小晓就已经喜欢上了林见清,比林见清更早。
方小晓表面上目标很明确,而事实上她压根就没明白自己想要的什么。
所以才会在十年后,哭着说自己错过了,错过了那个她真正爱的人。
她说着“I Miss You”不是我想念的意思,是我错过你的意思。
这样需要解释的对白其实挺尴尬的,还要痛哭流涕更是不能理解。
多年后,如果我有机会和曾经爱过的人相遇,我情愿对话流于表面,也不想出现如此难堪的画面,当然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再相见,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电影用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一条是2007年火车上第一次相识,一条是10年后,也就是2017年飞机上的偶遇,画面很有创意地用了黑白色调,对比着过去彩色画面加了滤镜的美好回忆。
故事从07年讲到08年,再到09年,10年……分分合合,一年又一年持续地讲述下去,不时地跳回来17年,他们偶遇了便和着观众一起回忆过去。
打动我的都是回忆里那些很细微的地方。
有一幕,是他们在等公交车,天气挺冷,他们穿着棉袄,一讲话,能看见嘴里呵出来的热气。
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
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让她坐到栏杆上,估计是怕她站累了。
方小晓也许领会了林见清的用意,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被抱起来,带着手套的双手摸起了林见清的头发,把自己脸贴上去,眯着眼开心地笑。
随后又环抱着林见清的脖子,借着拉力,往后仰着头,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
那一刻的他们是穷的,但穷得开心,穷得幸福。
他们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有一次因为卖黄碟,林见清被抓入狱,过年没回家,方小晓替他回去看望他老爸,骗老人家说他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回来。
后来出狱了,方小晓去找他。
他们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大道上。
方小晓二话不说,掰过来林见清的脸,就对着他的嘴亲了上去。
我觉得那一刻方小晓的爱是伟大的,我吻你,是因为我爱,但我也希望可以给你力量。
她希望林见清能振作起来。
还有被迫搬家的那次,因为实在带不了太多东西,他们把沙发扔掉了。
沙发不仅仅是沙发。
沙发是他们过往爱情的见证。
就好像你搬家的时候,把前任送给你的大公仔扔掉了一样的道理。
有些东西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后来林见清终于有钱了,买了房,叫了方小晓回老家和林见清老爸吃年夜饭。
“我房子都装修好了,到时候你们一起搬过来。
”他老爸不想搬,俩人吵了起来。
“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
”
方小晓把林见清拉到屋外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当初分手,不就是因为我没房子吗?
”方小晓说他不懂,湿着眼眶,转身离开。
他明明不懂你,却还自以为很懂你。
你想要的他未曾给过你,你不想要的,他却以为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和他分开,从来就不是因为嫌弃他穷,此刻的他仍然不懂。
再后来,林见清谈了新的女朋友,过年带她回家,老爸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是牵过女孩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不是方小晓,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恍惚和失落的。
我想大多数期待美好故事结尾的观众,内心也是如此。
但是爱不到想要爱的人,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但一定不会是我。
“我真希望时间就停在现在这,就永远停在这。
”方小晓和林见清好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的真相是,时间永远都在流逝,它不会为谁停留一丝一毫。
2017年,偶遇的时候林见清问方小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如果?
没有了原本那些遗憾,也会出现新的遗憾。
这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这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做了真实又细致入微的刻画。
虽然细节多而散,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也是这些细节才更还原和接近普通人爱情的样子,它们真实地存在每一段恋情里。
只要你真心爱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可以勾起你记忆的画面打动。
就像奶茶所说的那样,她拍的是每个人的爱情故事,她希望观众会觉得拍的就是自己。
这电影讲的故事,你可以说和奶茶无关,因为拍的不是她的故事,但你也可以说和她有关,因为她拍的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她自己。
