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三集。
剧集是70年代的事件,理论和思路放在那个时候应该很新潮,现在看多了一些犯罪心理和小说以后,再看剧有点完全意料之中了,三星打底先。
看完了,收回之前的说法,主角们收集总结归纳的知识到现在都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最近的空姐遇袭案跟杀害8名卫校女生的凶手有很大相似,犯案后两者都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生活长期的失控感让他们急于控制别人,表达力量,犯案后的无力感又让他们想要自戕以逃避现实。
第一集思考1、龙勃罗梭打开的历史新纪元确定的几种犯罪模式:天性使然犯罪、激情犯罪、精神疾病犯罪、偶然性犯罪以及习惯性犯罪。
2、社会的异化使得犯罪动机走向复杂,缺乏逻辑。
3、随时代,人本身的复杂性更深层次被挖掘,人本身就不太好下定义,片中探员两次被问从哪里来,他无法具体回答就证明了这点。
4、单纯犯罪动机判断这个人是不可靠的,第一集想证明的是人在社会里受到的各种异化导致犯罪行为。
5、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异化。
6、无逻辑犯罪值得被研究,犯罪是异化者的社会反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人类探索自我。
龙勃罗梭曾就天性使然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长期在监狱里研究罪犯,研究罪犯的相貌特征,证明什么相貌更易犯罪,但这个数据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被推翻,另一方面继续解剖罪犯死者的大脑,以求得犯罪者的共同点,然而不能作为判断犯罪动机的可靠线索,反而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小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做证明题的。
第三集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转向犯罪对象和犯罪人。
随机杀人如果不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就回越加成熟。
无逻辑杀人者共同点自信 喜欢和执法者打交道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犯罪对象都能从母亲那里找到原型第四集极恶的"善"的真实性熟人社会中程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五集情绪的伪装及自我欺骗第六集父亲的缺失是否合理如何面对研究成果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的挫败感?
第七集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会在小时候形成某种偏好,但是否会因介入导致偏好的改变,比如责骂等方式?
第八集小乔身上发生的是在论证深渊理论。
教授和猫之间的引诱投食行为暗示的就是探员和罪犯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你自得掌握了犯罪模式,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规律这件事情。
非常好看,看这个的感觉和阿加莎的《罗杰疑案》一样,最后你才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中途的时候我已经隐约感觉到那种不适感。
Holden is losing his control.As for Holden,the research is his trigger,and the more he talked to the criminal,the more he became similar to them.That’s his elevating behavior.最开始这个剧完全是Holden这个角色吸引了我,那种他哪里好像不太对劲好奇心驱使我看下去,他身上有种矛盾感,as Shepard said”smart,idealistic,more than a little sensitive”,as I take an addition,”not fragile”,他的声音很好听,我对这个人的印象甚至不是他长什么样子而是他的声音听起来怎样,但他的声音也同样透露出那种不协调感,动听但冷静,富有感情的声线但不怎么有情绪。
他礼貌、体贴,但同时也有表现出一些大男子主义。
他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这个人纯然不会让你觉得不安,但同时他也让你有种什么东西不对头的感觉。
他好像完全没有伤害性的同时又不是无害的。
随着剧情进展这种感觉就逐渐消失,呈现出另外的tendency了。
我喜欢这部剧里对角色的刻画,没有一个无用角色,即使是小角色也呈现出人格主体性,而不是只是和背景板没什么差别的移动布景。
这里面女性角色的刻画也很有意思,终于女性角色不是man’s slut or angle二选一了,我真的很烦在影视剧里看到那种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男性奉献一切的角色,女性角色就不能是她自己吗?
她既不想诱惑男的,也不想照顾男的,有没有可能她有自己的事儿要干,没那么想围着别人转?
