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好像太严肃了点,,,劫匪不是前美国雇佣兵,好人也不是单纯的调度员和中尉。
他们俩在这个事件之外的身份和历史其实是让电影变得比单纯劫持人质要钱的故事有趣的多的关键。
另一个错误是劫匪并没有劫持整部地铁的全部乘客,他这么做的原因跟他的身份以及劫持的真实目的都有很大的关联,尤其是他的思维和性格。
重要性小一些的错误是英雄并不是自愿去用自己换人质的总体上故事很紧凑,许多地方也让人紧张。
各个小细节都没有浪费,分析的很圆很在理,这点其实蛮难得。
期间有小小的引了一点宿命还是巧合,以及原罪还是无辜的问题,没有太深入,也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我觉得正好。
虽然有人抱怨说结局没有来个什么纠结的意料之外,有点失望。
我这样不追求纠结的看客还是很满意的。
最大的不满是那个视频聊天的设计,很不知所谓,就单纯是为了给某某笔记本特写广告吧。
据imdb八卦,劫匪(约翰·去扶塔)倒真的是给他带的表代言,很敬业的还中途换了一次,就广告了两款
Tony Scott不愧是拍好莱坞商业大片出身的,一部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70年代反讽片的经典,到了他手里就翻拍出了那种美式英雄主义的特定模式了,这大概也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用些催泪弹情节什么的来吊起观众们的唏嘘感以便到达某种程度的商业效果,想来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很不想拿原先那部Pelham 123跟它比,但是当片中那GarageRock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怀念曾经的Jazz背景音效啊,不过一个时代总得有一个时代的象征,所以这背景音效的与时俱进感也是翻拍必须要体现的,其必要程度不亚于片中全程ON LINE转播的LAPTOP,时代感太强了。
当然,在与时俱进的商业化同时,导演也是很注重对原剧的那种经典幽默致敬的,比方说原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蓝、绿、棕、灰那4位Mr.Colour,本剧虽然没了这种颜色代号,但导演还是挺有意思要往那方面YY一下的,屈伏塔大叔在自报家门时用的那个RED的谐音里头居然还特别标注了一个Y,当然,此Y非彼Y,这个Y是有那种Mr.White的意思在的,Whiteman是多标准的一个美国先生形象啊,导演哥们是有深意的啊,他的深意还在于把别的Mr.Colour的戏份都删减了,全集中到了屈伏塔大叔这位代言人身上,屈伏塔大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也没有让广大观众失望,他把那种华尔街流氓的气质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了。
那种金钱至上主义者的信仰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展现出来了——剧中他在看了黄金期指后来了一句“我接受你们的条件,我的上帝告诉我了。
”这哥们心里的上帝原来有着一张红绿两色的脸啊;那种流氓气质屈伏塔大叔他也演的太到位了——GOOGLE到了华盛顿大叔受贿的昔日污点后他喜不自胜的来了一句,“Oh,baby~”;那种华尔街特有的金融流氓属性,已经鲜明的反应到了他的犯罪行为上去了,他不停的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恶行合理化——杀第一个人(列车司机)的时候他说不能怪他,是因为这个扭曲的NY社会;杀第二个人(曾经混过帮会的小黑)的时候,他把责任推到了那位母亲的身上。
这种否认责任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家戴维·马茨阿和雷沙姆·赛克斯的中和理论,当一种行为会受到别人责难时,某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看能不能找借口,这种妥协反应也称作合理化,有了这种合理化他们就可以摆脱在童年就已经习惯的道德准则,找到一种新的借口来证明自己的违法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和技术,原本很邪恶的事情因为找到了托辞,经过中和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作为一个曾经包过ASS MODEL去冰岛HAPPY的华尔街流氓来说,屈伏塔大叔的反应是深具这种合理化机制的,不仅如此,他还要谴责那些宣告自己有罪的人,认为他们才是伪君子,所以对华盛顿大叔受贿的事他才会那样咬死不放,所以他才会嘲讽市长1D的工资的事情,很简单,他不过是想用谴责来掩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罢了。
虽然是新瓶装旧酒,但就这方面来说,倒是这片的亮点了。
至于有些评论里头说的那什么屈伏塔大叔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在他最后为了社保基金死而后已那种态度上,我实在是不能苟同,大叔他有那种精神么?
我怎么没看出来啊?
