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速度与激情8》对女最美女反派很感兴趣,所以看了一下关于她的介绍,今天特意去看了她的封后之作《女魔头》。
《女魔头》讲述的是一个悲剧式人物琳从小受虐待,为了生存,靠公路边卖淫为生,当她对人生失去希望准备自杀的那天却遇到了真爱赛奥比,她重燃起了对生存的希望,最终却败于冷酷的现实,为了满足女友的生活不得不重新当起了妓女,但她厌恶这样的生活,所以杀了一个又一个招妓的人,尤其是粗鲁变态的人,最后被抓判死刑。
虽然她杀了很多人但是真正让人害怕的是赛奥比,她才是真正的女魔头。
对琳来说,她渴望爱,在她完全失去希望的时候赛奥比引诱了她,让她觉得自己也是可以得到爱的,她变成了琳的信念,唯一。
琳想要变得干干净净和她好好生活并为此在外奔波努力的时候,却并不被赛奥比理解,当她第一次对琳提出要求表达出“我在饿肚子,你为什么不继续当妓女”的意思后,琳开始第一次主动杀人谋财并且杀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赛奥比对琳接下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想要一个公寓”,“我想要一个海边别墅”,“我想去旅游”……而相对的她并没有更爱琳,她想要出去交朋友,并且不想要琳吓到别人,所以将琳一个人撇下,所有人都觉得是琳在利用她,其实是她在利用琳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琳其实是知道了解这一切的,她知道越是无害越是伤人,信念让她有了希望,但是赛奥比的爱却会让她失去一切,包括生命,但她还是选择了饮鸩止渴。
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接触的多是社会的黑暗面,她看透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她杀了很多人,但不能否认她是一个好人,她也是一个聪明人。
她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即使被逮捕警察也没有任何办法让她认罪,只能攻击她唯一的弱点,赛奥比。
是的,所以她败了。
因为赛奥比对她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她想要好好生活,所以琳承认了一切。
而死之前的12年牢狱生活赛奥比再也没有联系过她,人性的自私显露无疑。
从这个黑暗的影片还是可以让人学到或者思考很多的。
不谈同性恋的问题,在影片中琳总是处于照顾的一方,而赛奥比总是被照顾的一方。
在生活中我想爱是需要共同努力的,这个社会太艰难了,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一方实在是太艰难,太自私了。
并且生活需要理性而不只是感性,当赛奥比用琳出卖身体赚的钱(她以为的)心安理得的买了毛绒玩具,是太过天真还是太过无情。
她知道琳厌恶男人,却逼着她去做妓女,这样的爱已经不能称之为爱了。
而琳虽然聪明但也很无知,或者说也许对社会还抱有希望,没有学历,没有经验,什么都没有的她去面试秘书,面试律师,想要一步登天,却不懂罗马非一日建成,没有脚踏实地的生活的想法,好像不能当总统就只能当妓女,当她遭遇失败不能坚持对光明的向往,只能一步步的往深渊走去,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这种女性,正如其名,利用其本能与世界对抗。
世界向她显露出的罪恶,她如数奉还给这个世界。
无规则的,本能的爱与恨。
压抑的,令人窒息的,使这部电影的氛围。
很显然,她是一只受伤的兽。
她受了很深的伤,一开始她为求自保,后来她饿了,肆意袭击目标。
她粗俗,她无知,她残暴,可是在这个人的世界,是什么使她变成了兽?
十分惊赞,查理兹•塞隆令人叹为观止的演技!
