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大龙给我的感动,强生和福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坚韧又无助,真的触动了我的心灵。
或许是最近对于生命的思考在增多,让我一开始就沉浸在电影中,忽略了那种被过分渲染的本不喜欢的红色剧情。
更或许,一开始只是冲着这和我家乡话差不多的方言,而有了思乡的情节。
但电影完了眼泪却还是不能抑制的往下掉。
我想要好好生活,想要自由的生活。
《云下的日子》,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两个小孩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城市的种种,看到了画报上城市的神奇,于是他们决定翻过那2座大山,去城市看看,影片就从两个孩子的视角来记录了属于哪个年代的生活,期间还夹杂了对人生以及对城市的思考:这是城市的游戏。
我不懂这种游戏。
城市更容易迷路。
我们应该换一个名字,我叫做强生,勉强的生存。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整个城市,充斥这各自怀揣着梦想的从农村走出来的70末,80后,自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城里就有你的饭吃了(《云下的日子》台词)。
于是大家都奋力读书,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一纸文凭,挤入城市,终于走入了社会后,才发现城市里的饭有那么多人在和你一起抢着,分着。
但倔强的你不愿认输,不愿一走了之,不愿就这样狼狈的回去。
也许我们也都应该被叫做“强生”(《云下的日子》其中一个小孩的名字):勉强的生存,坚强的生存,倔强的生存,生存在着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之中。
似乎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这方面了,而这些人却大部分是那些自身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人,直白的说,就是那些“农民工”,所以有了今年年初的“招工荒”,这些“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在城市都从事建筑施工,城市环卫,家政等等低层的职业,辛苦却拿着并不高的薪水,面对城市的高消费,他们醒悟过来,城市不是他们的家,所以,赚够了在老家建一套房子的钱后,他们就寻思着在老家找点事做,不再削尖脑袋,背井离乡的来到陌生的城市,挤在不足10平米的房子里,吃着注水的肉,打激素的菜,打蜡的水果还有含塑化剂的饮料。
为什么他们能相对容易的全身而退?
而那些有着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却仍旧坚持倔强的留在城市?
辛苦一辈子,去换一套只有70年使用权限的质量值得考究的房子?
起点高,目标高,期望高,这“三高”导致这些人没办法说服自己去心甘情愿的隐退,自己拼命奋斗了这么些年,从读书年代开始,不拿些像样的成绩,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如果心中有梦想,并且即使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仍能坚强乐观的生存在城市中,坚定的相信,只要坚持,并把这种信念化作动力,就一定能最终成功,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但是,正如电影里所说:城市更容易让人迷路。
是否,有那么些年轻人,曾经怀揣着美好梦想,满怀激情,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在经历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死胡同,交叉路,红灯,堵车,弯道,立交桥等等,让生活时而紧张,时而迷惘,时而愤慨,时而压抑时而悲怆。
三五年的时间,他们就迷失了,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梦想。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 is all what you`ve known.(Linkin park的歌)是否几年后,你也会,痛彻心扉,的大声疾呼:那是十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的 奔跑,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
--摘自《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于1980年与诗中写的不一样的是,主人公“我”是沿着宽阔的城市街道疯狂的奔跑,跑到了城市的中心,高楼耸入云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然后,我的钥匙丢了,那是一把通往梦想的钥匙,可是,那时的我们,丢了钥匙的我们,心累了的我们,是否还能回到家里?
家里是否还有属于我们的那张小床?
床边是否还有我们的私人抽屉?
抽屉里是否还藏着我们的童年?
为了不让自己沦落至此,我唯有此时此刻,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迷了路,是不是的要问问自己的心,看看眼前的路,抬头看看云,看看天,看看自己的目标。
既然选择留下,就要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
其实仰望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不管面对的是闪烁的星空,还是云展云舒的天际,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世间的变化,自我的渺小。
城市那高耸云霄的大厦,每个人头顶都只有一小方天空,是否让你我再也没有机会像儿时一样,抬头去看天边那像小绵羊抑或小白兔的云朵?
再也没有机会去抬头去看月亮的阴晴圆缺,去数漫天的小星星?
生活到底是什么?
城市又是什么?
理想,责任,使命,人生。。。。
这些沉甸甸的字眼。
沉淀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重新回到自己的方向上来,坚定,执着,勇敢的走下去!
我们都是“强生”,要坚强,倔强的在城市中生存下来!
