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于电影中描述了大环境中谋生片段,感触于权钱与性的苟合,感触于要吃大茶饭才有出路,还有无奈的纯净爱情和放荡的无奈爱情。
老衲对此电影评价颇高,而豆瓣评级并不高,大多数人不满意导演的理想主义最后陷于意淫。
而我看,除去了意淫的部分,还是表达了导演的很多看法.
实在没想到雪村也会拍电影,而且一出手还是自编自导自演,一直以来,雪村那猥琐的长相,加上猥琐的歌曲,实在让我无法对他有什么好印象,这回实在是被剧情和黄渤吸引了,才来试试这片,看完却觉得很喜欢。。。
片子有浓浓的怀旧情怀,而且是老北京那种味,有点不明白雪村一个吉林人,怎么能拍出那么纯的北京味来,感觉有点像《阳光灿然的日子》,不过没那片那么能上台面,属于放在家里偷着乐的类型,某些怀旧的场景,又能让人想起《孔雀》,但这片子比起《孔雀》来要有趣的多了。。。
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一群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演员都在各司其职,雪村能把这样一个非职业演员团体成功捏合在一起,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更不谈其中有几个表演很是抢眼,比如黄渤,又或者吴超,还有巨像邵美琪的“三儿”。。。
最后一段避孕套情节设计巧妙,有点借鉴国外青少年电影的桥段;最喜欢片子插播的广告和电影电视,太经典了。。。
雪村还真是一个有才之人作为一个第一次导电影的人来说《新街口》这样的片子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功了《新街口》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我出生前后这片子一定要在新街口电影院上映起码从上座率来说可以得到保证二十几年前,新街口一个四合院才卖三四千块钱现在,每平米一辆经济型轿车,真不夸张二十几年前,几个哥们干点什么小买卖,只要能糊口,就很知足了现在,哥们各奔前程,想凑在一起真是不容易二十几年前,为兄弟两肋插刀现在,为女人插兄弟两刀二十几年前,一个女人为了心爱的男人保守着自己的贞洁现在,女人为了金钱被很多男人爱着二十几年前,为了找一个避孕套迷失在大雨的胡同里现在,为了寻找一个女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二十几年前,他们都是穷光蛋现在,他们飞黄腾达二十几年前,我哇哇坠地现在,我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后海,什刹海记忆还没形成的幼年时代就是在这些地方度过的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基本上还保持了以前的样子后海,什刹海已然面目全非二十年前,我爷爷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围着后海遛弯儿然后回家用一个小锅煮牛奶,里面还磕一个鸡蛋给我煮的,是不放鸡蛋的,放白糖看着炉子上的小锅,气泡从最外面慢慢冒出,渐渐向中间集中,越来越猛烈,马上要溢出来了,赶紧关火这辈子还有什么时候喝过比那更好的牛奶呢?
还有谁能煮出更好喝的牛奶呢?
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物是人非二十年后,我凌晨四点走在后海北沿,寻找爷爷的足迹路过宋庆龄故居,又是别样的一番感受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海这片美丽的地方已然变了味道,从甜甜的牛奶变成了浓烈的伏特加以前的花鸟鱼虫市场,后海公园,现在都变成了朝酒晚舞,欲望城市之类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把这片地方恢复成以前的样子爷爷当年晨练时候的样子爷爷熟悉的那个后海如果爷爷回来这里找我我一定不要他迷路(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怀旧的人)
看了电影新街口,让我对雪村的印象大有改观。
雪村的出名是因为说唱音乐,后来也拍过[一石二鸟]等电影,但凡响平淡。
电影[新街口],刚开始看感觉是80年代的怀旧片子,演到后来就感觉不单单是怀旧了,更象是一部平民化的黑帮片。
电影塑造了几个人物,最后回归到刘建军这个人物,成为了首都的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
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刚刚开始,出国热,个体热,那个时候城市街头没有到处写着办证、贷款。
那个时候人们除了想拍婆子,还幻想着能赚点钱。
故事里的几个人,更象是王朔笔下[动物凶猛]那几个人到了80后的生活状态。
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演绎市井,把现在的很多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那时候他们不怕工商民警,坚持不懈的经营着小本生意,屡屡从头开始,在他们眼中上海人都是裁缝,他们卖麻糖的时候扮托,他们相对老革命三舅又十分的讲义气。
三舅是个线索,沈红是个线索,三儿也是个线索。
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生活状态的人。