至于奶茶和陈升的故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过多讨论了。
爱一个人本身是没有错的,表达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没有错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基础之上,所以电影的结局没毛病。
最后补充一点,后来林见清和方小晓一起去了酒店的情节,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
他们也是分开多年后,再次相遇,然后在酒店里聊起过去。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刘若英不是个让人放心的导演。
说起来叙事碎片化、热爱文艺腔和自我意识过剩真的是文青系导演的通病,张艾嘉就有一点,黄磊也有,刘若英自己就更不例外了。
电影算不上多好,最大的问题还是: 导演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硬要写装逼台词的欲望,而且一写起来就刹不住车,很多明明只要一个眼神就能交待的东西,balabala说个没完。
短短两个小时,“说点人话”和“闭嘴吧你”这两句话在脑海中弹出无数次。
有几回好不容易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他一句爆款台词飚出,情绪当场支离破碎,连翻白眼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很意外,除了这一点,《后来的我们》在我心里算不上一部讨厌的而电影。
首先演员是有吸引力的:一直喜欢周冬雨,也不觉得她演技多好,就是那种“既古灵精怪又像个一往无前的二傻子”的气质,很有神采很讨喜,像一条小鱼在生活的缝隙里游来游去,神气活现的。
至于田壮壮就真的太好了。
作为导演演技可能比冯小刚好八十倍吧。
《相爱相亲》里就已经觉得他举重若轻,相当出众了,这部电影里他简直像一枚柔韧的补丁,用来给青涩的有伤痕的情节托底。
再来摄影上李屏宾帮了很大的忙,这部电影的画面清爽、洗练又有生气:雪地、树林、芦苇荡,受惊回头的小鹿,很多场景都特别美。
而爱情电影,本来就比其他所有的电影都更需要美丽的画面。
人类的记忆是有修复系统的,一段感情结束,纵使过程百般不堪,总有一两个场景在记忆里会被你美化得发光:向晚的街道、深夜的路灯、夕阳为脸庞镀了一层漂亮的金边,此情此景才值得感叹谁人与我共黄昏。
看电影也一样,要先认同那个语境,才会有兴趣共鸣其中的情感。
当然,这部电影中,各种经典爱情片的只鳞片爪,也被利用得很聪明,增色不少。
譬如小晓一开始的情感经历和人物设定,你很难不想起《甜蜜蜜》,有几场戏,我觉得编剧几乎可以让周冬雨直接和井柏然说上一句:“李见清同学,我留在北京不是为了你,你留在北京也不是为了我。
” 田壮壮煮年夜饭的镜头处理的很温暖,有烟火气又在画面上很诱人,非常《饮食男女》,尤其最后叛逆的儿子开始蒸起爸爸在世常做的粘豆包,和反骨女儿吴倩莲异曲同工。
还有周冬雨在出租屋里承包的全场最大笑点,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当哈利遇上莎莉》里被模仿过无数次的经典段落。
周冬雨完成的还行吧,不够尽兴但也有她可爱的地方在。
其余,像是分手与《拉拉蓝》,或是追地铁与《最完美的离婚》,则更像是一种神似,需要一点意会。
这部电影名叫《后来的我们》,看上去是在说“后来”,但其实大家都知道: 哪有什么“后来”呢?
真正的后来,是不会有“我们”的,真正的后来里,有的已经是不再相干的两个人。
电影就算强行让他们在“后来”里相遇,那一点交集,也只够拿来看一眼“曾经的我们”。
真正能用来打动观众的,也不过就是“曾经的你”。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爱过的那些人甚至都不会是重点。
因为你不会真的愿意回到过去,再去过那种傻乎乎,没有自我,只热衷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日子。
你只是不介意在僵硬的疲惫生活里,偶尔被这样唤醒一下勇气和热情。
怜惜的透过周冬雨单薄的小身板感叹一句:老娘也有过这样小可爱的曾经呢!
然后对现在被理智把握的人生,多一点庆幸和珍惜。
当然,看过这部电影最大的迷思,一定是:刘若英应该没怎么真的遇见过前任吧。
现实中遇见前任怎么可能那么没羞没臊的尽问一些“想不想我”“爱没爱过”之类的傻话。
现实中对前任,最佳状态大概是像谢安琪说的那样: 那动人时光不用常回看能提取温暖以后渡严寒就关起那间房 关起那间房,意思就是把过去留在过去,大家各过各的。
如果实在是,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了。
那也就大大方方,像个成年人那样擦身而过好了。
最多点点头,确认下眼神:
能这样,已经算是很完美的结局了。
2018:男主有妻有子与前任在酒店同房缅怀青涩恋爱;2023:男主已离婚与前妻在咖啡馆相遇怀念平淡婚姻。
......“你拥有什么,什么才最珍贵。
而不是你失去什么,什么才最珍贵。
”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呢?
人都会不自觉的美化记忆,如果当时真的很快乐你会分手吗?
如果分手后才明白前任的可贵,就应该尽力追回来。
而如果你下定决心放下往前走了,那这些往事就应该放在心底,好好走现在的人生路。
对国产爱情片真的失望。
故事线单薄和主角表演缺乏张力,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缺点。
男女主为什么分手?
