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已经对此中意肯定过许多次了,但这次还是要来 精彩的首尾呼应 开头即是结束 就像圆周一样跌跌撞撞历尽一周还是回到了原点经典的倒叙手法 点着烟花是为了见到幽灵啊!
埋下伏笔 画面艺术风格大赞 很喜欢有一种色彩斑斓清新的美 BGM原来是我之前听的那首来自每日推荐吧竟然意外发现了出处惊喜!
将近40分钟的时长把控得很好 好好活着 活出自己是吗?
回到故事里三个有寻死自尽想法的少男少女想要寻找幽灵或许是想知道死了会怎么样吧可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那位幽灵竟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原来之前与母亲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一时过气顶着台风离家出走结果过马路时被闯红灯的车子撞到 后司机为了掩盖罪过把女主尸体放在行李箱里埋藏起来 男主借由女主体验了幽灵的自由也受其指引下定决心找到尸体 让其母亲能够知道真相 最后找到了三人中一人也因绝症离去 但是重要的东西已在他们三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笔者认为,本片创作者的态度是“面对历史灾害,活在当下的非当事人无法真正接近与理解已死亡的当事人“,但在影片的行进中,这种基调却在逐渐被脱离。
(另:本影评受红茶老师的启发而作,附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95471/?dt_dapp=1)1.幽灵态之妙在前中期,影片通过“幽灵态“的设定让友也和绚音得以沟通,达成非当事人对当事人的介入,并解决了友也和生前的女主并无交集而面临的”无羁绊“这一难题。
这种对关系的变体构建很妙,可同时让友也在一次次交流与相处中产生了对幽灵态绚音的依赖。
但创作者保持了他们的谨慎——幽灵态的众人找到行李箱后,幽灵态绚音对友也说出了这段话:“我很担心你,因为你在变成幽灵的时候更加快乐。
你不会真觉得,死了也挺好的吧?
你必须好好活下去。
”
理性的保持让绚音知道自己身为已故的当事人是无法被非当事者真正介入的,故其让友也活下去,莫沉溺于幽灵态。
2.危险的分隔线“生命的终点既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
”
这段话衔接了上一段的劝解。
这并非是女主的一句点题之类的文艺感叹,笔者认为这是对接下来友也面临的一处陷阱的警告——“它正好在我们之间“。
这是一条危险的线。
绚音语毕,友也翻阅铁门的构图衔接了上一个画面。
这意味着,俩人从幽灵态告别,接下来要以实体相见。
想象一下,即将来到自己面前的,不是陪自己共度夏日的她,而只是一具冰冷甚至是布满残破的尸体(实体)。
幽灵消失,实体相遇,固有经验与当下认知分离而产生的游离感让友也崩溃。
而在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有的谨慎也崩盘了。
3.对他人解脱之偏执,对自身解脱之淡然友也发掘箱子后,再一次以幽灵态和绚音相遇。
而此时的幽灵态绚音却和之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再劝说友也要好好活着,而是不断诱惑他走向自己存在的死亡空间。
此时,创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桥段的呢?
让身为现实友人的男二的喊叫去唤醒友也,再让友也通过认识到面前的女主并非其本人而只是自己的寄托,
接着是认识到现实友人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此处缺乏前期情节的有力支撑,显得很突兀最后通过一段为女主的开解 ,
从幽灵态苏醒,并完成了自我救赎。
笔者为什么说创作者在此时丢失了一直以来保持的谨慎?
因为在这里,友也身为非当事人,一则自私地为现实中的女主下了定论,二则依旧没能清楚认识到幽灵态女主和实体女主的差异。
“人终有一死,绚音她曾经努力地活过”试问友也是从过去以幽灵态相处的哪些方面了解到绚音有”曾经努力活过“的痕迹?
友也又是如何知晓她在车祸这一偶然性死亡面前做好了”人终有一死“的准备?
