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类似阿凡达背景的ntr故事,所有离谱设定都是为了绿帽癖服务,可以说是为这碟醋包了顿饺子感觉实在没有必要看就直接剧透了:宇航员A男 B男在太空执行任务时可以精神链接到他俩的复制机器人体验在地球上的生活,A的家人以及其复制人被邪教杀了,在B允许下使用B的链接短暂体验生活,逐渐试图接近B的妻子,未果,被B发现,恼羞成怒,偷用B的链接将他的家人杀了,二人只好在必须要二人操作的飞船上度过剩下的4年那么看看为了这碟醋不惜漏成筛子的设定:必需要两个人操作的飞行器,只安排两个人开,一丁点余量都没有,其中一人生病死亡等等出任何意外那么另一个人只能等死不可以中止任务直接返航真人与复制人的意识链接开启方式只是插卡毫无保险,相当于登别人账号不需要密码不需要指纹只填个账号就直接登上了,草率到匪夷所思这个很重要的识别牌连体测时都不摘,但出舱做任务时要交到对方手上而不是放进保险柜里,这种东西设置成不能在所有工作环境里随身携带已经很奇怪了,假如死在外面了而牌子不在身上那尸体作为太空垃圾被捞到时都没法识别身份偷画幻想中的裸体也完全没有藏,像摆在那等着被发现似的在飞船上唯一的工作就是紧急维护,平时人可以躺尸,完全不需要做科研,甚至不需要养护植物(那为什么不把复制人放到飞船上,真人在地面远程操作,还不需要定制成跟操作者一模一样的外形,直接批量生产很节省成本)科技已经进步到可以完成意识在太空与地球之间超大信息量的实时传输,但不能视频通话,不能看电影,飞船上还是无聊得像坐牢最怪的是,费这么大劲,其实宇航员的生活体验并没有变好:飞船上吃得很差,但机器复制人也并不能吃东西,随时有可能要被叫去处理紧急事务,相当于复制人被软禁在家周围,而对其家人更是折磨,家人成为了纯粹的提供地球生活体验的工具人看到他们插卡躺下时就知道必然要链接别人的复制人,在听到A男阴阳怪气地描述B男的妻子是交际花时就知道他必然要接近她,在A男画画时就知道他必然要画B男的妻子然后被发现,在A男大喊“你不懂我的感受”时就知道结尾他必然要杀B男的家人,属于每个发展都是意料之内,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蠢东西了话又说回来,即便保留全部上面这些很离谱的设定,换成女宇航员就完全不会出现这种困境,显得更搞笑了,都已经在搞科幻故事了,明明有无限可能无数种有意思的事,偏要抱着火箭腿喊着绿帽绿帽绿帽,真是很烦把这种又干瘪又恶趣味的玩意吹成“描绘了极端环境下暴露出的人性黑暗面”,这算什么人性,男宝劣根性罢了
黑镜的概念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手机、平板、电视屏幕在关闭状态时的映照出的人类自身,隐喻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
另一说是摄影摄像的黑色镜头,隐喻媒体或者社交传播中对人类行为态度的操控。
作为本剧的唯一编剧,查理·布鲁克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主修的就是媒体研究,在创作《黑镜》之前,他的日常工作则是撰写科技和媒体专栏,因此这两种解读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黑镜》最初两季之所以获得众多好评,一方面是编剧作为多年的媒体人,对于大众传播和科技进步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和反思,每一集都聚焦社会议题的核心,直指要害。
另一方面,《黑镜》故事中所设定的未来时空正不断出现在当下生活中,现实仿佛正不断应验《黑镜》十年前所提出的种种警示。
因此《黑镜》曾经也许只是一部科幻寓言,而从现在的视角回顾,前两季可能更像是预言,更加深了《黑镜》的超前伟大。
所以当快进到第六季的时候,你会由衷地感慨:这TMD是一坨什么东西?
如果要确切描述第六季的感受,那就是点过五次中式蛋炒饭的你,这次送上来的竟然是印度香米炒鸡蛋。
没错,米饭的确是米饭,蛋也的确是蛋,但这两样炒在一起并不能叫蛋炒饭啊。
首先,第六季已经基本和科技脱钩,逐渐走向玄幻。
诚然第一集的流莓体(Streamberry)大致还跟未来科技有点关系,但第二集的故事是回溯过去,第三集发生在复古未来的平行宇宙,第四集变成暮光番外,第五集请问我是穿越到了《德尔托罗的珍奇柜》吗?