看电影的时候我和朋友讨论了好久也还是觉得莫名其妙,看完电影后,回想一下,感觉分手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莫名其妙,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只是没有感觉了,只是不再爱了,不是给不了、做不到。
所以后来不论男主再做什么都不可能再在一起,男主说不懂女主,在爱情的分合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彼此,有多少人能说清分手的理由呢。
所以,错过虽然遗憾,思念积聚成殇,但结局也无可更改。
一旦分手便无可挽回,碎成两半的美玉分别放在哪里都可以被视若珍宝,但再拼在一起却只能是残次品。
“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这种弥漫在爱情中淡淡的无奈与忧郁,像夜晚盛开的昙花,一缕幽香萦绕梦乡,早起却已不见花开。
或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淡淡的感情吧,所以全片才没有大的冲突与矛盾。
这种感情用散文可以很好表现,但放在电影这种以表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大起大落冲突矛盾见长的形式中就容易显得索然无味。
所以,电影中该如何表现淡淡的感情呢,最常用的就是群像了吧。
比如经典影片《真爱至上》,如果把每条爱情线单独拿出来拍一部电影可能都会出现《后我》的问题,到放在一起的群像的各种爱情就让人觉得一点不拖沓不做作。
除了群像处理,就是叙事手段的花样了,比如暖冬鸡汤《我们的一天》,第一集就把两代人的生活平行放置,让观众以为是群像,到结尾处才发现他们的关系,禁不住会心一笑。
这种叙事手段的花样可以增加戏剧性和陌生感,让淡淡的感情和简单的故事不显得平淡。
《后我》中当然也在叙事手段上下功夫了,分手后的黑白影像对应电影中两人在一起时说的,如果游戏中男主找不到女主那么生活中就没有色彩。
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设计,但问题是黑白影像的两人在剧情设计和表演上都太薄弱。
尤其是表现,两个人就像在装成熟,除了肢体动作外,面目表情从头到尾就那两三个,除了笑着笑着哭了和哭着哭着笑了,好像就没有其他表现方式了。
这就涉及到本片的第二个缺点,演员的表演张力了。
是枝裕和的众多电影表现的都是淡淡的感情,他所挑选的演员演技全都细腻而自然,再加上众多细节的设计,让淡淡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聚,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爆发点就让观众感动到落泪。
我看完是枝裕和的电影的时候常有这种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讲,但什么又都讲了。
好像什么感情都没表达,但回味起来却又全是感情。
细节加演技是表达淡淡的感情的第三种方法,比如田壮壮的那一个车站的握手,那一封信念出来的感觉就瞬间让人感触良多。
最后就是自己的电影风格了,比如王家卫的那些个经典电影《阿飞正传》《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等,大段的文艺念白,拍摄镜头的各种变化等,淡化了剧情本身所需要的大的冲突。
虽然《后我》存在诸多缺点,但依旧是各种八点档爱情剧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
假如你那天上了车,我会跟你一辈子,但是注定它那天就是不会跟你上车的。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其实父母不管你们最后跟谁在一起,只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
想不负一生太难了,能做到不负彼此就够了”。
悲哀的是,我没有权力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力为你做任何事情。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也没有了爱你的资格。
懒得写了,转一篇凑巧看到的评论吧。
刘若英:文艺女中年的肿胀和不举原创 一只蜜马 2018-05-08 作者 蜜马蜜马 看了《后来的我们》,感觉像吃了一盘馊了的回锅肉。
走出电影院,穿过仍在擦拭眼泪的人群,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话: 刘若英,这位曾经的半瓶子醋女文青,终于也遭遇了中年危机。
几年前采访过她,感觉就挺不是那么一回事。
以前好多文章都说她“人淡如菊”、“文艺”、“温暖”、“知性”,还是“大家闺秀”,看电视上的采访也还不错。
但那次采访却着实很不愉快。
首先她并不是好接触的人,对人戒备心挺强,语气很冲,有些爱搭不理的,笑起来也带着些不耐烦和敷衍。
但是跟导演什么的说话时又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甜嗲糯。
变脸玩得飞起。
而且可能习惯了被人当作文艺女神吧,她全程端着一份傲气,但整个采访下来又说不出啥有内涵的东西,都是那种挺表面的“文艺腔”——你们懂的。
其实采访明星多了就会知道,很多明星在视频采访和文字采访会有反差。
因为视频采访必须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观众。
但文字采访时表现差点也无所谓,因为有艺人宣传盯着稿子,只能夸不能骂,否则不但粉丝骂,以后哪个艺人还敢接受你们杂志的采访啊?