很明显的一点,他要是那么崇高,最后被枪毙的时候干吗不欣慰的给个圆满的笑脸呢?
如果不是屈伏塔大叔对角色的揣摩不到位,那可能就是某些理解有偏颇的问题了,大叔他不过是不想再回监狱而已,死亡不过是他“趋乐避苦”的功利主义选择,没什么崇高不崇高的,一点儿都不圆满。
我深深的拜倒在屈伏塔大叔彪悍的演技之下,老实说,本片的亮点都被他抢完了,我真没看出来演对手戏的华盛顿大叔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难道要我说最后那段莫名其妙的飚车追缉?
这种强大到荒谬的责任感实在不应该是他的败笔,要说也只能说是导演哥们的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情节,就像那一加仑牛奶的莫名其妙的戏份,不过想来那也是煽情需要,别说牛奶了,随便什么别的,就算是个SHIT,只要能煽情,就都是允许有戏份的,几加仑都行!
尽管导演哥们把地铁里那几个乘客的戏份都让给那一加仑牛奶和华盛顿大叔了,但遗憾的是好像是不太能够补平的,原剧中地铁乘客们都很有镜头感,幽默的很特别,表演的很出彩啊,包括作为龙套角色的市长哥们,他的瑞士小金库的幽默也独具魅力,那么多深具社会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镜头的被CUT,确实是有点遗憾的,这种遗憾绝对不是靠警察撞车或者堵车的时候给TAXI顶灯上“MADE IN NY”一个高亮镜头就能弥补的,至于市长的发型和西装的笑点,说实话也是很低的。
不过总体来说吧,这翻拍片还凑合,虽然是商业化的厉害了点,但是套一句Mr.Natural大师的话来说吧,那就是“IT DONT'T MEAN SHIT!
”
John Travolta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演员即使扮演坏蛋每次也不是十足的坏小胡子的造型 挺有意思哈Denzel Washington老了但角色的塑造依然充满真实感剧情到后面有点平淡
这部电影咋讲,一般都谈不上。
以后值得记忆的是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头天晚上和老婆一起消化这部电影。
看大牌嘛,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
开始还是很刺激的。
约翰劫持了一辆纽约地铁,要挟千万美金。
丹泽尔是地铁调度员,正值当班时间,意外的担负起与劫匪的斡旋。
老婆看到一半抗不住了,第二天一醒即问电影后半段。
”后来咋样了。
““太精彩了,其实所有计划都是丹泽尔安排的。
”“啊,这样啊!
那么厉害!
””是啊,为啥他正好当班呢?
为啥歹徒只认准跟他联系呢?
还指定他去送钱呢?
“”这要多大的心思。
““那当然,把人质放在不能停下的车辆里吸引警察,和歹徒带钱在隧道里徒步,乘机会干掉了同伙,一个人私吞。
”“那么多钱一个人怎么带得走哇?
”“他太熟悉地铁了,干掉同伙的地方早放好了那种手动轨道推车。
“。
”最后呢?
“”他消失在了隧道的尽头。
“电影本来是这样的,丹泽尔去送钱交换人质,最后成功的将歹徒击毙,成为英雄当天却像正常下班一样回到家里。
我一直觉得中国电影界的翻译乏善可陈,除了惊魂就是总动员。
然而一部好的片子自然不会因为名字而被人遗忘。
这是一部纽约的新名片,经历了911、金融危机后,纽约客总算找到了新的角度来叙述自己。
虽然你在电影里能看到两者的影子,以及莫名其妙的飞车,但是,其宗旨不过是说明,这个可爱的城市里居住的人。
黑人、白人,西方、东方,富人、穷人,本来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的分化,正由于911与金融危机而显得格外突出。
人们不知道该不该信任身边的背包客,人肉炸弹?
人们也在质疑曾经是英雄般的高管们。
然而,人终究要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调度员曾经因为不信任而被降职,然而他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所在位置该做的事。
有人说,这部戏里的所有人都不够专业,绑匪糊里糊涂的死了一个,市长也没有像英雄般挺身而出,警察们竟然发生撞车事故,然而,正是这种不专业,反衬出纽约客的可爱,联想那部《当幸福来敲门》,你会发现纽约客的实质,在繁华城市中,我依然是我自己。
我爱着我的城市,我爱着我的家人。
——————————————————————钱?