其次,故事内容的深度明显单薄了许多,虽然每一集的时长依然保持在60分钟左右,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不足以支撑长度,单集(除E01和E03外的其他几集)内充斥着大量低效对话和镜头,对于剧情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
再者,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黑镜已经不够逻辑自洽了,反转力度和黑色结局的弱化使得很多结尾收得草率,有一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乏力感。
有人说这是英剧和美剧的制作思维差异导致的,也许部分原因的确如此吧。
英剧的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剧本的创作过程、打磨周期,本土的制作成本都较美国高出不少。
对于一些长盛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剧集而言,因为积累了一部分忠实观众和核心演员,成本在漫长的循环制作周期中已经可控;但是对于一些新生剧集,由于观众的期待和反响并没有保证,且英剧并不存在美剧试播集的概念,因此前期的投入风险较大。
想要最大程度吸引观众,又尽力降低成本风险,传统剧集制作的基本理念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也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深挖议题周边的冲突关系,力图在压缩周期和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掘深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英剧每一季都只有草草的6集甚至3集,而下一季则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甚至就此杳无音讯(此处不得不再次cue一下《神夏》)。
此外,作为戏剧产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影视剧产业深受戏剧舞台的影响,对于剧本的文本、表演的呈现和演员的处理上有着严丝合缝的缜密要求,尤其是对文本台词的细腻态度达到近乎偏执的要求。
而英国一线演员绝大部分出身良好,或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是所谓的表演科班出身。
因此演技和剧本理解上的多元化层次,恐怕是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所无法理解并实践的。
S03E02的《游戏测试》中,男主的生命在戴上仪器、开始游戏前的0.4秒已经戛然而止,而后的一切只是他的神经系统被仪器刺激产生的一系列涟漪而已,他的精神已被操控,他的肉身早已死亡。
同理,真正意义上的《黑镜》在被网飞买下前的第二季时也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终点。
在网飞买下了《黑镜》制作权的那一刻起,《黑镜》如同戴上仪器的男主,已经成为了一种涟漪。
网飞时期的《黑镜》,在创意、概念和故事线上只是在重复地进行排列组合。
网飞依然在不断地起搏《黑镜》,试图狗尾续貂,努力维系这个IP的生命周期,才会在时隔三年后推出第六季。
然而这一切恐怕只是网飞的一厢情愿罢了。
《黑镜》作为一部经典的英式讽刺单元剧,一部暗喻人类生活被科技和媒体把持操控,最终走向黑暗的剧集,终于亲身实践了自己的预言,成为了互联网大企业内的诸多IP中的普通一员。
从这个意义上讲,《黑镜》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但《黑镜》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也许它会变成S04E06《黑色博物馆》里的母亲,困在泰迪熊里,被孩子抛弃在玩具堆,孤独地喊着“妈妈爱你”,等待着被别人拯救;但也许它可以变成S04E02《天使长》里的女儿,摆脱母亲的过度保护,直面本我的黑暗和鲜血淋漓,勇敢地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去思考、去质疑、去挑战、去成长。
1. netflix:我黑我自己。
第一集就爱上了!
真的每天早上睡醒的那一刻我都在想,我真的不是某个游戏里的npc吗?
不然为什么每天都是一样的?
2. netflix:我继续黑我自己,不过妈妈最后那句话还挺感动的,给你拍片用,她或许不会害自己的儿子,但她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媳妇3.人性真是可怕啊!
脊背发凉,生米恩斗米仇啊这真是,拉娜真是个好女人呜呜呜😭亨利也是个好孩子,黑镜对于科技的思考,真的是太牛了,这甚至让我觉得科技进步还不如保持现状4.好喜欢这个温暖的小故事,我期待的终于发生了!
世界毁灭!
5.女主的转变也太快,太突然了吧?
