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多数人对此片的评定是三星,我笑了笑,是啊,只有和杀人犯一起疯狂的人才懂得欣赏这部电影!
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一起疯狂,一起欣赏,一起感觉唯美和悲伤。
这部电影的名字太一般了,不起眼还是韩国片,让人一下就联想到了韩国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所以估计很多人都因此将之拒之门外,可惜啊!
开篇就让我看到了一位女性,鲜血淋淋,被摆成十字架的样子吊在了学校的操场。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杀人犯罪影片,但并不惊悚,果然没错。
有些人看到此,大概就没有兴趣再读了,是觉得恐怖吧?
很变态吗?
还是胆子太小了?
我就不害怕,血液本身并不可怕,而是你由此联想到的事物和感受让你承受不住。
我见过血,献血的时候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流出我的身体,经过透明的塑料管,流向一个总在晃动的医药收集袋。
我还用针管抽过自己的血,当然不是吸毒了,所以那并不可怕,还有些许兴奋。
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像《古佃任三郎》那种片子一样,注重描写犯罪场景、经过、心理和推理,这些都没有被过度渲染,反而是那种不经意间和三个人的微妙关系,让故事衔接自然。
很佩服导演的用心,穿插中就清楚地交代了事件。
童年阴影,这是影片主要归结的犯罪源头,我想那阴影和刺激不仅仅是童年的吧?
我觉得任何刺激只要是对于当事人的程度足够大,那么它的影响也会因此而产生,无论年龄和性别,只不过童年的刺激更深远和顽固,也最容易让人追溯和联想。
记得影片结尾时孝利和景珠的对决最为精彩!
尤其是1号杀人犯孝利,他是一个美少年,乖巧、温和的外表,让谁也猜想不出他就是那个连环杀手。
我在想,看来越是这样压抑的人,越容易分裂成两个极端,外表的平静内心的波澜,照照镜子,我居然有三分像他呢!
当景珠眼看着孝利把在新的太阳穴射穿时,他愤怒了,但在孝利的自白中他看见了自己,他原来是孝利的“老师”,这个让孝利又感谢又讨厌的“老师”。
之所以成了这样,景珠的责任大概只有他自己最懂了。
那时候我想起了孝利一直戴在脖子上的十字架,我也把我的十字架拿了出来,在屏幕面前晃呀晃。
谁能看见此时的我呢?
是多么令人害怕和不了解?
别说那个我认识两年的人了,就是我的父母见证了我20多年,此时此刻他们都不认识我,只有我自己知道还有这一面,恐怖的一面,可以成为杀人犯和变态的一面。
影片完结了,听着那首歌,我的嘴角微微翘起,笑了。
还有我的手,举起了十字架,它在屏幕前微微颤抖和摇曳!
P.s.今天头疼了一天,吃过止疼片没有效果,才意识到是神经性的。
看了此片,在想,或许我适合研究犯罪心理?
这样还能和妈妈的职业有个交叉,会不会很好呢?
记得影片中景珠说:“如果想抓到他们,必须用他们的思维和他们一起疯。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这几年韩国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还是给承认,他们之前拍的电影确实不错,尤其是那些血腥暴力的镜头,一向大胆到让人产生心理不适。
今天小编再推荐一部关于变态杀手够邪恶也够黑暗、又很典型的韩国犯罪片子。
就是它——《我们的社区》
有时候让人不敢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
你永远无法想象和理解变态杀手为何会那么残忍、血腥暴力。
这件事还要从某个清晨的社区说起。
那里挂着一具女尸,她的死状极其惨烈,被割颈死后,双脚悬浮,像十字架一样被绑在单杠上。
最可怕的是,这已经是警方发现作案手法相同的第四起凶杀案了。
这四起案子中,死者均是女性,最小的受害者只有9岁。
她们生前无一例外遭到残酷折磨,死后更被凶手固定在户外呈现十字架受难的模样。
可见凶手对女性有一定的仇恨心理。
巧合的是,这些猎奇凶杀案其实都和一个作家有关。
在他的电脑里有他写过的小说,小说内容正好和这些作案手法相同,就像是杀人回忆一模一样。
不过,作家这本书并没能出版成功,因为出版社均以血腥暴力为由拒绝了作家的小说。
作家虽然喜欢写小说,但他并没有钱,穷得都要交不起房租,被房东痛骂并赶了出去。
