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黄海给了韩国电影人很多的创作空间,隔海相望的朝鲜同族人的命运似乎总在牵扯着韩国人的心,所以就有了很多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电影出现,这部《海雾》大抵也是如此。
作为2014年韩国申奥电影,除了以上的主线外,海雾的寓意大概就是船长因性无能而对前进号渔船的爱吧。
哲洙是为那片海而生,他的命运也与名为前进号的渔船和前进号的所有船员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影片没有交待他有没有自己的孩子,而唯一的妻子却在自己的家里、在哲洙眼皮子底下与别的男人偷情,令人意外的是,抓了妻子现行的哲洙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看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相当的平静,还给妻子扔下了出海回来的血汗钱,如此的反应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男人所能做到的。
出海的辛苦与生活的困顿,令年轻的船员们寻找释放身体压力的办法,即在船上找应召女郎满足性需求。
这些,哲洙完全是排斥的,没有任何东西比船重要,而在船上做这些事绝对不行,找女人可以,那就去离开船的任何地方。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还有渔船业,更危及到作为前进号船长的哲洙,这个视船如自己生命的男人为了挣到钱修“自己”的船,也为了给所有的船员一个未来,一个人做主铤而走险运送来自中国的朝鲜族偷渡人,然而让哲洙没有料到的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那些一直视为家人的船员们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自己的利益和一个女人互相猜忌残杀。
只有哲洙,为了掩盖罪行和拯救前进号而去杀人。
影片最后,不言放弃的哲洙徒劳的扔着沉重的器械为船减重,孤独地拯救着他的至爱,但是他至死都不能明白,最受宠爱的老幺东植为什么因为一个陌生的女人而与他为敌,不挽救赖以他们生存的前进号。
绝望之余,随着海雾的慢慢散去,他放了手,与前进号一起沉入大海,这可能是他的最好选择。
满载着梦想出航的六名船员,都是平日里脸上挂着微笑的最普通的“好人”,有缺点、狡黠但也善良,突然之间,被某种契机点燃,他们就能变脸成为魔鬼,相互残杀,最终致使渔船沉向了深海。
故事看似骇人听闻,却根据真事改编,我们身边也发生过更为不可思议的“鲁荣渔2682”号案。
善良的人为什么会变坏人?
“路法西效应”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在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路西法Lucifer,就是撒旦的另一个名字)。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性的复杂,船员们即使善良,但内心也各自暗藏的玄机:埋藏很久的不满、贪婪和压抑。
当在封闭的船上待久了,一个燃点爆发时,人性阴暗面便会破土而出,最终走向邪恶。
故事的经典模型之一,便是封闭环境中对人性的拷问。
这一点值得深思,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也置身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是不是也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抉择?
《海雾》改编自2007年的一部同名舞台剧,而这部舞台剧也是由2001年一起真实事件改编。
这次事件中,25名中国朝鲜族偷渡客惨死于“泰昌号”的渔船中,尸首被抛弃入大海。
影片时间设定于1998年,正值韩国深陷金融危机,片中多次提到的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正是由于IMF的错误决策,导致韩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同时,亦不可否认IMF对韩国经济振兴,摆脱困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这里将那个年代重新拉回人们视野,也是一方面反省金融危机和IMF对韩国所带来的影响。
船长哲洙是那个时代里无数普通民众中的一员,老婆外遇,事业低迷,除了供人调侃的光辉历史和一艘早已破烂不堪的“前进号”,几乎一无所有。
可以想见,这艘船在他心中地位,用他的话说,就是“船是要写进族谱的”。
而就是因着这种执着坚持,为了维持自己的渔业经营,哲洙不惜铤而走险,秘密私会余老板,走私偷渡客。
这次密会他只带了甲板长,其他船员都被蒙在骨里,直到船出航众人才知道这次是要去偷渡。
事前毫不知情,也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检修设备,导致偷渡客集体中毒身亡,船长在整个事件中责无旁贷。
最后渔船沉没,船长也被拖入大海,虽然悲壮,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如果说偷渡客集体惨死鱼舱中还是意外,那毁尸灭迹绝的决定可以说船长人性已经完全扭曲了,人在抉择善恶的关头的选择最是困难,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之后的就只是顺势而为了,所以之后杀害轮机长也是情理之中了,毕竟自己已经错了,想要掩盖一切只有继续错下去,无法回头,此身已入修罗界,无路可退。
轮机长的死让人扼腕,无可奈何却也是必然,在这个险恶的环境里,船长就是“上帝”,当恶掌控了一切,成为了最强势的那一方,那么轮机长的死也只是对他深深自责的一种解脱。
当然惩恶扬善还是所有电影的主旋律,最后除了男主女主所有的人都死了,随着那艘无法行驶于新世界的旧船,沉入大海,也算是奉俊昊给电影里留下了最后一丝希望。
影片一种现实主义风格,除了床戏和沉船两段剧情,甚少用音乐烘托气氛,只是依靠故事情节推进,导演依靠赤裸裸的视觉冲击,配合阴暗模糊的海雾背景,展现了这种压抑封闭环境下的人性,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欲望都表露无遗。
为了掩盖罪行不惜分尸的船长,深深自责愧疚的轮机长,对女人仍然念念不忘的船夫A,推脱责任毫无主见的船夫B,目瞪口呆的新手船夫(也就是我们的男主),以及躲在轮机目睹整个分尸场面的偷渡女。
或害怕或内疚或毫不在乎每个人暗藏心鬼。
可以说这种极限环境下对人性拷问,直指每个人的灵魂,不仅仅是演员,也在拷问每个观众,到底要如何选择?