一开始是毫不留情的曝光别人的隐私照片到后来又心疼他们了,最后连人家的死前最后一刻都不放过。
我明白这是利益最大化,演员自己想要寻死,女主是在帮助她而且拍不拍她都想死,可是这真的很突然,但我承认很爽,如果我是她,我也会这样做的。
短评字限,观后有感,简述几句黑镜第六季无疑是系列最高水准,不再浮于表面,不再是简单幼稚的科技以特效呈现,以展示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异化的未来想象,而是完全切入,当下在场。
元宇宙,大数据,意识传送,偷拍,ai预测科技层面的议题以展示现代诸国尤其美利坚的社会问题和思潮。
一,网络作为人的第二现实,限制和掌控了人本真的现实,有多少人会为了掌控真实的人生而砸毁所谓“智能”手机?
三,主要聚焦在个人性,原子化的个体之孤独,当然动因是社会结构性的,而动力仍在手机和网络。
四,恰逢前段时间的痴汉的性骚扰偷拍纪录片还热乎,观感能重叠,当然摄影的普及造成的侵害,也不算新鲜。
五,最显学的难民和移民社会问题,竟然切入了ai预测,恰逢欧盟议会近日立ai法,此恶魔等其他ai,都是一级风险,当然“我们则身正不怕影歪”。
最优的是二,欧洲仍有坚实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美国“多元”的暴政和庸俗功利主义传统,在情侣间形成巨大的张力,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在资本市场毫无竞争力,而博眼球短平快则已不需多言。
另外,第二集本身的内在素质极高,剧情和角色之丰富和深刻,可以说是今年之最。
男主是当代欧洲正在失去的坚定的人文关怀,当世界主宰早已易主,学术技术艺术权术都要看老美的眼色,只是在现实摇摆不定中只剩心中的可悲可叹,体现于男主的立场软弱和表达能力和话语权的下降。
女主的反客为主,和肤浅的所谓后现代的思潮,沦于口号的权利,诉诸直觉的正义,不过是毫无情商和智商的自大,不知结构的解构,是真正精神的失落,真正自由的衰亡。
逐渐由剧情浮现出的是完全的感性和任意作为行为规定根据,女主本可轻易推论男友母亲会为保密(尤其对儿子)而不会伤害女主,甚至请求女主为其保密,而秘密的败露等于宣判母亲在儿子面前无地自容,所以为了儿子的情感和自己的生命,都不可能伤害女主,而女主不过是在自己的恐惧感中荒谬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母亲的生命。
不乏对第一强国的讽刺。
而为了拍摄目的,不择手段,无非是自私的功利主义,使最后的反转成为可能,这在大部分主流类型片中已多有展示。
而母亲的塑造最是深入本性,人性之复杂,对欲望的冲动,对生命的蔑视,对爱人和家人的深爱,欺骗,自欺,坦承,忏悔,统统可集于一身,”for your film”是近些年观影中,我所看到对人性最震撼的展示。
五集的表演和剧本都是在水平之上,是系列最优秀的一季。
当然好的作品总能引起深思,当陷入这样一个世纪,知性大行其道,当维也纳学派将形而上学作为骂人的话语,当在站在政治层面评判思想层面的东西,人们对真的思想者嗤之以鼻,人们对真理二字开始羞于启齿,当所有问题下降到常识思维,当哲学前面加上政治、科学等等二字,我们不可能回到理性,不可能再有一个振臂的巨人来疾呼,巨人成了死狗,疾呼成了放屁。
知性思维没有想到的是以这样的基础水平作为理想,那么常识的水平会更加下降到只剩感性和欲望。
当英美思想家把真正的自由和理性下降到形式逻辑和数学的水平,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也就再无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了。
尤记得前两年赫拉利和斯坦福李飞飞对谈,当还有人文关怀,还有整体性思维能力的人疾呼时,只是成为了和世俗一样的流量:小丑。
我想如李飞飞这样聪明绝顶的人大概和大部分流媒体观众一样看不懂,觉得这片真的很无聊。
老黑说“把计算造成对精神的主要教育手段,把精神完全地变成一架机器”老海说“就还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知性思维的,科学主义的人,李飞飞想不明白,机器完全掌握在人手中,有什么可担忧的?
