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犹记得两年前,当邱泽、谢盈萱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面世时,影迷们曾纷纷热议同妻话题。
两年后,我们终于又等到一部有着同样生活厚度,但角度有所不同的台湾LGBT电影《亲爱的房客》。
“花园”第32期,我们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这部年度佳作,而这一次的主角则是新晋金马影帝莫子仪。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对我来说,影片《亲爱的房客》真正开始能够解释得通,是从林健一的那句话开始的。
无可厚非,当同性的设定安排在大家见怪不怪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好像就要费一些脑筋去思考。
在电影开头,男孩王悠宇对自家房客的亲昵,对亲叔叔的疏离;房客打理一切,对这个家庭却有着渴望接近而难以接近的距离感,都让这个故事显得有一丝怪异。
直到检察官对房客林健一提问,“王立维死后,你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而林健一则用一句话就彻底点透了我们作为所谓正常人的思维。
他说,“如果我是女生,我先生去世后,我继续照顾他们一家,你还会问我同样的问题吗?
”
但同性作为一个既有的设定,并不是整部电影大肆宣扬的卖点,而是跨过爱情,把爱情作为全片的底色。
以至于直到整部电影结束,我对于林健一和王立维之间的感情,也只不过是停留在“嗯,他们是相爱的”这种程度上。
但这也给了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有意义的窗口:让LGBT题材越过同性之爱本身,走向更深远、更实际的地方——有关儿童领养、老人赡养、家庭组成、社会伦理......
房客林健一就像一个圆心,以他为中心,延展出跟其他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的复杂情感联系。
这些关系在同性议题渲染下难免被蒙上一层让人难以瞬间看清的复杂,甚至不轨心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健一和其他角色之间的联系便掺杂了各种误会、疑虑和大可不必的顾忌。
固然法律给了包容,但却无法避免人们抱着猎奇和怀疑的心理给他们套上枷锁。
林健一带着对王立维的爱,更深一步地走进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但因为王立维弟弟王立刚的存在,这种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情感、家庭组合、人际关系却免不了弯弯绕绕,使他难以走出被怀疑与猜忌的艰难命运。
这是传统社会给LGBT群体使的绊子,而影片的一波三折也都因此而起。
林健一在王立刚的百般刁难中,始终保持着温柔和深情,甚至略显滥情。
明明只是看似很简单的爱,却好像要用滥情去做很多很多的事,忍耐很多很多的情绪,才能表达他心中的爱,用以“弥补”自己是同性恋这样的“错误”。
影片中,各种不理解无处不在,就算是男主角林健一和男友王立维本人,也把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藏得很深很深——隐瞒妻子,隐瞒孩子。
补习班家长两次见林健一的态度反差很大,原因也全在于得知了林健一的同性交友状况。
而王立刚明明知道自己哥哥和林健一真心相爱,但由于他们特殊的性取向,这份爱情又被质疑有财产分配情况的掺和。
正如影片开头,林健一和手铐同时出现,以及后来“杀人案”的调查,都跟他的同性恋身份脱不开干系。
而他跟王可元饰演的尤士轩之间的感情戏,两人在激情过后彼此相拥哭泣,则带着点“同病相怜”的无奈和委屈。
影片中,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感情无疑是最温情的地方。
而孩子王悠宇则是林健一多种感情的交汇处——对伴侣的深爱,对家庭的期待,对社会包容的渴望;与此同时,他也是林健一无法真实面对的人——隐瞒同性恋真相、阿嬷去世的真相。
王悠宇作为王立维去世后留下的骨肉牵绊,成了林健一必须保护的人。
其中,他有一句让我印象至深的动人台词:“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很讨厌的、很莫名其妙的事情,但是你记住,这都不是你的错。
”
爸爸是同性恋可能会让你受歧视,但这不是你的错;阿嬷去世原因不明,但这不是你的错;我没能陪你到最后,但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林健一对王悠宇最直接的安慰,这句话好像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我深刻真实地爱着,但却躲躲藏藏,面对非议甚至逮捕,但这不是我的错。
就好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有人承担所有罪过,而这个人只能是不被人接受的同性恋。
但明明你们都说,真爱无罪。
影片结尾处,王悠宇跟随叔叔去了大陆;而案件也终于水落石出,林健一终于不必再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但他同时好像失去很多,王悠宇、家庭、跟着他学琴的学生,甚至他的长发。
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泪目,即便我们依然心存着希冀。
“你还会不会飞翔,我知道你也有翅膀,如果飞去陌生的地方,淋些雨会不会想家,你会很快乐吗,我飞到你在的地方,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或许,最给人慰藉的可能就是,在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后,悠宇选择了理解和接受。
