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都青年

富都青年,Abang Adik

主演:吴慷仁,陈泽耀,邓金煌,林宣妤,周雪婷,博朗·帕拉雷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马来语,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闽南语,手语年份:2023

《富都青年》剧照

富都青年 剧照 NO.1富都青年 剧照 NO.2富都青年 剧照 NO.3富都青年 剧照 NO.4富都青年 剧照 NO.5富都青年 剧照 NO.6富都青年 剧照 NO.13富都青年 剧照 NO.14富都青年 剧照 NO.15富都青年 剧照 NO.16富都青年 剧照 NO.17富都青年 剧照 NO.18富都青年 剧照 NO.19富都青年 剧照 NO.20

《富都青年》剧情介绍

富都青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没有公民身份证的阿邦和阿迪,在混杂外劳聚居的富都老社区里苟且偷生。他们无法享有一般国民福利,无法申请护照,连银行户头也开不了。哥哥阿邦天生哑巴,任劳任怨也认命,只求一份安定生活,弟弟阿迪则不甘向命运低头,从而违法贩卖假证件,他一心只想赚到钱就带着哥哥离开这个厌恶的地方。原本就过着不平等生活的两人,因为社工佳恩的热心,并自愿协助追查原生父母和出生证明的数据,但她的好意却导致一场意外发生,同时也让阿邦跟阿迪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命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佐佐木与宫野米奇宝贝蛋我的家政夫渚先生:新婚大叔特别篇学爸皇后归来都市妖奇谈照片里的伴娘冰雪女王5:融冰之战英国恋物语艾玛第二幕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二季如歌的岁月爱情蜜语时空送货人玲珑掌柜俏厨王荒野加油站向日葵美少女特攻队七星幻蝶墓花木兰上身棕榈摆动斯特拉的魔法OVA2草裙舞女孩☆Petit体验捞金鱼吧智利超人深海利剑光阴鬼幻时光之尘牧羊人至尊先生

《富都青年》长篇影评

 1 ) 这样的救赎我不服但吴慷仁我服了

剧本不算太行,但吴慷仁的演技真的让阿邦这个人物立住了。

值得细品。

也不能说是虎头蛇尾,只是高潮部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波折的痕迹有些太明显。

也可能,是我个人实在不大能接受这样的所谓“救赎”,以两条生命为代价,甚至是故事当中认真生活着的两个“好人”,太重了。

阿迪成为那样的人、犯下那样的事,当然有社会和法律上的结构性问题,不全怪他。

但这结构性的代价由佳恩和阿邦来承担,结局是为了反思、控诉还是只为了令人扼腕?

我不服。

然而吴慷仁的一镜到底也真的太打动人了,那一刻他与观众交流依赖的其实并非手语,而是从眼神到身体流露出的全部信息素。

阿邦不会说话,环境里只有手腕上镣铐敲着桌子的声音。

阿邦原来可以发出声音,最后动物一样嘶吼出的音节走样的几个字,振聋发聩。

所以,被这情绪彻底征服的我,也不由得为人物织补逻辑缺口:就算阿邦的遭遇,是狗尾续貂生硬地给阿迪洗白,又有什么要紧?

就算脚踏实地过活的阿邦,成了遭受良心折磨断崖式崩溃于是选择“了断”的苦命人,这功利的剧情转折,又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阿邦就像是一个活生生挣扎到力竭的真实案例,存在即合理。

话说回来,阿邦后期在监狱的一组镜头,从构图到布光都似乎有些神性,不知导演是否有一些宗教方面的考量或暗示。

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线上交流时吴慷仁说,其实拍摄中对于阿邦是否让阿迪清楚知道了自己的罪,有着更清晰的逻辑,但他接纳导演最终剪辑给出的这种模糊性。

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分享时吴慷仁屡次提到“我的同事”,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证只好四处躲藏打着好几份短工的移工。

那一刻,他与阿邦仍为一体。

吴慷仁还说,虽然出名后选剧本的机会多了,但这个角色,真的是他花了心血“脸皮够厚”争取来的。

最后的独角戏,剧本上只有两行,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点一点请教着手语老师,不下30遍改出来的。

感谢他参与了这部戏。

于是,阿邦活下来了。

 2 )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不要想太多,因为……想多了就想去死了

电影开场便由既遂和未遂的两起事件,勾起了你浓厚的好奇心——在这个明明被称为富都的地方,为什么有身份比命还重要。

随着阿邦日复一日没有身份的工作,这个谜底慢慢浮出水面——没有话语权,没有工作权,没有存款权,没有驾驶权,甚至没有恋爱的权利。

当你没有了身份,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痕迹,没有人知道你来过,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他们走到镜子前梳梳头发,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正经一些,但谁又在乎他们的仪容呢?

