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刷到一个好的电影,名字叫《其实在天堂》,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老师,只是太过繁忙的工作,让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告别舞台。
可在我心里,了解到那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已然没有快乐。
他对音乐,对生活有自己的诉求。
于是,他放弃的那些名利,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一开始很困难,但是他都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学会了去爱。
从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属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小乡村,邂逅了那里的人。
教堂唱诗班的指挥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欢着他。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慢慢在音乐的治愈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脱离了变态的伪善,开始为真实的信仰去奋斗,去争取。
垂垂老矣的绅士表达自己上学时就开始暗恋着的同在唱诗班的女同学;肥仔发泄出压抑20多年被朋友戏谑的伤痛;那个一直忍受着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战,向周边的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多么的优秀,其中也包括那个日夜折磨他的丈夫。
牧师的老婆,是一个被上帝精神绑架的人,她觉醒之后也在呼唤丈夫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伤心事,他们选择去默默的承受,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时间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对一些错的包容变成了纵容。
音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播下了爱的种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当所有的人都发声,就会产生足矣撼动世俗的力量。
电影的每一个泪点,都觉得那么的真实,可能童年的记忆会跟随一生,小时候就恐惧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消磨,也不会因为你长大了就忘却。
——摘自《阿难的日记》
2005年有一部瑞典片子进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大家对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定不陌生,而《As it is in heaven》这部瑞典电影,也是说的草根合唱团的故事。
虽然,故事有点老套,但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演员的表演,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还是让其入围了提名。
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厌倦职业生涯,回到儿时的故乡,和村民组建了一支合唱团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包括指挥家自己,都彻底放飞了被压抑的心灵,去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其中有虚伪的牧师,和他的妻子,弱智会尿裤子的青年,总是挖苦别人的小店老板,老是被酗酒丈夫毒打的孩子母亲,还有等了六十多年才向对方表白的老人。
里面的一首歌,非常好听。
是用瑞典语唱的,英文字幕,我把它翻成了中文,因为今天时间仓促,翻得不太理想,希望大家能帮着改一下。
歌词:此时此刻,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的夙愿带我来到这里。
伴随所有我的得到和失去。
而短暂,是我在地球上的日子。
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我的坚信超越了一切文字。
它让我看到一片小小的,我从未找到过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有生之年,与我的渴望同在。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除了入睡,我从来没有迷失自己。
也许,我从来就没有机会选择过,只是活着。
我想要的,只是快乐地做我自己。
坚强而自由,看白昼替代黑夜。
我在这儿,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将在不远处找到我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为自己活着。
这是2004年的一部瑞典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之前没有听说过,和朋友在电影资料馆惊艳偶遇。
在影院,我,一个身体逐渐不好,气力不支的写作者看着一名心脏不再支撑工作的著名指挥家;一个把情感浓烈抒发在人物中的写作者看着一名对所有人咆哮着音乐真谛的指挥家……特别理解他的状态和心情,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用作品打开人的心灵。
不同的是,剧中指挥家的经历和由此导致的性格以及受到的深深伤害。
整部片子很纯净。
大片单色调的景物,像麦田、大雪,让人陷入一种简单和单纯的环境;每一个村中的人物都是那么饱满,无论受过情伤仍旧敢爱敢恨热情真诚的超市女孩,渴望尊重爱戴又无法正视真实的牧师,饱受家暴用音乐打开心扉最终逃离旧有人生的主妇,大大咧咧快人快语从来不知道自己曾伤害过他人的店主,饱受压抑容忍一切的牧师妻子……就连寥寥几笔的施暴者那种只懂得用暴力沟通却又害怕被抛弃的情绪,被欺负的胖子终于摔烂了一张椅子宣泄出了从小到大所受的委屈……所有人物无论大小都能刻画得如此立体、动人,我喜欢这样的编剧和导演!
