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指尖世界

指尖世界,Fingertip

主演:沈文俊,覃文静,恽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指尖世界》剧照

《指尖世界》长篇影评

 1 ) 当代愚公,我们的骄傲

当代愚公,我们的骄傲。

他其实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人,一个和改革开放一起走来的可亲可敬可爱,在风雨兼程的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的老人。

影片看得我热泪盈眶,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他的一生浓缩了多少共产党人的身影,老一辈革命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党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 ) 丰碑

好片子!

取材于黔地黄大发的家乡,朴实的乡土味再现了当年的波澜壮阔。

浓郁的乡土取材和共产党员的初心相得益彰。

其实,这部片子反映的也就是共产党人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落后,致力脱贫致富的故事。

主人公黄大发不忘初心的形象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的缩影,他们“大言稀声,大象无形”,践行者共产党人的初心。

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说实话,谈何容易?

曾记得一位大贤说过,一辈子做不了几件事,做成过一件大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管从信仰还是坚守,老黄确实为我们树立了一块丰碑。

 3 ) 真人真事版愚公移山

电影根据遵义草王坝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开渠脱贫致富的历程而展开,村里的贫穷与缺水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在后面通过彬彩的死可以反映出来,因为贫穷没有钱去看病。

在经过多次修渠失败后,黄大发仍坚持要修,同时也遭到村民的反对,一是村里没有劳动力,二是对修渠不抱不希望,黄大发通过去找乡里,政府也从各个乡镇凑到了6万块钱,但是还差1万块,要村里自己拿出来,黄大发就去村凑钱,每户200块钱。

起初大家是反对的,因为确实也没有钱,就连黄大发自家都拿不出来,只能通过卖棺材才有钱,最后还是他女儿彬彩把自已的嫁妆钱200块给拿出来,支持开渠。

大家把钱凑齐了就开工,村里面的年轻人也得知后回来了,这里包括黄支书的儿子黄彬权,渠快开好的时候,女儿黄彬彩就走了,从老黄回去的路上背景太阳下山就比喻着他女儿生命的终点,也更加坚信地了让老黄开渠的心,只有开渠才可能脱贫,才能活下去。

 4 ) 平凡而伟大

作为遵义人,经常在大街小巷、网上看到关于黄大发的事迹宣传,所以选择了看这样一部电影,事实证明选择没错。

电影虽然有艺术加工,但是总体还是很贴近事实。

个人觉得,没把之前造渠的艰辛拍详细一点很可惜。

那种寄予厚望后失望的经历,才衬托得后面修渠成功的难得与喜悦。

对于电影中表现的大发精神,个人觉得是现在社会所欠缺的。

也许有人会说,用其他方式改变生活状况也是可以的,不用非要修渠。

但是,那种坚持,那种执着,那种认真,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电影后边,黄大发锤开挡水的石板那一刻,鼻子都酸了起来,不知道是生活中看到的宣传影响了观影感受,还是电影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可以想象,却又难以体会到渠通水时的激动。

为了渠他失去了很多很多,连女儿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读书时,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只知道伟大,却无法体会。

长大后,情感上经历更多,更为丰富,看到黄大发连女儿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时,心里不可抑制的难受起来。

这种愧疚、这种遗憾我想会伴随他一生。

不得不说,黄大发,平凡而伟大。

可能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电影选择了普通话。

导致观影时总觉得少了一股味道。

同期上映的另外部电影,选择了方言,也没见人说影响了情感、思想的表达。

希望导演下次拍的时候,不妨试试方言,毕竟遵义话不难懂的。

 5 ) 黄大发精神是新时期党员的最强音

黄大发带领群众用40余年时间,历经艰难险阻打通的“解困渠”“脱贫渠”“发家渠”, 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涉三道险崖。

黄大发作为共产党员,他舍生忘死、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的愚公移山精神。

他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坚韧不拔,在脱贫攻坚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以实际行动做争做脱贫攻坚 “先锋排头兵”,他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时时放在心上。

黄大发用浴血奋战的豪情斗志和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决心、信心,让老百姓奔小康有了“主心骨”,在黔中大地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我们的官员退休之后,是否还有人记得你的生前身后名?

黄大发作为村支书,他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6 ) 感人奋进

黄大发的事迹,是遵义精神。

值得仰望,催人奋进。

《天渠》的内涵就是希望。

值得带着父母家人去看。

很正能量阿。

片子贴近生活的朴素和温度,以情动人,讲述了脚踏实地做人、以初心改变世界的平民英雄的故事。

2018年11月30日,被国家电影局列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天渠》在贵州、北京上映,12月13日将在全国同步上映

 7 ) 他的36年,是群众的千千万万年,是后代的千千万万年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老支书引水修渠 不一样的主人公一样的感动和激励。

不少人觉得自己的一生用在自己身上,任觉得不够用,一天,一小时,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愿为别人而活。

但却有人愿意将自己人生中36个年头,无私贡献为家乡建设,为群众谋福利,为后代想长远。

在今年有幸见到了这位“当代愚公”,现在每每想起,还是只能用何其有幸`羞愧难当以及榜样之样来形容。

这位80多岁老支书,看上去是那么的朴实,就像邻居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没有因为报道后家里络绎不绝的访问者而自喜,言语间全然是群众的利益以及对祖国和党的忠诚,对我们后辈的谆谆教导。

细想,竟未有一丝是为自己的考量。

这何尝不就是榜样?

这就是榜样!

看到这样的“榜样”,我为平时自以为辛苦而感到苦恼,颓靡的自己感到无比的羞愧。

该片也全面的展示了这位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的老党员。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8 ) 所有的模范人物对亲人都那么“无情”吗?