如果换做是我,我又该如何选择?
我又是否有勇气?
印象中,整部《海雾》只出现了9名女性形象(1),戏份算比较多的有东植的奶奶,船长的妻子,偷渡大姐,还有红梅。
红梅无疑是唯一的女主角,让人不得不被其吸引。
从分析红梅的角度看《海雾》也颇具意思。
这里我试着设论,电影《海雾》想表达的一个信息是,女主角红梅是勇敢追求新生活的女性,也因为这样,她才能成为从海雾中走出来的唯一的人。
红梅,中国朝鲜族女生,年龄少于26岁(2),自说要寻找了无音讯的亲哥哥而踏上了偷渡之路。
为了寻找亲哥哥而偷渡?
我认为这只是原因的一部分,而不是她偷渡真正的动机。
以下我自己假设了红梅的心理活动经历:哥哥去韩国6年了,至今音信全无,这有三个可能——哥哥死了;哥哥生活不好,避免家人担心,没有联系家人;哥哥生活还不错,不想联系贫穷的家人。
“我”更相信是最后一种情况。
虽然时值韩国金融危机,但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能赚到的钱也是故乡的三倍,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不顾危险,前赴后继地坐上了去韩国的船。
“我”要去韩国。
退一万步,就算不能依靠哥哥,“我”也能更好地活下去。
红梅偷渡的真正动机是——展开更好的新生活!
这么描述过来,好像就把外表纯情的女主角看得心机重重了。
没有看到要上接头的船的时候,红梅还慌慌张张地掉到了海里,多亏东植救了他么?
嗯,刚开始偷渡之旅的红梅是慌张,有些笨拙,但她一直都很清醒,甚至是表面糊涂,内里精明的女孩。
虽然年轻,她对世俗道理还是明白的。
她一开始不肯单独进入机械房,是她觉得离开偷渡者群体,单独一个人更危险。
她看见东植对她好,给他送吃的,铺被子,她也是有戒心的,当面质问东植是否想占他便宜。
她能听懂偷渡大姐对她的调侃,还机智地避开了话题。
当红梅看到船员肢解偷渡者尸体的时候,她能控制住自己,不被人发现。
当她意识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她懂得拿上工具防身,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红梅跟男主角东植的关系,是电影中唯一的感情线。
英雄救美,经典的罗曼史开始,当我们都期待《铁达尼号》式至死不渝的爱情结局的时候,导演留给我们的是红梅的一句“谢谢”和她走向远方的明确的脚印。
我觉得从一定程度来说,红梅和东植的关系,与其说看成爱情,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投资。
东植给女主的印象应该是,年轻帅气,热心肠(救了自己),对自己有好感(送吃喝,问寒暖),直率单纯(问他是否企图不轨的时候,能坦白回答)。
“东植就是船上唯一能够拉好关系的人!”只有奶奶在家的渔民东植,对家会有特别的期待吧。
看着别的船员颇为混乱的生活,东植要保护好自己的女人,建立幸福家庭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于是当红梅说要招待自己去首尔的“家”时,东植一个人就陷入了“爱情的陷阱”。
红梅与东植关系的深化,是以看到船长杀死机房长为契机的,两个人因为悲伤而恐惧而搂抱在一起。
这时候说两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是华丽浪漫的观点。
而我觉得这更像是红梅想活下去的投资,说来与偷渡大姐为了留在机器房而献身有类似。
果然,红梅的“投资”见效了,过后东植更产生了不要性命,也要保护红梅的想法。
雄性对私有化资源的都有着天生的执着。
红梅也知道自己的投入已经取得成效,“东植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大海里的浮生圈!
