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说,你哟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三人在灵堂,听哥哥说爸爸在医院洗肾把小护士的事,哥哥说进去时爸爸听到摩托声,便装作一般聊天的样子,没听见和小护士聊的内容,小庄说那下次你在巷口就熄掉摩托咯,然后场面陷入沉默。
哥说,面膜不是什么万灵丹,人终究会老。
爸爸在歌碟铺用近乎沧桑又满怀柔情的唱着: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九宫格,爸爸随性除下拖鞋给女儿穿,自己赤着脚,跟女儿一起唱《伤心酒店》;女儿生日爸爸本不记得,拿出婶婆去彰化市排好久才买到的金粽,还特意嘱咐不要跟哥哥讲,又教女儿学摩托车。
平实质朴的回忆,回忆中的爸爸却离开再不会回来,沉痛的无声。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拚“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岛电影》 点纸钱、扫墓,清明在繁文缛节中逐渐成为了仪式。
尽管年年话清明,但每年似乎又只会在今日,人们才会以如此正式或又可称为形式的方式,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
·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到:「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那些被我们深埋的浓稠情绪,在流程中逐渐被淡化。
也许时间会风干眼泪,抚平伤口,但同样也会将某些深藏的痛楚发酵。
某天云淡风轻间,你的心会因为某个回忆的触点突然地刺痛。
直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有些人有些情感,一直都潜藏在最柔软的地方。
《父后七日》原是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短篇文学作品,她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父亲过世后,从台北返乡奔丧七日内的故事。
而后经王育麟导演推动,该文改编成同名电影。
尽管经过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但贯穿小说与电影始终的,是《父后七日》浓重的荒诞感。
小说开篇便以一反常态的诙谐语气写道:(父亲病重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们与你一起坐上救护车,回家。
名义上说,子女有送你最后一程了。
上车后,救护车司机平板的声音问: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
我会意不过来,司机更直白一点:你家有没有拿香拜拜啦?
我僵硬点头。
司机倏地把一张卡带翻面推进音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么?
难道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而在影片中,开启荒诞的旅程的是父亲的接近「综艺化」的葬礼。
女儿接到父亲过世的消息,从台北匆忙赶回彰化老家。
台湾本就是有着浓厚的民俗传统,经过现代化的变奏,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民俗文化有时会呈现出一副滑稽的「杂糅乱炖」样貌。
会在祭拜时大放流行歌曲,会「冠冕堂皇」在丧葬中起舞,丧葬礼仪于是被台湾本地人戏称作「综艺丧礼」。
繁文缛节的丧葬仪式,一桩桩接连而来。
这些在突来的生死横亘间,女儿甚至来不及陷入悲伤,反而陷入了荒诞可笑的情境。
当被主持法事的师公告知要给逝者送上他生前最爱的东西时,女儿将烟整整齐齐地放置在床边,儿子则将一本「女性」(不可描述)杂志塞到父亲手中。
师公见状嘴角露出微笑,大赞他内行,「那边最缺这种东西了」。
守丧的这几日,根据传统的规矩,总有人在旁边对女儿与儿子说:「现在快哭或者现在不能哭。
」在白昼交叉混乱中,女儿与儿子常搞不清楚状况。
于是出现,饭吃了两口突然有人大喊:「快哭」,女儿赶紧丢下手里的碗,百米冲刺到灵柩前,嚎啕干哭。
嘴巴里尚未嚼完的米饭「啪嗒」一声掉落在棺盖上,或是晨起刷牙半梦半醒之间,听到「现在哭」的口令,含着泡沫在灵柩前表演「痛不欲生」的场景。
存在主义认为荒谬感的产生,来自于对存在、生命以及死亡无法解说、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父后」的七日里,所有人似乎都在繁杂而荒诞的丧葬中,混乱地来不及悲伤。
从突然离世的不可置信,到被荒谬冲淡思绪,悲伤并没有随着时间溜走。
因为无法面对,于是偷偷将所有情绪潜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
但当某个记忆点被触及,它便会开始持续地隐隐作痛。
女儿从照相馆取回父亲的遗照,因为机车不便携带,她便将大框的父亲相片背在了身后,某种相互的联系让回忆因此涌到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的情景。
父亲载着下学的女儿回家,木讷而调皮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的生日,让不会骑机车的女儿尝试开车载自己。
机车前慌乱紧张的女儿后面坐着手舞足蹈幸福的父亲,而一幕蒙太奇的交叉,画面又重回现实,此时女儿身后有的只剩父亲的遗像。
没有嘶声力竭地诉说哀恸,也没有煽情的音乐,平静克制的这幕却是《父后七日》中最让人动容的画面。