这天在外溜达的作家原本坐在外面就这样看着那条路时,一群骑摩托车的混混手拿消防器溅了他一脸就跑了。
似乎这是一个导火索,作家的脸变得立刻阴沉起来。
随后他就走到了小区公园里,看见一对男女,他在背后偷袭杀死了男人后绑架了另一个女人。
他又把女人带进厕所,折磨般的让女人唱歌,唱得好听他就答应放过女人。
女人变害怕边颤抖地唱歌,谁知作家竟然又以唱歌没有感情割断了女人的脖颈。
画面一转,刚刚死掉的那对男女又出现在了小区公园里。
原来……刚刚那个血腥场面只是作家的幻想。
真正让作家痛下杀手的受害女性其实另有其人。
她是作家的房东。
作家被赶走后想再回趟家把对他最重要的东西拿走。
他求了好半天房东才肯给他开门。
一进门他就发现他视为珍宝的家庭照片被随手丢在地上,房东的眼神里写满了不屑。
这一幕彻底激怒了作家,于是他杀了房东,并将房东的尸体挂在了社区的公园里。
其实作家的诡异行为并没有被人怀疑过。
不过他有一个警察好友,警察好友来他家送东西时看到了作家电脑里的小说才起了疑心。
他们是多年的好友,当晚他把作家约了出来什么都没说就对他拳打脚踢。
两人好像心知肚明,警察又愤怒又痛心地决定还是要逮捕作家。
可谁知转天早上第五起凶杀案又出现了。
警察开始疑惑,作家不是真正凶手吧,因为昨天晚上他们俩是待在一起的,作家根本没有时间去杀人。
同一时间,警察回到警局发现有人在他桌子上放了四具女尸的模型。
这无疑是对警察的挑衅……
原来,这五起案子除了和作家、警察有关,还有第三个人,他们是“三兄弟”,了解他们的过去才知道,他们都是变态,都是疯子,全员恶人!
三个男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究竟谁才是罪孽深重的那一个?
因为陪伴自己多年的狗吃了自己的饭,为了让它听话,就剥皮杀了狗?
兄弟的父母在火场里发出求助,出于什么心理他见死不救?
因为小时候的创伤,造成了变态的心理,这就是杀人的理由吗?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关于三个人羁绊的故事,细节不能推敲,但影片抓住了人性的最极端、最隐秘、最脆弱的点然后把它放大解析。
还是要说,生命都是宝贵的,可有的人天生就是变态,谁也都有自己的心魔,童年再凄惨也不是他杀人的理由。
看的是一个字幕翻译很差的版本,但是画面却很好。
首先要说的是,这是导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
画面和色调都很好。
演员们的演技大爆发让这部电影有不得不看的理由。
相对韩国以往一些类似的惊悚剧情片的刻画有些许不同,但是也有一些习惯性的传统处理。
关于色调的处理我很欣赏。
基本是以冷色调为主,但是像孝回忆起他喜欢的那个女孩的时候画面是暖色的很温暖的颜色。
光影处理的也很好,孝看着狗狗的时候一半脸在灯光中另一半是在阴影里,景柱幻想自己杀人的时候,从头上打下来的光。
有一些剪辑有点怪而且稍微有些混乱。
人物关系的处理和剧情的衔接有些生硬。
有看到评论说觉得里面那些杀人的理由很牵强。
我反而觉得不会。
景柱的第一次杀人是杀了孝的母亲因为她放私债逼得他家里的奔溃,而在新的放火是无意的。
然后便是孝,孝的童年里充斥母亲的放荡和大孩子的欺负,还目睹了景柱杀了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孝便拧断了自己手中小猫的头。
10年后的杀人起因是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背叛,一连杀死了3个人来作练习。
之后杀死了那个喜欢的女孩。
使用的是和景柱当年一样的方法。
孝杀人没有特别的原因,他并不为自己的杀戮感到可耻。
他也不为那些死去的人感到同情。
而景柱在杀死了房东后也有心理的挣扎。
但是景柱和孝之间的关系的设定有点怪,这也是影片比较失色的一个部分。
没有人是无辜的。
没有哪一个人是黑色或者白色的。
每个人都行走在灰色地带。
这样的一个理论,不管在电影还是电视剧里都是如今最常用的一个定位。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泰国片《邪降2》,如果有看过的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关联,为了不剧透那部泰片这里就不多说了。
回到正题讲本片,导演的叙事方法其实并不太复杂,也不会凌乱。
故事主要人物只有三个:废柴作家景、警察在新、以及一个身材瘦弱脸色苍白的文具店店主孝。
作家与警察从小是好朋友,但是由于警察的一时失误害死了作家的父母。
作家从当时调查此案的警察(?