吸引我眼球的,其实仅仅是拥有南非首席美女头衔的Theron自毁形象出演的噱头。
或许便就是在不经意甚至不屑一提当中偶尔却能见到真正的微光。
人生,亦是如此。
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但是那些真实的少年时代的梦想,希望,曾经向往过的生活,相爱过的两个人相拥的温暖,却是真真切切的,拥有触手可及感觉的。
真正快乐的时光总是嫌少,倘若一切真的能够在进入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遗憾。
而人类,总是贪图。
贪图那些形成了惯性的盛世温暖。
Aileen说:我曾经向往那个游乐场里面可以上升到很高地方看到很远的摩天轮,少年时候我们叫它作:Monster。
但是当我真的坐上去的时候,还没有上升到一半,我便已经开始呕吐。
她尽管看起来已经不年轻不漂亮不苗条,却还是有和爱人一起或者说是为了爱人改变自己生活轨迹的种种向往:我想去找个正式职业,我想做兽医。
——但是,你没有学历认证,没有资格。
Selby如是说。
很难想象,从未走出家门一步仅仅能确认自己的性取向的Selby却比用俗话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Aileen更有常识。
从这里两人的生活模式可见一斑:Aileen仅仅是像具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或许中间会爱男人,却只是当作自己的谋生手段或者改变自己一段时间生活的筹码,在遇到Selby之前,或许她这一生也将延续这样的轨迹走下去了。
没太大起伏,算得上中规中矩;而Selby只是个足不出户抱怨着家人对自己的不理解的叛逆愤怒少年,对于物质,对于那些活给别人看的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无止境的追求。
——从一开始便注定了,Aileen所付出的感情是要比Selby多得多的。
既然能够相互安慰,相互取暖,便是好的。
这样的思维,颇有一点明知鸦片有毒还是要吸的感觉。
爱情是个什么东西,能让人将所有发生的一切归结于宿命。
打着名叫爱情的光明温暖美好的旗帜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而它在普通人的社会属性里面能够扮演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操蛋角色?
特别是对于两个蜷缩在一起不可理喻的雌性感性动物来说,换取一段时间的安稳生活,需要用杀人的方式来进行——开端仅仅是Aileen遇到一个变态虐待狂不堪受辱的正当防范。
但是无意当中得到的利益却成了她继续下去供给Selby更好生活的理由。
虽然就某种程度来说,寻求感官刺激的男人都是有罪的。
第一次Aileen在遇到那个内心柔软的胖子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杀掉他。
和大多数公路妓女的模式一样,只是交易,双方面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
那个时候她的道德底线还是完善的。
真正的分水岭,是那个警察。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即便在野合的时候,警察先生还是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旁边。
从一个细节便能看出来其为人算得中规中矩。
之后在被Aileen诘问的时候,他直接穿上衣服准备走人。
只是道德发现,别无其他。
当Aileen枪杀他之后感觉到的已经不是愧疚难过,而仅仅是在发现其警察身份之后的担心害怕了。
爱是折磨人的东西,却又舍不得这样放弃。
造化就是这么弄人,最后一个死在Aileen手下的男人也是最为无辜的。
当他说着小姐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当他默念我的太太我的太太当他想着我刚刚怀孕的女儿的时候,已经决定豁出去干的Aileen仍然面对着自己的良心谴责。
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死他,她别无其他选择。
我相信当那声枪响的时候摸不到头脑的男人已经原谅了她,最难过的,只是别无选择的Aileen。
亡命天涯发生在一男一女之间的时候,看起来会很美。
特别是当男人具有那么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气质的时候。
但是不要忘了,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才是血淋淋的事实。
压力在到达一定临界程度之后,人本性的自私就完全显露出来。
于是有了Aileen被捕之后Selby急着和她撇清关系的冷,于是有了上庭被Selby指证的最后一面的绝望。
甚至连绝望都不足以表达Aileen当时的心绪——我想一定是的。
这个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Aileen的辩护律师,同样是身为女人的律师在这个时候拍了拍她的肩膀表示安慰。
大概只有女人才能够了解,这样爱着一个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值得被原谅。
最后她被宣判死刑的时候:“你们这些人,竟然能判一个无辜的女人死刑!
”仅剩下言语方面的那一声太息,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有。
尽管Theron的表演就某些层面看来有些过分卖力的倾向,而两个女人之间的情色镜头多少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同时建议正常人远离之。
五个星星推荐。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哪怕是像主人公这样貌似冷血的连环杀人魔,心中也是为了爱情,为了深爱的人而不惜一切。
以前有一句歌词唱道,“我愿为你成罪人”,就是很真切的反照。
我甚至觉得这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不是什么罪行,而是如此真实的爱情。
她本来并不是同性恋,因为别人的爱,她一直欠缺的爱,从而更深的爱上了对方。
然而最终,付出并不是相等的。
相爱,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背叛。。。
不敢相信查理兹·塞隆为了这部电影,从一个美丽绝伦的佳人让自己变肥变丑到这个地步,她的努力确实无可挑剔,不愧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
光看VERYCD上的剧情介绍就知道会很沉闷,而且这部片子还这么直面惨淡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
我是在课堂上看完这部片子的。
看着《偷天换日》里那个美丽迷人的保险柜开启专家塞隆转型成为黄牙齿,满脸雀斑,象职业拳击手一样身材壮硕的粗俗站街应招女,形象犹若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社饲养员。
对比影片中塞隆所饰演的艾琳·沃诺斯,以及八卦新闻中的塞隆本人让人不禁想起北京天桥的那句老话:婊子有情,戏子无义。
另一女主角克里斯蒂娜·里奇,是个名震一时的童星。
我发现好莱坞总有个怪现象:童星长大后总是相貌奇异,比如《小鬼当家》里的麦考利·卡尔金,比如《成长的烦恼》里的莱昂纳多(至少我觉得他挺畸形的),比如现在的克里斯蒂娜·里奇。
在我的印象里这不是克里斯蒂娜·里奇第一次演这种纠结的角色了,隐约记得她在李安的某部片子里也饰演过一个充满困惑的少女。
从这个角度上说,她是早年的“安女郎”!
