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加拿大开便利店。
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所有的顾客中,青少年是最差的,偷东西的,乱拿乱放的,说话不客气的,冒充成年人骗烟的,全是青少年,所谓的teenagers。
还有,有学不上在家天天上网的。
不过好在加拿大人胆子小,干得也都是小打小闹的事情。
当然,遇事主要也是能省一事就省一事,作为外国人在此地尽量不惹麻烦。
当然优质的青少年更多些,讲礼貌,做事周到。
根据观察,还是跟父母家庭有关系。
有色人种表现普遍好于白人,大约与我心态一样,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移民。
看这部片子里就总是想起周围这些问题少年们。
还要想一想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会怎么办。
加拿大人那么喜欢露营、徒步,有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片中男主人公犯了几次错误。
就像女主一开始在沙滩上说的,换个地方得了,沙滩这么大。
之后女主也说了好几次leave it。
听了就好了,就没这部电影了。
还有,越是闭塞小地方的人越是彪悍不讲道理,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旅游尽量选择优质目的地。
“去非洲度蜜月”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不知在哪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看的过程中几次想退出不看。
看完果然抑郁了。
最近看恐怖片看上瘾了,觉得恐怖片实在是解压神器,看完之后精神巨放松!
于是今天又搜了一部来看,没错,就是这部,伊甸湖!
如此真实,近乎于犯罪纪实纪录片的电影,还真不多见!!!
妈蛋,看完之后直接被虐死!!
一口郁闷的鲜血喷导演一脸!!!
我是在夸奖导演呢还是在夸奖导演呢?
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希望,然后绝望!
再希望,再绝望!
压抑了又压抑,铺垫了又铺垫,终于一曲终了,把观众们逼上了绝路,久积的情绪喷薄而出,引起大家的愤慨和共鸣,这能耐这手段,实在是高明的很!
也只有拍到这个地步,观看的人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感叹去反思!!!
真特么的想钻进电影里,弄死那几个傻逼玩意儿!
我都不想承认他们是孩子,简直就是灭绝人性的畜生!
被烧死的少年,被玻璃扎死的少年,以及最后被车撞死的少女,都让我觉得大快人心,罪有应得,这报应报的真好,真及时!
只可惜却让真正的犯罪分子笑到了最后!!
稍稍的不甘心,可看到那样的父母,又觉得最坏的那个少年其实也是个受害者!
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不变态才不正常!
有样学样,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真可悲!!
看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惶恐,总觉的这片子拍的太过真实了,好像在身边就会发生似的!
未成年人犯罪跟成年人犯罪一样可怕!
希望借此影片能给大家带来警醒,不要纵容自己,不要助长他人!
我得再去找部恐怖片来抚慰一下我受虐的小心灵!
跟真正的犯罪分子相比,丧尸贞子什么的真是可爱多了!
男主和金发女主,趁着周末,约定去鲜为人知的伊甸湖度假,因为路途遥远,两个人决定在宾馆休息一日,第二天再赶去伊甸湖,在旅馆露天的餐厅 ,两个人看到一位母亲在斥责孩子,母亲狠狠地朝着孩子脸上甩了一巴掌,因为看母亲面相凶恶,所以两个人也没多管闲事。
第二天,两人来到伊甸湖旁,正当两个人要享受日光浴的时候,结果却来了一群当地的熊孩子,这几个孩子不仅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而且还用望远镜偷窥主,男主跑过去跟那群熊孩子理论,结果却遭到了熊孩子的言语侮辱,男主毕竟是成年人,也不想跟一群小孩计较,关了他们的收音机就走了,结果这群熊孩子趁两个人下河游泳的时候,把他们的包拿走了,然后还把他们的车开走了,二人在丛林中走了一夜才追上熊孩子,当二人向他们索要物品,熊孩子的领头老大,戴着男主的墨镜,用着男主的手机,却不承认拿走的两个人的东西。