)那里得到一个自己送给警察好朋友的打火机后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但是也许他原本就对父亲怀有恨意,以及在新对他的重要性,他没有揭发。
这件事也对之后发现作家景杀人的警察产生了影响。
警察在新心中原本就非常内疚害死好朋友的父母,而我甚至能想象到警察在看到作家好友浴室那满地有血迹反映时的心情。
逮捕他吗?
我已经害死了他的父母,让他生活这么潦倒?
不逮捕他?
自己又是警察。
最后在新虽然驾车离去的时候交代景先不要去自首,以免把案件搞乱,但事实上我相信在新已经在脑子里编写一份被害者皆死在孝手里的报告了。
关于这两个男人的事情就到了这里,再来说一下那个苍白矮小的少年孝。
在景与在新打斗之后不久,两人发现了本案的真正凶手孝,而当景因为担心在新冲入孝家中,当看到墙上的照片时,景终于认出了这个少年,当时更认出了他的母亲,我想他当时的心情跟在新应该很像。
再说这个年轻人一看就是童年相当不幸福,加上骨子里本来存在浅暴力因子。
从小就没有了双亲也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温暖(他将自己的哈士奇杀死后裸睡在上面的片段)。
他的母亲,也就是那个把他藏在房间自己去和嘿咻的女人(注意脖子上的项链,之后在孝洗澡的过程中出现过)。
在他童年的印象里,这个女人是非常讨厌的,甚至到后来作家景出现杀死了她,孝不仅不伤心,还在最后两人对决中说道:“以前老师也帮我杀了我妈妈。
”另外从一些片段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仅仅是把景当成老师那么简单。
首先是他在浴室洗澡的片段。
他在水中看到自己躺在棺材里,而来为他献花的人正是景。
我想大家还记得景和在新喝酒时,景讲了个老掉牙的测试变态的故事,就是姐姐杀妹妹为的是再见心爱的人。
而孝也有这样的心理因素存在。
也许他心里想:“我一直用老师的方法杀人,是不是就能再见到老师?”最后孝杀死在新之后把枪递给了景,甚至在死亡前兴奋得失禁。
办演孝的演员确实把这个变态角色演得很出色,感觉就像是真正的变态,与他初出场时那份温柔与稚嫩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想孝之所以杀死在新的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他与景的每一次相处都被在新所打断,他从某一种方法非常讨厌与嫉妒在新。
而最后能是在景的手里应该是作为他来说最幸福的事。
看完这部片子我始终记得的是孝的脸,苍白又总带着笑容。
害怕孤单养着狗,但是稍不如意就可以立刻杀了他,这样的人谁也没办法真正进入他的心,死一定是最好的归宿。
力挺恐怖片——犯罪心理学。
不得不说韩国人的恐怖片都很浪漫,还有那么点偶像剧的感觉。
时而悠扬而忧伤的钢琴曲。。。。。
开篇就一幕幕血腥的场景很是扎眼,连环杀人案哦。
一个年轻的警探,一个落魄的推理小说家,一个腼腆沉静的少年。
警察和小说家是要好的同学,很多网评把他们定义为基友(现在这个社会啊),警察绞尽脑汁的破案的过程中,小说家竟然冲动杀死了催债的房东女,并且伪造房东女是连环凶杀案凶手所为,当警察无意发现小说家有可能是凶手后,却想起高中时的情景。。。。。
原来小说家的落魄原因一部分来源于在青年时家里的火灾烧死了双亲,而火灾的原因却是因为小说家无意的行为所至,所以警察并没有将小说家绳之以法,他觉得好朋友今天的境况和自己儿时的过失有很大的关系,深感愧疚。。。。
小说家在火灾后其实就知道了是好朋友(警察)的过失使自己双亲烧死,因为在现场发现了好朋友的打火机,可是他并没有报案,因为他是他的好朋友。