影片中,阿嬷和检察官这两个形象,也是慢慢接受LGBT群体的代表。
当阿嬷最后时刻说出“我早都没有怪你了,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就好”的时候,林健一难得地卸下了盔甲。
刚开始被人安利这部片子时,金马奖和同性的标签的确很吸引我,我甚至准备为“困于世俗的爱情”大哭一场。
直到得见影片那一刻,我看到导演的切入点是家庭社会关系,便暗自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比爱情更实际、更残酷的LGBT电影。
但影片并不如我最初所期待的那样。
明明有更多可以被进一步深挖的矛盾点,但为了解释人物命运(孩子妈妈的去向、王立维的死因),为了用破案串联剧情,很多情节都只是轻描淡写而已,比如说一夜情伴侣尤士轩,以及孩子对同性恋养父的接受或不接受。
影片用“阿嬷是怎么死的”作为牵引点引导剧情走向,却终究没有用它调动观众的胃口。
对于观众们来说,林健一的深情甚至滥情就已经是案件的答案。
导演耗尽力气让一腔深情的林健一在各种“世俗眼光、世俗怀疑、世俗困境”之间左右为难,除了深化他的人物形象以外,其实反而使这个人物显得越发“圣母”和单薄。
林健一与尤士轩的感情戏,可能是他唯一的发泄出口。
但又是节制的、限量的、无声的。
当情欲过后,他又变成了那个冷静克制的的林健一,一言不发,提上裤子就走。
甚至在他坦白告诉孩子母亲“王立维是gay”的那段情节中,那种“恶毒”都带着不真实和跳脱。
而在他最牵挂的孩子王悠宇的身上,他都没有哪怕一次的情绪爆发。
他背负的情感和压力所带来的阴郁与温情,的确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一次触底反弹的情绪,无疑还是显得过于单一,甚至让人觉得这种程度的牺牲有些站不住脚。
跟《谁先爱上他的》相比,两部影片确实有很多相同点。
故事设定都是在伴侣死后,男主角和伴侣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与此同时,两部影片都渗透着歧视和怨言,包含骗婚、孩子抚养、家庭认可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8《谁先爱上他的》这样的现实题材,足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爱情本身转向更实际的话题,提醒着我们——即使同性婚姻合法,但距离社会接受并认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性题材,注定有太多并不非黑即白的矛盾,它们与传统的观念、情感、关系彼此纠缠,而显得更复杂。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好像很难做到客观与中立——或者过度保守,或者只因同性恋在社会环境中是弱势群体,而过度考虑他们的感受。
比如,王立维明知自己是同性恋,却选择骗婚被人为忽视;林健一告诉小孩母亲真相时,却被理解成“恶毒”与“自私”;王立刚担心孩子会被林健一性侵,所以带他去咨询医生。
面对王立刚的所作所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这是歧视。
但细想来,面对自己并不了解、并不熟悉的同性“姐夫”,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选择这样做,好像也没什么不妥。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被骗婚的刘三莲和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男主角的母亲,都是重要角色。
她们是同性恋群体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跟传统社会关系之间的摩擦。
《谁先爱上他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被骗婚的女人完全理解丈夫,在付出十几年的努力和感情后一声不响、别无所求地离开;我们也不能要求同性恋群体为了让家人安心就改变性取向;我们更不能要求那些不了解、无法接受同性恋群体的人,必须对此不抱戒心。
我们呼吁包容,反对歧视,但也必须要正视矛盾。
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有太多棱角和既定规则需要柔软地去改变。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头一片青山茫茫,有那么点断背山的意思。
故事长长的讲了100多分钟,情节脉络却简单,只是倒叙的方式,让人一直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奶奶是什么突然去世的,爸爸又是怎么去世的。
两条人命,一个是起因,一个是结果。
奶奶的去世,是故事的关键点,有老人对男主的释怀,有男主的秘密逐渐曝光,有小孩的慢慢接受,还有最终的结局。
可是啊,我还是在想,这段同性间的爱情,是不是有点狗血过了。
小孩爸爸结婚生子,却又与男主藕断丝连,妥妥一个渣男,与男主在一起后,因为一条手链引起的离婚缘由曝光,活活把自己在大雾里作死了,真的,对这段感情没有一点点好感。
想得更多的,反而是,男主在与奶奶和小孩一起生活的这五年里所承受的东西。
男主自认对男友去世有责任,所以任劳任怨的当儿子当爸爸,尽管最终获得了原谅和接纳,可是,这个情节还是太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怕是百万无一。
再说一下糖尿病,真的很可怕。
还要说一下YP神器,这如果被警察一个个查出来,真的是想自杀一百遍,所以,洁身自好真的是百利无一害啊。
最后,男主很像井柏然啊!