视频采访和文字采访都表现一致的明星,才算是真正有艺德吧。
过后可以写写哪些明星这方面比较好,哪些明星比较差。
可惜了我还喜欢过她。
上中学那会儿听的第一张专辑就是《很爱很爱你》,当时年少无知,觉得她是一个有些文艺和诗意的都市女性,照片和mv感觉也都很好啊,有点日式的感觉。
可能因为那个时期包装她的人还算懂她。
讲真她在音乐上资质很一般,高音总是紧巴巴的,又直又愣,中低音的气息和音准都不太稳,唯独还算有辨识度。
所以陈升还是挺厉害的,能在一个资质不算高的人身上看到闪光点,而且放到最大。
刘若英的闪光点恰恰是她的缺陷,那种直和愣,再稍微加点文艺感,就成了经典的《为爱痴狂》。
不过陈升后来居然跟左小祖咒那种人混在一起,真是喝酒喝到脑子坏掉了。
她演戏也谈不上有天赋和演技。
张艾嘉在《少女小渔》、陈国富在《征婚启事》里是充分利用了她的这种直和愣:表情变化不多,台词不多,但是情绪细节捕捉到位,光线再暧昧一些,感觉就很好。
她最幸运的就是年纪轻轻遇到了这些牛人的调教,拿了几个影后。
但她演戏只要表情台词一多就露怯。
看她另外一些作品就知道了,要么面瘫,要么强行搞笑尬死个人。
当年看《粉红女郎》就觉得特别尬。
《她从海上来》演张爱玲更是让人不忍直视,完全没演出张爱玲的才气和傲气,反而透着一股做作的劲儿。
1995-2001那几年算是她的巅峰。
她赢在够沉得住气——虽然是高级将军的孙女,家里从小有一群佣人副官围着。
入行头几年她放下大小姐的身段狠心吃了不少苦,身边的人段位也高,给了她不少好的熏陶。
2002年之后她音乐虽然传唱度也有,影视成绩也不错,但质量比早期都差远了,就是因为她开始更多掌控自己的事业,档次就低了一大截。
她醉心文艺,也幻想自己能文艺,但因为“大家闺秀”家庭出身,她无法真正解放天性,总有些拘着,说白了就是不“疯魔”。
好歌手好演员都有的那份疯魔,她没有。
对比郝蕾就知道了,郝蕾唱起歌演起戏来,都能把人扎疼。
但人就是这样,名气一大就开始膨胀,而且“文艺女青年”当久了,就真以为自己是文艺女神了,完全忘了自己其实有多少料。
好在她也慢慢不怎么出来了。
虽然人不在江湖,但关于她和陈升的陈芝麻烂谷子仍时不时就冒出来一篇,跟月经贴似的,也不嫌烦——没见过当精神小三当得这么陶醉的。
2011年她突然传出了婚讯,结婚对象倒是让很多人意想不到,不是文艺界人士,而是一个北京的富商钟小江,从事金融行业,和汪小菲是朋友。
半吊子女文青嫁给附庸风雅的富商,倒是一个挺好的归宿。
段位太高的文化大牛会觉得她肤浅,段位太低的煤老板又理解不了会觉得她作,这种半懂不懂又喜欢点小文艺的有钱男人配她刚好。
当了几年富商太太,估计她有点坐不住了。
刚好这些年流行转行跨界当导演,赵薇当导演,徐峥当导演,陈思诚当导演,韩寒当导演,口碑不错也挣了钱;苏有朋当导演,何炅当导演,郭敬明当导演,虽然被喷成狗屎烂片但至少也挣了钱。
连张嘉佳这种伪文艺男中年都跟王家卫搭上了拍烂片圈钱,她刘若英自恃资深影后,拍电影也肯定也差不了。
加上自家老公就是搞金融的,找投资不成问题,后期的商业运作更是不用担心,再弄点互联网营销,当年的粉丝肯定舍得为情怀花钱——话说回来,她老公看到这样的电影,也不知心里会咋想。
不得不说她比带她入行的张艾嘉差太远了。
张艾嘉至少对电影一直怀着敬畏之心,不敢辱没这门艺术。
而刘若英这部电影,当真对不住田壮壮、周冬雨和井柏然的表演。
说白了就是一个油腻、膨胀、自我感觉良好的文艺女中年,不甘愿就此沉寂,想要名利双收但又才华有限,只好利用一下资本和营销手段,雇水军前期捧上天,把一个烂故事套上怀旧的外衣再圈一次钱——讲真她比从来不自称“文艺”的赵薇都差远了。
而且拍了部烂片,出了票房注水丑闻,还好意思说“希望回归电影本身”——这波操作也是666得没谁了。
真是越硬不起来,内心越肿胀。
挺为中国电影的这股风气感到痛心的。
好多有才华有实力的导演,因为名气不够,要么想拍不能拍,甚至像胡波一样为了坚守梦想而自杀,要么拍了好电影没几个人看,除非拿到国际大奖,否则下一部资金都成问题。
好多人才就此被埋没了。
而这些所谓的“明星”导演,仗着有名气,就获得了这个行业里最好的资源,从资金到人员到宣传都是顶级资源,拍出来好作品还说得过去,结果出来一泡屎。
想想都气人。
衷心希望这些没啥本事的“明星”导演别再出来祸害了。
让位给那些有才华的导演们吧。
让他们能够好好拍电影,中国电影还有救。
------------------------- 蜜马,潜伏媒体多年的娱记。
性别疑似女,平胸,大脸,爱吃肉,讨厌化妆、穿胸罩和穿高跟鞋。
表面呆若木鸡其实脾气暴躁,喜欢年轻有弹性的小弟弟,但经常遇到中年已婚渣男。
写过太多言不由衷的明星稿,写吐了,遂开一个公众号作为自留地,任性写自己眼中的娱乐圈和明星。
明星也是人,嘲笑一下又何妨^_^ 一起来嘲笑你想嘲笑的明星啊^_^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9NTTwDIyKKtMNclA6OOD9g
买了两次票,第一次看到一半被人叫去喝茶,只看了两人从朋友到爱人的过程,很想知道结果。
几天后终于腾出空又买了张票看完后半段。
我承认后半段尴尬的台词和剧情让我一直笑,甚至见清爸爸的信也没感动到我。
但是,看完电影整个晚上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作为一个和另一半在出租屋里住了八年,如今在有两个孩子情况下依然财务自由的人,打动我的是在见清买了房之后,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我们?
