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讲述的是穿越时空的传奇故事,成龙扮演一位考古学家,梦中总是出现一个超凡脱俗的白衣女子,而这个女子就是金喜善饰演的古代朝鲜公主。
随着梦境呈现出两千年前蒙信将军和朝鲜公主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脉络就贯穿在古今反复交替之间。
影片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实地拍摄,剧情方面比较弱,没有特别出彩的剧情。
但画面精美,地宫中的特效别出心裁,气势磅礴,让人震憾,金喜善不愧为韩国第一美女,柔情美艳,舞姿优美,而成龙则是盔甲在身,不管是在流水线上的打斗,还是和叛军破釜沉舟的决战,动作依旧敏捷,既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让人感到豪情万丈,和玉淑的感情戏又让人感叹唏吁,留下唯美的遗憾让人细细品味。
看着画像,我好像突然有点理解了戴锦华说的电影最终是爱的艺术。
《神话》就是关于玉漱的爱,也许主创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爱确实诞生了,它可以被遮盖,但无法被摧毁。
这份爱连绵不绝,直到两千年后在始皇陵里爆发为惊心动魄的一跃后烟消云散。
1:港版和大陆版的区别似乎就在地宫那一段,港版删掉了两分钟。
但个人更喜欢港版,只因为则这里港版的bgm用的成龙金喜善的版本,而大陆版用的孙楠韩红的。
后者尽管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考虑到这里的情境,更适合当电影的推广曲。
而金喜善的副歌在成龙的主歌铺排下凄美得不可思议,听着简直魂绕九天。
2也许为了跟现代线标准的“成龙式段落”平衡,唐季礼删减了很多原素材中动人的古代场景。
但我翻了翻imdb的评论,很多老外还吐槽古代线冗长乏味。。。
well,只能说龙哥的标签太大了,真按我的想法剪出来可能评价更低。
3天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如今看来烂俗元素叠加的故事能让一个00后深深中毒,可能是《爱在西元前》的锅吧。
小时候一直没有完整的看过这部片,只有些许碎片一直在脑海扎着根,它们会自己肆无忌惮地生长出枝桠,成为血肉的一部分。
如此说来,这还真有点神话般母体的性质,毕竟神话很多都是残篇不是么4要多么灵光一现才能想出“为丽妃画《春风笑意图》”这短短几十秒?
如此的浑然天成。
杜可风说很多场景不能人为制造,你只能把演员摆在那里,环境自己会吐露秘密,就像丽妃的笑意。
5结局jack在船上的场景看起来有点多余,但细看他在做什么,他好像是写了本关于神话的书,合上书页时离开时,他表情安详,甚至看不出遗憾。
这里是最灰暗的时刻,因为我明白再也没有神话了。
6推荐一下淘宝蒙毅若归来这个小店,店主用三年临摹出了《春风笑意图》。
虽然跟博物馆的原图有差距,但人家是业余画手。
翻她抖音,还能看到她深夜在收费站工作时临摹玉漱的画像,这也是《神话》在另一维度延伸出的美了。
7蒙毅是我最喜欢的成龙角色,应该也是我唯一能记住的,这部电影也是。
8好希望《神话》重映。
神话其实是个美梦。
特别喜欢这首歌!
“解开我,最神秘的等待,星星坠落,风在吹动” 当这玄妙的歌声拂动在迷离的故事中时,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种粘滞在忠诚与真爱之间的无奈,迷茫,甚至有一种自我灭亡的苦楚。
如果不太苛刻,《神话》其实是个美丽的梦,虚妄不能实现的幻想。
我不期望渐老的成龙帅如往昔,也不期望成熟的成龙拍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文艺片。
我不带任何期望,所以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美梦。
神话,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__来自百度。
那么《神话》既然是想象的、融入爱情的故事,无论结局如何,故事本身就一定要美美美,很高兴电影做到了。
蒙毅将军受命护送即将成为王妃的异国玉漱公主,途中遭受突袭,共患难后产生感情,可是此生他们是决无可能结缘的。
造化弄人,玉漱吃了长生不老药陪葬在皇陵之中,春去秋来,光阴幻变数千年后,蒙毅不知轮回转过几世,成了现代考古学家杰克,机缘巧合他们再次相遇,然而眼前人已不是旧日心上人,玉漱神伤留守陵墓,二人到底无缘告终。
故事很凄美,长生不老的容颜,千年等待的痴情,有缘无分的爱恋,眼前有绝世的美好,就是不让你拥有,怎能不遗憾?