”所以她才会在被船员发现后,执着地叫喊着东植的名字,而不是求权威在手的船长不要杀她。
“东植啊,是你履行承诺的时候了,东植啊!
”之后能够摆脱甲板长不杀自己,呼唤着东植“一起回家吧”,不能不说红梅有抓住人心,扭转局势的才能。
最后怀着对生的强烈欲望,怀着对新生活的热炽期待,意志坚强的红梅比东植早早地清醒过来了,她对东植是感恩的,只不过对参与并能引起自己对船上恐怖经历有联想的东植之间,红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生活,从海雾中逃脱出来!
东植只能是红梅人生的配角。
之后六年间,东植应该一直在红梅说要前往的首尔九老区寻找着爱人,他不再是漂泊的渔民,可也只能是在建筑工地干着3D的底层工作。
东植人生似乎定格在了海雾当中,他没有能力像红梅一样走向新的生活。
影片最后好像隐约展示着东植与红梅的重逢。
看着有儿有女的红梅,自己幻想的与红梅组成家庭幸福,有另外的男人代为实现了,东植是否能惊觉自己追寻的那朵红梅只是海雾中的幻影呢?
而真正的红梅已经冲破了海雾,迎阳而生!
注解:(1). 9名女性有:红梅,偷渡大姐,船长妻子,东植奶奶,船员女朋友,蛇头徐社长办公室女,船只公社女话事人,再会时的饭店大妈,饭桌小女孩;(2). 东植26岁。
东植跟红梅说了年龄之后,红梅让他继续说平语,自己说尊敬语。
女主角: 红梅 Hongmei -- 韩艺璃饰演男主角(可能是配角):东植 Dongsik – 朴有天饰演*评三星的理由:对于“偷渡”这个沉重的话题,只渲染血腥暴力,底层劳动者的暴躁和性饥渴,觉得这部电影还是还是没有有力展开主题复杂性,准确击中“人性”核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个金牌编剧的导演处女作能成功一个就很不错,抱着这样的心思,加上钟基辞演也能从侧面反应片子的实际能力,本里是不打算看的。
后来看到新闻《海雾》力压其他作品代表韩国“申奥”,以为我偶吧是捡到宝了,结果…我就说一句,以我偶吧如此庞大的后援团,豆瓣也没刷过7分,大家就洗洗睡了吧。
偶吧的表现及格,但是缺乏亮点。
相比允石大叔,存在感还是被刷爆。
明明演的就是个变态,然而允石大叔被海浪吞没的一秒,却让人有种悲壮的错觉;而代表正义的偶吧,只让人觉得是个傻逼。
前十分钟是完全的傻子,毫无存在感,各种角色不顺眼地直接关视频;到船长发现红梅,暴打偶吧一段,我居然笑了= =接着偶吧在货舱里拯救红梅,正义的火焰在眼中燃烧,仿佛看到热血的朴刑警复身,破功又笑了><最后在甲板上和船长大叔互殴,终于正经了回来,为偶吧卸掉偶像包袱,点赞!换一句话说,虽然缺乏亮点,但却也孺子可教。
PS几句:1.船长你和甲板大叔是真爱吧><是吧是吧2.编剧是怎么想出船戏那一段的?那种情况下,男人们真的硬的起来?3.结尾偶吧在小饭馆中,披着袄子,满脸灰尘,麻木地拨着面,茫然地看着镜头,真是有味道极了!偶像光环come back!You were born a star!!!!