我只是喜欢自由。
http://hi.baidu.com/书评天下
丹泽尔·华盛顿,约翰·特拉沃尔塔这是我看这片儿的理由看的时候觉得,牛逼,爷们,演得真好看到最后的结局,这就完了?
我是觉得,还没有最后说完的话就戛然而止了看的时候还以为,最后那结局像七宗罪的感觉,看完之后却觉得,呃……好歹再逆转一下啊刚看了下mtime,这是部翻拍电影了原来劫地铁这事儿早有人惦记过除了结局,不得不说片子中很多亮点特拉沃尔塔逼华盛顿说出自己“受贿”那段,精彩至极特拉沃尔塔的凶悍,华盛顿的无奈以及含在眼中的泪,唏嘘不已某种程度上,他们很像,“我们抚育了这座城市,却被这座城市抛弃,我们成了坏人,我不那么认为,我他妈的就是不那么认为”特拉沃尔塔的角色高智商,被逼至绝境凶狠残暴1000w根本不是他的目的,他要报复并且从中获利,事实上他没输他的表演充满张力,却毫不夸张华盛顿的角色沉着冷静,应变迅速,拥有“超乎常人”的英勇从最初的电话到最后脱身、开枪射击有点unbelievable
片子很带劲,导演Tony Scott在一开篇用的rap真的很带劲,一下就将NYC的屌样的带出来了。
John Travolta的反派演的很到位,Denzel是老戏骨了,中规中矩。
几点想法不吐不快:1.感觉本片充满了政治嘲讽。
首先看片中纽约市长装模作样地做地铁上班,年薪只有1美元,不就是对现实中的纽约市长Bloomberg的嘲讽吗?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之后,Bloomberg的民调支持率一路下滑,纽约市民越来越讨厌这个自以为是的市长。
透过影评后来的陈述,我们知道片中的市长还有未证实的婚外情,穿着3000美刀的西服,肥头大耳…总之,这回Tony Scott是把Bloomberg作弄够了。
2.非常喜欢Travolta饰演的劫匪头目Ryder。
这个人很有头脑,Garber透过和他寥寥数语的对话,推断出他曾经供职于wall street。
后来警方的调查表明,Ryder曾是一家私募基金的交易员,因为交易失败,导致本市一家养老基金破产。
他主动认罪,但仍被判入狱十年。
他因此怀恨政府。
政府当年你追回了大部分款项,但是仍有200万美刀失踪,而这就是Ryder东山再起的资本。
他将200万美刀投入黄金交易。
而他精心导演的劫匪局,就是为了让股市暴跌。
果然三大股指全数下跌,美元也下跌,而黄金则暴涨890%,最后200万的成本变成了3亿美刀。
不得不佩服Ryder的头脑严密。
911之后,只要和恐怖袭击相关,股市必然暴跌,Ryder抓住了这条规律,赚了一笔。
3.和宗教有关。
看到有网友说,Ryder一帮人的逃跑路线似乎设计的并不高明,一下就让警察抓住了。
有没有想过Ryder其实是想死的呢?
他反复说过一句话we all owe the God one death,只不过他想在死之前好好捉弄这个可笑的官僚体系一把。
根据Garber推断,Ryder是Catholic,天主教徒。
我们知道天主教徒是不能自杀的,所以结局导演安排Garber杀了Ryder。
在Ryder看来,Garber是他的soul-mate,他们都是这个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的牺牲者。
Garber因为莫须有的受贿指控被降职(虽然后来在Ryder的生死相逼下Garber承认了自己的受贿事实),而Ryder已经认罪,且在赃款基本被追回的情况下却仍被判入狱十年。
如果说Garber会因帮助捉拿Ryder而戴罪立功,那么死在Garber的手中就是Ryder最好的结局了。
4.对政府无情的嘲弄:愚蠢的警察(连送给赎金都送不好,翻车了几次,为什么不用chopper呢);愚蠢的谈判专家(一上来就死了一个人质);Garber的愚蠢上司(在劫匪逃离车厢之后,坚持认为劫匪还在车上);总之除了G和R,其他人都是蠢货。
有一说一,故事展开挺不错的,但是越发展越不知道在干嘛。
反派一直在数数,数了一整场起码10次吧,一大堆废话废台词废镜头,一大堆开车的镜头,一直开,太它喵的冗长的。
地铁也是,一直在开,最后根本不知道有啥意义,做了一个自动驾驶的装置?