男主一怒之下的刺死领头老大的狗,事情变得不受控制,男女主立刻开车逃跑,结果车头的灯被熊孩子弄坏,在漆黑的丛林中,男主开车撞到了树丛上,树枝穿过车窗,将男主卡在座位上,女主只能下车寻求帮助,结果没走多远,熊孩子们就赶了过来,女主只能躲在旁边的树丛中,等到天亮,女主去车边查看,结果发现男主不见了,顺着地上的鞋子和血迹寻找过去,女主发现男主,被熊孩子们用铁链绑在一棵树桩上,熊孩子们正不断地虐待着他,场面触目惊心,一旁还有个女熊孩子在拿手机录视频,女主想拨打999求救,可是却被熊孩子头岭发现并且阻止,这样也暴露了女主所在的位置,熊孩子们朝女主追来,女主逃跑,男主也趁机挣脱铁丝逃跑,好不容易俩人会合,男主却因为失血过多要昏迷,女主用树枝把男主藏好,自己以最快速度前往小镇寻找救援。
在半路上,女主因为没有留心脚下,被一根铁刺刺穿了脚,这种疼痛刻骨铭心,可是男友还在等自己的救援,女主忍痛将铁刺拔出,继续前进,然后女主遇到了曾经被熊孩子们欺负的黑孩子,女主希望黑孩子帮助自己,结果黑孩子却因为惧怕熊孩子们的势力给熊孩子们通风报信,女主被赶来的熊孩子打晕,等到女主再次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和男主被绑在一起了,而且男主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亡,熊孩子们想要用火把二人烧死,还逼迫黑孩子去点火以此来让他成为共犯,火势开始蔓延,可是却烧断了绑女主的绳子,女主推倒汽油桶,点燃火把,形成一道火墙,趁机逃跑,熊孩子头领以黑孩子的性命为要挟,往黑孩子身上浇了汽油 ,让女主回来,女主毕竟不是圣母,还是狠下心跑了,黑孩子被烧死,这就是不会反抗的下场,一个弱者如果不会在受到欺凌中学会 反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熊孩子手上逃脱的金发美女在一个广告栏上找到了一张地图,她将广告栏的玻璃窗打碎,拿走了地图,准备按地图上的路线去小镇寻找救援,这时候熊孩子头领也来到了这,女主急忙躲入旁边垃圾桶,熊孩子头领显然是知道女主拿走了地图,他跟身边的另一个熊孩子商量了阻击女主的计划,等到两个熊孩子走了以后,女主从垃圾桶里出来,很明显,她是听到了两个人的计划,想逃跑已经很渺茫,女主干脆捡起了地上的碎玻璃,决定鱼死网破,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熊孩子出现在她身后,女主反身刺死熊孩子,杀了人的她并没有感到一丝快慰,反而抱着熊孩子的尸体痛哭,到了晚上,熊孩子头领和另一个熊孩子看到了被杀的熊孩子的尸体,另一个熊孩子吓得想退出,结果被熊孩子头领暴打致死,一边的女熊孩子看了赶紧跑了,女主则在路边成功地劫持到一辆车,开那辆车的好像也是个熊孩子,然后也被女主干掉了,而且在开车奔驰的过程中,女主把那个逃跑的女熊孩子给撞死了,经过长途跋涉,女主终于找到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很细心地给她治疗了伤口。
女主本以为自己逃过一劫,可是等到女主环顾四周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墙上贴的全都是熊孩子头领的照片,此时女主才知道这就是熊孩子们的家,家里的那些人都是熊孩子们的家长,家里人数众多,只能智取,女主先是躲进浴室思考对策,正好这个时候熊孩子头领回家,他将所有的熊孩子之死,全都归罪到了女主身上 ,气愤的家长们此时已经全然听不进女主的解释,他们闯进浴室,要把女主杀死在浴室中,熊孩子头领,则在房间中,听着女主的惨叫,把那些录的视频删掉,继续摆弄着男主的墨镜,全然没有悔改之心。
无知就是一种罪恶,越是无知的人,越是可以往最罪恶的深渊而去,熊孩子的头领,是一个罪恶至极的人,而他的罪恶来自于骨子里的愚昧与无知,还有小镇中那些父母,对孩子暴力的教育手段,有的时候,无知是罪恶的一切根源。
看完“老烟斗官方”剧透而来的,下面附上链接:https://b23.tv/Ikrc0h。
完。
一直觉得,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可爱的,即便淘气,也仅仅是淘气而已。
我小时候应该属于那种不算淘气的,胆子小所以被欺负的多。
在小学低年级时第一次遇上抢钱的,巨服帖的招出每天身上只有5角钱坐公交回家的事实,然后就被放走了。
再大一些时在公园玩又遇上抢钱的,又很服帖的谈了半天最后救了一半回来。
一直觉得,再坏的人也会有尺度,即便蛮不讲理,也不会把人逼上绝路。
如果你是弱者,那么乖乖配合,顺利脱身就够了。
可是有一种情形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安分守己从不主动招惹,如果你的配合被看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屈服(虽然配合本身就是一种屈服),当情形变得愈发远离情理,你能作何选择?