我记得《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里男主有个很像杨洋。
看来,对岸的审美与大陆非常一致啊,这也是统一的前奏了。
电影没有过多描述林健一与他伴侣之间的情感有多深刻。
从他细心照料过世伴侣的妈妈、儿子来看,林健一对伴侣的情感有多深厚。
也许是带有自责的成分,也可能有忏悔的成分,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不愿意与伴侣切断关系的成分多一些。
有多深刻的爱,就有多难放下。
林健一的隐忍、忧郁、愧疚且深情,把所有的温柔都留给了过世伴侣的妈妈以及儿子身上。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全在用疑点诱惑观众看下去,给人感觉淡如水的林健一却一直为爱奋不顾身。
整部电影最感动人的地方既是王悠宇钢琴弹唱那一段,所有的误解和伤害都云淡风轻。
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想去点评影片制作问题,关于社会背景也无需过多解释。
说三点我结合红楼梦三句经典诗词谈谈自己的体悟吧!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林健一为爱痴情,天地可鉴。
面对王立维的逃避,健一依旧坚持追寻真爱;知道立维骗婚生子,健一勇敢和他前妻说出真相;面对立维的离开,健一选择坚守生命最后一方净土和希望。
是的,世界上最刻骨铭记的感情莫过于我们曾经那么真挚且热烈的,憧憬和期待过明天的日出,无谓今天的生离还是死别,我依然无怨无悔!
遇上立维,健一选择了伟大,选择了承受,选择了坚守…可是,他以为那样就能换来今生相伴,可是在立维前妻自杀生亡之后,重新回到健一身边的时候,他们热烈的重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寻觅着幸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保持着幸福更是难上加难。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 面对自己最亲爱的恋人离去,怕是人生绝境之时。
到底在痛苦的尽头能否点燃希望,寻得香丘?
我无处所知,但是悠宇仿佛是健一唯一见证过他们曾经的相爱。
这是世界唯一的生命寄托,尽管他知道前妻、立维、悠宇奶奶王家三口人的死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无关。
当悠宇奶奶死前对健一问道“你们之前在一起,他有幸福吗?
”健一哽咽地说“有!
”。
尽管众人一生无法接受同性恋,但是面对生命的时候,最爱你的人她是会关心和在乎你真正的幸福的,这个幸福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是没有边界。
当一个一个的疑点解开的时候,当一个一个怨结化了的时候,当一个一个生命点燃又熄灭又点燃的时候…你要相信,天尽头,定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会尽,颜会老,时间一直在流逝;花会落,人要亡,人根本无处留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宿命,无需太过在意外界的纷繁,多忠诚于自己的心,那颗永远真实和不羁的心。
人终其一生无法逃脱这个世界,但可以选择强大自己的内心。
人啊!
你要知道,这世间的花开花落皆与你无关,真正带给你永恒的是永远为自己跳动着的心。
到最后啊,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要化成一缕烟,消散人间。
于你于我,带着这份遇见在天堂相见吧!
之前已经看过挺多类似的故事了,都是身为同志的伴侣去世后,另外一半与他的家人的战争,怎么好好相处,怎么互相接纳,怎么把战争化为亲情。
比如之前大热的谁先爱上他,还有郑佩佩演的轻轻摇晃,还有日本的一部短剧弟之夫,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复杂,又是岳母,又是小叔子,又是继子,而且还展现了,怎么对待对方的父母,怎么对待对方留下的孩子,很棒!