一个愚公移山式的故事,和那些在西北种树改造沙漠的人一样值得尊敬。

但剧情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矛盾冲突可言,当然对抗自然也是戏剧冲突之一种。

还是太流水账,说教。

想起那个“天梯”的故事,为了爱情修一条路更让人感动。

电影跟所有主旋律人物传记一样,再次把主人公忙于“工作”(大公)而疏忽了亲人(无私)作为一条线来讲述。

显得我们的英模都很无情,自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罔顾家人),不过事实上有些模范是真的只有外人而没有家人,像广州曾经的好人赵广军,也曾经有过挪用母亲的钱来做公益的事情,难道做模范就要牺牲自己亲人、牺牲自己的一切?

就不能更人性化更普通人一点?

拿着相机到处拍的女角显得很傻。

结尾的梯田很美。

最后的采访就没必要了,这等于是罗列功绩,大哥,光修渠这一功绩就够电影表现了。

 9 ) 舍小我但不要舍小家

是破旧穷苦的小山村的那种场景吸引了我,看多了绿布特效场景,这个布景很真实,看起来真的好穷😂。

还有航拍大发渠的场景真的很美,震撼人心。

不过看完了之后真的不想谈榜样,好党员无私奉献值得敬佩,舍小家为大家谈起来也很光辉伟岸,可党员的家人又何其无辜。

丈夫一辈子想着修渠,女人一辈子都在苦苦支撑着整个家;为了修渠,弃生病的女儿不顾,女儿到死都没见到父亲;最危险可能要命的事情让儿子去做,他说别人儿子死了他赔不起,可他又何尝不是因为生了他儿子就剥夺了他儿子的权利呢?

而且事实上他想修渠,30多年也只打通了100多米,而9400米的生命渠是1993-1994年两年间建成的,之所以30多年做不好的事能在两年内办好,是因为党和群众的大力集中支持。

愚公精神固然值得敬佩,确实是他这种坚持的精神促成了这件事,但是不能把成果功劳归于一人呀。

没有上级的支持,靠他一个人可能十几年过去水渠又打通了100多米?

兴许水渠还没通自来水都供上了?

水渠不是一个人建成的,是大家的努力。

那里多穷啊,可村里家家户户都把家底献出去了,青年人不打工养家都回来修水渠,这种不仅没了家底,还没有经济收入的日子,村民是怎么熬过来的,镜头也没有表示,确是我好奇的部分。

其实,我愿意看感动的事迹,但真的不喜欢看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事了,家人也是人,舍小我但不要舍小家啊…

 10 ) 一人一生一渠

这样的人生值得敬畏,这样的人格值得尊敬,这样的坚持值得敬佩!

我们若能拥有老支书坚持不懈、不折不挠、甘于奉献,社会哪可能不进步不美好不和谐!

特别咱们青少年更需要这种精神,坚韧坚持坚强!

胸怀祖国胸怀天下,少年,强则国强!

期待这样的好片,期待咱们祖国更加强大!

新时代需要新的精神力量感召

《指尖世界》短评

编剧技术不行,虎头蛇尾,没啥细节。

7分钟前
  • ALOHAKO
  • 还行

终究做成了一件事

9分钟前
  • 王净
  • 较差

《天渠》多好的题材,糟蹋了😕

13分钟前
  • 🐝
  • 还行

12.2晚上看的 个人感觉很无聊

18分钟前
  • 图拉
  • 较差

其实还是不错的,可以以此来讲解“黑龙滩”修建!

20分钟前
  • 66海岸
  • 推荐

无意中在CCTV6看了五分钟,剂量太大,承受不了

22分钟前
  • Kevin
  • 很差

故事讲述真实!平凡中透露不平凡!拍摄手法可以忽略不计!

27分钟前
  • 郭冥
  • 推荐

31分钟前
  • 豆友205866388
  • 力荐

很好的故事……

3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黄书记坚定执着的信念让他做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用三十多年时间,我想拥有这样毅力的人不多吧。很感动,所谓大爱应该就是这样吧,有的时候不是说怕死,我其实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有价值的死是我追求的。

38分钟前
  • 既白
  • 力荐

现在走在贵州的山路上还能看到这种渠道 只不过没水了已经 @2019-02-10 19:49:01

42分钟前
  • Eureka
  • 很差

95年的我居然在CCTV6看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沙包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一段真的眼睛湿了,老爸也看的眼红了。为数不多老爸愿意跟我一起看的电影,3分给电影,2分给老爸

46分钟前
  • 浪荡江湖老梆子
  • 力荐

世间总有一些打动人心的人和事,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就是其中一例。修渠不易,坚持三十余年修渠更不易。一条生命之渠,一道靓丽风景,一曲时代赞歌。

49分钟前
  • 楚芈
  • 力荐

组织观看。

51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只能说艺术虽来源于生活,但未必高于生活。真实故事真的感人呢,影片感觉只是生搬硬套故事情节,没体现艰难险阻的感觉。最后向伟大的黄大发致敬!

54分钟前
  • 毛毛雨
  • 还行

妹妹死真的太可惜了,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不必如此,看病和修沟渠不冲突

55分钟前
  • sin
  • 还行

好就好在,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57分钟前
  • reason
  • 较差

还行

1小时前
  • Lucus
  • 还行

宣传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为了修渠真是舍命又舍家,女儿去世时还有一点温情,最后主角原型出现时真还是挺感动的,个头不高但还真挺精干的。

1小时前
  • 静下心来
  • 推荐

真实的故事,三十六载的坚持,需要这样正能量的电影激励更多人追求美好生活。更想去了解当年队里修路的事。

1小时前
  • 九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