章子怡、汤唯之流都只能玩她玩剩下的。
(后来百度知道告诉我那部片叫《冰风暴》) 两个女演员,一个是全美票选的美腿女皇,一个是红极一时的少男杀手,但是在电影里都变了形。
有点惨不忍睹。
从影片最开始两人的相识到坠入爱河,我感觉都不是很舒服,尤其是她们在溜冰场玩的那一段,我竟然为她们觉得尴尬,和她们身边的那些年轻张扬格格不入,为什么是她们?
虽然同样是开心的,同样是陶醉的,同样是忘我的亲吻,可是我怎么就觉得那么尴尬呢?
或许尴尬的溜冰场上那一群朝气蓬勃、取向正常的少年。
连环杀人凶手艾琳就是这么又老又丑。
她是一个很惨的被生活和社会抛弃的老妓女。
她的爱人,是一个同样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的LES。
这样糟糕的配对。
这样让人觉得没有希望的组合,可是她们也快乐,也曾经有希望。
她们在人群之中发现了同样尴尬的对方,于是惺惺相惜地一起回光返照,一起让社会突然有点小尴尬。
不得不承认查理.塞隆因为这个角色几度封后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她演得很认真、很投入。
发挥至极的演技让好莱坞的美女恐龙们统统无法上位,倍感尴尬,干脆配合编剧们罢工去了。
至于动作,有少部分是有夸张,不过很符合事实,因为艾琳本身并不是同性恋者,但是为了找寻一份爱,她喜欢上了同性恋西尔比,那种异性恋面对同性恋的正常反应还是应当表现出来的。
同时,要照顾西尔比而在她面前表现出来的自信但其实内心极度自卑极度否认的心情也是需要这样夸张的肢体动作的。
印象最深的是艾琳在西尔比质问她为什么说不卖身了还要和警察做的一句台词“Because i need to ”。
还有最后向法官道谢时的扭曲。
,而极致的讽刺语言、动作也让银幕内外的人们倍感尴尬,无地自容。
有这样强势的对手,西尔比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娜.里奇就显得很差劲了,这甚至在一开始出场就决定了。
她扮演一个被父母放逐的同性恋者,有些不谙世事,也正是因为她对生活的要求而使得艾琳铤而走险,连环杀人。
很多人说她自私。
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的物质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一个小孩。
她爱玩,渴望爱,渴望浪漫而奇特的恋情,所以对这种年龄的小孩提出的要求进行谴责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或者是我们有这样的意识,觉得她没有资格提出这些奢侈的要求,不配快乐?