妻子和丈夫男友的战争大热的谁先爱上他,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伴侣去世后,男友怎么和妻子以及孩子相处。
妻子对于自己的爱的怀疑,孩子对于父亲的爱的好奇,还有自己母亲对于自己的接纳,自己对于已经逝去的爱情的不舍,最后化成为了完成他的心愿的一场演出。
这场妻子与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解,不过都是出于爱。
母亲和儿子男友的战争前几年郑佩佩出演的轻轻摇晃,主演是男神小本,男友去世后,怎么与并不接受男友是同的母亲怎么相处?
是继续假装朋友,还是坦白?
那无处不在的爱的痕迹,该怎么隐藏怎么收敛?
还有怀念最爱的他时的表情和悲伤,怎么藏?
怎么瞒?
这场母亲与儿子男友的战争,最终依然和解,还是因为都深爱着同一个人!
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之前的一部日本短剧弟之夫,一共三集,每集四十多分钟,也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体量,讲述弟弟去世后,弟弟的异国男友,回到并不接纳弟弟是同的哥哥一家,在一天天的日常中,与哥哥嫂子和侄子愉快相处,虽然最爱的那个人走了,可是就算是同,两个人相爱,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啊!
这场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谐收场,两家人甚至成了亲人。
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毒舌幽默,还是轻轻摇晃的淡淡忧伤,或者是弟之夫的轻松日常,都掩盖不了一个悲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共同深爱的那个人走了。
深爱的一个人提前离开了,剩下的一个人该怎么办?
他该与先走那个人的亲人怎么相处?
也许你会为深爱的那个人一辈子守身如玉,守着对他的爱过完此生。
或许你会开启下一段人生,躺在另一个深爱的人的怀里。
但是你与深爱的他的亲人怎么相处?
是随着深爱之人的离开,就此和他们彻底远离,还是替他守着他的家人,为他承担本该他承担的责任?
或者是只做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问候,并不过度深入彼此的生活?
爱人离去后,与爱人的家人如何相处,就算是在异性恋里,也很敏感,比如大热的大江大河里,萍萍去世后,东宝和岳父岳母,仿佛怎么处都不合适。
依然当他们的女婿吧,但是人家的女儿都走了,好像也不合适。
一直守着萍萍的回忆孤独终老,仿佛对他有些残忍。
怎么办?
仿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圆满的命题。
谁先爱上他的过于偶像剧,轻轻摇号过于浪漫,弟之夫又过于理想悬浮,都没有给出一个很现实的答案。
但是亲爱的房客给出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很现实很真实的可能,同性伴侣去世后,原来可以这样,和他最爱的父母和解,让他们接纳自己,接纳他们的爱情,收养他最爱的孩子,替他好好照顾他,虽然影片中最终健一因为各种原因,并没能好好照顾小宇。
影片除了给出如此现实如此赤裸裸的一种可能之外,在平平淡淡中,还始终有悬念勾着我们。
前面一段,为什么健一会坐牢,由此开启回忆,到底为什么?
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却发现更多问题,健一和阿姨是什么关系?
和小宇是什么关系?
小宇的爸爸是怎么去世的?
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哦,原来是阿姨去世了,而且怀疑是健一杀的。
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疑惑,明明健一对阿姨那么好,为什么?
他真的是贪图阿姨家的房产和钱财?
他真的是为了抢房子才收养小宇的吗?
他明明对小宇也那么好……慢慢地,我们发现,原来药是健一从炮友那里买的,是小宇不小心给阿姨吃了药,健一是不想人小宇责怪自己。
一个个现实问题跑过来,血淋淋地摆到我们面前。
伴侣去世后,该不该照顾他的家庭?
该不该替他守寡?
欲望来的时候可以去约炮发泄吗?
伴侣的母亲如果求自己让她安乐死自己该怎么办?
多么残忍,又多么现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的啊!
比如哥哥离开后,唐鹤德该怎么过?
他可以再恋爱吗?
可以约吗?
他也是正常人啊,也要活下去啊,如果他再恋爱了再约炮了,就是对哥哥的背叛吗?
难道在天国的哥哥,不希望他最爱的人幸福地活着吗?
健一把对爱人的思念,谱成一首歌,就像谁先爱上他里阿杰完成宋正远的那场演出一样,只是这首歌,是和他最爱的孩子一起完成的。
虽然爱人已经离开了,可是爱人的家人,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人。
同性片去同性化,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影片,而不只是同性群体内的狂欢!