这只是他身为非当事人,怀着对解脱当事人的偏执,而下的自私论断罢了,而这偏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对自身的解脱。
他在说出”你不是绚音“时,却没意识到,那个幽灵态的她,一直以来也不是以实体存在并能与友也构建真实羁绊的绚音。
他依旧沉溺于幽灵态,并试图在其中完成对自己的解脱。
到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持的“通过幽灵态达成的关系的变体构建“这一基调已然崩盘——这种关系构建是手段,而非令人沉沦的最终目的。
直到最后,画面里都没出现尸体的面貌,而是用对幽灵态绚音的美好刻画为这段关系试图画上句号(然而并不能,只是影片固执地如此表现了)。
此举对于该片创作基调的行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片中两次点出了现实朋友的重要性(友也对朋友的叙述;寻找箱子的过程中绚音对友也的话) ,
如果借此来反衬幽灵绚音的非实体之无法靠近,则能削弱之前的崩盘之影响。
可是,在对尸体描绘中采用的幽灵态美化而非正面刻画,只能进一步强调混乱不清的友也那自私的为他者之解脱——
“谢谢你“,所以,绚音解脱了?
非也,仍旧是沉溺于幽灵关系的友也为了逃离这段关系而找的借口。
这样的解脱理应是失败的(但在影片中肯定没有这么展现),对当事人而言,对陷入与当事人的虚浮关系的非当事人而言,皆此。
对他人的解脱之处理已然失败,我们把视角转向三位主人公的自我解脱。
以友也为代表,在前文论述中,他所展现的是为他者解脱的偏执而无力——固执而自大地想要解脱绚音,其实只是在解脱自己;以及为自身解脱的淡然却有力——以混乱的立场与逻辑去随意解脱自己(“随意“,是笔者下“淡然“这一结论的来源),本应是无效之举,但影片中的结果却相反。
这种“淡然“其实贯穿了全片——三人组在面对死亡时,缺少那种更深层次的痛苦之表现,而只有青春少年的情绪在漂浮。
但是,”厌世“就代表你能轻松随意地面对死亡吗?
这是两种东西,正如史铁生所言:“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
有时候,——说对了。
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
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片中的三人组,有的想死,有的怕即将到来的死,有的怕活但在内心(衣柜)深处还保留着对本我(爱好)的那份期盼。
如此淡然地处理这些角色,并试图将这种东西“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loundraw语),实在是过分地不负责任。
笔者为何执着于对尸体的正面刻画?
因为“同一人却不同感的陌生“,即”角色同一性的被切断“(红茶泡海苔语)——这种更深层次的痛苦才能强化友也对幽灵与实体的辨别并让其走出这种手段,才能让影片得以流畅地将基调进行下去乃至升华。
绚音吸引三人组建立关系并令其走出阴霾,但在最后没能绷住,借美化处理将观众的注意力置于幽灵态的、“自由自在”的他者身上,这种自在和少年们的淡然一样,在影片中只能浮于表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幼稚表现,并让该片沦为了落俗之作。
4.弥补,但杯水车薪影片对男二的处理为这段崩盘弥补了些许。
将死之人,并与友也有着现实羁绊,这样的他,不论是在高潮处对友也的唤醒,还是在结尾以幽灵态告诫友也要好好活下去,都分担了绚音这一角色的部分功用,勉强为影片画上句号。
为何说勉强?
因为这只是对“有羁绊的非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刻画,至于友也是如何彻底走出与他并无羁绊的绚音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得到真正体现,而这也让影片丧失了更高层次的,对“在偶然而局部的灾害面前,全人类该如何认知并将其化为自身活下去的动力”的探讨之可能性。
全片下来,loundraw的人设和美术一如既往地讨喜,可老套的演出手法(各种大回转和嗯凑的偏移取景),乙一的超低水平发挥(笔者本身对乙一也不感冒)以及篇幅受限,再加上商业公司弄出个学生作业的观感还上了院线。
笔者在为这部影片的前期设计感到可惜之余,也只能打出1星的分数了。
绚音终究只是存在于象征青春的夏日的幽灵,如烟火般昙花一现,引人思慕。
少年沉溺于此,无可厚非;不料背后的创作者终是没能抵住这诱惑,也陷入其中。
ps.该片漂浮着淡然气氛的配乐果然是小濑村晶做的
回望最近看的由他配乐的另一部有着明显"后3.11"特征的影片:《终归大海》……我似乎稍微理解新海诚在最近三部片中为何一直与radwimps合作了,或许真的是理念相符罢——那种对灵魂深处痛苦的竭尽全力之描绘,而非仅限浮于淡然之表象。
诚哥早期的片子虽也很有那种浮感,但他对更深层次却捉摸不透的痛苦的追寻与描绘,是作为他的创作核心而一直存在的。
而和《星之声》时期的新海诚同样年轻的loundraw呢?