(并不是说女性角色不能做这些事,但绝不应该仅仅只是做这些事)这里面对Wendy和Debbie的刻画都蛮有意思的,你能感觉到这两个角色是独立的角色,虽然Debbie在剧中是Holden的女朋友,但也绝对不仅仅只是作为Holden’ girlfriend,能看到这里面她自己的思想,前期的时候我蛮喜欢这两个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很平等,互相出招的感觉,Holden一开始遇见Debbie时,他试图吸引Debbie注意,然后Debbie说难道你没看出来我在约你吗?
类似那种。
终于啊终于,我终于看到不是男的示好女性就得表现出受宠若惊了(还得说女性可以害羞,但太多剧表现出某种上对下了,两个人互相吸引的话,难道不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吗?
)我喜欢的几个片段:1.大概是Ep02左右,Holden&Bill一起出差那段,用的手法很像拍MV,一系列杯子、车子画面的转换。
2.全剧最soft的时刻就是Wendy去洗衣间,端着白葡萄酒,然后在窗台给小猫放罐头,躲在一边等小猫来吃,但小猫一直不出现,最后她离开的时候,听见黑暗中小猫吃罐头yammy yammy的声音。
3.Wendy和DA Mayweather两个女人之间的专业对话,Holden才是那个需要闭嘴的人。
我实在是对太多剧里女性角色发言被打断被噤声这件事情感到愤怒,很多影视作品中的男性角色都在高谈阔论一些废话的时候,让女性角色闭嘴,谁才真正该闭嘴?
杂七杂八就这样吧。
Note:Season1Ep01:- Summer of Love,爱之夏,1967年夏天,嬉皮士在旧金山爆发的大规模聚会。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Summer-of-Love-1967- They have been fascinated by the vagaries of behavior.他们痴迷于行为的变化无常。
- Freud suggests that there’s an innate desire for de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opensity for matter to return……- innate:[adj.]先天的- propensity:倾向- You’re smart,you’re idealistic,more than a little sensitive.They’re gonna love you.- more than a little:fairly,相当、非常Ep02:- Behaviorial Sciences行为科学- Because it was my retreat from the insanity of the world.- Classic displacement activity典型的替换活动(*感觉替换行动/为好一些?
)- harvest moon满月🌕- Pretty much all we focus on.差不多(*结合情景大概是表示同意,赞同吧)- I am up to my neck in chicks.我忙着和女孩约会。
- an oeuvre一套作品,作品全集- We just clicked right off the bat.我们马上成为了朋友。
- (right)off the bat:immediately,源于美国棒球⚾️跑垒https://englishstudyonline.org/right-off-the-bat/- click:to fit together 合得来,相处融洽- Just swing by and say hi.只是顺道打个招呼。
Ep03:- And for embracing that,if we all work together,we can venture into the blackest night and shine a light on the darkness.I‘m talking about real darkness.- There is nothing behind his eyes.It’s like standing near a black hole.Ep0410- Dear John Letter分手信- Hoover boys 指FBI(联邦调查局)探员- I recommend we all go forward with total transparency.我劝大家以后也别藏着掖着了。
开诚布公。
- polygraph测谎仪- I’m an open book.我知无不言。
- We’re kind of grasping at straws here.我们也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 grasp/grab/clutch at straws 抓救命稻草- We’re grasping’ at anything.我们也是死马当活马医。
- Bureaucracy.公事公办。
- The bloom of youth has faded.青春的花朵枯萎了。
- jeopardize [vt]毁掉- It should feel like a long story.Continually updated.持续更新。
- I can choke down the bile,manufacture empathy,your attitude is gonna bite you in the ass.- bite sb in the ass自食恶果- bile胆汁,坏脾气- choke down the bile忍气吞声- manufacture 生产- manufacture empathy换位思考(剧里的翻译,但我感觉有点不那么恰当,但也没想好,展露同情?
同理心?
推己及人?