她不知道,不受掌控的坠落的是人类整体,掌控机器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和沦丧,变得不如机器。
科技正在改变人的生活,使人的思维能力下降,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失去一切超越于动物的超越性,人类正在被下一个在外在于人类的环节所否定。
知性大行其道时,还有人高呼理性,感性绝对的统治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青年人对于“理念”“真理”“理性”去他妈的,尽管知性思维,科学本身已经预测地球的未来50年,人类的毁灭,青年人仍然在摇摆在舞池中,拿着愚蠢的手机拍着毫无意义的短视频,做着不想做的工作,重复着别人的话,然后迷失,沉醉于没有理智,沉醉于失去知觉。
这时连科学连知性也会失望。
我们甚至不能再期望一个悲天悯人的巨人,更何况一个弥赛亚。
无论历史走向何处,我们都只能作为犹如精神现象学中的“我们”,旁观这:人作为类,仍未有自我意识的,在临终前的狂欢。
我觉得这一季的黑镜理念还是很先进的,特别是第一集。
虽然有些人觉得很滥。
因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已经有点泛滥了,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很不清楚,可以认为是一个黑箱。
黑箱对文艺创作可能是便利也可能是陷阱。
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它表达得很空,但我认为做到这样已经很完美了。
那种视觉对人的触动。
回到标题上来,我认为对于一个游戏来说,单机还是联网不是一个根本属性的不同。
单机游戏也可能是无限的,网络游戏也可以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与神的连结是无限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游戏。
第四集因为主角小Bo摇摆不定的性格,让观感变得颇为魔幻。
首先是因为自己的独家曝光,导致生活西化的男星自缢,这让小Bo对自己的工作对其他人的影响产生怀疑;紧接着在众人拍摄「风流」女星时的拍摄裙底、直言辱骂、制造冲突,洋洋得意等行为,更是让小Bo决定不再为伍。
到此为止,观众感受到的是小Bo内心的秩序感被唤醒,甚至还有一点内疚或者自责在心里,对于这份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故事来到Mazey Day消失,我不知道这时决定复出的小Bo完全是因为生活需要,还是直觉告诉自己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剧情并没有说的清楚,总之,她重操旧业,而且干的不错。
再接下来就是故事的高潮,四人非法闯入、排风口偷拍。
小Bo发现Mazey被链条困住,内心的正义被再次唤醒,Girls Help Girls。
此时Mazey尚有良知,其实一直在劝大家赶紧离开,你们都是「John Snow」,最后满月现,狼人变,血流遍,只有一人什么都看见。
我们并不知道Mazey的狼人化是因为撞击到一个狼人被传染,还是后面的非医学疗法在作怪,就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小Bo举起照相机一样,这一波反转来的过于突然,让整个剧情来的超出逻辑,但也许这才是这一集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真的根本没有理性,也许因为他们长久以来的麻木,或者因为给出的筹码足够吸引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更不用说被放到互联网上讨论和发酵,冲击狼人小屋时如白昼般的闪光点,让人印象深刻,很多时候,处在舆论漩涡中的人,应该也是那样的感受吧,一种「全世界对话」的感觉,只是有时候长不开嘴巴而已,因为被三缄其口,或者因为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现如今,舆论凝结的铁手和互联网紧追不舍的吞噬,目标成了每一个存在「行为不端」的个体,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但是,如果人有罪,请让法律去制裁他,而不是……」,我甚至不知道这样的话是否还适合当下。
但不管怎样,任何形式的私刑都是不应提倡的,我们都是雪花,也可能都是雪崩下尝试逃命的那个人。
1.镜头中的蜘蛛网,已经预示Mazey才是那个等候的狩猎者。
2.医生口中的「熬过今晚」,是否是对满月变身的知晓,他甚至还准备了两只羊
《黑镜》第六季终于来了,卖给网飞后没有了最初的惊艳,但也不是那么乏味。
前两集还能看,但后面三集确实不行,四星改三星了。
第一集《琼糟透了》网飞自黑之作,从剧中“流莓体”那个“S”仿网飞logo,到后面的大数据AI自动生成电视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的好莱坞编剧工会大罢工。
创作者是嗅觉相对灵敏的人群,他们对AI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AI换脸的视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剧中描绘的那种场景或许很快就会实现。
本集中,除了《黑镜》系列一贯的“对技术的担忧”这一主题,还有一个算是对观众开群嘲的点,就是记者采访流莓体印度裔女高管的时候,问:为什么推荐给用户的定制剧主题都如此消极?