多伦多电影节的最后一天,没有红毯没有女主角和导演,海雾仅仅就像普通的电影一样上演。
影院依然座无虚席,多村人民对电影的热爱可见一斑。
韩国电影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轻松阳光,虽然有失望有泪水结局不一定完美但总算温馨。
比如 阳光姐妹淘,比如奇怪的她。
还有一类,写实黑暗,看完以后整个人都不好很久。
比如杀人回忆,比如熔炉。
而海雾,明显属于后者。
作为一部19禁的电影,大家都做好了色情暴力血腥镜头的准备。
可当船长的斧头砍向偷渡者尸体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把头微侧避开这种无法直视的血腥。
拥有一艘破船的中年船长,妻子肆无忌惮的出轨,家庭危机重重的财务,让他选择把运鱼的船用来运偷渡者以换取在金融危机的时代里生存下来的资本。
面对一切变故都冷静果断,甚至在举起斧头砍向尸体的时候都没眨一下眼睛。
当船最终快沉没的时候,船长的眼神从冷酷沉静变得绝望哀伤,他人生赖以生存的这艘船,他不惜举起屠刀砸向同伴只为能够保住的这艘船,最后也只能在海雾中慢慢沉没。
女主角名字叫Hong Mae,跟片名Haemoo 神相似,应该也是一种象征。
东植一开始对红梅关心,应该参杂着很多感情。
一来因为这个突然闯进来的年轻女孩给水手们孤独的海上生活带来很多新鲜和希望,二来她是东植拼命从海上救回来的,他难免有种老子拼了命保护下来的东西更要好好珍惜的态度。
关于目睹了船长杀人后的那场激情戏,我觉得一是这对年轻人想要用这种方式去发泄情绪和舒缓恐惧,也是证明自己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
同时,对于hong mae来说,身后的东植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她只有献身来牢牢抓住这个年轻人的心。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是这场船员们自相残杀船毁人亡的导火索。
当Hong Mae 和 Haemoo 一起到了船上,所有人内心的心魔和兽性都被激发,在海雾的掩盖下发起对红梅的进攻。
影片的最后,东植在小饭店又听到了红梅的声音,同时带着的还有两个孩子。
女孩的眼睛一直看着他,带着亲切和笑意。
有人说这是东植和红梅那场激情过后的果实,也有人说红梅根本就是偷渡来跟她Oppa结婚,她对东植说是看她的亲oppa根本就是假的。
红梅点餐的时候特别嘱咐老板要辣酱,在船上,东植对她说过,我们韩国的方便面,要放辣酱才会香。。。。
金允石的船长是神演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比。
我从来没看过朴有天的电视剧,只听说他是很多人的男神,但是电影里面只看到一个演员。
韩国戏剧善于塑造完美的男神女神,每个人都精致的不得了,而电影则写实到不行,总是把神们拉下神坛,还原成那个最初的演员。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没搞懂女主角为啥出门偷渡要穿裙子,为了证明你是个女的跟别人不一样?
这片子里面的偷渡者都是来自国内的朝鲜族,所以估计不会在国内上映。
大家保重吧。
晚安
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一般会有两个选择,要么缺乏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作出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人穷极思变,在困苦中挣扎、努力,其中一些人靠自身改变了命运,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些发现自己挣扎努力过后,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人,则会变得冷漠、冲动、偏执,最后,他们铤而走险,放手一搏,选择与命运做一笔黑色交易,走上一条不归的路途,这是《黄海》中的出租车司机久南(河正宇)的命运,是《海雾》中朝鲜族偷渡者的命运,也是过气船长姜(金允石)的选择。
1998年韩国IMF外汇危机,波及渔民,这就是影片《海雾》的时代背景,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改编。