他们打架,讲义气,但最后为民小吃店的开业更显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种思想的成熟,社会观,价值观的改变。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那个雷雨夜,刘建军没有找到沈红的家,虽然他,真正撬开了沈红的心扉。
沈红裸露的脊背,更象是一种诉说,一种无奈。
事过境迁,当所有的结局娓娓道来。
更象是一幕幕记忆,楔刻在每个经历过时代变革的人心里。
新街口明显有模仿香港及美国黑帮片的痕迹,但又充满了生活味儿,黑色幽默。
很期待有更多的好故事,更多好的国产黑帮片。
雪村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小人物,很猥琐。
因此,与其说雪村是在拍电影,还不如说他是在玩电影,根据自己的口味,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平民之乐,“大家乐。
”
晚上刚好没事,泡了杯茶就坐在电脑前看完了这部片子。
我本来以为是部喜剧,毕竟雪村一向很能搞的,谁知道看完才觉得真的是很有味道的片子。
京味儿很浓,主要讲述了老北京以顽主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思想和迷茫。
中间不时插个那时特有的广告什么的,尤其是末尾那个燕牌收音机的广告我一直很想看,这次终于看了个完整版的。
我自己感觉这是部很成功的电影,包括服装什么的很真实的再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建国一直就是红背心、绿裤子或者一件海军背心,板儿带没事总扛着个收音机…演沈红的美女算是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她叫范霞,据说是名模,我说呢,刚出场端着个盘子那感觉就挺美,可惜是总感觉沈红像极了个婊子,按说作为美女吧,一般都是角色蛮规矩的那种,当年黄圣依在《功夫》里不就是既美又清纯的样子么,靠,到了新街口,没想到俨然成了一个人人都能摸上一摸的美女,几个小流氓来回的摸不说,最后那段床戏我不大明白为什么镜头非要拍的这么细致,她胸部很美我承认,可是雪村的脸老在那一蹭一蹭的我想谁都很郁闷。
还好,那段总算是拍的很唯美。
比较欣赏刘建国的个性,像极了顽主,黄三儿的性格、豪放我也很喜欢,至于板儿带(黄渤)这哥们从疯狂的石头我就觉得他挺有意思,这部戏里也蛮有经济头脑,怪不得结局说最后成了中华包子王集团的董事长。
总体感觉不赖,我想要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过这些事儿的人会更能产生共鸣和思考。
不过,我也真的很喜欢那个年代,喜欢那时年轻人的哥们儿意气!
很好的片子,赞!
我是出生在八十年代中的孩子,老爸是早婚,于是他的青年时代恰恰是影片所展现的那个有些焦躁不安现在看来却是啼笑皆非的改革开放初期。
影片以《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开场,连我们这八十年代的孩子都可以缅怀一下学生时代,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这一开场便让人大呼过瘾。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地道的京片儿,觉着比听东北腔还过瘾,这部片子算是非常深刻地把北京人那种哥们义气以及逗乐的性情表露无遗,让这08年奥运即将来临之际,使得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我们首都人民的真性情。
最让我逗乐的是三儿和建国学开车的时候,建国在路中间推开车门,结果撞了一路人,惊慌之后三儿和建国一同弃车而逃,看到这个画面我差点儿没喷出饭来。
《夜宴》失望之后,雪村却给了我惊艳,着实有冯导刚出道时的幽默,果然不是吹出来的人才。
《新街口》,所谓的“由包子引发的血案”,并且关键词还扯上了避孕套。
雪村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强吻女主持后得意洋洋的发表言论。
本来对上述种种已经颇为反感,但由于自己也算是从小在新街口一带生活的,再加上BF的怂恿,终于还是看了这部片子。
哈哈,看过《馒头血案》觉得可谓一针见血妙趣横生,而包子云云总有点牵强附会。
恐怕雪村也有意模仿《阳光灿烂的日子》,但窃以为这部“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里净是些妖蛾子。
首先是故事情节,总觉得这是一个寡淡无味的故事,其实好的故事就算淡淡的也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悠长,好像石康的《晃晃悠悠》。
而新街口的故事来得总是没头没脑。
连血案发生的高潮部分都看着觉得可乐。
懒得多说了,就觉得剧本简直是业余作品,把同类作品的关键要素简单拼凑在一起而来的。
人物平板淡薄,没味道。
建军一张满是折子的老脸,一看到美女沈红就两眼发直,故意耍一口癞癞的油腔,一般来讲电影总是要揭示这种小痞子内心中的善良本质的,但是我是没怎么看出来,送他周星星的一句经典台词吧:“猥琐,极度猥琐”“哈哈哈哈哈~“。
再说板儿带,远不如他的“黑皮”出彩,本来应该是特机灵特滑得一主儿,但总觉得差点什么。
今天看见一篇评论,一语道破天机,说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这部片子更像一部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
呵呵。
拍手拍手~~。
美女沈红一眼就能看出西单小六的影子,一出场就让人惊艳,但心里也直犯嘀咕,那时的服务员可以披头散发的嚒?!