两条直线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平行,相交,重合。
他们是有缘分的,相识于火车上的老乡。
相识后的大年夜,又在见清家门口碰上。
但在之前的二十多年,巴掌大的家乡,他们也不曾相识。
在老家认识了,去了北京也开始做朋友了,甚至一步步变成娘家人了,最终不可抗拒彼此的吸引力演变成最亲密的关系。
甜蜜过后,开始分歧,疏远,告别,分离,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是什么让他们走近走进又走远直到彻底失去彼此?
是他们各自的人生方向。
就像两根相交的直线,交点之前距离越来越短,交点之后距离必然越来越长。
不得不佩服女人的潜意识,小晓知道见清是和她走的是不同方向人生,相交后必然相离,所以第一次两人睡了,小晓要求做回朋友,希望拉回交点之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永远靠近。
可是呢,心之所向难以抗拒,又加了点催化剂。
两个人正式做了男女朋友。
尹恩永远找不到凯莉怎么办?
如果时间就停在这里多好。
对两人未来不笃定的一直都是小晓。
小晓这样的出生,有个小县城出来却能嫁到美国的妈,依然能挤着春运只为看看挂在墙上的爸爸,就注定她人生方向指向的不是她妈妈那样的女人。
见清,有个这样温暖安静的爸爸却能执拗地说出买了正版游戏打死我就打死我吧,注定他人生方向指向的不适他爸爸那样的男人。
还记得见清那一次租了车买了一车的烤鸭参加同学聚会吗?
见清在厕所门口听到的那番话,将来孩子读书,老人看病,哪件事都的扒掉他一层皮,见清咬牙回到饭桌上想要买单,却实在没钱了。
这个场景无关小晓的幸福,只关见清的感受。
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小晓,不是为了爸爸,只是为了他自己。
他的潜意识,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小晓呢?
她会为了北京户口和房子,一个一个换男友,但男方家人对她不够尊重,她放弃。
自己被小三,她放弃。
她骨子里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和爱。
谁不想在被爱被尊重的前提下过的更好呢?
这没错。
但是当她知道见清为她做的,揍了那个混蛋,当她为了他撒着善意的谎言,从见清家出来的时候,她哭了。
我想是因为她体会到在不被看见的地方爱着一个人,为这份爱付出,是什么滋味。
一直被她熟视无睹也好,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也好,见清一直爱着她。
她无法抵抗这样的爱,即便爱过之后是荒凉。
一百点甜蜜就是交点的瞬间,很短暂。
交点之后是相离。
相离不过是各自仍往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只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不相信,不理解,一个不上地铁,因为见底的甜面酱半锅方便面和只能晾在过道里的衣服,一个不下地铁,因为感受不到爱。
我不同意不够爱这一说,只是每个人为爱所能承受的阈值不一样。
那一刻,他们难以支持。
小晓的离开让见清觉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不用分神去考虑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一个人,怎么活都可以。
见清熬出头,第一件事买房,第二件事找回小晓。
他觉得他终于有能力支持小晓想要的幸福了。
可是呢,安心吃着路边摊蹲着大市场的小晓想要的幸福从来都首先是爱和尊重,其次才是房子和户口。
这种矛盾在见清爸爸家里爆发。
面对爱和物质,两个人的排序颠倒了。
所以雪地里见清会问小晓我们为什么会分手,他这么多年都没明白为什么有了能支持爱的物质,爱的人却离开了。
小晓却说如果当年你上车,我会跟你一辈子,小晓要的是不论有没有物质支持,你都能满足我对被爱被尊重的需要。
大家都没错,大家只是坚持着自己对爱和亲密关系的认知而已。
两根相交的直线想要改变关系,变成重合或近距离平行,唯一的方式是改变方向。
当然可以一个不变完全靠另一个改变,也可以两个一起变。
谁爱谁多一点,或者互相深爱,如果奔着在一起的结局,其实不需要太纠结。
当然我明白那种痛。
爱一个人,那个人背离了自己的想象,把美好锁进过往让彩色归彩色黑白归黑白,很痛。
调整自己,接受对方的不完美,让黑白与彩色并存,兼容并蓄,也很痛。
我曾经整夜开着爱情转移止痛,最后咬牙换了方向。
但也并不是完美的结局。
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十个小三,甚至可能一个都没有,可是,我依然会对先生说,孩子要上学了想上××学校赶紧找人;依然会在阿姨休息的时候打电话给先生:怎么这么晚还不回来,我累死了。
只是,在别人看来是幸福的结局。
见清和小晓重逢在18年春节前夕的飞机上,见清说,以前赶着回遥江过年,现在赶着回北京过年。
小晓呢,她估计是回去收拾停当准备回遥江了吧!