金喜善的玉漱,端坐在荷花池前微微一笑,可真美啊。
还记得她身穿黄裙在山谷里翩翩起舞,犹似惊艳的蝴蝶在花间徜徉,那是玉漱一生最后的快乐时光吧。
电影的亮点之一,就是贡献了《神话》这首歌曲,如梦如幻,优美凄凉,荡起了多少人心中属于自己的“神话”。
梦中人熟悉的脸孔你是我守侯的温柔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
只有没有想象力的人才会说这样的剧本写的糟糕,只有吹毛求疵的人才会刻薄的讥讽成龙的江河日下。
成龙确实打不动了,但他并没有放弃重振华语电影的追求和对身体衰老的抵抗。
他终于不再只演一口气从头打到尾干掉所有坏人的英雄了,学会了用奇妙繁复的剧情来充实影片,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活。
“蒙毅誓言,至死不渝!
”英雄救美的浪漫故事和忠君报国的战士精神巧妙的揉合在一起,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时分时合,来回切换的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不要总说成龙老了该退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看看蒙毅奋力挽马车,孤身敌千军时脸上的坚毅,就可以明白那份一往无前的勇气、刚强和正气就从来没有从成龙身上消退过,这也是他本人身上最值得人敬佩的地方,他自己就是一个永不终结的神话。
而他和梁家辉的插科打诨,还有流水线上的那场打斗,熟悉的充满笑料的动作设计,让人恍然如时光倒转,十几年前那个莽撞博命的陈家驹依稀重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宛如童年好友相逢,风雨故人来,把酒叙往事。
梁家辉演这个角色我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真是牛刀杀鸡啊,这样的戏份对他来说实在是小儿科,纯属友情客串,把古教授给他演还差不多。
即使是这样一个毫无挑战性又不讨好的配角,他依然演的兢兢业业,仔细观察每个微小的地方都找不出破绽,这才是敬业,刘德华那样在脸上使劲折腾不算真正的敬业。
影片确实有些历史常识性的错误,象秦朝还没有马镫和那么锋利的铁剑,只是商业娱乐片不必苛求太多,并没有出现让人无法忍受的硬伤,无伤大雅。
可惜的是蒙毅临死的那段给人的感染力不够,这也是与成龙以前的角色从来不死有关,演不好这样悲壮的戏。
而且他也不适合古装的造型。
看这段台词说的多好,义正严辞,掷地有声:没有人可以从别人的国家抢走人家的文物,摆到自己国家的博物馆,说是帮人家保管,其实是据为己有。
这是可耻的行为!
没去电影院看,实在对不起大哥,忏悔一下。
对于一部娱乐影片而言,我们不必考究故事是否真实严谨,我们只需看到成龙的打斗是否依然潇洒,我们的金美女是否依然清纯,我们的外景是否依然景色绝人..............从娱乐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老少皆宜,动作华美不暴力,美女清纯不风尘,故事有趣不玄虚,这就够了!