她无辜地卷入一场畸形的恋爱和一个纷繁的案件中,让身边的人们尴尬不已,极不自然。
从这点出发,当事发时西尔比的惊慌失措,到电话里引诱艾琳说出杀人事实,到法庭上冷静指证艾琳,到12年里两人没再说一句话,就都是正常的。
批评也来自对这样轰轰烈烈的爱的对等妄想:既然艾琳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爱而付出这么多,那必然她的对手西尔比也需要高尚、无私。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不是那个年龄,她不会选择艾琳这样一个妓女,真的不会。
只有年轻才会这么不顾一切。
可是一旦醒来,一旦学会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现实,那些勇猛就成为心底的黑暗,甚至都不愿再提起。
所谓青春的激情和不顾一切是因为那是个太尴尬的年纪。
可是若干年以后,保不齐她能一点不尴尬地站出来说她曾拿青春赌过明天,她把青春献给那个谁谁谁。
可是,那些都不是爱。
即便你觉得尴尬。
毕竟青春是用来祭奠的。
作为一个妓女,艾琳的经历简直就是社会黑暗面的连续剧,这种经历让人看了会很心痛。
但是你不知道怎么拯救,她确实努力了,她出卖自己的身体,直到口腔溃疡,年老色衰,想要自杀。
她是社会底层的妓女,服务基层的那种,无家可归,只能做高速公路上的搭客的妓女,为了维持生计还要兼职收破烂。
不过她有自己的所谓尊严,比方说西尔比请她喝酒的时候她很愤怒地拒绝,在法官宣判后大声大骂粗口。
但是她还是不可回头地爱上了西尔比,仅仅是因为摆在面前的一份爱情,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提供的爱情。
所以最后的代价也异常惨痛:杀人、连环杀人、被出卖、死刑。
镜头是非常冷的,我突然想到《黑暗的舞者》,估计看起来感觉也是一样吧。
没有任何办法去拯救,因为在这个世界,我们本身就是无力的。
我也想到了《盲井》,虽然情节带更多的巧合,但是由主角的行进串起来的各色面孔,还是让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这个社会。
而《女魔头》这样一部影片甚至不给你一个喘息的机会。
说到道德的批判,影片确实有为艾琳辩护的嫌疑,或者这是导演的理解。
看了一些介绍,导演通过各种方式和现实的艾琳有接触,我想可以称作朋友吧。
也许因为有了这种距离,所以会带很重的嫌疑,所以虽然镜头是冷酷的,但是台词绝对是同情和关爱的。
尤其是最后一句“爱能战胜这个世界”。
据说影片播出的时候,因为对艾琳的这种角度也收到了很多受害人家属的批评。
我也有些觉得似乎有些过,导演做人性关怀的时候尴尬的站错边或者不知道该站哪一边了。
世界上有两种穷人,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艾琳比较尴尬也比较惨,属于物质、精神双贫穷的。
而在这样的可怜人面前,我们是应该暗自庆幸,聊以自慰,还是无能为力却又忧心忡忡地想要去关爱。
而无论是自慰还是无能为力地意淫都不过是徒劳。
这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只带给你快感,我们得学会忍耐一点点痛楚。
艾琳在痛楚中想要用爱寻找一点快乐的痕迹,结果是更深的痛楚。
爱,我们原本都以为是灵丹妙药的玩意儿,艾琳却无法用它战胜世界。
音乐是不错的,尤其是最后那一节,艾琳送走了西尔比,还有法庭两人相对无言的那一段,音乐实在是棒极了。
至于两人在一起的那段背景音乐,似乎不是很好。
怎么听起来有点嬉皮。
我突然觉得黑眼豆豆的《where is the love》极其适合做这首歌的主题曲。
旋律不可阻挡地在我脑海里想起然后响起:Children hurt and you hear them cryin’Can you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And would you turn the other cheekFather, Father, Father help usSend us some guidance from aboveCause people got me, got me questioninWhere is the love 很多人提到在影片后半段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抑和绝望。
那其实是一种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的尴尬,加上镜头的冷静,就那样看着一个原本已经绝望的女人走向彻底的深渊,仅仅为了托起一段虚幻的感情。
而当希望变为虚幻的时候银幕外的我们表情略显尴尬。
我还是有些不理解最后艾琳和西尔比通电话时,艾琳问“那笔钱在哪里?
”的心态,是不是意识到自己被背叛以后的一种本能的反击。
而西尔比真的会因此尴尬乃至无地自容吗?
影片的结尾,离别、宣判。
导演用一种所谓宣判让我们陷入尴尬的悲伤境地。
忍了好久的情绪,涌上来,久久没有退去。
如果不是因为影片的角度,我们光凭一个事实是不会理解一个妓女为什么要这样杀人。
对我们来说这只是犯罪而已。
只是和我们无关的发生在社会中的事实。
犯罪心理学是专家们的事情。
女魔头,这个名字的翻译不是很恰当,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女魔头是要有美色的,有心计的。
英文原来叫做“monster”,我觉得有一种无法理解的怪异在里面。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吗?