他将还沉浸在荒谬中的观众一下拉进现实,撕破努力维持的和平,刺痛着。
法国女作家布丽吉特·吉罗得知伴侣突然因车祸去世后,在《前世今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当你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时,对幸福的回忆便会涌现在你的眼前,虽然那幸福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时你在猛醒之时才明白,从你身边消失的那些东西多么重要。
」返回台北的女儿,依然照旧着以往繁忙的白领生活,在酒吧与朋友们叙旧时,风清云淡地告诉身边的人:「忘了跟你们讲,我爸挂了。
」朋友惊讶地瞪大双眼,她却平静得像是告诉大家,自己今天去了菜市场、买了什么一样日常。
在生死的交点,留下的人似乎在经常忘记,但思念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严重起来。
重到父后某月某日,当女儿坐在香港飞东京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时。
她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父亲买一条黄长寿(一种台湾烟)。
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了。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女儿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在漫长的告别中,每当思念涌起,阳光显得格外的强烈,好像太阳出了什么差错似的。
我们要在日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接受这个人已经彻底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事实,这是我们始终学不会告别的原因。
《父后七日》荒诞与粗糙中,却细腻与感性地呈现了台湾小人物粗俗却触动你内心柔软的工整。
与荒诞形成映照的是,父后七日里,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最深痛楚的慢慢浮现。
这是一场荒诞的丧葬旅程,也是一趟疗愈之旅。
纵使学不会告别,但伤痕随着时间终有一天会被抹平。
即便他们已经从我们生命中彻底消失,但我们的回忆和心底,一直会为他们保留一个位置。
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每次告别的时候,请用力一点。
影片末尾,起飞的机舱内,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
女儿说,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父亲。
他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父后七日》讲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确切地说,也不是故事,正如它的原著散文《父后七日》,是一些未收拾好的情绪。
台湾的确是中华文明最忠实的延续,一些最传统的民间仪式可以在海峡那头找到最古老的存在。
1971年,余光中直白地宣告了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乡愁,自此以后,不管是在台湾文学中,还是在台湾音乐,还是在近些年来的台湾话剧中,乡愁就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大陆作为台湾的他者,是台湾人的所有文化幻想和精神依恋的目的地。
然而,在今天,不得不说,充满反讽的,台湾真正成为了大陆的他者,静的忍耐的文明在大陆已经中断,而在台湾得到了最好的接续。
所以,近年来不断抬头的“媚台”姿态,或许是大陆人在台湾那里寻找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于是,我看《父后七日》,就永远有两线平行的情绪在里头流动。
在台北工作的阿梅因为父亲的丧事回到彰化老家,她也重得以走走老路、过过老桥、见见老家的人,一切都和台北不一样,仿佛他们有另一套时间系统,在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走走停停。
死亡让时间变慢了,情绪也随之绵长可感,阿梅在穿过风中的摩托车上想起了父亲。
而死亡的仪式则准确散布在每个时间节点,道士提醒你什么时刻该迎棺,什么时刻该哭,什么时刻该披麻戴孝。
作为一个丧事的新手,阿梅显然毫无经验,她被摆布着作为女儿做这做那,死亡的仪式和她的情绪总是那么不在一个点上,遂尽显荒诞意味。
这或许是对冷冰冰的脱离人本心的繁文缛节的嘲讽,所以电影也采取了解构的态度来消解死亡的沉闷和悲恸。
但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冲突,正体现了现代人在传统情绪前的疏离。
在散文中没有出现的道士阿义那里,这种死亡的仪式是认真的,是肃穆的,是悲伤的,是充满对生命的永恒敬意的。
阿义选择继承他做道士的阿公的衣钵,他对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体验,在他燃着的烟卷上,在他写满诗的小本子上。
他又绝不是个寡淡的道士,他自称是诗人,他干天干地干社会,他有他的愤怒。