就我而言,弱者在被逼无奈的时候,在没有更多可以失去的时候,是绝对会豁出去拼命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中的女主角在之前这么多次忍耐过后,在她的男友被杀过后,会在极度怨恨之下做出从前的她绝对做不出的事一样。
没有人是该死的,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权利,或者说看上去的弱者有其生存权利。
人格尊严被践踏之后,连生存都受到威胁,又凭什么还要用善来对待?
所以女主角在走投无路的最后,才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回应。
出卖她的孩子还是被已经丧心病狂的孩子头烧死,在某个瞬间能够看出她的迟疑,可是凭什么要求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一个彻底辜负了她的信任的人?
失手杀掉的那个男孩,或许死的有些可惜,然而既然有之前的恶行,又凭什么要求她先用善意的眼光去审视?
最后撞死的女孩,自始至终满口污言秽语,面对种种残忍的恶行时拿着手机拍得非常欢乐,又有哪一点不值得被撞死?
从一个或许有些反人类的视角看,参与到这件事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为他们的选择承担责任。
最令人恐惧的是,好几个孩子的眼中露出的都是残忍的杀气,而这种杀气,我从没想过会出现在这样年龄的孩子的眼中。
没有死刑的国家,连这些孩子们的口中都对坐牢带着轻蔑的口吻,好像杀人的后果仅仅是坐牢带来的不自由而已。
教育的悲哀,从片头做幼儿园教师的女主角、广播里对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访谈便开始铺垫,更讽刺的是,这帮小孩的家长们,同样是一群素质不高、生活不检点、甚至同样恶棍的人。
再联想起从前看过的不少影片中都有这样极端无理极端邪恶的成人或小孩,顿时让从前对国外高素质人群的幻想大打折扣,同时又不能不多看一眼国内的状况。
只是觉得,死刑的存在也许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至少一命偿一命可以提高代价,让行为的成本显著增加。
换位思考后,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在那个女孩被撞死时自己心里产生了一种很舒坦的感觉。
说得更直白一些,我的确很期待导演能够让女主角把那几个带头的邪恶孩子挨个杀死。
身边最亲的人已经死了,自己的命看来也保不住了,这时的弱者有什么理由不反抗。
法律不会再给你公道,或者法律即便能给你公道,也只是让杀人者多受几年牢狱之苦而已。
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了,复仇的怒火怎么止得住以命抵命的最后一搏。
因此震撼在于,教育的失败、法律的失效,最终换来的是善良的内心中阴暗而邪恶的一面。
当弱者没什么可失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用邪恶来对待邪恶。
原来善良的内心也可以这么阴暗。
很久没在豆瓣为电影写过什么了.不过看了这个片子,压抑的同时,更令我寒冷的是,我觉得特别的真实.北京出过一个案子,新闻报道过,具体时间忘记了,好像是07年的夏天.一个下夜班的妇女,本来只是在一处拆迁的工地躲雨,却遇上了几个不良少年,有男有女,他们只是因为无聊找刺激,最后逼迫那个妇女脱光衣服,他们殴打她,用打火机烧她等等,折磨一夜,那妇女求饶过,他们却没有放她,最后她死了............她还有个几岁的孩子,是个母亲,法庭上,她姐姐哭的要晕过去....几个少年,却没有一丝后悔的意思,一个女孩子,表现的尤其冷漠.新闻报道,他们都是单亲,离异,或家教很差的环境长大,所以常常聚集一起找乐.....那个女的不巧死了,而之前他们还殴打过其他类似的人......最后,因为年龄太小,没人死刑.......尽管如此,其中一对兄弟的父亲,还对记者说出了和电影里那些无良父母一天样的话:他们只是孩子..........令人发指............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杀人只為好玩,四少年虐杀女子”、“三流浪少年虐杀两小學生”……看過這些新聞,再看《伊甸湖》(Eden Lake),會覺得電影很真實。