他们没有身份,他们根本没有在这个社会存在过。

在这个叫富都的地方,执法人员操作着只堵不疏的流程,有身份的人压榨着没身份的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想做好人和想做坏人都不容易;在这样的社会,好人和坏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阿邦和阿迪,两个没有身份的人,最好的朋友除了如亲人般的彼此,愿意平等对待他们的,只有女装大佬,只是因为他(她)们虽然有身份证,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性别货不对板,他们同样也是模糊身份的人。

没有身份的他们,对其他人来说都不能成为爱人,同事,伙伴,朋友,只有彼此是兄弟这唯一的亲人身份是确认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如此珍惜对方,愿意为了对方做一切。

自己没有身份的他们,被逼到不能活为了彼此身份的他们,甚至愿意去死看电影的某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所需要的如此简单的一项权利的重要性。

于我而言,这些来的太容易,而于他们而言,这是永远跨不过的鸿沟。

在这种立场下,我似乎连向他们表达怜悯的资格也没有。

这部电影里最无辜的是想帮助别人的义工(林宣妤真的美),我不是悲观,也不是冷血,但她的遭遇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别在别人的烂事儿上纠缠,别为了管别人的破事惹上负能量;不要过度地去共情他人,不要参与别人的因果。

电影里有一句劝慰别人的话:“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不要想太多。

”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后半句是:“因为想多了,你就想去死了”。

【再次赞一下国泰航空的顶级娱乐资源,在三万英尺高空纵览,绝对可以称得上电影节配置】

 3 ) 电影里的兄弟绝壁不是这个电影的受众。结束后的影人见面环节我有些不适应

1)我们很多时候对别人的善意其实是对自己的爱护这个片子貌似电影简介都会提到吴慷仁在最后的那一段几分钟的长镜头。

他饰演的角色Abang,作为聋哑人士,全程失语。

但他在最后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模糊不清的呐喊。

Abang对弟弟的感情和照顾,其实到最后他的这段独白,就是他作为一个无人在乎和无人认可的人,对自己爱护的体现。

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爱自己,因为并没有人教过我们。

可能在我们生命初期最弱小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很容易被成年人有心无心的忽视,被禁语,被管教。

所以,在我们对别人释放出善意和关心的时候,有时是我们自己希望从外界得到一样的关怀。

这部电影大家对于两兄弟的情谊觉得很感动,觉得很催泪,其实,也许也有一部分的自我感动。

2)电影里的兄弟绝壁不会是这个电影的受众这对兄弟每天生活的核心就是小心翼翼,神经紧绷。

虽然没有严重到如履薄冰,但却永远只能生活在阴影之下。

现实里和这对兄弟一样处境的人就真实,并且不在少数。

正如导演在影人见面自己提到的:电影里的这群人,是马来西亚很多年的社会问题了。

正因如此,在电影放到后半段的时候,我脑中只有疑惑。

所以,我们坐在这里观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群人还是一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阴影下,见不得光。

而我们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自我感动一番。

用各种桥段,催自己泪下。

然后,马上转身,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奔波,忙碌,忙着拿各种东西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白。

如果说消费主义是profit from人类的欲望。

这部电影在本质上是不是也类似呢?

梵高和其他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通过展现自己的痛苦创作出供世人欣赏的名作。

那这部电影靠展现别人,在世俗的价值体系里比我们社会地位低一些的人,的痛苦来获得名或利。

每个人都从这个电影里得到了(至少是一部分)让他们满足的东西。

那电影里的这群人呢?

我想我在观影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后半段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有可能是因为导演在电影故事的处理上还是有些问题。

或者,正如导演自己在见面环节自己所说的 “马来西亚的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的。

我不指望因为这一部电影能够改变现状”。

或许,就是因为这从来就不是导演写这个故事的初衷。

所以,导致在电影中我真的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不想深究”的意图。

所以,在最后那一段的所谓的“高光时刻”,我的眼泪忍不住的往下掉,止都止不住,但我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明确。