阿义和阿梅,在现代的两头,阿梅的哥哥在中间。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阿梅的表弟用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眼光看到了阿义的酷,阿义所从事工作的酷,他或许会渐渐走上阿义的道路,而不至让这个时代所有幸存的古老文明也包括迷信(鲁迅认为,人不可能不保留民间信仰与迷信),像恐龙一样绝迹。
这是阿梅们的乡愁,电影让这可怜的怀乡病在电影最后阿梅的表弟写下的几行诗里找到了解药。
所幸的是,在我的家乡,浙东民间,也依然有相当浓重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我相信大陆尤其是小地方民间,亦如是。
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里总是不期然想起自己经历的所有死亡仪式,然后发现一切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死亡仪式同样时常让我觉得荒诞,我在其中付出的感情甚至绝不如在颤抖的烛火中望一眼死者静默的身体,或者在某个规定的时刻望向飘出烟囱的那一簇黑烟。
那种虚无感与死亡更为亲近。
但它是飘向空中的。
而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中才发现,两岸共同的繁复的死亡仪式是更接地气的,这是中国的哲学,我们需要为死者做些什么,我们也需要从中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皈依,那才是你和我和阿梅在任何地方漂泊的根。
可悲的是,不知道在我们之中有没有像阿义这样的人,甚至有没有像阿梅表弟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么将只有永恒的乡愁,我们可以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却再也找不到精神上回去的路。
生生死死一向是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谈论生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要驾驭好这样一个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主题,并非易事。
《父后七日》是一部谈论死亡的电影,但它不像其他电影,正襟危坐来谈这样一件遭人避讳的事情,反而,它把人死后办理丧事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细致呈现,其中不乏荒诞。
电影中台湾许多丧礼习俗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相似,其中最为荒诞的是“哭丧人员”这种在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的职业。
片中女主角阿梅在父亲去世后对哥哥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句老话叫累到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如果你不想哭,“哭丧人员”就能帮到你。
你要怎么个哭法,悲恸、隐忍、呜咽……“哭丧人员”都能动之以情。
这种荒诞礼俗对人真情的消磨,恰恰讽刺了时下诸多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电影的小品风格以及松散架构,为的是适应故事情节的薄弱与不连贯,但这种手法也更好的将观众领入一个个片段式的回忆中。
其中颇为感人的是女儿十八岁生日,父亲载着女儿的摩托车在桥头停了下来,给女儿一个肉粽子,还叮嘱女儿不要告诉哥哥。
接着父亲便教女儿骑摩托车。
这些片段是女儿再次经过桥头,摩托车载着父亲遗照时浮现于脑际的。
父亲去世后四个月,女儿在酒吧漫不经心的给友人们讲起:我爸挂了。
友人们不无惊讶心疼,女儿又冷冷说道: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后来女儿在机场情绪失控,便是因为她经常忘记而又让她变得沉重不堪的东西。
女儿哭得悲恸,这一次,没有人像丧礼“哭爸”那样在她旁边对她说快点哭出来。
机场休息室烟雾缭绕,孑然一人的女儿顿时怅然若失。
这个台湾文艺片的水准之高,已然直追日本。
父亲的葬礼,竟然可以用诙谐的幽默来表达,笑中有泪,绝赞。
里面的三首歌非常好听,开篇,在有议员的酒桌上,《爱情恰恰》(陈小云);阿梅和爸爸一起卖磁带时合唱的那首《伤心酒店》(江蕙&施文彬);以及在灵前拍照时张诗盈唱的《空笑梦.》(江蕙)。
找来原曲再听。
二姐江蕙厉害,陈小云嗓子真是靓啊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
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
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
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
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
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
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
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
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
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