对于成龙,我们应该看到他的改变,而不是一味要求这么大年纪的人还从头到尾的要跳来跳去,
今天去看了刚上映的成龙的新片《神话》。
早上还为是否去而犹豫,幸运的是没有错过这内心期待已久的佳片。
影视作品中一直不乏跨越时空的恋情,似乎几乎每部都能打动我,说不出原因。
《神话》结合了太多能刺激我感观和心灵的东西:成龙风趣幽默的打斗、金喜善身着古装的优雅、夺宝奇兵般的探险、绚丽的特技效果、异域的风情...,还有着华语电影难得的荡气回肠的电影配乐、主题旋律,摄影角度的选取也值得称道,《神话》几乎具备了一部优秀影片该拥有的所有因素。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在那个年代同样打动我的一部影片。
虽然电影里孙周的表演太过作作,其他主演也有表演生硬的段落,但暇不掩瑜,电影营造的凄美大气的氛围,我相信让每个观影人都犹如置身其中。
对于金喜善,我们这一代也许喜欢的人不会很多,最早进入中国的韩星,过多的曝光,一直花瓶的形象,似乎已经 out 了如今的时代。
但自己一直很喜欢她,莫名。
对于影片中的公主的结尾,让一个等待千年的人从幸福的极点坠入到失望的极点,太过残忍。
她翻身回到秦陵,而成龙扮演的 jay,竟然独自放任她面对被埋葬,自己偷生、置身事外,觉得有些牵强,并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如果换成公主为了救他而舍生,照应影片开头,更应了轮回的概念,不知是否更好。
观影回来很久不能平静,网上竟然找不到这部电影的原声,不知道能不能买到,希望能再次重温电影中的感动。
功夫巨星成龙与韩国美女金喜善曾合拍《神话》(前名《惊天传奇》),很多人可能都看过。
其实这部电影和上世纪80年代末张艺谋和巩利主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有些雷同,都有穿越、秦俑和生死相许的爱情(感觉李碧华的原著《秦俑》更有味道。
)《古今大战秦俑情》导演并不是张艺谋而是程小东,此片曾获1991年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最受欢迎影片奖,是一部难得的经典影片。
这里先不提老谋子,且说说成龙的《神话》,故事讲述骁勇善战的秦朝大将军蒙毅(成龙饰)受秦始皇所命,护送高句丽的玉漱公主(金喜善饰)入秦为妃,一路上彼此情愫暗生,可蒙毅还是选择了效忠君主。
秦始皇病危,根据大秦惯例,大王死后,所有嫔妃都要下葬陪殉,玉漱公主入宫便难免一死。
为了让公主活下去,蒙毅冒死去拿长生不老药,不料拿到不死神药后却遭到丞相赵高暗中指使的叛军伏击,危难之时,蒙毅为保护玉漱公主,二人紧握着手随战车堕入万丈瀑布。
后公主得救,服下神药长生不老,被禁在秦王陵中,一直苦等蒙毅将军归来……《神话》是大场景大制作,成龙又比老谋子功夫高,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影片情节有些错乱不如《秦俑》连贯,而且还有歪曲历史的嫌疑。
据说影片拍摄期间,曾一度有金喜善不满其中角色的传闻,金喜善的经纪人向记者透露:在成龙最初介绍的《神话》故事中,金喜善的角色是一名古代公主,但到拍摄时才知是演高句丽公主,并且与秦始皇结婚。
金喜善认为该片故事情节歪曲了高句丽的历史,她担心演出该片会引起中韩外交风波。
其实明轩想说的是,金大美女,你想多了,虽然韩国(朝鲜)曾叫高丽,但高句丽是高句丽,高丽是高丽,从历史角度来说高句丽跟韩国并没有几毛钱关系。
其实不光是总想着PS自己历史的韩国人认为高句丽就是韩国,就连许多中国人也经常把高句丽和高丽混淆,认为韩国(朝鲜)与高句丽是一回事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且听明轩细说,当然本人非历史专业,那些认为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学家请勿喷。
一、谁才是韩国人的祖宗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高丽太祖,名叫王建,是高丽王国的开国君主。
朝鲜半岛当年的首个统一王朝叫新罗,在经历近千年国运之后开始国力衰退,全国各地叛军兴起。
王建是当时其中一支由弓裔领导的叛军的副将,由于弓裔不得军心,公元918年王建被弓裔部将拥立为王(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定都于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史学家称为“王氏高丽”,王建为高丽太祖。
935年王氏高丽取代新罗,翌年又灭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到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
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并在1393年以“朝鲜”为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李成桂又称朝鲜太祖。
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其疆土发展为如今的朝鲜和韩国,人民发展为朝鲜族和韩族。
这就是韩国(朝鲜)的历史轮廓,从中可以看出现代韩国人(朝鲜人)是来自于半岛南边三韩部落的新罗和百济。
二、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