而那个发型从后面看怎么那么像贞子啊////,之后玉体横陈睡于三个板凳上的功夫又令我的崇拜滔滔~~,试想如果撤掉中间一个凳子,伊应该依旧岿然不倒~~~而且此JJ的表情也真“木”啊,跟她的口音一样硬邦邦毫无韵味。
最后的激情戏根雪村两个人更是都像吃了摇头丸,忙着自我陶醉,毫无激情可言,所幸女主身材相当不错,不过想到对手是雪村还是为她捏了吧汗///// 建国,相对还不错,那种混不吝的劲头还挺像个北京痞子。
三舅,可怜的三舅,活着的时候没什么戏,死的时候也没好好壮烈一把。
黄三,奇怪为什么是东北“大碴子”口音?
不是“乡音未改鬓毛衰”嚒,她就关了几年怎么就给改造的这么彻底啊?!
伊死的应该是很惨烈那种,但我咋一点感觉没有呢。
呵呵,看到建国还没吻到伊,伊就头一歪挂了,我居然差点笑出来,我知道我又不厚道了。
英壮演的上海裁缝:呵呵,我在上海住了4年对上海人也算熟悉,看了这个“上海人”真是像个智障啊,骑自行车闯红灯被交警三舅拦下,一开始比手划脚不出声,难道是要装哑巴?
晕~~被混混骂了又被逼出声了,那一口所谓上海人讲的普通话,真担心他不小心弄成咬舌自尽了么。
唉,不像不像,我听过不止一次上海人用普通话吵架,那语速那遣词造句绝对能把一北京人噎得嗝喽嗝喽的,哈哈,那是这等弱智模样。
雪村恐怕也是想通过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的,但是那些不时跳出来的代表那个年代的标志符号,虽然看起来比较亲切,但对于剧情来讲很突兀很莫名其妙。
而他对北京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应该说也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感触,如果没有深入的扎根于这片文化土壤中,写出的东西连本乡本土的人都难以引发共鸣。
说是在新街口这些年的变化是满大的,但我想可着北京要想找几天有生活气息的胡同应该还是很容易的。
可剧中的外景却偏要选在据新街口好几站地的西直门外的动物园大门口卖包子,呵呵,要说这动物园门口还真清静,除了包子摊和买包子的长队什么都没有。
哈哈我小时记得那块地方可是很热闹得啊!
然后胡同的场景也就是几面灰墙作背景,没扎堆儿下棋的老头,到处疯跑的孩子,到处堆积的杂物,违章搭建的小屋,那就不是真正的老北京的胡同。
北京人都觉的毫无生活气息,全国的观众恐怕更是只能看看热闹了。
同是小人物的故事,比起《疯狂的石头》,那虽然是彼乡彼土风物人情,但浓厚的生活气息,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这些没去过重庆的人看着也分外亲切。
感觉雪村拍个《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或者《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什么的应该更拿手些!
嘿嘿~~最后在为自己的不厚道给大家作揖道歉了~~
昨晚在无聊间,看了雪村的新片《新街口》。
无疑,片名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第一是地理符号,北京,新街口,位于西直门往东,纵贯积水潭地铁站,是一个交通繁杂的路口,一路向南,则会直达西单,一路的小店是时尚男女的乐园。
第二是时代符号,80年代改革开放,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在这样的一个转型阶段。
故事非常简单,一群年轻人做生意、追女孩、在血与火中挥洒青春。
片末,雪村饰演的建军攒了所有的钱送一个女孩子出国,女孩临走之前想用身体作最后的纪念和答谢,无奈……避孕套没了,于是乎雪村急出寻找,待找到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回去的路,暴雨中,屋内屋外,是两个对现实和未来都很无奈的人。
故事貌似很美好,但是却有很多的致命伤。
1.人物的民工气息:明明是北京的事情,可是片子里面的几个主要演员都操着地方气息很浓的方言,黄三儿的东北味儿、板儿带的山东味儿、沈红不知道什么地方口音的那种硬北京味儿,再加上雪村有点猥琐的眼神,再摆上点包子啊、酸三色什么的,总让人感觉讲的是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
一个一个看过来,也就建国像个北京小胡同串子,干瘦的小身子骨、肩膀上纹的蝴蝶、红背心、光头、发拧得眼神,真的是一个挺出彩的人物。
我记得这个家伙曾经在《独自等待》里面露过一脸,是夏雨那群狐朋狗友中作音效师的那个。
黄渤刚在《疯狂的石头》里面凭借“黑皮”走红,演技不容小觑。
第一次看到他实在管虎的《生存之民工》,当时就感觉不错。
不过在《新街口》中,“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2.时代的一厢情愿:片子在一厢情愿的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符号,一次又一次,电视节目里面出现了表现时代特点的节目——女排夺冠、铁臂阿童木,歌曲《童年》、《冬天里的一把火》也在提示着大家这是一部表现80年代生活的电影,人们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单纯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这是一部怀旧片,这是一部怀旧片,但是这些情节的反复出现,却恰恰在极大程度上冲淡了影片最要表现的内容——时代感,时代感并不是外化的画面,而是渗透在人的思想与行动中的。
雪村祥林嫂般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介绍80年代,也是为了让观众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有强烈的代入感(语出《大内密探零零发》)”。
片中多次矛盾聚集的地方“大家乐”歌厅,据说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小学学校边上还有一家“乐乐照相馆”,在那里二十多年,能有谁知道?