如果作为近距离的故事来理解,我能给的只是满心的悲凉。
而当女主角在影片中一遍又一遍地喊着“fuck”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着她的泪痕。
这是个面对社会有心宣泄,无力勃起的可怜女子,连自慰都无法实现。
反过来,却让这个社会尴尬地患上了ED。
影片的最后,她转过头,脸部扭曲,对着希尔比说“Love conquers the world”。
我许久沉浸在影片里,不能自拔。
小宇宙几近爆发。
或许艾琳真的在心中战胜了世界,用她的爱。
而这样的爱,会不会是留给尴尬的我们的一颗蓝色小药丸。
写短评,但是字数超了,就只能放到影评里了。
看了一半。
字幕很乱,很多对话都没有翻译,但这不是我停下来的理由。
停下来是因为感觉很难过。
百元之恋前半部分也看着很难受,但总的来说女主也算是从泥潭里挣扎着找到了自己的重心。
但是这一部,在看似酣畅淋漓的暴力之后,女主畅想未来,想找一份工作。
selby有些嘲讽地说,你得有degree啊,她觉得无所谓了闯就完事了。
面试的时候律师事务所的老板(?
并没有攻击她,而是用一种轻巧的“高级的”方式让她感觉到一种本能的不适。
所以她只能通过自己的粗鲁来缓解这种自我攻击。
selby说:所以他做了什么?
女主这时候也只能说:他什么也没做,哈哈!
因为社会地位或者说权力的不对等,使得“接触”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刺痛。
selby三杀:我在饿肚子诶!
你为什么不去做你的老本行?
我不觉得她坏,我只觉得很悲哀。
女主角在一个还无法自立的小女孩身上得到了她所认为的爱,然后又为了维持这份爱的希望,而只能去供养小女孩。
作为局外人,我觉得这就是悲剧的开始,一个人她尚且自己都无法保全,又怎么去提供支持和爱呢?
所以selby也在寄希望于外界的拯救或者说从依赖父母亲戚到依赖一个社会经历丰富的中年女性,可以看作她只是从一个家庭的孩子到了另一个家庭当小孩。
其实selby和女主角的困境是一样的。
selby就是女主角的内在小孩,柔弱且需要爱需要供养。
不同的是,我们真正的内在小孩是存在于心灵里的一个意象,并不能成为情感宣泄的实体。
而当你遇到了一个所谓的“爱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可以想见的溃败。
那时候就可以一边扭曲着哭泣一边控诉着:我这么爱你!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女主角的尴尬是真正的死胡同,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技术也没有奇迹的人生,当她幻想着过着名流的生活之时,她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傻子。
影视作品告诉你,好人行善积德,误会被解除,追妻火葬场,只要你勇敢,你就会熠熠生辉,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无愧此生。
一切做功都指向经济独立,人生得意,然后就上价值,接着解放那些思想不够进步的同志们。
互联网也常常告诉我们,你不快乐的本质是你的思想不够清晰,你的格局不够,你陷入了泥沼里,你的自我价值没有建立起来。
然而有时候生活就是一个没有根的方程式。
它根本就没有解。
没有所谓的对与错。
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
和比自己更惨的人去“比惨”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他都活得好好的我更应该努力活。
因为永远有人在受苦,我的痛苦就应该被四舍五入掉吗?
btw电影里还出现了“爬过来”和“叫我爹”这些地方也引起我的一些不适。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命令”它能变得非常的调情,但在某些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击碎自尊的叩叩。
就好像,当你感觉安全舒适的时候,玩笑话是一种幽默,但当你以下位者的姿态等待着审阅和盖戳的时候,对方只是微笑着把你的小作文撕掉然后问你你是否有妄想症的时候,这种“自称西格玛男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死吧。
这并不是正义,这只是羞愤或者说无能狂怒。
回到开头,杀猪盘也是一样,我记得以前在某乎搜索杀猪盘,最高赞就是说有些女人就是会被骗子骗,因为符合她们幻想的只能是骗子。
身在其中的时候,明明觉得不可能,可是人总会觉得,“我也许是例外”“就算是邪恶之人,也不一定不会被我唤醒善心”“他虽然对我很坏,但是他怎么不对别人坏,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当你选择赌的时候,你明白,失败了就是joker。
不仅骗子会笑你,最高赞会说你是意淫狂,你自己也会说,天呐,我怎么会觉得我会遇到奇迹?
我在干什么?