)- cracker[俚语]白皮猪,脏话,指贫穷的南方白人- I was tired of always thinking.- It ain’t over till the fat lady sings.谚语,不到最后还没结束。
最早出自1976一场篮球赛的报纸,fat lady指opera中的女高音。
具体见https://knowyourphrase.com/aint-over-until-the-fat-lady-sings- You’re not always going to get a Chatty Cathy like him.Chatty Cathy指滔滔不绝的人,是第一款能说话的洋娃娃,具体见https://www.worthpoint.com/dictionary/p/toys-dolls-games-puzzles/dolls--types/mattel-chatty-cathy-doll- Someone go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某人吃错药了- ge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bad-tempered/to be in a bad mood and to be easily annoyed all day- I’ll be on board.我愿意参与。
- greenhorn新手- be gunning to do sth/for sth费尽心力做,追求某个目标- They bring nothing to the table.派不上用场,毫无价值/用处。
- Fresh meat for the mill招新人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
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
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很冷静很缜密的剧,真正想让观众接触到恶,明白恶的起源,像用一把手术刀切割人的心理。
目前看到第三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剧集对杀人犯罪这一行为主打的并非是构思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解杀人犯背后的家庭环境,这个很好,但是但凡一个杀人犯都要把罪证归结于家庭还是很单一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次,男主的态度真的很奇怪,他是一个理想化理论化的探员,引用长篇大论和一些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却并不考虑听众的感受。
因此,剧中他对杀人犯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他鼓起勇气耐着性子和杀人犯聊天,去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做别人不屑于做到的事,究竟是出自于个人目的,完成他内心伟大的志向,还是去改变人类。
如果是前者,那么对于男主来说,研究犯人成为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就像老探员bill说的老太太死了,他却在高兴思路的正确,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初衷,不太喜欢这个主角,演员演技尚可。
3.对于部分场景看得还挺难受的,在审问老太太杀人犯的时候导演可以剪辑了对话使对话变得咄咄逼人,感觉像是抱着一种猎奇和期待的心态来对待尚未定罪的嫌疑犯,之后的庆功这么看就太讽刺了。
2024-2-7很精彩的心理惊悚剧,看到结尾竟然浑身战栗,一个警探竟然得到了连环杀人犯的同理心,太讽刺也太震撼人心了。
其实,心灵猎人会不会是kamper呢,他善于伪装,洞察人心的同时善于玩弄人心。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明白霍顿是个怎么样的人,穿着朴素的西装和旧鞋子,浑身难以掩盖的紧张和害怕,只要少加施以善意再讲述一下自己过去的人生,霍顿肯定会同理心大泛滥,这样一个大气凛然,正义朴素的警探稍微引导一下就可以把他变成一个连环杀人犯。
kamper根本用不着说谎,他只要有选择的说些真话便可以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
然后,不停地给他写信,粉色的信封,精致的卡片,礼貌的用语,每个细节都是发自内心地精心设计过的。
难怪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杀人犯,谁不会被他骗到啊,就连一向憎恶罪犯的比尔都感叹kamper的友善。