话说小说家儿时也办过错事,当他双亲健在时,他的爸爸由于工厂倒闭欠一个放高利贷的贵妇人很多钱,年少的小说家和贵妇人争执时将贵妇人杀死,并且将贵妇人的双臂展开绑在楼梯上,熟不知他可以逃过法律的制裁却没有逃过一双稚嫩脆弱的眼睛。。。。。
面色苍白看似善良的青年杂货店老板,就是那个亲眼目睹自己母亲被杀的小孩。
在小的时候这个柔弱形象的小孩也常常是很多坏孩子欺负的对象,而一个青年却常常在危难的时候出现赶走欺负他的人,小孩天真的认为青年是老师,还会说谢谢老师,青年告诉孩子他只是哥哥而已,很温馨有爱的画面,可是这个帮他出头,救他的“老师”就是杀死他妈妈的凶手——小说家。
很多的因因果果,和生命的终结并没有阻碍时间的推移,大家最后都长大了,青年变成了大人,小孩变成了青年。
一个青年是曾经错手纵火的警察,一个青年是错手杀死父亲债主的小说家(而后又杀死了催债的房东,话说这人一辈子都在杀债主,这经济状况怎么就没好转过呢),小孩自然在没有母爱的孤儿院长大后继承了遗产迁回这个社区变成了变态杀人狂。。。。。
诶。。。。
一切都有关联,显得很合理又有那么多不应该,当年的罪没有得到制裁,最后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不禁设想:若是日本片肯定描写的很罪恶很幽怨,若是美国片一定将案件描写的及其扑朔迷离,韩国片这种带有很多感情的柔和表现形式一面阐述着恐怖的事实,悲剧的故事,人性的脆弱还不忘添加兄弟情等错综的感情因素。
导演真的不容易。
小男孩这个形象是这个影片我很喜欢的(变态吧,哈哈)和很多变态杀人狂的视角不同,每次看其他这类影片我都是极力的希望凶手落网,这次竟然希望警察不要找到小男孩。
(额。。。
罪恶)话说这孩子也就是个20左右的青年,看起来就是个好人形象,是不是影片在强调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事实,而且总是带着那么点忧伤,不禁让人怜爱。
儿时被欺负,心目中的“老师”“英雄”“好哥哥”杀死了母亲,成为孤儿,被喜欢的女生抛弃,一切都发生在本应接受爱的柔弱孩子身上,就这样他开始反抗了,用他的方式,残忍的方式。
话说孩子身手和心理素质真不一般,能杀死这么多人。
(真是变态杀人狂的好材料啊)小男孩杀了很多人(像喜欢女孩的三个女人和喜欢的女孩,女孩的男友,两个路人警察和小说家的挚友警察)后,终于和小说家对决。
不知字幕翻译的对不对(因为其中多次翻译错误),总之,对白还是蛮经典的。
“。。。
我呢。。。
偶尔觉得感谢老师,还偶尔讨厌,我经常杀人,但奇怪的是那些人一点也不觉得可怜。。。。
”他一直叫小说家“老师”,是呀,小的时候,他的“偶像”却杀了他的妈妈,长大后他是为了母亲报仇或是为了引起小说家的注意又回到了这个社区用相同的死状在模仿着小说家杀死母亲后的样子,诶。。。。
他到真的成了他的老师,所以说,这教育的魅力还真大,说到这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饺子,您过忧了)(哈哈)总之,最后是很悲剧的。
青年竟然在最后失禁,很多网友说是兴奋的,(我汗)。
最后青年自杀。
大雨中孤寂的公园里警察的尸体、青年的尸体、呆愣的小说家。
那儿时的一幕幕再次出现。。。。
幼稚天真的小孩,活泼调皮的青年。。。。。
小说家最后也会受到法律的和心灵的双重制裁吧。
本来都不是什么坏人,却都干出来这么多邪恶的事,因果报应。
过去即便有宽容和容忍,最后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了更深的罪恶。
所以这片子算类型片吧,我能想得起来的最大的bug,就是凶手杀警察那段,另一个警察回来后,被杀的警察在车后座上直嘀嗒汤,他却浑然不觉 ,,,,大姐,拜托您动动脑子好吧,那血腥味能呛死人你知道不?!