只是整部電影令人憋屈:男女主角毫無危機意識,這是國外治安环境帶來的後遺症,扔他們來國內呆上一年半載自然學乖,──別說自己駕車去那種荒野地方,走在城市大街也時時如臨大敵。
此外,男女主角逃生時體現出的极度愚蠢,不由懷疑是否出於物竞天擇的考慮,如此低能白痴的一對,只好被淘汰掉。
但這部電影,簡單的情節有許多因素值得玩味: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作為幼兒園老師的Jenny,電影一開始滿目愛意地教小孩子唱歌,后來用玻璃扎向少年,成尖銳對比;影片開頭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影片中面目猙獰的少年,天使長大就成惡魔?
影片后部小鎮上死少年家屬悲鸣:“他們只是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善惡只是一線間,被玻璃扎死的少年,看見女主角時,其實已心生善意,輕聲叫了一聲:“Miss”,大抵想去相助。
結果,沒有給他機會。
那個女孩,Paige,開始不齿Brett所為,獨自跑掉,也沒給她改正的機會,Jenny踩大油門將她撞飛。
有部很變態的《趣味游戏》(Funny Games),尚沒看,据說變態的導演大玩觀眾的道德底線:觀眾觀看影片中少年虐杀的同時,意識也不由自主地深入罪惡其中。
我怀疑這部《伊甸湖》也有這樣的傾向:玻璃扎向少年,我還有一絲惋惜;Adam被淋油活活燒死,只盼Jenny快點徑自逃去;而汽車沖向Paige,更是大叫“爽”!
還恨铁不成钢,恨Jenny不早點成钢,干掉那帮小兔崽子。
在導演的安排下,觀眾多多少少“性本惡”起來。
集體更易下手這部電影,編劇比較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是這群少年中,真正作惡的只有Brett,其他皆為他所脅迫。
我認為若改為2-3名少年作惡,其余為胆小怕事者進行盲從,比較可信。
許多拆開來單個看匪夷所思的血腥暴力行為,由集體來操辦就不那么突兀了,相反,還可能披上民族、愛國的大義旗帜。
在評論影片《浪潮》(Welle, Die)時我提到耶魯大學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即“權力服從研究”):測試人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結果是61%-66%的人會遵從命令去傷害別人。
每每提及文革和納粹,就會想到這實驗,這部《伊甸湖》依然适用,在群體面前,只有從眾。
Adam,仿佛就為了揭示人性丑惡而塑造的一個角色:他本身受那群少年虐待、欺凌,非但沒有給向他求救的Jenny提供協助,反而欺騙Jenny,誘使她落入Brett一伙手中。
在壓迫下,只有服從。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群惡少年中領頭的Brett,他的父親比Brett更粗魯、更暴力。
Brett以后就會長成他那樣的人,同樣,有他那樣的父親才會有Brett這樣的惡少年。
除了Brett父親,整個小鎮上的人都怪怪的,和《德州電锯杀人狂》一樣,你以為遇到的是個別變態,整個地區的人都這樣,這才是最恐怖的。
吃早餐的時候,Steve向胖胖的女伺應提及少年作惡事宜,胖女伺應變了面孔,說了幾遍:“不是我的孩子!