按常规,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韩片,最终都会将矛头指向政府,况且,本片的制片和编剧之一是黑美帝黑政府出了名的奉俊昊导演,但是,《海雾》另辟蹊径,不同以往,它对政府一笔带过,将一群普通人困在特殊的环境里,揭露他们的欲望,展现他们为欲望挣扎、撕咬的行为,反而成为本片的一大特色。
影片的开头是“前进号”船员们劳作的场面,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溢满和睦的暖流,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除去结尾,这是影片唯一亮堂的一幕。
出海归来的船老大一无所获,拿不出钱来修理船只,一票人以此糊口维生的船只面临报废,唯一的办法就是筹一笔钱,买下这条旧船。
影片的前十几分钟交代了这次出海的缘由,顺带也提了提两位主角的家庭背景,东植(朴有天)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贫寒,迫于生计,高龄的奶奶还得劳作,贴补家用。
船长姜空手而归,撞见了正在出卖身体的妻子,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妻子的嘲讽,他没有举起愤怒的锤子,而是选择忍气吞声,看来妻子的行为已经得到了他某种程度的默许,处在这样一个家庭,任谁都要心灰意冷。
他们此次的任务是送一批偷渡者入韩,在影片中段,船只本以安全过卡,不料,偷渡者因毒气泄漏,意外死于鱼舱内,面对他们的死亡,船员们惊慌之余,表现出了更多的冷漠。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在偷渡者和船员之间,并没有形成期待中的正面冲突,他们的意外离席,可以说,使得影片后半段的暴力大部分建立在了性欲望的基础之上,流于简单粗暴,张力失衡。
《海雾》“身兼数职”,不仅要打造群像,还要突出重点,打击面太广,会失去力度,揽得太宽,容易走马观花,顾此失彼,船上六人的形象,基本上维持原状,没有起伏,使得影片可看性骤降。
《海雾》与《黄海》有相似的地方,表现的皆是一群背时人的悲剧命运,《黄海》里的出租车司机久南,其实是一个穷途末路的悲情英雄形象,在船长姜的身上,也能嗅到一丝这样的味道,在“前进号”即将淹没的时候,他一个人喃喃自语,手忙脚乱的挽救沉没的船只,这一幕,我们似乎会忘记他拿斧劈人时的凶残样子,转而可怜起他来。
一直以来,他迷恋的,是一个船长逝去的辉煌,他所极力挽回的,是一个船长能够改变船员命运的身份,而他所处的时代,俨然是抛弃了他。
海雾所代表的,是月黑风高时的人性,也是一群背时人那不可知的命运,不过,作为一部申奥片,还是单薄了点。
《生存啊生存---韩片二部》《卑劣的街头》+《海雾-怒海沉沦》大概可以呈现一些韩国电影的特色,也充满了韩国电影发展印痕。
这个分裂为南北的国度,太多的国民性不得不设防、警惕,由此,社会产生一些暗影,完全正常,也可说需要吧。
《卑劣的街头》,其实卑劣的,何止是街头呢?
每个混混都有当老大的欲望,不也是常态化社会的某类写照?
而行为“出界”,不止是片中导演之行为,也是其社会整体行为,产生“出界”,或者可能“出界”的描述吧。
《海雾-怒海沉沦》,以2000年为背景,描述经济不景气下,韩某些渔民为了生存或者想改善生存,将另一群为了生存或者想改善生存的偷渡者引往理想之地。
可惜,海上不仅有海雾,还有渔舱气体泄漏,面对重大事故,领导者(船长)不是纠错,而是灭绝、毁尸。
非正常化处理的结果,带来的就是更大悲剧---怒海沉沦,仅余二人登岸。
总之,生存是主题,求生存是本质,获得生存,其实也是影片制作者的需求。
生存,最应该记住的应当是电影中的那句话“我需要的人是谁和他需要什么”。
生存啊生存!
很喜欢这个电影,照例看了很多评论,大家对事件时代背景讨论很清楚,唯独对红梅为什么要走这一让电影提升N个档次的情节解答不清,说说我的解读吧,欢迎大家讨论。
偷渡很凶险,甚至要丢命,对于一个女人还要忍受扎堆在一大群老爷们中间,忍受时不时被揩油或者xx。
敢于走这一条路的2个女人,一个是破罐子破摔见多识广随时准备“献身”的老女人,对于另一个20出头的女孩,敢于选择,单单是贪图舒适或者远去淘金恐怕远远不足以驱动之,那么会有一个原因,为情!
而且她也不是一个单纯到没有心机姑娘(后面她被东植冒死从海中救起后,见到恩人,没有急于感谢,而是选择防备和躲闪也说明这一点)。
仔细看红梅和东植关于偷渡目的的对话,她貌似肯定的回答是找亲哥,听到东植自语后的沉默,显然说明:他对东植撒谎了,为什么撒谎?