(几乎都是“X糟透了”这样的剧名)女高管的回答堪称一绝:我们试过更积极的内容,但他们(观众)不吃这一套。
我们发现当我们专注于他们更虚弱、自私或懦弱的时刻……会令其更投入其中。
仔细想想近几年的欧美大热剧,很容易发现确实如此。
《伦敦生活》《去他X的世界》《马男波杰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黄暴丧剧开始获得观众的青睐。
或许就像国内的“躺平文化”一样,随着经济低迷,全球观众都开始“摆烂”、“人间清醒”、“看透生活的真相”……然而再怎么众人皆醉我独醒,依然摆脱不了大数据的精准投喂。
所谓的清醒,不过是刚刚打破大数据茧房的第一层桎梏。
第二集《小镇悬案》同样是吐槽观众的一集。
男女主人公原本想拍一部关于“保护珍惜鸟类”的冷门科普纪录片,结果意外发现了“小镇变态杀手”这一吸睛选题,于是决定更改拍摄主题。
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一边是吃受害者的人血馒头,另一边是当地人巴不得被吃人血馒头,希望能搭上网红经济来火一把。
“那些混蛋在4K平板电视上看到这个地方,肯定会像苍蝇看到狗屎一样一拥而上。
”这让我想到去《狂飙》拍摄地的那帮游客和网红……本集后面的剧情展开则像常规的欧美惊悚片一样,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真相,然后妄图逃离变态杀人魔的追杀……但结尾的那张纸条拔高了一下剧本的深度——也许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对法律制裁的恐惧,曾经的女魔头,决定用这种方式结束一切。
而功成名就的儿子的心情显然更加复杂,失去了那么多,用吃自己的人血馒头换来的成功,很难笑得出来。
第三集《星海彼端》非常黑暗的一集,科学伦理主题,很有前几季揭露人性黑暗的味道。
只可惜部分情节设计还是有点犯蠢,比如后面两人明明已经翻脸了,却还那么心大把吊盘给对方。
结局男主也稍显懦弱,换做别人的话,可能宁愿自己活不下去也要刀了对方吧。
最重要的一点,出了那么大事居然不给安排心理治疗,剧情太蠢了,质量较差的一集。
第四集《梅奇戴》狼人,挺无聊的一集,唯一的立意就是对狗仔的抨击吧。
第五集《恶魔79》最狗血的一集,逗比恶魔和印度女服务员的故事。
一开始以为是恐怖片,后来有点像喜剧片,再到后面是政治正确片,最后居然是爱情片。
第一集搞了个印度裔女高管当反派,所以这一集是要强调印度裔的政治正确么?
作为收尾的一集,这质量实在是拉胯了。
有关于纪录片的所谓伦理问题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2023年第41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给19岁的我》因其对拍摄对象的剥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社会事件。
不过非常有趣的是,时隔四年再度在Netflix上复播的《黑镜》却在这一季第二集《亨利湖》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一集的焦点却放在了网飞自己擅长的罪案纪录片上。
这一集讲述了主角戴维斯和女友皮雅回到家乡探望母亲,他们原计划在这里过个周末,然后去另一个地方完成他们的纪录片。
但是在家乡的小酒馆里,皮雅从戴维斯的发小斯图尔特那里了解到这里曾经有一个可怕的虐杀犯伊恩阿代尔,他在自己的地窖绑架虐待无辜的受害者并且最终杀死他们,最后被发现后杀死自己的父母并引弹自尽,戴维斯自己的父亲作为警察也因为追捕他们时的枪伤而死。
在两个男人介绍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本集在展示这件事的画面中就已经暗示了这起久远的罪案作为纪录片素材的可行性。
纪录片独有的老旧质感的“真实影像”和从不正面展示人物面部的“情景再现”都凸显着这种暗示。
罪案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出现演员正脸的情况相对比较少
真实影像的“窄画幅”通过对“拍摄设备年代”的提示加强了真实感果不其然,尽管戴维斯本人一开始因为此事涉及到了自己不好的回忆拒绝拍摄,但在皮雅的软磨硬泡下最终决定将其成片。
而我们也得以看到,剧中的这部所谓的罪案纪录片是通过几层剥削完成的。
对于当事人的剥削,是纪录片完成的第一重剥削
如同剧中所说,戴维斯自己就是这起案件的亲历者和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
个人视角的进入也是对于自己伤痛的剥削。
其他当事人也经历着这种挣扎,斯图尔特的父亲反复阻止纪录片的拍摄,但最终却作为被采访者在镜头前说出了部分真相。
而所谓的真相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创痛:戴维斯最终发现自己的父母原来才是那起血腥案件的元凶,他们是伊恩阿代尔的共犯,并且最终将伊恩一家灭门封口。