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中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中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因为其统治者姓高,所以也称“高氏高丽”。
另一个就是刚刚提到的立国于公元918年的“王氏高丽”,在朝鲜半岛,也叫“高丽”。
高句丽人起源于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是一支游牧渔猎民族。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后来,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版图不断扩大,北到长白山,西到辽东半岛,东至日本海,向南一直在达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同江流域。
高句丽最初为西汉管辖,虽然后来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要给中原王朝进贡。
高句丽在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版图,并阻碍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
公元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平了高句丽,高氏高丽灭亡后250年,源于三韩新罗的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王氏高丽”。
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时间上又相差250年之久,二者不存在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王氏高丽与高句丽根本就是两回事。
朝韩历史学者历来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有时我真想穿越回去,给高丽写史的来俩耳光,告诉他们: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而中国人也有人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氏高丽的继承者,这和中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
中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出现明显的错误。
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将其混为一谈,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
三、韩国人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这个祖宗韩国人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这个祖宗呢?
说白了就是因为高氏高丽曾经牛B过,不像李氏高丽一直管中国叫爸。
虽然高句丽算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地方政权,但几乎每朝每代都被中原王朝所管理,接受中原王朝封号,并向其朝贡。
当然高句丽有时也会不听话,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就像前边说的高句丽自己不向中原王朝进贡不说,还阻碍别人进贡,最后导致了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也算是骑射民族,这块骨头并不好啃,竟然打败了百万隋军创造了奇迹。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又三征高句丽算是替“表叔”杨广报仇,可惜在高句丽军事统帅渊盖苏文的顽强抗击下仍无功而返,渊盖苏文也因此成为挽救高句丽的一代名将。
最后还是唐高宗李治子承父业,与新罗联手趁着高句丽内乱才灭了高句丽。
因为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派兵讨伐高句丽,都被高句丽击败。
这么光辉的岁月,怎能不被任意曲解历史的韩国人所用?
于是他们移花接木,把高句丽说成是自己的祖宗,来炫耀自己曾经击败中国,并以当年大高句丽帝国自居,吹嘘什么“大韩民族击败百万隋军”、“大战盛唐大军”、“占据中国东北,称雄东北亚”等等,然后脸上露出无比的自豪。
韩国SBS电视台还曾播出神剧《渊盖苏文》,剧中的李世民率军侵入朝鲜,被渊盖苏文率领的朝鲜军民打得落荒而逃,还惨被射瞎了一只眼。
韩国人意淫得痛快淋漓,暗爽不已,殊不知连他们祖先都不承认自己是高句丽人。
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
因为王氏高丽源于新罗,新罗又被高句丽侵略过,所以王氏高丽到今日朝鲜族也算继承了一些高句丽的文化,但这并不能说高句丽的历史就是韩国的历史。
韩国学者很清楚高句丽和韩国没有历史的传承,但以民族主义为荣的韩国学者绝不会承认的,为了这个虚拟的光辉历史,他们可以否认一却!