我是同,但我一直都不希望别人把我当成同看待,我就是普通人,我的能力我的性格我的人品,希望去同性化,除了我爱的人是男人外,我的一切七情六欲,和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
就好像这部片子一样,不管你是同还是异性恋,爱人去世后,一样要面临与对方家庭的相处。
同志哥哥去世后,小叔子和哥夫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不理解不相信,以为陌生人就是图谋不轨。
可是你真的用心了解了吗?
自己天天在外面闯祸,让家里人擦屁股,人家却在家替你照看家庭,你有什么怀疑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再好的亲儿子都不一定有健一做得这么好,我相信,再不讲理的人都会动容。
当然了,影片确实叙事有些弱,剪辑有点点乱,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喂奶奶吃药健一顶包啥的也过于狗血,可是真的已经很棒了,比之前很期待的两部都要好太多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过于刻意。
还有那什么你的灵魂是爱做的,太过做作。
而亲爱的访客,不管是悬念的设置,还是现实社会意义,都要完整的多。
不是所有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也并不是把大量的社会话题(患病老人安乐死、老年丧子、同性恋人的感情和欲望、孤儿的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好电影,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才是衡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先说好的,演老人和男主角表演还是不错的,不浮夸,小演员表情不多也还好。
但是故事情节上有几点是值得商榷的,1、健一和王立维去爬山,王立维就抱定去死的想法?
如果不是,明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故意清晨独自离开?
2、王立维看起来应该是个海员,又是同性恋的情况下,小孩为什么不由母亲抚养而要由基本上没得能力的父亲来抚养?
即便各种原因是父亲来抚养,在小孩母亲还在世的情况下,父亲去世了也应该由母亲来监护而不是找一个养父。
3、王立维的妈妈,也就是片子中的老人,开始的时候语言都很刻薄严厉,但是后来又承认早就把健一当成了家人,中间其实并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呀,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4、老人和小孩应该都不知道健一后来拿回来的药是效力更厉害的违禁品,怎么在喂药吃药的时候就感到了生离死别?
阿嫲死后的清晨,健一好像知道老人过量服药死亡,小孩也清楚是自己多喂这个药是导致老人死亡的样。
(含大量剧透)几个月的翘首以盼,今天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说实话鉴赏能力有限,只能说十分失望。
和《谁先爱上他》在我看来差远了。
看到最后有些逻辑问题,我都自始至终都在怀疑我和编剧是不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以至于普世的感情和亲情观念大相径庭。
首先孩子的父亲生气找死的原因就很牵强,死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动机我更是想不通,究竟是想出去透透气不小心死了,还是故意找死,但是电影中有他扔掉背包的镜头,又大概率是后者,那他不管孩子了吗,就因为知道了男主是告诉他老婆他是gay的人吗?
但是婚都离了,而且又和男主甜腻一段时间了,况且没有带有对自己骗婚的愧疚吗 至于这么大反应到找死?
我为什么对他死这么执着,因为说白了如果不是因为她死,后面这些连环事情也就不会发生,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是和谁先爱上他一样是绝症,没想到这歌电影让他死的这么草率。
另外我不懂的是对于奶奶的死,也是剧情有点牵强了,本来我以为回处理成奶奶知道多吃不可以,但是故意加大计量 想结束痛苦,但是电影里她就是误服了,平时的药物吃两三粒没有问题,但是偏偏男主拿回来的这个药物药效大,说白了说奶奶被误杀不过分。
破坏人家家庭在先,后面买药不小心让奶奶误服在后,说实话者男主身份也太差了吧,虽然都有理由可以替他辩解,虽然你也可以说写实,但是这对于观众真的会同情并且喜欢这个角色吗。
我的标题是拧巴,啥意思,意思就是我看了电影之后就是这个情绪,整部电影我感觉他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想把一些事情交代明白,但是情感友不够深入,男主对于奶奶和孩子的责任感究竟从哪里来呢?