戴维斯的女友皮雅在这个过程中死去,母亲在知道事情败露之后上吊自杀。
讽刺的是,也正是以上戴维斯包含个人视角的痛苦反而造就了纪录片的巨大成功甚至还获得了他自己梦寐以求的BAFTA。
通过自己真实的痛苦经历完成一部影片,这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界”最受到追捧似乎也是最值得嘉奖的行为,但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却是无尽的讽刺,它给当事人带来的,永远只有更深邃的痛苦和更持久的剥削罢了。
不过,似乎对于这些当事人的剥削甚至还远远不是最悲惨的。
从剧中角色的对话中,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纪录片内容的真正兴趣,他们调侃着当年的凶手对于受害者各种虐待方式,并且斯图尔特甚至和两人参观完当年的事发地后认为这样的地方没准能够吸引游客:
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精彩的纪录片”去完成。
随着故事的深入,皮雅发现了戴维斯母亲的秘密:原来她的母亲的录像带里纪录着自己和丈夫、伊恩一起虐待折磨受害者的影像。
而在她母亲发现事情已经暴露,选择在自我了断之前,她将纪录自己实行虐待的那些录像带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帮助他完成影片。
对于剥削影像的利用,构建了纪录片的第二重剥削在影片中,戴维斯的母亲詹妮特戴上夸张的面具,拿着夸张的道具玩乐着惊恐的受害者。
这种夸张的性虐影像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某种“剥削电影”。
在詹妮特人生的最后,她自己多年未启封的箱子,尽管因为生命将要结束留下眼泪,却依然带着笑容观看那些自己为被虐待的受害者拍摄的照片。
而面对那些受害者的影像资料“微笑”的却不仅仅是詹妮特独有的,这些纪录片的观众们也同样享受观看这些“剥削影像”的“视点”,甚至他们一部分人兴致勃勃来到亨利湖,戴着詹妮特生前戴着的实行性虐的面具,享受着纪录片所带来的“精彩”。
事实上,这样一起悲剧细究起来也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在戴维斯和皮雅向制片公司推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被要求挖掘更多的“新素材”,而最后他最后从自己母亲手中拿到了录像带。
这些剥削影像成为了真正让片子成功的“新素材”。
也打开了戴维斯在电影界的成功之路。
而那些美丽的亨利湖的远景镜头和纪录片中它的恐怖神秘也共同成功地为这个“好地方”招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听起来,以上这些对于受害者、当事人的剥削已经足以作为对于纪录片剥削本身的批判,但不让人失望的是,Netflix却通过对于自身的解构完成了第三重批判。
尽管作为一部集绵式的剧集,《黑镜》的上一集和下一集往往没有什么情节和角色上的连续性。
但《黑镜》的第一集却似乎和第二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方,是网飞meta自身所创造出的一个镜像的流媒体公司Streamberry,本集中纪录片的发行商和上一集故事的重要发生地都是它。
而更深一层内在联系是第一集就提出了关于“原型”的概念。
在第一集中,故事进行了一个叙述上的反转:以为自己被别人扮演的女主角Joan发现自己也在扮演真正的“原型Joan”。
在第一集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原型”甚至并不是最后出现的“真Joan”。
而是在观看这一集的可能也同样同意了流媒体隐私协议的我们。
不过第一集毕竟只是个喜剧色彩的故事,到了第二集,这层对于观众的指涉才发挥出更严肃的意义:Netflix将“纪录片进行剥削”这一已知的现象作为原型,拍摄了这一集《黑镜》,完成了第三重剥削。
网飞自己的作品也并不缺少这种“剥削”的现象,据说这一集有影射网飞自己的《怪物:杰弗瑞.达尔莫的故事》,这部也因为其对当事者痛苦的剥削受到了受害者家人的抗议。
而整个故事的发生又像极了HBO的纪录片《纽约灾星》,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对象自己在纪录片说出了自己是杀人案的凶手,这样的钩子(hook)也造就了《纽约灾星》的成功。
这样的“成功纪录片”从来不少见,最终在富有自我解构精神的好莱坞成为了新一季《黑镜》的其中一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同样不过是盈利的商品,这样一集《黑镜》和那样的纪录片是否又差了什么?