像史派克这样的犯人才是装腔作势的弱者,只敢残害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看似凶狠无比却遭到监狱里其他人的凌辱,现在回想一下,那刺青也幼稚得可笑。
优点:1.几个人物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几个杀人犯,比尔这个人物本来可以更加出色,但是在三四集里被写坏了。
2.情节安排非常厉害,头两集成功地吸引了我的兴趣,但是中途换了导演之后垮得厉害,3-4-5-6这几个案子拍得令人可笑,尤其是那个三人案,姐姐和姐夫联合男友杀了一个女孩,这么复杂的案子以一个轻率的方法处理,很可惜。
是真正让霍顿怀疑自我的那个案子,本来可以好好写写的,沦为了一个推动故事情节的工具。
但是从女鞋案开始又渐入佳境,没有异装癖也没有性别认知障碍,那个犯人只是单纯迷恋女鞋,或许是被高跟鞋优雅的曲线给迷住了,同时外界的两个女性对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燃起了他的兴趣同时伴随着青春期性欲的觉醒和燃烧,女鞋变成了性的物品,里面大有文章。
加上之前霍顿已经开始怀疑这项工作到底能不能被运用到现实里,霍顿开始思考怎样把理论更好地运用。
因此,对待校长的时候他便参与进去,哪怕校长真的没有过错。
(但不得不说摸脚丫这个一般家长都会接受不了的吧……)校长的例子让他进一步怀疑自己,这个项目一开始是为了深入了解犯人内心,总结犯人的经历并分类,用以预防犯罪的发生,初心很好。
但是既然已经是预防,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呢,犯人会不会反过来利用这些理论呢,很有思考的空间。
这么有开拓性的项目遭到了开拓者的怀疑,同时女友也分手,同事也疏远,霍顿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和迷茫。
所以他来到了医院,来见kamper,而这些心理也肯定被kamper所洞悉,西装越来越新,皮鞋越来越亮,人却一脸菜色,再结合报纸,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霍顿的心理,那个拥抱简直是神来之笔。
剧情可解读的空间很大,很可惜被砍了。
3.台词写得很出色,尤其是kamper几场戏。
几场对话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4.男主角演技慢慢变好,尤其是结尾,肉眼可见的进步。
在中间两人搭档的时候,霍顿真的巨令人讨厌,但还是被kamper几个演犯人的演员秒杀。
缺点:节奏偏慢,张力主要靠台词和演员来呈现。
减分主要集中在中间其他导演的几集,极其温吞,办案全靠编剧现编,尤其是霍顿和比尔几乎是逼供和诱骗的手段看得火冒,差点弃剧,幸好坚持到了最后。
四星半
本剧片头是一个人正在为录音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女尸图片 并配以柔和平缓的音乐 这种融合 让人不仅感到死去亡灵无声言证的寒意而本剧并未像常规影片那样把重点放在如何侦破案件上 而是放在了研究探索罪犯的犯罪行为上 男主通过与一个又一个在押连环杀手的深度交流 试图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 并给他们的行为进行分类以寻找出犯罪案件之间相通的地方 并期望能为新案件侦破提供帮助虽然男主通过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获得了不少罪犯的“真心话”并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材料但男主角极力为了接近罪犯却忽视了现行社会为人处世的“标准流程” 就像剧中那个在电梯里与其他人相背而站的社会实验一样 ,不一样的行为不论从肢体上还是语言思想上。
都会让“守规矩的人”感到不安和恐惧而男主并未因为他人的不安而停止自己的步伐为了能够接近真相 手段似乎对他来说变得不再重要 同真探炸弹客等近几年的剧集里的主人公一样 他们都是离真相最近的人 为了能够走进罪犯他们失去了生活并未此着魔进而失去了自我 讽刺的是 这让他们与这些罪犯的思考方式变得如此相同 只在意自己如何能够达到目的而不顾他人如何去理解和评判 而此剧最大的冲突 就是男主与权威和规矩的对抗 他不顾他人如何评价他与罪犯交流时所用的措辞如何不妥 他也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他为何对一个没有任何犯罪纪录的校长死缠烂打并让他身败名裂 虽然他最后承认他想当行为科学这方面的权威 但他不知不觉的已完全脱离了他生活的根基 他那种极度客观理性的分析让他周围所有人都感到了恐惧和不安 并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也埋藏在了这座理性的墓碑里 而对于剧中他的搭档们和上司而言 为了尽可能的找到心灵深处的落脚点 为了感到踏实 他们竭尽所能的维护他们的立场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立场的或立场不坚定的人在社会里几乎只能在暗中生存 但事实本身并不不屑于你持有什么立场或是否能理解它 它也不会因为你遗漏了什么部分 而觉得自己不合乎常理 而一切的误解与理解也更像是在各自立场里的自说自话