就像见清从爸爸的餐馆里出来,了却在遥江的最后一点挂念,小晓也正式和见清说了再见,了却了在北京的最后一点挂念。
我们心疼,两个纯粹耿直的人却不能在一起得到幸福。
至此,两个单纯耿直的人,终于在人生每一个可以拐弯的路口都选择了直行,越走越远,直至对方消失在人海。
瞎聊两句。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前面两个朋友在闹别扭。
女的说,你就惦记着她吧。
男的紧着把女的往怀里搂,也不说什么。
最后女的还是半推半就地不说话了。
男的帮女的背上包,俩人拉着手上电梯了。
我觉得这就是生活和电影的区别。
你觉得电影里的错过遗憾吧,其实生活的瞬间更加让人唏嘘。
可能男人心里想着那个曾经让他在北京的大冬天寒夜里奔跑起来的女孩,但身边的人是陪他在春风里电影院散场时走回家的人,所以他就默默地把这份怀念埋藏住了。
多年前对你来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后就是电影院散场时候的一瞬间戳心窝子。
可能是因为我前两天刚刚看了一个知乎的问题,叫男人脆弱起来有多脆弱。
我以为是一个两性的问题,结果点进去好多都是写父母的反而。
有一个男孩写说他刚毕业在北京找的第一份工作是网络公司的维修人员。
除夕夜上门给人家修网线,在那吭哧吭哧半天就是修不好,已经急的满头大汗又饿得快虚脱了。
女主人一直抱怨,男主人请他一起吃点年夜饭还被女主人制止了,最后男主人给了他几十块钱让他买点吃的。
他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打了个电话给家里,妈妈刚接起电话的一瞬间他眼泪就流下来了。
七月与安生看完我当时就觉得,你们星球谈朋友都这么矫情啊?
醉乡民谣看完我觉得文艺青年有这么苦逼啊?
后来两次和不同经历的人聊起这两个片子的时候他们都笃定地告诉我,对,就这么处的朋友。
对,就这么苦逼。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觉得我的世界观还是太单一,太不多元了。
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很开放的心,其实也挺狭隘的。
有种伪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
我看了评论里踩的基本分几种。
第一种说中段剧情拖沓没起伏。
有一场戏我看的时候觉得挺矫情的,就是井柏然说我现在做到了你让我做的,你为什么不跟我在一起?
周冬雨说因为我已经不是之前那个我了。
我当时想说,之前你俩因为走不下去分手,这个我能理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呗。
然后后面人家有这个有那个了,你俩谁都没爱上别人,你都跟人回家过年了,你怎么就不能再在一起?
矫情啊。。。
后来我想起来我因为异地恋的折磨分手之后,也曾经和男朋友有过这么一出。
他特别真诚地说,你说去哪儿我就陪你去哪儿,你说让我去找你我立马就去,我知道我错了,你为什么不能跟我和好。
你是不是喜欢别人了?