说是爱,但是没怎么讲孩子和孩子父亲死之前以及男主的渊源,倒是在最后重点描绘了一下男主对于孩子父亲的愧疚以及死之前的承诺,这真的很影响我看前面大部分对于男主爱孩子的印象啊。
不是完美的结局没关系,最后没有大团圆也OK,想描绘残酷现实也行,但是能不能把情感和故事交代好,电影中对于孩子对男主的感情,奶奶对男主的情绪,都过于隐晦,交叉在一起,又时不时倒叙,真的让我很混乱。
电影看完让我觉得看了个寂寞,我不希望金马奖掺杂“政治正确”,当然以上也都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叭叭。
但是我对它的理解也只能到这了。
如果喜欢看这种类型电影的朋友,还是推《谁先爱上他》。
不太明白很多影评依然着力于同性恋歧视,其实这部戏已经越过这个层面,它表达的是“同性恋也一样面临生老病死上老下小的无奈人生”。
所有配角对性向的负面反馈,都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如果主角是所谓“小三”或“荡妇”,这种反馈也一样存在,即使是其中最大的“反派”弟弟,他的动机到底是争夺利益、关爱亲人还是反对性向,其实非常模糊和复杂,就像生活本身。
年老丧子、病痛缠身的奶奶,年幼丧父、充满自责的孩子,痛失爱人、爱恨交加的成年人,如同每个观众的人生,丧失、获得、快乐、痛苦……叙事清淡克制,悬念分寸得当,深得我心。
只有一个疑问:孩子的妈妈呢?
离婚后共同生活的一方监护人去世,母亲应该顺序有监护权利和义务才对,虽然不了解台湾法律,但这个一般性伦理原则似乎不该有不同——无论母亲对该事项如何处置,毫无交代终归是个大漏洞。
有机会去找本台湾家事法律学习一下。
很久没有看过明明节奏那么慢,却让整个影片充斥悲伤的电影了,好多话都让我觉得很难过,“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老公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就这么一句算不上质问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很憋闷的不公。
我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林健一这样的人,无论是男性伴侣还是女性伴侣,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少见的情况发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身上,构成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带动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想说导演没有把这个群体美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无论是王立维过世后健一约炮排解苦闷,还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小孩妈妈她老公是gay,这都是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刻意避开这些,因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对恋人的占有欲,不能容忍他或她之外的另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最后再私心补充一句,林健一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很适合这个角色,忧郁气息简直刻在呼吸里了(仅针对这一部电影而发言)
《亲爱的房客》,从一本台湾杂志看到了电影,2020年上映的,故事讲的虽然是同性话题,但是全片照顾去世男友的孩子和奶奶,则是贯彻始终。
作为一名“房客”,男主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奶奶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就像这些不理解,在法院上男主说的那样,“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性别为本的同志电影,展现的是“性别一换,全是偏见”的现实世界。
电影用倒叙增加悬念,使得整个观影一步一步的解密,真相大白,作为一个观众,也随着剧情,一步一步的理解和被男主感动,特别一提是小男主,那个演技的自然和高级,完全就是个老戏骨一样,实在好。
本片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林建一的对质,害死了王立维和他的妻子,虽然林建一以救赎为起点以爱为终点照顾王的家人,但影片拍出来的效果就是同志要想获得认可,就要无限地委曲求全。这种卖惨式价值观很难说没有受到现实社会道德规训的影响,就连「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先生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都流露出《娘道》式女性价值取向,这是影片最大的局限之处。除此之外,莫子仪的表演也很难称得上好,无奈就是仰头叹气这种基本操作,金马影帝的演技不应如此。相比没拍好的同志家庭问题,本片对安乐死的探讨或许更具有意义。