BTW,这个电影的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的predictable。

所有的这些“催泪”情节也都非常的predictable。

也许我只能说是我自己不适合这个电影罢了。

3)最后的影人见面环节我很不适应可能整个观影经历,最后电影结束后主创团队出来的时候,是我最难受的时候。

电影最后我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段,我听到现场其他不少的观众也在抽泣。

字幕刚放完,我还沉浸在我上面写到的问题中。

我还在思考:我该如何理解这部电影。

主创团队入场,其他观众立刻开始欢呼。

每个人都手机拍个不停。

吴慷仁一看本人就是个社交达人,面带笑容地不时地和观众席里面他认识的人打招呼。

我体内刚刚才被电影吊起(更准确地应该是被往下拉沉)的情绪瞬间觉得无处安放,它们在其它人的欢呼声中惊慌不已又无处释放,被闷在我的胸腔。

是的,我很难受。

或许,只是我自己不适合这种场合。

导演本人看得出来是有些紧张的。

李心洁女士,作为一个见过各种大场面的明星,以监制的身份站在导演旁边,全程回答观众的问题都是非常得体的。

她很多时候其实在救导演的场。

导演本人的回答也是很诚恳的,而且很明显不够圆滑或者有经验。

让我有点惊喜的居然是饰演弟弟的演员,很稳重,回答问题很认真很诚恳。

上一秒还在一堆人不停的抽泣,擤鼻涕。

下一秒就各种热闹和欢快,还有粉丝见到偶像的尖叫。

我真的适应不了。

所以,我们之前的那些感动到底算什么呢?

这种眼泪跟眼睛见了风流出来的泪有本质的区别吗?

跟我们的膝盖窝被敲一下腿就会自己踢出去有本质的区别吗?

都是我们被给了一个刺激,然后身体自然给出了反应。

也许,只是我自己对电影的定位不准确吧。

4)“我没有未来”—— 我们对未来的滤镜导演在现场说他写故事的时候还是将电影的主题还是定位在“爱”上。

他说:人类不能没有“爱”,没有的话就完全无希望,也无生存的必要了。

这一点我还存有疑问。

我会觉得导演在这里对爱的定义也许还是偏窄的。

吴慷仁最后那一段里有提到 “我没有未来”。

其实,这句台词反应了人类对 “未来” 的滤镜。

“未来” 这个词其实在我们的语言中被赋予了极度正面的意义。

因为还未发生,所以还有变好的可能。

现在和过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

唯一能够让我们慰借自己的,就是未来。

但事实上,只要你还没有决定放弃生命,只要你决定,在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下一个日子,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月,继续呼吸。

你的未来就存在,你就有未来。

我们说“没有未来”,应该多数时候只是特指和糟糕的过去和现在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的未来。

我们需要接受或者学习的可能是:我们也许可以不要有太多变化的走入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下一个日子,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月;我们也能接纳这个“几乎一成不变”的自己。

最近一次和质询师的对话中,我告诉她,我现在意识到 :创伤一旦造成,痛苦一旦产生,也许它一辈子都不会消失。

它也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

10年后,20年后,你想到这件事,你的痛不会比事件发生时少一分一毫。

我们之所以在几十年后“觉得”也许没那么痛了,只是因为我们处理创伤的能力提高了。

经年累月的和自己的伤痛打交道,我们习惯了,害怕减少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却被主流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裹挟,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

和电影里的Abang一样,我们在这方面是失语的,是被迫的,不论是来自外在还是来自自身(我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会比外在的人对我们自己更苛刻)。

举个例子,如果一对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子女,这种伤痛在我们现今世俗的价值体系里是被允许的,是不会被贬低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失去子女的父母说:“你想开些”,“别想了,忘掉就不会痛苦了”,“时间会带走一切的”。

然而,如果是被性侵者,被别人伤害过的受害者,年幼时被父母忽略的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会push这些受害人要“向前看”,“战胜痛苦”,“不要沈溺在过去走不出来”等等。

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知道所有的这些社会问题,我们个体都似乎无能为力。

但,我们就一定要因此而 “上一秒流泪,下一秒狂欢”吗?

P.S. 见面环节一个男生问了演弟弟的演员一个问题:adik,电影一开头那个摔下去的人是你踢下去的吗?

我真的是……。

我们俩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希望这个男生不会逛豆瓣(他说普通话)。

再P.S. 吴慷仁很妙,居然觉得香港会比台湾冷。

穿了高领毛衣+西装。

我在香港已经十几年没有穿过高领毛衣了,冬天都不会穿。

哈哈哈哈。

導演說今天這一場是他們在亞洲第一次和觀眾見面。

感覺好奇怪。

不是在金馬已經提名了嗎?

馬來西亞他們沒有路演嗎?

我的座位很糟糕,第二排。

脖子真累啊,我看到屏幕都变形的。

但是影人见面环节我离主创团队超级超级近。

可惜,我没有心情追星拍照。

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这存票根。

這次沒拍糊,嘻嘻。

 4 ) 电影提出问题,现实给出答案

马来西亚的“富都”,富有之都,叫着令人向往的名字,其中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却让人望而却步。

《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在揭开平淡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险象环生”。

主人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合法合规的工作,没有最基础的保障,甚至没有作为人“存在的证明”……哥哥阿邦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菜市的黑工,工地上最不起眼的搬砖工人。

弟弟阿迪投机取巧,帮着偷渡,要应付警察随时的突袭,还要为没有保障的“工资”忍受拳打脚踢。

在这里,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不在少数,裂开的头骨刚触地,声音不算清脆,像老了的西瓜慢慢裂开,流出的汁水是不堪重负的,最后的血泪。