为什么一看是主旋律豆瓣上的人就唾弃?
你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还能上豆瓣撒撒野,为什么就没有感激过?
错误带来进步,梦想有代价,不是吗?!
看完影片,两个小孩的形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强生和福来,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娃娃,善良、淳朴、热情、友爱、爱玩爱闹爱较劲儿,也有农村孩子特有的羞涩。
一个时代成就一群人,那时的强生和福来脑子里装满了去大城市的梦想,于娜饰演的知青也为了心中的理想天地而不顾一切阻碍,而张涵予饰的龙哥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格,还不是很懂。
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的影片,时代成就了这些人,而又有多少人在这个时代下迷茫堕落呢?
别被这个小资情调的片名所欺骗,《云下的日子》描写了一段残酷的历史。
1980年,贵州大山里的两个孩子遇到一个驾车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得到一本画报,被里面天堂般的城市景观吸引,决定翻山去寻找城市。
一路上,他们遇到吃散伙饭的生产队,逃婚的北京女知青,城市角落里游荡的扒手。
总之,这是部阿甘式的电影,用主人公的眼睛串起一个时代的许多碎片。
不过,影片几乎过了一半,到张涵予扮演的龙建国这里才图穷匕现。
好吧,我承认这是个贬意词,不过也只有它能反映我在观景时的感受。
从这里开始,影片完全放弃了前半部分主题,两个孩子在前半部分还是行动的主体,后半部分也完全成为旁观者。
龙建国有着清晰的履历。
1963年,作为全公社唯一的高中生,他被招入贵阳当工人。
1965年拿过货真价实的先进工作者。
文革开始后,龙建国成为造反派,批斗厂长,还霸占了他的房子。
文革在中华民族身上撕开了深重的伤口,《云下的日子》用后半段描写了怎样愈合这道伤口。
文革后的龙建国自然被边缘化。
他在厂子里混不下去,成为黑帮头目。
每次回到农村老家,公社书记和民警都要来家里坐陪。
龙建国的母亲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地位,以为这代表着官方认可,实际上是受命对其监视。
影片里甚至有当年受害者的家属对龙建国动私刑的情节,这在国产片里十分罕见。
厂长平反后召开的第一次会,宣布引进设备,恢复生产,扩大销路。
这本来是企业的ABC,但是却引起热烈反响。
因为很长时间工人都没有正常地劳动过。
厂长带领大家翻修厂房,清理车间,恢复生产。
这些情节影片进行了重点描写,缺乏那个时代体验的观众会觉得这些镜头很枯燥。
然而,不再去斗人,而是老老实实搞建设,这在当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体现在这个没几次正面镜头的厂长身上。
他在带人清理厂区时找到一顶游街时戴的纸帽子,这是影片中关于文革的唯一镜头。
厂长一言不发,把它扔到火堆里。
当他与龙建国再次面对面时,旧日的仇恨仍然存在,既不可能寒喧,也没有宣读政策,他只有一句台词:别闹了,回来干活吧。
年轻观众或许不知道,即使当过造反派,当时的体制仍然保证龙建国有工人身份。
这是他回归正常人生的前提。
我家就在重庆杨家坪附近,那里是当年全国最大的武斗战场,双方动用了装甲车辆和炮艇,并且处决俘虏。
参战主力就是工人,如今走在杨家坪广场上,那些驼背老人中就可能有当年的武斗队员。
他们打过人,开过枪。
文革后,中国施行了不公开的民族和解政策。
当年打砸抢涉及了太多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予以司法追究,允许他们默默地回归正常生活。
由于题材敏感,《云下的日子》只能遮遮掩掩地展示这道伤口的前因后果,仿佛一盘棋布了局,却没有交锋,直接到了结局。
许多年后,龙建国作为浪子回头的榜样上了报纸。
我理解主创的苦衷,能够为这个和解过程留下光影,《云下的日子》堪称功不可没。
片子带给我的是质朴清新的。
非现代高科技大片风格。
老乡们,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都很真挚。
总是有蓝蓝的天空,就像孩子心中对城市的憧憬和梦想。
觉得自己离着特别远,但是梦想却又是很纯净清澈。
像一冽清泉。
两个孩子为了看城市,一路的经历,虽然在他们那单纯的心中一切都像蓝蓝的天空一样简单。
遇到了好人。
但是好人也有无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这种质朴总是带给我一种回不去的味道。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感情基调很好,是一部让很多人怀旧动情的片子从感情线路上来讲:让60、70人泪眼朦胧,让80人感动许久这是一部励志的梦想片,但是最后的结尾却实实在在的让这部好片一败涂地除了结尾应该就是两个孩子的对白了,没有这些对白,无法演绎一些隐喻但是有了这些成人化的对白,就失去了应该有的童真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片子从孩童的角度来对比这个世界变化的反差就不得不牺牲孩童角度的童真这是一件多么矛盾的事情不过依旧赞一下吧毕竟很久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去感动了还是那句:切掉片尾,这是一部完美的感情戏!