事到如今我仍然在想,唯一不寄希望于奇迹的方式是,把那些无穷无尽的自我感动和神化以及同理心,放在自己身上吧。
我觉得描写男性犯罪者的题材还蛮多种多样,可是描写狂躁不安又不体面的社会地位不高的Psychopath女性的影视作品好像还蛮少的。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好路数,你还得被道德法律舆论多重审判。
除非真的跟美剧里那种连环杀手一样24k纯变态……我只是感觉,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但是总有小部分人是特别惨。
这种惨体现在一种基本的生存体验得不到保障上,同时你又像被人抚育的红毛猩猩那样,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存在”。
我思故我在了,你要是不思考你还能是个混沌的量子态,现在你思考了,你坍缩了。
既没有办法拥有神之智力实现自我,又拥有着丰富的敏锐的知觉。
我没有答案,我也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就像我买了很多书,但我看到那些公式定理的第一时间,我就开始逃避。
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然后自我攻击已经变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植根在大脑里。
你尝试着同情自己,但是你又会发现,有些东西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酒精或者刷抖音一样。
你明明知道这样垃圾,但你就是臣服于此。
毕竟如果你可以克服,人生的前18年你就应该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而不至于在都已经可以称得上“中年危机”的年龄段里才发现大脑空空,除了一些自相矛盾的人生感悟之外啥也没有。
影评很多了,就不再赘述,只是记录一下有一些很重要的导致Aileen一步步陷入深渊的重要个人事件,影片里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做了修改。
不影响整体观感,只不过对真是的Aileen有兴趣的话,建议去看关于她的纪录片,不过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1. 真实的Aileen情况比电影里诉说的还惨,他爸进监狱是因为强奸幼女,后来在监狱里自杀。
之后她和哥哥被母亲抛弃然后被外公外婆领养。
电影里没说到的是她外公也在她八岁左右性侵了她(这原生家庭她爸妈还真是挺配的一对呃,她妈小时候经历过啥,也是细思极恐),还对她毒打。
而她不是13岁开始靠贩卖身体来取得毒品,而是11岁就开始了(天哪)。
后来十四岁怀孕,十五岁外婆去世,被外公赶出家门,孩子也送去了孤儿院。
之后开始职业生涯。
2. 她有一个大两岁的哥哥,却在二十二岁时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事发时正是她和富商闪婚闪离的期间,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导致她情绪不稳定,产生暴力倾向,所以后来两人火速离婚,她也没拿到一分钱。
我看有一些文章声称她跟她哥有过骨科经历,但是似乎没有明显证据应该是以讹传讹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符合事实的是她离家之后唯一偶尔联系的就是哥哥,可能哥哥是她认为唯一的亲人。
3. 从14-22岁期间她曾自杀未遂六次,但是不知道后来为什么就再也不试图自杀了。
之后她也开始有一些抢劫偷窃的犯罪前科,可见22岁对她是一个节点,她选择不再把自己的创伤内化,开始逐渐向这个世界出击。
4. 然后就到女二的原型Tyria Moore。
这点我觉得影片有点对Tyria这个人描述的过于傻白甜又进行黑化,其实对她是不公平的。
(当然她也有问题,毕竟有后来的背叛,不过这件事情还真是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吧...) 首先,两人遇见时Tyria已经24岁了,不是这里的十八岁什么都不懂,而且她也在各种汽车旅馆里当员工挣钱,虽然不比Aileen挣得多,但绝非这里的完全闲在家里。
实际上两人在一起五年,前三年的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在这整个三年里,Aileen没有过犯罪记录,而之前没有遇到Tyria的八年间她一直都在抢劫偷窃和蹲监狱里度过。
Tyria也确实出生在保守恐同家庭和家人决裂逃了出来,因此我相信,至少一段时间内,两个社会的边缘人是互相温暖互相治愈的。
5. 这就涉及到谋杀真正开始的时间线,这是Aileen已经33岁,和Tyria在一起三年。
可能是两人关系进入倦怠期,经济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俩人又都没学位,所以Aileen只好不停地拉客,最终遇到了试图强奸她的第一个死者。
采访里Aileen有提过Tyria一直想go out,有不安全感,大概现实也在逐渐消磨两人的感情吧... 死者一号确实有性犯罪前科,所以大家通常认为至少这次属于正当防卫,但是最后法庭还是认为谋杀罪成立。
当然,后来的几个例子越来越离谱,所以具体当时发生了什么可能也不重要了......6. 电影里提到了三名死者,而实际死者总共有七名。
而死者六号和七号都是警察,所以电影里的死者三号应该是六和七的合并版,但是他真的是好人吗?