』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
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看到這裡,我哭了。
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
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
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
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父後七日》題材並不新鮮﹐不過是伊丹十三的《お葬式》(1984)的翻版﹐連城市人回到鄉村拜祭都一樣﹐但層次明顯較低﹐像一般華人藝文作品﹐太情緒化﹐無法條理分明地思考問題﹐更甭談能否擺脫誰都逃不掉的因循與俗見了。
作者沒辦法讓自己抽離﹐客觀審視影片的議題 :『後工業社會實行傳統殯葬儀式的荒謬性』(antithesis to Okuribito)﹐太容易將鏡頭聚焦到主人公的私人情緒﹐渲染各種讓觀眾所謂有所感的溫情場面﹐無論原來是幾荒唐的處境(例如以「高科技」替死者捏造遺照)﹐末了只會淪為溫情的笑場﹐毫無批判力﹐自然無法對議題作較深的挖掘﹐理性被情緒carry away。
說到底﹐這是藝術創作者如何與作品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投入中見清醒﹐疏離間帶感情的問題。
戲名見高下﹐《お葬式》除了個お字帶尊重的含意﹐是沒顏色的語言﹐連死人是誰都隱去﹐非常冷靜﹐而從《父後七日》四字顧名思義﹐觀眾已很難擺脫帶埋包紙巾入場的陰影與暗示﹐眼淚在to be or not to be間猶疑﹐與讓主人公覺得好辛苦的「哭爸」﹐相映成趣。
《お葬式》山崎努要拜祭的是漠不關心的岳父﹐因為他對死者的無興趣﹐影片遂能冷眼旁觀﹐譏笑煩文縟節的虛偽﹐勢利親友的涼薄﹐主人公甚至捲進讓人情慾危機﹐墓場與野戰陽台只差一線。
結局綠意盎然的後院﹐山崎努仰視死者遺體火化漸成空氣中的煙塵﹐也立意奇高。
而《父後七日》﹐因為影片極簡的故事﹐散文式情節隨意鋪陳﹐除了以兩位禮儀師擠眉弄眼﹐插科打諢支撐﹐就只能靠女主人公的回憶和情緒﹐保持觀眾對影片的興趣。
感人的一場戲﹐是主人公騎摩托車護送爸爸遺照﹐其間穿插高中時父女學車的回憶﹐本來係不著一字﹐頗得風流﹐問題是末了﹐作者又要接一個主人公的震動中的主觀鏡頭﹐似乎想暗示她念親恩﹐忍不住將車停下俯身飲泣﹐那便算肉麻當有趣﹐也太低估觀眾對人際間微妙情感的接收能力了。
末了主人公哭崩香港國際機場﹐更是俗套至極 影片假惺惺嘲笑「哭爸」(孝子哭喪)﹐末了卻以合乎觀眾期望的一公升眼淚﹐來宣示她未忘故土﹐到底是個貨真價實的孝女﹐"In our society, any man who doesn't cry at his mother's funeral is liable to be condemned to death" (albert camus)。
毫無批判性﹐《父後七日》不過是識時務的俗品。
《父后七日》,一场传统的台湾农村的葬礼。
没有煽情,没有悲戚,没有天天以泪洗面,只是有一些滑稽的桥段,有一些温馨的回忆,有一些淡淡的亲情,不免让人诧异,父亲的葬礼怎么如此轻松?
道士说对儿女说把你爸爸爱吃爱玩的拿来,女儿拿来了几包黄长寿烟,儿子拿来了一本裸女封面的杂志。
看到这一段我笑了,想着这是多么有爱的一家子啊!
女儿说,我和哥哥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
于是她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要求哭,有一场是她满嘴米饭还没咽下去就跑去哭,结果一嘴的米饭都掉到棺材上,她用手抓起来又塞进嘴里,似乎很搞笑一幕却看得我很难过,想着她内心该是如何的伤心呢?
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女儿骑着摩托背着父亲的遗照行驶在那条她18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她经过的路上,那一日她吃着唯一的肉粽,父亲第一次教她开摩托……那些只属于他们父女俩的回忆。
“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影片最后,女儿的这段独白让我深深的感动。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的是太多太多的思念。
女儿曾在朋友面前说起父亲离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也经常忘记。
”其实她是把后半句藏在了心底:“忘记你已离去。
”所以会蹲在没有人认识的机场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
有些人就是这样,在熟人面前若无其事强颜欢笑,只在陌生的人群中旁若无人的表达悲伤。
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离世的人其实并未离开,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是见不到面了而已。
所以对于死亡,我一直说:生活在别处。
我觉得那只是生命换了一种模样,彼此不在一个空间而已。
《父后七日》让我想起《入殓师》,都是关于死亡,都没有过分煽情,都看似轻松幽默却隐藏着沉沉的悲伤。
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平凡的话语,那些内敛的情绪,都让我深深感动。
今天是感恩节,要对我的父母说句:谢谢!