2022.11.19 19:03
夏日幽灵中塑造了三个形象:两个寻死之人,一个将死之人,以及一个已故之人。
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提到“他人即地狱”,我们承受着他人的审视,依托他人来获得所谓“客观性”,可他人眼中映出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吗?
这是寻死之人所面对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存在的整体性存在就是死亡,人无法逃避却又必须面对,这是将死之人所面对的问题。
夏日幽灵的出现将虚无具象化,纠缠着存在,审视着存在。
其并非自杀而是他杀的真相,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残酷与不公平的同时,更让我们怀疑:人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或许毫无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拥有意义。
可自我意义又该如何找寻?
布贝尔和马塞尔指出,人与人的关系不该是“我与它”,而是“我与你”的关系,人可以彼此交流,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夏日幽灵的找寻,更像是三个此前毫无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一起交流,一起直面虚无,然后重新找寻自我意义。
寻死之人重新审视自我,决定为自己而活;将死之人在最后赋予自己“一定会痊愈”的意义,坦然选择“向死而生”并看到了樱花。
这或许就是藏在这个绝望的故事中的那一抹温柔的力量吧。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那般,“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生活。
”
《夏日幻魂》可不是MV。
MV的灵魂是音乐,而这部动画电影短片,灵魂是其故事的内涵。
常识中,什么样的人才会寻短见?
答案是凉和葵这样的人。
凉是得了绝症,清楚知道自己寿命仅剩9个月的人,他要寻死,听起来合情合理。
葵是被霸凌的女学生。
被霸凌的女孩寻死,人们无法接受,人们惋惜,但是人们能理解。
即便不是感性上的感同身受,至少理性上是理解的。
凉和葵想寻死,太合理不过了。
可是友也呢,在人们的常识里面,友也这样的人,他不可能寻死,甚至不配寻死。
如果他一个人生赢家都要寻死觅活,让普通人该怎么活着。
就连友也这样的角色当主角这件事,都让人难以接受。
凉和葵这样不幸的角色,才是电影主角专业户。
凉可以去当《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主角,葵可以去当《声之形》主角。
至于友也,则是任何一部电影里都有的万年大配角。
然而,最隐蔽,最不受人关注的,往往是最危险的寻死者。
就像友也这样,他是最有成功潜力的自杀者。
《夏日幻魂》不是简单的青春片,和青春有关的仅仅是主人公的年龄而已。
友也的心魔,很多孩子有,很多大人们一样有。
有很多人这辈子也不用渡这道心魔劫。
不过这么幸运的人是少数。
还有一小部分幸运者,凭借着青春年少的血勇悄无声息闯过去,以至于完全没有感觉。
而大部分人,则是经历过,却早已经忘记了。
假如不是送走了两位挚友,生离死别如此刻骨铭心,友也和葵长大后说不定也会忘却这个夏天吧。
没渡劫的观众,或者渡劫却忘记了的观众,在他们看来,这电影的确是MV一部。
至于看了电影深受感触的朋友们,我也拿捏不好是该赞叹你们的幸运,还是该慨叹你们的不幸。
总之,大家如今还能在这里看电影,都挺不容易的。
《夏日幻魂》的结构是一个简短的重逢情节,从中间劈开加入过往的回忆。
回忆是关于重逢的人们是如何相遇,又为何分开,怎样的羁绊促使他们重聚在一起。
另外没有这段往事,观众看到结尾的反应会是这样。
凉为什么是幽灵,幽灵怎么又活了,这两个活人看见幽灵怎么不害怕,反而很开心呢?
没有这次重逢的前因后果和感情基础,片尾悬念的包袱也抖不响了。
衫崎友也,他是催生整个事件的人,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死掉,葵和凉也有寻死的心,为此三人才走在一起。
绚音在葵耳畔的底语,泄露了三个人寻死的心。
说他们三个是“自杀小队”也不为过。
召唤夏日幻魂这件事本应该是类似于“我想死!