按照大多数的电影情节,应该有一个人来“救赎”他们,然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最终被铲除。

于是社工佳恩的出现就不意外了,我想,这就是编剧安排的“救赎”。

亲切的粤语,纯白的衬衫,没沾过灰的脸颊:佳恩是富都的例外。

她无疑是善良的,和两个主角不同,她是最普世意义上的“好人”。

为了素昧平生的两兄弟和四个无辜的小孩,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为了帮他们找到身份证,逃离这里,或者最不济的,也可以得到生命权的保障。

佳恩的出现好像一种希望的指引,仿佛只要等着,等着就好了,苦难终究会结束。

但故事的转折马上来了,就是佳恩的死。

如果仅仅当做电影的转折点来看的话,这个反转实在是不那么吊人胃口,看到事情的发生就能想到结局。

但“佳恩”这个角色的死亡,恰恰为开始对“这是一部常规商业片”的印象翻案。

或许你要说,编剧是怎么搞的,她可是好人!

是哥俩以及其他孩子唯一的希望!

难道这是编剧个人的恶趣味?

非也。

或许你没办法接受佳恩的死,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却是最贴合人性的剧情安排,这甚至不是对现实的夸大。

没有人标榜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虽说我们希望如此,但实在太过理想主义,生活是难变得完满的,这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知道。

如果我们再度深入了解一下角色呢?

事情的起因是佳恩找到了阿迪的亲生父亲。

站在观众的角度,佳恩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救阿迪于水火,他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稳定的生活,什么也没有;而佳恩一直积极致力于帮助他找到父母,诚如所言“找到半死啊”。

阿迪的行为显得太怪异和不近人情了,别人已经帮忙到了这种程度,就算不感谢也不该施以暴力。

但阿迪的身份是什么?

从小被抛弃的孤儿。

唯一的亲人是聋哑人的哥哥阿邦。

电影的前期阿迪就一直不愿接受佳恩的帮助,对他而言,阿邦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了身份证,那么他们就切切实实变成两种人了。

黑户的生活要躲躲藏藏,居民虽不富裕也可光明正大。

佳恩的讯息在那一刻,不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代表了分离。

阿迪不爱任何人,除了哥哥。

从小被抛弃在路边,只有好心的聋哑人哥哥养他到大,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意味着抵触与恐惧。

佳恩坚持“做对的事”,却没有考虑到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她来说只是去拿回身份证而已,但是却没考虑到阿迪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望而却步。

刚进入兄弟二人的屋子,提出“可以去拿回身份证”的时候阿迪已经表示了抗拒,佳恩却不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越界”呢?

或许你又要说了,阿迪只要呵斥佳恩走就可以,为什么这里非要设计阿迪去扒她的衣服,两人互相缠斗导致意外的情节呢,看起来只是无妄之灾?

还有阿邦的处理,用手捂住佳恩的嘴,窒息是必然的。

他一直标榜自己要做“好人”这难道不是和人物形象的冲突吗?

在阿迪眼里,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让佳恩再也不来“帮他”的方法。

至于阿邦,他确实是个好人,但这一点建立在他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下。

眼前的现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弟弟把社工在自己家里打的近乎死亡,门外是不知情的工友,她出声他会发现的。

场面实在太混乱了——人在危险的情况下下意识的会尽量减小自己的利益损失,这是本能。

在阿邦眼里,阿迪就是他最不能割舍的弟弟。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在做那一刻他们能做的事。

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要去做好人,毕竟片子里“好人无好报”。

文学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成为宣扬道德的工具,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负责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用日常人们熟悉的道德方式评判它的好坏,我们当然可以因为佳恩的死亡感到愤怒,但是也要反思:为什么这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时代更迭,地域重复,长久以来从高处俯视最底层的阶级都太容易了,再深的水面都是平静的,但阴暗面永远存在。

所以,当丑恶的事实真正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更难以接受,更有冲击力;你可以控诉,可以不原谅,但是不能不接受现实。

 5 ) 题材很好,但故事拉垮也会拖累演员的,所以最佳男主并不能兼得最佳影片

不少镜头很美,但也同样形成了故事的空洞,意外的设计实在太突兀且意味不明,演技不过就是选择的题材特殊形成的,我觉得即使这部片让吴慷仁拿了奖,也不是他演技最佳的体现,导演没有任何输出,没有任何意义……所以6分很合适,很中肯不知道说演技的时候总要把情绪的崩溃,流泪放到最佳,同样是无血缘的爱,小偷家族里监狱安藤樱的表现更有力!

同样,在结尾的时候打鸡蛋的两人更有意义,但也反衬的那段对大师的戏份和台词都刻意尴尬到极点,怎么突然就没了爱,怎么突然就没了善念,确实整个电影都是拧巴啊!