他们很平凡,就如电影中的父亲,但是他们不会如片中父亲那样忘记女儿的生日。
每年妈妈都会打电话来告诉我哪天是我农历的生日,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一代都不记农历的日子,而对他们来说农历才是真正的生日。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比你们更爱我,所以这个周末我会回家陪你们过我的生日。
(想起去年因为好友们给我过生日而没有回家,妈妈特地做的菜也没吃,虽然她没说什么可是我想她一定有点难过,所以今年我要狠狠的吃回来!
)还有要感谢的,我想应该是你。
让我遇到你,让我爱上你。
難得看到一部沒有小清新沒有知名的美麗帥氣的演員沒有情情愛愛的台灣電影,難怪它會這麼賣座,再加上我生於閩南長於閩南,那就果斷地加之五星!
起初打開這部電影看了不到20分鐘就覺得很乏味看不下去了啦,可是今天深夜臨上床睡覺前卻突然有了興致重新打開。
影片講的是一個父親從因病去世,到出山的七天內發生的事情。
兒子大志女兒阿梅以及妹妹的兒子小莊都來為他守孝送葬,做師公的是有著某層親戚關係的阿義。
青黃的茶色調讓整個守靈和出葬過程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女兒,來哭啦。
”絕絕對對的是本片的第一個爆笑點啦!
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明明是講喪禮的影片卻要安排這麼多笑點。
很特別,讓人啼笑皆非。
女兒阿梅不管在做什麽事只要一聽到師公叫她去哭她就要奔過去。
是的,台灣和閩南地區一樣啦,喪禮這些的就是要這麼繁瑣,凡事都要有個持續三五天的大排場。
連每一個小細節都要非常在意。
什麽時候該哭什麽時候不該哭,做什麽的時候嘴裡該念叨什麽,燒完的金灰應該扔到哪裡……巨細靡遺。
雖然我們處在大城市,每天都被現代化緊緊包裹,可是遇到婚喪嫁娶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是不免要依照鄉間老一輩的規矩來安排。
規矩什麽的,其實到哪都一樣多,城裡人不習慣這些傳統禮儀,而生活在傳統習俗中的人們一樣不習慣現代化里的各種條條框框。
“我幹天!
幹地!
幹命運!
幹社會!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給我管那麼多!
”有夠押韻誒。
師公阿義說其實吼,他的本職是一位詩人啦。
當他掏出隨身攜帶的詩集本的時候念到這段用台語寫的詩,我在寂靜的黑夜裡笑翻了!
太霸氣了!
後來小莊也開始學起了這個阿義哥哥隨身帶著一個小本記錄觸景而發的詩。
生活中那麼多形形色色,偶爾真的有感觸了寫點小詩其實也挺有趣的吼。
“在壞掉的 月臺的 時鐘中在火車誤點中生命走到最終”經常看到台灣的節目里介紹很多年輕人在從事師公這種職業,引魂、揀骨、辦喪禮。
真是很佩服!