这个影片表现了一种救赎。
指挥家对他人的救赎,当那位主妇唱着为她写的歌,打开了她的心让她勇敢时,我落泪了;指挥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从小被欺负,无论在音乐领域如何强大,当身体不支再次回到家乡时,那种怯懦、不会交流、不敢放开、不懂去爱都渐渐获得治愈,当他哭着向大家讲述他的过往时,大家轻轻唱起了平安夜歌曲去抚慰他的心灵,他笑了……我再次无法控制的落泪;当指挥家最终彻底打开心扉,快乐的驰骋时,因为心脏不支倒下来。
他的唱诗班用和声在寻找他,来参加比赛的所有人慢慢都加入了和声……已经无法移动但是听到和声的指挥家笑了,仿佛回到小时候那片麦田……仿佛在天堂。
这时候的我在抽泣……即使过了两天,现在想起来仍十分激动,希望有生也能体会这种幸福…… 整部片子132分钟,从头到尾的纯净让现实中的污浊都沉了下去,这就是艺术类作品的力量,愿我能成为其一分子,愿我能沐浴在这种幸福中,就是天堂!
上个学期末的时候看完的,今天没事又拿出来看看,也是简单的感动。
小镇上,几个性格各异的人,一个简单的故事,一首发自内心的歌。
不在金色大厅,丹尼尔发现音乐的旅行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慢慢的,村里的人们自己也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生活的变化,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丹尼尔带来了音乐,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也开始了发现音乐,发现自己的旅行。
现在想起来原来丹尼尔在家乡被家暴男打呀,和牧师对质,也是自己的一种牺牲。
或许家暴男感受到的是嫉妒,是没有理由的仇恨,或仅仅是没有趣味的生活。
而虚伪的牧师当小镇上出现这样一个用音乐唤起了所有人内心的声音的人的时候,也不禁脱下了自己的面具,甚至是伪君子的外壳。
当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在丹尼尔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自己的平静,却有陌生人看不出来的不平静。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大概没有了曾经的平静。
不知道丹尼尔走后,还能不能回复原有的平静。
或许你走过的时候,能听到一种新的声音呢?
看着这电影名,心中一阵淡淡的温暖,虽然丹尼尔离开了,但是他心满意足,满怀欣慰。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男生合唱团的现场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给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随着他们的演唱泪流不止,莫名的无比感动。
于是决定看看电影。
也许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电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着确实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当主题歌唱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又飙泪了。
As it is in heaven,没错,拥有纯真心地的人们,其实就是在天堂。
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导演踏实又花心思的作品。
场景,和演员都朴素无比,包括叙事的方式和镜头,虽然朴素但透着无比的真诚。
所以当你用心感受时,那种共鸣和震撼真是泪水都无法表达的。
可以说每个角色我都喜欢,虽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实。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
虽然有时伤悲,但我们其实真的在天堂。
如果说稍微有点瑕疵的话,我觉得结尾稍显仓促,交代的不够明了。
也许着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不要悲伤,勇敢起来,其实我们就在天堂!
"As It Is In Heaven,"是主禱文中的"如同在天上", 不過電影說的不是宗教, 而是音樂及夢想, 或許音樂對一些人來說, 就是他們的信仰, 他們的一切. 來自瑞典的電影, 導演是Kay Pollack. 故事講述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兼管弦樂團指揮Daniel一次音樂會上暈倒, 心臟虛弱, 已不能再承受沉重的壓力. 決定返回兒時成長的地方, 瑞典北部一個名為Norrland的小鎮, 其後買下一所破舊的小學. 小鎮裡人人都知道他是買了小學的新居民, 教會裡的詩班都驚訝他跑去看他們平日的練習. 後來更當上詩班的指揮, 從此整個小鎮的人都不同了. 電影令我一度感動得落淚, 不是故事或劇情, 而是音樂. 就像在教會崇拜時, 我常會被音樂, 詩歌, 及詩班的歌唱, 樂隊的演奏而感動, 許多時更甚於講道. 電影裡當Gabriella獨唱Daniel寫給她那首歌時(詩班也有和唱), 我的眼淚便不能停止. 這首歌很動聽, 希望可以找到電影的原聲大碟(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演員都演得恰到好處, 很自然, 很真實, 尤其是詩班員的糾紛及互相原諒和剖白, 以及與新來的指揮的溝通, 接納, 和尊崇. 電影中也有不少搞笑的地方, 有信仰及返教會的觀眾可會更有共鳴. Daniel指導詩班員各人去找尋自己的音調, 當每人都用自己的音調去發聲時, 原來可以那麼動聽. 記得電影中女主角Lena見到Daniel原來不懂踏單車時, 她告訴他, 自己是不可能學曉的, 一定要人幫忙在後面推. 我才終於明白, 13歲那年在澳門旅遊時, 在文華酒店租了單車玩, 就是父親在後面推我才學懂. 那次以為未學曉, 怎知一年後和同學去長洲宿營時租單車玩, 一坐上車上便成功了! 這一幕令我恍然大悟. 喜愛音樂, 喜愛尋夢, 喜愛人的都會喜歡這齣電影.