”是什么令這么一個小鎮的人都充滿了戾氣?
電影一開始,男主角Steve在車上跟Jenny介紹Eden Lake時說:這里給圍起來了,發展商要發展房地產。
Jenny沖進小鎮呼救時,鎮上居民正在听一首反复唱著:“你將得到尊重”的歌。
這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住在相對落後的地區,他們靠近的自然資源Eden Lake也將不再屬於他們,被圈地開發。
他們本身是文明世界和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受害者,不被尊重,充滿怨憤,戾氣無處發泄。
那樣的环境造就了那樣的家長,那樣的家長造就那樣的孩子。
最后,來自文明地區、享受資本主義種種便利的Steve和Jenny來埋單,也形成食物鏈一樣的一種循環。
同樣英國電影《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拍的也是社會底層生活的人:Billy Elliot的父親是煤礦工人,也非常粗魯,動不動就抽Billy。
Billy跑去學跳芭蕾舞並大有成就,可見人文和家教,並不能成為虐杀的理由。
小团体以相互之间独立平等的个体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友谊为主,以玩乐、欺凌或者其他共同经历作为团结对外的基础。
在这个模式下的组织,是真正拥有、讲求兄弟义气的时期,因其是组织团队一致的需求。
而独裁制度下的团体,规模较小则表现为独裁者的显著,规模较大的,则以组织化、等级化严密为表现。
独裁者以共同犯罪的道德恐惧,或者直接的死亡、暴力威胁作为其组织化的核心。
代替了小团体的义气为先,一致对外。
尤其是当帮派出现不合,组织松散的时候,独裁者的镇压将是最为严酷的。
独裁者对于违令者、背叛乃至是不合的沉默、犹豫者表现出相同的严酷。
因无论何者,都是对组织严密性的挑战,对独裁者控制的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小团体与独裁能够并存。
那就是,数个独裁者,杀人犯的结盟,他们一致对外的剥削、杀人、欺凌,而不会因为任何手段的过激导致其中一人心生退怯,影响团结。
他们相同的行径、风格或利益,使得他们不会产生目标上的分化,而只有权力、利益分配的问题。
也就是今天所谓的“集体总统制”。
电影中的孩子最初是学园式的,成员之间还存在一致对外欺凌的平等。
直到事件的发展超出一些人的承受能力,使得团队出现分歧,成员之间不再团结。
哪个原先本就爱现的人,充当了其团队的组织者,将成员一个个拉到与之相同的道义谴责之下,且以凶狠来作为巩固组织的唯一手段。
在这里,这个团队的性质从原先的学园式变成了真正由领头者控制的帮派。
而最后这个帮派的解体,则是由于一个孩子的死亡,对同伴死亡的惊恐使得帮派再度分裂,而领导者仍以加倍的凶狠作为恐吓,恐吓无效之下,为了维持组织,维持自己的权力,为了掌控一切而杀死了另一个同伴。
这时,一直以来支持领头人的女孩,也由于独裁者的暴走而出走了。
原因是专制政体下的杀一儆百,对这个团体而言,对死亡,尤其是团员的死亡感到生涩、背叛最初的兄弟义气,完全不念旧情。
且人数稀少,缺少其他恐吓对象,从而使得女孩感到更为直接的威胁,从而出走。
记得3年前初到这个国家, 某个下午, 我带着棒球帽走在路边, 3个这样的半大孩子从后面骑着单车超过我的同时拿走我头上的帽子, 回头边骑车边对我说: come n get it. 后来他们把帽子仍在十几米远的地方走了. 跟电影里的这一对情侣比, 我算幸运吧.我想说的是, 我当时的心情就是要上去掐死这几个混小子. 因为我不是圣人. 这是正常人的反映, 也是现实,真实.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真实.Steve死了之后, Jenny在Brett准备烧死她之前逃掉, Brett用烧死那个中东小后裔来威胁Jenny回来. 换做你, 你会在乎他么? 他把你骗回来险些丧命你还会回去救他, 脑子灌XXX了? 如果是我, 我不会, 甚至都不会回头看一眼.Brett的女友看到Brett发疯打死自己的mate之后, 略有悔改之心的她疯狂跑开, 正遇上夺了Cooper哥哥车的Jenny疯狂逃命, Jenny没有减慢或者停下而是踩下油门撞死丫bastard, 这也是真实....真实
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刻,表现方式朴实沉稳,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品。
但是其中主角在逃生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策,实在令人心急。
当然男女主角是普通人,不是受过训练的特工。
对他们过度苛求是没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思考一下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极端环境下,如何让自己的损失达到最小,最快摆脱危险处境。
大家可以假设自己跟自己的恋人在一个陌生的小镇边上的景区,危险就算从丢失汽车开始,我们发现自己的车被一群当地的不良少年偷走(还包括了自己的钱包跟手机),这个性质可能是小打小闹的青春期叛逆,我们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跟不良少年夺回汽车吗?