报警被发现,和杀人后偿命被发现能一样嘛!

从护工刻意的坚持,到意外发生,都不去确认是否人死透了,就很架空离谱

 6 ) 大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马来西亚的电影演的真不错.两兄弟,哥哥是个聋哑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求通过劳动能有一口饭吃,能够找一个女人。

弟弟是个正常人,一直在做擦边生意,因为他俩都没身份证。

两人过都很惨,他出卖了不同的东西 ,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都被人坑的要死。

这时候一个义工出现了,是个漂亮女孩要帮他们办身份证,要让他们能够正常的生活。

谁知道即将办成的时候,他弟弟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女孩,他俩就跑路了,半路上哥哥跑回来又认了下了这个罪。

实际上哥哥在看到女孩重伤未死的时候,害怕她去报警将她捂死,这是后话,弟弟永远不知道这个情况,最经典的桥段就是监狱请来的大师在对弟弟进行开导,被哥哥的一段手语给大师怼的哑口无言。

有些人从生下来就受那么多苦,难道公平吗?

大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7 ) 特别的人

因吴慷仁的表演切片看到这部电影,全片的高潮也就那几分钟的手语表演中。

很可惜,如果仅仅是那一段的镜头,我都可以脑补出一个聋哑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悲情,对生存的努力与绝望,对司法不公和社会虚伪的控诉。

可是,本部作品完整看下来,剧情上是削弱了他这段爆发的力度,导演用三个人的角色消解了他自身悲惨人生的说服力,整部电影的主线支线纠缠在一起,让人看着混乱。

其实应当将他弟弟的剧情放在阿邦身上。

他可以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自己的亲人,遇到了社工小姐来自“友情”的呵护,也有缅甸姑娘对他的“爱情”,也有来自钱姐临时拼凑的“亲情”。

悲剧无非就是不可得,社工小姐没有解决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份,包括吴慷仁所饰演的阿邦;缅甸姑娘因为社会现实,迫不得已与阿邦离别;钱姐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收留阿邦,却被人害死在家中;阿邦被真正的凶手陷害,作为凶手抓进监狱。

这才是愤怒爆发的源头,因为努力寻求的希望一一破碎,聋哑人与没有身份的人是原罪,他拼尽全力,依然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回答。

我想,在这种人生经历下,他才能有让人信服的爆发力,才能够诉说自己的委屈,剧情才有张力,才能打动观众。

同时在看《一把青》。

 8 ) 富都青年:半部好戏

看完本片的第一观感 是一种失望的割裂感 割裂感来自两点 第一是对佳恩的人物处理 第二来自影片后半段的崩塌在我看来 本片可以以佳恩之死为分界线 佳恩去世之前的观感明显强于后半段 包括镜头跟随两人骑摩托经过马来西亚的每个街头 阿邦和阿迪在街边切菜 阿邦在菜市场的数次眼神特写 那是活在底层下无比卑微的情绪那种时刻萦绕在阿邦生活中的不安感非常强烈 没有身份 就相当于没穿衣服 无法存钱 无法办理任何证件 无法作为一个“人”而活着 我当然很喜欢吴慷仁的演技 尤其是在狱中和法师的手语对话 他无法发声 所以手语的动作强烈程度 以及他的眼神就集合了这个人物此时此刻的所有情绪 那种小心翼翼 无所适从 卑微到底的情绪直接通过画面中强烈的张力释放了出来 我可以从阿邦的眼神中 直接感受到对于生活的绝望 人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 是无法保持自我的可是 我很难接受对佳恩这个人物的处理我看过导演的幕后采访 他希望展现的是一种“好人可能也没有好报”的情况 说白了就是希望现实感更浓郁一点我能理解导演的想法 可这样的人物处理 太残忍了点首先 作为经常帮助两兄弟的社工 长期的帮助就算没有什么进展 但也不会出现每次阿迪见到佳恩都一脸嫌弃的样子 第二 两人交谈时阿迪对见爸爸非常抵触 佳恩希望阿迪可以去见 就说了句你真自私 这也直接成为了佳恩的死因 可是影片全程并没有交代阿迪为什么不愿意去见他爸爸的原因而这个没有出现的原因 居然成为了佳恩的死因 这在剧情上是我非常无法接受的 佳恩这个角色可以有现实性和死亡的处理 但不应该这样去架空设计当我看见阿迪失手杀了佳恩 以及后面吴慷仁补杀佳恩后 我前面对影片的好感开始消失前半段影片营造出的那种压抑 艰苦 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感觉从这一刻开始让我觉得似乎不见了 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只需要对一个人物的处理 影片里那些优秀的摄影 色彩 风格都被抵消掉了 对角色的如此设计 让我无法对它保持更好的观感其次 割裂感在于后半段的贪多求全影片以一对兄弟的视角 讲述了身处马来西亚底层人群 没有身份证明 艰难存活的故事 我本来以为 影片会更多聚焦于外部压力 这种压力或许来自马来西亚政府 来自警察 来自议员 来自社会 前半段的走向也是这样设计的可是在佳恩死后 剧情走向了弟弟找律师希望帮阿邦翻案上这个奇怪的方向如果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那么观感就很割裂 它的现实感应该是要聚焦于社会层面 从一个大方向 去打击底层人群 再通过阿迪或阿邦的视角去展现 并对这种情况做出回应可是后半段再无这些外部压力 只剩下两兄弟的互相自责 外部压力变成了内部压力 影片的张力瞬间消失 如果这是一部讲述兄弟两人情感的剧情电影 那么佳恩这个人物就很多余 而且是两兄弟联手杀了佳恩 那些难民的设定也都成了虚幻我在影片前半段的那种紧绷感和紧张感在后半段都消失了 个人认为导演和编剧对故事情节的设计非常降分如果是将佳恩的死以一种外部压力展现 影片的张力和冲击感会更加强烈 阿邦再以底层视角去碰撞 去冲击才更有意义 另外 佳恩以这样一个方式死亡 对观众 对那些真正的难民来说 都太残忍了 最后 吴慷仁以本片夺得金马影帝 我相信他是值得的 他的肤色 眼神 体态 动作 手语 都让我在观看电影时感受到了一种平静的爆发力 那是他融入角色 融入那个社会和群体后所展现的力量 通过镜头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那种感觉我在深夜看完这部影片后 时常会想 阿迪找到了工作 换了发型 人也努力了起来阿邦虽然三天后就要死刑 可他也似乎从自责中走了出来 可是 佳恩呢?