未必见得。
很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死者六号是一名专门涉及未成年保护的警察,他被Aileen杀掉,究竟是巧合,还是Aileen早盯上了他,或是她知道他的职业之后发泄了所有的不满(她外公即使到死都逍遥法外),还是说所谓的保护未成年警察根本就是深柜LTP? 后来Aileen也没做过多解释。
但他的尸体被发现时是七个人里唯一衣衫完整的。
死者七呢,则是普通警察,此时本来警方已经在调查之前的案子,所以Aileen觉得死者七号一直都是警察派来的诱饵,导致她最终落马。
但是后来警方澄清说七号只是备警,和办案组没有关系。
但是这也确实符合了影片里表达的,警察系统其实很污秽。
7. Aileen刚入狱时很好看的!
这里的化妆是基于她后来纪录片里的形象,此时她已经在监狱里呆了很多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执行死刑,而且据说狱警对她也不太好,她精神越发不正常,也逐渐衰老发胖不打理自己了。
但是看她早期的采访,她虽然龅牙但很瘦,也是一个很有言谈魅力,说话清晰有条理的人,只是你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到悲剧的神色。
其实,司法系统对她非常不友好,她后来也只想死,但是又一直不知道执行时间,只能每天行尸走肉的活着。
因此她也怼天怼地,动辄到处骂人。
8. 在纪录片里她说过很犀利的一点是,在整个审判中,从法官到律师到狱警陪审团都是男性。
而后来媒体争先采访她,记者也大多是男性。
她根本请不起辩护律师,对司法程序也不了解,所以完全是被这些人牵着走。
更有记者在没经过她本人的同意下高价卖出版权要把她的经历拍成电影,但她很反感这种对自己经历的商业化,更反感大家叫她女连环杀手,因为她没有心理变态,大家如此热爱这个头衔,也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极度的男凝而已。
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要记得我们其实在消费她,而她本人是不想这样的。
只能说这个男权社会failed her, we all failed her.还有一个有趣的一点是她临刑前曾经对镜头说“反正你们都是烂人,等到2020年估计你们就会互相用核弹把自己炸死了”。
现在想来说的还真有道理。
所以虽然她初中都没读完,但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多对人性的剖析都一针见血。
更让人觉得,她的悲剧,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看《女魔头》之前,追捧女主角塞隆的文字已经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各大媒体。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看这部电影,容易存在着某些逆反心理。
如果美女变丑只是一种喙头,那砖头就有得一拍了。
看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艾琳有些倔强地被警方押走,她回头,一脸复杂的表情,给她这次的表演划上了完满的句号,我才发现群众的眼睛确实亮丽。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讲,评判一位演员有没有演技,并不仅仅限于她一个人的表现,银幕上表现出来的只是结果,而展现“演技”的过程则有导演、摄影、剪辑、灯光、化妆等部门来参与,缺一不可。
好演员需要懂得自己在整个影片制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在他们的参与下如何塑造出最到位的影像。
比如马兰·白龙度的“教父”角色,有那么出色的导演和摄影班底,他只要在皮椅上玩玩深沉,不用演就够味儿了。
说到塞隆演技过硬,也在于《女魔头》中制作部门并没有在她表演上给予太多的提升和帮助。
导演兼编剧派蒂·杰金斯,能写得一个层层递进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一切都规规矩矩的好本子,这个剧本可以说就是为突出女主人公而量身定作。
但他导演功力并不突出,整部片子从表现手法上看很普通——除了最后十分钟。
各部门也基本是照着好莱坞制作的惯例在进行着,如果不是《女魔头》题材比较吸引人(同性恋、暴力、性)、主演表现十分抢眼、再加上媒体的炒作,这种片子也许就少人问津了。
影片成功之处还在于,所有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只有一个重点,就是突出那个“连狂女杀手”。
能接到这种角色应该也算是演员的幸运。
而塞隆明显是最大胆的一位,金发碧眼的她增肥30磅,变成“黄牙齿,满脸雀斑,身材壮硕的粗俗街头女子”,化妆师的本事可见一端。
而导演表现对话的手法就用好莱坞典型的三镜头,他还不厌其烦地逮着所有可能的机会给塞隆近景、特写、大特写,镜头没有过多的修饰,完全让那张惨不忍睹的脸尽情地表达一个被生活逼到绝路的杀手心态:从孤苦到压抑,从压抑到兴奋、从兴奋到无奈、从无奈到悲痛、从悲痛到狂野、从狂野到无畏,再从无畏到破碎……老实说,在一个角色里包含这么多个形容词,我是写起来累,塞隆同志演起来估计连半条老命都要搭上了。
不过她还是幸运的,有强烈表现欲的演员最喜欢这种导演了,这么大的发挥空间倒哪找去?