当现在的犯罪探案剧,都在追随快节奏刺激推理,或是用着根本和探案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这部剧就有着密集的对话,扎实的镜头,如果说在现在探案剧是为了让你有极强的紧张,或是推理夹杂刺激的动作场面的话,那么它则是用着冰冷的基调与调色,来讲述着,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各种各样让人惊奇的推理 ,有的只不过是极其写实冰冷的事实。
起初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有一个愣头青,想要做犯罪心理领域的开拓者,忽悠了一个老油条,一个更老的boss,还有一个脸上写着“我是精英女性”的刻板女专家。
开始的开始只有愣头青和老油条,他们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上司许可,开着车翻山越岭,到处讲课,instruct之余偷偷会见一些重大罪犯。
在那个连环杀手还没成为家喻户晓的专业名词的年代,29岁和44岁的一对老少搭档入住了数不清的motel,喝了无数杯咖啡,无数次打开皮箱扯出干净的衬衫,再胡乱塞进浸满了汗水和啤酒味道的脏衣服。
后来突然有了进展,突然light the darkness,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许可,女专家的常驻,team up。
So far, so good.然而S105开始,一切急转直下:生硬插入的Bill家庭戏份,莫名其妙的lgbt设定,冗长拖延的单个案情进展。
与罪犯们的会谈看似刺激,但再无S101-104时步步为营的紧张,初出茅庐的试探,老少碰撞的火花;只有愣头青逐渐膨胀的ego,老油条被琐事困扰日渐沦为背景板,每集闪回但没啥推进的犯罪老头。
温吞水终于挨到了S110,最后五分钟Ed的回归给疲软无力的剧情打了一针强心剂,最后的大拥抱成功地挽回了30%的印象分。
Ed这个角色和演员的演技真的是本剧后半段为数不多的亮点。
最后说说本剧的两个大毛病:一是对剧情定位的明显动摇,二是女性角色塑造。
个人感觉前四集是想走人物成长传记+单元案件的模式,一边叙述主角作为心理分析的创始人是如何从零到一站稳脚跟,一边展示刚在起步阶段的该学科如何帮助解决罪案;中间穿插几个知名罪犯的访谈,双男主搭档的互动,美式笑话等等。
显然在三人小队未成型前这几个模块平衡得很好,愣头青Holden负责大胆进取和闯祸,Bill负责兜底擦屁股间或访谈扮演big boss,新加入的女专家负责专业意见搞学术。
结果S105花了大量笔墨来叨叨各人的私人生活和Holden走歪路的心路历程,Bill差不多在访谈中快隐身了,前后风格之割裂仿佛是两部剧。
感觉这里和POIS4后期到S5烂尾一样犯了既要又要的毛病,既想要写主线(犯罪心理创始),又要单元剧(无穷无尽的案子或者狗血个人感情史),结果到最后弄了个四不像。
如果像前四集那种模式显然撑不起一季10集的体量,按时间线说完男主把心理分析从无人知晓搞到业界认可,穿插着讲至多5个案子,季终。
不知道是不是签了啥协议,拍个一季6集完结撒花多好。
再说女性角色。
本剧里槽点最大的就是Holden的女友Debbie,说实话Holden何德何能配得上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对象,他本人穿西装走进酒吧明明就是路人甲。
撇开外貌的匹配度不谈,整整至少5集Debbie没和除了Holden之外的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也没见她去参加啥校园活动(怎么不能Holden去接她放学或者俩人一块去图书馆吗);俩人在一起不是话疗就是不可描述(Holden看了就是一个很能让人各方面都非常冷静的存在,这几段非常出戏),让我一度误以为是不是Holden本人有严重精神病,Debbie只是他幻想症的产物(此处neta导演自己的名作搏击俱乐部)。
直到后来Holden邀请Debbie和其他人一起吃饭,Debbie和别人有交集我才最终确认:原来是真的人啊。
可见Debbie这一角色有多么的工具。
另一个女性角色,即专家Wendy,也是集刻板印象之大成。
就不说精英必备短发+套装+刀子般的嘴唇和不苟言笑,这个角色在本季的作用似乎也没比新华字典多多少。
开篇以专家身份肯定了Holden的学术假设和探索(看把小伙子乐得),后面常驻team后的工作差不多就成了查资料和参与拌嘴?