我喜欢《其》这样的故事,喜欢丹尼尔这样的性情中人。
儿时的记忆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是淡忘却永远不能磨灭的回忆。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场景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麦田,儿时的丹尼尔沉醉在音乐中,忘情的练习着小提琴,突然一帮顽皮、凶恶的孩子出现了,毫无理由的把他推倒,尽情的践踏。
这哪里是孩子间的争斗,这是对“美好”的蹂躏!
丹尼尔孤独、敏锐,拥有良好的音乐天赋,当妈妈在车祸中丧生后,音乐是这个天才少年的一切,他眷恋着它、被它折服、为它陶醉。
所以后来丹尼尔成为一位严厉到苛刻的大指挥家。
音乐,丹尼尔心中的女神,象一道屏障隔绝了世事的烦扰,也淡化了童年不幸的回忆。
但是,当丹尼尔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离开舞台的时候,在母亲离去之后,他再次遭受了一次无情的剥夺。
上天赋予他罕见的天赋,却剥夺了他的幸福。
让我感动的是,丹尼尔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纯洁和善良,他选择回到家乡。
一切事物都有源头,丹尼尔回到家乡,同时也开始寻找自我的历程。
影片处处可以发现美与丑的冲突,遭受家庭暴力的柔弱妇人、被蒙骗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孩、内心受到压抑的牧师妻子等,在丹尼尔告诉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后,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被重新唤起。
当周围的环境一点点剥蚀你的本性,人性的弱点常常让你向环境妥协,希望的灵光渐渐熄灭。
所以说,丹尼尔是人间的天使,他身体力行,开启心灵的大门。
“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又为你打开一扇窗”,记得有这样激励的格言,那么丹尼尔就是“打开一扇窗”的人。
一生如果能碰到这样的人,何其幸运?
你的童年和少年是怎么度过的?
是和一群欢快纯真的伙伴度过的?
还是,和一群卑鄙的小魔鬼度过的?
是伙伴们欢乐地站在金黄的麦田中围着你听你拉小提琴?
还是,在麦田中央围着你鄙视打骂你这个拉小提琴的?
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天堂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心灵之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我想说,这是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一个男人通过音乐救赎了自我,用坚强的声音拯救了自己,拯救了那个驻扎在心中的弱小的幼年时的自己...电影的最后一幕是Daniel用坚强,自由,宽广的崭新自我抱起了那个麦田中幼小的手提小提琴的童年...Daniel对自己童年时受到同学Conny的欺辱和痛打一直念念不忘。
电影里身材魁梧,事业有成的Daniel与平庸狭隘的Conny重逢后,内心依旧止不住颤抖,忙翻找自己的相册,找到了与Conny合影的小学毕业照,颤抖着指着他:“对!
就是他!
Conny...!
人们对童年总是印象深刻的,以前看过的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竟说:童年即是人生。
看了不禁诧异,童年决定人的一生吗?
童年去了哪里?
我们日益强大的体魄,高速运转的庞杂思维,我们喜欢的,讨厌的,追求的,舍弃的,看重的,不屑的,都和小时候很不一样了,是更高级了还是更低等了?
我们的一切都离自己的童年太远了,那个小小的自己哪去了?
那些童年一片美好的人可能不怎么把童年看得太重吧?
而像片中的Daniel和我这样的童年时期有伤痛的人才会念念不忘,即使身体长高了,大脑更发达了,用知识,事业,品位来提升和包裹自己,而童年却还在隐隐作痛,还在回望自己小小的身影以及所受的仿佛永远也无法抹去,永远也无法战胜的欺压!
那么,是选择Forgive OR Revenge 呢?