然后警察那边一直在说嫌犯在车上嫌犯不在,一直重复了估计5分钟,然后地铁又停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干嘛。
你说是打时间差吧,反派的小弟立马就被警察发现了,然后还要假装开枪然后死了。
整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前有个女鬼,她放了个屁,然后就死了的故事。
”再一点,这个嫌犯一直就没有表现得很丧失理智或者侵犯性很强,一直都是有人在激怒他或者不听他说的才在打人,地铁上那个带个小孩的女人道德绑架那个黑哥,还说什么不然都得死,你不是很强吗戴着个戒指。
我他喵的真的操了,本来没人会死了的
如果没有劫车事件,Washington将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也许还会因为受贿嫌疑被调查地很狼狈。
一个人可以的潜能,一个人的才华,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件作为载体,也许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
Travolta对Washington说,你就是我心目中的hero。
在最后对峙的一刻,在Travolta倒下的一刻,我看到了二人的惺惺相惜,我看到了washington的伤感。
好人和坏人其实已经不重要,善恶本来就不是绝对的,唯有人性才是共通的,才是最真实的。
Travolta看起来像个老愤青,而且有点极端,他似乎把所有的事物都骂了一遍,包括政府、华尔街、监狱、市长、警察等等。。。
而且我们总觉得他骂得有道理,貌似平民们的代言人。
washington是个顾家的好男人,然而,受贿事件其实也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猜想他对上级对政府该是有一定的不满,一个兢兢业业的好职员并没什么好的待遇,社会总是不公平的。
当然,也许washington并没有太多埋怨的心态,也许他是个乐观派,也许他觉得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最温暖的那一刻是,washington先生提着牛奶回家,生活回归平凡,family才是我们最终该回去的地方。
我都没注意原来这是个今年上映的电影,今天跟着室友看了。
没明白这电影想讲啥。
电影,算是艺术吧,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定偏差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样的偏差一般比较有目的性,跑到骑劫地下铁这里就不知道导演想说啥了。
英雄主人公?
悲情反派?
谈判专家?
都靠不上,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赞一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更不着边际。
基本不合理的剧情,除了说明大苹果是个fxcking city以外,实在是脱线的可以。
制造了悬念,但又和主线无关,难道想走文艺片路线?
但sony/columbia给你tony scott一个亿肯定不是让你这么玩的。
片子第一个周末拿到2千3百万票房,然后一路狂泻,十分符合雷声大雨点小,超炫预告大卡司烂电影的经典套路。
请来denzel washington和john travolta也不能扭转乾坤。
这哥俩属于水准发挥,但在没有好剧本好导演的情况下,还是没戏。
不过看来denzel很喜欢tony同学,自从man on fire上了这条贼船,就不舍得下来了。
不要认为obama有黑人兄弟撑腰当了总统你也一样能行。
该演好电影还是要演,在一个烂片里演的再好再想,也只能说是敬业,想再摸小金人可就难了。
一群大脑不健全的。。
实力派的对决
what kind of people would take an ass model to iceland? Wall street guy!
Denzel Washington和John Travolta同台飙戏,挺赞!岁月催人,看看Denzel在这片里的大屁股。。。再看看Fat John那满脸的横肉。。。
还不错啊,特别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
分不高我也喜欢。
浪费了好开头 但是为了两个老男人 还是4星 这个片子不知道因为什么流俗了 很可惜
就冲着那一加仑牛奶,我给五星。
沉重悼念“快”导演
两个曾经的最爱都老了。
难道不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么?太美国了
华盛顿老了,也胖得不成样子了。不过带个眼镜还真符合那平凡的中年大叔的形象,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配合角色而特意增肥的。从低俗小说,到断剑、变脸再到本作,特拉沃尔塔这个型男也开始逐渐有些大牌明星的气质了。
中规中矩,人畜无害
在纽约附近的影院看劫持纽约地铁的电影,感觉怪怪的,不知道再坐地铁时会有什么异样,估计美国人民是习惯了...
华盛顿胖的……
总觉得是两位巨星的片酬太多,导致沦为一部情景喜剧
我至今也真的不觉得好看。
沉着,冷静,从未惊慌。我所敬佩的品质。牛奶,地铁,笑着回家。令人难忘的背影。
结局很和谐
感觉有点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