”的表态。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要死的人还大费周章去找都市传说中的怪异咨询死后的感受。
这分明是是对死的迟疑,对生的留恋。
凉和葵是真的不想死,可是一个绝症,一个遭霸凌,寻死是被逼无奈。
他们在生死之间犹豫不定,他们召唤绚音其实是想给活着赋予意义。
然而绚音的态度我们也看见了,哪有人见过这么风轻云淡,貌美如花的死亡。
因此,凉和葵猎奇之后,便不再纠缠绚音。
正常人是凉和葵这样子的,即便有过“干脆死掉吧”这样的念头,健康的心智还是会制止自己付诸行动。
有人说不敢做是因为胆小。
其实不是胆小这么简单,而是心智运转正常的表现,胆小只不过是心智阻止身体自杀的手段。
即便葵真的去跳楼,也是一时热血,被人救下之后,她的心智也有能力阻止她做第二回。
区别心智健全者和心智异常者的关键,不是想没想过,而是会不会去做。
凉和葵是看着异常,实则正常。
反倒是友也,看着最正常,实则最为异常。
他是迷上绚音了。
迷上了一个游刃有余,美丽如画的死亡。
因此,三人组里面,唯独友也经常去见绚音。
两个人的约会,向观众揭示了友也的问题所在。
在友也看来,绘画是他生的意义所在。
没有绘画的生命于他毫无意义。
既然生得毫无意义,那么死掉算了。
友也决定帮绚音寻找尸骨,其实是试图为死亡赋予意义。
“你们看啊,只有幽灵状态下的我,才能帮助另外一个幽灵,因此,还是死了更好吧。
”可是友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为死亡寻找意义这件事,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一个好头。
那就是友也开始寻找绘画之外有意义的事,就算这件事是死亡,只要不是绘画就行。
友也开了一个不再执着于“没有绘画还不如去死”的好头。
友也找绚音尸骨本来是为了让寻死更有话语权,却歪打正着帮助求生找到了战胜寻死的筹码。
友也在寻找尸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从来没在意过身边的人,如今他了解凉和葵了。
友也和心魔对决的时候,心魔幻化成了绚音。
友也迟迟不肯随心魔前往冥界,正是因为凉和葵。
凉和葵才是真正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人,可是他们却拼命为了每一次呼吸寻找价值。
友也明知自己鼓动两个将死之人帮自己寻找死的价值有多么自私,可这两个笨蛋却如同寻找呼吸的意义一般努力帮住自己。
友也觉得,如果自己拿着这样两个笨蛋帮自己找来的成果(绚音的尸骨)去赴死,岂不是对他们的背叛。
为了朋友,友也驱散了心魔。
友也发现朋友竟然也能如同绘画一样支撑他活着。
原来生命的意义不只是绘画。
如同《生命奇旅》中的灵魂22,他降临地球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火花”,结果却发现只要活着,任何事都能迸发“火花”,哪怕只是微风拂动树叶的沙沙声。
活着才是赋予万事万物意义的“火花”。
友也曾经视绘画如生命。
如今,和生命相比绘画都无足轻重了,又何惧来自母亲的威压。
既然母亲的威压已经失效,又有什么能够阻止他绘画。
此刻,友也不是为了活着而画。
他画,仅仅是因为唯有绘画才能重现一位幽灵女孩的美丽身影。
文/逐年追影(逐年追影 一个研究电影的公众号)
我的感觉是 只要再进一步呢 就在试一试就像王楚钦小时候在河北队哭着想回家的时候, 他的妈妈说 你在待一天试试. 不行妈妈就带你回家. 有时候就是这一步整个电影看完也没有找到这么痛苦的世界,应该怎么好好活下去和活下去的意义。
因为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有,作者早就告诉我们了。
所以我觉得他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 稍稍抬起头,在挺一挺。
前面可能是鲜花满路。
海阔天空。
最不济的呢,还能像凉一样看到第二年的樱花。
加油吧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夏日幽灵是那些对生活满怀热爱却无法不离开的人。
故事对凉的着墨最少,结尾“你们别这么悲伤啊,我才走了不到半年。
”“也许就是怀着一定要看到樱花的心愿,我才活到春天的吧。
”凉也是夏日幽灵啊,凉也很热爱世界啊。
如果点燃烟花就能看到自己在乎的人,在生命最终一刻满怀遗憾地死去,在死后成为幽灵,长明,是不是爱就永远了,可那是触摸不到的长明。
幽灵也很遗憾吧,活着的人结束幽灵的遗憾,幽灵就消失了,这样的逻辑还是很残忍。
那凉呢,他的遗憾该怎样消解呢?
他是希望消失呢?
还是多看这个珍贵的世界和珍贵的相遇呢?