可能女人更能懂,女人的阴谋是感性的,她懂得一个单身女人可能唤起一个男人的爱意与呵护,否则更可能换来的是对她身体暴力的索取,要知道她此时还不了解这个“热情”的东植。
直到后来东植的真诚和一如既往的关爱感动了她,目睹同伴被肢解丢入大海后,在恐惧包围下,无助的她投入了东植的怀抱。。。
两人上岸后,她醒来看到恩人未死,但对他终究恩多于情,因为她心中另有他人,她明白是该继续去找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哥哥了,于是毅然选择了离去。
6年后,饭馆重逢。
孩子父亲是谁已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想说,面对感情,女人的冷静和男人的冲动,这一爱情世界亘古不变的元素在电影里修饰的很饱满。
韩国电影在关注人文道德上一直都比较出色。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船长一步一步的人性沦丧,轨迹清晰可见。
而船员这一职业对于男人对于性压抑的成分也表现得原始而粗暴,所以单纯感情经验空白的男主角在遇到一个女孩之后肯为其牺牲自己的力量也是顺理成章不觉突兀的。
尤其在看完后刚好看到电视上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闻,震撼的内心便显得更加剧烈。
想表达的都没表达清楚,成了一锅乱粥。把金允石用成这样,真浪费。
配乐真的很好
大海无情人有情,人性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暴露与受到考验,船长一心想保住破败不堪的渔船,为此牺牲了船员与偷渡客的性命,而 东植为了守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惜一切代价,电影中笼罩的雾气如人物的命运一般发出无助微弱的呼喊 。
一群禽兽和一个莫名其妙的痴情少年
我对海有恐惧,汪洋大海里的海浪很恐怖。这种环境里下,远洋航行的货船里,一旦人性失控,也很可怕,简直就是法外之地的孤岛。
终于看完了,本以为会很沉重,没想到中后段开始狗血了,跟预想的很不一样,影片制作倒是很精良,毕竟是5千多万的投资成本而且要做蓄水池摄影棚,还有实景海戏,可见难度有多大,但人物的转变感觉突兀,有可能也是时长剪辑的影响,有些地方感觉也推敲不通,本以为是海上的雪国列车,结果大错特错!
#🍋观影# 这剧情,奉俊昊竟然是编剧之一……朴有天就得演偶像剧,这片,太难了,超纲了
电影看的还是很沉重的。故事想要表达的还是很清楚,不同人不同立场不同做法吧。就是所有的核心矛盾最后聚焦在要来一发这个事情上,显得有些太性刺激了。除了两个年纪稍大一些的,船员们看到女的就命都不要了,尤其是男主。。。。这是有多饥渴。。。
我感觉这应该是个挺好写的题材啊,怎么只剩下外部矛盾了。武戏设计也非常少,很暗基本看不清。船员的关系应该是最容易铺内部矛盾的,但是没有写。虽然偷渡客是主题,但也算整个船的外部矛盾,不好讲的。
反偷渡公益片。看到题材和金允石大叔,立刻第一时间下载来看。看完后谈不上失望,但是也没啥欣喜的地方。总体来说在韩国电影中属于中下水准。
金允石演得依旧入目三分,只是人物在剧情中并没有立起来,所以毫无人性的屠戮失去根由而没了震撼感。好的是刻画人性,船员各有心思,贪念淫欲暴露无遗。
前戏太长高潮来的再猛烈也于事无补
导演问题过大。一到年轻女人出现,戏的感觉就出现了断层,变成了另外一部电影。人物处理的太过模糊,从头到尾没有变化。大大削弱了苦心营造的沉重感。这本应是一部靠人物本身去推进的电影,而不是全部的变化都依靠于突发事件。结尾糟糕。沈成宝还是回归编剧本职比较好,不是所有的好编剧都能当好导演
偷渡本身就是错误,一错再错的故事。爱情,一见钟情本来就狗血,没在一起已经很不错了。金允石依旧霸气,韩国电影的国宝啊
杀破鸣梁压顶阴霾,紧张感比预想来的早,以雾障目,难掩在己利面前的真面目,其实金允石饰演的船长是个虚无的人物,他者都有明确的性格定位和追求,求心安,贪淫欲,麻木服从,懵懂裂变,而船只皇帝的船长就像仅仅为了还债就如此肆意屠猎显得特别的生硬。也图朴有天,终于忘记他的帅了,作为演员多好
韩国这类电影看多了有些审美疲劳。。。
这电影太SB了
理应是个好故事但最后未免有些尴尬。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船长与其他船员的险恶(船长从头到死都只是在为“船”着想),反倒使得男主成了自作多情为了女子而杀害整个船队的人。(想来风之谷也是绝赞)年轻女主的偷渡,也必是为情所累,所以最后不辞而别。
下载多年期待多年,最后却是这样差点火候
这片意思是女人等于致乱之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