我真没有喜欢上别人,当时的我就是,对这个人没感情了。
即使他做到了所有的事情,感情也找不回来了。
这个曾经让我在大冬天看见他就紧张的手心冒汗的男孩子,现在我看着他如此真挚地挽回我的时候,内心竟然无法泛起一丝波澜了。
如果是现在的我看到当年的我出现在银幕上,大概也觉得挺矫情的。
很多年以后我再回想起那一段的时候,我仍然觉得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遇上一个对我这么好的人了,放弃他确实成了我最大的遗憾,但当时的我也确实找不到任何方式说服自己再继续下去了。
坚持走过平淡确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电影也是,人生也是。
第二种是说台词伤痛青春的。
这个我承认,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我真的被吓到了。
我觉得台词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接近大家在谈恋爱时候说的一些平实的话会更好,不用为了造金句而写这么文艺的台词。
主要故事的主人公人设非常草根,说这种台词真的挺别扭的。
第三种是说三观不正的。
这个我不予置评。
就跟当时我在B站看昼颜的时候一开弹幕一堆人说这片什么三观啊,出轨还能拍成片,等等等等。
这些朋友大概看小猪佩琪都能撸出个三观来吧。
第四种说导演编剧没有生活的,纯凭想象胡写北漂的。
我问了身边的朋友们,既有觉得自己来北京打拼了十年,现在已经在天津至少能买得起房的了,也有现在还住在燕郊每天进城要两个小时的。
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自然从电影里投射的东西都不一样。
有人觉得不至于,有人觉得现在正在经历井柏然他们经历的东西。
我之前公司95年的实习生从小被姥姥带大,父母离婚之后没给过一分钱学费生活费,和别人合租一间1500块钱的房子住上下铺。
还曾经有几个月没房子住就去蹭朋友家,朋友单位的宿舍。
她每天乐呵呵地滑滑板来上班,还给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带早点,直到我快离开公司的时候才知道她的一些事情。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自己没经历过,没见过,就觉得那是假的,杜撰出来的,纯靠想象编织的桥段。
你又何尝不是在纯靠想象,武断地定论别人的事儿呢。
最后说一下井柏然的腾飞,这个梗确实韩剧了点儿。
还有黑白部分的雪夜相拥,过于直白了,如果更加含蓄和克制,可能会更加遗憾吧。
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想吐槽的。
我觉得影片有它的局限性,但导演,编剧,演员都挺真诚的,也没犯懒。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闯入了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的文学女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处女短篇。
好处很明显,感情真挚,表演惊艳,这说明创作者确实有着一颗感性的内心,知道何为动人,如何动人。
然而短板太多了,故事老套,这说明缺乏构思起承转合的叙事能力;影像风格散文诗,说明对美缺乏独特理解,既不够艺术也不够商业;北漂生活刻板印象,说明叙事者对2007-2018这巨变的十年,没有80后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体验却要强行细节描写。
但其实最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我们早就看腻的主题:同龄的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
等那个抱起砖就抱不住爱情,抱住爱情就养不起爱情的男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错过。
大话西游,那些年,致青春,前任3,甚至爱乐之城和如果爱,全都在讲这同一个主题。
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比这个审美疲劳更致命的是什么?
用陈旧的叙事来包装陈旧的主题。
讲述一个悲剧的时候,还要用一种悲剧的口吻。
当电影进行到第20分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结局了。
然后接下来了100分钟,导演又用一种完全意料中的方法,讲出了完全意料中的情节。
一丁点新意和惊喜都没有。
坐在电影院的感受就是窒息,压抑,沉闷。
反观这个类型的其他作品,稍微有点追求的导演和主创,都会尽量避开叙事方法和核心寓意的重合。
大话西游前半段情节轻松,贡献了很多经典笑料,而且是用耳目一新的方法重新包装了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
爱乐之城前半段贡献两场欢快歌舞,最后十分钟又用恢弘的歌舞,贡献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恍惚的结局,却是把幻想中的美好和现实中的遗憾对比到极致。
甚至于格调不高的前任三,前半段的情节都是张弛有度,笑料适中。
如果主题和形式上都不能贡献新意,那就不要怪观影体验太糟糕了。
《后来的我们》太像是在一个狭窄的音域里唱一首缓慢的抒情歌。
选秀比赛里招人讨厌的行为是什么?
把最后一个高亢的高音故意拖得很长很长。
比这还讨厌的事是什么?
拖到很长的那个音,甚至都不高亢。
好吧,即便如此,如果细节如果到位,也还是有办法让整个故事娓娓动人,旖旎婉转的。
但细节上,这部电影又出了一个问题。
台湾导演硬要讲北漂故事。
既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想象力又很匮乏。
所以细节上不足以支撑时代感。
2007到2018年本来是北京变化最大的十年。
如果这个时代感能讲得风起云涌,像《甜蜜蜜》里所讲述的香港十年一样,荡气回肠,还是很能引人共鸣的。
可是显然,电影里细节最好的地方,是家庭温暖和爱人间互动,这些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而真正体现北漂生活的段落,可以说想象力极其不足。
仿佛北漂就只有两种状态,白天摆地摊,晚上住条件极差的群租房,一副底层模样。
或者就是直接出人头地,人前显贵,上电视,买大house。
且不说,导演让男主角的这两种状态仅仅相隔了一年,单单这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实在是毫无可信度,还不如让井柏然直接中彩票得了。
绝大多数的北漂,既不是底层状态,也不是人上人状态,而是介于这两种状态之间。
导演对北漂的想象就是摆地摊和成为新贵,这使得绝大多数兢兢业业赚一份营生的小北漂们,很难投射自己。
时代的共鸣?