我们在期待这一集的相关反转以及观看那些录像带中的“剥削影像”的时候,我们和那些真正剥削受害者的凶手以及剥削当事人痛苦经历的纪录片观众又差了什么呢?
还是这仅仅是不同影像一层套一层的关系?
《纽约灾星》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尽管隔着影像,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间离看到对于纪录片进行剥削的批判,但最终这种批判本身也就像最终被剧中虚构中的Streamberry所产出的影视作品一样变成影视工业产生的一部分。
但批判和被批判的对象本身都只是一种收益的时候,批判本身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剥削。
而只有当我们发现那些被我们在影像中剥削的痛苦与挣扎也在凝望着我们时,我们才会明白:抛开影像,回应我们的只是永恒的悲伤和虚无。
最后一集看完,翻看截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女主Nida看的那本书,搜了一下,《Creative Visualization》,豆瓣有相关词条,简介中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Achieving growth can be done in many ways, but none more simply and effectively than through the meditation card format」,其中的「meditation card」译为冥想卡,而看完书的第二天,女主就在地下室碰到了那个所谓的护身符,虽然并不一定正确,但是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却也有趣。
首先女主脑海中是有「邪恶冲动」的,表现在她先后两次对杀妻者和同事的臆想暴力;其次,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孤苦伶仃、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受人欺负、存在感超低……让她能够坚持下去的,是这个「地方」对她的包容,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把她赶走,让他有生存之地;是什么让她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强化呢,是拉票演讲,她还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巨变,但是她已经有所预感not in a good way
所以,当晚她看了书,听了波尼M合唱团的歌,负责跳舞的成员仿佛看着她;第二天大门被喷漆、好看的裙子不属于自己、同事找茬、被经理要求去地下室吃饭、桌面上出现了旧报纸内容,这些所有的元素通过女主的冥想,让抽屉里的冥想卡出现,而且变成了「恶魔守护符」版。
桌面的报纸都有哪些内容呢。
开设百货公司——故事开始的主要地点
酒馆老板葬身火海——酒馆,葬身,火海,三个后续主要关键因素
围墙倒塌,工人丧命——意外伤亡
女子离奇失踪,警方不得其解——失踪、警察
五一劳动节庆典——截止时间
冥想卡上的三个圈是三条人命,更倾向于女主最开始的终极目标是女同事,因为那是自己当前所能感受到痛苦的主要来源,但是当她看到Michael洗脑一样的本事和更加邪恶的想法时,她才意识到,当前只有一个Vicky,如果Michael当选,则会有越来越多的Vicky,她必须出手了。
她蜕变了,为未来而战。
最后的结局,女主可能带着自己的「冥想伴侣」去到了异世界,但可能性更高的,是难逃厄运。
无法选择的未来只能靠想象去改变,这不仅是个体的无奈,也是时代的眼泪。
1.镜头墙壁划分的结构和警察位置像极了天使和恶魔的审判。
2.求科普。
Netflix 非常懂當下的時代情緒,更懂當下的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恐懼什麼。
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擔心手機監聽、路面監控嗎?
第一集就用 Netflix 本身告訴你未來世界你的數據、你的人生就是最值錢的內容。
邪教風氣盛行,流媒體和自媒體是當代年輕人的新理想,第二集叩問年輕人想過自己就是新聞和流量的一部分嗎?