故事简单,只嫌张涵予出镜时间太短。
大四的学生写毕业论文,选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题目太大,过于泛泛,无法集中笔墨把一个问题说清楚。
本片得导演也是如此。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讲述,导演很想深入探讨“变”这一主题,可惜关于“变”的描述刚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
土地改革和知识青年返城的部分太过冗长,与本剧主题关联不大。
如果不是有些耐心,还以为这是关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和知识青年返城的故事,虽然两者都是那个红色年代典型的现象,但在电影中仅仅限于叙述就太过平庸了。
本片最精彩的开始于一小时十分时左右,张涵予看着其中的一个孩子和自己小时候长的很像时,开始有了从新做人的想法,他让两个孩子洗澡,看着他们洗澡时的欢愉,仿佛自己也将重获新生。
看到这里,我着实感动了,张涵予饮醉后疲劳的倚着椅背睡去成为导演在一个半小时里的点睛之笔。
而厂长在他面前将动乱十年的遗迹焚烧殆尽,并且不计前嫌的让他重新回厂工作,将全剧的主题推向高潮。
混乱的年代,集体无意识。
龙哥和厂长虽然曾经是泾渭分明,但同样是历史洪流的牺牲品。
让人感动的恰恰是龙哥内心深处的荣辱感,从他伪造先进工作者证书的事情中可见一斑。
片长一小时三十六分。
直指主题的部分只有张涵予作为“大哥”出现后的十分钟左右。
三段情节中的前两段都可单独发展成一个故事,可惜导演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想的太多,多数无力实现。
这样看来,导演确实浪费了不少胶片。
在猜测和期待中我终于盼来了电影的正题,可惜导演让我看的还只是前戏,甚至仅仅止步于眉来眼去的阶段。
全片以孩子的视角和经历作为线索过于牵强,如果以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动我等观影人士耐心看到结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突然间30年后情景让我笑了,我笑的那么开心。
原本以为导演是大四的学生,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一新生,导演实实成成的深刻了一次。
我应该收回刚才说的话,对于一个大一新生,“云下的日子”已经是很精彩了。
让我甚感安慰的是张涵予的含蓄和深沉的本色出演让本剧从风光记录片回到了叙事情节片的轨道上来。
感谢冯小刚,挖掘出这样一位极具男性魅力的特色演员,云下的日子让我期待张涵予更多的大银幕作品。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比较感人尤其几句对白引人深思——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
——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城市更容易迷路 ......以及强生,福来及大龙的那种感情,结局让我流泪了二十分钟.呜呜
每一个烂片都有一个烂尾
结尾的时候我笑了~~~那孩子和予叔到底是嘛关系???????
风景好
嘿嘿。。。
题材还可以
一部纯伪文艺,往好里想,导演是真艺术,他好心怕大家文艺不进去,所以掺了点水。至于于村姑,想借此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小算盘是打错了。
超烂的结尾
猫了个咪的,太科幻了!
哥们推荐的时候是说堪比活着的一部片子,但是很失望。没有在讲一个很好的故事,而是时代痕迹的堆砌。作为线索的两个孩子和小故事,和最后的北京都很突兀,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玩深刻玩得痕迹太重太刻意。安插的人物和剧情过于代表性,寓意太明显可信度不够,人物魅力不够,匠气重了些。不过至少意图还是有点沧桑感算有些思想内容,可惜结尾一下子变成极端主旋律,叫人缓不过神来,一颗星就此扣掉。打分还是一颗半吧。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
特写太多,最后太“狗血”
这绝对是个喜剧啊!!一定要坚持看到最后啊!!贾樟柯变成新闻联播啊亲!!!
城市更容易迷路。
矫情,做作
城市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编剧。。。凑合
台词太假了
算了,不评论了!~~~~~~
里面公社和厂里的吉普车是硬伤,BJ2020S,是1990年代末的新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