只要向前看,总有美好的相遇。
2024.04.04来重温了。
昨天晚上特别难过,怀疑生命的意义,一瞬间失去活着的兴趣。
哭了两个小时左右吧,睡前整理好情绪,想着还生着病不能熬夜。
上午醒来一切好像回归正轨,只是嗓子还是疼,也还是发烧着。
打开了夏日幽灵,时不时出现的黑屏让我看见屏幕外自己的脸,丧丧的。
“我们的相遇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们比凉幸运太多,至少还有机会选择是否有意义。
“只要稍微抬起头来,就有新的相遇。
”“一想到凡事终有结局,就不再害怕了。
”
“夏天,又要来啦。
” 当这句话在废弃飞机场被说起时,影片便也正式开始了。
友也,小葵,凉,三人因为关于“夏日幽灵”的都市传说在网络上相识。
相传有人在一处废弃机场附近目击幽灵的身影,而只要在那时点燃手中的烟花棒就能让幽灵现身,他们依照传闻,在烟花棒燃尽只剩最后一根时,名为“绚音”的幽灵出现在小葵的身后,她与小葵对话,告知对方不是谁都能看见自己的,只有那些想要死去而人才能看见她。
绚音在他们面前一跃而起,飞在了空中,似乎也在证明自己幽灵的身份,然后间隔着点燃的烟花棒站到了他们对面,简单的交谈了几句,挥手告别并微笑说到:“我好恨啊”。
放弃自己爱好而被迫听从母亲奋力学习的优等生友也,在校被欺凌无法忍受欲求轻生的小葵,身患疾病只剩下九个月生命再也见不到来年樱花的凉,这就是之所以他们三人能看见幽灵的原因。
之后友也再去废弃机场寻找绚音时,得知绚音成为幽灵是被“他杀”的,身体被埋藏在一个可以听到电车声音的地方。
于是,友也下定决心要帮助绚音寻找被藏匿的身体,最终在三人的努力下被顺利找到,故事也来到了尾声,友也毅然决然的与母亲沟通重拾自己爱好,小葵再一次面对欺凌时能够反驳施暴者,凉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樱花飘落迎来了生命的尽头。
又在废弃的机场,点燃烟花棒,三人相聚在一起。
“夏天,又要来啦。
” 影片的导演是插画家loundraw,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的一句“用仙女棒可以见到死者。
”故事的编剧是安达宽高,也就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乙一”。
从本片的角色登场来看,有同为夏日背景的作品《夏日,烟火,我的尸体》的既视感,主要人物即可以简单的看做已死之人,心死之人,寻死之人与将死之人,而他们都是寻求自我的人,捕捉自己活着的意义。
友也在挖掘埋藏与地下的绚音时也正是在拨开那个被锁在衣柜里的那个被束缚的梦想,而他躺在地上,慢慢的看着枫叶飘落,变成雪花,变成樱花瓣,最后落在自己的黑色衣服上,不仅交代了时间之下季节的交替,也预示着凉的离去。
凉在决定三人一起寻找绚音被掩埋的身体时,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相遇都是有意义的。
小葵也能在应对欺凌之后大声告诫斥责对方,别在做这种幼稚的事情了。
这场夏日的幻想也将日本文化里的“物哀”理念,便也化作了夏日里的幽灵,一如烟火般灿烂的年纪,美好却短暂,同样是对死亡的探讨,对活着意义的探讨,似乎人这一辈子也在追寻着某个瞬间,如影片当中“叮”的一声,那个灿烂存于记忆深处的永恒瞬间。
不知道为什么一天能刷到几十遍关于这个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发奇想去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为什么会生病,然后和我断绝联系,我变成了那个纠缠不休的男生,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怀疑她在耍我,我希望她在耍我,为什么要耍我,不能让我陪陪你吗,我想被需要感,一点存在的意义都找不到,我没有凉没有葵,也不是友也,更没有什么燃放烟花就能找到的夏日幽灵,我只有一个像小丑的自己。