注意在这个时候,女主是有手机在身的。
为什么不找到有手机信号的位置,立即报警。
然后找到有明显标示物的公路边,等待巡警帮助。
男主做了什么?
他搜寻不良少年团伙,企图靠交涉获得汽车,结束纠纷。
既然交涉则应该注意尽量不要激怒对方,明确向对方表示最大善意理解,并给予适当好处诱惑,而不是表达自己的麻烦跟愤怒的时候。
这是错误的第一步。
在交涉不成,误杀了宠物的情况下,矛盾升级。
两人慌不择路的逃命,最后男主卡住,让女主先走,去公路求助。
那么女主做了什么?
她躲在一个隐蔽处……睡着了!
难道这时候不应该尽量远离事故地点从长计议吗?
找到有手机信号的位置尽快报警。
然而,我们的女主等到天亮被男主的悲鸣吸引过去,看到男友被种种虐待,才想到应该报警,就没想想自己所在的地点安全吗?
在逃跑过程中,女主的表现不凡,各种机智勇猛。
但是,怎么就能把手机弄丢?
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还要去完成拿锁着的房间中的对讲机这种高难度动作?
还要跑到开阔空旷的地方暴露自己?
男主从车里拿了医药箱(吐槽他这一步是要干嘛?
无意义行为。
难道他没发现他自己的伤用医药箱毫无用处?
)总之男女主进入湖边小屋,锁上了门。
(两处错误,第一,这是明显标志物,谁也会一下想到这里来寻找,第二,锁住门这是要把自己困死?
)他们到这小房间里是要干嘛?
原来只是处理伤口,难道不应该马上找出药箱中的抗生素先吃下去?
最后证明小药箱果然没用,俩人还被堵在小屋面临绝境,最后女主把外伤很多的的男主泡在脏湖水里,加重他的感染。
接下来是女主单身逃命,她发现了路边的孩子。
在对方表示出消极态度的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劈手夺下手机,打电话报警?
或者掐住死小孩的脖子,抢他的自行车按路标找公路求助?要知道男友的生命在分分钟的流逝。
然而我们的女主,她居然坐在路边跟小朋友一起等待了。
直到发现自己被死小孩卖了。
跟死去的男友被捆在树上被火快要烧死的情况下,女主小宇宙再次爆发,成功逃脱。
接下来偷地图,躲垃圾箱(偷地图这一步,记住地图不完了吗?
费劲偷了它,最后从垃圾箱出来又不要,这是闹哪套?
)女主满身污秽从垃圾箱里爬出,从玻璃倒影审视自己,不管此处是隐喻暗喻什么7788喻,总之她是浴污重生了,她终于决定要做个野兽了,手起刀落,结果了一个小孩,这一下她又精神崩溃了……路遇车辆,她没有在第一时间借手机报警,发现车上的人也是不可靠的,她还等了半天才想起可以劫车自己跑……好吧,心慌意乱出了意外,撞到了人家院子里,看上去是很正常的一个家庭聚会,人很多,气氛很好,回归正常社会了。
这时候为什么不马上用固定电话联络警方,而是自己先崩溃的躺在沙发上休息?