还有电影里那些交了钱却没找到工作的难民呢?

 9 ) 当一个底层人决定赴死

提前在大银幕上重温了《富都青年》,感慨万千,越发觉得片名具备强烈的讽刺意味。

“富都”指的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富都区,可拥挤在这里的几乎都是贫民;这些“青年”或来自国外,或生于本地没有身份,他们蜗居于此,活一日算一日,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这次二刷后可以确认,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犀利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它既有关照底层人真切困境的阔度,又有在极境中窥探复杂人性的深度。

它能做到这些,有赖于影片的视点和人物关系,以及吴慷仁那“附身”式的精湛演技。

全片有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带出了底层人的残酷遭遇。

第一个是阿迪,他没有身份证,个性活泛油滑,试图与当地蛇头勾结,通过给外国务工人员办证牟利,往往落得个被警察围追堵截又被蛇头侵吞灰色收入的结局。

可即便如此,当他亮出出生证明后,依然能够获得一定的豁免权。

在底层世界,人也分三六九等。

第二个是阿邦,他是个聋哑人,出身更惨,父母葬于大火,重要文件全被烧毁,他甚至连身份都无法证明。

好在他踏实稳重,勤勤恳恳。

影片花了不少篇幅描绘他杀鸡、剁肉、吃饭的场景,真实又压抑。

他给人打零工,还会被认克扣工资,被剥削的他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

第三个是社工佳恩,她出场时就在安慰三个轻生的女孩,希望用爱感化她们。

而当她竭力向当地议员反映状况时,又会被各种推诿。

虽是旁观者,同处底层的佳恩终日与这些身在泥淖里的人接触,她因悲悯之心无法置身事外,于是希望尽己所能为他人申请办理身份证,以过上正常的日子。

导演也用一处叠印镜头凸显出了她的善良与坚韧。

如果将三种视角缝合起来,影片对现实的呈现便很全面了,困在底层,无论是正途还是左道都难以安身立命,而施救者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富都青年》有个很重要的情节拐点,阿迪意外“打死”了前来帮助他办理身份证的佳恩,以哥哥自居的阿邦迅速带走阿迪,并想方设法甩开弟弟,自己承担了所有罪责。

故事自然没有那么简单,后续还有反转。

第一遍看时,我会觉得这个情节有些狗血和突兀。

但二刷后才惊觉,这个处理隐藏着更深的表意——佳恩如此卖力地施以援手是因为她看过太多的底层苦难,而阿迪无比抗拒是不想揭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疤。