2022-03-30 23:31开始看loundraw参与的《夏日幽灵 summer ghost》
整体细节和帧数虽然略显粗糙,但是分镜、色彩、光影、背景音乐都非常非常棒,个人认为潜力可以比肩像宫崎骏、细田守、新海诚这样的领军人物,与上述人物初期的艺术创作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夏日幽灵佐藤絢音第一次出现在废弃机场上的那一幕,分镜和色彩震撼到我了,在我的一个畅想里面,晚霞将散,机场跑道在晚风中散发着轻柔的草地的声音混合着线香花火燃烧着的细碎的声响,有什么东西默默准备好了着力量,蓄势待发(畅想里面是 自由高达),在这里,则是在一直燃烧着的花火和柔光中登场的年轻幽灵小姐。
笑死我了,幽灵告别的时候的用语不是“下次见”“撒呦哪啦”,而是用轻松的语气说“我好恨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从跑道上助跑起飞,身体在地面~,灵魂在天空~絢音小姐想让男主帮忙找自己的身体唔男主第一次反抗母亲,不去补习班东亚社会内卷是卷不完的。。。
这就是后发国家、只能剥削自己国家国民的东亚社会的悲哀“我们的相遇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最后找到了箱子,在挖箱子的过程中,战胜了假扮成幽灵小姐的自己的求死意志原来loundraw那张绚丽的旋转木马的图就是来自这个场景
挖出了自己的画板,也挖出了幽灵小姐的遗体半年后,三个人靠着线香花火在废弃的机场再一次聚会,晚霞映红了天,在那之上是湛蓝色的天宇
原来男二靠着自己的求生意志坚持到了来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已经没多少遗憾了,还能和朋友这样聊天,他已经很开心了青讲鼓起勇气反抗校园霸凌,男主在学习备考之余还在不断地画着一幅画,是絢音小姐的肖像2022-03-31 01:06 观看完毕 4.8/5 夏日幽灵第二天中午更新….2022-03-31 11时许…b站它忽然就上架了这部电影….啊啊啊啊啊啊我看早了12个小时…还跑去找了半天资源
本篇仅结合生命体验谈对日漫《夏日幽灵》的观感。
不知为何,日本的动漫很喜欢选取夏天做为故事发生的时间。
似乎经过了炙烤的盛夏,褪去了聒噪的蝉鸣,远离了森林和海滩,从高中、大学毕业之后,甚至是在生前死后,在承续明艳生命之间的“夏天”,异常珍贵。
若是回归现实,诸如日本学生的夏天便是常常需要和家人一道儿泡温泉,跟随学校队伍一同旅行的。
9月27日晚,我读罢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心中想起这部在豆瓣标记良久的番。
虽是剧场版,可是长度比我想象中的短许多,仅有40分钟。
起先关注到此番,是因为此番关涉生死,我个人偏向讨论生死、改变、反乌托邦、描述情感的番剧,以冈妈、老虚、宫崎骏为例。
如今回看宫老爷子的动漫,像是阅读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一般,在熔铸生命、浴火重生后重归平淡叙述中,我看见的是日本战后一代人的失落、出走,以及对“回家”的渴求。
只是,现实中一切像是火灾后的京阿尼,无法重生。
在无尽的沉默中在内心热切地呐喊啊,呼唤啊——因为我们都回不去了。
举目四望,世间尽是无家之人。
仅仅因为心灵在漂泊。
漂泊的心灵,回不去的过往,期盼中的未来,想象中的世界,又如何不是新生呢?
当三个心灵漂泊无依的现代高中少年因网络而聚集在一起,互相询问着:“你知道夏日幽灵吗?
”他们的人生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他们是谁?