塞隆演得最成功的部分,集中在影片的后面二十分钟。
她违背自己尚存的良知杀死一个好心人,那种与命运硬顶着干的痛苦让人不忍再看。
而她面对被自己心爱的人在法庭上指证,更是影片最煽的一个段落。
电影看完后,估计大多数人在情感上都有点偏向于这个在现实中的杀人犯。
这就让当年的部分被害者家属感到不满,认为电影剧情过度美化了女魔头其人其事,故意淡化她凶狠残暴的一面,渲染她的苦命来赚取观众的同情和钞票。
真的是眼泪到了结尾哗哗的。
无奈太无奈。
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G.CN上看了原型,几乎和电影里的相差无几。
年轻时的照片也有那时瘦瘦的从头到尾不喜欢莎比,这个名字也够。。。
牛
今天看的电影是《女魔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了一个濒临自杀的妓女偶然认识一个女同性恋的小女孩,二人相爱,为了养活小女孩,妓女重操就业,可是在卖淫的过程,妓女遇到了一个想要折磨她 虐待她变态的嫖客,这个人彻底改变了妓女的认知,她开始厌恶嫖客,她不再卖淫了而是转为杀死所有的嫖客,然后拿走所有的钱财。
这样的改变显然来钱更快,妓女和小女孩过上了一段快乐的时间,可是好景不长,妓女很快就被警察盯上了。
妓女每次作案的现场都不一样,很难被警察搜寻证据,于是从小女孩下手,说服小女孩给妓女套话。
妓女识破了小女孩背叛了自己,可是她还是选择了保全小女孩,故意交待了一切。
“始乱之,终弃之”,小女孩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妓女本来想要自杀的计划,妓女不是同性恋,可是她毫无保留地爱上了小女孩,但小女孩想要的是“无忧无虑的 幸福快乐的平常生活”。
为了过上这种生活,妓女铤而走险成为了一个连环杀人的女魔头,而最后事情败露,小女孩则是冷酷地选择了保全自己,抛弃妓女这个让我想到了一些阶级差距:一些富贵的人和一些贫穷的人一起玩并且做了坏事,最后往往像是命运注定了一般——富贵的人可以得到保全,贫穷的人承担责任。
妓女只是一个妓女,是那么的边缘与社会底层,常说“戏子无义,婊子无情”,可是动用真心的只有妓女,可是真正付出的只有妓女。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日本作家说过类似于“中年人出轨的爱情是最真挚的,因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对于中年人来说,去爱一个人,成本和代价才是最高的”,这个逻辑上成不成立我不知道,但这个说法让我很触动,毕竟让我记忆到了今天。
我想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这样看待女同性恋的“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情是最真挚的,因为她们获得生理性上的快乐是最少的,她们会更接近于精神上的真爱”,在这种情况下,何况一个妓女本身是直女呢,一个直女爱上了女同,这会更接近于真爱吗?
真人真事改编,看到最后止不住哭了。后来看过discovery的纪录片,竟然哭的比电影还凶。上帝为什么这样对她,不给她一个机会。愿你安息
真的太丑了
九鼎D9 克里斯蒂娜•里奇瞬间没有《水牛66》里那么美了,在本片里差点认不出她来...
“我不是妓女,因为我不强奸男人。” — 【查理斯·塞隆】演员生涯的转型之作;无情的自我毁灭,迷惑、愤怒,我想这就是女魔头的爱!《亚当斯一家》·系列中的暗黑系哥特风小萝莉【Wednesday】,看似没长残的样子!——▶1◀—— 🔴 2003 🔵 美国【6月【🟢】【➊】】【2020 ▲ 286】【≈ 10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说真的,不论剧情什么的,我个人看这片一直有种想吐的感觉。塞隆的妆太那个什么了,真心对不起。
喜欢配乐
查理兹塞隆毁了,克里斯蒂娜里奇也毁了。。。女演员太牺牲了。。
确实败了塞隆的表演,可惜就这么一现
异性恋变同性恋。。。同性恋变异性恋。。。真是悲剧的单方爱情故事……
那个时候不管出现谁艾琳都会爱上 可惜出现的是个bitch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NEW BORN都是骗人的...
烂片
太多的人为了约定俗成的生活选择背叛~~~~
All she need is love
I hate betrayal
塞隆可谓牺牲颇大,除去美丽外表后,演技突显,她和她的故事
not my dish
欧美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演得太棒了!塞隆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