两人争执,表面看是底层人的互戕,其本质是,底层人根本无法摆脱命运的怪圈。

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佳恩之死,代表着良心的退场。

而阿邦之死,则代表着勤劳的无用。

阿邦始终勤勤恳恳,但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难逃被剥削的命运。

锒铛入狱后,他愧疚又不甘,愧疚于伤害了一位善良的好人,不甘于半生都没有家,没被疼惜过。

他甚至以绝食的方式来向命运发起无声的反抗,似乎,唯有死亡才是解脱。

真正触发他底层之怒的是一位法师,其实,这一笔也有着极强的悲剧性。

狱警出于善心找到法师,希望可以告慰阿邦沉郁的心灵。

法师出于善心,说着开解之语。

但是,未经底层之苦,难免居高临下。

善,也可以带来钝刀割肉的痛楚。

这也是《富都青年》最为可贵之处,这是一部真正的现实题材作品,它采取的是平视的角度,客观呈现苦难,并剖开血淋淋的生活真相。

而吴慷仁的表演正如定海神针一般,让影片的故事和人物都更有说服力。

为了演好阿邦这个人物,他去往菜市场体验生活,晒黑皮肤,亲自杀鸡,拥有了和那里人同样的神态,真的成为了阿邦。

最能体现吴慷仁表演功力的,是阿邦跟法师的对手戏,全程没有台词,他仅靠眼神与动作,就呈现出了底层人对现实的无力,对家与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不解与愤怒……

当阿邦呜咽着说出“我…想…死”时,人物的悲剧感达到了顶峰,对现实的批判也达到了顶峰。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场戏竟然拍了一遍就过了,这种“附身”般的演技着实令人赞叹。

能奉献如此纯熟的表演,跟吴慷仁的经历分不开。

他从14岁便开始打零工,做过服务员、洗碗工、售货员、调酒师等等。

这些阅历,成了表演最好的养分。

在演过医生、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后,他诠释底层人之苦居然如此丝丝入扣。

《富都青年》的力量不仅在于对现实的揭示与批判,更在于,它还在试图为生命寻找出口。

这种表意蕴藏在片中那些温暖的细节里。

影片有个核心道具,鸡蛋。

它是底层人能获取营养的日常食物。

阿邦和阿迪在吃饭时有个习惯,会把鸡蛋往对方脑袋上磕,生活艰辛,他们抱团取暖。

而在最后,阿邦在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向阿迪脑门敲鸡蛋时,阿迪哽咽落泪,这一次,他下不去手。

阿迪变得成熟了,他穿着阿邦为他买的衬衫,走上了正途。

他甚至冲破了内心的障碍,找到了生父,跨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或许,自此之后,阿迪能够拥有正式的身份,成为一个正常人。

终于,阿迪带着阿邦的梦想,勇敢地生活下去。

 10 ) 披着困难人群的俗套情感剧情

电影初衷其实挺好的,位于马来西亚的黑户人群,为了留在这个城市而东奔西窜,四处躲藏,为了活着而去四处谋生赚钱,电影前一部分其实还挺好的,亲如兄弟的俩人互相帮助,聋哑哥哥一直在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

但是离谱的就是社工小姐姐好心帮弟弟找到生父从而让他有正式身份证,好心却没有好下场,弟弟失手打伤,后面的剧情就是很俗套的狗血,哥哥保护弟弟去自首入狱,哥哥处理现场时候把醒来的社工捂死了,也是醉了!

还好吴慷仁的演技在线,最后跟大师那场无声激情戏,还说出了六个字,哭戏绝了!

《富都青年》短评

虽然有转折,但总体太平了,纯属吴慷仁个人show。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大概反应过来莫名感到的淡淡不适感来源于哪里,马来背景、台湾主演、粤语台词、国语bgm,即使理解电影想表达的多移民文化背景,但我一向不喜欢这种mix大杂烩。(小tips,成年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基本素养,再好哭也不要比主演哭的还大声好吗,长达半个小时的吸鼻子声比吴慷仁哭戏戏份都重)#BJIFF2024

9分钟前
  • 27号侦探社探长
  • 较差

1.为了不干扰后半段兄弟情的煽情节奏,被害女孩一面的声音在凶案发生后彻底被抽空了。比起命运让哥哥无法发声,她的“失语”,才更值得观众的眼泪。2.弟弟走到灵堂,剧情却不敢引导镜头跟进去,让他面对女孩的家人朋友。不仅如此,竟还让这个凶犯回到他犯罪的地方,在血泊上放了一束花。这不是悔罪,这是吃人。更不要忘记,悲剧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一般的口角,而是强、奸、未、遂。“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种宣传语不适用于这里,主创到底在替谁发声?3. 充满人性的典狱长跟前半移民局的冷漠工作人员仿佛来自两部电影。4.而在女孩默默死去后,两兄弟的煽情拍了那么长,一遍遍磕鸡蛋,一遍遍流泪,语言障碍的哥哥甚至做了场演讲。吴慷仁演得真的很好。但我只感到恶心。