你自个不知道你问啊 ,你打听啊。
整部电影弄得别人一点情绪也没有,真是的。
以为多悬疑呢。
也不恐怖啊。
本以为只是套路的连环杀人案,背后却隐藏着三人从小到大的羁绊,随着童年记忆一幕幕再现才逐渐勾画出故事的全貌。
剧情设计和拍摄手法都十分精彩,三人在局中迷雾重重,观众却是上帝视角看的清晰,所以全片表达的重点并不是杀人,而是童年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影响,以及杀人不难。
(*以下有剧透*)片中三人都是杀人犯,但因果不同。
一是落魄的作家,冲动型杀人。
作家杀人是有利己目的,少年时杀老板妈妈使自家摆脱了高利贷之苦,如今杀房东也是免去了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两次杀人都含有保护家人的内核,他去找房东的时候还没有杀意,可房东践踏他家人照片的行为引发了杀心。
结尾也呼应了这一点,多年的照顾和陪伴他已经把警察看作是家人了,他是为了家人去找老板。
中间有一段作家臆想杀人的情节,对比能看出作家并不是随意杀人者,而是只有触及他底线——也就是牵扯到家人的时候才会动杀机,这也就解释了他被警察发现犯罪后为何没有杀人灭口。
二是愧疚的警察,过失型杀人。
警察少年时不慎引发火灾害死了作家的父母,他一直对作家照顾有加除了好友情谊也是心中有愧,甚至在已知作家杀人犯罪的情况下还企图包庇他,这说明他心中的愧疚已经超越了正义的底线。
警察对那场事故一定是非常非常悔恨,所以他长大后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抓捕罪犯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弥补。
警察最后独自一人去调查老板实在太冲动,不过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保护作家他才会冒险去一探虚实。
三是文具店老板,享受型杀人。
童年扭曲压抑的生长环境加上亲眼目睹少年作家杀死母亲的刺激,诱发了他杀人成瘾的反社会人格。
老板是真正危险人物,他享受杀人这个行为,从中得到满足和快感,没有同理心,他已经丧失了基本人性。
但他对作家却有一种很微妙的病态的在意,他搬回作家的社区,他故意给作家暗示,他叫作家“老师”,他向警察挑衅,他杀了警察,其实在他心里是不是有一点希望作家身边最重要的朋友是自己?
少年作家给予过他童年里寥寥可数的温暖,当他看着少年作家和少年警察相携离去的背影时,是不是有一丝妒忌?
有一个疑惑直到the end也没有解开,或许是导演故意的留白,开放式思考,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作家应该早就知道父母之死与警察有关,那个打火机他一直收着,但他为什么没有揭穿也没有质问?
是不是当年他也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他心里也希望酗酒打人的父亲死掉就好了?
只是没想到母亲为救父亲也死了。
从闪回片段可以看出少年作者其实本性温柔,他愿意帮助被人欺负的陌生男孩,他愿意亲近无父无母的孤僻同学,如果他能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他的人生一定大不相同。
最后作家会怎样呢?
自首?
自杀?
还是逃跑隐姓埋名苟活着?
不管他会选哪一条路,这一次,他只有独自一个人了。
看的是一个字幕翻译很差的版本,但是画面却很好。
首先要说的是,这是导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
画面和色调都很好。
演员们的演技大爆发让这部电影有不得不看的理由。
相对韩国以往一些类似的惊悚剧情片的刻画有些许不同,但是也有一些习惯性的传统处理。
关于色调的处理我很欣赏。
基本是以冷色调为主,但是像孝回忆起他喜欢的那个女孩的时候画面是暖色的很温.........http://shop113381557.taobao.com/category-986416434.htm?spm=a1z10.5.w4010-8659835188.9.HHebxH&search=y&catName=%B0%C2%B5%D8%C0%FB%CB%AE%BE%A7+++%CA%D6%C1%B4#bd
一般的悬疑片里面都会有一个将近高智慧的侦探,抓一个使用野蛮方式来杀人的恶魔。
故事情节跟着蜿蜒的迷宫,每几秒踏入陷阱或灾难。
到了结尾,这条蛇还不放弃,喷一口致命毒雾想闷死我们。
用一些无法预测的戏法使眼球昏乱。
所以看这种电影完全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理性去拆迷。