去宽恕别人并不很难,可宽恕别人无法平息自己心中的伤痛与压迫那么去Revenge吧!
Daniel的Revenge是温柔而有益的,用音乐,用Conny一直暴力相待的妻子Gabriella,用她那美妙,清亮而又有力的歌声,用她对坚强又自由的追求,终于,终于抱起了小小的自己!
又想起美国电影:Anger Management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430/里Dr. Buddy Rydell知道了年近30岁的Dave小时候经常被一个强壮的孩子欺压,打骂,侮辱,所以和他一起找到了那个孩子协助他暴打了那人一通,终于打过了那个小时候欺负自己的人!
然后Dave心情极爽,好像战胜了自己,拯救了自己,卸下了那块童年时的大石头!
OH YEAH!
我那时真替他高兴!恩!
我也在拯救童年时的自己...To Forgive AND To Revenge...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做出敞开人们心灵的音乐。
”
这句话是影片的主人公丹尼尔说的,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指挥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永远地告别了舞台。
身心疲惫的丹尼尔回想起儿时在金色的芦苇丛中拉小提琴的记忆,为了养病,他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丹尼尔的到来一下子成了街坊四邻的话题人物,毕竟这可是个某家马桶坏了一小时后众人皆知的小镇,人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指挥家买下旧小学住下了。
第一个拜访丹尼尔的是镇上教会的牧师史迪,后来丹尼尔受邀聆听教会唱诗班的练习,无意间却再度激起了他对音乐的重视。
虽然唱诗班里的居民们从未受过正统训练、也不会任何发声技巧,却都是怀着对歌唱与小镇的喜爱、不被硬性规定地加入了唱诗班。
丹尼尔在她们的声音中感受到生存的活力与音乐的生命力,决定和教会争取成为唱诗班的领导者。
然而除了将一盘散沙训练成真正有技巧的合唱团,丹尼尔还面对解决各成员家庭个人纷争的困难。
曾经被男人欺骗过的莲娜,自甘堕落后一次又一次地换男友,内心却依旧空虚;受到家暴的盖比瑞拉,靠着参加唱诗班的快乐忍下家中的不堪;牧师史迪的妻子英娜,因其前卫与追求自由的个性而经常与守旧的牧师丈夫吵架……爱与妒忌、家暴与漠视、信仰与伪宗教等许多生活冲突在小小的唱诗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丹尼尔要大家倾听彼此内心声音的一刻,每个人才开始认识自己。
丹尼尔甚至为盖比瑞拉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歌曲,她被深深地感动,在台上唱出了自己的存在。
而这首歌——《As it is in Heaven》,也正是影片的主题。
“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
”最后,丹尼尔带领小镇唱诗班到城市舞台参赛,可他却因突发心脏病没来得及站上舞台为他们指挥。
这场合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一直以来的指挥,唱诗班似乎又回到了最初无人指引的时候。
然而他们依旧默契地心领神会,靠着那段不容易的练唱之路,回归合唱最基本而纯粹的和声。
有人发出了第一个单音触发了他人的反应,他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发出单音,应着不同的音阶,组成了美妙的旋律。
台下的观众也因此动容跟着发出单音,整场的合唱声,是人与人之间靠音乐彼此交融的共鸣之音。
《其实在天堂》像是《放牛班的春天》与《浓情巧克力》的结合版,但比《放牛班的春天》更深刻写实,比《浓情巧克力》更加诚挚动人。
《其实在天堂》以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轴,通过展现北欧瑞典小镇人物的生活,深刻描绘出每个角色的特质与故事,从而感动人心。
可以把它比作是中年版的“放牛班”,也正是因为人到中年,合唱团成员遇到的问题也比“放牛班”儿童们更加现实、复杂得多。
比如默默承受家暴、一直压抑着自我的盖比瑞拉,丹尼尔发现她的声音强而有力、渴望着挣脱释放,于是为她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主题歌。
在丹尼尔和唱诗班成员们的鼓励和影响下,退缩的她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盖比瑞拉逐渐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丈夫沟通,又敢去反抗丈夫的暴行。