就更别想了。
还有一些细节毛病,我一直以为井柏然一个人小作坊半夜兼职做出来,又爆火的游戏,顶多是个flappy bird,或者打飞机,弹弹球。
没想到,居然是一个美工精致,情节复杂的online游戏???
导演是不是对游戏行业有什么误解。
大公司的游戏经费都白燃烧了。
不过电影的表演非常优秀,优秀到如果单独从中截出场景来看某三五分钟的,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很成功的情景短剧。
尤其是事灵时不灵的周冬雨再一次拯救了整部电影。
大胆预测,凭借刘若英在台湾的人气名望,周冬雨明年再捞一个金马奖提名大有希望。
在流量时代同龄小花们普遍不能打的情况下, 25岁就开发出大银幕上清纯和叛逆两种灵动戏路的周冬雨,将来如果能转型小青衣,还是大有可为。
情怀是好用的,但是成功的聪明导演从来不单卖情怀,盐卖不上价,但汤卖得上价。
成熟的电影,其实在技术上花了百般心思来包装情怀,但却又化为无形,以至于观众们感受不到,还以为是在为情怀买单:《头号玩家》的游戏情怀玩得转,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好莱坞叙事和特效炉火纯青;《爱乐之城》的逐梦青年情怀玩得转,是因为经典歌舞片的桥段使用别出心裁;《大话西游》的前任情怀玩得转,是因为周星驰的笑中带泪的小人物喜剧早就驾轻就熟。
而首次执导筒的刘若英还是太实在了,居然论斤单卖情怀。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今天,我用对这部电影的一星评价来记录这个中国电影行业的魔幻时刻。要是单评电影,应该有三星。
“最恨春节“,并不是因为春运路途的艰难,而是那个不快乐的自己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家人的期许。
幼稚、矫情、老套、无趣、没有想象力、煽情到必须放5遍主题曲确定所有北漂都哭了才放心。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有车有房才牛逼的世界观…
感觉有点冗长,也可以不用这么煽情。演员是合格的。
奶茶的少女心太尬了。男女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突然开启青春疼痛对白。怕是对能火的网游有什么误解,整个网吧都在打纪念碑谷。。。。井柏然很赞!!!!!!!!!!最后,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你比北京美哈哈哈,感觉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出现的北京站,总是能想起在那里送走的人。
周冬雨的演技很细腻,彼时我们也是像见清和小晓那样天不怕地不怕,以为拥有彼此就像拥有了全世界,可是有多少感情败给“后来”,生活也不是乌托邦。
全是玻璃渣。
你们有那功夫给北京喊话,说些矫情话,咋不早点干点正经事,改变两个人的生活呢?
1、全片看下来感觉前后不是一个水平的导演拍的……前半段好几处硬到尴尬癌要犯了2 、全片一共哭了两回,一回是黑白影像下周冬雨在车内感慨错过林见清的痛哭;另一回是结尾父亲的那封信,会回想到自己的父亲。3、真的是很喜欢周冬雨了
井宝说是井柏然见证了林见清的成长,而林见清填补了井柏然的遗憾。看电影时,有很多瞬间觉得井柏然就是林见清,他将那个年代的理工男形象和心路历程刻画的生动而真实。周冬雨一如既往的有灵性,方小晓的古灵精怪就像邻家女孩一样,让人不由生出一股亲切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真的毫无新意,无法触动到我
我觉得比较酷的大人吧,都应该学会「不回头」;「我再也不会像爱你一样爱别人了」式的一腔狗血,除了伤害后来身边的那个「别人」外再无他用
奶茶这个投机份子,找来田壮壮田喜碧陈医生陈信宏李剑青周冬雨井柏然,这么些风评甚佳的人扎一起,即使烂尾也不忍给太低分。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北京进城务工第五年,大笑过,争吵过,放弃过,怀疑过,白水煮面在出租屋吃过,拿到第一笔“巨款”时怅然若失过。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然后各自过完了一生。总之,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临别亦听得到你讲再见。
田壮壮老师连续发催泪大招,简直不给金士杰留活路
电影和人生都以余味定输赢
中间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央视《回家》的加长版广告,结果片尾字幕出来,原著还真就叫做《过年,回家》#不过拍得比人家要差劲一百遍就是了#
虽然演员演得很不错,但是我仍然接受不了这三观不正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