悬疑片看多了,除非是韩国派的,什么《寂静的世界》,《美丽星期天》,《没教养的家伙》都在我脑里旋转。
像一个铁鳞的鳗鱼在深蓝燃烧的海里游。
那么,《我们的社区》肯定就是一条沙鲨了。
《我们的社区》立刻就与其他片设定了巨大隔离,有自己独特的表面,这个脸过渡丑陋,鼻子歪,耳朵好像被咬了一口,额头上痕迹在打杈。
另外一个面容,大学生被误解,失恋留下来的眼泪融化了眼球,捏着猫的脖子紧紧地抱在自己胸怀里。
这部影片不至是有一个杀手,它宁可提供我们两位精神病患者,走入地狱边缘,万劫不复。
而且他们自各着迷自己生活,不太注意到互相。
旁边还有一位好警官, 热心喜人但可能也是钻牛角尖整天与景珠作家吃喝玩乐。
最多,他非常适于警类生涯,脸上仿佛正义,满有好学。
这三位,警官在新,作者景珠,和店主孝,从小到大,一直也没想到他们生活经验如何会如此残忍的影响到互相。
这影片节奏稳健,十五分钟以内公告大部分重要内容,然后这些人物与事故,像卷起来的脚本慢慢展开发现自己的罪孽。
这部导演是真的不太喜欢浪费时间,也不欣赏现代文明电影都把快速时髦摄影技,翻云覆雨的环节和过渡系列倒叙手法作为自己的习性。
特征不是由于化妆好看眉毛细刷而取来的。
导演挑选演员时真是有条不紊,都故意找一些邪恶或平坦的面貌。
有些人会觉得柳德焕长得太贞节美貌还矫揉造作,会是属于韩国新代男生。
不过,他的脸型还是满正规的,就是他用针刺那医生胸口时,心里恶性高潮大爆发,还狂笑,觉得不太自然,而且也没有威胁感。
但还好电影里面没有充满太多这种夸张的镜头,一般就很像一天一天跟着警察破案,读报纸里新闻,从一个尸体变到两三个,震动了一个小镇。
这说明世界上任何细枝末节都可以有动力,海上的任何小波都不能轻视。
其实《我们的社区》感觉就是那么精细,那么敏感。
杀人事件开拓范围不大,和其他某惊险片来比,实际上连个嫌疑犯都没有到手,案子也没破,而在新警官对杀手的怜惜,而受到的下场是如此悲惨。
这点好像在其他同类电影里很少见到,我都没有想到导演下的手会是这么毒。
警官闯进店主他家,表现他对于这社会的最后希望吧。
这逼近崩溃的家庭,他还想在救它一次。
这也是导演主要的标题,现在的社会以疲惫了,以衰弱了。
这部电影说的其实重点不在是否杀人,而是一个人的人生对周边人的影响。
作家在之前杀了王子的母亲,而年幼的王子则是把这当做了一种解脱和快乐,所以晓而就这样被一步步的逼近杀死,其实,王子杀的人不只是练习,第一个小女孩暗示的是晓而小时给他的映象,第二个则是他的母亲。
至于短信则是在告诉作家,他知道他母亲的死,当然,女房东的事他能也知道,他应该一直在关注着作家。
警官则不是说是放了作家然后被自己坑了。
他死是因为王子的执念,我想,即使警官不去王子的店里,王子最后的目标也是他,因为和兽医的对话说明一切结束他也要自己了结。
而最后的事就是报答作家--也就是杀了警官。
作家则不是精神不正常,只是有自己的年少干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摆脱不了。
这其实就是一部描写人性的电影,值得一看。
没看懂
疯狂的世界,疯狂的人,看了压抑来~
一般,非得用这样的色彩还``
一个以杀人老师为偶像的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goodidea 但处理的散漫 冗长,这是一个罪恶的因果故事
一般
杀人动机呢?李善均演的角色怎么都那么倒霉
真的很讨厌男主角,本来就是个杀人犯还装的和正义一样去杀另一个杀人犯,恶心!那个终极杀人狂死了以后想必他就成了唯一嫌疑人!哈哈!
剪辑混乱。
虎头蛇尾
三个男人被卷入悲剧命运的漩涡中不可自拔
蛮无聊的电影。。
故弄玄虚,故事凌乱。死了这么多人,警察都是吃干饭的吗?太扯了吧?死三、四个还情有可缘,这他妈都死了多少了,有十位数了吧?
觉得荒谬就对了,因为你还是正常人。话说这一部的节奏有一点像第一诫啊。
补标
前半段还不错,后面太拖沓,不合口味。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为毛看完韩国犯罪片,总有一种同样的感觉:杀人犯总是神一样的存在,而警察却是群傻逼。杀人犯可以悄无声息把警察干掉,可以肆无忌惮杀人,而警察却找不到线索。明明就在身边啊,为毛不封锁社区啊。真替警察的智商捉急啊。
片子总体还可以,其实是比较有展开深度的剧本,但貌似在递进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整部片子高潮不明显,杀伤力不强。整体色彩很用心,配乐也还可以。总体尚可吧。
挺好的,以我们的审查,杭州S妻案不知多少年会被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