如果沒有了新一代的傳承,那麼這些傳統文化該怎麼繼續延續下去呢。
就像大家都在呼吁的多說閩南話,其實吼,很多閩南話的土話我都已經不會講了,只能在老一輩人說起的時候問問其中的意思。
雖然這些事情確實繁瑣啦,但是這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禮儀如果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丟失了,那我們還真是成了千古罪人誒。
拋開它冗雜的程序不講,做這些事情本身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敬啊。
“累得快要哭爸”兄妹兩個人躺在靈堂里睡覺的時候妹妹突然說,哥,原來哭爸真的是一件這麼累的事哦。
然後兩人不約而同大笑起來。
跟我一樣,在寂靜的黑夜裡笑出了聲。
“是的,我經常忘記。
但是,它又經常不知不覺地變得很重。
”影片中間穿插了女兒對爸爸的回憶的片段,在夜市擺攤的、和爸爸一起唱歌的、爸爸教自己騎機車的……回到現實中喪禮結束后,三不五時地想起來才發現沒了,真的是沒了。
甚至連幾秒鐘的一個買煙的小念頭都能讓她在機場里哭了一個半鐘頭。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影片以這樣一句話結尾。
既是說給失去父親的女兒的,也是說給觀影者的。
不管是從剛開始收到父親死訊時的茫然,到對繁雜的禮儀的麻木,還是到最後回到原本的生活軌跡了偶爾想起逝去的父親的悲傷。
不管是從剛開始的覺得乏味,到被笑點擊中笑得不能自已,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喪葬畫面而引發的小感觸,還是到觀影結束后的五味雜陳。
我們都應該收拾好情緒啦,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嘛,只願身邊的人平平安安的。
爷爷去世,我在中学要上交的周记本里写道:“临终前的一星期,我看到老人家因久卧病床 满背生的褥疮,心里暗想真的不如让爷爷赶紧走,这样也可以少痛苦一些。
因此爷爷去世那天我像做足了准备,没有眼泪,又担心被误解为不孝,所以在灵位前猛地磕响头,直到额头瘀血才流下眼泪。
我看到其他长辈可以随时切换哭与不哭这两种情绪,不知道该说什么。
”语文老师在周记结尾给我评语:“多保重,人生如戏。
”直到今天看完《父后七日》,我突然体会到,大家原来只是经常忘记,这跟长辈们悲伤与否没有关系,只是我当时年纪小,容易认真,擅长记住。
看着电影里女儿突然半夜醒来,突然回忆,突然沉浸,我就知道她一定经常忘记,但也总会想起。
葬礼上的细节繁琐,我好像也成了葬礼的参与者,因为隐约的我可以从那些琐事里感受到疲惫。
不过除此之外,我一直代入不了主角的其他忧伤情绪中,因为就算是现实中,在自己爷爷的七日里,我也像个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新手一样,只能按部就班的听人安排,该哭泣时哭泣,哭完又和大家继续哄闹。
恰好最近在读老塔的《雕刻时光》,我开始有一个很刻意的意识,就是要去寻找电影里的诗意效果,老塔说:“连贯性的诗意叙述形式带有很多感情色彩,能激发观众的主动性。
让观众不再依赖情节的预设和作者不懈的指示,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
”我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能在《父后七日》里找到痕迹。
记诗本、车站的钟,当那句:“在坏掉的月台时钟,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
”的台词出现。
诗意直接化成最具体的诗,不过情感还是很适当,在之后,是女儿穿梭在街头,镜头的晃动加上调度的烟雾,都不一而足的传达出来了我认为的诗意,我在这种自认为的诗意中,没有逃避,没有流泪,只是很甘心的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静静地享受着这个电影。
诗意也更让《父后七日》显得真实,像老塔说的:“鲜少有人用诗意的叙述方法寻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点,其实这条道路更为有益,它蕴含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随时能将创造形象的创素引爆。
”我们经常忘记,可它又不知不觉变的很重,而死亡又是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
如果再回到爷爷的葬礼,我一定能坦白去面对那个流不下眼泪的悲伤的自己,因为我早就已经收拾好了情绪。
睡着了,冗长
讲的太深了
一星半
惊叹于台湾的丧葬风俗跟浙江巨大的类同点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喜欢这句话
另辟蹊径,感人至深,确让人略感心酸
7.Days.in.Heaven.2010.CN.DVDRip.XviD-PMCG懂的人自然就懂
怎么滤镜一直在换
恩,完全拖着看完的,没花多长时间。这种电影,也许真的很细腻,但是现在的心情,完全看不进去。。。所以。。。还是喜欢的朋友多欣赏欣赏吧。。。
不完美,但令人一惊。“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什么类型片的味道都有一点,又不落俗套。有原文在前,无法判断叙事上的“散文化”是有意为之,还是力不从心。镜头和音乐都给我一种方外高人的感觉,虽未成仙,但引人注目。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他又经常不知不觉得变的狠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经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不可思议,这要表达什么。
我也好害怕这一天
有医 无医
好无聊的文艺片
我是覺得挺失望的
“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
剧本不错,但构图糟糕,拍得很难看,碍于其题材的敏感性,也没什么好说的
情感面完全不行⋯原著散文強太多了。
一部典型的细腻慢节奏台湾文艺片,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时常会有某种思念和回忆会敲打着你。