发现事态不对,为啥又把自己关在死角的卫生间,而不是尽量往门口,往街道上接近,哪怕拦住一辆过路的车辆就可以得救……总之,这是一部看了让人非常焦虑的影片,为了制造危机环境,塑造了两个随时在超人跟笨蛋之间转换的主角。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除了扼腕叹息人性、社会、教育之外,如何掌握一点求生技巧,学会怎样让自己不要处于走投无路的绝境也同样非常重要。
##########################################################2013-04-16 22:33:04 fun-jet chiueh (a.k.a. Jason or Voyager) 女主没有手机,女主手上的是一个PDA汗……谢谢fun-jet chiueh 指正
这部片片猫就不做推荐了,毕竟有些童鞋无法接受类似揭示人性阴暗面的残忍的片片。
然而猫却认为,若想更好的生存下去,还是需要首先正视这世界的残酷。
由于之前一直把《伊甸湖》和《神秘河》混起来,SO,猫一直到昨天才看了这部据说很强悍的恐怖片。
对猫来说,影片是很精彩,但又是一部让人绝望且憋屈的片片,似乎猫最近无意中看了不少这类基调的片片,或许又要让猫思量这冥冥中是不是又有啥啥联系了捏。。。。
好吧,废话不说,我们来看看片片吧。。。
其实片子主线很简单,幼儿园老师珍妮和男朋友一起到美丽的伊甸湖边度假,可是此行却成为他们的噩梦之行,冷漠的嘈杂的小镇,粗暴且充满防御心态的人们,还有那群恶魔般的孩子们——为什么又是恶童呢?
或许,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纯真的,就像影片最后所说的:“他们不过是孩子。
”,似乎孩子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辜而又天真的,可是,当孩子成为了恶魔,那么或许给我们的冲击力也将更为强烈呢?
SO,导演是冷静的,当乐园不再是乐土(伊甸——伊甸园),当孩子不在纯真善良(大部分人的观点吧),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生病了??
或者是人性使然呢?
据说,在网络上还曾经流传这一个视频,乌克兰90后残忍虐杀无辜受害人的视频,可惜猫猫一直找不到,而现实中我们却也听闻了不少孩子的残忍举动那么,这是这个社会的病态体现或者,或者这就是人性?
虽然猫猫相信人性本恶,但是猫猫也一直信奉着社会生活与良好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行为成长起着调节作用。
因为孩子总是在无意识的模仿着父母及周遭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SO,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恶童之首的父亲时,猫不禁感叹,果然是个升级加强版的恶童之首啊。
其实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当男女主角出行途中车上的广播播放着:“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所以提倡父母们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的建议,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支持。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之类的言论时猫就开始预感这部片片会走人性角度。
(想看这部片片纯粹是临时起意,SO没有经过的背景调查)SO,猫在后面的观影中特意的留意了细节。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观影了请,猫尽量不去触及主线剧情,我们还是来看看某些细节吧。。
从影片开始就可以看出女主角是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女士,而这正是导演为我们定下的观影角度,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然们总是认为自己也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SO我们也将随着主角的经历一步步的体会的女主角的内心感受与变化,而最后达到强烈的心里冲击。
在2位主角刚刚到达小镇的时候,男主角首先找到了停车位,正准备停车时却被后来的一对父母抢先了;夜晚在小镇旅馆前,女主角感叹:这么迟了,这些孩子本该上床了!
之后迎来的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粗暴的斥责。
(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场面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影片中,从女主角的角度去感受却多少让人有些别扭。
);而在旅馆中所播放的电视节目充斥着暴力,粗口,色情令女主角有些微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主角的确是位极为有教养的女士。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序曲。
而之后在湖边遭遇不愉快的冲突后,男女主角回小镇时,向小镇中的女服务员抱怨他们的遭遇时,原本热情的服务员立马脸色大变,冷冷的说:“那不是我的孩子!
不是!