14分钟前
  • 奥兰少
  • 较差

这部电影过誉了。我本来非常喜欢这个题材的,但剧本太单薄了。同样是讲述在他国出生没有id 的华人小孩的边缘人生,燕尾蝶就太有张力了。吴慷仁凭此电影获奖就更有些名不副实了。我很喜欢这个演员,但他气质和这个角色并不match。吴慷仁是那种拽拽的whatever的气质,这里需要个善良受气包的形象。本片最喜欢吴慷仁和神父对话的那几分钟,道尽了边缘人人生的无奈,产生共鸣,哭了。

19分钟前
  • 哦米葛
  • 还行

吴慷仁演的不错,但是太外放,不是很能打动我。故事老套又狗血,铺垫的不够就转折了。

21分钟前
  • DucVanTol.
  • 还行

兄弟俩跳舞那一段拍得太好了,今年最动情的场面,弟弟演得也非常好。这一场戏就够了。

26分钟前
  • bravado
  • 推荐

就这点信息量,拍个短片比较好。

30分钟前
  • 黑狗成
  • 较差

你知道什么是「我,没有未来」的绝望吗?这是当下无数人心中不敢说出来的吧,那就借由吴慷仁帮你吧。一个不新鲜的底层青年故事,最后吴慷仁那段「无声的嘶吼」稳得一B。浮在表面的是「兄弟情」,哥哥对弟弟的爱,可能只是个呈现出来的「结果」。吴获影帝实至名归。再听邓丽君的《千言万语》泪眼朦胧。

31分钟前
  • WIKI魏
  • 推荐

你知道我的生活有多艰难吗?剧情真的是莫名其妙

33分钟前
  • Callvados
  • 较差

吴慷仁长得像菜市场里那种不好惹的男的

37分钟前
  • 䟇鑄㩭
  • 较差

感覺導演最想拍的是gay片,但又怕被人發現似的,於是亂燉了一堆議題元素做障眼法,全部戲有一搭沒一搭的,被謀殺的社工女孩是個完全被剝削的工具角色(想拍gay也不能這麼粗暴處理這個女角色啊大佬)。吳慷仁很努力,但還是稍微用力過猛了些,更喜歡演弟弟的陳澤耀的演出。

4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较差

吴慷仁演技好到让人下巴惊掉的地步,但演得越好越衬得故事有如狗屎。荒谬剧本又进一步放大了吴慷仁的个人高光。讲真女义工遇到男主兄弟究竟是倒了几辈子的大霉啊?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只觉得好装,没别的了。当然吴慷仁是可以的。

49分钟前
  • 方吉是一只菇菇
  • 较差

好演员摊上个这么事儿。哥弟的困境不是身为华裔的佳恩造成,所以爆发力极强的自白控诉显得极为割裂。导演一边强调弱势群体的艰难向上求生,展现他们面对的种族隔阂与歧视,一边安排佳恩无辜丧命,“善良”主角团却全然没有愧疚与自省,充满矛盾。如果刻画的是底层恶人倒无所谓,但大篇幅煽情杀人犯们的情谊和互救,只会让人共情女性受害者,而不是即使边缘群体仍可能迫害她的男同和tran。视听都很舒服,配乐有潮湿朦胧又空灵的质感。

52分钟前
  • Silencio
  • 还行

一边抱怨社会遗弃了自己,一边把帮助自己融入社会的社工害死了,这两兄弟在关键时刻的选择配得上死刑。假如,故事是弟弟失手打死了那个组织偷渡的小头目,故事的观感完全不是现在这样,他不敢暴力反抗别人的欺负,却敢于暴力拒绝别人的帮助,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清楚对方是一个“弱势”,在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已。跳出剧情来讲,片子失去了“道德前提”,仅有一些“展示”功能的细节碎片,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故事”。

55分钟前
  • 苏莫
  • 较差

只是一堂吴慷仁表演课罢了……

56分钟前
  • Nemooo
  • 较差

JAFF 18,居然看到爆哭,和法师那场戏太精彩。推荐。

57分钟前
  • 对方
  • 力荐

突然想到《狗阵》二郎谁演合适了

6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虽然导演想表达的是兄弟的爱,但飞来横祸丧命的社工做错了什么…演技还是挺好的,但这个中心思想我不懂。

1小时前
  • 万世沙砾中一颗
  • 还行

哥哥杀鸡,弟弟做鸭。俩兄弟跳舞对视着,我以为他们会吻上去,还有社工的意外死亡。一部完全让人无法预料的电影,就像当下这个世界一样。所有的情绪只能凝聚成最后那句“我想死”。

1小时前
  • 判官
  • 推荐

比想象中更悲伤的故事。映后吴慷仁说他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哥哥弟弟与money姐三人吃饭的那场戏,那也是片中为数不多属于找不到归属之地的失语的他们真正的温情时刻。生活太难了,空气稀薄,蝼蚁溺毙。

1小时前
  • D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