在愛人關係之外,更進一步觸及同志伴侶與婆婆、與孩子的關係,作為LGBTQ華語片相當難得,可以期待這一題材電影將邁入新階段。雖然正常/不正常的社會歧見描繪,某種程度上還是困限在苦情框架中,幾段前史的設計,也稍稍乏於新意,幾乎都在預料之中,但幾個時空的穿梭,還是處理得相當流暢,在劇作鋪排上值得玩味。山林與《斷背山》有著似有若無的呼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真誠。當導演複述觀眾提問,問劇中孩子是否理解這部電影的內涵時,孩子篤定地點頭說理解,或許才是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吧。
嫌太沉闷了些 可是 庸碌的日常莫不是这般沉闷 在粗砺的生活里 觅得爱 藏于心 守口如瓶 且爱且行 不惊风雨 真的很美
健一神似一个朋友,但他俩的故事比这个电影更复杂。
很柔情也很无趣
除了有一點點瑕疵(生活不能自理的阿嬤真的能接受男性的陪護嗎,陪護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很關注的,情節裡沒有具體的描述,但也是很實際的問題),把拔二號是一個很真實的個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情節也把他為何變得逆來順受都講清楚了,還有調查過程中的歧視和偏見也儘量坦白誠懇,很喜歡這部電影。
觀於20200704北影。「沒有我你應該比較輕鬆吧?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真的好喜歡這部溫柔的作品~真摯、淒美又感傷。同志之情和收養兒童的題材,劇本雖稱不上多新穎,但角色之間的情感堆疊隨著阿嬤去世之謎慢慢揭露,一層又一層,細密溫暖。喜歡那些合歡山上的戲,在雲霧繚繞的山林之間,彼此之間的情感羈絆都放大再放大。最讓人驚喜的是小潤,一場法庭收養的戲,他從孩子的角度給了我們很大又很滿的衝擊,讓人體會到愛可以多麼簡單。莫子儀這次貢獻了極致的演技,他的壓抑、悲傷、痛徹心扉都凝鍊在精微細膩的演出當中,他的一舉一動無不是林健一。不過本片的敘事我比較不喜歡,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手法中,劇情呈現較明顯的碎片化,使觀影中的情緒不太連貫。好在有實力堅強的演員撐著,也有獨特視角的切入點,尚能稱之為優秀的作品。
鄭有傑導演的映後致詞十分感動、甚至在觀影時有一度因小莫和淑芳阿姨的演出而差點眼淚潰堤,可是電影本身似乎有一道「無形」的牆在阻隔這股暖流進入觀眾的心;一部要跟觀眾「訴說」情感的片子,作者所聚焦的情感卻是離散的,非線性敘事的爬梳鋪排並不是如此精準,賦予情感之重,卻無法在多方支線及多方情感交錯兼合;但不可否認的,電影本身是如此莊嚴且十分感性,能調配的越純粹越佳,有傑導演賦予了本片生命力、演員則賦予了靈魂,故事箇中的溫度是頗為私人的;健一的角色命題挺有趣的,一個家中無血緣的寄宿者,他所訴說的愛、賦予的情是殘缺且矛盾的,莫子儀的表演更為此角畫龍點睛。
除了莫子仪的表演,全片几乎一无是处。
跳出爱情和自我认同的LGBT主题,聚焦社会偏见和伴侣家庭关系,有点想法滴。剧情在家长里短里走出了一点小悬疑路线,虽然这个谋杀案惊悚不过两分钟~~~倒还是解了一些家庭伦理题材的腻,台湾同志题材电影在华语片算独树一帜了,基本无对手。
小朋友不错……其他的,好苦啊……如果不是林健一问了那句“肺腑之言”我都忘了是在看一部同性恋题材(虽然对此没有特殊期待),总觉得还是少了些什么……看了看短评能感觉出来,打高分基本是偏爱情怀,打低分多是看“电影”本身。
健一在电影里问,如果我是一个女的,是不是这样做就不会有人觉得有问题呢?其实这正是这一部电影的问题所在,它过于想传递这种“不同”,但其实呈现给我们的却又是“相同”,在同与异之中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没有想清楚思路。看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到《谁先爱上他的》,但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啊。莫子仪憔悴了好多。
太浮于表面了,所有的同志电影都成是虐恋,苦情,圣母,猎奇,全限于程式化,感觉像是抄了谁家的作业。
2.5分。前半段还好,倒叙手法的后半段垮掉,因为剧情分线立的不够多,也太简单。同类型的题材太多了,没看出导演与编剧的独特点,禁止套用公式。
同時使用同性戀、安樂死這麼巨大的噱頭而傳遞了很膚淺的“大愛包容”思想,顯得這電影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抗議。在手法上,製作者比較下工夫,比如優美山景、高明的演技,故事的轉折節點也費了些心思。
三星友情分。什么玛丽苏剧情,男人死了守寡么?快进,脑壳疼。
前端由冲突带出恐同、仇同,后段回归情感,“亲爱的房客”在家庭中的不同身份分段展开,可惜几个点都有点落俗了,情绪很浓但缺乏生动的日常来支撑,概念有了,效果却无法更上一层。
竟然又是圣母白莲花男主的苦情大芭乐…😅我真的搞不懂
所代表的的社会意义是最大的价值
侧面体现了去年金马入围片有多羸弱。莫子仪的表演真的值一个金马影帝吗?全靠去年同行的衬托。(btw,去年纳豆凭《同学麦娜丝》拿男配也让人匪夷所思,是因为不想把奖颁给韩国演员吗,还是为了补给他前几年《一路顺风》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