需要真实还原历史,却拿一个可能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地方说事,不是一厢情愿是什么。
3.情节的无缘无故:建军对沈红的爱应该算是一条主线了,无论是忍受腿酸的痛苦给人当肉枕头,还是大夏天为给沈红买栗子被暴打,无论是不明就里的替她排队办出国签证,无论是看到沈红被拥在不同男人的怀中,到最后为了一个避孕套奔走街头,怎么看都是特别突兀的一段感情。
主席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不是真的因为年轻不懂爱情?
可雪村那张脸,实在是老了一些吧。
火中的那场打斗源于为三舅报仇,三舅被一个所谓的只要不出事就可以随便打人的精神病老大捅伤,那段拍的不够犀利也不够惨烈,顶多顶得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他们骑着自行车围殴几个孩子的烈度,但那场架之后是上千人的群殴。
没想到这样也死了人。
黄三儿死了,死的有点不值,不是为了事不值,是为了情节不值,想要赚人点感动的地方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演戏”。
戏被看出演来,就没意思了。
4.个性的欲言又止:不懂事的时候也流氓过,也打过群架,也见过两伙人剑拔弩张的劲头,大家乐的对峙的那场戏,明明是两个混混头子的对手戏,却毫无紧张感,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微服私访的政府官员纪晓岚惹动了当地的黑恶势力,可惜边上不是莫愁和杜小月,却是两个长得象道哥一样的保定混混。
回头看,一脸麻子坑的政府官员状的大哥,总有些李默然老师的范儿,还是去撞吉野号吧。
那个精神病老大也没什么彩,一脸木讷,虽然脸上长了一巴掌宽护心毛(语出郭德纲),还是只有《功夫》里面小胖哥狐假虎威的劲儿,一点黑道人物的范儿都没有,难怪警察懒得搭理他。
三舅,本来打算搞成个先抑后扬的催化剂型人物,也还是没感觉。
沈红,一个貌似西单小六的女人,一个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标准的天使身材却长着尾巴的“坏”女人,片末光洁如纸的背影展现出的仍然是光洁如纸的演技。
比起演于北蓓的陶红……算了,不比了。
我挺纳闷,一个300万投资的电影,还真有几个人露了一小脸,曾志伟、英壮、李琦……挺有趣。
总体说来,《新街口》是一个拍的好看不好看放在其次,但是比较有“诚意”的电影,正因为很有诚意,便有些刻意。
就像片子里一直出现的包子,雪村这个学徒蒸的包子,还是差了好大一口气,可以吃着果腹,但是要骗观众的钱……还差点。
套用片中一句话,“我们说的是差一两退一斤,您是差二两!
”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电脑故障的症结所在,虽然还没能具体解决,也还是蛮高兴的事情。
晚上找准时间9点刚过就想来写博客,可一坐下来就犯困了,哈欠接二连三,估计与新中国成立前那前仆后继的革命队伍有的一拼。
没办法,只好开始看昨晚下载的雪村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新街口》,光看这名儿我觉得吸引力不错,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娱乐圈素有“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说法,雪村怎么也算一才子,会创作,唱功不赖,音乐评书创始人。
况且在好些影视剧里也有过拋头露脸的角色,这次自导自演掏腰包投资300万号称要回笼600万的作品,我想大概也坏不到哪去吧。
可这一看不打紧,结束的字幕一排排显示完了,我倒吸一口冷气,疑惑万分:这片到底啥意思呀!?