四、一块石头的证明关于高句丽与高丽说了这么多,总要拿出些证据才能更让人信服,正好明轩忘年好友赵广奎老师对高句丽文化有一定研究。
赵广奎,字迷石,是一位篆刻家、书法家。
他这一生确与石头有不解之缘,一生迷恋奇石,而迷恋的这些石头中最重要的是“好太王碑”,明轩前文所述部分内容也是参考了此碑文。
赵老师的老家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的县级市集安又有一块高句丽重要碑刻——好太王碑。
好太王是高句丽第19代王,名安, 391年即位,号永乐太王,好太王是高句丽短暂的历史上极有建树的君主,其在位时期是高句丽的重要发展阶段,好太王碑是其子长寿王于 414年建立的。
此碑由一方柱形角砾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石质粗砺,碑面不平。
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四面环刻碑文,字体介于汉字隶书与楷书之间,大小一般为14厘米见方,书法方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家赏识。
文中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的战争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国的神话传说,它是研究汉魏之际高句丽政权形成和发展的仅存资料,是中国碑刻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当年赵老师几乎是放弃了全部工作,把心血都放在这块石碑上。
历经数载临摹雕刻。
终于把好太王碑以1:50的比例缩雕成功,并赴世界各地参展。
好太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韩国、日本等博物馆都曾出高价欲购买赵老师的缩雕版好太王碑收藏,但赵老师说:我会带着这个作品去各国展览,但终究还是要把它带回到祖国。
好太王碑所在的集安市早年曾发掘出土过高句丽时代的几枚印鉴,这对研究高句丽的文化艺术及与中原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赵老师在雕刻好太王碑同时也对高句丽印鉴产生浓厚兴趣,翻阅大量资料悉心研究后著书《高句丽历代各王印考》,此书也间接证明了高句丽几乎一直在接受着中原王朝管理,受封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从汉代到唐代都接受过中原王朝封官职位和各种封号,也曾颁赐侯王印信如汉高句丽王朱留印、汉高丽王遂成印、军司马印、晋高句丽率善邑长、汉保塞乌桓率众长、东太山太守章、唐安县之印、安东将军,宁东将军等等。
五、神化的韩国的其实是个笑话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高句丽与高丽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但是历史在韩国学者面前就像任人整形的小姑娘,在他们刀削斧凿下,高句丽就成为了一个横跨中韩的伟大朝鲜古代帝国,其实击败百万隋军丰功伟业的高句丽族和现代韩国人根本没有关系,神化的韩国是个天大的笑话。
可悲的是韩国人的谎言忽悠了很多人,就连国内也有很多文章或者媒体经常把高句丽和高丽混淆,或者认为高句丽就是朝鲜的一个王朝。
最后还是谈谈电影《神话》,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片,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是制片方恬不知耻宣称是根据韩国人编的古代史而把高句丽安排在秦朝,让人误以为高句丽就是韩国。
虽然成龙在电影中有一段很有说教意味的话:“只要是人家的文物,我们一定要还给人家,没有人可以从别人的国家抢走人家的文物摆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这是可耻的行为”,但电影宣传方面在高句丽问题上却偷换概念,显得有些“卖国媚外”倾向,真是十足的讽刺。
当然这也不能怪成龙,或许是有着海外票房的考虑吧,主要是编剧、导演或制片的安排。
不过这倒是和《古今大战秦俑情》里讽刺的大影星白云飞(于荣光饰演)的桥段如出一辙:在国难战乱时期拍爱国抗战电影,言不由衷说些慷慨激昂的话,图的却是自己的私利,赚钱出名,暗地里干盗墓倒卖文物给外国人的肮脏勾当。
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韩国人才大言不惭地把端午节、中医、针灸、《 本草纲目》等都当作自己的文化遗产了,也就有了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闹剧。
所以不管韩国人怎么做,至少我们应该做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这样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得逞。