后期的个人情感部分看得无语,Sorry真的没太感受到你们对private space的需求。
总的来说,前四集我给3-4分,中间2,最后一集3.5。
Bill,Ed及一众罪犯是本剧角色和演技之光,其他人编剧你看看都写的啥呢?
男主之纯真愚蠢堪比五十度灰里上班第一天在总裁面前跌倒的小白兔式塑造,女性角色建议删光,不会写就不要写。
用一天的时间刷完了这部大卫芬奇参与执导的《MINDHUNTER》,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FBI的两个调查员,通过访问一些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人狂,梳理出他们为何成为变态杀手的动机和成因,从而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理论帮助FBI来预防犯罪和缉拿罪犯。
整部剧的风格与《真探》类似,都有着慢节奏的剧情、暗黑的气质、双男主的设置也很相似,两人因工作成为了搭档,男一警探Holden是对工作上瘾、满嘴理论、有点神神叨叨的帅哥,长得有点像皇马的克罗斯+切尔西的莫拉塔;男二警探Bill是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热爱快餐和高尔夫球,只是把缉凶的工作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因为常年出差,对老婆孩子多有疏忽。
不同于以往探案题材的犯罪类美剧,这部剧既不像《真探》那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罗列大量证据、走访大量证人,用一季的长度讲一个极端宗教罪案的侦破,也不是《犯罪现场调查》或《犯罪心理》式的一集一案,快节奏的呈现出运用高科技以及缜密推理的破案过程,这部剧只呈现了三个犯罪案件,而且破案过程及其顺利,基本上被怀疑的前一两个嫌疑人就是最后的凶手,而且凶手都没有逃逸,是当地警局打个电话便一招即来......所以喜欢看有推理、烧脑的缉凶过程的,可能会失望。
剧本反而更多着墨的地方是联邦探员运用谈话的技巧,逐步突破凶手心理防线的审讯过程。
与《真探》里满嘴各种宗教理论,有点神棍的男一号不同,《MINDHUNTER》的男主致力于将凶手的犯罪行为理论化、科学化,所以这部剧也有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整部剧里实践这一研究计划的过程很像去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整步骤。
我觉得这部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质性的学术研究范本:一、确立研究方向,提出问题意识男主Holden因一次人质劫持事件处置不力而被主管调离调查员的岗位,成为一名负责培训新人的讲师,他在授课过程中一直觉得FBI如今的办案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过去的江洋大盗、黑帮分子为钱、为利益而犯罪,现如今却有很多的犯罪者毫无缘由的进行屠杀,他希望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确定导师,进入田野,开启访谈因为跟随男二警探Bill到全国各地基层警局授课的契机,男主得以接触到了他的第一个研究对象:一个杀害了自己母亲和多名少女的变态杀手,从而正式进入田野工作阶段,开始访谈,并没有明确的访谈提纲,多数的问题是即兴提出,之后他通过咨询女友(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改变访谈策略,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并尝试深入提问。
因为学术能力上的欠缺,Holden这项因兴趣驱动的研究不知该驶向何方,他们寻求了Bill的一位朋友,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犯罪行为的熟女教授Wendy的帮助,Wendy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帮助,并逐渐被这项研究吸引,最后索性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小组提供指导,身份很像他们的导师。
三、深入访谈,深化提问,分析编码随着这项研究计划的深入,他们得到了单位上级的资金支持,有了科研经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他们有机会访谈到了更多的连环杀手,访谈的方式从最早的自由访谈,到后来更严谨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并誊写逐字稿,并从中捕捉信息,分析编码,甚至还逐渐规范访谈的行为准则,比如告知受访者保密协定,还比如Holden因为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套取一个不配合的杀手而使用和杀手同样的语言而差点受到FBI“纪检委”的惩处,导师告诫访谈者要保持客观性。