第三集告訴你,未來世界你可以有不同形態,但本質上你還是人,是人就會有殘缺、卑劣的人性。
第四集讓我們具體地看看人的異化與相互異化,你以為你有道德底線,但在慾望面前,只有臣服,沒有底線。
第五集是時代情緒最佳的寫照,世人皆有罪,我們對於世界和未來已經沒有想像,人比惡魔凶惡,惡魔比人善良,最終人與魔微笑著看人類自取滅亡,至死不渝,共赴地獄。
不要再說什麼不如以前了,被 Netflix 毀了。
你在進步,時代在進步,故事當然也在進步。
如果什麼都奉行原教旨主義,那這個世界會失去很多樂趣和發現。
如果编不下去就别强行编了(
这也叫黑镜?挂羊头卖狗肉吧。除了第一集值得三星,后面四集撑死也就是1-2星水准。
1,萨玛好可爱哦~事到如今黑镜的重点已经是在看大明星卖萌了~2,中规中矩犯罪悬疑,没科技。3,有科技了么角色又不立体,害。剧情设置经典他人即地狱哲学场景,无悬念。4,科技再次消失甚至变成玄幻,看这丑东西我不会去看吉奥莫托罗啊,北七。5,???彻底玄幻。华丽烧气恶魔还行,警察蜀黍好久没在剧里面见到了,怀旧~但是整体实在是…平平无奇。
网飞自嘲可还行,没创意可以不拍真的
这他喵是《黑镜》?!就像是你点了杯卡布奇诺,结果只给你来了杯冰美式(当然,不能说这两者毫无联系)。我觉得有些人忽视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这不是《9号秘事》,也不是《世界奇妙物语》,这他喵是《黑镜》!我个人勉强认为这一季整体来说不算难看,但问题在于,如果试着回看从第一季开始的前几季,你会意识到这一季只不过是打着“黑镜”的噱头而制作出来的话题集锦,(深度?敷衍而又刻意)还有我必须得点出前面有看到一个写到关于第一集的“girl helps girl”的热评,这他喵跟女权有毛关系啊!(我写下点评的时候好像已经看不见这个评论了)求求某些人别把“拳”打到这里来,能说得出这种话的,建议少看或者不看《黑镜》或者类似的剧……
好sabi
第一集有点扯,第二集真的无聊到没下限,第三集翻猪肠一样烂的剧本,第四集很普通的一个片子,然鹅你这是走错片场了吧,第五集故事挺不错的,同样不该戴黑镜这顶帽子
前两集让我充满期待,然后就是越来越失望。。。
只有第1集的前半集、第3集的前半集是《黑镜》应有的水平。
也就第一集还行、第二集勉强反转,后面只剩下戏剧张力,结局都乏善可陈
就第一集还行,不想拍可以不拍。看了就忘系列。
这一季除了第一集之外就都挺烂的……广告植入且每一集都又臭又长,怀念曾经二十分钟一集的好日子。
把系列第一档观感(同级别的回想起来应该不到三集)的故事放到新季第一集,确实惊喜。但考虑到后面四集都略显平庸,让人觉得回春差口气。75
豆瓣不知道是谁立的flag, “迄今为止最不可预测、最难以分类、最出人意料的一季。” 但如果这么立,我只想说,坑爹玩意。因为黑镜拍到底,其实大体上主题只有一个,控制论:媒介控制论(比如这季的网飞自黑), 社会控制论, 政治控制论。。。等等。 只是黑镜不是爽剧,它述说一种无法被破解的控制社会。人们因为无法破解,也只能如同最后一集一样:个体的自我毁灭,而天堂也带来索多玛的烈焰。《黑镜》当它成为文化工业不断更新的宇宙叙事之时,它的智慧已经枯竭。不会再期待接下来的作品
3.5吧,第一个故事讲互联网对人的操控(人们被捕捉到各种app上)以及人如何做自己,但落点很浅,比如说开咖啡店的结局就很难评;2感觉不太黑镜吧,就是拍片子拍出来真相了,很好猜结局;3只能说编的太硬了,不理解为什么不把复制人放在飞船上;4纯粹就是为了恶心人而恶心人,比如说女主喜欢chinese cultrure有什么用吗,感觉就是很冗笔;5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老实人的奋起反抗,就是感觉和科技、反思啥的没啥关系。总体而言这季比上季好但是好得差强人意
第一集反思一下真人秀/ai换脸伦理,第二集反思一下纪录片伦理,第四集反思一下八卦新闻伦理,看着流媒体巨头来讽刺娱乐至死真是有点别扭呢。前几季只是质量下降,这一季后两集已经放弃黑镜式高科技而走向封建迷信了🙃。
想起东野圭吾先生的一句话:不要对任何人抱有任何道德洁癖的希望,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半人半鬼,凑得太近谁也没法看。另外E05真的赞爆。一个人进天国就像骆驼穿针眼,两个人却刚好可以挤进去。两个人一起,地狱也是天国。最后一集让我情愿给整部剧集4星。
真人版爱死没有机,黑镜在哪???
其实还不错啦。但并不是每一集都有科幻科技的东西。
第一集不错 剧中剧,后面都啥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