”这不禁让男女主角有些无奈,而似乎,对猫来说这更场景却是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与将不好的事情与自己撇清关系,特别是对于某些孩子的家长,总是不愿意某些问题,甚至不切实际的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某些美好的侥幸思想,事实上,对猫来说这也是一种人性的自私!
而主角在影片中的2次逃脱机会也让人深感心寒。
在影片开始不久,主角在林中遇到个孩子,女主角热情的与他招呼,而那孩子却只冷冷的回了句: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说话。
而在影片中部,男孩再次遭遇逃难的主角,而在主角的百般求助下,男孩却依旧冷漠的用各种借口拒绝主角使用他的手机报警求助;冷漠与自私此刻体现在懦弱与自保的本能中;之后主角巧遇开车路过的男子,似乎生机再现,然而面对狼狈落魄且身受重伤惊魂未定的主角,男子却要求先办完他自己的事情再帮助主角。。。
结果导致主角再落险境!!!
猫觉得,主角的遭遇并不仅仅只是几个恶童的顽劣所导致的。
就如镇上所播放的音乐“Please believe us we ain't ever gonna be respectable" 而一个没有最起码的相互尊重的社会,又与动物的本能生存有何区别呢?
而似乎目前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大部分人所信仰的正如同恶童之首的父亲所说的:“我们管好我们自己。
”就足够了。。
冷漠与自私助长了暴力与罪恶发展,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社会影响却是暴力之源。
然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的话,那么这一切将成为恶性循环,或许终有一天人人都将是受害者。
真他妈B级 什么破玩意儿
我那被criminal minds训练出的胃口对这群青少年和这个变态小镇免疫了。个人认为这片可能是想表达对目前英国社会问题未来走向极端的恐惧。话说这个国家社会流动性太差,底层人民和中产及上层的差距也是非比寻常得大。解决青少年问题头疼只医头恐怕是没什么用的。
疯狂的小朋友~哦买噶
我很想压住怒火,好好问问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想传达只有心够狠,做得够绝,杀了人也同样可以脱身?就算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那为何你不把警察破案这部分也拍进电影里面呢?导演只求自己爽快的电影让人恶心,还不如AVGV,至少大家看完还能打打飞机,看完这部毫无作用,一身晦气
有熊孩子也有熊家长,自求多福。
好揪心啊
毫无人性的电影,没有观赏价值,看完了只会平添郁闷
40分钟后直接快进。所有片子里边最讨厌的类型之一。不好意思。一星。
这只是一小部分脑子天生变异的孩子的故事。虽然畸形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多的恶都会有个缘由,就像善也是。大多数的人都在一个左右摇晃的地带。当然目前还是倾斜向善的。
这种电影里总是让主角做出最蠢的选择。
男的该牛逼的时候不牛逼,刀子都吓掉了。女主角该逃跑时候不逃跑,还在树底下玩了一晚上。女主角看着自己男人被虐了十分钟才想起来要报警……一开始都干嘛去了?真他妈智障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我看到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电视剧主人公我是不信的,怎样的爸妈教出怎样的娃,从小的价值观环境影响人(当然不是全部)。2.建议国家重修未成年人犯罪法!!!包庇了多少恶犯!!!
孩子不恐怖,恐怖的是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对人性阴暗面得挖掘和黑暗得结尾让人震撼。这种封闭环境里的人,观光客你们伤不起!★★★★
看了2/3看不下去了……
恐怖片的主角都是笨死的!
《论英国足球流氓的养成》。看来我对英国人印象不好还是有原因的啊~
佩服导演,气氛足足的。
FUCK~~这帮崽子~~还有那家长,都TMD兔崽子~~
结局是有多现实多可气
终于明白剧志为啥劝我不要看,最后结尾补成了一个出不去的圆,不光受害者堵在湖区永远出不去,施暴者和站在施暴者背后遮风挡雨擦屁股的父母也在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循环里永远出不去,观影者被受害者有冤有处诉却不能诉的堵心遭遇撩起的一团怒火也永远出不去。法叔打了个不大不小的美丽不停裸上身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