四、经验-理论-实证Holden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并不等所有步骤完成后再得出结论,而是现学现卖,把在访谈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到嫌疑人的审讯,比如犯罪者与母亲的关系、性无能、引起性冲动的关键意象,这些都是造成变态杀人的动因,在审讯中,Holden即运用这几点顺利击溃了几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成功使他们承认了罪行。
第一季结束,研究还未完成,我很喜欢这种带有学术腔调的美剧,另外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几位变态杀手的表演,让人不寒而栗,个个是《烈日灼心》里王研辉级别的,除此之外,剧中营造出的70年代复古氛围也很带感,非常期待第二季
比起悬疑犯罪剧集,一方面这更像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学新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史,杀人魔是如何研究和分类,连环杀手如何被定义,特定家庭形式带来的成长障碍引发的人格扭曲。
当你在无意中开启一个新研究版图的时候,它可能太冷门、太危险、被认为没有实用价值,可能领导不支持、可能遇到申请基金的困难,更可能在理论和实践存在传导障碍。
那是开展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这更像是以主角为介质的人类心理的一场探索:这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叫MindHunter,cause it's about psychology. 从他们身上我们试图发掘人在何时可以做自己、人如何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找到那件事之后一个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普遍的理性判断来做事,以及你做的事会如何反射到你的身上。
非常有趣的是,Mindhunter的男主一看就是Fincher’s type,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很多Fincher电影的男主角特质。
奇特的职业志趣和生活旨趣,不符合年龄的天真执着,亲密关系中的被动和挫败,对bureaucracy的不适应,敏感,强迫和一丝丝神经质…特别的语言风格,用吞音的方式表达事实和见解,带有一种漫不经心的诚恳;一种微微的刻板,在比如说站姿或穿衣风格或研究方法上。
总的来说这种人是自卑与自大奇妙的糅合,他们超出程序正义的行事作风往往会把自己搞上听证会或是被动的谈判场景中。
这种人作为主角往往不是非常attractive,我想这是男主被诟病的重要原因,但是于我而言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天赋究竟如何让一个人的生活分崩离析,他难以停止的思维让他很难意识到这一切的严肃性直到他直面自己正在试图探查的深渊。
我很喜欢男主的演技,你可以看到他在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不同情境下,以及随着他的career深入,他的心理变化导致的行为变化,如何从被动试探变成主动延伸,又如何从自大变得颓丧偏执,after all他是一个男人,微妙的自卑感变成自满,自满又回到挫败,那是一个很真实又很有趣的结束方式。
显然这部剧展示给我们的世界(我确信这就是现实)是女人更成熟、更被成功社会化,但女人饱受迫害的一个世界。
慢热,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看了第一集就弃了。
还以为内容是猎人,结果是没完没了的分析。活的还不够累吗?
看完了 评分虚高
7/10。很惊讶网飞会制造一部平实甚至冗长的电视剧,芬奇的视觉风格并不在还原连环杀人案件,而将视角放在追凶者建立的分析学,他想要揭露案件的第一手素材如何获得,探员怎样汲取经验、锁定共性。主角对犯罪心理抱持强烈好奇,正如首集他训练人质谈判时教导避免用枪解决事件,拿《热天午后》作为讲课教材评述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劫匪具有令人放下戒心的魅力。执法人员与罪犯建立的同理心也是在窥视自身欲望的膨胀,使主角认识到许多人只是压抑终生,譬如因为私底下调查的校长被解雇,他的评判改变了一个可能无辜的人终生。神秘男子的伏线展现了通过琐事拼接惊悚感的绝活,以工作为由进入受害人家中,观察门窗构造,凝视警车玩具,坚持要对方买全套安防产品,从整理工具、寄信、织毛衣到烧毁捆绑杀人的图画,心理素质缜密、刻板和有计划的犯罪手法逐渐清晰。
男主的性格转化和很多plot都不够自然,不知道是我太critical还是男主长太丑。对behavioral science的引用和描写还不如masters of sex。实在是没办法给高分,一直想弃剧,唯一值得点赞的是引用了我看过的一本Goffman。
男主角有些扛不住这个角色啊,小镇警察都比他演得好( ̄▽ ̄") 台词量密集的剧,字幕组辛苦了!