他们是饱受校园欺凌却只能默默流泪葵,是在虎妈的严苛管教下成绩全A但心存绘画梦想的友也,是因脑子患病生命仅存9个月的凉。
为了探寻全新的自我,他们一起寻找传言中“自杀”后的幽灵,通过放烟花的方式渴求遇见穿着黑裙子的少女。
在最后一根烟花将要燃尽之时,黑裙少女出现了。
她说,能够遇到她的都是心中“想死”之人。
她的名字,叫绚音。
他们好奇,不知道死亡能否带给他们真正的解脱,好奇幽灵的世界是否幸福,是否轻盈。
他们,一直在探寻自我。
最终,在探寻的过程中,绚音带着友也灵魂出窍,带着他在空中飞舞,他知道了绚音并非自杀而是他杀,知道了她想找到自己的身体,以结束幽灵的状态,迎来真正的死亡。
他们一起帮助绚音“回家”。
他们在选择自己的生死,性命相连,互相影响。
影片开头,三个人聚在一起放烟花,在绚烂的、转瞬即逝的烟花中回忆绚音。
可是一切在影片结尾揭晓:葵和友也并非是回忆绚音,而是在追忆半年前死去的凉。
他们都在改变。
面对校园欺凌,葵撑起了自己的伞,靠着勇敢与自信,保护自己。
友也拾起画笔,选择了自己的而不是“在父母的指导下最轻松”的人生。
凉怀着“我一定能痊愈”的信念,在死前看到了初春绽放的樱花。
他在烟花燃尽之前,像绚音一样,对所有人说着“好好活下去”。
“好好活下去”是日漫中常见的嘱托——是白龙嘱咐千寻“不要回头”但自身迟迟停留在空中的一只手;是古河渚对冈崎朋也与汐的寄托;是本间芽衣子对超和平Buster“永远是好朋友”的期许;是晓美焰为着创造她与鹿目圆共存世界的自私的期待和无数次的轮回;是青沼瞬自决前用力把早季抛向荒原的永恒的爱;是少佐“临终前”对Violet新生的祝福;是椎名真由理为着拯救冈部伦太郎毅然坐上时光机返回的身影……是繁花盛开的时刻。
活着,是勇气啊。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人生诸种,仅仅在此间徘徊流转而已。
或许是日本“物哀”精神渗透至动漫表现手法,故,在绚烂的笔触中,风格迥异的画风中,能够看见媲美文学的诡谲。
在动漫世界中,有胜于人间的温情,有无尽的想象与咏怀,因此,纵使谈到死亡,也比现实中经历人的生死要更悲壮一些。
若是说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什么能触动我的心灵的,或许,只有自身的死亡了。
可是,我纵使在极致的痛苦中也未尝想赴死,因为我太弱小,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啊。
一直感到,能够自杀的人真的很勇敢。
对于自己的错,我个人的方式是:“赎罪”与“生活”。
若是说人生来有罪的话,那么,就请不要在漫长的时光中遗忘自己的曾经,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努力微笑吧!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才好!
若是以一句话概括这部叙事平淡的动漫,我只想用一句泰戈尔的诗: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非常白乙一
相当清新。又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开始意识到那种美好的夏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是什么让我们对夏天永远充满向往呢,就是因为对那些意向的想象。
两男一女用点烟花方式召唤出幽灵,幽灵说自己不是自杀,是被杀,是出车祸后奄奄一息时被司机掐死后装进行李箱,埋在了某地。这三人帮忙找到了行李箱,幽灵彻底消失了。
6.5/10,为自己而活。
喂!又是全部概念,画面新奇美好,能不能别这样了。
很像新海诚(贬义),画风加一星,俗套意象堆成的俗套治愈系故事。但看到一条评论哭了『如果明年还活着的话想再看一遍这部动画』『2023年了,新年快乐啊』
除了某些意向(夏日,烟花...)的展现,整个影像叙事烂完了,情感莫名其妙,内容表达如死胎。
看完重看了一遍Baby Blue... 比较起来说教意味太浓,难免爹味有余,青春不足了。
太短,意犹未尽。
乙一 / Loundraw
“生命的终点既是你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这是一位已死之人,一位将死之人,两位想死之人,他们四个人的故事。自杀者都是被杀的,我们怀着寻死的心,却倔强地活着,努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在无穷无尽的寻常生活里为自己点燃一支又一支烟火,静静地燃烧,淡淡地熄灭,拥抱着现实,保留着幻想,日复一日,岁岁年年。
这哪怕是防自杀组织拿来劝阻人们自杀行为的片子也是不合格的啊。
那么问题来了,和《断桥》一样,为什么不报警?
如果去掉多余的人物,或许能好一点?
美术和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很唯美,但是故事太短了,人物设定、背景以及心理、日常和关系刻画一笔带过,导致主要角色形象单薄,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情绪酝酿不足。
画风和配乐感觉7分吧差不多。
loundraw和白乙一诶!画风画面还是很搭夏日 幽灵的 演出也很棒 ryo有几个镜头超像渚薰ww发型衣服配色都很像草emmmm这个故事。。。安达宽高!loundraw配了男教师诶🙊啊是信长!ryo啊tomoya的声线好像内山爷爷呀我好恨呀~
本来就稀松平常的故事,加上这时长限制导致的自来熟就更尴尬了
乙一脚本的小短篇,小濑村晶配乐满分,岛崎信长配了个跟我生活有相似经历的角色,没出息的看哭了
3.5+,有点单薄但很清爽的小故事,意境挺美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幽灵她用笑着的表情说出“我好恨呀”--作为道别语。(时8.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