别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我的回答一直是《神话》。
回头想来,从05年第一次看到现在,竟已过去了十二年,距离上次看,真的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于是感到曾经再喜欢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处境的改变,也会在心中渐渐模糊,最后只留下一个记号。
今天鬼使神差从网上找出又看了一遍,很幸运看的是完整版,和十二年前看的一样。
一个电影是否能碰触人的内心,让人难以释怀,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其实是观影者看电影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心情。
《神话》这部电影褒贬不一,然而对我来说却奉为挚爱,也许是因为它恰如其分的轰击了那时那刻我的灵魂。
多年来我无比怀念的大概是当年看《神话》时的身心状态和电影剧情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无法分开。
2005年冬天,寒假中的我独自在家,昏暗的客厅里,古老的DVD上LED灯显示的数字是房间里唯一的亮光。
在那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除了影片,我仿佛感受不到周围的存在。
那也许是我此生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完全置身于电影当中,直到花絮片尾曲,直到彩蛋《无尽的爱》,直到播完之后电视机蓝屏。
不得不说,幸好看完影片一小时后我妈才下班回家😂😂,要不然我可能就没有这一次灵魂的共鸣了。
重新看了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仔细揣摩,剧情安排其实挺严谨,古今两条线不断交织却没有漏洞。
有人说南宫将军打不过考古学家,不合逻辑,但他们忘了南宫将军是在手掌中枪后和古教授单挑的,而且剧中古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化颇有研究,对功夫自然会通一二。
因为成龙一贯的喜剧打斗风格深入人心,突然的角色转变让大家无所适从。
我挺喜欢的,看过十遍有了的
神话电视剧版男主是帅哥靓女,神话电影版是大叔和美女,想想如果一个高帅的男的来演蒙放,那是不是更好看了,嘿嘿😁
哎,成龙太老了,也不打肉毒杆菌,这不折磨我们观众嘛
感觉成龙这部片子有点老了,古装片还是要大制作大场面的比较好啊,但是歌想当不错,金喜善也很正点
这要放在今天上映,那就是标准的古装动作穿越剧了。搞笑还可以,国际化还凑合,故事内容一般,音乐不错。
美女 商业片的弊端:结局仓促收尾
数次在电视上看到,没一次看完,也没有耐心看下去,真的不怎么样
对于国产电影选一个韩国人做主角耿耿于怀了很久,虽然金喜善那时候很红
:《神话》大热那年,高三那会儿没去影院看过,但那首中韩合唱《神话》传遍班级,据说韩红孙楠那版才是正经主题曲,可惜大家只认成龙大哥和金喜善这版,花钱到市里音像店把这首歌刻进歌碟,在邻居家看碟把这片子看完,写了些关于《神话》的诗,给了心中的女孩儿,如果她去影院看这电影一定会想起我吧
当初这个歌倒是好风靡- -
和成龙的很多电影一样,陪我爹看了好几次。我爹啊……算了,不评论他了。有他乐意看的电影也不错,毕竟他是一个看指环王都能睡着的中年男人。
无语,为了纪念我们演过的话剧~还是加一下吧~但是想起来就心痛呢,那个话剧的视频丢了,而且再也不会去演一遍了~~再也没机会了~~
学校组织看的,没标记过
我真不想承认我看过这片子……
不太喜欢看成龙自嗨,金喜善很漂亮,看起来软软的,不过我对这种剧情不感冒。
【男版《古今大战秦俑情》】初中时候看的纯商业电影,当时觉得题材背景和演员组合都挺新奇的,断断续续看过几遍。PS:和成龙合作的女演员都要被他潜,英皇老大杨受成兴之所至也会插上一脚,“春卷”事件什么的让人看着他的电影都超级出戏。
还行吧,就是有点虎头蛇尾了。3星冲着金喜善的舞蹈和飞天...
6.5/10。勉强6.5,主要是因为影片透露出一股诡异的拼接感。杰克&威廉、古教授、蒙毅&玉漱完全是三个纬度的演绎,而且三个纬度讲得都一般。其实哪一个展开来讲都有料,尤其是秦朝线,但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完全让人带不进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惜了。至于动作设计唯一在线的帝沙国段落,虽然故事上圆起来了,但我还是想说什么鬼?电影美学一直是在线的,不过我不知道装饰对不对哈,就画像那里,我完全可以认为是金喜善看见成龙的打扮笑的场好吧!金喜善很美,不过浮光掠影的人物塑造显然除了美也挖掘不出来别的了。龙叔的话,动作戏拉了胯了,本来古装动作我还想看点燃的,结果低劣的马战直接给我看喷了,过度的威亚感也是一个槽点。片尾曲不放《美丽的神话》也减分,如果仅仅是为了感受“美丽的神话”,建议直接去看MV,比全片要强。
这片子到底想说神马
开始宣传攻势很好,片子也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