也就最后一集提起了一点兴趣...
把罪犯聊爆,然后把女友也聊爆OTZ
真的无聊→_→。
仅看了芬奇的前两集。
想利用各种学位、理论的堆叠让自己显得聪明,其实浅显得要死,自大得要命。罪犯不管什么时代都是一样的罪犯,就像人类并不会因为任何时代技术的区别而真正地“进化”,装作自己是知识分子也不会让本就除了优越感什么都不剩的废话蠢货变成清醒的聪明人。我不在乎美国有哪些州,更不在乎摩门教徒穿什么鞋,蠢气冲天,毫无灵气,空洞得吓人,居然还能收获满堂彩。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人太多了罢了。
芬奇“黄光”耀天地!这浓浓的变态幽默感,啧啧啧~~
芬奇對犯罪心理是有多迷戀?與男主或許有不少重疊。「everbody needs the light」這段太酷了,真是給第二季吊足了胃口。
虽然评价里面都说最后两集很好看拉高了整个剧什么什么的。但是我真的没有动力看完了。就不……好……好……看了应该有六七集,节奏超级慢,而且他们讲的理论就像是开脑洞???瞎编?然后碰巧就对了???很没有说服力哎……然后男主演直男真的没有说服力……全程感觉是个自我认知不好的深柜。
三集弃,慢到怀疑人生
开场5分钟,罪犯神经质但是能跟谈判专家沟通,我就感觉很平,对后续剧情没什么期待了。因为开场定的调,是这个剧中世界里,大多数的罪犯不是穷凶极恶的,是可沟通的,是一时上头。天生冲突略弱,需要看看情感做的扎不扎实了。/但是对日常生活反而是有提示的,只是…呃,像是一个观众假想了一个对立面,或是男女友、或是父母、或是老师,要跟他们进行“非威胁性的沟通”。但是,这名观众心底里已经潜移默化的预设了对方是“罪犯”。想到这我会不舒服,只是了解到“非威胁性的沟通”仍然益处更多。/有些哲思是很有趣的。/还有些人物关系的细节,很有趣,但量很少。/说教普及感强,平淡,有点想到《我是刑警》,但除了说教外没什么废话。剧本2.5吧。
大卫芬奇真是命好 能有这么多变态剧本 然后还拍得这么谜之节奏。。。两个女主颜值真是成谜 分别都可以当男主的妈了
不是那种高智商破案的剧,很反套路。人们看犯罪片时总是把重心放在“凶手是谁”上,甚至用“能否猜到凶手是谁”去判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凶手是谁,还需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心灵猎人》采用半纪实的手法,由历史上真实的连环杀手、真实的犯罪事件改编,让观众跟随主角的脚步,走进连环杀手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体验是其它犯罪片中所感受不到的。警察的人物形象很重要,罪犯的人物形象同样重要。许多电影中反派都很脸谱化,为了当反派而当反派,相比之下《心灵猎人》中每一个罪犯的背景、经历、性格、思想都迥然不同,但又完全站得住脚。“校长”那几集太有深度了。你明知道他有犯罪的可能性,但你不能在他犯罪之前抓他。现实中也是如此,要抓一个坏蛋,却要先等他犯罪。
非常致郁。
芬奇的一贯风格-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