再比如牧师史迪与妻子英娜的婚姻,两人的感情生活建立于宗教上。
史迪会因妻子参加唱诗班、脱外衣跳舞等事情大发雷霆,要求她进行忏悔,却在英娜拿出他藏在书柜里的色情书刊时无言以对,造成了极大的冲突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英娜斥责丈夫的伪宗教:“是教堂造成性的罪过,而不是神。
”、“一手强加罪过、另一手给予救赎,为的只是增加教会的权力。
”不敢轻易言爱的莲娜与丹尼尔之间则是一种相互救赎的关系,两人频繁相处、日渐熟稔后,慢慢产生了情愫。
在与莲娜暧昧的时候,丹尼尔表现出他的胆怯和焦虑,受过欺骗的莲娜总是对丹尼尔话语中的闪避产生怀疑,殊不知从小孤独的丹尼尔只是不懂如何去爱。
丹尼尔最后也在莲娜的真诚下找到了内心的声音,勇敢地抒发出来,多年来的情绪累积终于找到了归宿。
莲娜对丹尼尔说:“每个人都有一对天使的翅膀,或许你我也有着同样的翅膀,甚至是迈向天堂实现梦想的翅膀。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活,他们或许胆小懦弱,却又勇敢真实,令人想要帮助他们获得救赎。
丹尼尔的纯粹、莲娜的善良、盖比瑞拉的宽容、牧师的虚伪……盖比瑞拉的独唱引入了对人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丹尼尔鼓励所有的人勇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心中都有被压抑或是未完成的梦想,而丹尼尔用音乐释放了所有人的心灵,包括他自己。
最后的最后,一切的冲突与问题都在如天籁的人声合唱中消融于无形,更达致共融合一的真善美理想。
当丹尼尔遇见曾经的恩师经纪人时,经纪人拥抱着丹尼尔问他:“你找到梦想了吗?
”丹尼尔笑着回答:“我找到梦想了,那就是爱!
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是的,唯有爱才是一切的答案。
“有了爱就没有恐惧。
”一切的恐惧,无论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丹尼尔,饱受家暴的盖比瑞拉,在保守信仰下婚姻受苦得不到自由的英娜,遭受流言攻击的莲娜,因身障而遭歧视的托尔,都借着音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包容与爱,最后融为一体,成全了世间一切万物的美好。
而最令人动容的,不过是在丹尼尔缺席的一阵混乱中,那个因智能障碍而被排挤不能加入唱诗班的托尔,发出了和音的第一个音调。
正是这第一个声音与他人的心灵产生碰撞,随后人们一个一个地加入自己的声音,最后所有人的声音似乎与宇宙万物众生共鸣,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而坐在地上微笑着的丹尼尔,宛如天堂美妙的乐音萦绕耳中,他似乎在说着:我已爱过,不枉此生。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很简单,怎样去爱,怎样打开自己的心门,怎样去过自己的生活。
很喜欢他问她,怎么知道喜欢一个人,那一段真的很好。
太燥了这个片。。
看到一位豆友短评说资料馆早已不是文明观影天堂,简直想点100个”有用“,今天坐我旁边的哥们一直在吃饼干一样的东西,还吧唧嘴,行为跟在自己客厅无异,素质相当成问题。
天堂
故事感人,音乐加分。
同样是城乡差异的磨合,小镇的细琐生活,中国和欧洲电影的差距还是明显。当然,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北欧人素质高。丹尼尔的表达方式中国的百姓看来一定很清高、很文艺、很难懂。
男主很可爱。。
太棒啦!
剪辑得一塌糊涂,表演夸张闹心,让我看得十分难受。完全与所要表述内容不搭调的装腔的手持摄影风格,以为自己在拍一部Dogma 95'吗?
你愿意相信音乐和爱或者说分享,可以拯救一切吗?乐观如我,也不信。
有爱,有音乐的地方,就是天堂。
故乡与唱诗班,人物群像角色鲜明,看后基本都能留下些印象。北欧电影总让人觉得过于冷清,本片题材也并不算新颖,与同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相比逊色太多。
成人也需要放牛班的春天。
有点冗长~~
瑞典 励志
7.5。内核与“书店”类似,不过本片是温暖的、光明的。
结局接受无能
很多情节没有展开,也不是福音电影
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感人的触动优美的天堂
我就是难过他怎么就最后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