幸好不是在电影院看,否则非为那门票哭天骂地不可。
八十年代北京“大家乐”音乐茶座内有一群无照经营包子的年轻人常聚,叫刘建军的小伙子爱上了服务生沈红,想方设法攒钱在大夏天给沈红买糖炒栗子。
沈红却只想出国,所做一切都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她并不想接受建军的爱。
建军的“三舅”救沈红时壮烈牺牲。
为了给三舅报仇,建军的弟弟建国亲手杀了歹徒,建国的女朋友“黄三儿”也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时沈红拿到了第二天一早去美国的机票和全部手续,出于感恩、愧疚、破罐破摔或者猛然出现的某种醒悟,沈红主动邀请与建军共度在国内的最后一晚,正当要云雨之时却提出了一个十分滑稽又合情合理的要求:避孕。
当晚,大雨滂沱,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刘建军终于在大雨中迷失方向……这就是整个故事。
说良心话,故事编得相当不错,因为这几年“怀旧”成了国产电影“主旋律”,文革镜头频频搬上屏幕。
雪村则不同,将视角停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
当然,最足够引人共鸣的还有电影里时不时插上《铁臂阿童木》、《血凝》的画面,“大家乐”有意无意地重复唱着《童年》。
都是那个时代名噪一时的。
这说明,雪村做导演,在细节方面处理得很精致。
此外,片子画面处理温柔、明媚,感觉上挺舒服。
可感觉归感觉,实际上我还是很着急的。
细节上处理得当整体却马马虎虎,有些因小失大的味道。
我觉得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我不知道那些演员是不是专业的,但就演技来说绝对不专业,或者这是雪村导演要求的,那就是雪村不专业了。
该蹦的时候是蹦了,但像似被炸弹轰起来的;该笑的时候是笑了,却冷得叫人发寒;该哭的时候,四周万籁俱寂……我是个普通观众,不懂什么“专业”的电影拍摄手法,可我觉得即使再艺术,也不能该怎么样偏偏不去怎么样,一就该是一,总不能是二。
更糟糕的是,配音永远是平得像大海上的地平线,比领导念上几万字的发言稿时的声音还乏善可陈。
咳,雪村毕竟还是缺少导演的经验呀!
然后还有故事,虽然我说故事编得很不错,但这是只表现在文字上,放到电影里就有些跑腔走调了,搭上蹩脚的演技和配音,这故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虎头蛇尾,感觉犯了错却又骑虎难下,便草草收场。
再比如宣传海报上那句:“一个关于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请恕我肤浅,这话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在哗众取宠,为炒作而加上去的。
在我看来,即使一个再能从故事中悟出其内在寓意的人都会觉得《新街口》与这句话关系不大,哪怕主人公出场时“天女散花”了一堆包子,退场时挤爆了一避孕套也不能这样连一块来解释呀。
好比我们不能看到上唇留一小撮胡子,就骂人是鬼子,然后号召群众集体攻击。
这样忒不地道了。
总而言之,这片子不怎么讲理,莫名其妙。
搞不懂包子与避孕套之间内在关系的人最好别看,免得吸冷气着凉。
乱七八糟的东西穿插在一起,感觉是在拼凑的情节。
只有那燕舞音响、铁臂阿童木、山口百惠算是唤起了一些回忆。
80年代已经是走向开放的年代,不知道是为了宣扬建国的正义忠诚,还是女主演的矜持,居然那么风骚的一个姑娘,不择手段办了出国签证的时候,还是一个黄花闺女,太假了。
看看《忏悔无门》就知道那个年代想出国是多难了。
演员尤其选的有问题,那个黄渤还是民工本色,看不出80年代混混的样子,只有建军才有那范儿,让人看着也顺眼
总共跳着翻了5分钟,恶心人眼球,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其实这个时代感是对的,但是其他的事儿总觉得哪儿哪儿不对…
06年年度烂片
有点儿意思,但还不够
拍老北京的当年还蛮有味道。
看看那个时代
看过去之后,实在是不知道什么情况……
菜
老北京儿的味儿~我个人觉得没那么次~
前面十分钟能看
美女与猥琐男
他爹的,起个照吧
国产中算不错的了
差一点,差一点,感觉像是海派清口讲老北京的故事。一个东北人,一个青岛人,难接皇城的地气。虽然架设在一个大时代,想阐述人生,但水平不到,包子到套子,一个东北人的处女情结
电影频道偶尔看到,还行,比原来以为要好
不死就好
大哥你家有套儿么
扔包子是个好策略
想了想,如果余华的《兄弟》要拍电影,黄渤还是蛮适合李光头的。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